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与人交流的沟通技巧

与人交流的沟通技巧

举报
开通vip

与人交流的沟通技巧 序 致读者 亲爱的读者朋友: 非常感谢你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把这一本挑出来。我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得到有关这本书的消息的,可能你是看到了图书大厦的海报,可能你是听从了朋友的推荐,也可能你是了解了互联网上对于该书的评论…… 无论如何,你做了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白居易、卡耐基、爱因斯坦、霍金、曼昆和易中天都应用了这本书中介绍的神奇方法。这也是他们能够出人头地的重要原因。使用这种神奇的方法让他们轻而易举地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他们说出的话被人们争相传诵,他们写出的文字被报纸、杂志转载,进而成为畅...

与人交流的沟通技巧
<与人交流的沟通技巧:有氧信息> 序 致读者 亲爱的读者朋友: 非常感谢你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把这一本挑出来。我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得到有关这本书的消息的,可能你是看到了图书大厦的海报,可能你是听从了朋友的推荐,也可能你是了解了互联网上对于该书的评论…… 无论如何,你做了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白居易、卡耐基、爱因斯坦、霍金、曼昆和易中天都应用了这本书中介绍的神奇方法。这也是他们能够出人头地的重要原因。使用这种神奇的方法让他们轻而易举地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他们说出的话被人们争相传诵,他们写出的文字被报纸、杂志转载,进而成为畅销作品。有趣的是,有些时候,这些焦点人物了解的东西并不比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更多一些。有时他们所知道的,我们也知道。可是他们就是能够站在舞台上,而我们却要在台下当观众。为什么他们在“那边”,我们却在“这边”? 我们身边也有好多运用这种神奇方法的天才。他们所说的话很普通,但就是比我们的话吸引人,有更多的同事、上司、下属、朋友和亲属愿意听他们说话。他们所写就的文字看似很普通,但就是能在上司和同僚中获得更多的认同和积极评价。当他们为此而升迁或者赢得更多友谊与支持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他们在“那边”,我们却在“这边”? 本书会告诉你所有这些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答案。你将了解到从“这边”到“那边”的真正秘密!你将会掌握威力无穷的思想表达方式——有氧信息!你将学会如何…… ※讲上整整一天的话,却仍能让听众们充满兴致,毫不厌倦。 ※在思想中不添加任何新的核心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却能让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成倍增加。 ※将别人难以解释清楚的内容,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让他人看来最无趣的内容变得趣味横生。 ※把看似毫无用处的内容变得无比实用。 ※节约80%的阅读时间,却能学到更多。 ※让你的 工作报告 骨伤科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报告ppt工作报告模板政府工作报告ppt个人极端案事件排查工作报告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报告 成为上司最愿意阅读的文字。 ※甚至,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能成为万众瞩目的专家和名人。 这一切并不是痴人说梦。实现这一切的机会就掌握在你手中。继续翻阅下去,你就有机会获得上面所说的一切。 序 自 序:让你的声音传遍世界 21世纪常常被我们称作信息时代。经济信息、政治信息以及文化信息铺天盖地地向我们涌来。以图书出版为例,2007年,中国一共出版了24万种图书。这意味着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本新书出版。当你读完这一页的时候,估计中国又有一本新书出炉了。 不过,随着图书品种的不断增加,单品种图书的销量反而在不断下降。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新书出版往往是1万册起印,现在3000册就不算少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争夺读者注意力的东西太多了,平均分配在每一本图书上的注意力自然就少了。而更重要的是,与图书争夺注意力资源的,不仅仅是图书本身,还包括电视、网络、杂志、报纸、广播,等等。这些媒体的存在,尤其是最新出现的网络媒体的存在,极大地分散了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争夺注意力的战争正变得无比惨烈。 只要是战争,就自然存在输赢。这个信息时代在造就了无数输家的同时,也造就了不少出色的赢家。 研究历史和诸子百家的人不算少吧?大多数人的著作都卖得“曲高和寡”,可人家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还有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就偏偏高居畅销书排行榜前位。 医学的书籍够冷门了吧?而吴清忠先生就是能把《人体使用手册》写成老少咸宜的大众化作品。 罗伯特·清崎是最伟大的商人吗?远不是!他是最伟大的作家吗?更不是!这位被美国文人嗤之以鼻的三流作家兼二流房地产商人,不但写出了《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不朽的畅销书,还把它写成了一个历经数年风雨不衰的畅销书系列。 正在读这本书的朋友,有多少人对经济学感兴趣?估计一下,一本经济学教科书的最高销量可能是多少?一般人给出的答案不会很乐观。但如果你的答案很乐观,也许是因为你和曼昆都不是一般人。他的《经济学原理》在刚刚出版那年就狂销了20万册。这个数字足以让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汗颜。更牛的是,在书稿出版之前,出版社就付给了曼昆120万美元的稿酬。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名人都曾备受争议。一些与他们在相同领域进行研究的人士对他们的著作和推广著作的方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质疑。因为这些名人组织和表达信息的方式显然与老派的、严谨的学术作风不符。 可是,为什么这些备受争议的著作成了市场上的宠儿,而那些没有太多争议的著作却在角落里蒙受灰尘呢? 事实上,正是这些备受争议的信息表达方式让这些名人在无数精英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信息传播界的明星。 在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大多数人往往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很多人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比如,写书的人会认为,只要书籍自身的品质够好,就不愁没人买。而写文章的人则认为,只要文章的内容实实在在,就不愁别人不认可。与别人进行沟通的人认为,只要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就不愁对方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这样的想法是美好的,可是它们很少能够变成现实。 那些内容足够好的信息往往拼不过外在形式上足够好的信息。以广告为例。这是一种以得到来自观众的直接认可为目的的信息形式。每一年,中国都会评出“十佳广告”。它们个个立意深远,内涵深邃。与之相对的是“十差广告”。它们大都没有什么深邃的内涵,甚至可以说很肤浅。