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间的追问_重读_到灯塔去_

时间的追问_重读_到灯塔去_

举报
开通vip

时间的追问_重读_到灯塔去_ 时间的追问: 重读《到灯塔去》 王丽丽Ξ 内容提要: 本文对传统的《到灯塔去》是一部高唱拉姆齐夫人高尚道德精神赞歌的批评 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伍尔夫在该小说中对时间的运用和安排, 以及在此框架下人物的 意识展现、“俄狄浦斯情结”的借用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说明这是一部对菲勒斯·逻各斯中心 主义的批判小说及对女性经历献祭、“玉碎在父权社会运转的齿轮间”的历史再现。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 女性主义 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 对时间的思考和反思一直是女性主义者极为关注的问题。法国著名的女性主义...

时间的追问_重读_到灯塔去_
时间的追问: 重读《到灯塔去》 王丽丽Ξ 内容提要: 本文对传统的《到灯塔去》是一部高唱拉姆齐夫人高尚道德精神赞歌的批评 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伍尔夫在该小说中对时间的运用和安排, 以及在此框架下人物的 意识展现、“俄狄浦斯情结”的借用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说明这是一部对菲勒斯·逻各斯中心 主义的批判小说及对女性经历献祭、“玉碎在父权社会运转的齿轮间”的历史再现。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 女性主义 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 对时间的思考和 反思 小班合家欢主题反思小班合家欢主题审议反思小班合家欢反思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 一直是女性主义者极为关注的问题。法国著名的女性主义者朱莉 亚·克里斯蒂娃 (Ju lia K risteva) 在《妇女的时间》中认为那种有计划、有目的并呈线性预期 展开的时间即形上时间是男性价值的体现。“这种时间内在于任何给定文明的逻辑的及本体 的价值中, 清晰地显示出其他时间试图隐匿的破裂、期待或痛苦”。而女性时间正是属于这种 “其他时间”。她认为“在对时间的掌握中可看出奴隶的真实结构”(转引自陈本益等 352)。 重读《到灯塔去》, 重新审视作为女性主义先驱的伍尔夫在这部作品中对时间的运用和安排 以及在此框架下人物意识的展现、“俄狄浦斯情结”的借用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我们发现伍尔 夫在这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并不是传统上所一致认为的是对拉姆齐夫人高尚精神的歌颂, 而恰恰相反, 是对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及对女性经历献祭、“玉碎在父权社会运 转的齿轮间”(陈本益等 352)的历史再现。 首先, 从线性时间结构看,《到灯塔去》讲的是拉姆齐一家在某一年夏天和朋友们到海滨 别墅去度假, 拉姆齐家的小儿子詹姆斯萌生了乘船去游览矗立在海中岩礁上的灯塔的愿望。 但由于气候原因, 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十年岁月如梭, 物换星移, 夫人故去。一战结束后, 拉 姆齐先生带着子女重游故地, 最后终于到达灯塔。在这个线性时间的流逝和发展中, 我们不 难发现留在时间长河中的意识主体从头至尾是小儿子詹姆斯和拉姆齐先生。构成小说情节 主线的也是作为主体的詹姆斯的意愿以及在父亲的带领下这个意愿的得以实现。而拉姆齐 夫人则是一个连姓名也没有的, 在小说进行到一半就故去的“他者”。“一部人类历史实际上 是一部男性中心主义的单一性别史。在生活场景中, 女性无处不在, 但在历史叙述中, 女性却 成为男权历史中永恒的沉默的‘他者’被逐出父子世序的中心位置而属于社会历史的边缘地 带”(陈本益等 348)。在小说的第二部分“时间流逝”中, 作者以极其简短的篇幅把十年中发 生的事情一笔带过。无论评论家们赋予这一部分多少猜测, 除了箫飒的风声和空荡荡的房屋 之外, 留在我们头脑中的突出印象就是十年流逝的时间和拉姆齐夫人的故去。而这正是作者 竭力要读者认识的现实 在历史的长河中, 女性是没有任何位置的、沉默的“不在场”。女 ·36· 外国文学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Ξ 王丽丽,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 出版著作《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英 文版)等。 性作为历史的陈述主体似乎先验地缺席了。拉姆齐夫人成了外在于时间的客体。而这一点 伍尔夫更以括号的形式作了进一步的暗示。 