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_身份_认同_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_身份_认同_

举报
开通vip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_身份_认同_ □ 女性文学研究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身份 /认同” 蒋 欣 欣   英文 identity (身份 /认同 )源自晚期拉丁 语 identitÃs和古法语 identité,受晚期拉丁语 essentitÃs( essence,存在 ,本质 )的影响。它由 表示“同一 ”( same)的词根 idem构成 ,这一 词根类似于梵语 idám (同一 )。①由此 , identi2 ty的基本含义为“在物质、成分、特质和属性 上存有的同一的性质或者状态 ;绝对或本质 的同一 ”,以及“在任何场所任何时刻一个...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_身份_认同_
□ 女性文学研究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身份 /认同” 蒋 欣 欣   英文 identity (身份 /认同 )源自晚期拉丁 语 identitÃs和古法语 identité,受晚期拉丁语 essentitÃs( essence,存在 ,本质 )的影响。它由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同一 ”( same)的词根 idem构成 ,这一 词根类似于梵语 idám (同一 )。①由此 , identi2 ty的基本含义为“在物质、成分、特质和属性 上存有的同一的性质或者状态 ;绝对或本质 的同一 ”,以及“在任何场所任何时刻一个人 或事物的同一性 ( sameness) ;一个人或事物 是其自身而不是其他的状态或事实 ”。②从这 两层基本含义来看 ,术语 identity大致处于纵 横两个维度的张力之中 :纵向 ,它偏重的是个 体的差异 ;横向 ,它偏重的是群体的同一。鉴 于此 ,行文时暂且将 identity译作“身份 ”以 彰显差异 ,“认同”以突出同一 ,“身份 /认同 ” 以强调整体概念。 女性主义是以普遍平等的现代理想、集 体认同和个人的权利、自由为基础的现代政 治运动。对其而言 ,维系差异的同一和偏离 同一的差异是互不可分的 ,因为它们指向作 为整体的妇女 (woman)所渴望的平等和作为 个体的妇女 (women)所具有的不同需要。受 标榜平等、自由、民主的启蒙主义影响 ,女性 主义理论家认为 ,妇女整体的认同必定建立 在全人类普遍认同的基础上 ,不仅如此 ,这一 身份 /认同也是自主的个体的集合。在这一 集合中 ,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身份 ,却又统一 在权利平等的普适主义范畴下。然而 ,妇女 运动两百多年的历史表明 ,整体的同一和个 体的差异难以协调 ,如同身份 /认同术语本身 蕴涵的张力一样。因而 ,从 18世纪末 19世 纪初争取选举权、财产权的第一次西方女性 主义运动到 20世纪 60年代影响深远的西方 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 ,乃至当代的多元 女性主义 ,身份 /认同的界定和建构 ,同一和 差异的关系都是倍受瞩目的关键性问题。 “女人不是天生的” 在 20世纪 60、70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 中 ,妇女承受的共同压迫和拥有的共同目标 , 即妇女可以跨越所有民族的和文化的边界来 创造一个没有压迫的社会 ,是界定她们身份 / 认同的根据。③正如弗吉尼亚 ·沃尔夫 (V ir2 ginia Woolf)所说 ,“作为一个女人 ,我没有祖 国。作为一个女人 ,我不想要祖国。作为一 个女人 ,我的祖国是整个世界 ”。由此 ,身 份 /认同的本质主义观点认为 ,妇女之中存在 着稳定的、普遍的以及可以界定的同一 ,并以 此来区分男人和女人的基本差异。 被誉为女性主义先驱的西蒙娜 ·德·波 伏娃 ( Simone de Beauvoir)以自我 /他者二分 79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6年第 1期 模式为基础 ,开启了身份 /认同的构成主义观 念。在《第二性 》(L e D euxièm e S exe, 1949 ) 中 ,波伏娃提出 ,女人附属的身份是主客对立 的必然产物 ,是主体对客体的否定和排除。 