首页 赋的诗化与诗的赋化_魏晋南北朝诗赋关系探析

赋的诗化与诗的赋化_魏晋南北朝诗赋关系探析

举报
开通vip

赋的诗化与诗的赋化_魏晋南北朝诗赋关系探析 [作者简介 ]史培争,男,河南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 � � � � 尤丽,女,吉林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赋 的 诗 化 与 诗 的 赋 化 � � � 魏晋南北朝诗赋关系探析 史培争 � 尤丽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 �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赋并存,二者既平行又交叉。一方面赋受诗的影响呈现出篇制的短小化、赋末乱辞和赋中用 诗以及抒情之强化的诗化倾向;另一方面诗在赋的影响下呈现出辞采上追求华美艳丽,结构上善于铺排,...

赋的诗化与诗的赋化_魏晋南北朝诗赋关系探析
[作者简介 ]史培争,男,河南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 � � � � 尤丽,女,吉林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赋 的 诗 化 与 诗 的 赋 化 � � � 魏晋南北朝诗赋关系探析 史培争 � 尤丽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 �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赋并存,二者既平行又交叉。一方面赋受诗的影响呈现出篇制的短小化、赋末乱辞和赋中用 诗以及抒情之强化的诗化倾向;另一方面诗在赋的影响下呈现出辞采上追求华美艳丽,结构上善于铺排,描写上!尚巧似∀的赋化倾 向。二者的密切关系形成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一条重要轨迹。 [关键词] � 赋; � 诗化; � 诗 中图分类号: I207.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2- 8610(2007)01- 0103- 02 �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诗与赋两大文体盛衰转换的时 期,是汉风到唐音的过渡时期。正如林庚先生所言: !汉代有赋家而 无诗人,唐代有诗人而无赋家,中间魏晋六朝诗赋并存,呈现着一种 过渡的折中状态。∀ [1]P53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赋并行发展的文学事实使 得诗与赋两大文体的交互影响在客观上成为可能;而同时该时期的 文人大多诗赋双栖,这又使得诗赋的交互影响在主观上具备了条件。 从而诗赋在同一文学世界的天空下,在同一文学思想和审美倾向的 支配下形成了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成为魏晋南北朝文 学发展的一条重要轨迹。 一、赋的诗化 赋的诗化并非肇始于六朝而是滥觞于楚辞。辞赋之祖屈原的 作品及汉代的骚体赋即为诗化之赋,因为它们具有诗的典型特征即 浓重的抒情性与韵律性。东汉以来的抒情小赋显然也是诗化的赋, 正是这种传统的影响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赋的诗化进一步加强。该 时期赋的诗化主要表现在篇制的短小化、赋末乱辞和赋中用诗及抒 情的强化三个方面。 首先,篇制短小化。赋体文学以!铺采 文∀与!体物写志∀为主 要特征,因此篇制上则需鸿篇巨制与之相应。篇制的短小精炼则又 是诗歌异于其它文体的显著特征,可以说赋的篇制趋短是受诗歌的 影响所致,是诗化的主要表现,如马积高先生所言 !短赋的新发展是 赋的诗化或赋向诗回归的一种表现∀的为确论[ 2]P73。可见六朝之赋 是在诗的影响下追求省净、革除冗繁向诗体靠拢。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小型化的辞赋创作成为当时辞赋创作的主导潮流。如建安时的王 粲之#登楼赋∃、#出妇赋∃、#迷迭赋∃、#槐赋∃、#莺赋∃,曹丕之#柳赋∃、 #感离赋∃、#寡妇赋∃,曹植之#洛神赋∃、#静思赋∃、#桔赋∃等等皆为短 赋。两晋时成公绥之#蜘蛛赋∃、#螳螂赋∃二赋皆短小,都不足百字, 潘岳之#怀旧赋∃、#悼亡赋∃,陆机之#怀土赋∃、#思旧赋∃亦为短制。 