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基础知识小汇

诗词基础知识小汇

举报
开通vip

诗词基础知识小汇诗词基础知识小汇 诗词基础知识小汇 1 诗词基础知识_学诗从什么学起?  学诗从什么学起?  问:  1.我知道,学习诗词要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那么,要学习诗词,是不是要照这个路子,先把三百首通读精读呢?  2.除了《唐诗三百首》,常见的还有《千家诗》。请教各位老师,还有没有比较好的读本?(要求选诗比较经典,比较综合,而且市场上容易买到。)  3.我们上班族,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学诗,一本《三百首》要读很长时间。有没有更精选的适合读物?  4.该怎样读这些诗或词?就是说,读这...

诗词基础知识小汇
诗词基础知识小汇 诗词基础知识小汇 1 诗词基础知识_学诗从什么学起?  学诗从什么学起?  问:  1.我知道,学习诗词要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那么,要学习诗词,是不是要照这个路子,先把三百首通读精读呢?  2.除了《唐诗三百首》,常见的还有《千家诗》。请教各位老师,还有没有比较好的读本?(要求选诗比较经典,比较综合,而且市场上容易买到。)  3.我们上班族,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学诗,一本《三百首》要读很长时间。有没有更精选的适合读物?  4.该怎样读这些诗或词?就是说,读这些诗词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  下面的话,不是解答,而只是我自己的一些实际情况和体会。  我是从阅读开始的,多年来读过不少诗词,但是并未通读、精读过《唐诗三百首》或某一本诗集。而且,虽然读过不少诗词,但自己仍然不会写作。开始学习写作时,老师是让我读的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很好,虽然只选讲了一百多首诗,但有讲解、有评论、有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对比、还有关于诗律的介绍;可惜的是,这本书可能不太容易买到。另外,我常用的工具书是王昕若的《诗词格律手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只有5元,但全面介绍了诗词格律,包括音韵,每部分都有若干例子。  因此,我的体会是:  1、诗词格律要花一定时间来学。阅读可以辅助,但不能代替格律学习。其实,格律知识并没有太多,应该是容易掌握的。如果连格律都不肯花时间去学,那就根本谈不上诗词写作,写出来的充其量不过顺口溜而已。  2、广泛阅读是不可缺少的。格律学习同样不能取代阅读。有了阅读的基础,才知道如何下笔;正如学习了英语语法,还要学习课文和对话一样。没有广泛阅读的功夫,只是凭借着所谓“气势”、“深情”去写作,那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3、开始时,阅读,包括背诵100篇左右大约是必需的,当然多多益善。至于阅读时还要注意什么,我觉得读懂、读熟就可以了。  4、总之,作为学习写诗的开始,格律知识和一定数量的阅读是必要的,当然还有多练习。进一步则是更多的知识学习和各人的性格、爱好、经历、积累等等,这就没有一定之规了。 诗词基础知识_看不懂《平水韵》怎么办?  问:看不懂《平水韵》怎么办?  觉得很乱,很多字找不到,很多字有重复,很多……很多问题。  答:  其实凡事开头总有些难度,我开始接触《平水韵》时,看着满篇垒起的字,也有点犯晕,但慢慢的就习惯了。  学习旧体诗词,在创作中,当然不反对用新韵,但多少应该懂得一点《平水韵》的知识。不然不利于欣赏古人的作品。  对于《平水韵》的学习,首先需要背记一些,先粗略地把韵部名记住,再记住一些常见字所归哪一个韵部,这样在检索的时候就会方便些。  按我的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分析,开始学习使用平水韵时可能会有下面这些难处:  1.有些字的音调和现在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普通话发音不同,尤其是关于入声字的分辨和检索;  2.几个相同韵摄的韵部不易分清。  其中第一个问题情况复杂一些,其实就是多音字的关系;一是声调不同,有的字现在读仄声,但在过去有平声的读法,如“看、望”等字;有的字现在读平声,但过去也常有仄读的,如“思、吹”等字。这些字多属于平仄两读的多音字,所以我们经常会在不同的韵部看见重复的字。但在用的时候,平仄的用法还是有些讲究,并不是只要平仄两读的字,不论意思如何,可以随意地变化读音。一般而言,现在读音只有仄声,而过去有平声读法的字,其在应用时,意思是不随读音变化的;而现在多读平声,过去有仄声读法的字,其读音通常和所表达的意思是有关系的,以“思”为例,当其作动词用作动宾结构的词语时读平声,如“思想”、“思念”等,当作为名词与其他字组成偏正结构的词语时,过去多时读仄声声的,如“巧思”、“幽思”等。这就需要在记忆的同时,理解不同发音下的具体含义。  二是发音及其拼音拼写不同,这种情况多是因为过去有通假字的原因,这种例子很多,但多数情况只在特定用语的环境中,较常见的如“扁”通“翩”或“偏”,“梦”通“蒙”等,当然,这时的读音和字义也就和被通假字一致了。又如“房”字,现在标准发音为“fang2”,而过去通“彷”、“旁”,故作“房皇”时读“pang2”,而在“阿房宫”这一词语中亦读“pang2”(阿字此处读“e1”)。  还有一类字,在过去读音完全和现在不同,如“斜”字,现在的标准普通话中读“xie2”,而过去读“xia2”入麻韵。