受黑格尔的否定性理论影响 ,波伏娃主张个 体和集体的身份总是且必然借助对立、否定 和他者来确定。她指出 ,人们通常用“男人 ” (man)泛指一般的人 ,既相当于阳性又相当 于中性。而女人只相当于阴性 ,她被这个有 限尺度所限定 ,并不相当于中性。男人不根 据女人自身来解释女人 ,而把女人说成是相 对于男人有缺陷的、附属的、不能自主的人。 “女人是附属的人 ,是同主要者 ( the essen2 tial)相对立的次要者 ( the inessential)。他是 主体 ( the subject) ,是绝对 ( the absolute) ,而 她则是他者 ( the other)。”④通过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作为他 者妇女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的形 成 ,波伏娃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女人不是天 生的 ,而是后天形成的 ”。虽然这一论断开 创了身份 /认同的构成主义观点 ,但一些女性 主义批评家指出 ,通过承认在对他者的否定 和控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身份 ,波伏 娃赞许的是男性身份的理想模式 ,而这一理 想模式正是有赖于把女性视为他者来进行统 治的。 肯定了波伏娃的开创性之后 ,女性主义 批评家继续从不同的视角探讨着女性的构成 主义的身份 /认同。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理论 家认为 ,对他者的自我身份观念的否定与通 过同母亲分离或者否定对母亲的依赖来发展 自我的模式之间存在着整体的关联。例如 , 南西 ·乔多罗 (Nacy Chodorow)指出 ,自我身 份的确立是建立在与母亲分裂的基础上。与 弗洛伊德强调俄狄普斯情结对自主自我形成 的重要性不同 ,乔多罗把自我身份的形成时 期推进到前俄狄普斯阶段 ,关注自我的形成 与母亲的关联。在前俄狄普斯阶段 ,男婴和 母亲之间的关系充满着性因素。与之相比 , 由于女婴和母亲都是女性 ,对社会性别和自 我观念的感受大体一致 ,母女关系被乔多罗 称为“延长的依存关系 ”( p rolonged symbio2 sis)和“自恋式的过分认同 ”( narcissistic over - identification)。然而 ,在俄狄普斯阶段 ,随 着女孩的成长 ,她开始渴望父亲所象征的一 切 ,即作为主体的“我 ”所具有的特征 ———自 主、独立。于是 ,母女间的依存关系被削弱 , 但最初的母女关系从未被割断过。于是 ,乔 多罗得出结论 ,衡量男性与女性之差异的标 准在于他 /她与母亲的关系 :男孩和母亲有着 性别的差异 ,从而可以与之彻底分裂 ;女孩由 于与母亲性别相同 ,因而不可能完全与之割 裂。于是 ,只要身份的定义被理解为对母亲 或女性的否定 ,那么女性就缺乏自主性。⑤乔 多罗的观点受到了来自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内 部的批判 ,其中对其性别角色形成理论切中 要害的批评是 ,她的理论完全依赖于一个未 经考证的假设 :认同必定会转变成与母亲和 他人的关联 ,而差异就会导致与母亲和女性 的对立。 与南西 ·乔多罗一样 ,露丝 ·伊丽格瑞 (Luce Irigaray)也认为 ,分离的男性身份之所 以确立在于否定与母亲的关系 ,她指出 ,统一 的自我身份实际上是“为男性性征提供所向 披靡的阳物的自我再现 ”,而女性则“被界定 为男性性征的必要补充 ,而且往往作为一个 否定的形象 ”。⑥进而 ,伊丽格瑞把对母亲、女 性以及他者的否定与德里达对否定性、非认 同以及延异的压抑的论述相连 ,指明否定和 压抑二元中的次要方面就是西方哲学菲勒斯 中心主义牺牲逻辑的显著特征。只有把女性 描述为男性主体“反射 ”自身所需的否定命 题 ,西方哲学才能假定一个能够反思自我存 在的主体。于是 ,伊丽格瑞得出结论 ,“任何 主体的理论总是被‘男性 ’占用 ”, ⑦就连波 伏娃具有开创性的身份 /认同观念也是如此。 虽然伊丽格瑞赞同波伏娃的观点 ,但她并不 89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身份 /认同 ” 接受波伏娃提倡的使妇女成为主体的方式 , 即通过否定客体、他者来发展自我身份。她 认为 ,这种身份 /认同的逻辑仍然是一种建立 在排斥、窜改、同化妇女 /他者基础上的菲勒 斯中心主义的牺牲逻辑。为了颠覆之 ,伊丽 格瑞在女性解剖学的基础上提出以女性身体 代表的非压抑性逻辑取代牺牲逻辑。在她看 来 ,女性的身体内在地是多样的、关联的 ,与 之相比 ,男性的身体则引导他进入工具的、统 治的理性。