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

举报
开通vip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 ICS 03.220.20 R 04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13 DB13/T ××××—2009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 Guideline of warm mix asphalt for pavement construction 2009-03-26 发布 2009-05-01 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3/T 1014—2009 DB13/T1014—2009 I 目 次 前 言 ............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
ICS 03.220.20 R 04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13 DB13/T ××××—2009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 Guideline of warm mix asphalt for pavement construction 2009-03-26 发布 2009-05-01 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3/T 1014—2009 DB13/T1014—2009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分类 ................................................................................ 2 5 材料 ................................................................................ 2 6 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 .................................................................. 5 8 试验方法 ........................................................................... 10 9 检验规则 ........................................................................... 11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表面活性型温拌技术温拌剂技术要求.............................. 13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表面活性型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 14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表面活性型温拌技术沥青混合料拌和技术要求 ...................... 15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表面活性温拌添加剂的检测方法.................................. 16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条文说明 ...................................................... 18 DB13/T1014—2009 II 前 言 近年来,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在国外许多国家取得成功应用,应用范围逐渐增长。我省从2006年引 进该技术,并且在多条公路上进行了试验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规范和指 导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及施工,保证采用温拌技术施工的沥青路面质量,编制组在总结现有应用及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有关成果,编制了本指南。 本指南是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及工程实践经验编制的,但是,由于本技术在 我国的应用时间较短,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经验,希望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或 提出修改意见及建议,请及时与编写单位联系(地址:河北省石家庄振岗路120号,邮编:050091,电 话:0311-83992580,E-mail:qingkaiwang@sina.com)以便修订时研用。 本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由河北省交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道路结构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庆凯、杜群乐、李彦伟、黄文元、赵永祯、焦永顺、白军华、刘桂君、赵宝 平、邹卫红、陶卓辉。 本标准首次发布。 DB13/T1014—2009 1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贮存、运输、摊铺、碾压和施工质量 验收标准。除本规范已有规定外,应遵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的规定执行。 