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深基坑施工方案√

深基坑施工方案√

举报
开通vip

深基坑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 武昌火车站站深基坑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1.1 工程位置及内容 与火车站配套的轨道交通武昌站位于武昌火车站西广场北侧,车站中心里程为CK14+356,为地下二层结构。车站基坑宽度为20.8~27米,总长度236.6米,占地面积为11440平方米。设计划分为A、B、C三个施工区段:A区段位于中山路西侧;B区段位于中山路高架车道下方,穿越中山路;C区段位于现邮电宾馆下方。基坑开挖深度为15.5~17米,基坑采用φ1000mm钻孔灌注桩作为基坑围护结构;桩径1000㎜,桩心间距1200㎜,基坑内设三道钢管支...

深基坑施工方案√
施工 文明施工目标施工进度表下载283施工进度表下载施工现场晴雨表下载施工日志模板免费下载 组织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武昌火车站站深基坑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1.1 工程位置及内容 与火车站配套的轨道交通武昌站位于武昌火车站西广场北侧,车站中心里程为CK14+356,为地下二层结构。车站基坑宽度为20.8~27米,总长度236.6米,占地面积为11440平方米。设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分为A、B、C三个施工区段:A区段位于中山路西侧;B区段位于中山路高架车道下方,穿越中山路;C区段位于现邮电宾馆下方。基坑开挖深度为15.5~17米,基坑采用φ1000mm钻孔灌注桩作为基坑围护结构;桩径1000㎜,桩心间距1200㎜,基坑内设三道钢管支撑,钻孔桩间设单排高压旋喷止水帷幕,桩径600㎜,桩底进入基坑下不小于2米;本站基坑开挖支护一般地段均采用φ600mm钢支撑系统;由于车站东南侧与地下商业开发同期施工,不具备支撑条件,故该段部分采用了锚索系统;为满足远期5号线盾构区间在车站下穿通过,本站围护系统在(13)到(17)轴范围采用SMW工法桩。车站出入口及通道距主体结构较近,车站中心底板埋深15.06米。 本工程基坑的安全等级为一级。车站主体结构的基坑变形保护等级为一级。 1.2地质条件 1.2.1工程地质 工程场地范围主要分布地层有:人工填土(Qml)和第四系湖塘相沉积(Ql)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l)层及志留系统坟头组(S2f)岩层。各土层从上至下依次为:(1-1)杂填土(Qml),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层厚1.1~4.6m,平均厚度2.68m;(1-2)淤泥(Ql),局部分布,层面埋深1.6~4.6m,层厚1.2~4.1m,平均厚度2.24m;(2)粉质粘土,局部分布,层面埋深3.7~7.0m,层厚1.5~4.7m,平均厚度3.24m;(3)粘土,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层面埋深1.1~9.4m,层厚3.2~13.6m,平均厚度8.16m;(4)粉质粘土夹粉砂,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层面埋深11.8~14.7m,层厚3.7~8.3m,平均厚度5.73m;(5)粉细砂,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层面埋深18.0~21.6m,层厚3.4~7.4m,平均厚度6.20m;(6)粉细砂,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层面埋深24.8~26.5m,层厚2.0~5.0m,平均厚度3.66m;(7)中砂夹角砾,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层面埋深27.1m~30.0m,层厚为9.1~13.9m。 1.2.2水文地质 本场地分布有上层滞水及孔隙承压水两种类型地下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积(Qml)杂填土层和湖塘相积(Ql)淤泥层中,无统一水面,大气降水、地面水和生产、生活用水渗入是其主要的补给来源。勘察期间测得其初见水位埋深为0.7~2.0m,稳定水位埋深为1.30~2.5m。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l)层砂类土中,与长江水具有水联系,其上覆粘性土层及下伏基岩为相对隔水层。场地承压水位埋深为11.2m,其绝对高程为14.48m,本场地承压水水头高度年变化幅度在3.0~5.0m之间。 1.3 工程特点及难点 1.3.1地质条件差 地下水位高,开挖基坑土层含水量大,基础位于弱承压含水层内,基坑开挖前需进行井点降水。 1.3.2开挖量大 本站基坑最大开挖宽度为20.8~27.9米,总长度236.6米,占地面积为11440平方米,基坑最大开挖深度为15.5~17米,开挖量为97000多立方。 1.3.3基坑支护安全要求高 武汉地区地下水位高、土体含水量大,渗透系数大。基坑四周围护结构和中间支撑结构作为支挡结构,承受全部的水土压力及活载产生的侧压力。因此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是决定本工程成败的关键。 