因此 ,由女性身体呈现的多样不 会压抑差异 ,以女性身体导向的关联意味着 邻近和接触 ,这种交互关系更适合男女两性。 尽管伊丽格瑞对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强劲 有力 ,但她倡导以女性的非压抑性逻辑 ——— 尤其是与女性身体相关的女性气质 ———替代 牺牲逻辑的积极尝试未能成为妇女解放的有 效策略 ,因为“伊丽格瑞可能受到指责 ,以某 一普遍化的、同质化的趋势把所有妇女淹没 在‘女人 ’的范畴下 ”。⑧ 出于对妇女身份 /认同的本质主义观念 的批判 ,波伏娃开创、南西 ·乔多罗、露丝 · 伊丽格瑞等主流女性主义理论家补充和修正 了构成主义观念 ,却又陷入了本质主义的圈 套 ,企图以“女人 ”的名义本质化所有妇女的 差异。而且 ,由此理论揭示出的牺牲逻辑抹 杀了个体自主的能力和集体稳定的力量 ,不 利于男女两性、各阶级、族裔建立行之有效的 交互关系。 “我不是女人吗 ?” 1851年 ,在俄亥俄州的阿克伦召开的妇 女权利大会上 ,黑人废奴主义者、女性主义者 索杰娜 ·特鲁斯 ( Sojourner Truth)第一次提 出了“我不是女人吗 ?”的问题。特鲁斯强烈 谴责 ,她的“女性身份 ”、“女性天性 ”从未保 护过她 ,使她免受奴隶主的鞭打和奴隶制的 摧残。⑨在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 感染下 ,自 20世纪 80、90年代以来 ,少数族 裔女性主义者、后殖民女性主义者和同性恋 女性主义者掀起了波及整个世界的解构本质 化的身份 /认同、构建多元女性的第三次浪 潮。 当代的多元女性主义者在以下基点上建 构自己的理论 : ( 1)自我身份的观念必然压 抑自我的碎片性和多样性 ,或者自我与他人 的关系 ; ( 2)任何声称普遍认同或男女平等 的观点都会束缚女性的差异 ; ( 3 )任何有关 女性差异或女性身份的声明都会掩盖不同阶 级、不同种族、不同人种女性的差异。基于 此 ,当代女性主义理论家往往将论述的焦点 转向差异 ,突出女性身份 /认同的多样化和异 质性。 黑人女性主义是少数族裔女性主义中理 论建构最为成熟的一个流派。由于黑人妇女 身处阶级、种族和性别的三重压迫 ,边缘的处 境 ———既是整体的一部分 ,但又被排除在主 体之外 ———有利于她们产生一种看待世界的 特殊方式 :既看到中心也看到边缘。这种由 日常生活赋予黑人妇女的独特视角可以弥补 主流女性主义理论所缺乏的整体性 ,使之不 再重蹈覆辙。贝尔 ·胡克斯 (Bell Hooks)首 先对主流女性主义奉为经典的《女性的奥 秘 》发起了挑战。她指出 ,贝蒂 ·弗里丹 (Betty Friedan)所说的“无名的问题 ”确切地 说是指“经过精心选择的受过大学教育的、 中上阶层的、已婚的白人妇女的状况 ———她 们是厌倦了休闲、家庭、孩子和购物 ,对生活 有更高要求的家庭妇女 ”, ⑩忽略了所有非白 人、贫穷的妇女的存在。这种主流女性主义 论调试图以白人中产阶级妇女为主 ,忽略其 他少数族裔和第三世界妇女的现实存在 ,从 而否定了妇女可以超越阶级、种族和民族的 界限而团结、解放妇女的共同目标。不仅如 此 ,就连黑人妇女内部也存在着构建黑人女 性本质主义的危险。胡克斯在《革命的黑人 99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6年第 1期 女性 :是我们自己成为主体 》中指出 ,“许多 黑人女性思想家 ,尤其是在女性主义运动的 阵营之内的思想家 ,错误地断定只有压抑差 异、强调共同经历的统一的力量才能够存 在”。λϖ一种同质的黑人女性身份在很大程度 上是由黑人女性共有的经历所界定 ,而这一 同质身份的建构却是对具有差异的黑人女性 个体的压抑和控制。因此 ,正如这篇文章的 标题所示 ,胡克斯鼓励黑人女性建构激进的 主体性 ,反抗既定的本质主义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并挑战这 一标准赖以存在的意识形态和日常规范 ;同 时 ,她还提出必须特别关注女性经历和女性 需要的多样性 ,只有这样才不会抹杀女性的 差异性价值。 受后殖民批评 ,如赛义德 ( Edward Said) “东方主义”、霍米 ·芭芭 (Hom i Bhabha)“殖 民话语 ”的影响 ,钱德拉 ·塔尔帕德 ·莫汉 蒂 ( Chandra T. Mohanty)阐述了所谓的“女 性 ”和“第三世界女性 ”在话语层面上被殖民 化和同质化的主张。在《西方的注视下 :女 性主义与殖民话语 》一文中 ,莫汉蒂开宗明 义地指出 ,她想要分析的是“在西方女性主 义文本中‘第三世界妇女 ’作为一个特殊的、 独一无二的主体产生的过程 ”。