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比较政治学理论

比较政治学理论

举报
开通vip

比较政治学理论世界政治理论 比较政治学理论 一、Comparative Politics在政治学中的地位和概念 政治学: 政治哲学:二战前是政治学的全部。法学者加哲学者几乎就构成了政治系的全部,叫Department of Government或者Government Department。二战后,几乎都改成了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只有Harvard和Cornell还没变。政治哲学往往被我们称为原因了,从价值观上来解释,需要有人研究。 政治学方法论:二战后取代政治哲学占主导地位 比较政治...

比较政治学理论
世界政治理论 比较政治学理论 一、Comparative Politics在政治学中的地位和概念 政治学: 政治哲学:二战前是政治学的全部。法学者加哲学者几乎就构成了政治系的全部,叫Department of Government或者Government Department。二战后,几乎都改成了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只有Harvard和Cornell还没变。政治哲学往往被我们称为原因了,从价值观上来解释,需要有人研究。 政治学方法论:二战后取代政治哲学占主导地位 比较政治学:二战后成了政治学的核心学科。从教员比例上可以看出来。凡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政治学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就可以称之为比较政治。因此,政治学系里大多数人作比较政治,政治学研究也离不开比较政治。比较政治几乎是全部,方法论也服务于它,教你怎么比较。 行政管理:是一门艺术(组织理论),给一堆case,每个学校都积累了大量案例。理论上很简单,容易掌握,但难实践。 国际政治:国政的知识储备主要是国关理论。这点理论虽然不多,但恰恰是其他5部分里没有的。还有一点国际经济知识(是一个杂烩)、军事战略(国际政治从根本上是权力政治,其中最根本的是军队,不懂军事战略就无从谈国际政治)、外国政治(在理解国际行为时也离不开比较政治,一半以上的研究时由比较政治来承担的)。 本国政治:理解、支持本国政治是基本需要,在任何国家都是政治学的核心。 科学:加以证明 神学:不需要证明 在科学与神学中间的广阔地带,存在着哲学、法律、历史等人文学科,不是科学。比如历史,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描述事实,逃不出意识形态。人文的东西,比科学还重要,它告诉你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什么是价值观念判断。但是,人文学科中的一些总是要分裂出来,往科学上靠。因为社会科学的成就和声望,很多历史、法律界的学者出来研究比较历史、比较法学,逃脱了价值判断,不得不承认它们是社会科学。 二、基础概念 1.社会 社会是由人组成,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场合。彼此关联的人群构成社会。 个人主义在前还是集体主义在前?没有任何个体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因此集体主义在前。 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关系。这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彼此不同的人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课堂)行为惊人地相似?因为,在社会关系里,最核心的是power。摆脱权力束缚本身就需要相当大的权力。在权力结构中,最严谨的是西方,如德国人对红灯的态度。观念背后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背后是权力。权力左右社会关系,构成连接社会的根本纽带。权力连接社会是天然的,永恒的。 权力是社会的基础。但政治学并不研究所有的权力,只研究最根本的权力。政治权力是一切权力中最基本的权力——政府的权力,支配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文明的第一线曙光是政府的出现。无政府状态要么加入弱者联盟,要么bandwagon。 权力:软权力(思想、魅力等),硬权力(暴力,金钱等)。在无政府状态中硬权力强于软权力。 2.政府:垄断了一切合法合理暴力手段、管理社会的机构。 3.政治:与政府管理社会直接相关的各种权力。 野蛮状态下没有政府,但文明社会中,政府出现后,对人民最大的威胁恰恰又是政府。研究如何限制政府的权力,禁止政府滥用公权,同时又要使政府为人民服务,是一个艰难的任务。研究政府的权力是政治学的根本,因此,政治学在社会科学中相当重要。 结论之一:政治文明是一切文明的核心。例如:古埃及文明的核心是法老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古希腊文明的核心是直接民主制;古罗马文明的核心是贵族领导的法制;美利坚文明的核心是自由民主制;中华文明的核心是科举制(官员考绩制/公务员制度)。 政治文明是无止境的,改善政府的文明是使命。通过比较来实证地判断,这就是比较政治学。 4.资本 帕特南:社会资本,指的是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个人自由的表现。今天中国说的自由和西方的自由概念不同:中国的自由是小农基因,加一点道家无为,包裹在西方观念、词汇的外衣之下;西方的自由自古至今都包含着公共的概念,即得到公众尊重,能够为公众服务。因此,西方能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没有社会资本就无资本,也无民主。 三、课程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1、“范式” Thomas K.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1962 1)Kuhn此书研究的是科学探索所涉及的认识论问题。科学探索的基础是范式。 Paradigm (范式):是一个结构,它至少包括两个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假定(assumption),它体现了对该领域的基本认识。