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举报
开通vip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分章节题库汇总(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 )。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2.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3.1632年英国哲学家( )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分章节题库汇总(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 )。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初步形成 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2.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3.1632年英国哲学家( )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 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6.在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 )。 A.《对教育方针的意见》 B.《新教育大纲》 C.《教学与发展》 D.《民主主义与教育》 7.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8.前苏联( )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 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 D.申比寥夫 9.“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构成了( )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 A.实用主义 B。经验主义 C.实验主义 D.进步主义 10.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 A.《教学与发展》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育论点》 11.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 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1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1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14.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1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6.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17.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18.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奇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D.柏拉图 19.我国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 )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戏与学习 B.课内与课外 C.学习与思考 D.学习与行动 20.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康德 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 D.福禄培尔 21.1939年,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 A.凯洛夫 B.赞科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22.把人分为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三种集团或三个等级的代表人物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孔子 23.下面体现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 A.学而时习之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性相近,习相远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 )。 A.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 B.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 C.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动作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26.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这本著作,下列选项对他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B.提倡发现学习 C.他主张,无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D.他的发现学习理论对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主张儿童提早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是容易推行的 27.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28.“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 )教育所推崇的理想。 A.前制度化 B.非制度化 C.制度化 D.义务教育 29.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是( )的主张。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老子 二、填空题 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 )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 )。 3.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 )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4.集中体现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 )。 5.从一门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 )为标志。 6.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 )、法国的蒙田和( )等。 7.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 )化和教育的( )化。 8.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 )系统的形成。 9.教育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 )的社会活动。 1O.( )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11.普通教育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 )为主要教学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学校教育。 1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 )。 13.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 )。 1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 )。 三、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 3.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4.简述杜威“教育即生活"命题的基本内涵。 5.古代社会的教育具体体现为哪些特征? 6.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2.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3.试述近代教育变化的特别表现。 4.分别写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拉伊、杜威的1~2种代表陛著作,并简单介绍其思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都是教育实体产生的特点,而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因此,答案选B。 2.C 解析:教育的民主化追求让所有人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因此,答案为C。 3.A 解析:英国学者培根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因此,答案为A。 4.C 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两者都认为教育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此,答案为C。 5.D 解析: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因此,答案选D。 6.B 解析: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其中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批判了“教育清高说"、“神圣说"、“教育独立说"等观点。他认为要改变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应当作为革命的武器之一;革命胜利后,教育便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因此,答案选B。 7.B 解析: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孟子,他有一句名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因此,答案选B。 8.C 解析: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总结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经验,并吸收了历史上进步教育家的思想,对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四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民教师的基本教材。他在教育学科学化的历史上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对中国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流传最广。因此,答案选C。 9.A 解析: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名,组成了一个新的教育流派。他们主张以“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做中学"代替“教材中心",以学校即社会代替“课堂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他们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顾学生兴趣和需要等问题,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构成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成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因此,答案选A。 10.B 解析: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伴随该书的出版流行,班级授课制开始为世界各国所了解和采用。因此,答案选B。 11.D 解析: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因此,答案选D。 12.D 解析:蔡元培在1940年3月5日逝世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唁电称:“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给予这位中国现代教育开拓者以崇高的赞誉。因此,答案为D。 13.D 解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孟子提出来的关于分工的思想。孟子认为分工是必要的,只有通过分工,使人分居不同的职业,尽其所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相互交换其劳动,“以羡补不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必要的。这种观点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隔离。因此,答案选D。 