其次, 如果我们换一个时间角度看, 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就像是从线性时间的长 河中截取的两个横截面。第一部分描写的是某一天的下午和黄昏, 而第三部分描写的是航行 的那天从早上到中午抵达灯塔的情景。胡塞尔在论述其现象学理论时特别强调时间意识, “因为只有通过时间意识, 我们才能把握同一个对象和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的不同层次; 把这些东西看作是 属于同一个对象的; 只有通过时间意识, 一个人对某个对象的种种印象之流才能在经验之中 被统一起来”(转引自全增嘏 760)。虽然我们找不到伍尔夫受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影响的直 接证据, 但我们至少可以说, 伍尔夫在该小说的时间安排上是出于同一种目的。相对于第一、 二部分来说, 第三部分是“未来”, 第一、二部分则是“过去”, 而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其本身 的角度来说又是“现在”。伍尔夫正是通过对线性时间整体把握中时间的断裂, 从不同的时间 角度展示出对象的不同的意识层次, 从而建构她“统一”的女性主义观念。 “过去千百年来女性没有职业, 因而也没有事业, 被囿于家庭空间, 家务的琐碎、孩子的 哭叫、宾客的来访等等都会使她的时间随时被挤压、打断而呈出非连续性, ⋯⋯ 因而女性没 有时间, 只有空间”(陈本益等 352)。直观在时间断裂层中的拉姆齐夫人的生活空间, 我们 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生活内容: 操持家务, 照料子女, 服侍丈夫, 款待朋友。“拉姆齐夫人觉得 她几乎连一个自己能够加以辨认的躯壳也没留下”(伍尔夫 38)。她把一切都贡献给了丈 夫、孩子和朋友。她以别人的依赖为荣, 在同别人的依赖关系中肯定自己的存在。关于伍尔 夫这样描写拉姆齐夫人的目的, 有许多评论根据伍尔夫的 日记 出纳日记账表格下载出纳日记账表格二年级日记200字以上坚持写日记的英文笑猫日记读书分享 及伍尔夫本人的生活指出: 她 要表达的是“拉姆齐夫人的人格光芒象灯塔一般在人们的记忆中闪耀不灭”(伍尔夫V I) , “她就是生活中颤动的光芒四射的中心, 就是灯塔”(B radbu ry 187)。伍尔夫在这部作品中 “重现了过去和她死去的至爱 (她的母亲)”(Batchelo r 2) , 是她的自传。拉姆齐夫人是“夏娃、 圣母或女神的化身”(伍尔夫 IV )。毫无疑问, 伍尔夫是以自己父母的形象为原型塑造拉姆齐 夫妇的。她在日记中写到:“这部作品将是相当短的; 将写出父亲的全部性格; 还有母亲的性 格”(伍尔夫 I)。但是对父母亲的怀恋和纪念却不等于她在赞美这种生活方式, 恰恰相反, 她 要表达的, 正如她在《过去的速写》中所写的, 是通过《到灯塔去》“消磨”掉她对父亲的仇恨 (H u ssey 307)。沿着伍尔夫个人的生活轨迹, 我们不难发现她就生活在一个典型的男权专 制家庭里。她的父亲曾在 1907 年写到: 一个妻子不应拥有法律权力、财产、金钱或教育, 这是 一个自然法则。而她的母亲也曾在汉弗莱·沃德夫人的反妇女选举权的请愿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上签字。她 和她的姐姐不被准许同她的兄弟一样上大学, 而是被迫呆在家里接受如何作妻子和母亲的 角色教育 (W augh 90)。在这样一个男权思想极为严重的家庭里, 伍尔夫自小就感受到了作 为一个“他者”的地位。从小说的第一部分, 我们不仅可以在美丽善良、勤劳持家的拉姆齐夫 人身上体会到女儿对母亲一生劳碌为他人的怀念, 更可以在拉姆齐夫人对丈夫百依百顺、谦 恭卑贱的态度中读出伍尔夫的悲哀。“她觉得自己还不配给他系鞋带”(伍尔夫 32)。“女性并 不一定就是女性主义者, 女性也可能成为父权制的同谋”(陈本益等 354) , 男权文化已深深 植根于她的血液中。“她不喜欢感到她自己比她的丈夫优越, 即使是在一刹那间也不行”(伍 尔夫 39) , 而且, 拉姆齐夫人不仅自己身体力行, 还竭力撮合成了保罗和敏泰的姻缘, 并希望 莉丽和班克斯结合。如同她在小说中没有自己的名字一样, 她的生存价值体现在“母亲”、“妻 子”、“女主人”这样“他者”的角色里。如果说拉姆齐夫人象征灯塔的话, 那么这个灯塔照亮的 ·46· 时间的追问: 重读《到灯塔去》 正是许许多多像拉姆齐夫人一样既可怜又可悲的女性生存状态和“房间里的安琪儿”形象。 伍尔夫曾在《自己的房间》里尖锐地指出:“妇女们千百年来一直是作为镜子, 拥有把男 人的形象放大两倍的神奇和美妙的能力”(W oo lf 35)。在《到灯塔去》的第一部分中, 伍尔夫 通过拉姆齐夫人这面镜子反衬出拉姆齐先生的男权主义形象。在妻儿面前, 他是具有高深哲 理与男性智慧的英雄。他把夫人的话斥责为愚蠢的妇人之见, 但又需要她来肯定自己的天 才。“他要得到保证, 确信他处于生活的中心; 确信他是人们所需要的人物; 不仅仅在这儿, 而 且在全世界都是如此”(伍尔夫 37)。连他自己都承认,“或许最伟大美好的文明, 有赖于一个 奴隶阶级的存在”(伍尔夫 43)。作为一个男权意识的主体形象, 拉姆齐先生贯穿小说的始 终。