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纲要》第四章

《纲要》第四章

举报
开通vip

《纲要》第四章null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null 主要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null 辛亥革命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终于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null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

《纲要》第四章
null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null 主要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null 辛亥革命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终于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null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null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1.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2.中国的出路是什么?null1.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在旧的统一被推翻新的统一未建立之时,出现了一个军阀割据时期。 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北洋军阀null军阀势力的异常的特点: 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 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的和地盘的军阀。因此,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制,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更带有动乱性和黑暗性。null2.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因为“我们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 由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和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了一种巨大的落差,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波澜,于是有了新文化运动。null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 2.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null1.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向外国学习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1)器物(科学技术)→地主阶级改良派:第一时期鸦片战争时期主要学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另一个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 (2)洋务运动破灭后从器物层面向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层面转变——制度→资产阶级:向外国学习首先是改良派→维新运动→君主立宪制。维新运动破灭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null1.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向外国学习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3)辛亥革命既成功有失败,中国先进分子从制度层面推进到文化层面——观念形态的革命:文化→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所以从路径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步为科技进步, 第二部由科技进步加政治改革, 第三步科技进步加政治改革加思想解放。null2.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破除迷信”的口号,他们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null 这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的首篇文章《敬告青年》中对青年提出了六点希望和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 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null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 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 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 二是指具体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 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null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自从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毛泽东。 (1)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null (2)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在中国行不通。 第二,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是不可能的。 第三,当时的思想,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是资产阶级的方法,看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很片面,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null(2)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会在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上存在弱点: 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偏向。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null (3)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先进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案产生怀疑的原因: 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时指出:“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null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李大钊讲到:“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既然西方人对自己都怀疑了,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呢? null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 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这样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null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转向 3.李大钊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null1.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null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坐标,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有了共同的理论和旗帜。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武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null2.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转向 十月革命的启示: 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null 条件:留学日本,使李大钊初步打下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推动:非常关注,潜心研究和热情宣传十月革命。 实践:李大钊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 3.李大钊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了 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1)李大钊是从爱国的立场出发,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null (3)中国的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同时又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 从内部来看: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从外部来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吞蚕食,使救亡图存成为中国振兴、自强的先决条件。 (2)中国的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具有特定国际环境的双向作用: 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的怀疑、抛弃。 二是更直接作用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成果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null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关于五四运动的背景 2.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3.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4.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null1.关于五四运动的背景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但五四运动它只是一个过程,五四运动分为两个阶段(中心、主力、斗争方式的变化)。 第一阶段,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青年学生,斗争的主要方式是学生罢课、游行示威等。 第二阶段,运动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阶级,斗争方式除了学生罢课外,主要是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null 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null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南陈北李)。 null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 时代基础: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null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 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null 6月10日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并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实现了直接斗争目标:“杀千刀的曹汝霖还我青岛来!” 右图:卖国贼曹汝霖住宅的黑漆大门。 被释放青年的一部分。人们欢迎被释放的学生。 null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对彻底性的理解: 一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 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帝国主义内外部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个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2.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null 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第二、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 第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3.对五四运动的评价null 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对此江泽民对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的希望: 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4.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 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 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null 1.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的主要条件 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论争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null“——中国人所遇到的西方民主,只是在其担任了外国警察的角色,及保护以暴力夺取中国的权力与利益这几方面。因此,……为什么中国人立即可以完全接受马克思对西方民主的伪善所作的蔑视性抨击”——斯诺。 第一、从政治思想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抨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思想特征,革命性极强,对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痛苦的中国来说,极易引起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共鸣。 1.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的主要条件null 第二、五四运动时期,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一战是对传统西方文明的一次重大打击,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缺陷的一次大暴露。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的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及博大、切实的思想特征,为迷茫中的人们提供了解难释疑的思想武器。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阶级基础。1.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的主要条件null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等,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 第二种,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是其主体部分。 第三种,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等。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null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在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并没有抛弃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从而赋予科学和民主以新的涵义,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它的涵义表现为: 民主不再是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民主。 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null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 null 这主要表现在新文化阵营的分化,新文化运动的前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他们提倡民主和科学。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分化为: 一部分是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提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者。 另一部分是以胡适、张东荪为代表的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者。4.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论争null第一争论: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提出:“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实质是: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 胡适提出:“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实质是: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争论的焦点是:中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要不要革命。null第二争论: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 社会主义是不是适合中国的国情。