14.C 解析: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种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因此,答案选C。 15.A 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学记》中的一句话,其含义是:要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提高国民的素养,一定要重视教育。将教育和政治高度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因此,答案选A。 16.C 解析:传统教育认为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及以课堂为中心,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现代教育认为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及以活动为中心,其代表人物是杜威。因此,答案选C。 17.D 解析:苏格拉底在教学法中强调促进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得出结论,并创造了著名的“产婆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格拉底最先提出了发现法。因此,答案为D。 18.B 解析: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也就是说,教学具有教育性。他是第一个提出此观点的教育家。因此,答案选B。 19.B 解析:“时教"是说教是有时间的。“正业"是说有主修的东西,在古代就是经典。现代课程的设置有主科,有副科,有必修课,有选修课。“退息必有居学”是下课以后自修,自己看书。“时教"是老师主动,在课内;“退息”是学生主动,在课外。“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正体现了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因此,答案选B。 20.C 解析: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着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正如他所说:“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出途径、手段和障碍。”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因此,答案选C。 21.A 解析: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将马克思主义与教育学结合起来,主编了《教育学》,他在该书中阐述的教育学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答案为A。 22.B 解析:柏拉图在头脑中构建了一个“理想国",他将理想国的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人为哲学家,这种人居于统治地位;第二类为军人,为国家的保卫者;第三类为具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因此,本题选B。 23.B 解析: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因此,答案选B。 24.D 解析:《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所以A是错误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所以B是错误的。1903年的出版的《实验教育学》的作者是德国的拉伊,所以C是错误的。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因此,答案选D。 25.A 解析: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因此,答案选A。 26.D 解析:布鲁纳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主张无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但他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主张儿童提早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是不易推行的,所以答案选D。 27.C 解析: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是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发生在近代。因此,答案选C。 28.B 解析: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因此,答案选B。 29.C 解析: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因此,答案选C。 二、填空题 1.职业 2.康德 3.宫廷 4.《理想国》 5.《普通教育学》 6.维多里诺;拉伯雷 7.民主;普及 8.学校教育 9.培养人 10.教育立法 11.基础科学知识 12.“废科举、兴学校” 13.助产术 14.《林哈德和葛笃德》 三、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学校教育在奴隶社会产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得益于一系列的社会条件的满足。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奴隶制社会中,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农业生产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系列的变化为学校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学校教育得以产生发展起来。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作为广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也就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和固定的职业。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等,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已不可能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来进行,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来传授这些知识。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经验向知识的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专门学校的需要。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现代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有2/3以上的国家实行了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即为升人高一级学校做准备和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制度,双轨之间几乎是不通的。双轨制的主要弊端是: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交流,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3.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答:《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主要教学思想如下: (1)教育教学原则 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②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的方法和技能技巧。 ③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④豫时孙摩。豫,就是预防,在不良行为和习惯发生、形成之前,教育措施应该走在前面,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时,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孙,就是顺序,也就是常说的循序渐进。摩,就是相互观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 ⑤启发诱导。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注意“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项原则的中心就是要求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 ⑥长善救失。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还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教学方法 《学记》对一些教学方法也有精辟的阐述,如: ①讲解法:要求教师教学时“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②问答法:教师的提问应先易简,后难坚,要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而答问则应随其所问,有针对性地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 ③练习法: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 ④类比法:通过类比,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 (3)对教师的论述 《学记》十分注重尊师,指出社会要尊师,君主应当带头。《学记》把为师、为长、为君视为一个逻辑过程,使尊师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学记》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做为人师表的典范。 《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4.简述杜威“教育即生活"命题的基本内涵。 答:“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是杜威关于教育的本质的认识之一。其基本内涵为: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同时,他还指出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学校即社会 在“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杜威进一步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命题。他实际上是希望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他强调学校课程的中心不应是科学,而应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的进一步引申。 (3)教育改造社会生活 “教育即生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当前,而是在于未来,在于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杜威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他希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5.古代社会的教育具体体现出哪些特征? 答: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如下: (1)专门的教育结构和职教人员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的学校已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脑力劳动者也逐渐从体力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职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在古代社会,学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选择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承担着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和教化或愚弄百姓的双重任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或宗教性。 (3)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主要传递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军事、道德或宗教知识,人文学科在学校中占据主要位置。 (4)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虽然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古代社会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教学水平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6)官、私并行的教育体制 古代社会,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加,既有国家和统治者建立的学校教育系统,私人办学也逐渐兴起,教育体制呈现官、私并行的特点。 (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 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教育的组织形式以个别施教为主。这种教学形式最显著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缺点是教育效率低下。 6.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 ①它未能根据苏联当时已有很大变化的文化教育情况、教育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提出和解决新的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而是仍然坚持30年代形成的全部结论,使它带有浓重的滞后性和封闭性,而很少创造性。 ②该书的严重不足还表现在对一系列教育、教学理论问题的处理过于绝对化和机械化,很少辩证法。 (2)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 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教育的规范起到积极作用,但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教育也有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 ②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 ③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④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 四、论述题 1.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答: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电气化革命在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讲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离文盲的运动。这一运动得到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苏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贯穿于他的教育理论的主线,并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地提出了普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就是他的学校教育的理想,这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显示为: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这可以说是他对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的内涵最全面的阐释和概括。 (2)和谐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的教育。他认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他指出学校要创造一些条件和相应的环境,使学生的天赋才能和业已形成的内在的精神财富得以充分表现,要把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与他参加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和自我教育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与过去片面强调学习间接知识、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和教育理论是完全不同的。教育与创造性劳动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教育的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了根本改造。 (3)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他要求注意到各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 ①他认为德育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应占有主导地位,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 ②他对智育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他指出,智育应当包括获得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等多方面的任务与要求。因此,正确理解的智育本身就包含着兼施德育的职能。智育与劳动教育也是密切联系着的。 ③他指出体育不仅本身是重要的,它对培养道德、美感和进行智育也有重要的作用。他要求教育者必须十分关心学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和谐,以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④他对美育的重视正是以他对情感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的认识为基础的。他指出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他同时强调美育任务的完成也要依靠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自身工作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加以解决。 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劳动既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途径。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辅相成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一个内容异常丰富的教育学思想体系,包含着他对教育目的论和方法论的许多独创见解,其核心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试述近代教育变化的特别表现。 答:16世纪后,世界进入近代社会。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传人西方,为世界的军事和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新大陆的发现,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像热情,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作坊,引起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并不重视学校教育,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举办。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开始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立教育系统,开始取代教会成为近代教育的举办者。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各国的普及义务教育普遍地发展起来,并制定一系列义务教育的原则和关于义务教育规定的法规,保障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世俗化 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同时,教育的内容也在逐渐世俗化,实用的知识开始取代以往形式教育的内容。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近代以来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将法律和教育结合在一起,用法律来捍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用国家力量来推行教育。 (5)教育规模的增长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俗政权对教育的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社会需求,极大地促进教育规模的增长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 4.分别写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拉伊、杜威的1~2种代表性著作,并简单介绍其思想。 答:(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及其思想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2)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及其思想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分为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格之道德力量(德育)四个部分。他从迎合德国反动贵族阶级利益的伦理学出发,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他以心理学为基础,规定了教学步骤: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他强调了教学的教育作用。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曾一度风行世界,对许多国家的教育起了很大的影响。 (3)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及其思想 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拉伊的实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生物学,他认为每一种生物都是按照:“感受──整理──表现(或表达)"这一公式来活动的。他把这一公式应用到教育过程中来,主张学生的学习,首先是通过观察,获得印象,构成知觉(感受);其次是把所获得的印象和知觉进行加工(整理);最后付诸于行动(表现)。他特别重视“表现"这一步,认为学校应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学生的阅读、讲话、写作、体验、绘画、唱歌、舞蹈、戏剧等活动的表现上。他严厉批评旧的经院式的教学仅仅集中在学生的感受方面,而轻视学生的加工整理方面,忽略学生的表现方面。实验教育学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无疑是教育学的一个进步。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4)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其思想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经验主义的色彩。 第二章 小学教育 一、选择题 1.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 )。 A.小学教育目的 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 D.小学教育内容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3.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中国 B.日本 C.新加坡 D.德国 4.“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 )中对教育方针的表述。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6.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 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10.1919年建立的将小学分为初小、高小的教育制度,修业年限为( )。 A.4年 B.6年 C.9年 D.12年 11.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 )。 A.1957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64年 12.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 )。 A.义务教育 B.初等教育 C.普及教育 D.平民教育 二、填空题 1.《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 )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2.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叫( )。 3.小学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4.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和( )。 5.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及( )。 6.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7.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 )。 8.1985年中央关于人才培养的“四有、两爱、两精神",即有理想、有道德、( )、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 )。 9.建国后,我国对小学教育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二是实行( )。 三、简答题 1.