但这类字数量不是很多,稍微记一下就行了。  另外对于北方人而言,最头痛的莫过于对入声字的辨别。关于入声字辨别的方法,以前提到过,这里就不再详细解释了。  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古今韵母上的差异引起的,比较典型的韵部有韵母作“an\ian\uan”的先韵、盐韵、咸韵、寒韵和覃韵,有韵母作ong\eng的东韵和冬韵,有韵母作a\ia(包括现在一部分韵母为ie的字)的麻韵、佳韵等,这些韵部中的字的读音在今天看来,多数韵母还是比较统一的。另一类则在今天看来,韵母是非常杂乱,如庚韵中有的字韵母是ing,容易混到它的邻韵青韵中去,有的韵母是ang(如“盲”),容易和阳韵弄混,更有的韵母今作en(如“贞”)容易混到真、文、元等韵中。另如元韵,即有今天uan\an的韵母也有un\en的韵母。对于这些,只有去记,慢慢地熟悉起来,没有别的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而大多数的韵部只要记住韵目即能很容易地进行检索查询。  附:《平水韵》韵部与今音韵母对照:  上平声  一东(ong\eng)  二冬(ong\eng)  三江(ang\uang\ing)  四支(i\ei)  五微(ei\ui\i)  六鱼(ü\u)  七虞(u\ü)  八齐(i\ei)  九佳(ia\ai\uai\ie街阶鞋偕)  十灰(ui\ei\ai)  十一真(in \ en\un)  十二文(en\un\in勤斤芹昕欣筋殷\uan员)  十三元(uan\an\un)  十四寒(an)  十五删(uan\an\ian)  下平声  一先(ian\an\uan)  二萧(ao \ iao)  三肴(iao\ao)  四豪(ao)  五歌(e\o\uo)  六麻(a\ua\ia\ie斜\e奢佘遮爷耶)  七阳(ang\iang\uang)  2 诗词基础知识_看不懂《平水韵》怎么办?  八庚(eng\ing\ong宏闳泓\en贞\ang盲)  九青(ing)  十蒸(eng\ing)  十一尤(iu\ou)  十二侵(in\en)  十三覃(an)  十四盐(ian)  十五咸(an\ian)  上声  一董(ong\eng)  二肿(ong\eng)  三讲(ang\uang\ing)  四纸(i\ei)  五尾(ei\ui\i)  六语(ü\u)  七麌(u\ü)  八荠(i\ei)  九蟹(ia\ai\uai\ie)  十贿(ui\ei\ai)  十一轸(in \ en\un)  十二吻(en\un\in \uan)  十三阮(uan\an\un)  十四旱(an)  十五潸(uan\an\ian)  十六铣(an\ian)  十七篠(ao \ iao)  十八巧(iao\ao)  十九皓(ao)  二十哿(e\o\uo)  二十一马(a\e)  二十二养(ang\iang\uang)  二十四迥(eng\ing\ong)  二十五有(iu\ou)  二十六寝(ing)  二十七感(an)  二十八俭(ian)  二十九豏(an\ian)  去声  一送(ong\eng)  二宋(ong\eng)  三绛(ang\uang\iang)  四寘(i\ei)  五未(ei\ui\i)  六御(ü\u)  七遇(u\ü)  八霁(i\ei)  九泰(ia\ai\uai\ie)  十卦(ua\ai\ie)  十一队(ui\ei\ai)  十二震(in \ en\un)  十三问(en\un\in\uan)  十四愿(uan\an\un)  十五翰(an)  十六谏(uan\an\ian)  十七霰(ian\an\uan)  十八啸(ao \ iao)  十九效(iao\ao)  二十号(ao)  二十一个(e\o\uo)  二十二祃(a\e)  二十三漾(ang\iang\uang)  二十四敬(eng\ing\ong)  二十五径(ing)  二十六宥(iu\ou)  二十七沁(in \ en)  二十八勘(an)  二十九艳(ian)  三十陷(an\ian)  入声略  其他人的回答1: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就是当我想用某个字时,不容易查到它属于哪个韵部,或者一个字可能属于不同的韵部。这是因为,从字到韵部是一个反查的过程。关于后一个问题,我用的张珍怀的《词韵简编》当一个字出现在不同韵部时会做解释。关于前一个问题,最好有能够从字查到韵部的工具书,其中最新的一本可能是《王力汉语大字典》,每个字后附有它所在的韵部,可惜这本书太贵,大约近百元,因此就只能习惯于反查了。不过平水韵书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当查到某个字所在韵部时,也就同时知道了和它同韵的所有字。  其他人的回答2:  查某个字的韵部可以用诗词总汇来找,如果某个字隶属多个韵部的话根据一些语音、语意知识就可以分辨的。  请教什么是“邻韵”?  1.是不是相邻的韵目就可以称为邻韵?  2.十四寒、十五删应该是邻韵了,那么,十三元的十五删算不算邻韵?  3.由上问,十五删和一先算不算邻韵?  4.邻韵如何界定?如何应用?  1.是不是相邻的韵目就可以称为邻韵?  邻韵的概念,好象许多典籍上并没有详细的说明。按我理解,邻韵的概念并非简单地看成是韵书上相邻的韵目。过去的音韵学把韵音(反切法的下字)相同或相近的几个韵部归在一类,称之为韵摄,而归在同一韵摄中的同声调的韵部,相互为邻韵。如“效”摄,平声包括豪、肴、萧,上声包括皓、巧、条,去声号、效、啸。则豪、肴、萧三个韵部互为邻韵;皓、巧、条三个韵部互为邻韵;号、效、啸三个韵部互为邻韵。  2.十四寒、十五删应该是邻韵了,那么,十三元的十五删算不算邻韵?  寒、删、先同属于“山”摄,可看做是互为邻韵;真、文、元同属于“臻”摄,故元、删不是邻韵。  3.由上问,十五删和一先算不算邻韵?  十五删和一先可看作邻韵。  4.