本规范适用于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的新改建公路沥青路面,因其有害气体低排放和改善压实的 技术特点,特别适用于如下情况:低温条件下沥青路面施工、长大隧道沥青路面施工、超薄沥青路面施 工、穿过人口密集城镇沥青路面施工、废轮胎橡胶沥青路面施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JTGF 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J 052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E 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F 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沥青混合料操作温度 working temperature of asphalt mixture 指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摊铺温度和碾压实温度。 3.2 温拌添加剂 warm mix additive 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对实现沥青混合料温拌产生实质性作用的添加剂。 3.3 温拌沥青混合料 warm mix asphalt (WMA) 通过添加剂和工艺作用,能够在明显较低温度条件下(通常比同类型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操作温度 下降30~60℃)实现沥青路面施工的沥青混合料。 3.4 正常施工 normal construction 在气温高于10℃条件下进行的温拌混合料施工称为正常施工。 3.5 低温施工 cold season construction 在气温低于10℃条件下进行的温拌混合料施工称为低温施工。 3.6 温拌界定温度 warm mix threshold temperature DB13/T1014—2009 2 温拌界定温度是判断热拌沥青混合料和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主要依据。出料温度低于“温拌界定温度” 的材料被认可为温拌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高于“温拌界定温度”,被认定为热拌沥青混合料。“温拌 界定温度”区分正常施工和低温施工两种。 3.7 表面活性型温拌技术 surfactant based WMA technology 表面活性添加剂水溶液与热沥青在拌和过程中共同作用,借助拌和过程实现均匀分散。表面活性剂 富集于残留微量水和沥青的界面,暂时性在胶结料内部形成结构性水膜。由于水膜作用不受温度影响, 温度下降时,水膜润滑作用能够很大程度抵消沥青粘度增大的作用,从而实现温拌。在压实完成后,表 面活性剂会向石料与沥青界面转移,具有一定的抗剥落效果。 4 分类 4.1 温拌沥青混合料分为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4.2 按所用集料粒径不同温拌沥青混合料分为粗粒式、中粒式、细粒式三种规格。 5 材料 5.1 温拌添加剂 温拌添加剂的技术要求,按照温拌技术的种类应满足其相应的技术要求。表面活性型温拌添加剂的 技术要求见附录A 规定。 5.2 沥青 5.2.1 沥青技术指标满足表 5.2.1-1、表 5.2.1-2 的技术要求。 表 5.2.1-1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沥青标号 指标 单位 等级 110号 90号 70号 50号 30号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 ℃,5s,100g) 0.1mm 100~ 120 80~ 100 60~ 80 40~ 60 20~ 40 T 0604 A -1.5~+1.0 针入度指数PI B -1.8~+1.0 T 0604 A 43 45 46 49 55 B 42 43 44 46 53 软化点(R&B) 不小于 ℃ C 41 42 43 45 50 T 0606 60℃动力粘度 不小于 Pa.s A 120 160 180 200 260 T 0620 A 40 20 20 15 10 10℃延度 不小于 cm B 30 15 15 10 8 A/B 100 80 50 15℃延度 不小于 cm C 60 50 40 30 20 T 0605 A 2.2 B 3.0 蜡含量(蒸馏法) 不大于 % C 4.5 T 0615 闪点,不小于 ℃ 230 245 260 T 0611 溶解度,不小于 % 99.5 T 0607 密度(15℃) g/cm3 实测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T 0603 DB13/T1014—2009 3 表5.2.1-1(续) 沥青标号 指标 单位 等级 110号 90号 70号 50号 30号 沥青标号 TFOT (或RTFOT)后 质量变化不大于 % ±0.8 A 48 57 61 63 65 B 45 54 58 60 62 残留针入度比 不小于 % C 40 50 54 58 60 T 0604 A 12 8 6 4 - 残留延度(10℃) 不小于 cm B 10 6 4 2 - T 0605 残留延度(15℃) 不小于 cm C 40 20 15 10 - T 0605 表5.2.1-2 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技 术 指 标 指 标 单位 I-C I-D 试 验 方 法 针入度(100 g,5 s,25℃) 0.1 mm 60~80 40~60 T 0604 针入度指数PI — 实测 实测 T 0604 5℃延度 cm ≥30 ≥20 T 0605 软化点 ℃ ≥65 ≥70 T 0606 135 ℃运动粘度 Pa·s ≤2.5 ≤2.5 T 0625 闪点 ℃ ≥230 ≥230 T 0611 溶解度 % ≥99 ≥99 T 0607 顶部、底部软化点差 ℃ ≤2.5 ≤2.5 T 0661 贮存稳定性 离析 顶部、底部软化点平均 值与原样沥青软化点差 ℃ ≤8.0 ≤8.0 — 弹性恢复(25℃) % ≥80 ≥80 T 0662 质量变化 % ±0.4 ±0.4 T 0609 针入度比 % ≥65 ≥65 T 0604 RTFOT 后残留物 5℃延度 cm ≥20 ≥15 T 0605 5.2.2 若选用天然沥青、橡胶沥青等高粘度胶结料,应满足其相应标准的技术要求。 5.3 集料 5.3.1 粗集料 生产温拌沥青混合料时,不宜采用多孔性或内部吸水性强的集料。 