1.3.4施工干扰大 现邮电宾馆下方的地下人防工程对本工程实施影响较大;南侧的火车站地下空间开发将与本工程同步实施;本工程与武昌火车站站前广场相邻,行人及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较多,拆除及改迁工作量较大。 1.3.5交通导流量大 中山路交通流量很大,车辆容易堵塞,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道路畅通,计划采用分区施工,并制定交通疏导措施、完善交通标志,以保证工程的正常施工。 2 施工方案 2.1 总体思路 (1)根据现场条件和设计的总体要求,本站分A、B、C三个施工区,先施工A、C施工区 ,然后施工B区。 (2)施工顺序:施工准备→围护桩、旋喷桩→施工降水井→浇筑桩顶冠梁→基坑开挖至第一次开挖面,设第一道支撑)→基坑开挖至第二次开挖面,设第二道支撑→基坑开挖至第三次开挖面,设第三道支撑→开挖基坑底面。 2.2围护桩施工方案 本工程围护结构采用钻孔桩,桩径为∮1000mm,用旋挖钻机成孔,施工顺序按1、5、9......跳开施工,由基坑两端向中间施工。吊车吊装钢筋笼,钢筋笼分段制作,在井口焊接成整体。废浆和钻碴采用专用泥浆车外运。桩体砼采用商品砼,砼运输车运输,导管法浇筑。 采用旋挖钻机成孔,水下灌注混凝土成桩工艺,工艺流程见图2.2-1。 2.3桩间高压旋喷桩施工方案 施工工艺流程见图2.3-1,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准备工作:开工前,进行现场检查,计算材料用量,进行技术交底和安排技术培训;检修机械设备;平整场地,按设计要求,布置施工孔位;凿除原地坪混凝土;接通电源和水路,进行机械试运转;备足注浆所需材料。 钻机就位:移动钻机至设计孔位,使钻头对准旋喷桩孔位中心。 射水试验:钻机就位后,首选进行低压(0.5Mpa)射水试验,用以检查喷嘴是否畅通,压力是否正常。 钻进:射水试验后,即可开钻,射水压力由0.5Mpa增至1Mpa,目的是减小摩擦阻力,防止喷嘴被堵,直到钻至桩底设计标高。 浆液制备:在钻孔的同时,即可配制浆液,水泥为P42.5MPa普通硅酸盐水泥;水要清洁,酸碱度适中,PH值在5—8之间;浆液的配比选定 后,首先将水加入搅拌桶内,再将水泥和氯化钙倒入,开动搅拌机10~20分钟,然后拧开搅拌桶底部阀门,放入第一道过滤筛,进行第二次过滤后,流入泥浆桶备用。 浆液加压:泥浆桶的浆液,通过高压泵加压至14~24Mpa后经高压管送至钻机用于喷射。旋喷:接通高压管、水泥浆管,开动高压泵、泥浆泵、空压机和旋喷钻机,自下而上进行喷射作业,用仪表控制压力、流量、风量,当分别达到预定数量值时开始提升,边提升边旋转喷浆。施工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检查浆液初凝时间,注浆流量、压力、提升速度等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随时做好记录。 2.4 SMW工法桩施工方案 (1)SMW工法的施工工艺流程 图2.2.2.2.1-1 旋喷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工艺流程如下图(图一)。 (2) 施工要点 SMW工法施工工序示意图(图二) (3)SMW 搅拌桩施工顺序 SMW 搅拌桩施工顺序采用单侧挤压式连接方式,示意如图三所示: 1)施工准备 因该工法要求连续施工,故在施工前应对围护施工区域地下障碍物进行探测清理,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减少施工冷缝的数量 。根据设计院提供的边轴线基准点、围护平面布置图。按图纸尺寸放出围护桩边线和控制线,设立临时控制标志,做好技术复核单,提请监理验收。根据基坑围护边线用0.4m3 挖机开挖槽沟,沟槽尺寸为1000×1000mm,并清除地下障碍物,开挖沟槽土体应及时处理,以保证SMW工法正常施工。 2) 桩机就位 由当班班长统一指挥桩机就位,桩机下铺设钢板,移动前看清上、下、左、右各方面的情况,发现有障碍物应及时清除,移动结束后检查定位情况并及时纠正;桩机应平稳、平正,并用经纬仪或线锤进行观测以确保钻机的垂直度;三轴水泥搅拌桩桩位定位偏差应小于20mm。成桩后桩中心偏位不得超过50mm,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1/150。 3)制备水泥浆液及浆液注入 在施工现场搭建拌浆施工平台,平台附近搭建水泥库,在开机前按要求进行水泥浆液的搅制。将配制好的水泥浆送入贮浆桶内备用。水泥浆配制好后,停滞时间不超过2小时,搭接施工的相邻搅拌桩施工间隔不超过10小时。注浆时通过2台注浆泵2 条管路同Y型接头从口混合注入。注浆压力:4-6Mpa,注浆流量:150-200L/min/每台。 4) 钻进搅拌 三轴水泥搅拌桩在下沉和提升过程中均应注入水泥浆液,同时严格控制下沉和提升速度,喷浆下沉、不大于1m/min,提升的速度不大于2.0m/min,在桩底部分重复搅拌注浆,停留1 分钟左右,并做好原始记录。 5)清洗、移位 将集料斗中加入适量清水,开启灰浆泵,清洗压浆管道及其它所用机具,然后移位再进行下一根桩的施工。 (4) 施工冷缝处理 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冷缝则采取在冷缝处围护桩外侧补搅素桩方案。在围护桩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补桩,以防偏钻,保证补桩效果,素桩与围护桩搭接厚度约10cm。 (5)插入型钢 三轴水泥搅拌桩施工完毕后,吊机应立即就位,准备吊放型钢。 型钢使用前,将型钢插入水泥土部分均匀涂刷减摩剂。在沟槽定位型钢上设型钢定位模具,固定插入型钢平面位置,型钢定位模具必须牢固、水平,而后将型钢底部中心对正桩位中心并沿定位模具徐徐垂直插入水泥土搅拌桩体内,采用线锤控制垂直度。