邻韵如何界定?如何应用?  如何界定可参照韵摄表来解决。  答:  一般就旧体诗词而言,古风中用韵较宽,允许邻韵通叶,词曲另有用韵标准,不存在邻韵的问题,唯近体诗用韵要求最严,不允许邻韵通叶。唐代晚期开始有首句用邻韵的,这种方法至宋代渐成风气。但这不能称为“邻韵通叶”,因为律、绝的首句是否压韵,并无严格的要求,故充其量称之为“借韵”。  附:韵摄表  1通摄:平声:东、冬; 上声:董、肿; 去声:送、宋; 入声:屋、沃。  2江摄:平声:江; 上声:讲; 去声:绛; 入声:觉。  3止摄:平声:支、微; 上声:纸、尾; 去声:寘、未。  4遇摄:平声:鱼、虞; 上声:语、麌; 去声:御、遇。  5蟹摄:平声:齐、佳、灰;上声:荠、蟹、贿;去声:霁、泰、卦、队。  6臻摄:平声:真、文、元;上声:轸、吻、阮;去声:震、问、愿;入声:质、物、月。  7山摄:平声:寒、删、先;上声:旱、潸、铣;去声:翰、谏、霰;入声:黠、屑。  8效摄: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  9果摄:平声:歌; 上声:哿; 去声:个。  10假摄:平声:麻; 上声:马; 去声:祃。  11宕摄:平声:阳; 上声:养; 去声:漾; 入声:药。  12梗摄:平声:庚、青; 上声:梗、迥; 去声:映、径; 入声:陌、锡。  13曾摄:平声:蒸; 入声:职。  14流摄:平声:尤; 上声:有; 去声:宥。  15深摄:平声:侵; 上声:寝; 去声:沁; 入声:缉。  16咸摄:平声:覃、盐、咸;上声:感、琰、豏;去声:勘、艳、陷;入声:合、叶、洽。  再补充一下:以下是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关于邻韵的说明。  所谓“邻韵”,除“江”与“阳”,“佳”与“麻”,“蒸”与“侵”为罕见的特例以外,大约总依诗韵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认为邻韵。所谓“相近”,不因上平声和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这样,我们可以把相近的韵分为八类如下:  (一)“东”、“冬”为一类。  (二)“支”、“微”、“齐”为一类,“支”与“微”较近,它们与“齐”较远。  (三)“鱼”、“虞”为一类。  (四)“佳”、“灰”为一类。  (五)“真”、“文”、“元”、“寒”、“删”、“先”六韵为一类,“真”与“文”近,“元”与“文”近,“寒”与“删”近,“删”与“先”近,“先”又与“元”近;“真”与“元”,“寒”与“先”,“元”与“删”较远;至于“真”与“寒”,“寒”与“元”,“文”与“删”、“先”,“先”与“真”、“文”则原则上不能认为邻韵。  (六)“萧”、“肴”、“豪”为一类。  (七)“庚”、“青”、“蒸”三韵为一类,“庚”与“青”较近,它们与“蒸”较远。  (八)“覃”、“盐”、“咸”为一类。  王先生还说明如下:  (一)近体诗不得通韵,仅首句可用邻韵;现代诗人作律绝任意通韵者,不合于唐宋诗人的格律。  (二)首句用邻韵,仅以本节所举同类之韵为限;(注:王先生详细列举了哪些韵可以作为哪些韵的邻韵)现代诗人以“真”、“庚”通押,“删”、“咸”通押之类,纵然用于首句,亦不合于唐宋诗人的旧规。  所谓邻韵,即指韵音相近者。因其于韵书排列上相邻,故名为“邻韵”。必须指出,邻韵是因为韵音相近而为邻韵,并非是排列相邻而为邻韵。但其排列相邻,却是因为韵音相近的关系。    江阳互为邻韵,位置排列上却相差甚远。这是由于语音变化的缘故。我们可以从东冬二韵与江韵中有些字音是相通的这一点上推测出其原来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如:鏦、淙、跫、蠢等字既为冬韵又为江韵,玒、韸、悾等既为东韵又为江韵,虹字既为东韵又为绛韵(即江韵的去声部)。    十三元的情况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平水韵对韵部归并不合理造成的。元韵在唐宋韵部里分属三个韵部:元韵、魂韵和痕韵。元韵可与寒删通而魂痕可与真文通。所以有元半为真文的邻韵,而元半为寒删先的邻韵之说,徒令纷纭淆乱。戈载对此深为不满,其所著之《词林正韵》即以《集韵》韵目为本。  请教关于“四声”的问题  1、什么是“四声”?  2、现代的“四声”跟古代的是不是不一样?区别在哪里?  3、实际阅读或写作中,如何判别“四声”?  4、由于地域、方言等因素,很多人讲不好普通话,这对学习“四声”有影响吗?  答:  所谓四声,指汉语发音的四种声调。通常是指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这四中声调,其中平声还分阴平和阳平,合起来称作“四声五音”。那么在我们平时阅读或写作时如何区别“四声”呢?过去有这样一个名为《分四声法》的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以上就是古代汉语四声发音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的普通话发音也有四声,在现代汉语拼音的标注中分别是“1声”,如yā、ā;“2声”,如yá、á;“3声”,如yǎ、ǎ;“4声”,如yà、à。它们对应过去的 “四声”是如下关系:  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其中阴平相当于现代汉语发音中的“1声”,阳平相当于现代汉语发音的“2声”;上声相当于现代汉语发音中的“3声”;去声相当于现代汉语发音的“四声”,如此一来过去平上去三声的发音方法我们就清楚了。那么入声发音又是怎样的呢?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入声这个声调,它仅存在于一些特定的方言中(如粤语、闵南语等)。