表5.3.1 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 指标 单位 表面层 其他层次 其他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石料压碎值 不大于 % 22 25 30 T 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 不大于 % 28 30 35 T 0317 表观相对密度 不小于 t/m3 2.60 2.50 2.45 T 0304 DB13/T1014—2009 4 表5.3.1(续) 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 指标 单位 表面层 其他层次 其他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吸水率 不大于 % 1.0 1.0 3.0 T 0304 坚固性 不大于 % 12 12 - T 0314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 不大于 其中粒径大于9.5 mm 不大于 其中粒径小于9.5 mm 不大于 % % % 15 12 18 18 15 20 20 - - T 0312 水洗法<0.075 mm颗粒含量 不大于 % 1 1 1 T 0310 软石含量 不大于 % 3 5 5 T 0320 粗集料的磨光值 PSV 不小于 42 - - T 0321 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 不小于 5 4 4 T 0616 5.3.2 细集料 a)不宜采用多孔性或内部吸水性强的细集料。细集料料堆需搭建遮雨棚。 b)沥青路面细集料可以采用机制砂、洁净的天然砂、石屑等。 c)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中细集料宜采用机制砂。当使用天然砂时,天然砂的用量不应 超过矿料总量的10%,天然砂级配应满足表5.3.2-1要求。 表5.3.2-1 天然砂级配要求 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方孔筛 mm 粗 砂 中 砂 细 砂 9.5 100 100 100 4.75 90~100 90~100 90~100 2.36 65~95 75~90 85~100 1.18 35~65 50~90 75~100 0.6 15~30 30~60 60~84 0.3 5~20 8~30 15~45 0.15 0~10 0~10 0~10 0.075 0~5 0~5 0~5 d)石屑应清洁、干净,不得含有泥土杂质,石屑的级配应满足表5.3.2-2的级配范围要求。 e)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沥青混合料,宜将0 mm~3 mm细集料和3 mm~5 mm粗集料组合使用。 0 mm~5 mm细集料可在沥青稳定碎石及其它等级公路中使用。 表5.3.2-2 机制砂或石屑级配范围要求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规格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0~5 mm 100 90~100 60~90 40~75 20~55 7~40 4~20 0~10 0~3 mm 100 80~100 50~80 25~50 10~30 4~15 0~8 f)机制砂必须采用专用的制砂机生产,并采用优质的碱性石料为原料,其级配应符合表5.3.2-2 中0 mm~3 mm规格的要求。 DB13/T1014—2009 5 g)细集料应该满足表5.3.2-3的技术要求。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 mm含量的百 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 mm~4.75 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 mm~2.36 mm 或0 mm~0.15 mm)表示。 表5.3.2-3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 项 目 单位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其它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 不小于 t/m3 2.50 2.45 T 0328 坚固性(>0.3 mm部分) 不小于 % 12 - T 0340 含泥量(小于0.075 mm的含量) 不大于 % 3 5 T 0333 砂当量 不小于 % 65 55 T 0334 亚甲蓝值 不大于 g/kg 25 - T 0346 棱角性(流动时间) 不小于 S 30 - T 0345 5.4 填料 5.4.1 填料必须采用洁净的碱性石料磨细的矿粉,允许同时掺加约1%~2%的消石灰粉替代部分填料。 采用表面活性型温拌技术时,一般不需要添加抗剥落剂。 5.4.2 矿粉应干燥、洁净、无结块,其质量应符合表5.4.2要求。 表 5.4.2 矿粉的质量要求 指 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 t/m3 ≥2.50 T 0352 含水量 % ≤1 T 0103 粒度范围 < 0.6 mm < 0.15 mm < 0.075 mm % 100 90~100 75~100 T 0351 外观 — 无团粒结块 目测 亲水系数 — ≤1 T 0353 塑性指数 — <4 T 0354 加热安定性 — 实测记录 T 0355 5.5 纤维 5.5.1 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的纤维稳定剂宜选用木质素纤维、矿物纤维、有机纤维等。 5.5.2 纤维应在 200℃的干拌温度条件下不变质、不发脆,使用纤维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身体 健康。纤维必须在温拌拌和条件下能充分分散均匀,避免采用在高温条件下才能分散的纤维。温拌条件 下沥青的流动性下降,过多纤维对工作性不利,根据沥青混合料设计的结果,可酌情减少用量。 6 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 6.1 温拌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见表 6.1.1~6.1.8 的要求。 