虽然在第二部分中伍尔夫并没有给他留出空间, 但是其十年的线性结构时间却弥补了这 种空间的缺失, 而拉姆齐夫人的故去又强化了这种时间概念, 因此, 到了第三部分, 拉姆齐先 生顺理成章地成了生活的主体。他命令孩子们同他一起去灯塔,“如果他们胆敢说半个不字 ⋯⋯”(伍尔夫 148)当他们在这一部分中成功到达灯塔时, 整部小说也就结束了。那么, 去灯 塔对拉姆齐先生意味着什么呢? 小说开篇是小儿子詹姆斯想去灯塔, 经过十年, 终于成行。时间的漫长把灯塔的意义定 位在一种绝非简单的追求上。如果我们把时间截面上第一部分詹姆斯的迫切、父亲的阻止同 第三部分父亲的急切和儿子的勉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结合起来看, 那么灯塔就具有了非同 寻常的意义。对于 6 岁的詹姆斯来说, 到灯塔去是他“盼望多年的奇迹”。当他正在为母亲的 承诺兴奋之时, 他父亲却兜头浇了一盆冷水。这时, 伍尔夫描写道:“要是手边有一把斧头, 或 者一根拨火棍, 任何一种可以捅穿他父亲心窝的致命凶器, 詹姆斯在当时当地就会把它抓到 手中。拉姆齐先生一出场, 就在他的孩子心中激起如此极端的情绪”(4)。显然, 伍尔夫是在 套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这一点又得到后来多次展现的詹姆斯对母亲的依恋 和对父亲的痛恨的意识之流的支持和强化。然而, 伍尔夫绝不是要证明弗洛伊德理论的正 确。她只是在借用“俄狄浦斯情结”把我们的注意力从一开始就引向性别角色最初的形成状 态, 通过追寻詹姆斯从最初的恋母憎父到十年后对父亲权威的认同轨迹, 深刻地剖析了社会 性别的形成以及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逐步建立的心理过程。西蒙娜·德·波伏娃就深 刻地指出: 妇女不是天生的, 是被制造出来的 (Beauvo ir 249)。同样, 男孩在角色社会化过程 中也经历了类似的被塑造的痛楚。因此, 如果说灯塔在第一部分詹姆斯的心中代表希望的 话, 那么在第三部分灯塔的意义已有了质的转变。它在詹姆斯心中代表着父亲的权威。而在 拉姆齐先生心中, 它代表着他的R , 他的R eve (梦想) 和他的R ationality (理性) 世界, 也就 是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社会。这同西方的传统看法: 大海象征女人, 灯塔象征男人正 好相吻合 ( H u ssey 312)。所以, 詹姆斯和凯姆最后在父亲的带领下到达灯塔的行为, 意味着 孩子们完成了角色的社会化过程, 从而认同了男权文化的中心地位。 与小说线性时间结构同步的另一条主线是莉丽的画。柏格森指出: 对于那位从灵魂深处进行构思方始创造一幅画的艺术家来说, 时间不再是一种可 有可无的附属品, 它不是一种可以在不改动内容的情况下被拉长或缩短的距离。他完成 作品所须持续的时间, 乃是他的作品的不可分割部分。使它缩短或加长, 那就会改动它 所充满的心理演变以及它的创新目标的内容。创新所花的时间, 和创新本身是一致的。 形式在程度和尺度上的变化, 同时就是思想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重大的过程, 很象一 ·56· 外国文学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个观念的成熟。  (转引自伍蠡甫 89) 伍尔夫正是娴熟地运用了柏格森的创作中的“心理时间”理论, 通过莉丽及她的画, 诠释 了自己女性主义的观点。 这幅画从小说开始画起, 一直到小说结尾画完最后一笔, 历经十年, 它所展示的正是莉 丽在十年中的心理演变和思想发展过程, 是她认识拉姆齐夫人, 同时也是审视自我的过程。 在小说第一部, 莉丽支起画架在给拉姆齐夫人画像。她希望把她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然而, “就在她要把那心目中的画面移植到画布上去的顷刻之间, 那些魔鬼缠上了她, 往往几乎叫 她掉下眼泪, 并且使这个概念变成作品的过程和一个小孩穿过一条黑暗的弄堂一样可怕。这 就是她经常的感觉 她得和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可怕差距抗争, 来保持她的勇气, 并且说, ‘这就是我所见到的景象’, 借此抓住她的视觉印象的一些可怜的残余, 把它揣在胸前, 而有 成千上百种力量, 要竭力把这一点儿残余印象也从她那儿夺走”(伍尔夫 19- 20)。作为拉姆 齐家的朋友, 她深切地感受到拉姆齐夫人的美丽、善良、自我奉献精神。但是, 作为一个女性 和一个旁观者, 她又朦胧地意识到拉姆齐夫人这种没有自我的生活的悲哀。 她认为, 正在俯首读书的拉姆齐夫人毫无疑问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是最好的人; 然 而, 她和人家在那儿看到的那个完美的形象, 仍然有所不同。不同, 又如何不同? 她心中 自问, ⋯⋯她和那完美的形象究竟有何不同, 她内心的灵魂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在沙发 的一角发现一只团皱的手套, 凭借那扭曲的手指这个特征, 你就可以毫无疑问的断定, 这只手套必定是拉姆齐夫人的。 (伍尔夫 48—49) 她深夜来到莉丽的卧室门口, 在门上轻轻一敲, 她身上裹着一件旧的皮外套 (她美 貌而不修边幅 总是穿得很草率, 但很合适, 不论什么她都能给你重新扮演一番 查尔士·塔斯莱把他的伞给丢了⋯⋯ 这一切, 她都能熟练地扮演给你看, 甚至还会恶 作剧地加以歪曲夸大; 她走到窗前, 装假说她该走了 已是拂晓时分, 她能看到太阳 在冉冉升起, 她转过身子, 显露出更加亲密的表情, 仍旧在不断地笑着, 她坚持说, 莉丽必须结婚, 敏泰也必须结婚, 不论她在世界上得到什么荣誉 (但她对莉丽的画不屑 一顾) , 或者获得什么胜利 (也许拉姆齐夫人曾享有过这种胜利) , 说到这儿, 她神色黯 然, 回到她的椅子里, 又接着说, 这是不容质疑的: 一位不结婚的妇女 (她轻轻地把莉丽 的手握了片刻) , 一位不结婚的妇女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部分。⋯⋯想到拉姆齐夫人带 着毫不动摇的冷静态度, 硬要自作主张地把她完全无法理解的命运强加于她, 她几乎歇 斯底里地大笑起来。拉姆齐夫人坐在那儿, 淳朴而又严肃。她已经恢复了她对拉姆齐夫 人的认识 这就是那只手套的扭曲的手指。 (伍尔夫 49- 50) 从以上这段文字, 我们不难看出在莉丽眼中, 拉姆齐夫人所要竭力维持的形象及她无法 掩饰的酸楚。“那只手套的扭曲的手指”就是一颗扭曲的心灵。这就是莉丽所看到的现实。她 试图在画上表现出来, 但又在激烈的心理矛盾斗争中犹豫再三。在小说第一部分中她只画出 了一个“紫色的三角形”。紫色不仅代表她黯淡的心情, 也表示她对现实的不完全理解。而三 角形既象征着男尊女卑的社会的等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也暗示了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势力的稳固 和强大。在这一部分中, 伍尔夫多角度地展示了莉丽的困惑和矛盾的心路里程。接着, 十年 ·66· 时间的追问: 重读《到灯塔去》 一晃而过, 在第三部分中, 莉丽又重新拿起了画笔。十年的经历和眼前的现实使莉丽成熟了。 就在拉姆齐先生带领子女到达灯塔的一刹那, 她鼓起了勇气, 把她对现实的领悟定格在了画 面上, 完成了萦绕她十年的心愿。伍尔夫之所以把莉丽的画放在十年后完成, 正是想通过时 间和莉丽的画的关系来说明在男权文化中心的社会中, 妇女的觉醒需要多么漫长的时间。 小说以母子窗前的近景画面和莉丽的远景作画开始, 以父子到达灯塔的远景画面和莉 丽的近景作画结束, 同时又辅以时间的断裂层面的展示和线性时间的连接, 时空交错, 画景 结合, 展示了一幅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思想和生活发展史。其基调是悲观的, 这已被伍尔夫 在完成这篇作品后几欲自杀的事实进一步证实。 引用作品【W o rk s C ited】 Batchelo r, John. V irg in ia W oolf : T he M ajor N ovels. Cam bridge: Cam 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 1991. Beauvo ir, Simone de. T he S econd S ex. T rans. H. M. Parsh ley. H armondsw o rth: Pengu in, 1972. B radbury,M alco lm. T he M od ern B ritish N ovel. N ew Yo rk: T he Penguin Group , 1994. 陈本益 向天渊 康健君:《西方现代文论与哲学》。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Chen Benyi, X iang T ianyuan and Kang J ian jun. T he M od ern W estern L iterary C riticism and P h ilosop hy. Chongqing: Chongqing U niversity P ress, 1999. ] H ussey,M ark. V irg in ia W oolf A to Z. N ew Yo rk: Facts O n F ile, Inc. , 1995. 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Q uan Zenggu. H istory of W estern P h ilosop hy. Shanghai: Shanghai Peop le’s Pub lish ing House, 1999. ] W augh, Patricia. F em in ist F ictions: R ev isiting the P ostm od ern. L ondon: Routledge, 1989. W oo lf,V irgin ia. A R oom of O ne’s Ow n. N ew Yo rk: H arcourt B race Jovanovich, Inc. , 1929.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 瞿世镜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年。 [W oo lf, V irgin ia. T o the L ig h thouse. T rans. Q u Sh ijing. Shanghai: Shanghai T ran lat ion Publish ing House, 2000. ] 伍蠡甫等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年。 [W u L ifu, et a l. eds. M od ern W estern L iterary C riticism . Shanghai: Shanghai T ransla t ion Publish ing House, 1983. ] 责任编辑: 李安 ·76· 外国文学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emphasis on " environm en t" th rough experim en t w ith w rit ing techn iques and h is deta iled descrip t ion of the reality. Key words: N atu ra lism  Bernard M alam ud sen se of Jew ishness. Author: Zeng Yanyu is associa te p rofesso r of English at X iangtan N o rm al U n iversity. She received her Ph. D. in 2001 from X iam en U n iversity. H er research areas are in A fro and Jew ish Am erican litera tu re and crit ica l theo ry. She has had severa l essays pub lished in these areas. Title: R elig iou s T hem e beh ind Secu lar Scenes: Seduct ion in S ir Gaw a in and the G reen K n ig h t Abstract: T he seduct ion in S ir Gaw a in and the G reen K n ig h t ends w ith Gaw ain’s successfu l resistance. T he issues ra ised are no t part icu lar to the Ch rist ian cu ltu re bu t can also be seen in o ther cu ltu res such as Ch inese, betraying a un iversa l concern. T he seduct ion scenes st ress chast ity in the relig iou s sen se and reveal an ab st inen t tendency again st secu lar desires. O n ly w hen Gaw ain accep ts the lady’s green gird le does the poem retu rn s to a recogn it ion of hum an natu re. Key words: S ir Gaw a in and the G reen K n ig h t secu larity relig iou s them e Author: L iu Na iy in is p rofesso r of English at East Ch ina N o rm al U n iversity and is m ain ly in terested in literary theo ries and m edieval studies. Title: Carn iva l Com edy Character in T he Can terbu ry T a les Abstract: O ne of the featu res in Chaucer’s Can terbu ry T a les is its com ic effect. T he com ic elem en t com es bo th from the ancien t w estern com edy and the carn ival t rad it ion of the bu rghers in the M iddle A ges. Chaucer m ade fu ll u se of the com ic techn iques such as ban ter, sa t ire, ab su rd ity and rid icu le. In th is w ay he tries to b lasphem e the ho ly th ings and dispel so lem n ity. Key words: Chaucer T he Can terbu ry T a les carn ival com edy character Author: He Y ueq iu is lectu rer a t Ch inese D epartm en t of X iann ing Co llege. Title: O