但“十佳广告”得主的市场业绩却十分奇怪地年复一年地败给那些几乎没有内涵可言的“十差广告”,这“十差广告”中就有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脑白金。 这些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信息的形式在传播过程中究竟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许《少林足球》中周星驰的台词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如果要想将少林功夫发扬到全世界,是要讲包装滴! 你我的信息也同样需要包装。如果不在信息的表达方式上做足功夫,再有用的信息也不会有人买账。 所以,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信息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世界上,优秀的信息加平庸的表达方式等于平庸的信息;平庸的信息加上优秀的表达方式却能等于优秀的信息。 这种说法看似荒谬,却高度符合现实。看看你自己,还有你身边,有多少人思想深邃、能力卓越,却因为不太擅长表达而迟迟无法脱颖而出?又有多少人思想普通、能力一般,却因为拥有出色的表达能力而崭露头角? 也许这不公平,但仔细思考过后,你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再伟大的思想,也要经过包装,才能放出光芒。 如果有一天,你能够把废话都说得精彩,那就证明你的确有资格与其他强悍的信息提供者一决雌雄了。 本书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个目标。通过对有氧信息原则的详细描述,你可以由浅入深地了解到点石成金的包装信息的全部秘密。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一章 不要让你的大脑缺氧(1) 1.氧气意味着什么 离开固体食物,人最多可以生存30天左右; 离开水,人最多可以生存7天左右; 而离开氧气,人只能生存几分钟。 是啊,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氧气对人更重要了。让我们做个很简单的游戏:在你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屏住呼吸,用手捏住鼻子,闭紧嘴巴,确保不会有空气进入你的呼吸系统。看看自己身边的表、手机或者闹钟,测量一下你能在无氧的环境下坚持多长时间?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生物都要依靠氧气才能生存。通过氧气在生物体内产生化学作用,我们才拥有了生物能量,并进而得以存活。 缺氧对人会有很大的伤害,这一点人人都知道。可是你知道缺氧对人的哪个部分损伤最大吗? 不管你刚才心里猜到的是什么,其实真正的答案就是你刚刚工作的器官——大脑。 大脑对我们每个人都极为重要。这不仅仅因为它是惟一承载我们思考的器官。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的大脑很轻,有多轻呢?一个成年人的脑只占体重的五十分之一。和你的手提电脑相比,人脑在重量上算得上“体态轻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脑的耗氧量占人体总耗氧量的四分之一。我们每吸入一口空气,其中四分之一的氧气都跑到我们的脑袋里去了。那些经常处在运动状态的四肢对氧气的消耗,反而比不过这个酷似菜花的家伙。更少的人知道,你的心脏每收缩一下,那飞速涌动的血液就有六分之一流向了脑。 可是,与我们日渐丰满的腹部和臀部不同,脑组织本身几乎没有一点点类似于脂肪一样的物质储备,说的更简单一点,在能量消耗方面,大脑是个败家子,给它多少就花多少,从来不想着把多余的能量存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对大脑的血液、氧气供应就必须准确、及时。稍有差池,大脑就要消极怠工,甚至会*。而大脑的每次*,都会给我们带来深深的伤害。 所谓大脑的*,也就是因为缺氧而导致的功能降低,或者暂时中止了。如果你经常打哈欠,那么这往往标志着你的大脑没有得到足够的氧。如果你经常胡思乱想、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往往证明你的大脑对你的供氧状况比刚才还要不满。如果你常常丢三落四,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也说明你的大脑处在缺氧状态。当然,如果上面这些情况你统统都具备,也不要慌张。因为这些现象都是大脑轻度缺氧的表现。可是如果你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昏睡或昏迷等情况,就要当心了。这不仅标志着大脑功能的严重受损,还意味你已经出现了生命危险。 大脑的脆弱程度远超出我们一般人的想像:在持续缺氧的情况下,只需10秒钟左右,大脑就会丧失知觉;如果持续6分钟以上,将形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在这种不可逆转的损伤状况下,不管多么高明的医生,都无法让你的大脑恢复原来的状态! 也许你觉得这种情况离我们很远,事实上,大脑缺氧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是一种常态,尤其是对于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导致大脑缺氧的原因有很多。从环境的角度上讲,空气质量的恶化是大脑缺氧的元凶之一。当化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弥漫在城市中的时候,当各类汽车的尾气喷射在马路上的时候,当你在火车站或人员拥挤且封闭的公共场所里呼出二氧化碳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都在不同程度上处在缺氧的状态之中。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一章 不要让你的大脑缺氧(2) 这些外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想和我们的祖先一样呼吸清新的空气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愿望。为了在现代化的都市中生活,我们必须付出一些代价。而大脑缺氧就是其中之一。 环境的影响不是大脑缺氧的惟一元凶。大脑缺氧的发生还和我们的用脑方式直接相关。超长时间用脑、用脑方法不当、精神压力过大,都会导致我们的大脑缺氧。这些因素和环境不同,它们都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我们能够稍稍改变一下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以及方法,就可以极大地缓解大脑缺氧的情况。可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将大脑当作廉价的机器驱使,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我们的大脑备受其害,且工作效率越来越低。 我们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房间,同样的身体状态,在阅读不同的书籍时效果完全不同。那些我们感兴趣的书,比如漫画、小说、时尚杂志之类的书,看很久也不会疲惫。而那些艰深的、厚重的学术书籍或者专业工具书却常常让我们犯困。类似的情形在中学生身上体现得可能更典型一些:当他们阅读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或者书籍时,很容易哈欠连天,陷入十分疲惫的状态,而同样还是这些学生,如果进了网吧,就一个个生龙活虎,不知疲惫。 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很不平常的秘密:那些让我们哈欠连天的书籍和信息实际上是导致我们大脑缺氧的罪魁祸首。大脑陷入疲惫、困倦的状态,是一种生物的自我保护功能,它通过疲惫、困倦来强迫人们休息,以重新为大脑提供氧气,或者起码可以阻止本已陷入缺氧状态的大脑继续耗费大量的氧气。但我们却常常并不理会造物主赋予我们的保护本能,像凶残的奴隶主一样驱使我们的大脑,在大脑已经进入抑制状态时继续工作,并导致大脑的工作效率急剧下降,甚至造成大脑损伤。 不知道那些强迫自己的孩子在困倦的状态下继续苦读的家长、那些依靠咖啡和香烟度过漫漫长夜、赶夜工的脑力工作者们看到这里,会有什么感觉。 善待自己,是每个生物的本能,请珍惜并保护我们的大脑吧。 