DB13/T1014—2009 6 表 6.1.1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筛孔直径 mm AC-25 AC-20 AC-16 AC-13 AC-10 31.5 100 26.5 95~100 100 19 75~90 95~100 100 16 65~83 80~92 95~100 100 13.2 55~75 68~80 78~92 95~100 100 9.5 48~60 58~70 65~78 72 ~ 85 90~100 4.75 33~45 38~50 40~52 42~56 45~75 2.36 22~34 25~35 28~38 28~38 30~58 1.18 12~25 16~25 19~26 20~28 20~44 0.6 10~20 10~20 11~21 12~22 13~32 0.3 6~15 7~15 8~16 8~17 9~23 0.15 5~10 5~11 6~12 7~12 6~16 0.075 3~7 4~8 4~8 4~8 4~8 表 6.1.2 沥青玛蹄脂碎石(SMA)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级配类型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SMA-20 100 90~100 72~92 62~82 40~55 18~30 13~22 12~20 10~16 9~14 8~13 8~12 中粒式 SMA-16 100 90~100 65~85 45~65 20~32 15~24 14~22 12~18 10~15 9~14 8~12 SMA-13 100 90~100 50~75 20~34 15~26 14~24 12~20 10~16 9~15 8~12 细粒式 SMA-10 100 90~100 28~60 20~32 14~26 12~22 10~18 9~16 8~13 表 6.1.3 开级配排水式磨耗层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级配类型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OGFC-16 100 90~100 70~90 45~70 12~30 10~22 6~18 4~15 3~12 3~8 2~6 中粒式 OGFC-13 100 90~100 60~80 12~30 10~22 6~18 4~15 3~12 3~8 2~6 细粒式 OGFC-10 100 90~100 50~70 10~22 6~18 4~15 3~12 3~8 2~6 表 6.1.4 密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级配类型 53 37.5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ATB-40 100 90~100 75~92 65~85 49~71 43~63 37~57 30~50 20~40 15~32 10~25 8~18 5~14 3~10 2~6 特粗式 ATB-30 100 90~100 70~90 53~72 44~66 39~60 31~51 20~40 15~32 10~25 8~18 5~14 3~10 2~6 粗粒式 ATB-25 100 90~100 60~80 48~68 42~62 32~52 20~40 15~32 10~25 8~18 5~14 3~10 2~6 DB13/T1014—2009 7 表 6.1.5 半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级配类型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AM-20 100 90~100 60~85 50~75 40~65 15~40 5~22 2~16 1~12 0~10 0~8 0~5 中粒式 AM-16 100 90~100 60~85 45~68 18~40 6~25 3~18 1~14 0~10 0~8 0~5 AM-13 100 90~100 50~80 20~45 8~28 4~20 2~16 0~10 0~8 0~6 细粒式 AM-10 100 90~100 35~65 10~35 5~22 2~16 0~12 0~9 0~6 表 6.1.6 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级配类型 53 37.5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ATPB-40 100 70~100 65~90 55~85 43~75 32~70 20~65 12~50 0~3 0~3 0~3 0~3 0~3 0~3 0~3 特粗式 ATPB-30 100 80~100 70~95 53~85 36~80 26~75 14~60 0~3 0~3 0~3 0~3 0~3 0~3 0~3 粗粒式 ATPB-25 100 80~10060~100 45~90 30~82 16~70 0~3 0~3 0~3 0~3 0~3 0~3 0~3 表 6.1.7 SAC 系列矿料级配 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 级配类型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SAC 30-1 100 89.6 72.5 65.0 57.5 46.6 30 21.5 15 11 8 5.5 4 SAC 30-2 100 90.9 75.5 68.7 61.7 51.4 35 24.3 16.9 11.9 8.3 5.7 4 SAC 30-3 100 92.0 78.3 72 65.6 56 40 27.1 18.5 12.7 8.6 5.9 4 SAC 25-1 100 79.2 70.2 61.4 48.7 30 21.5 15 11 8 5.5 4 SAC 25-2 100 81.6 73.5 65.3 53.4 35 24.3 16.9 11.9 8.3 5.7 4 SAC 25-3 100 83.7 76.4 69.0 57.9 40 27.1 18.5 12.7 8.6 5.9 4 SAC 20-1 100 86.1 72.9 54.8 30 22.2 16.4 12.3 9.1 6.7 5 SAC 20-2 100 87.8 75.9 59.2 35 25.2 18.2 13.3 9.6 6.9 5 SAC 20-3 100 89.2 78.6 63.2 40 28.2 19.9 14.2 10 7.1 