南朝更甚,谢庄、沈约等人创作了一批体兼众制、亦诗亦赋的作品,如 谢庄之#杂言咏雪∃、#山夜忧吟∃、#怀园引∃等,都为介于诗与赋的杂 言短篇。而梁陈时代的萧纲、萧绎、徐陵、庾信等直接创作出七言诗 句,而以赋名,如萧纲之#对烛赋∃,萧绎之#荡妇秋思赋∃。更加以引 人注意的是该时期产生了极为短小的赋作如三国时吴国张纯之#赋 席∃、#赋弩∃、张俨之#赋犬∃均为四句的诗体赋。而且该时期的一些 短赋亦为一些诗选所录。这充分说明赋已经跨越与诗的界限,已经 与诗走向合一。可见,赋的篇制的短小化成为赋的诗化显著的外在 表现特征。 其次,赋末乱辞和赋中用诗 [3]。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诗的语 言形式进行消化和吸收如陶渊明之#归去来兮辞∃: !已矣乎! %%寓 形于內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五七言皆有。其中对五七言诗句的运用更加成熟。如果说赋 末乱辞只是诗对赋的浅层影响的话,那么赋中用诗则是赋的更深层 次的诗化。南朝时期赋中用诗很普遍。如谢惠连之#雪赋∃中连用 #积雪之歌∃、#白雪之歌∃两首诗。这两首诗已经成为该赋的重要组 成部分,失去二诗#雪赋∃之光彩定会顿减。齐梁时代,赋中用诗之情 形有增无减。如简文帝#筝赋∃、#七励∃,江总之#南越木槿赋∃、沈炯 之#幽庭赋∃等等五七言诗句。赋中用诗可以说是诗歌对赋体的强大 �103� 语文学刊(高教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7年第 1期 渗透力所致,赋中用诗因此也成为赋的诗化的有力证明。 第三,赋的抒情性的强化。篇制的短小化和赋中用诗着重表现 为诗歌在形式上对赋的影响与渗透,而抒情的强化则是诗歌在内容 和艺术技巧方面对赋的更具本质性的渗透。抒情性可以说是诗歌区 别于其他文体的一大显著特征,而赋的文体特征则是!铺采 文∀与 !体物写志∀。赋中抒情性的第一次强化是在建安时代。清刘熙载 #艺概&赋概∃言!建安名家之赋,气格遒上,意绪绵邈,骚人情深∀。 这正指出了建安文人赋中的显著特征� � � 抒情性。建安时期赋的 抒情性之强烈莫过于子建,其#洛神赋∃ !情绪之浓烈,气氛之妙曼, 形象之优美,藻采之丽雅实为建安辞赋之冠。而∋恨神人之道殊兮, 怨盛年之莫当(二句又透露出作者无限身世之感。#洛神赋∃传诵千 古,自是一个情字倾倒无数读者。辞赋抒情性的强化,改变着它的性 质,转移着它的功能, 实际上它正跨越同诗歌的界限向诗歌靠 拢∀。[ 4]P96曹植赋中的抒情已经脱离了普泛化的倾向,开始向个性抒 情迈进。这种个性化的抒情在两晋南朝得到了积极的回应。陶渊明 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江淹之#恨赋∃、#别赋∃,庾信之#伤心 赋∃、#哀江南赋∃等莫不凸现出作家之鲜明个性。 总而言之,无论是篇制的短小化、赋中用诗还是赋中抒情的强 化,都充分说明赋正泯灭与诗的界限向诗的方向靠拢。但诗与赋的 影响是相互的,诗对赋产生影响与渗透的同时,赋对诗也起着潜移默 化的作用。 二、诗的赋化 赋对诗的影响也并非始于魏晋南北朝。从汉乐府来看,诗的赋 化倾向已经开始,如#陌上桑∃、#羽林郎∃等,篇中的铺叙手法显然与 赋的影响有关。魏晋以来五七言诗体尚未成熟,处于发轫阶段,其走 向成熟必然要有所依傍。而赋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体,其艺术手法 必然为诗所借鉴,成为诗歌汲取营养的来源之一。因此,诗歌的发展 与成熟必然要受到赋的影响,呈现出赋化的趋势。诗的赋化趋势主 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辞采上追求华美艳丽。魏晋南北朝时期!辞采华茂∀是诗 歌的整体特征。这与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古朴、质实、自然形 成鲜明的对比。如曹植诗的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张华诗的!其体 华艳∀、潘岳诗的!烂若舒锦∀、陆机诗的!举体华美∀无不突出一个 !美∀字,就连陶渊明的诗也被苏轼评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渊 明之后,颜延之诗之!镂金错采∀鲍照、谢灵运以致后来的永明体诗、 宫体诗等都不废对辞采的追求,呈现出华美艳丽的艺术风格。当然 宫体诗因此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 � 靡丽。