所以使用这些方言的人对入声的声调并不陌生,主要是许多北方人对于掌握入声感到比较困难。从《分四声法》这个歌诀中我们可以得知,它是一个短促的声调,这一点稍类似于普通话口语发音中的轻声音调,如在普通话口语中的一些双声叠韵词(哥哥、姐姐等)的第二个字,实际发音也是非常短促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掌握平上去三声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只有入声对于大多数北方人及部分西南地区(如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人来说是一个难点,故也有人提议用新韵创作诗歌时取消入声,这对于律诗及现代诗歌的创作来说是可行的,但是对于词的创作来讲,由于许多词牌要求使用入声韵,以及有“以入就平”等特殊技巧,取消入声看起来就不那么现实。结合我的一些经验,我以为掌握入声,记住那些是入声字,只要方法得当,也非难事。以现代汉语拼音的韵母来说,首先我们可以把不可能出现入声的韵母(结尾字母非元音的,如in\en\an\ong\ang\eng等)排除在外,双元音结尾的(如ai\ei)一般也不会有入声字。而遇见单原音结尾的(尤其如o\u\e)字就需要特别注意,再加上前面声母若为齐齿呼或撮口呼的发音方法,这样拼出的字绝大多数属于过去的入声字。  “合掌”是什么意思?  看讲对仗时,要求避免“合掌”。这是什么意思呢?  1.“合掌”是指什么?  2.为什么要避免合掌?  3.合掌是不是绝对不可用?  4.实际创作时应注意什么(如何避免)?  5.看来合掌不是不可用喽?是不是要看具体的情况,有的用了显得重复,有的则会产生特殊的效果?  答:  我用施蛰存先生的论述回答一下试试:  1、上下二句意思重复,称为合掌,好比两个手掌合在一起。  2、为什么要避免合掌?就是因为两句只有一个概念或意思——浪费了文字。  3、合掌是不是绝对不可用?“这种诗病,唐代诗人都不讲究,宋以后却非常注意,不做这种联语”。唐诗中合掌的例子,施先生举出的有: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王维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杜甫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白居易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 郎士元  注意最后一例中重复的只是后三个字:不可听、岂堪闻。  4、如何避免?一、避免两句意思重复,二、避免对应位置上的字义重复。例如,严维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两句,有一个抄本把“漫”抄成了“慢”,于是明代胡应麟指出“慢”、“迟”是字义合掌了。  5.王力先生还是把合掌作为对仗的一种避忌,《文心雕龙》甚至说:“正对为劣”。正对,指上下句事情不同但意思相同,如“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但纪晓岚又指出韦庄、许浑有不少近似合掌的诗句。我在别的诗坛,也曾有人主张一联的上下句尽量打开为好。所以,合掌不是绝对不可用,但还是应予避免。至于合掌产生特殊效果的情况,我不大了解。  请问什么是流水对?交错对?借对?扇对?  我怎么对流水对糊涂了?哪位可以讲讲什么是流水对?另外对仗还有什么其它体?谢谢。  答:  吴丈蜀《读诗常识》:  (3)流水对   凡是出句和对句的内容说的是一个意思连贯下去,也就是说一句话分为两句说的,这种对仗形式称为“流水对”。流水对既有对得比较工整的工对,也有对得不甚工整的宽对,后者更是比较常见的。   例如唐人李商隐的七律《马嵬》中的颈联:   此日 六 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这首诗是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一段故事。诗的颈联从字面上看是工对,但是上句和下句说的是一件事:上句指叛将安禄山兵临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逃跑,走到马嵬驿时,随从部队不肯前进,逼迫唐玄宗处死杨贵妃。句中的“驻马”是说停下马不肯前进。下句的“牵牛”本是一个名词,这里做动名词用,与出句的“驻马”相对。全句是回叙由于唐玄宗过去在七夕和杨贵妃同望银河牵牛、织女星相约生生世世为夫妇,只顾私情,不理政事,以致造成今天“六军同驻马”的局面。上下句紧密结合,互为因果,不能分割,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都不完整。这种对仗形式叫做“流水对”,意思是两句意义连贯如流水一般。   再如李白五律《送友人》中的颔联: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两句话也是一句话分为两句说:上句说自从在此地送别以后,友人便独个儿象飞蓬般开始走上万里飘零的征途。这里上下句是一个整体,如果去掉下句,上句就没有着落。这个例子也是流水对中对得不太工整的宽对。  (4)交错对   凡是出句的词语与对句的词语本可相对,但不是在同一个位置而是错开的,称为“交错对”或“错落对”,过去则称为“蹉对”。例如王维的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颔联: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这一联出句的主语“倚杖”与对句的主语“临风”,都是以动词修饰名词,对得还工稳。但后面三字,出句是“柴门外”,对句是“听暮蝉”,如只看“柴门”和“暮蝉”,都是前一字修饰后一字,可以相对。