2.有氧信息的崛起 人类社会文明原本是伴随着有氧信息,也就是人人都能理解,而且不费什么劲的信息开始的。我们现代人见面时的握手、再见时的摆手都是自远古流传下来的身体语言,那是一种几乎人人都懂的信息,是纯得不能再纯的有氧信息。但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文明都先后进入到无氧信息的时代之中。人们开始在自身造就的文明壁垒中时而快乐,时而痛苦地挣扎。 自从人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就标志着这种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开始逐渐脱离了其他动物。语言,尤其是文字化的语言让人类的文明可以不断传承。 然而,那些发明语言和文字的人也无法预料到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和阶级的出现,语言和文字逐渐演化成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具有了鲜明的垄断性。为了稳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官方和民间的话语体系逐渐分裂开来,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 与民间语言相比,官方的语言更正统、更繁琐、也更晦涩。官方很多的古籍都需要后人做注才能让人看懂。糟糕的是,那些做注的家伙也大都是官学培养出来的“高才生”,因此做注解时所说的话有时和原文一样晦涩难懂,甚至需要其他人为他的注解再做注。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一章 不要让你的大脑缺氧(3) 比如同样是讲三国时候的事,《三国演义》连小孩都能看懂,而《三国志》就必须要借助各种注解才能看明白了。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三国演义》是小说,而《三国志》是正史,不能相提并论。但同样是讲正史的易中天先生写的《品三国》,就不需要任何注解也能看懂。当然,即便这样解释也有人会反驳说,易中天先生是现代人,讲话当然容易懂。那我们就看一看《诗经》,这部著作够古老了吧?“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哪个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的? 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被统治阶级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除了造反起义外,就只剩下学习官方文化一途。这些草根出身的学子一旦进入上流社会,往往比根红苗正的贵族更加重视对官方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淡化他们草根的出身。这就使得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鸿沟越来越深。 学习官方文化,在世界各国都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统治者代代传承的文化有如密码,学子们不付出智力和精力上的巨大代价,是无法真正掌握的。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把学习的过程称为苦读。这些读书人看着难懂的经文,背诵着一知半解的义理,大脑在超负荷运转,无尽的疲惫阵阵袭来,困倦是免不了的。惟一能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就只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励志古训。事实上,这种读书的过程大部分是在大脑缺氧的状态下完成的,因而效率也是极低的。除了极少数十分聪明的人能够在这种近似炼狱的折磨中脱颖而出,大多数参与官方考试的人都只能落个名落孙山的下场。 在此期间,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学术阶层也在不断发展自己特有的语言,这些只有内行才懂,我们外行看懂了字也看不懂意思的语言被称为术语。凭借着一串又一串的术语,以及尽可能正式繁琐的叙述方式,学术界也慢慢地构筑起无氧信息的屏障,把学术成果严密地保护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 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以及被统治阶级与出身划清界限的需要,都促使官方语言越来越晦涩难懂。无氧信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至为深远。有史可查的大部分人类历史都是官方的无氧信息唱主角的年代。 但是,即便是无氧信息扮演主角的时代,有氧信息也仍然在民间蓬勃地发展着。《诗经》就是记载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诗集。当然,古代平民大部分的说话方式我们都不得而知了,因为他们既没有留下声音,也没能留下文字。但我们起码应该能够想像到,那些种地的农民、服徭役的劳工、卖杂货的货郎不会说着晦涩难懂的语言和他们身边的人对话就是了。 到了近代,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逐渐传播开来,来自民间的有氧信息才前所未有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最先向无氧信息提出挑战,试图扶持有氧信息的,并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拥有一部分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他们提出要提高民间文化和民间语言的地位。让有文字记载的东西更多的贴近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为少数当权者和少数象牙塔的知识分子服务。 为平民请命的知识分子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很快,世界各国的官方语言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民间崛起的文化的冲击。尽管各国统治者都想法设法地维护官方的无氧信息,拒民间语言于千里之外,但结果却是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快速融合。这场战争,最终以有氧信息的载体——也就是民间语言的胜利而告终。长期以来一直被压制、被忽略的老百姓日常用语终于取代了官方语言原本的地位,成为主流文化。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一章 不要让你的大脑缺氧(4) 在中国,这个变革的过程是通过“新文化运动”完成的。其中,又以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影响最为深远。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随着我们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那种晦涩难懂的无氧信息越来越难以在如今的信息社会生存。客观上,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那些难以理解和消化的思想的读者,也越来越少。用最少的时间,以最便利的方式,吸收最多的信息,是所有信息接受者的共同要求。这使得习惯了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的人,也要慢慢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向有氧信息制造者看齐。 人类文明,从有氧信息开始,后来进入到无氧信息时代,最后又回归到有氧信息时代,正好是一个循环。这是历史的必然。 3.你想拥有有氧信息吗? 既然不同的书籍会让大脑产生不同的耗氧量,那么我们该怎样防止大脑进入疲惫、困倦的缺氧状态呢? 答案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有氧信息。 那什么是“有氧信息”呢? 也许你更熟悉的“有氧”概念是“有氧运动”。