型钢下插至设计深度后,用槽钢穿过吊筋将其搁置在定位型钢上,待水泥土搅拌桩达到一定硬化时间后,将吊筋及沟槽定位型钢撤除。型钢插入左右误差不得大于30mm,宜插在靠近基坑一侧,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1/150,底标高误差不得大于200mm。 (6)型钢拔除 主体结构施作完毕且恢复地面后,开始拔除型钢,采用专用夹具及千斤顶以圈梁为反力梁,起拔回收型钢。 2.5降水设计 2.5.1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见表-1 表-1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取自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标 层号 岩土名称 平均 层厚 密实度 或状态 抗剪强度 静侧压力系数k0 渗透系数 粘聚力c 内摩擦角 (kpa) (0) ―― (10-7cm/s) (1-1) 杂填土 2.68 松散~稍密 9 18 2.8 (1-2) 淤泥 2.24 流塑 10 4 7.4 (2) 粉质粘土 3.24 可塑 27 13 0.43 2.4 (3) 粘土 8.16 硬塑~坚硬 37 16 0.33 1.45 (4) 粉质粘土夹粉砂 5.73 可塑~硬塑 松散~稍密 28 12 0.38 1.67 (5) 粉细砂 6.20 中密 0 33 11.5m/d (6) 粉细砂 3.66 密实 0 35 14.5 m/d (7) 中砂夹 角砾 12.0 密实 0 39 18.8 m/d 2.5.2降水设计要求 根据设计图及地质资料情况,孔隙承压水主要富存于Q3al+pl层砂类土中,渗透系数达到11.5m/d~18.8m/d,地下水埋深11.2m。施工时要求水位降低至底板以下2m,降低值达到7.6m,水位降低至地下18.8m。 2.5.3管井设计 基坑的涌水量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基坑的形状大小及补给水边界条件等有关。根据地勘资料本工程降水井可按承压非完全井计算。 (1)基坑排水量计算 基坑排水量可依据下式进行计算,计算简图见图2.4.1-1 ①渗透系数的确定 K=∑Kihi/∑hi Ki、hi-----各土层的渗透 系数(m/d)与厚度(m) 根据设计可求得K=16m/d。 ②承压水层厚度 M值确定 M取值: M=18.9m,由地勘资料得。 ③井点系统的影响半径R0 图2.4.1-1承压非完全井涌水量计算简图 R0=R+r0 R---由经验公式确定的影响半径 r0---环形降水范围的假想半径 影响半径R由经验公式R=10×sk1/2=305m;s=7.64m; 因为基坑为长方形,且l/b>2.5, r0=η(l+b)/4 式中η-系数(m2),查表得A、B区:η=1.15;C区:η=1.12 l-基坑长度(m) b-基坑宽度(m) 得: A、B区: r0=22.7m; C区: r0=43.1m; ④基坑涌水量 得: A、B区: QA = QB =4478m3/d; C区: QC=6399m3/d; (2)降水井数计算 q--为单井管涌水量 计算每根井点最大出水量,q=120rLk1/3=302m3/d,本工程取300 m3/d ,得:A、B区: nA = nB =16个;C区: nC=24个;考虑到开挖顺序,在施工B区时可与A、C区共用8个井,故本工程共设置降水井48个,降水井离基坑边的距离为6米。另外设置降压井10个,观测井10个,降压井、观测井离基坑边的距离为8米,其布置见图2.4.1-2。 图2.4.1-2井点降水布置图 单位:m (3)管井 井管由滤水管、沉砂管,吸水管三部分组成,设计为直径φ500mm无缝钢管,井管长度L=D-h+s+r0/10=24.4m,具体见图2.4.2-3。 滤水管:长4m,在钢管上梅花形布置φ20mm的孔眼,间隔10cm,在开孔的管壁上焊φ6mm垫筋,要求顺直,与管壁点焊牢固,外包41孔/cm2镀锌钢丝网,上下管之间用对焊连接。 吸水管:采用与滤水管同直径钢管制成。 沉砂管:采用与滤水管同直径钢管,下端用钢板封底。 (4)校核水位的实际降低数值 井点数量确定后,根据下式确定所采用的布 2.4.2-3深井井点构造图 置方式是否能将地下水位降低到规定的标高。 =29.2m 实际可降水位s=H-h=39.1-29.2=9.9m, 超出需要降低水位数值7.64m,满足降深要求,故布置可行。 (5)主要机具、设备 选定抽水机具为潜水泵,型号:QY-25,流量:15m3/h,扬程25m,电机功率2.2kW。用ф500mm混凝土管,并设0.3%的坡度,与附近下水道接通。φ600井点管孔采用ZO300型反循环钻机成孔。 2.5.4降水管井施工 井点测量定位→挖井口、安护筒→钻机就位→钻孔→回填井底砂垫层→吊放井管→回填井管与孔壁间的砂砾过滤层→洗井→井管内下设水泵、安装抽水控制电路 2.5.5抽水试验       (1)试验目的 进一步确定测定含水层参数,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确定井的出水量特性曲线,了解含水层中的水力联系和含水层的边界条件,为评价地下水资源,制定井群布置或疏干方案提供依据。 (2)抽水试验及分析 试验选用施工C区紧靠武昌火车站一侧的两个降水井作为试验井,一个为抽水井,一个为观测井。井打好后,先各抽1-2天或更长时间,以确保抽水时流量稳定,待水位恢复,抽水开始前应测定孔内和潮水水位变化情况,则抽水试验应选择井内水位波动相对平稳的时段。 开始进行抽水试验前,测量两口井的初始水位。抽水过程中观测水位频率:抽水开始前10分钟, 1次/min; 10-30分钟,1次/2min; 30-100分钟,1次/5min;100分钟以后,1次/100min。