5 SAC 16-1 100 82.6 59.6 30 22.9 17.5 13.4 10.3 7.8 6 SAC 16-2 100 84.7 63.7 35 26.0 19.4 14.5 10.8 8.1 6 SAC 16-3 100 86.5 67.5 40 29.0 21.2 15.5 11.3 8.2 6 SAC 13-1 100 67.9 30 24.0 19.2 15.5 12.4 10.0 8 SAC 13-2 100 71.3 35 27.3 21.3 16.8 13.1 10.2 8 SAC 13-3 100 74.5 40 30.5 23.3 17.9 13.7 10.5 8 SAC 10-1 100 30 24.0 19.2 15.5 12.4 10.0 8 SAC 10-2 100 35 27.3 21.3 16.8 13.1 10.2 8 SAC 10-3 100 40 30.5 23.3 17.9 13.7 10.5 8 DB13/T1014—2009 8 表 6.1.8 UTAC 10矿料级配 筛孔(mm) 9.5 6.7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UTAC-10 100 80~100 38~52 25~35 19~29 15~23 12~18 8~12 4~8 6.2 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指标 6.2.1 可采用马歇尔方法、GTM 方法、Superpave 方法设计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指标应遵循相应设 计方法的技术要求。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见附录 B。 6.2.2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性能要求见表6.2.2。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性能标准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 工技术规范》(JTGF 40)执行。 表 6.2.2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温拌沥青混合料性能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普通沥青混合料 ≥1 500 GTM 法 改性沥青混合料 ≥3 600 普通沥青混合料 ≥1 000 马歇尔法 改性沥青混合料 ≥2 800 动稳定度(次/mm) 改性沥青SMA ≥3 600 T 0719 普通沥青混合料 ≥80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 比(%) 改性沥青混合料 ≥85 T 0709 普通沥青混合料 ≥75 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 (%) 改性沥青混合料 ≥80 T 0729 普通沥青混合料 ≥2 000 破坏应变με 改性沥青 ≥2 800 T 0715 渗水系数(ml/min) 表面层采用连续密级配混合料渗水系数不大于60 ml/min, SMA 不大于80 ml/min T 0730 7 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和施工 7.1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生产 7.1.1 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的工艺流程,遵从不同技术类型的要求。 7.1.2 温拌添加剂添加设备需具备准时、足量、自动化添加的功能,应采用相应的配套专用设备。 7.1.3 基于表面活性型温拌技术的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见附录 C。 7.2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7.2.1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要求,参见 JTGF 40 及河北省的其它补充规定。 7.2.2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降温速度相对较慢,在铺筑试验段的基础上,混合料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 可以在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基础上适当放宽。 7.3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及碾压 7.3.1 摊铺机熨平板需提前半小时预热,坚决避免摊铺面因过薄而出现拉带裂纹。在改性沥青或者较 低气温施工时,应尽量避免在摊铺面进行人工补料等操作。温拌沥青混合料的粗细料离析和温度离析明 显下降时,可以不采用转运车。 7.3.2 根据混合料的级配类型,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碾压要求,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 DB13/T1014—2009 9 a) 摊铺宽度不超过6 m 时需要配置2台钢轮压路机,1台轮胎压路机;摊铺宽度超过6 m 时,采用 2~4台钢轮压路机、2台轮胎压路机。针对不同气候特征,推荐碾压机械组合见表7.3.2-1、7.3.2-2、 7.3.2-3。具体的碾压组合根据试验段试铺情况确定。 表 7.3.2-1 正常施工的碾压组合 初压(遍数) 复压(遍数) 终压(遍数) 压路机类型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钢轮压路机 2~3 (振动) 3(振动) 3~5(振动) 5 2~3(静压) 3 胶轮压路机 - - 4-5 6 表 7.3.2-2 低温施工的碾压组合 初压(遍数) 复压(遍数) 终压(遍数) 组合类型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钢先型 1(钢轮振压) 5~6(轮胎) 7 2~3(钢轮静压) 3 胶先型 2~3(轮胎) 3 2~3(钢轮振压) 3 2~3(钢轮静压) 3 b)气候条件不利因素较多时,胶轮压路机进行初压有助于保证压实效果,但是,为了避免轮迹, 需尽早安排钢轮振动压路机压实。 