与举重等需要憋气的运动不同,游泳、慢跑、做体操都需要你在运动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呼吸,从而及时地更换细胞中的废气和垃圾,我们把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有氧运动。 在这个人们高度重视身体健康的时代,几乎没有人不了解有氧运动的概念。也没有人不渴望经常进行这种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方式。如果你真的需要有氧运动,那么你也一定需要有氧信息。 有氧信息的概念与有氧运动十分相似,有氧信息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大脑供氧充足的信息。那些让你感觉不到时间流逝的好书便是典型的有氧信息。 与有氧信息相对应而存在的概念是无氧信息。它们像无氧运动一样,会迅速地消耗你大脑中的氧气,从而让你感到疲惫和困倦。那些让你哈欠连天、昏昏欲睡的信息显然都应该算作无氧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判断一种信息是有氧还是无氧的前提是,我们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处在正常水平。如果你喝得酩酊大醉,那么无论多么有趣的信息也无法引起你足够的注意,不用多久,你就会进入梦乡。同样,如果你的心情十分糟糕,那么你也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外界提供的信息上。这些情况下发生的疲倦显然与信息自身的形式和内容无关。 还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同样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产生的刺激效果会有所不同。比如一本经济学书籍,在那些对经济学不感兴趣的人看来,有如天书,用不了多久这些阅读者就会进入梦乡。这本书对于他来说就是无氧信息。但是对于那些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来说,可能看上三四个小时仍然兴趣盎然。这本书对他来说就是有氧信息。 即便存在这样的差异,大多数人对于有氧信息和无氧信息信息的感受却是相通的。那些晦涩艰深的文章很少有人愿意读,而表达着同样意思的浅显易懂、妙趣横生的文章却经常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阅读信息之前,有选择地过滤掉那些有可能让我们的大脑陷入无氧状态的无氧信息,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能够让我们的大脑持续健康工作的有氧信息身上。 如果我们本身就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递者,我们更有义务尽可能地为我们的读者或受众传递有氧信息,这不但会让我们的读者和受众更加容易和我们沟通,更重要的是,这些由我们传递的信息会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而作为信息制作者和传播者的我们,也会从这种良性的信息传播中得到巨大的收获。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二章 让你无法抗拒的三个魔法元素(1) 1.你喜欢哪个花木兰 提到花木兰,很多中国人想到的,可能是那篇著名的《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可如果你问问老外,他们给你的回答很可能是由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动画大片《花木兰》。这部动画片借用了传奇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但风格却是美国好莱坞式的:夸张、幽默、华丽的场景、英雄主义和爱情,一个也没有少。当这部电影在全球影院热映的时候,很多中国人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借这个机会更多的了解中国的文化。但另一方面,这次文化传播却是由美国人完成的,而且传播得有点走了板,山姆大叔的味道浓了些。 为什么人们更愿意看美国的《花木兰》电影而不是中国的《木兰辞》呢? 提到朱元璋,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提到《明史》,很多人就开始摇头了。2006年,在中国最大的论坛之一——天涯社区里,一位叫做“就是这样吗”的网友(后改名为“当年明月”)创作了一篇历史帖——《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用的是再通俗不过的白话文,讲的是明朝的那些事儿。这篇帖子在天涯迅速走红,两个月内,点击率过百万,回帖过万,其飙升速度超过了当时狂飙猛进的中国A股。很快,出版商们找上门来,并正式出版了《明朝那些事儿》。 为什么人们更愿意看《明朝那些事儿》而不是更为严谨、正规的《明史》呢?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了太多太多。无论是《花木兰》的成功热映,还是《明朝那些事儿》的迅速热卖,都与我们接下来即将提到的三个魔法元素密切相关。任何信息的迅速传播都要通过这三个神奇的魔法元素来实现。尽管这三个元素往往同时出现在信息中。但它们并不总是相伴而行。极个别情况下,你只要对其中一个魔法元素下足功夫,便可以取得成功。但是如果这三个元素全部缺阵,那将意味着失败。 即便信息内容大致相同,只要更多地为信息注入这三个元素,它就会大放异彩,迅速地从内容相同的信息载体手上抢夺大量的注意力。 掌握了这三个魔法元素,你将能够轻而易举地解释为什么阅读《三国志》的人永远没有阅读《三国演义》的人多;阅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人永远没有阅读《时间简史》的人多;阅读《论语》原著的人没有看《〈论语〉心得》的人多。 左右我们注意力的因素以及左右我们对信息接受程度的因素,就隐藏在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中。在表达相同内容的信息中,我们更喜欢那些让我们易懂的,而不是费解的;我们感兴趣的,而不是乏味的;对我们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信息。 有趣、简单、实用——就是我们前面一直在谈的神奇的魔法元素。是它们共同构成了有氧信息。尽管这三个元素看似十分平常,但它们集结在一起迸发的魔力足以化腐朽为神奇。一则从来无人问津的信息,也可以在三大魔法元素的帮助下吸引众多的眼球。也正是凭借这三种隐藏在信息背后的神秘力量,有氧信息才能够在这个信息传播过量、注意力空前紧缺的时代中屡屡脱颖而出,引发我们的关注,并迅速传播。 2.谁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记得这句话吗?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二章 让你无法抗拒的三个魔法元素(2) 我们总是倾向于对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倾注极大的精力,且不知疲倦。有的人读专业书就犯困,但看起小说来却能够不眠不休;有的人看严肃的电影批评就头痛,但对于看电影本身却能乐而不疲。这种让人不知疲倦的东西,就叫做兴趣。所有的有氧信息都是有趣的。有趣——是有氧信息吸引我们的第一理由。 从理论上讲,这也十分容易理解。我们的大脑在面对感兴趣的信息和不感兴趣的信息时,工作效率和状态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在面对乏味的信息时,我们的大脑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进行工作,而由此产生的代谢废物也非常多。这样的话,缺氧的大脑自然非常容易向我们的神经系统发送疲倦的信号,表现就是哈欠连天。但是,当我们的大脑面对兴趣盎然的信息时,消耗的氧气量就要小很多,而刺激神经保持清醒的物质也会从我们的大脑中分泌出来,所以我们的大脑自然能够进行长时期、高效率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情。同样一件事,在一部分人看来十分有趣,在另一部分人看来却乏味得很。现在的孩子们都很喜欢漫画,但他们的父母却大多对这些漫画不感兴趣;很多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但那些专门做网络游戏代练的人却对那种在虚拟世界中无止无休的砍杀感到反胃。 