但从词组位置的安排来看是不能相对的。因为“柴门外”是以方位词“外”作“柴门”的修饰语而置于后面;“听暮蝉”却是以动词“听”来修饰宾语“暮蝉”。如要相对,必须把“柴门"放在“外”字后面,或是把“暮蝉”移在“听”字前面方能成对。但是不论移动上句的“柴门”还是下句的“暮蝉”,不但都不合平仄和韵脚在格律上的要求,而且也不合语法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交错对的形式把应对的词语错开来补救,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读起来也很自然。   再看杜甫的五律《长江》二首之一的起联: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从这一联上下句词组的性质来看,上联的“众水”应与下联的“一门”相对,“涪万”应与“瞿塘”相对;但如果把“一门”与“瞿塘”的位置互易,变成“一门争瞿塘”,意义就含混不清了,所以只能照现在这样安排。当然,这两句诗是此诗的起首一联,并不要求使用对仗,这里只是把它作为例子,来说明交错对的使用情况。   交错对一般都是在词语对仗安排与格律发生矛盾的时候,才采用这种形式以作补救的。  (5)借对   借对又叫“假对”。凡属用语对仗的词语,字面能对而词意不能对,或者这些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都称“借对”。前面讨论工对时举的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颔联中,以地名“石头”对方位名词“江底”,以及讨论流水对时举李商隐《马嵬》诗的颈联中,以名词“牵牛”对动名词“驻马”,就是用的借对方式。这两个例子,都是字面能对而词意不能对的。   至于字面不能对而借谐音来对的例子,如杜甫的排律诗《送杨六判官使西蕃》中的一联:   草肥蕃马健,雪重拂庐干。  上句“蕃马”指吐蕃马,马是动物;下句“拂庐”指吐蕃部落居住的连接起来的帐篷。以物名“庐”对上句的畜名“马”,本来欠工整,但因“庐”字与“驴”字同音,故借用来成对。  (6)扇对   凡律诗中的对仗句子,上一联与下一联相对,也就是两联四句的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的,称为“扇对”,又叫“隔句对”。如韦庄的七言律诗《杂感》中的前两联:   /莫悲建业荆榛满,   平仄及词性相对 昔日繁华是帝京;\   \莫爱广陵台榭好, 平仄及词性相对   也曾芜没作荒城。/  从这两联例诗中可以看出,上一联与下一联互成对偶,其中第一句与第三句成对,第二句与第四句成对,也就是隔句成对,而上联、下联本身的上下句却不能成对。  诗词基础知识_请教“孤平”的问题  请教“孤平”的问题  1.孤平的确切定义是什么?  2.孤平典型的句式是怎样的?  3.在格律诗中孤平是否是绝对禁止的?  4.如何避免孤平?  5.出现孤平如何救?  答一:  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9]。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10] 。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11]。 请教“孤平”的问题 1.孤平的确切定义是什么? 2.孤平典型的句式是怎样的? 3.在格律诗中孤平是否是绝对禁止的? 4.如何避免孤平? 5.出现孤平如何救? 答一: 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9]。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10] 。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11]。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12]。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首。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3]。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冬云  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14]。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15]。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还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16]。 (三)粘对[17]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18];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9]。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20]。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21]。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试看《长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桥”字都是平声字,可为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22]。