表 7.3.2-3 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及 SMA 施工的碾压组合 初压(遍数) 复压(遍数) 终压(遍数) 组合类型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钢轮 2~3(钢轮静压) 3 4(钢轮振压) 5 1~2(钢轮静压) 3 胶轮 -- -- 3~4(轮胎) 4 c) 温拌沥青混合料在碾压作用下,沥青胶浆的挤出效应与热拌时有显著的不同,在复压阶段可以 采用轮胎压路机部分替代钢轮振动压路机碾压。 7.3.3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a) 在混合料生产过程中,沥青加热温度与热拌沥青混合料控制温度相同。 b) 宜根据 135℃及 175℃条件下的粘度-温度曲线,先确定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在此基础 上,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应至少降低 30℃。在试验路的基础上,降低幅度最大不超过 60℃。缺乏 粘温曲线数据时,可参照表 7.3.3-1、7.3.3-2、7.3.3-3 规定的范围选择施工温度。 表 7.3.3 -1 温拌石油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范围 石油沥青标号 施工工序 50号 70号 90号 110号 沥青加热温度(℃) 150~170 145~165 140~160 135~155 集料加热温度(℃) 115~140 110~135 105~130 100~125 出料温度(℃) 115~125 110~120 105~115 100~110 正常施工 110 105 100 95 到场温度,不低于(℃) 低温施工 125 115 110 105 正常施工 105 100 95 90 摊铺温度,不低于(℃) 低温施工 120 110 105 100 正常施工 100 95 90 85 开始碾压温度,不低于(℃) 低温施工 110 105 100 95 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 贮存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 DB13/T1014—2009 10 表7.3.3-1(续) 石油沥青标号 施工工序 50号 70号 90号 110号 正常施工温拌界定温度(℃) ≤140 ≤135 ≤130 ≤125 低温施工温拌界定温度(℃) ≤150 ≤145 ≤140 ≤135 表 7.3.3-2 温拌SBS 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范围 工 序 SBS I-C SBS I-D 沥青加热温度℃ 160~170 160~170 集料加热温度℃ 120~160 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 120~140 125~145 SMA出料温度℃ 125~145 130~150 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 拌和出料后降低不超过10℃ 摊铺温度,不低于℃ 115 120 初压温度,不低于℃ 110 115 碾压终了温度(℃) 不低于 65 65 正常施工温拌界定温度℃ ≤150(SMA为155) 低温施工温拌界定温度℃ ≤160 表7.3.3-3 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范围 施工条件 正常施工 低温施工 矿料加热温度(℃) 130~145 135~145 沥青加热温度(℃) 175~195 175~195 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 130~150 140~160 温拌界定温度(℃) ≤150 ≤160 混合料摊铺温度(℃) 不低于 125 135 开始碾压温度 (℃) 120 130 碾压终了温度(℃) 不低于 75 75 c) 温拌沥青混合料沥青路面的最低施工温度见表7.3.3-4的规定。3 cm厚的薄面层、2.5 cm以下 的超薄面层不适合于低温施工,寒冷季节遇大风降温天气不得进行混合料施工。每天施工开始阶段宜采 用较高温度的混合料。 表 7.3.3-4 温拌沥青混合料适宜施工温度条件和最低摊铺温度(℃) 相应于下列不同摊铺层厚度的最低摊铺温度 普通沥青混合料 改性沥青混合料 下卧层表面温度 (℃) 40~50 mm 50~80 mm >80 mm 40~50 mm 50~80 mm >80 mm 2~6 不允许 115 110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6~10 120 112 105 130 125 120 10~15 115 110 103 120 115 115 8 试验方法 DB13/T1014—2009 11 8.1 集料 粗集料、细集料和矿粉各指标的试验方法均按照 JTGE 42 进行。 8.2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各指标的试验方法均按照JTJ 052进行。 9 检验规则 9.1 检验形式 产品检验包括原材料检验和产品出厂检验。 9.2 原材料检验 9.2.1 沥青 参照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 40)的规定执行 9.2.2 集料 参照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 40)的规定执行 9.2.3 矿粉 参照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 40)的规定执行 9.2.4 温拌添加剂 温拌添加剂以20 t为一批,不足20 t也作为一批,每批检测pH值、胺值和固含量,并查验厂商合格 证和质检报告。 9.2.5 纤维 对沥青混合料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是否掺加纤维。纤维每次为一批,查验合格证、检验报告。 9.3 沥青混合料检验 温拌混合料的现场取样和成型必须连续进行,料温下降到失去工作性后不允许重新加热再成型。一 般要求,取样量要至少为试验需要量的 3 倍,取样时立即测温,温度应在允许出料温度范围内。样品运 送途中要注意保温,料温下降超过 20℃的混合料,不允许使用。