为什么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人那里产生了如此大的反差呢?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是,大多数人的兴趣点都是不尽相同的。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给了很多信息传播者以借口:为什么自己提供的信息大多数人都不感兴趣呢——因为大多数人生来就没有这方面的细胞,所以无法对这个领域产生兴趣。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截止到目前,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已经狂销了400万册。难道这400万购买了《品三国》的读者都是对历史很感兴趣的人吗?霍金的《时间简史》的总销量是2500万册,难道这2500万名读者都是对现代物理学十分感兴趣才购买《时间简史》的吗? 有氧信息原则颠覆了我们传统上对于“兴趣”这个词的理解。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认为人们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是因为它的内容:比如人们看物理方面的书是对物理感兴趣。但我们忽视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很多时候,引发我们兴趣的,不是信息的内容,而是信息的形式。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多数人对事物的兴趣都是由形式到内容的——因为爱上形式,所以爱屋及乌,也对内容产生了兴趣。 这里,我想就我童年时代的两件趣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一道理的感受。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多年前,但这则信息却仍然牢牢地盘踞在我的脑海里,一直不能忘怀:那是我们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第一次音乐课。那个时代的孩子不像现在,还没上学,琴棋书画就样样精通了。我们大多数孩子只是在收音机里才能零星地听到几首歌曲,而且也根本不懂得这些美妙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我们自然也就无从知晓音乐课究竟是学什么,有什么用处。而我们的音乐老师,当年还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却并没有给我们讲什么是音乐之类的大道理,而是坐在钢琴边,娓娓道来地讲了一个故事:话说秦朝灭亡以后,刘邦的军队把强大的西楚霸王——项羽逼到了垓下。项羽打算率军队死守。久攻不下的刘邦派人在项羽军队的周围唱起楚国的歌谣,项羽以为自己家乡的人都投降了刘邦,才绝望地逃到乌江,自刎身亡。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二章 让你无法抗拒的三个魔法元素(3) 这则四面楚歌的故事现在看来,貌似稀松平常,但当时它却强烈地震撼了我们这些孩子的心灵。我们感到音乐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竟然可以打败不可一世的霸王和他的军队。从那一刻起,我和我的同学们对音乐产生了难以割舍的兴趣,直到今天。 实事求是来讲,那个故事和音乐的关联其实不是很大。它只是巧妙地包装了我的音乐老师真正要传递的信息——音乐知识。但是,这种信息的外在形式是如此有趣,以至于我们无法让自己的心灵拒绝其中的内容。 后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才渐渐发现,很多伟大的信息传播者都非常善于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推销自己的思想或者信息。 下面讲第二个故事:这则故事仍然发生在我的学生时代,不过比上一次发生得晚一些。那时我还在念初中一年级,当时电视里正在播放日本动画片《圣斗士星矢》,这部动画片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但在那个还没有有线电视的年代,其火爆程度远远超过今天的《越狱》,说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也不为过。 这部动画片中有个角色叫做雅典娜,是所有圣斗士的精神领袖。这个人物原本是取材自希腊神话,但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直到有位同学在他爸爸的故纸堆里找到一本书皮已经泛黄的《古希腊神话溯源》,才发现雅典娜不是日本人(动画的故事背景是日本),而是个地地道道的西方人。而且,与动画片中所表现的柔弱主角不同,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十分聪明,也十分果敢,而且十分好战。在一次语文课的演讲上,这位同学以雅典娜为主题对比了日本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和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的不同。一时间同学们都纷纷抢他的那本《古希腊神话溯源》看。宙斯、盖亚、阿瑞斯等神话形象成为了我们全班的热门话题。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想让他们对一本成年人才去读的学术书籍产生兴趣是很难的,但有了有氧信息——“动画片”这个外壳,再晦涩的内容也能让这些孩子产生兴趣。同理,美国的《芝麻街》,还有眼下在国内如日中天的《蓝猫》系列动画,就是将动漫形象和知识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经典案例。如果离开了生动有趣的形式,只留下具体的知识内容,又有多少孩子会感兴趣呢? 据说,比尔·盖茨当年也是在玩电子游戏的过程中热爱上电脑,并进而创建微软帝国的。如果离开了诱人的电子游戏,可能我们今天不会在世界首富排行榜上看到比尔·盖茨的名字。可见“有趣”这一有氧信息元素的威力。 还记得周星驰在《少林足球》中的那句名言吗?“我终于领悟到,要想将少林功夫发扬到全世界,是要讲包装滴。”这句话应该作为有氧信息制造者的座右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领悟到,不只是少林功夫,所有的信息要想发扬到全世界,都是要进行包装的。而包装信息的第一步就是——让信息变得更有趣!只有做到形式上生动有趣,人们才有可能继续阅读,也才有可能对有氧信息的内容产生兴趣。只有这样,有氧信息才能传播得更快、更远。 3.这则信息足够简单吗? 想像你打算在周末开一个Party,你的一位朋友向你推荐了一家酒店。你打算先去看看酒店的设施,以决定你们的聚会是否在那里举行。 来到酒店门口,富丽堂皇的大门和装修让你在第一时间对这家酒店产生了好感,这正是你想要的理想的聚会场所。当你通过旋转门,来到酒店大厅时,却停住了脚步——在你脚下,是厚厚的锯末,前方不远处,是几个操作着刺耳的电锯的工人。大厅穹顶的吊灯已经残破不堪,还有一部分灯已经不亮了。通往客房的路因为缺少照明而显得阴暗且诡异。显然,这家酒店正在装修。经理殷勤地走过来,向你解释这只是暂时的装修,并不会影响客房的正常营业活动,并希望你和你的朋友能够前来光顾。你耐着性子听完了经理的话,并礼貌地收下了经理递过来的订餐卡。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二章 让你无法抗拒的三个魔法元素(4) 当你走出这家酒店的时候,会下定决心在这里开Party吗?我相信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信息的传递过程也大致如此。当一则信息已经拥有了能够激发人们兴趣的外部形象后,它只是具备了引发人们关注的起点,就像酒店富丽堂皇的大门吸引着我们走进一样。但如果信息的内部形象糟糕,它便无法继续吸引你的注意力。就像我们已经走进酒店,却因为其残破不堪的内部设施而决定退出一样。 要想持续地吸引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你需要在信息的内部形象上狠下功夫。而这个内部形象,正是我们即将探讨的魔法元素之二——简单。 有氧信息必须是简单的,只有简单的东西才更容易被人理解,而理解是接受的前提。 霍金在写作《时间简史》的时候,曾收到过出版商的忠告:书中每出现一个公式,这本书的销量将减少一半,所以出版商建议霍金尽量减少使用公式。这位出版商真是洞悉人性,即便是阐述自然科学,人们也不愿意见到太多复杂的东西。