例如[23]: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4]。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25]: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26]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叶烧[27]。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28]! 现在两举毛主席的诗来证明: 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29]。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0]。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c)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 [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b)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八)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纔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唐]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31]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32],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33],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 [宋]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34]?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35]。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规则。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古体诗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 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9]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ān、zēn两读,分入覃侵两韵,这里押侵韵,读zēn。字下加小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下同。 [10]参看杜甫《月夜忆舍弟》。 [11]这一种格式比较少见。参看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12]“那”,平声。 [13]“教”,平声。 [14]“漫”,平声。 [15]参看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6]参看杜甫《客至》。 [17]“粘”,读nián。 [18]失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失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狭义的失粘就是这里所讲的。 [19]“燕”,平声。 [20]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至于像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 [21]杜甫《秦州杂诗》第二十首:“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独坐》第二首:“晒药安垂老,应门试小童。”答应的应(又写作譍)在唐宋时有平去二读,这里读平声,所以不犯孤平。参看《诗韵合璧》蒸韵譍字条。 [22]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的格式。 [23]林逋《山园小梅》第三句“疏影横斜水清浅”,第七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两句,杜甫《天末怀李白》第一句“凉风起天末”也是这种情况。 [24]鄜,读如孚,平声。看,读如刊,平声。 [25]陆游《夜泊水村》第七句“记取江湖泊船处”,杜甫《春日忆李白》第七句“何时一尊酒”,王维《观猎》第七句“回看射雕处”也都是这种情况。 [26]一作《时世行赠田妇》。 [27]“旋”,去声。 [28]“更”,去声。 [29]“令”,平声。“漂”,去声。 [30]“过”,平声。 [31]“为”,去声。 [32]这还不能算是上文所述的那种特定格式,因为那种格式第三字必须用平声,这句第三字“玉”字用的是仄声(入声)。 [33]“芹”字今入文韵,但杜甫时代还是真韵字,不算出韵。 [34]“为”,去声。 [35]这是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标准来衡量的。