如48小时仍无法大致完整绘出S-lgt和lgs-lgt曲线,时间还可能继续延长,根据抽水试验得到参数,分析第5-2层与第5-3、6-2、6-2层土可能存在的水力联系情况,选用合适公式确定相关水文地质参数,根据测得的水文地质参数,再重新进行井群计算,优化降水方案,选配适当流量的抽水泵,制定相应的降水运行方案。 2.5.6降水的运行 (1)试运行 首先准确测定各井口和地面标高、静止水位,然后开始试运行,以检查抽水设备、抽水与排水系统能否满足降水要求。 在降水井的成井施工阶段要边施工边抽水,即完成一口投入运行一口,力争在钻孔围护桩开挖前,将基坑内地下水降到基坑底开挖面以下2.00m深。水位降到设计深度后,即暂停抽水,观测井内的水位恢复情况。 (2)降水运行 根据抽水试验制定的降水运行方案,确定抽水时间和顺序。在钻孔桩施工前十天运行,以便提前疏干地层滞水,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层自稳能力,顺利进行无水作业。降水运行阶段保证电源供给,如遇电网停电,及时起动备用发电机,保证降水效果。做好各井的水位观测工作,及时掌握承压含水层水头的变化情况。降水运行期间,现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要认真做好各项质量记录,做到准确齐全。 2.6基坑开挖工艺 2.6.1 时空效应理论的应用 根据本工程基坑规模、几何尺寸,围护桩体支撑结构体系的布置,采用分层、分块、对称,阶梯流水的方法按顺序开挖和支撑,并确定各工序的时限,施工参数如下: 开挖分层的层数: n=4(标准段); 每层分部开挖的数量: V=315~750m3; 每分部开挖的宽度: B=6m; 每分部开挖的高度: H=2.5~5.8m(钢支撑层距); 钢支撑预加轴力: N=50%~80%计算轴力; 每分部开挖的时间: Tc<12~14h; 每分部开挖后完成支撑的时间: Ts<8h; 每分部开挖卸载后无支撑暴露时间:Tr<14~16h; 按照“时空效应”规律,确定施工参数,以保证: (1)减少开挖过程中的土体扰动范围,最大限度减少基坑周围土体位移量。 (2)在每一步开挖及支撑的工况下,基坑中已施加的部分支撑围护体系及开挖纵向坡度得以保持稳定,并控制坑周土体位移量。 (3)有计划的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以判断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优化下一步的施工参数。 2.6.2 施工准备 (1)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施工场地,组织好现场机械调配。 (2)施工前要求施工人员人人做到了解周边环境,并成立以项目副经理为组长的对外协调小组负责对外协调工作。 (3)通过对地基加固和超前井点降水,降低基坑水位,固结土体。 (4)利用一台反铲挖机(带镐头)按基坑开挖先后顺序,逐幅拆除原路面结构,土渣归堆集中外运。 (5)备齐支撑构件,严防安装支撑时,因缺少支撑构配件而延误支撑时间,同时准备一定数量的支撑备用。 (6)备足排除基坑积水的排水设备。 (7)落实好出土、运输道路和弃土场地,办理有关渣土外运证件。保证基坑开挖中连续高效率出土,加快开挖速度,减少地层扰动,确保水平位移量在规定指标内。 (8)根据文明施工 管理办法 关于高温津贴发放的管理办法稽核管理办法下载并购贷款管理办法下载商业信用卡管理办法下载处方管理办法word下载 ,成立保洁班,做好场内外文明施工。 (9)各阶段挖土前均做到交底清楚、目标明确,严格遵循“阶梯式”开挖施工顺序,遵循“从上到下,分层、分块,留土护坡,阶梯流水开挖”的总原则。 (10)做好地下管线的调查和迁移工作。 2.6.3施工安排 考虑到本工程施工场地狭小且分段提供场地,计划在两侧修筑临时便道作为机械停放点和车辆行驶通道。本工程第一层钢管支撑深度范围内土方采用1.0m3反铲挖掘机开挖,向下采用0.3m3挖掘机坑内挖土, 每个作业面配置两台0.3m3挖掘机开挖土方,配3m3抓斗吊机2台垂直吊运土方,具体见图2.6.3-1基坑开挖示意图。 图2.5.3-1基坑开挖示意图 基坑开挖长度236.6米,施工分A、B、C三个工作区,先施工A、C区,后施工B区。均采用单作业面进行开挖, 即自东向西开挖。 基坑开挖从上至下分层分块进行,分层高度为支撑竖向层高,分块长度一般为6米。分层开挖过程中临时放坡坡率一般为 1: 3,详见图2.6.3-1和2.6.3-2。 A区开挖土方约2.4万立方米,B区开挖土方约2.5万立方米,C区开挖土方约5.4万立方米,上述三区计划土方开挖工期为分别1.5个月、1.5个月、3个月。考虑到雨天及各种干扰,平均每月按25天计算,日均挖土分别为640 m3、670m3和720m3,因为只能在夜间出土,故在场内需设置500 m3的存渣场。 2.6.4基坑开挖施工组织 每一流水段开挖形式相同,开挖土方量随层厚、区段而不同: (1)第一层土方开挖深度2.5米,长度6米,按约1:3放坡。标准段土方量约为315m3。 (2)第二层土方开挖深度5.3米,长度6米,按约1:3放坡。标准段土方量约为750m3。 (3)第三层土方开挖深度5.66米,长度6米,按约1:3放坡, 标准段土方量约为630m3。 (4)第四层土方开挖深度2.0米,长度6米,按约1:3放坡, 标准段土方量约为315m3。 根据前述施工方案,每个作业面配置两台0.3 m3小型挖掘机、2台3m3底卸式抓斗。坑内作业挖掘机按每分钟挖掘1斗0.3 m3计算,装满1抓斗约需10分钟,1个吊斗装土时,另一个吊斗进行提升、卸土作业,故每个工作面基坑开挖的速度为每小时6×5=30 m3,可确保在12~14小时内完成1个单元段的土方开挖。钢管支撑事先拼装好通过12t起重吊机吊入坑内,可在1~2小时内安装完成两根支撑,并施加予应力。 白天挖的土方存放在存土场内,晚间用挖机装车外运。 图2.6.3-1 基坑开挖分段布置 图2.6.5.3-2基坑开挖顺序图 2.6.5 出渣运输组织 结合工期和有关道路管制的要求,车站每天平均出土量:前期700m3、后期400 m3,组织15~20台15t自卸汽车。