λω她首先提 出 ,通过不同再现话语建构起来的文化和意 识形态上的复合他者“女性 ”(woman)和历 史中的真实的、物质的主体 (women)不是一 种直接的对等关系 ,而是一种建立在特殊文 化和历史语境中的任意关系。而且 ,作为一 个分析范畴 ,“女性 ”意味着在分析过程开始 之前 ,跨越阶级和文化的各种女性就已被赋 予了同质属性 ,如作为男性暴力的牺牲品、作 为普遍的依赖物、已婚女性作为殖民过程的 牺牲品等。于是 ,女性身份的独特性便被抽 象化为从属性 ,而第三世界妇女也就成了西 方霸权话语和帝国主义经济体系的牺牲品。 进而 ,莫汉蒂指出 ,一些西方女性主义著作以 话语方式把第三世界妇女的异质性殖民化 了 ,生产 /再现出一个复合的、想象的“第三 世界女性 ”。这样的话语建构实质上是“用 一种跨文化的家长制或男性统治的特殊的、 独一无二的观点进行‘性别差异 ’分析 ”,从 而导致了“‘第三世界差异 ’的一种同样的简 约的、同质的建构 ”。λξ最为精辟的是 ,莫汉蒂 在文章的结尾处一语道破了西方意识形态的 险恶用心 :“只有把‘女性 /妇女 ’和‘东方 ’定 义为他者或边缘时 , (西方 )男人 /人道主义 才能作为中心来再现他 /自己 ”。无疑 ,西方 女性主义在“第三世界女性 ”的问题上助长 了西方文化霸权对非西方文化的殖民 ,潜藏 着种族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 此外 ,从事性属研究的女性主义理论家 也证明了 ,与性别身份一样 ,性属身份是通过 父权制社会象征秩序和权力机制构建而成 的。莫尼克 ·威蒂格 (Monique W ittig)主张 性属身份由强制性异性恋机制建构和维持 , 也就是说 ,我们的两性身份是以对女性的欲 望来定义男性 ,以对男性的欲望或至少是对 男性的接受来界定女性。与之呼应 ,朱迪斯 ·巴特勒 (Judith Butler)提出 ,任何身份都是 且仅是权力 /话语系统或逻辑的产物。λψ由此 产生的身份以二元对立的形式发挥作用 ,并 凭借自然的假象掩盖运行其下的权力机制。 进而 ,巴特勒尖锐地指出 ,根本不存在什么 “正常的 ”生理性别 ,也不存在什么“恰当的 ” 文化属性。性别和性属身份不是自然生成、 出现于社会和语言之前的 ,而是由话语和文 化构成。这一构成过程部分地受规则机制作 用 ,维持和再生产通过强制性的性属表演而 表现出的特殊权力关系。基于这一表演理 论 ,巴特勒向性别、性属和异性恋三位一体的 身份机制提出挑战。她剖析到 ,异性恋机制 的基础存在于生理性别、文化性属和性欲三 者的关系之中 :生理性别决定文化性属 ,而文 化性属同时又制约着性身份 (异性恋或同性 恋 )。在巴特勒看来 ,这三者都不是来自天 001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身份 /认同 ” 生的、自然的、固定的身份 ,而是在不断地表 演中使之常态化。而受压制的男、女同性恋 则与异性恋机制或霸权文化联系在一起 ,被 人为地不正常化。视异性恋为原型 ,而同性 恋则成为了原型的派生、复制品、“二手 货”。λζ对原型和派生物的区别有利于肯定原 型的地位 ,即原型先于派生物而存在。然而 , 巴特勒指出 ,在某种意义上同性恋也可被理 解为 ,为取代异性恋的霸权规范而重新发展 的“派生物 ”。福柯曾说过 :“话语可以既是 一种工具 ,又是权力的后果 ,同时又是一个障 碍 ,一块绊脚石 ,一个抵抗点 ,一个反抗策略 的起点。”λ{由此 ,巴特勒表明 ,暂时承认“女 同性恋 ”身份 (非本质主义的 )的意义在于 , 它能够成为一种竞争和修正 ,它确实具有未 来的政治意义 ———确保身份的重新界定。 以少数族裔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 和同性恋女性主义为代表的多元女性主义大 多吸收了解构主义的思想精髓 ,着重颠覆主 流女性主义建构的本质化的“女性 ”身份 /认 同 ,以恢复现实生活中多样和异质的妇女身 份。然而 ,不同于解构主义 ,女性主义肩负着 团结并解放所有妇女的历史使命 ,因而 ,一些 女性主义者强烈批评当代女性主义对本质妇 女的解构削弱了她们逐渐恢复的性属、阶级 和种族等的同一 ,正如克里斯汀 ·迪 ·斯蒂 芬诺 (Christine di Stefano)告诫的 ,在拥抱丰 富多彩的差异时妇女可能会迷失自身。λ| 有关身份 /认同的研究 ,历经以白人中上 阶层异性恋女性为主的主流女性主义到包括 少数族裔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和同性 恋女性主义在内的多元共生的当代女性主 义 ,已从以主 /客对立模式界定女性的同一 (即男性的附属 ,男性的客体、他者 )发展成 关注不同阶级、族裔以及性取向的妇女的差 异。毫无疑问 ,身份 /认同本身的研究历程明 确地揭示出不能以本质主义和普适主义的思 维方式界定妇女 ,把她们看成具有整体意义 的、同质内涵的、一致身份的客体 ,从而压抑、 牺牲了不同妇女的差异。