取回的样品,立即放入恒温箱,样品 堆积厚度,不低于 8 cm,恒温 1 h~2 h 后进行成型试验。沥青混合料检验频度和质量要求见表 9.3.1。 表 9.3.1 沥青混合料检验频度和质量要求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项 目 检验频度及单点检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方法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 快速路、主干路 其它等级公路与城 市道路 混合料外观 随时 观察集料粗细、均匀性、离析、油石比、色泽、 冒烟、有无花白料、油团等现象 沥青、集料的加热温度 逐车检测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逐车检测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拌 和 温 度 混合料出厂温度 逐盘测量记录,每天取平均值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0.075 mm ±2%(2%) - ≤2.36 mm ±5%(4%) - ≥4.75 mm 逐盘在线检测 ±6%(5%) - 0.075 mm ±1% - ≤2.36 mm ±2% - 矿 料 级 配 (筛 孔) ≥4.75 mm 逐盘检查,每天汇总1次取平均值评 定 ±2% - 表 9.3.1(续) DB13/T1014—2009 12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项 目 检验频度及单点检验评价方法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 快速路、主干路 其它等级公路与城 市道路 0.075 mm ±2%(2%) ±2% ≤2.36 mm ±5%(3%) ±6% ≥4.75 mm 每台拌和机每天1~2次,以2 个试样的平均值评定 ±6%(4%) ±7% 逐盘在线检测 ±0.3% - 逐盘检查,每天汇总1次取平均值评 定 ±0.1% - 沥青用量(油石比) 每台拌和机每天1~2次,以2个试样 的平均值评定 ±0.3% ±0.4% 马歇尔试验: 空隙率、稳定度、流值 每台拌和机每天1~2次,以4~6个 试件的平均值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浸水马歇尔试验 必要时(试件数同马歇尔试验) 符合本规范规定 车辙试验 必要时(以3个试件的平均值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注:括号内的数字是对SMA的要求。 9.4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标准 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铺筑过程中必须随时对铺筑质量进行评定,质量检验的内容、频度、允许差应 符合表9.4.1的规定。 表 9.4.1 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项目 检查频度 质量要求或允许差 外观 随时 表面平整,无油斑、离析、轮迹 接缝 随时 紧密、平整、顺直、无跳车 施工温度 随时 符合规范规定 压实度 1组/2 000 m2一组 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7%(98%)最大理论 密度的93%(94%) 中、底面层 每/2 000 m2一点单点评定 -4 mm 上面层 每/2 000 m2一点单点评定 设计值的-10% 厚度 总厚度 每/2 000 m2一点单点评定 设计值的-5% 平整度标准差 每车道连续检测 中、下面层为1.6,上面层为1.2 宽度 2处/100 m 不小于设计宽 纵断面高程 3处/100 m ±10 mm 横坡度 3处/100 m ±0.3% 渗水系数 1次/200 m/车道 中下面层120 ml/min,上面层60 ml/min(80 ml/min) 上面层摩擦系数(摆值) 1处/200 m 符合设计 上面层构造深度 1处/200 m 符合设计 注1:括号中数值是对 SMA 的要求。 注2:对于厚度小于3 cm的超薄面层或磨耗层、厚度小于4 cm的 SMA 表面层,钻孔试样表面形状 改变,难以准确测定密度,可免于钻孔取样,严格控制碾压工艺。 DB13/T1014—2009 13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表面活性型温拌技术温拌剂技术要求 A.1 添加剂分为 F 型和 H 型两种,见表 A.1,控制添加剂 pH 值、胺值和固含量在规定范围内。为确 保添加剂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添加剂必须在密闭容器中避光保存。使用前添加剂溶液必须保持均匀状态, 没有悬浮物和沉淀物。有关添加剂的胺值和固含量的检测方法,详见规范附录 D。 表 A.1 表面活性型添加剂技术标准 类型 pH值 胺值(mg/g) 固含量(%) F型 7.5±1 170~230 ≥设计值 H型 9.5±1 400~560 ≥设计值 A.2 在固含量和胺值均合格的情况下,温拌添加剂设计固含量计算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如下: 100•= a r d P PR ……………………………………………………(A.1) 式中: Pr————活性成分残留量(相对沥青用量),一般在 0.45~0.7 范围内,%; Rd———设计添加剂固含量,%; Pa———温拌添加剂与沥青的比例,一般推荐 5%。提高温拌添加剂的添加比例意味着引入更多水,对改善混合料拌和 和碾压有一定效果,但最高比例不宜超过 1:9。 DB13/T1014—2009 14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表面活性型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B.1 一般规定 B.1.1 温拌沥青混合料可采用马歇尔方法、GTM 方法和 Superpave 方法设计。除本方法另有规定外, 应遵照设计方法相应的混合料设计规范执行。马歇尔方法按 JTG F40,采用 GTM 方法时,参照河北省 《旋转压实剪切实验法(GTM)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B 13/T 978—2008)执行。。 