每天夜间20:00至凌晨6:00运输土方,运距按20公里计,每车每晚平均运输3~4次。 2.6.6开挖施工的程序及要求 (1)严格执行开挖程序 每个限定长度的开挖段中,按开挖程序进行。每一层开挖底面标高不低于该层支撑的底面。第一层开挖后,按一小段(最长不超过12m)在16小时内开挖后,即于1~2小时内安装支撑,并按设计要求施加支撑轴向力的预应力。不许拖延第一道支撑的安装,以防止围护桩已暴露部分在悬臂受力状态下产生较大墙顶水平位移和附近地面开裂。注意两道支撑(尤其是第一道支撑)端部与围护桩接触面上的压力,在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后,压力会消减,还会出现空隙,故取可靠措施,防止支撑端部移动脱落。第二层及以下各层开挖中每小段长度≤6m。 开挖某一层(约2.5~3.5m厚)的小段(约6m长)的土方,要在16小时内完成,并在2~4小时内安设2根支撑并施加预应力。 (2)在开挖中及时测定支撑安装点,以确保支撑端部中心位置误差≤30mm。 在开挖每一层每小段的过程中,当开挖出一道支撑的位置时,即按设计要求在围护桩上测定出该道支撑两端与围护桩的接触点,以保证支撑面与墙面垂直且位置准确,对这些接触点要整平表面、画出标志,并量出两个相对应的接触点间的支撑长度,以使在地面上预先按量出长度配置支撑,并备支撑端头配件以便于快速架设。见图5.5.6.2-1。 (3)在地面按照数量及质量要求配置支撑 地面上有专人负责检查和及时提供开挖面上所需要的支撑及其长度,试装配支撑,以保证支撑长度适当、支撑轴线偏差小于±30mm。 (4)准确施加支撑预应力 安装第二道及其下面各道支撑时,在要挖好一小段土方后即在8小时内安装好2根支撑,并要按设计要求施加支撑轴向力的预应力。对施加预应力的油泵装置要经常检查,以使之运行正常、所量出预应力值准确。每根正常施加的预应力值要记录备查。对于本工程,因环境保护要求达到二级标准,必须要在第一次加预应力后12小时内观测预应力损失及桩体水平位移并复加预应力。 (5)对端头斜撑的端部支托钢构件必须按设计要求焊接 对端头斜撑的端部支托钢构件必须按设计要求牢固地焊接于围护桩上用膨胀螺栓锚固的钢板。当各斜撑作用在端头两侧墙上的平行墙面的分力可能引起端头突出于车站结构段侧墙的转角结构发生转动时,必须按设计要求对转角处被动压力区进行可靠加固。 (6)控制开挖段两头的土坡坡度 对开挖两段的土坡,要按土质特性,经边坡稳定性分析,定出安全坡度为1:3,开挖过程中务必使土坡坡度不大于安全坡度,并且要时时注意及时排除流出土坡的水流,以防止滑坡,同时还要注意土坡较陡时,会使开挖段两段围护结构外侧的纵向地区沉降曲线的曲率增大,而使该处地下管线不易保护。每一小段的土方开挖中,严禁挖成2米以上的垂直土壁或陡坡,以免坍方伤人,同时避免坍方而导致的横向支撑失稳。 (7)检查支撑桩的回弹及降水效果 在开挖过程中,要严格检查井降水深度,定时测量用以稳定支撑立柱的回弹,并及时调节连接柱与支撑拉紧装置上的木楔。松除回弹后施加于支撑中点的向上顶力。 (8)坑底开挖与修整 当开挖至最下一道支撑上层时,若该段地面沉降要求控制精度很高,应按当时施工监测数据采取掏槽开挖或挖一条槽安装一根支撑的方法。开挖最下一道支撑下面的土方时,亦按每6m或3m一小段分段开挖,16小时以内挖好。为做到坑底平整,防止局部超挖,在设计坑底标高以上30cm的土方,用人工开挖修平,确保坑底原状土不受扰动。对局部开挖的洼坑要用砂填实,绝不许用烂泥回填,同时设置集水坑用泵排除坑底积水。 (9)测定基坑超挖量 人工挖至设计坑底标高后,以最后一道支撑为基准面,定时并按规定的频率测设距坑底的垂直高度,此高度变化即为挖到坑底后的土体回弹值,从中可判断为保证浇注底板达到标高和厚度而需要的基坑超挖量。 (10)及时施做混凝土垫层及钢筋砼底板 开挖最下道支撑下方时,应在逐小段开挖后,跟踪施工和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防迷流设施,在8~16小时内浇注砼垫层(包括砼垫层以下的砂垫层或倒滤层)。要预先做好砂垫层、侧滤层、混凝土垫层及浇注钢筋砼底板的材料、设备、人力等施工准备工作,以便在基坑挖好后即进行各道工序,务求在坑底挖好后五天内做好钢筋砼底板。 (11)按规定要求拆除支撑及井点 钢筋砼底板必须达到所需要的强度,方准许按设计的工序拆除最下一道支撑。其余各道支撑的拆除,务必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基坑井点排水至少要在中楼板浇好并达到必要强度后才能停止。 (12)实行信息施工,严密监控和保护地下管线 在一个基坑开挖段整个开挖施工中,要紧跟每层开挖支撑的进展,对围护结构变形和地层移动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围护桩变形观测、基坑回弹观测、围护桩两侧纵向及横向的地面沉降观测。应根据基坑每个开挖段、每层开挖中的围护桩变形等的监测反馈资料,及时根据各项监测项目在各工序的变形量及变形速率的警戒指标,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施工,控制变形。 在一个开挖段开挖过程中,根据需要组织专业队伍,负责保护地下管线的监控工作,每日对开挖段两侧管道地基沉降观测点至少观测一次,及时画出两侧管道地基的最大沉降量、不均匀沉降曲线以及相临沉降(约5m)的沉降坡度差△i,当△i接近控制指标时,即进行双液跟踪注浆,以控制沉降量及曲率不超过管道所允许的数值。要注意在车站两端端墙附近的墙外纵向沉降曲线的最大曲率会因端头开挖坡度的骤变而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此处要准备用加强的跟踪注浆,以调整沉降曲率保护管道。 