而霍金更是伟大,他竟然将阐述整个宇宙产生、发展过程的《时间简史》中的公式缩减到只有一个——E=MC2,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而《时间简史》2500万册的销量也的确没有辜负霍金和出版商的一番苦心。 谈到这本书中惟一的公式——E=MC2,便不得不谈及伟大的爱因斯坦。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传播有氧信息的专家。一次,有个小女孩问爱因斯坦,什么叫相对论?爱因斯坦笑眯眯地告诉她:当你和你最好的小伙伴呆在一起时,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像是一分钟那样短暂,而当你坐在滚烫的炉子上时,一分钟的时间却像一个小时那样漫长。 如此绝妙的比喻,大概也只有爱因斯坦想得到。不只是爱因斯坦,这个世界上真正最有才华、最有能力的人在表达思想的时候,往往是简单的。马云在《赢在中国》做评委的时候曾经说过:真正伟大的商业模式,都是简单的。所以节目组才只给选手们一分钟的时间去讲解他们的商业模式。 简单给信息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简单的信息,既可以说给专业人士听,也可以说给非专业人士听;既可以说给成人听,也可以说给小孩子听。所以受众很广,传播速度也快。 有趣的是,那些对自己所在研究领域最精通的人往往更喜欢用简单的方式表达信息,尽管他们完全可以将信息表现得更复杂。反之,往往是那些对自己的能力缺少自信、对自己的思想缺少自信的人,才着力增加信息的难度,把简单的事情说得十分复杂。有时,这种人连自己在说什么都不清楚,却敢大放厥词。美国的商业观察家和漫画家斯科特·亚当斯就专门画了一本讽刺此类人的漫画,名叫《迪尔伯特原则》。如果你正在办公室里辛勤地耕耘,我强烈向你推荐这本书。在漫画中找到你身边人物的原型后,我保证你会笑破肚皮的。 说起来也很奇怪,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倾向于对自己了解的、熟悉的信息以苛刻的评价,却对那些自己看不懂、理解不了的信息顶礼膜拜。越是深奥的、说不清楚的东西,反而容易在小圈子里火起来。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的“诞生”。 在香港,大家都把周星驰看作是一名普通的喜剧演员,即便是影迷,对周星驰的喜爱也都在偶像的正常范围之内。而中国内地的影迷就不同。一部《大话西游》,不但赚来了无数纯情少男少女的眼泪,还赚来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恶捧。他们把周星驰包装成“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把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定位成卓别林式的思想巨著。甚至还有些无聊的人专门把“后现代解构主义”写成了学术论文。一时间,关于“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讨论在国内传播得沸沸扬扬。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二章 让你无法抗拒的三个魔法元素(5) 事情至此,已经非常的喜剧化了。但是谁也想不到,为这个喜剧划上句号的却是周星驰本人。当周星驰来到北京大学,被大学生们扣上“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的帽子,在无数粉丝的簇拥下登场时,却对着媒体和学生们说出了一番很“不识抬举”的话:我不是什么大师,我只是一个演员。至于学生们所说的“后现代解构主义”,我也不懂是什么意思。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无聊到可爱的学生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日思夜想的、顶礼膜拜的偶像,竟然完全不买他们的账。这一回,这些所谓的学术精英们成了喜剧的主角,而他们的偶像——周星驰,则成了一名普通的、冷静的观众。 为什么“简单”能够成为有氧信息的重要元素? 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个突出的特点:喜欢简单、讨厌复杂。想一想那些曾经让你犯困的书籍中,有几本是简单易懂的?再想想让你读上几个小时都不知疲倦的书籍中,有几本是晦涩难懂的? 思考,虽然是人的天性,却也是这个世界上最艰苦的劳动。除非必要,我们都不喜欢主动思考。与你想像的不同,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都不是在主动思考的参与下完成的。想想你打开家门或者锁上它的时候,你进行过有意识的思考吗?再想想你骑自行车的时候,有想过怎样保持平衡,或者哪只脚先用力吗?这些事情都是潜意识帮助我们完成的,除非环境或者外在刺激发生改变,否则你的意识不会轻易登场。所以,有些人才会已经离开家门好久,突然怀疑自己没有锁好门,结果回去一看却发现已经锁好了。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人类天性懒惰的表现?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种现象的存在完全是因为我们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思考复杂的事情,就意味着要让大脑消耗更多的氧气;思考复杂的事情,就意味着大脑更容易疲惫;思考复杂的事情,就意味着大脑进入自我抑制,从而让你哈欠连天。只有将大多数事情都交给近乎自动化的潜意识处理,大脑才有可能分配出多余的机能处理突发和意外状况。 所以,作为有氧信息,其内容必须简单易懂。只有尽量简化内容,才能减轻大脑的负担,才能持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值得关注的是,简单与复杂的界限并不总是十分分明的。同样一则信息,在某些人看来是十分简单的,比如爱因斯坦读起量子物理学方面的书籍来,会像读小说一样轻松;可是对于我们大多数非物理学专业的人来说,读这样的书无异于破译天书。更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智商、不同的资质、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禀赋,所以对于同一信息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也会有所差异。 那么,我们在表达有氧信息的时候,应该以哪些人作为衡量的尺度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呢?也许用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旁观者》中的一句经典之语作为回答最为合适——“我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得考虑到傻瓜——因为事情到最后总是要经由一些傻瓜来完成。” 这句话原出自德鲁克的老板弗里德伯格之口,虽然听上去格外刺耳,却是至理名言。只有我们将信息难度的标杆降到跳得最低的人都能跨越的程度,其他人才能轻松通过。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什么每次做完诗后都要让不识字的老婆婆听一下。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二章 让你无法抗拒的三个魔法元素(6) 不过,把复杂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却也是这个世界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制造有氧信息并不像阅读有氧信息那样轻松。 首先,作为有氧信息的制造者,他自己应该明白这些复杂信息的真正含义。你无法将自己都不理解的东西准确到位的表达出来。 其次,他还要熟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明同一件事情的技巧。只有如此,他才能在众多表达方式之间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式,让信息的受众能够轻易理解自己的信息,而且产生共鸣。 最后,将复杂的事物表达成简单的有氧信息,还需要具备很高的情商。也许他所要表达的东西是他早已经烂熟于心的,但他还是要能够站在那些对这些信息一无所知的人的立场上,假设如果自己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信息,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并进而根据这些假设选择一种最适合初学者的表达方式。 