梁启超 张东荪 陈独秀 李 达null 第三争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实行社会改良,需不需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黄凌霜 区声白陈独秀 李 达null 一是使许多并不了解社会主义的人也转而信仰社会主义。 二是帮助倾向社会主义的进步分子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科学社会主义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 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无政府主义之间的论战其结果:null 1.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3.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null 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为了战胜这个敌人,革命营垒需要一个很强的领导者、组织者。 第二、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三、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 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null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产生必须首先具备阶级、思想基础的两个条件: 第一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二条件、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 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null 1920年2月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 1920年8月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建立。3.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 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null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参加会议的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推陈独秀为书记, 1920年11月, 创办《共产党》(月刊)。《共产党》(月刊)陈独秀李汉俊李 达null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在各地的建立,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 null 促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起来,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以后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地开展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null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null图为党的一大会址(上海望志路106号)。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在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初步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 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其间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null中 国 共 产 党 的 诞 生null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null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主要内容: (1)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2)制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3)明确党的中心任务: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 (4)选举领导机构: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null 第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这种实践行的品格。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破产之后。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null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革命斗争从无到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才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纲领、新的斗争策略、新的革命方法和新的前途——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开展革命null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null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对于这个在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给予了一个基本的解决。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一表现:null中共二大会址,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7月16—23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中心议题是:讨论制定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null 这种论调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 关于中国一百多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阻碍和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的论调。null 李敖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两“挨” ——挨打,挨饿。null 第二,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是不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关系革命成败的一个大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未能充分地发动群众。 这种情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不久,也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二表现:null “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这个党不仅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而且“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都“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这样,初生的中国共产党初步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 中共二大指出null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投向了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在实践中去代表人民的利益,这当然是不容易的。 鲁迅说:“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能搬动,能改装。”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null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工人运动: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null 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在13个月的时间里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全国发生了包括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等在内的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者在30万人以上。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安源路矿工人欢庆罢工胜利 null 1921年9月,经过共产党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 衙前农民运动旧址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农民运动:null 1922年6月,彭湃在广东海丰县赤山约成立农会。次年元旦, 海丰总农会宣告成立,全县范围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这种新式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也是不曾有过的。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null 北伐前农民运动的中心在广州,党对农民运动分三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开办农民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骨干;二是发展农民协会和武装;三是发动农民开展经济斗争。 北伐后农民运动中心转移到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此时党对农民运动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多方面支援北伐战争,二是对封建地主、土豪劣绅展开斗争。 中国农民运动以北伐战争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二、实行国共合作,开展革命 1.国共合作的形成 2.开创国民革命的新局面 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4.国民革命的失败及其评价null 从国共两党来看: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纽带。 从中国国民党来看: 第一、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所领导的是比较松散的政治联盟,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面旗帜,但这个党成分复杂,严重脱离群众,需要新鲜血液。 第二、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使孙中山受到启示,转到联共上来。 1.国共合作的形成1.国共合作的形成1.国共合作的形成从中国共产党来看: 第一、共产党虽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但还处于幼年,处于秘密活动状态,通过国共合作争取国民党影响下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第二、因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光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有广泛的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的过程: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经历了一个从独立、排斥到合作,从党外合作到党内合作,从一相情愿到切实可行的不断深化的进程。 null 1921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决议: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提出不与其他党派合作。 1922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决议案》。提出党外合作。 1923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提出党内合作。 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其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使之改造成为革命阶级的联盟。 这是因为:null 1924年1月20—30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建立国共革命统一战线。大会通过了《大会宣言》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大会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中国国民党一大会址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null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图为孙中山等步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null 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局面: 第一、国共两党都得到了大发展。 第二、工农运动蓬勃高涨。 第三、革命武装力量不断扩大。 第四、国民革命思想得到了空前的传播。 第五、举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2.开创国民革命的新局面null 第一、国共合作的伟大胜利,形成了革命人民的大团结。 第二、北伐战争是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是正义的、革命的、进步的战争,顺应民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第三、北伐胜利发展同苏联政府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第四、北伐战争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 第五、北洋军阀集团内部矛盾的存在,也是北伐战争胜利发展的原因之一。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null 一方面,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课堂,使他们学到了新东西,积累了新经验。 另一方面,纷繁复杂的革命斗争又把许多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摆在共产党人面前,要求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对大革命的性质、任务、前途、领导权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等问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人 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null第一、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 第二、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第三、关于民族资产阶级问题。 第四、关于农民同盟军问题。 第五、关于武装斗争问题。 第六、关于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下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null4.国民革命的失败及其评价 孙中山逝世后的国民党右派停下了脚步,走向革命的对立面。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大革命失败。一度给民族复兴带来希望的国民党,在蒋介石、汪精卫的手中开始走向了另一种选择。 null 正如一位研究国民党历史的美国历史学家易劳逸所说:在这个依靠军事力量支持的政权里,想尽可能扩大自己的权利、威望和财富,而不是去为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的人实在太多了。4.国民革命的失败及其评价null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nullnullnullnull 意义:继辛亥革命以后又一次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声势浩大、发动群众之广泛、斗争之激烈,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高潮。这场失败了的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大革命意义的定位及教训null 基本思路是从内外因出发,总体上是敌强我弱。 从客观上讲是“三个由于”: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中国革命的敌人拉进反革命营垒。 从主观上讲是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从国际因素讲是大革命后期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null 正如刘少奇所说:“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实践,并指导这个实践,就觉得特别困难。” 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善于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null本 章 小 结 尽管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肩负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擦干身上的血迹,执著于不变的初衷,开拓了一条全新却更为艰难的救国救民之路。null思 考 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null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12月) 2.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1919年9月) 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下半年) 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 5.《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本文档为【《纲要》第四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2900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08-03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