n the Geo rg ian Ep ic T he K n ig h t in the T ig er’s S k in Abstract: T he Geo rgian ep ic T he K n ig h t in the T ig er’s S k in is a rem arkab le w o rk of the Eu ropean m edieval litera tu re. It ref lects the hum an ism that cen ters on hum an s and their values. T h is paper d iscu sses the them es of patrio t ism , love and friendsh ip in T he K n ig h t in the T ig er’s S k in. Key words: Geo rg ian litera tu re Ep ic T he K n ig h t in the T ig er’s S k in Author: J in Zhaox ia is associa te p rofesso r a t the Co llege of In ternat ional Educat ion, H enan U n iversity. Title: T he Q uest ion ing of T im e: A R eread ing of T o the L ig h thouse Abstract: T radit ional crit ica l view regards T o the L ig h thouse to be a song of p ra ise fo r the h igh mo rality of M rs. R am say. Bu t th is paper calls th is view in to quest ion. T h rough an analysis of W oo lf’s u se and arrangem en t of t im e and w ith in th is fram e of t im e, her p resen ta t ion of the st ream of con sciou sness of the m ajo r characters, her u se of "O edipu s ·171· Comp lex " and sym bo lism , th 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novel is a condem nat ion of Phallocen tra lism and a h isto rica l p resen ta t ion of the sacrif ice of w om en, "gnaw ed to p ieces in the moving w heels of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Key words: V irg in ia W oo lf T o the L ig h thouse fem in ism Phallocen tra lism Author: W ang L il i is p rofesso r of English at Shandong U n iversity. She is cu rren t ly a Ph. D candidate. H er research field is in English litera tu re. H er m ajo r pub lica t ion s include " T he H isto ry of 20th Cen tu ry B rit ish L itera tu re". Title: M em o ry: Con t inu ity of Personality of Geo rge E lio t’s Characters Abstract: M emo ry is the key po in t in recogn izing the characterist ics of an individual. It keep s the past a live and gives a sen se of con t inu ity betw een one’s past life and p resen t life. T hu s, by reta in ing th is sen se of con t inu ity, m emo ry sat isf ies peop le’s p sycho logica l dem ands fo r to ta lity of life. T h rough a re2reading of her early novels, th is art icle t ries to give an analysis and illu st ra t ion of Geo rge E lio t’s ideas on the rela t ion sh ip betw een m emo ry and con t ingency, and the rela t ion sh ip betw een m emo ry and the developm en