如时间、空间等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2)范式不同于理论,比理论大,同一范式中可以包含很多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论。 3)一个范式的生命力有限。当人们的观察手段和思维能力进步以后,人们会观察到既有范式无法包含的现象,由此开始新范式的产生和科学的进步。三个阶段: a) 不愿意否认既有范式,把新现象解释为变种,把原有范式不能解释的东西归为例外。 b) 当老范式不能解释的例外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学科的困难时,该学科逐渐丧失吸引力并产生消失的危机。 c) 学科若要重获新生就必须改变范式,进行重新定义,建立新的理论。前提:新范式既能解释以往范式能解释的现实,又能解释旧范式不能解释的事实。 从科学发展史来看,Kuhn认为科学界最大的范式可能是牛顿的,牛顿前的物理学称为前范式阶段(pre-paradigm),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是一个范式的变迁。他认为社会科学界不存在paradigm,处于前范式阶段。Kuhn的这种说法有很大争议,自然科学界不认可Kuhn的范式一说,社会科学界相反却很认同。 4)本课试图用范式作为工具来组织材料,社会变迁怎样和政治变迁连在一起。 Assumption无所谓正确还是错误,关键是有用(utility)。 5)范式是主观的:一旦它拥有explanatory power,就会被接受。但是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某一范式可能不再具有解释力,于是范式变迁就发生了。有几种可能的结果:A 对原有范式的变异;B旧有力量强大,范式不变;C原有学科的被推翻或是被新的范式取代。 是科学的,就不可能是真理。理论本身是主观的,而真理则是事实。 2、“理论” Theory:关于至少两个变量(variables)之间因果关系的解释。 理论包含于范式中。 知识是用理论来积累的,而不是对事实的描述和信息的堆砌。 3、三个层次的范式 政治经济、政治社会、政治文化 四、关于政治变迁 (一)古典范式classic paradigm 18-19世纪之交兴起了一个可以称为classic paradigm的东西,内容上分为两大类: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 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讲课的两大线索(次线索:政治文化学) 物质短缺——为了克服自然界的障碍——科学创造发明。 研究17、18世纪社会变迁的基本范式(社会科学界一个通用的范式):变迁的三段论或四段论 分工 科技进步(人对自然界的征服)——————→社会结构 / 社会意识的变迁(分工 division of labor;社会分层 social configuration)————→ 政治权威形式(机构、制度等)的变迁 解释:不同社会阶段(科技发展所致)实际上就是分工不同,分工不同导致社会结构不同,社会结果不同说白了就是阶级结构不同,直接导致了社会意识的不同。例如:工厂的出现如何导致一个村庄的权威结构变迁;农业文明、畜牧文明对自然理解不同,导致社会阶级结构和意识的不同,如对年龄的不同态度。 这个范式下容纳了不同的理论,以下一一介绍: (1)政治经济学: ● Adam Smith(1723-1790) “Wealth of Nations”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8世纪最伟大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的历史性理论。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是结果变量。 核心概念:“invisible hand in market”,以此来解释市场经济的运作。Smith运用政治经济学来分析,从经济手段谈论社会,是一流的经济学家。 Smith提出了社会转型,开创了政治经济学(PE)的先河。 在不同的social context中重提原有的概念。 唯物史观是Adam Smith提出来的,往上追溯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经济学》里表现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所有重要著作都是按历史唯物主义写。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东西。 他的苏格兰同乡William Roberson在Adam Smith之前便指出欲研究某一人群应首先研究他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初见端倪。 对Smith而言,最关键的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复杂程度,尤其是所有权,并以此出发划分社会阶段: 1 狩猎采集阶段 hunting-gathering 2 畜牧业社会 pastoral 3 农业社会 agricultural 4 商业社会 commercial (斯密当时还看不到工业阶段) 财富本身是权力,因而所有权是重要的。政治意味着有形的组织机构及其体现的权力,不同社会阶段,能够控制国家权力的人是不同的,导致不同的结果。Smith描绘的是一幅历史唯物主义的图画,他的因果关系是: 1)在狩猎采集阶段,没有社会分工,没有私有财产,也就没有财富集中,没有权力集中(concentration of power),因此就没有制度,没有成规制的政府,没有压迫性的国家,只有一种原始的政府形式。 2)在游牧&农业社会,有复杂的分工和相当程度的财产集中,于是带来权力集中,因此产生强有力、压迫性(strong coercive)的政府。 权力集中的两个原因: ① 分工要求合作,在生产者之间需要good coordinating,由权力集中来组织,这需要政府; ② 怕穷人忌妒富人,需要政府保护富人。 3)在商业社会,有高度的分工,结果是国家的作用越来越小(less role of state),压迫性最少。 国家作用下降的理由: 1​ 因为市场的兴起,invisible hand逐渐取代政府功能; 2​ 社会各个阶层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加深。 怎么相互依赖?在农业社会,lord(拥有土地)和service之间相互依赖。