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2.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3.小学教育目的对小学教育活动有哪些指导意义?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小学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改革? 四、论述题 1.什么是义务教育?世界各国推行义务教育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因此,答案为A。 2.B 解析: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重要法律,它对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做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因此,答案选B。 3.D 解析:德意志各国从16世纪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如1559年威丁堡的法令决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女入学。进入18世纪后,普鲁士从1713年起接连发布多项教育法令,规定了义务教育等具体要求和措施,这是世界上最早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因此,答案为D。 4.A 解析:1995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确认,重新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提法中,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规格提出了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更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答案选A。 5.B 解析: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因此,答案选B。 6.C 解析: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普及性是指每个适龄儿童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强制性是指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基础性是指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这种基础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答案选C 。 7.B 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之一是发展基础教育。因此,答案为B。 8.A 解析: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因此,答案选A。 9.A 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因此,答案选A。 10.B 解析:1919年,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变化。小学教育机构统称小学校,招收6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6年。前四年为初小,后两年为高小。因此,答案为B。 11.A 解析:1957年,在生产资料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因此,答案为A。 12.C 解析: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普及教育与义务教育是有区别的: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时,便称为普及义务教育。因此,答案选C。 二、填空题 1.宪法 2.义务教育 3.体育 4.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5.“九年一贯制”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7.普及义务教育 8.有文化;科学精神 9.多种类型办学形式 三、简答题 1.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答: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小学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主要有: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小学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小学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①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随时代的变化,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教育目的就会有所不同。 ②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从维护各自的社会制度角度出发而确立相应的教育目的。 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有的国家比较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有的国家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人。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小学教育阶段,其教育对象为6~12岁的儿童,而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的身心发展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小学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小学教育目的地制定受制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发展的阶段特征,尊重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在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共性时,还要注意到所存在的发展的差异性。 (3)人们的教育理想 从根本上说,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因此,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答: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 作为初等教育的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因而要求其具有最大的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做到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和少年不入学或中途退学,并且使他们每个人都能达到基本的教育要求;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个人来讲,它是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对每个公民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小学教育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从国家来讲,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 (3)弓虽制性 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也是由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和国家各部门共同承担的义务。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这不仅保障了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使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从此有了法律“护航”。 3.小学教育目的对小学教育活动有哪些指导意义? 答: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小学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小学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共同活动的基础。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评价,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的评价等,都必须以小学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小学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改革? 答: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从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小学教育方面的重要改革有: (1)普及小学教育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是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重要法律,它对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做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我国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社队办学相结合;二是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 (2)学制改革试验 建国以后,对小学原来的六年的“4—2”制学制进行压缩,开始五年一贯制的试行与推广,以后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拢,采用修业年限为六年的“4—2"制,形成了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局面。 (3)教学改革试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教学中的改革性探索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一股声势较为浩大的浪潮。不同目标、不同类型的实验遍及全国各地,为大面积的小学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参照。 四、论述题 1.什么是义务教育?世界各国推行义务教育有什么意义? 答:(1)义务教育的含义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受法律约束的教育。 义务教育需要符合三个原则:首先是社会公平原则。当前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人人必须接受的义务教育,是法定的免费教育;同时也是人人应享受的权利,是国家对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全民的平等教育。其次是社会经济效益原则。这是指社会宏观经济效益。最后是社会政治稳定原则。义务教育从政治上看是全民公民教育,即全民政治教育、全民道德教育和全民法制教育。 (2)世界各国推进义务教育的意义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对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国制定义务教育的制度,规定义务教育的实施年限,基本上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而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及年限的延长,又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的这种民主生活就是要建立在教育机会均等、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民主基础之上,并通过法律形式来加以保障的。义务教育是建立一个国家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③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这种思想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清楚的,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儿童与少年的受教育的权利时常会受到侵犯。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义务。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 答:当今世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
本文档为【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054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40KB
软件:Word
页数:9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8-10
浏览量: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