t of characters’ personality. It show s that m emo ry is an essen t ia l elem en t in crea t ing her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Key words: Geo rge E lio t m emo ry characters personality Author: CuiD ong is associa te p rofesso r a t the Schoo l of Fo reign L anguages and L itera tu re of J ianghan U n iversity, specia lizing in the study of the 19th cen tu ry English litera tu re. Title: A Fem in ist R ead ing of T he P assion of N ew E ve Abstract: A ngela Carter, the famou s con tempo rary B rit ish w om an w riter, d iscu ssed w om en’s living condit ion s from a fem in ist po in t of view in her novel T he P assion of N ew E ve. In her view , the ideal m ale and fem ale rela t ion sh ip lies no t in the b inary oppo sit ion bu t beyond it, tha t is, in the perfect com b inat ion of m ale and fem ale based on the elim inat ion of their respect ive hegemon ic discou rses. O n ly in th is w ay can hum an beings avo id suffering in the Passion bu t live in a happy w o rld. Key words: b inary oppo sit ion A ngela Carter T he P assion of N ew E ve fem in ism Authors: Ou YangM e ihe is associa te p rofesso r a t the Schoo l of Fo reign L anguage Studies, N anchang U n iversity. Xu Chongl iang is p rofesso r a t the Schoo l of Fo reign L anguage Studies, N anchang U n iversity. Title: O n the Ep iphany U sed in Jam es Joyce’s N ovels Abstract: Ep iphany is one of the w rit ing techn iques J. Joyce mo st frequen t ly u sed in h is novels. A nd the w ay of u sing it is characterized by o rig inality and ingenu ity. By exp la in ing the specif ic m ean ings of ep iphany u sed in h is novels, expounding its theo ret ica l basis and analyzing the specia l fea tu res of h is app lica t ion, th is paper demon stra tes how ep iphany is un iquely and creat ively u sed in Joyce’s earlier w o rk s. T he ep iphany u sed by J. Joyce is one of the mo st p reciou s glit tering jew els in the treasu re hou se of w rit ing techn iques emp loyed in modern ist litera tu re. Key words: J. Joyce ep iphany Author: Y ou Qiaorong is associa te p rofesso r of English at Schoo l of Fo reign L anguages of ·271·
本文档为【时间的追问_重读_到灯塔去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184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1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8-31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