可是 ,对妇女的身 份 /认同到底该持什么态度 (本质的 ? 非本 质的 ?) ,如何建构蕴涵着差异和同一的身 份 /认同观念 ,以及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尽量消 除牺牲逻辑成就交互关系等问题在女性主义 学科中都未达成一致 ,而且也成为当代女性 主义面临的最重要的难题之一。朱莉娅·克 里斯蒂娃 (Julia Kristeva)在肯定了以往女性 主义理论中有关身份 /认同的研究成果之后 , 从存在的、道德的维度发展出一种“作为社 会象征性交互能力 ”的身份 /认同理论 , λ}为 协调多样且处于张力中的身份 /认同提供了 参考。她认为 ,自我的身份不仅是压抑或者 牺牲的产物 ,也是社会中承担着认知、接受和 表述差异的能力。由识别和承认自身内部的 他性到接受和认可别人的差异 ,这种反身的、 实践的主体性经历将身份 /认同的确立引向 了产生意义的主体间的交互作用 ,有助于包 容逻辑取代牺牲逻辑。□ ①David B. Guralnik, ed. , W ebster’s N ew W orld D ictionary of the Am erican Language, New York and Cleveland: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72. p. 696。 ②James A. H. Murray, HenryB radley, W. A. Craigie and C. T. Onions, eds. , The O xford English D ictionary, Vol. V II,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p. 620。 ③ Elizabeth Kowaleski - W allace, ed. , Encyclopedia of Fem inist L iterary Theory, New York and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 1997, p. 205。 ④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 》第 11页 ,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年版。 ⑤See Nacy Chodorow, The R eproduction of M othering: Psy2 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Berkeley: Uni2 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⑥露丝·伊丽格瑞《话语的权力与女性的从属 》,汪民 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 福柯到赛义德》第 223页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⑦Luce Irigaray, Speculum of the O ther W om an, trans. by Gillian C. Gill,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133。 101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6年第 1期 □ 女性文学研究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话意识 周 春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以黑人女性主义 批评为代表的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日益崛 起。作为最成熟、最有代表性的第三世界女 性主义批评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已经成为当 代女性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贝 尔 ·胡克斯 (Bell Hooks)所说 :“着眼于性 别、种族、阶级的连锁本质是一种改变了女权 主义思想方向的观点 ”。①因此 ,了解黑人女 性主义批评的基本思想 ,可以进一步拓宽、深 化我们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梅 ·G·亨德森 (Mae G Henderson)指出 :“黑人女性写作富 有特色同时又具有启示意义的就是其对话 性 ”。