当然也可以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不过那样也有不合平仄的地方。下同 答二: 1.孤平的确切定义是什么?   一句诗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即构成孤平. 2.孤平典型的句式是怎样的?    如: 仄平仄仄平 3.在格律诗中孤平是否是绝对禁止的? 当然. 4.如何避免孤平?    写完了检查一下^_^ 5.出现孤平如何救?       这个复杂一点,简叙如下:分本句救与对句救两种:A:本句救,在五言诗中,"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在第三字救,成"仄平平仄平";七言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第五字救.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B:对句救.其中又分两种情况.其一,大拗必救.指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第四字即"仄仄平仄仄"时.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即"平平仄仄平仄仄"(两仄夹一平忌)拗时,必须在五言对句救成"平平平仄平",七言对句救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其二,小拗可救可不救,从略. 答三: 我看过的资料与答一&二所说略有不同: 1、2、孤平的确切定义和典型句式:特指五言的仄平仄仄平和七言的[仄]仄仄平仄仄平。除此之外,一个句子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如夫子所举仄仄平仄仄,叫做拗,但不叫孤平。 换句话说:孤平,指一句里有一个孤悬的平声字,但这里所说的句子限于平声尾的句子。这是我所见资料与夫子所说的区别。 3、在格律诗中孤平是否是绝对禁止的?据诗友统计,唐代律诗(不算绝句)中仅发现孤平12处,其中七律1,五律11(大拗不救除外)。因此以尽量避免为宜。 5、出现孤平如何救?即夫子所说本句救情况。但近代启功、聂绀弩等人主张七言可以在第一个字处救,即把仄仄仄平仄仄平改为平仄仄平仄仄平。这个观点没有被广泛接受。 答四: 关于唐代律诗的12个孤平例子,抄在下面,请予指正。说明:这是我朋友收集的;其中有些律诗尚未定型,有失对失粘之处;另外这个仍可能不完全,落草堂主就曾补充一处,也没有包括绝句。 1、高适《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 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 孰知非远别,终念对穷秋。 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 君去应回首,风波满渡头。 2、刘长卿《送友人西上》 羁心不自解,有别会沾衣。 春草连天积,[五陵远客归]。 十年经转战,几处便芳菲。 想见函关路,行人去亦稀。 3、杜甫《玩月呈汉中王》 [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浮客转危坐,归舟应独行。 关山同一照,乌鹊自多惊。 欲得淮王术,风吹晕已生。 4、杜甫《覃山人隐居》 [南极老人自有星],北山移文谁勒铭。 征君已去独松菊,哀壑无光留户庭。 予见乱离不得已,子知出处必须经。 高车驷马带倾覆,怅望秋天虚翠屏。 5、岑参《澧头送蒋侯》 君住澧水北,[我家澧水西]。 两村辨乔木,五里间鸣鸡。 饮酒溪雨过,弹棋山月低。 徒闻蒋生径,尔去谁相携。 6、孟浩然《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7、王维《偶然作六首》之六 [老来懒赋诗],惟有老相随。 宿世谬词客,前生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 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 8、李白《南阳送客》 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 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 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 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 9、李白《奔亡道中五首》之五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10、李白《游秋浦白笴陂二首》之一 何处夜行好,[月明白笴陂]。 山光摇积雪,猿影挂寒枝。 但恐佳景晚,小令归棹移。 人来有清兴,及此有相思。 11、杜甫《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排律不录,有句:气冥海岳深。 12、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排律不录,有句:暮途涕泗零。
本文档为【诗词基础知识小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45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7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8-14
浏览量: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