但是诗歌的传统没有 为魏晋南北朝诗歌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源,因为无论是汉乐府民歌还 是古诗十九首大多是古朴而质实,而当时赋的!铺采 文∀的艺术技 巧已经相当成熟。赋体文学 !体物∀的各种技巧当然为诗歌所借鉴, 特别是赋的!尚丽∀风格直接为诗歌所吸取,从而形成了魏晋南北朝 !诗赋欲丽∀的时代特征。而此时期诗歌辞采上追求华美艳丽也便成 为诗的赋化的一个潜在表现。 第二,结构上善于铺排。这是汲取赋体文学!铺采 文∀的艺术 营养的结果。关于这一点朱光潜先生#诗论∃中有论述: !赋偏重于铺 陈景物,把诗人的注意渐从内心变化引到自然界变化中去,从赋的兴 起中国才有大规模的描写诗%%汉魏时代赋最盛,诗受赋的影响也 逐渐在铺陈上下功夫%%∀[ 5]P69曹丕之#大墙上蒿行∃、曹植之#名都 篇∃、张华之#游猎篇∃、#轻薄篇∃,陆机之#日出东南隅行∃等都极尽铺 排之能事。特别是#名都篇∃,其描写都邑子弟的田猎、饮宴极尽铺 陈,这显然是受到汉代苑猎赋的影响。因此近人黄节先生就曾指出 曹植有!驱屈、宋之辞,析扬、马之赋而为诗∀ [6]P1的创作风格。即使是 一些抒情诗篇如潘岳#悼亡赋∃也是极尽铺陈,因此#悼亡赋∃被人评 为∀笔端冗繁,不能裁节∀。西晋时期诗歌的 !繁缛∀特征与赋的铺陈 手法不无关系。这种铺陈手法发展到南朝宋末期,出现了少量诗歌 的工于敷衍、篇制趋长。这说明诗受赋的浸染而进一步赋化。 第三,描写上!尚巧似∀。!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为魏晋南北朝 时期诗歌在描写上呈现出!尚巧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法门。众所周 知,赋善于做!巧似∀之言。无论是京都宫殿赋还是苑猎咏物赋都极 尽描绘物象,大量做巧似之言。晋宋时期诗人因受赋的这一特点的 启发多!巧构形似之言∀!善制状形写物之词∀!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 穷力而追新∀。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诗的赋化的倾向。 综上所述,诗赋并存,二者的互相影响与互相渗透构成了魏晋南 北朝文学史上一道异样的风景� � � 赋的诗化与诗的赋化。事实上, 诗赋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诗的作用更为主动和积极,即赋的诗 化倾向更为明显,而诗的赋化稍弱。诗赋二者的互动与消长成为魏 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动力,是汉风到唐音的重要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 [ 1]林庚.唐诗综论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 2]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资料概述 [M ].北京:中华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局, 2001. [ 3]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 [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 4]徐公持.魏晋文学史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5]朱光潜.诗论 [M ].北京:三联书店, 1984. [ 6]黄节.曹子建诗注&序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104� 古文观止 � � � � � � � � � � � � � � � � � � 史培争� 尤丽 /赋的诗化与诗的赋化
本文档为【赋的诗化与诗的赋化_魏晋南北朝诗赋关系探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932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0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09-14
浏览量: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