2.7钢支撑安装工艺 2.7.1钢围檩施工 在向下开挖到第二次开挖面,即要施工钢围檩, 首先在围护结构上精确定出钢围檩中心位置,然后把用型钢加工好的钢支架首先铆到围护柱上,再进行吊装钢围檩。钢围檩就位时应缓慢放在钢支架上,不得有冲击现象,钢围檩就位后要平整、稳固,安放好后既要把固定钢围檩的钓钩旋紧,防止脱落。其接点构造见图5.5.7.1-1 接点构造见图5.5.7.1-1 2.7.2支撑安装 (1)支撑安装 支撑安装前先在围护桩上安装好钢围檩,并进行调平,然后在地面进行支撑预拼接以检查支撑的平直度,其两端中心连线的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每根支撑预拼到设计长度,每根总长度(活络端缩进时)比围护结构净距小10~30cm,用20吨履带吊整体起吊摆放在支撑牛腿上,支撑起吊后两端由人工牵引,以维持支撑的基本稳定。 安装时,腰梁、端头、千斤顶各轴线要在同一平面上,为确保平直,横撑上法兰螺栓须采用对角和分等分顺序扳紧,纵向钢腰梁就位时,要缓慢放在钢支架上,不得有冲击现象出现。 每榀支撑安装时,采用两台100t千斤顶对挡土结构施加预应力,千斤顶必须附有压力表,在使用前必须经试验室进行标定。两台必须同步施加预顶力,达到设计值后,塞紧钢楔块后才能拆除千斤顶。钢支撑节点构造见图5.5.7.2-1。 (2)斜撑安装 在A、C区基坑转角处围护结构设45°斜撑,斜撑结构形式同直撑,但因角度不同,它与冠梁及钢围檩联接方式不同。 1)、第一道斜撑与冠梁连接 第一道斜撑与冠梁连接采用钢筋砼牛腿上联结钢筋牛腿,砼同冠梁同时施工,在牛腿斜面预埋一块1050×600mm的10mm厚钢板,钢板上焊有10根Φ12的锚筋,,牛腿模板采用竹胶板,并用钢管与冠梁模板连接成一体,具体见图2.7.2-1。 2)、第二、三道斜撑与钢围檩连接 第二、三道斜撑与钢围檩连接采用钢牛腿连接型钢,牛腿平面形状为1310×1340mm的三角形,高350mm,牛腿在加工场加工好之后,直接与钢围檩焊接,焊接时注意角度和位置。钢管斜撑与型钢牛腿也是采用焊接。 具体具体见图2.7.2-2。 图2.7.2-1 钢支撑节点构造图 图2.7.2-2 斜钢支撑节点构造图 (3)钢支撑施工要点及标准 1)钢支撑施工要点 根据设计图纸,在型钢围檩上精确定出支撑中心位置,计算出两支撑点的实际长度。根据实际长度拼装φ609钢管。每根钢支撑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活络端。钢支撑架设前先在围护结构上安装围檩及支撑钢牛腿,钢牛腿与预埋件之间严格按质量要求进行焊接。所有支撑连接处,均应垫紧贴密,防止钢支撑偏心受压。 钢支撑吊装就位后,先不松开吊钩,将活络端拉出顶住预埋件,再将2台100吨液压千斤顶放入活络端顶压位置。为方便施工并保持顶力一致,制作专用托架将2台千斤顶固定为一整体,将其骑放在活动端上,接通油管后即可施加预应力。预应力施加到位后,在活动端中楔紧楔块,然后回油松开千斤顶,解开起吊钢丝绳,即完成整根支撑的安装。 由于车站端头站厅扩大段转角处采用斜撑体系,为了确保斜撑体系的稳定性,在围护结构中设置钢板,钢板承受来自斜撑的水平分力,钢板与围护结构间采用膨胀螺栓连接,斜撑支座焊接在预埋钢板上。斜撑的钢牛腿应与支撑相密贴、垂直,如有缝隙应用钢板填塞。 端头井斜撑处钢围檩及支撑头,必须严格按设计尺寸和角度加工焊接、安装,保证支撑为轴心受力且焊接牢实。 2.7.3钢支撑拆除 根据设计要求,在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达到拆除条件并经监理确认后,方可进行钢支撑的拆除。 钢支撑拆除顺序:底板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第三道支撑;第二道支撑1.2m以下侧墙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在1.5m处安装替换支撑,拆除第二道支撑;顶板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第一支撑及第二道替换支撑。替换支撑同原设计支撑。 第二道替换支撑采用扒杆、倒链拆除,拆除前先用倒链临时固定,拆除顶铁后,用倒链将钢管落在平板车上移运;端头井和标准段其余钢支撑采用履带吊拆除。 3 监测方案 3.1监测目的 通过对基坑及其周边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来反馈信息,可以及时地发现危及建筑物、构筑物和基坑支护安全的隐患,并能够指导施工程序,充分体现科学的“信息化施工”。 3.2监测对象: 基坑内的支护结构和基坑外部的环境,共同组成了基坑监测的内容。本工程基坑边坡的安全等级为一级,本监测工程按照一级基坑进行监测。考虑到监测目的和支护设计要求,确定监测的主要对象有: (1)围护桩; (2)基坑周边地表、建筑物、道路、管线; (3)支撑结构; (4)基坑周边地下水位; 3.3 监测点的布设 综前所述,监测点分别布设在监测对象上,并能够充分控制监测对象的变形状态;监测点的数目依据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确定。 3.3.1围护桩水平位移监测 由于基坑的开挖,支护系统的位移将是引起周围地层、管线、道路及建筑物位移的主要反映,掌握其位移变化量与基坑开挖深度的关系尤为重要。基坑围护桩水平位移点布设依据布点图在锁口梁确定的位置,预埋φ18mm×300mm钢筋或者后埋膨胀螺栓,监测点全部埋设完成后,用红油漆统一书写编号于点位旁边。同时可以作为沉降监测点使用。共计布设位移监测点16个,详见布点示意图。 3.3.2围护桩沉降监测 基坑围护桩沉降监测点布设在围护桩上端部。直接采用位移监测点进行沉降监测。共计布设沉降监测点16个。 3.3.3基坑周边地表、建筑物、道路、管线沉降监测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每断面距车站基坑坑边2米、5米、10米、15米设4点。