可是反过来,如果要把简单的事情用复杂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容易得多。故弄玄虚的本事不需要太多的学习就能掌握。 有氧信息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我们脑细胞的氧气消耗,让原本沉重的阅读和信息的接收变成一种享受。 4.这则信息有用吗? 从你拿起这本书到你看到这里,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先把书本放下,看看你的手表或者手机,大致估计一下。好了,现在你可以重新回到我们的讨论中来,并思考一个问题:刚才你是用什么看时间的?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问题十分奇怪:我们难道不是在用眼睛看时间吗? 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就错了。事实上,我们都不是在用自己的眼睛,而是用自己的大脑看世界。所有来自视网膜的图像都要经过大脑的分析和加工,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信息。回忆上一次你在昏昏欲睡时强迫自己读书时的情形吧:你很困,但你却想继续阅读。你努力地睁着眼睛,不时还眨眨眼,晃晃头,试图保持自己的清醒——你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 再想想那些不幸成为植物人的病人吧,即便他们的眼睛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他们也无法看到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无法正常工作了。 毫无疑问,大脑才是处理各类信息的最主要器官。不管你是在看手表,还是听音乐,或者拍篮球,这些外在的知觉只有通过神经传导至人的大脑,并进行一定的处理,才能成为我们理解的感觉。所以,我们的大脑才是帮助我们接受信息、加工信息的组织。 但大脑对外界的信息并不是照单全收,大部分的外界信息在进入我们大脑中的存储系统之前,已经被过滤掉了。而这一点,我们甚至都感觉不到。试着和你的朋友一起回忆你们共同看过的电影吧。电影本身应该是完全一样的。你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还有其他感官也都处在正常工作状态中。但是当你们分别回忆的时候,却总会发现你们的描述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你的回忆中一定有许多与你的朋友不一样的细节。反过来也一样。很多人把这看作是人与人之间在记忆力上的差别。这的确是大家描述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却不是最关键的。导致描述或者回忆结果不同的关键其实是我们的注意力,更进一步地说,就是我们大脑的过滤和筛选能力。 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完全说清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大脑中的这种过滤器是如何工作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工作效果。即便是最顶级、最智能化的搜索引擎,也比不上我们大脑过滤器工作效率的万分之一。毕竟,你在搜索引擎上看到的大多数网页仍然是你不想看到的。可是被你大脑过滤并保存的信息几乎清一色都是你关注的。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二章 让你无法抗拒的三个魔法元素(7) 翻看一下你手边的报纸,那里面究竟有多少信息是你真正读过的?仔细计算过后告诉我答案。我不知道你在读什么报纸,但我敢肯定你认真阅读的部分不会超过整份报纸的三分之一。一张报纸按版面计算,至少有2万字,而一份报纸就有10万字左右——这和一本书的字数差不多相当了。一本书往往会消耗我们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可是一份报纸往往只会消耗我们一个早上的时间。为什么?因为你的大脑在报纸的信息中进行了迅速的、积极的筛选。那些超过三分之二的信息都因为对你没有用处而被你的大脑自动过滤掉了。有了这种功能,我们就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有用的信息。 也许有人会很好奇,我为什么敢认定你的答案会少于三分之一呢?原因很简单:常规下报纸都会用二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去做广告,而大多数人是不会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那些无聊的广告上的。 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不会看报纸广告。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各种商品和服务才能生存下去。消费,不但可以让卖给我们商品和服务的人赚大钱,也可以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当你急需买一套价格合理的二手房的时候,报纸上那些小如棋盘格子的房地产广告一定会引起你的兴趣。当你很想赶在打折的时候去商场购物的时候,报纸上的商场打折广告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如果压根没有人关注这些广告,那些刊登广告的商家又怎么肯掏腰包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报纸上的信息都是有用的,即便广告也是如此。而你的大脑,则在搜索中选择你现在需要的有用信息。 所以,“有用”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一则信息,也许昨天还对你有用,但是今天就变得无用了。比如每次高考结束,很多学生在第二天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所有的教科书、辅导书和习题册统统卖掉,甚至是烧掉。这些资料和其中的信息刚刚还关系着他的命运,但是现在已经变得对他没有任何意义了。同样,还有一些信息,就在不久前还是你懒得看上一眼的,今天就成为了你苦苦寻找的珍宝。前些年中国股市迅猛上涨的时候,很多人开始捧起基金入门书籍,刻苦研读,关于股神巴菲特的传记和相关书籍也迅速火爆。而这些书原本是以前人们懒得去看的。 所以,作为有氧信息的制造者,必须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接受者现在就需要的信息。只要这些信息对他们有用,哪怕它的形式枯燥乏味、内容复杂难懂,也能够吸引他们足够的关注。 与“简单”原则相似,“实用”原则又是一则知易行难的信条。想要让信息变得实用,就必须能够洞悉信息接受者的需要。而洞悉人的需要却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 正所谓“众口难调”,不管你提供的是什么信息,都会有人觉得没有用处。所以我们的春节联欢晚会才会年复一年地成为大家抱怨和批判的靶子。试图去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永远是徒劳无功的奢望,我们只能抓住一部分人的需要。对于有氧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而言,只要让受众中很小一部分比例的人能够注意到我们提供的信息就已经很不错了。想想我们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人注意到你提供的信息,你的信息接受者就会有千万人之众!如果你的信息能够传播到全世界,那么这个数字还会更加可观。 问题的关键是,你的信息究竟提供给谁?他们都有什么特征?他们有什么需要?那些你假想中的信息接受者是否会对你提供的信息感兴趣,你的信息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什么样的价值? 只有认真思考并回答了上述问题,你提供的信息才有可能叩击到你的信息接受者的心灵,并让他们敞开心扉接受它。换句话说,只有弄清了你的听众或者读者们需要什么,并将他们需要的东西提供给他们,你提供的信息在他们眼中才显得有用。