②黑人女性作家的“对话性 ”特点在黑 人女性主义批评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话意识 ,有着深 刻的理论背景、社会历史语境和文化根源。 当代西方解构主义的“去中心 ”思想、对主客 二元对立关系的颠覆、以及对“差异 ”的诉求 是黑人女性批评产生的理论背景 ;在历史和 现实生活中所受的种族、阶级、性别的共时性 压迫 ( simultaneous opp ression ) , ③决定了黑 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杂语共生性 ”与“话语共 时性 ”。 此外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把对话作为其 方法论还有着深厚的非洲文化根源。非洲的 ⑧D iana Fuss, Essentia lly Speaking: Fem inism , N ature and D ifference,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p. 68。 ⑨[美 ]罗斯玛丽·帕特南 ·童著、艾晓明译《女性主义 思潮导论》第 27页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⑩贝尔·胡克斯著、晓征、平林译《女权主义理论 :从边 缘到中心》第 1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λϖ贝尔·胡克斯《革命的黑人女性 :是我们自己成为主 体》,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 》第 405 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λωλξ钱德拉·塔尔帕德·莫汉蒂《在西方的注视下 :女性主 义与殖民话语》,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 论》第 415、417页。λψ See Judith Butler, Gender Trouble: Fem inist Theory, and Psychoanalytic D iscourse, Fem inism / Postm odernism , L in2 da N icholson, ed. , New York: Routledge, 1990。λζ朱迪斯·巴特勒《模仿与性别反抗 》,葛尔 ·罗宾等著、李银河译《酷尔理论 》第 341页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λ{M ichel Foucault, The H istory of Sexuality, Vol. I, trans.John Hurle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0, p. 101。λ| See Christine di Stefano, D ilemm as of D ifference, in Fem i2nism / Postm odernism , L inda J. Nicholson, ed. , New York:Routledge, 1990。λ} AllisonWeir, SacrificialLogics: Fem inist Theory and the Cri2tique of Identity,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6,p. 146。(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湖南湘潭大学外语学院 ) 201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话意识
本文档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_身份_认同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903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5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1-09-03
浏览量: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