断面位置及测点布设方式见“监测布点图”。周边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点布设在周边建筑物的四周,监测点埋设在建筑物的竖向结构上,其数量视建筑物的面积和其离基坑的距离而定。每栋建筑物布设4~8个沉降监测点。主要道路沉降监测点布设在道路靠近基坑的边上,监测点选在道路的两侧不影响交通又便于保存的位置,观测点的间距约20米。为更多获得道路沉降量的信息,将道路观测点与道路两侧的管线沉降监测点错开布设。地下管线采用抽样观测,布点位置和布点数量根据实地情况实施。共计布设沉降监测点18个,详见布点示意图。 3.3.4围护桩桩身测斜监测 布设测斜孔以监测围护桩身变形,测斜孔的布设采用埋设测斜导管的方式。测斜管预埋在围护桩内。埋设时,由施工单位配合随钢筋笼一起下至桩底,底部达到底板顶面,顶部预留出桩顶冠梁的高度。灌溉混凝土时,须注意对测斜管的保护,并保证其铅垂向下。测斜孔深度根据围护桩的桩长确定,本工程测斜管设计埋深23m。选取7个围护桩埋设侧斜孔。 3.3.5主筋应力监测 采用GXP型钢筋计布设在围护桩身上,以监测围护桩主筋的受力状态。钢筋计应该采用螺纹连接的形式与钢筋刚性连接,测点位置选取在钢筋受力较大且单一的位置。共选取7个围护桩进行监测,每个围护桩的主筋上焊接8根钢筋计。共计布设主筋应力监测点56个。 3.3.6基坑四周侧向水/土压力监测 在基坑的周边选取7个具有代表性位置进行基坑周边侧向水/土压力监测。在围护桩的外侧和内侧底部,埋设9个压力盒,以监测土体压力状态。共计布设侧向水/土压力监测点63个。 3.3.7支撑轴力监测 在基坑内选取7处预应力锚杆进行应力监测,选取GMS型振弦式锚杆测力计作为监测点。在锚杆受拉前安装锚杆测力计,锚杆测力计安装在孔口的锚杆头部,锚杆应力计的电缆应用保护装置引出。支撑轴力监测在锚索对应支撑结构上埋设轴力计,共计布设锚杆应力监测点14个,布设支撑轴力监测点14个。 3.3.8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依据本工程的特点,在基坑的外侧布设12个水位观测孔,对地下水位进行观测。水位观测孔的施工主要包括测量定位、成孔、井管加工、井管下放计井管外围填砂料等工序,水位观测孔应与基坑降水井同时施工,其深度应该充分考虑降水井的深度,宜保持一致。测点位置详见布点平面图。 3.3.9裂缝监测 在基坑开挖前进行裂缝调查,做好观测标识。基坑施工过程中随时对裂缝进行调查,发现裂缝即做好记录,并做好观测标识进行观测。预计裂缝数量为30条,分布在基坑周边围墙和周边建筑物上。 3.3.10监测基准点 监测基准点分为永久基点和工作基点,永久基点布设在基坑外面中山路主干道上,共计布设永久基准点7个。A1~A4为位移监测永久基准点, A5~A7为水准基点。详见布点示意图。工作基点布设在基坑四周,相对稳定和便于观测的位置,根据现场位置实地布设。 在支护结构和基坑开挖过程中,施工单位应采取措施避免施工对监测点的破坏和隐蔽。监测过程中经常巡视,发现监测点被破坏和隐蔽后,及时在原处重新布设,原处不能布设时,须换位置布设,并及时测定初次观测值,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其点号须采用原先的点号,其观测值经换算后中采用原先点的观测值,并在监测报告中加以说明。设计主要监测点参见表1。 表1监测点清单 序号 监测项目 数量 单位 预计监测次数 1 围护桩水平位移监测 16 个 40 2 围护桩沉降监测 16 个 40 3 建筑物及道路沉降监测 72 个 40 4 测斜监测 7 个 40 5 支撑轴力监测 14 点 70 6 锚杆应力支撑轴力监测 14 点 40 7 水/土压力监测 63 点 50 8 主筋应力监测 56 点 30 9 基坑外水位监测 12 孔 70 10 裂缝监测 30 条 50 11 基准点 7 个 6 3.4监测方法、精度及选用仪器 3.4.1围护桩水平位移监测:水平位移监测采用视准线法和小角法进 行监测,其监测精度为±1mm。仪器选用2”级经纬仪和SET-2C全站仪。 3.4.2围护桩沉降监测:沉降监测采用水准高程测量方法,仪器采 用瑞士产NA2+GSM精密水准仪配NA2铟钢水准尺,测量精度按三级水准要求。 3.4.3建筑物、道路、管线的沉降监测:沉降监测采用水准高程测量 方法进行,仪器采用瑞士产NA2+GSM精密水准仪配NA2铟钢水准尺,测量精度按三级水准要求。 3.4.4桩身测斜监测:测斜监测采用CX-03型测斜仪,观测精度1mm, 测斜管应在测试前5天装设完毕,在3~5天内重复测量不少于3次,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进行测试工作。观测方法,使测斜仪处于工作状态,将测头导轮插入测斜管导槽内,缓慢放置管底,然后由管底自下而上沿导槽每隔0.5m读数一次,并按记录键。测读完毕后,将探头旋转1800插入同一导槽内,以上述方法在测一次,测点深度同第一次。测读完毕后,将探头旋转900,按相同程序,测量同一测斜孔另一对导槽的读数。观测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测斜仪数据处理软件计算成果。 3.4.5主筋应力监测:采用振弦式频率测定仪进行钢筋计的应力数据 观测。读取钢筋计的频率读数,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出围护桩主筋的受力状况,监测精度≤1/100(F .S)。 3.4.6基坑周边水/土压力监测:采用压力测定仪进行压力盒的压力数据观测。读取压力盒的读数,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出基坑边坡水/土的压力状况。 3.4.7锚杆应力和支撑轴力监测:采用振弦式频率测定仪对锚杆测力计和轴力计进行观测。