而你的听众或者读者才会因为捕捉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感到兴奋,他们的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在你的话或者文字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氧信息。 不过,还有一点是你必须要注意的:“信息本身有用”并不等于“信息的接受一方感觉信息有用”。良药是能治病的,但是人们还是不爱吃,为什么?因为它苦。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对孩子们有帮助吗?有。但为什么很多孩子都非常反感父母的教导。因为其中有些话很难听,孩子不愿意接受。 这些问题其实很好解决。药如果很苦,包一层糖衣就会好一些。话如果生硬,包装一下就会更容易接受。 所以,关于信息实用性的问题,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信息本身是否有用。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让接触这些信息的人感觉它很有用。 美国的瑞奇德·哈里森博士写了一本书,名叫《男人了解的关于女人的一切》。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是完全空白的!整整96页,作者一个字也没有写!也许你会问,会有人去购买一堆白纸装订成的书吗?答案是有,而且是很多。成千上万的读者成批成批地购买此书,送给她们的朋友!哈里森博士仅凭这一本书就赚足了退休的钱! 你认为人们为什么要买这本书?答案是她们感受到了这本书对于她们的价值。这正是哈里森博士的过人之处。如果白纸也能成为畅销书,那么你的思想又为什么不能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畅销品呢?实现这一点并非不可能,关键是你要说明自己提供的信息有什么样的用处,它能为人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三章 无处不在的有氧信息形式(1) 1.日常用语 学习过外语的人都知道,任何一种语言的口头语和书面语,都是有一定分别的。甚至有些语言中的词汇只用在书面语中,而另一部分词专门用在口头语中。相对于书面语而言,日常用语中用到的口头语更灵活、更简单、更实在一些,它天然就具备有氧信息的特点。而书面语就显得更实在、更繁琐、更正式一些。 胡适先生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是把民间的“口头语”与官方的“书面语”相结合的一次运动。实际上就是倡导大家把原来只在日常生活中说出来的话写在纸上,降低书面语言的繁琐程度和复杂程度,进而实现有氧化。 在书面语言进行改革的同时,日常用语中的口头语也在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很多过去口头语中使用的词汇,我们今天已经基本废弃了。比如问人年龄时,我们过去曾经使用“贵庚”这个词,但是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直接问“你多大年纪?”或者干脆问“你多大?”如果有人和你搭讪时再次使用“您贵庚”这样的方式询问,你一定会觉得他很怪异。 这种日常用语上的变化反映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一切阻碍人们理解和表达的因素都在我们的语言中慢慢消失,而一切能够让我们更顺利地进行表达的因素,都会在我们的语言中慢慢沉淀下来。这是有氧信息(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信息)对无氧信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信息)的胜利。 事实上,不只是中国,所有国家在迈向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其日常用语也在不断向有氧信息进化。比如这个世界上最为流行、最为国际化的语言——英语。 英语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这个问题,很多人曾经探讨过。主流的意见是,英语的流行是大英帝国推行殖*义的结果。所有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国家,纷纷都学习英语。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迅速崛起又成为英语进一步流行的助推器。尤其是近些年来,美国强势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和渗透,实际上也起到推广英语的作用。 这些意见都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大英帝国的殖民活动,美利坚帝国的文化扩张,英语恐怕难有今天的地位。但除此之外,英语自身的特点也是它能够流行的重要原因。历史上进行过殖民扩张的国家有很多,比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德国、法国以及日本……但是真正让自己的语言成为殖民地长期使用语言的国家,只有英国。这是个偶然吗?显然不是。英语自身的简单易学(和其他语言相比)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简单易学是有氧信息的重要特点。而且,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国英语自身也在不断向有氧信息的方向进化,它的词汇越来越有规则,它的语法越来越简单,它的发音越来越容易。美式英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英式英语衍生出来的简化产物。 在我们中国,早期开设的英语课教的都是英式英语,后来美式英语在中国渐渐流行。以至于出现了某些中小学教英式英语,而大学教美式英语的奇怪现象。总的说来,美式英语在目前的中国英语界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不仅仅反映了美式文化的强势,也反映了有氧信息对语言进化和学习的影响。只有简单易学的,才是容易传播的,这是语言传播上的硬道理。即便是最喜欢英式英语、讨厌变了味道的美式英语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种过分严谨、过分正统的语言是比较没有效率的。至少和美式英语相比是这样。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三章 无处不在的有氧信息形式(2) 所以,当我们看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一部100分钟左右的电影,实际使用到的词汇少而又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也不过500个左右。掌握了这500个词,就可以比较自如地和懂英语的人进行日常对话。这样的语言,自然有利于学习和传播。 说完了英语,再回到我们的汉语。汉语的复杂和难学是出了名的。创立“疯狂英语”的李阳就曾经说过,除了德语,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而且汉语中的方块字在书写习惯与字词规则上与西方的字母文字有很大不同。一个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想要学好汉语,恐怕要比他学会英语花费的时间多得多,而想要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种注定了慢节奏的语言学习进度恐怕与飞速发展的经济节奏难以协调。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学习汉语的机会成本(也就是你付出的代价)要超过英语。要想让汉语传播得更远,除了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之外,还需要对语言自身作出一定的改革。只有将汉语简
本文档为【与人交流的沟通技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218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79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07
浏览量: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