B.1.2 马歇尔试验的稳定度和流值,仅作为配合比设计的参考性指标,动稳定度、水稳性等性能指标 是判断沥青混合料的关键指标。 B.2 混合料的室内制备 表面活性型温拌混合料拌和程序如下: B.2.1 石料加热:加热温度一般比出料温度高 10~20℃,加热好的石料(或和纤维)放入预热好的拌 合锅干拌。 B.2.2 用拌铲将干拌后的石料拉成一斜面,露出拌锅底部; B.2.3 热沥青(温度与热拌同)倒入露出来的拌锅底部; B.2.4 采用50 ml 烧杯,充分润湿后,按照比例称量添加剂(室内试验一般采用与沥青的质量比为1:9); B.2.5 搅拌桨下降,降到正好可以将烧杯/纸杯探入的位置,将添加剂倒在沥青液面上,尽量避免倒 在石料上; B.2.6 降下搅拌桨,开始搅拌,搅拌时间约为 1 分钟~1.5 分钟; B.2.7 略微升起搅拌桨,倒入矿粉(不加热),再次搅拌(一般不超过 1 分钟)。 B.2.8 出料时,出料温度一般比同型号的热拌混合料低 30℃以上; B.3 混合料的成型方法 B.3.1 混合料在设定的击实温度(一般比同型号的热拌混合料低 30℃以上)条件下恒温 2 小时后成型。 B.3.2 成型方法宜采用具有搓揉作用的旋转压实机或GTM。 B.4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方法,见相关方法的规定。通常情况下,在确定最佳沥青用量后,宜对该沥青 用量下温拌沥青混合料和热拌沥青混合料的体积参数进行复核试验。在同样配比条件下,两者的空隙率 差异一般不得超过 0.5%。 DB13/T1014—2009 15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表面活性型温拌技术沥青混合料拌和技术要求 C.1 沥青混合料拌和楼需加装温拌剂自动添加装置,优先采用专用配套设备。 C.2 温拌剂在沥青开始喷洒后延时 3 秒左右喷入,喷入时间基本与沥青喷洒时间相同,温拌剂喷洒扇 面需与沥青喷洒扇面基本重叠。 C.3 为了尽快排除拌和过程产生的水汽,拌和锅需打开孔径不小于 30 cm 的排气口。排气口的设置高 度稍大于混合料拌合区高度,以便气体顺利排出。 C.4 为避免粉料被蒸汽带出,温拌混合料拌和采用矿粉后加法,温拌剂喷洒完毕后水汽基本散失,约 6 秒后再添加矿粉。 C.5 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时,可掺加消石灰粉代替部分矿粉。 C.6 生产添加纤维的沥青混合料时,纤维必须在混合料中充分分散,拌和均匀。拌和机应配备同步添 加装置,松散的絮状纤维可以在喷入沥青的同时或稍候采用风送设备喷入拌和锅,拌和时间宜延长 5 s 以上。颗粒状纤维可在粗集料投入的同时自动加入。 DB13/T1014—2009 16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表面活性温拌添加剂的检测方法 温拌添加剂是沥青混合料实现温拌施工的关键要素,在混合料拌合过程中,它可以在胶结料内部形 成特殊的润滑结构,在不影响沥青对石料裹附的前提下,确保混合料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被压实。为了 确保温拌添加剂的活性和效果,宜按照以下方法完成各项测试: D.1 pH值的测定 pH 值是指添加剂溶液的酸碱度,它是一个表面活性剂活性特性指标。测试方法如下: D.1.1 宜使用带有温度补偿功能的 pH 计,pH 计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标定,确保酸度计工作正常。 D.1.2 温拌添加剂取样时应先充分搅拌,以确保取样均匀。 D.1.3 测试酸值时确保温拌添加剂样品的温度在 25±0.5℃,并在测试过程中保持适度搅拌。 D.1.4 由于添加剂的缓释效应,pH 计读数如果能稳定保持≥0.5 分钟即可取为最终的酸值结果。 D.2 固含量的测定 固含量指添加剂去除可挥发成分后的含量,表征有效成分在混合料的最终残留量。测试方法如下: D.2.1 常温下称取 20 g±0.02 g 温拌添加剂,放入洁净的 1 000 ml 烧杯中,记录浓缩液与烧杯的总 质量为 M1。 D.2.2 将盛有浓缩液的烧杯在 110°C 烘箱中放置 5 小时后取出,待冷却至室温后记录其总质量为 M2。 固含量 R 的计算公式为: ( ) 100 20 20 21 •+−= MMR …………………………………..(D.1) 式中: R———固含量,%; M1———浓缩液与烧杯的总质量; M2———烧杯与固体质量。 D.3 胺值的测定 胺值是表面活性添加剂常用特定(活性)成分性指标,通过检测胺值,可以用于添加剂活性的初步 确认。测试仪器和方法如下: D.3.1 化学试剂和设备如下: D.3.1.1 异丙醇 D.3.1.2 0.5 摩尔/升的 标准盐酸溶液 D.3.1.3 天平,精确度 0.001 g D.3.1.4 烧杯,250 毫升 D.3.1.5 磁力搅拌器 D.3.1.6 50 毫升滴定管,精确度 0.1 ml D.3.1.7 蒸馏水 D.3.1.8 精密式 pH 计 DB13/T1014—2009 17 D.3.2 样品测试步骤如下: 1. 加入 28~30 克左右的添加剂样品到烧杯中,同时记录实际重量,精确度为 0.001 g。 2. 继续往烧杯里加入 90 g±3 g 异丙醇的水溶液(异丙醇:蒸馏水 重量比=75:25)。 3. 放入磁力搅拌转子,将烧杯放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至充分溶解。 4. 用 pH=7 和 pH=4 的标准溶液,标定 pH 计。 5. 往滴定管里(50 毫升,精度 0.1 ml)加入 0.5 摩尔/升标准盐酸,并记录体积。 6. 将 pH 电极头放入溶液中。 7. 缓慢的往烧杯里滴定加入 0.5 摩尔/升标准盐酸, 同时观测 pH 计显示读数。 8. 当读数接近 7.5 时,逐滴地加入标准盐酸,直到使 pH 值达到 7.5 并保持稳定,记下此时滴管的刻 度;继续加入盐酸,当读数接近 3.5 时,逐滴地加入标准盐酸,直到使 pH 值稳定在 3.48~3.52 之间。 9. 记录终点的滴管读数。滴定 pH 值为 7.5 时的读数减去结束时读数为标准盐酸的用量。用以下的公 式计算
本文档为【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8622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4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8-17
浏览量: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