读取测力计的频率读数,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出锚杆的受力状况和支撑结构的受力状况,监测精度≤1/100(F. S)。 3.4.8基坑外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采用电测水位仪,观测精度5mm。或者采用钢尺丈量,观测精度5mm。 3.4.9裂缝监测:在基坑开挖前做好裂缝调查,并做好记录和观测标识。基坑开挖后,除了对已有的裂缝进行观测外,还要重点检查有可能出现裂缝的部位,及时发现新的裂缝,并做好记录和观测标识跟踪观测。观测精度为1mm。 3.4.10基点联测:采用水准闭合环测量方法,测量等级按二级水准要求。位移基点联测采用全站仪,按一级导线进行观测。 3.5监测频率和观测次数 施工期间要对全过程进行监测,根据施工进度,在基坑开挖前将建筑物和道路的沉降监测点布设完毕并进行初始数据的观测,并进行裂缝调查和记录。进行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并进行位移初始数据的观测。应力检测在各监测项目施工时按照要求和施工顺序在施工单位的配合下安装应力计,并进行数据观测。 3.5.1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监测:基坑开挖之前观测两次,每次观测应有3~5次稳定读数,当一周前后压力数值基本稳定时,该读数作为基坑开挖之前的土压力和水压力的初始值;基坑开挖过程中,根据开挖阶段确定观测周期,一般每3天观测一次,每次观测应有3~5次稳定读数,当压力值有显著变化时,当立即复测;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底板混凝土灌注前应每天观测一次,随后根据压力稳定情况确定观测周期,直至主体结构施工完毕。 3.5.2钢筋应力计的观测:基坑开挖之前应有2~3次应力传感器的稳定量测值,作为计算应力变化值的初始值;基坑开挖过程中,达到每次开挖面后,应测读3次;开挖至设计深度后,每2周测读一次,直至上层支撑拆除。 3.5.3桩体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前的连续3次测量无明显差异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水平位移的初始值。基坑开挖及主体施工过程中应每周观测2次。 3.5.4地表沉降观测:观测频率为每周2次。 3.5.5钢支撑轴力的监测:观测频率为每2天一次。 3.5.6锚索预应力的监测:在最初10天应每天观测1次,第11天至30天每周观测2次,第31天至第12个月每周观测1次。预应力变化值超过锚杆设计轴向拉力值的10%时,加密观测。必要时可采取重复拉张或适当放松以控制预应力变化。 以上监测在基坑的维护期,可根据监测数据适当地调整监测频率或减少某些监测项目,如遇到较大降雨时以及观测值达到预警值时观测加密,当基坑回填完毕至±0.00时,整个基坑监测工程遂告结束。 3.6控制标准与险情预报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书,本方案规定基坑监测预警值如下: 3.6.1围护桩水平位移容许值:0.15H(开挖到底时不得超过30mm),当水平位移达到30mm×0.8=24mm时,或连续三天变形速率超过5mm/d时预警。 3.6.2支撑轴力容许值2400KN 当实测值<0.8*容许值,安全 当实测值=0.8*容许值,注意 当实测值>0.8*容许值,危险 (0.8*容许值为临界值) 3.6.3测斜数据若平滑曲线上出现明显的折点变化,则预警。 3.6.4煤气管道变形:沉降或水平位移超过10mm,或连续三天超过2mm/d,则预警。 3.6.5供水管道变形:沉降或水平位移超过30mm,或连续三天超过5mm/d,则预警。 当安全性为注意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当安全性为危险时,应进行每天监测,并于当天提交监测成果。并召集设计、施工、监测等单位进行会诊,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估计和决策,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与优化下一步的设计和施工。 3.7信息反馈与监测成果 每次监测工作结束后,均需提供监测资料、简报及处理意见。监测资料处理应及时,以便在发现数据有误时,可以及时改正和补测,当发现测值有明显异常时,在检查无误后应迅速通知施工主管和监理单位,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原始数据经过审核、消除错误和取舍之后,就可以计算分析。根据计算结果,绘出各观测项目观测值与施工工序、施工进度及开挖过程的关系曲线。提交资料包括各观测值成果表、观测值与施工进度、时间的关系曲线、对各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说明围护结构和建筑物等在观测期间的工作状态与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判断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或找出原因,并提出处理措施和建议,供研究解决问题的参考。监测工作全部结束后,编写基坑监测技术总结报告。
本文档为【深基坑施工方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1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1-08-23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