在商业社会,权力由土地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企业家手中,从少数人转移到多数人手里,人人都可以使是企业家。结果是财产再社会中的分配趋向平均化,就不存在jealousy问题,也就不需要coercive的政府。 这是一个与马克思主义在同一个范式下的完全不同的理论。 进而有了发展的概念。rude——civilized;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是progress的源泉。 Progress / Development : 物质短缺的下降,government coersion政府压制下降 社会结构复杂性上升,社会和平上升 (孔多塞的社会进步思想) Adam Smith 强调稳步的发展,并且需要一个firm government。 其理论的动机和行为理论基础。 Mobility: assumption: rational man ——selfish interest Motivation: self-love and desire of to be proved by others Fellow feelings(同胞之情):人在追求自我利益时受到一种天然道德的约束,尽量不去伤害他人,这是造物主种在人的心灵之中的。 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会走向commercial society,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不是每个民族都有 fellow feeling。原因是由于资源短缺,或是居民的自我控制能力差。 ● K.Marx(1818-1883) 其理论与Adam Smith处于同一范式当中,但相互对立。其理论的起点也是从生产技术开始的,物质生产方式(mold of production)决定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社会分工、财产所有制、交换方式(modes of exchange)三者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区分。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生产方式是历史进步的原动力/火车头。 他承认社会科学的基本范式,政治受制于经济基础,经济是原因,政治是super structure,是dependent variable结果变量。和Smith一样,Marx也把国家当作政治机构,认为power权力体现在对财产的占有,经济生活塑造人们的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新技术—→新的社会结构,新技术—→新的所有制,新技术—→新的政治意识。 他定义了一些历史的threshold来划分历史发展阶段。《资本论》的划分与亚当斯密相似:Agricultural, commercial & industrial(研究了一个Adam Smith没有看到的阶段)。 Marx最不重视、甚至蔑视的恰恰是国家,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年老时又重新考虑这一观点,当他写到《法兰西内战》、《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时,发现国家也可能有一点中立性。 马克思对农民的态度也主要反映在这两本书里。 我们今天更熟悉的是斯大林式的五大社会形态划分(原、奴、封、资、社),但Marx不是这样意识形态化。Marx主要探讨欧洲当代资本主义,也研究过中国的历史(用的是东印度公司寄回大英博物馆的报告),琢磨中国文官制度的由来。他在书中写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专制主义,但对美洲赞美有加,认为美洲可能是唯一一个可能不通过暴力实现革命的大陆,或许是因为他的主要稿费来源是美洲的报刊杂志,对东方印象极差,可能因为信息主要来源于殖民主义当局、印度总督,因此对东方有很多偏见。 Difference between Adam Smith and K. Marx 异1:Marx受到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影响,认为市场存在缺陷,主要是不完美的分配机制。我们今天说market failure市场失败。但Marx的批判逼Ricardo厉害得多。 贫困化理论: Marx承认商品交换是基于商品对双方的有用性,承认市场交换的有效性,但他看到了一个例外,即一个绝对商品absolute goods——劳动力。绝对商品被卖给资本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工人得到的仅仅是基本生活要求所需。因为这种商品交换的不等价,资本家越来越富,工人却越发贫困。这就是贫富分化的由来,贫困化的由来。 为什么劳动力卖不出其应有的价格? Marx给了一个bold hypothesis,挑战了过去以及今天一切常规判断。但他解释得不够清楚,有时候认为是资本家利用国家机器压迫工人的反抗和要求;有时候认为是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供应过度/供给过剩,劳动力之间竞争激烈。这是马克思的理论基石,也是致命伤。 剩余价值(surplus)观: 在资本主义社会,剥削者得到的surplus远远超过他们的消费需求,这些surplus转化成资本capital。 Marx的剥削管就建立在剩余价值概念之上。所有阶级社会都有剥削,但资本主义社会里剥削变得如此之盛,资本无限自我增值。所以他写《资本论》,想尽办法颠覆资本,颠覆资本家榨取surplus的合理性。 但是,Marx预见到了工人工资会增加的情况。他在wage, labor & capital《工资、劳动、资本》里说,工人的工资会增加,甚至超过他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但是他们并不会满足,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反而下降,因为他们改善的程度与资本家富裕的程度之间差距会越来越大,没有赶上的希望。这就是所谓的相对剥夺感、相对贫困化。人的欲望和快乐产生于社会之中,因此衡量欲望和快乐的标准是社会而非其对象本身。欲望和快乐具有社会性,都是相对的。 革命的理论是一种心理上的理论。Relative deprivation 如何解决这种相对被剥夺感? -​ 我们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努力进取 -​ 另一种方法:炸了 Marx对资本的批判非常出色,以资为本的社会将摧毁一切。它的基本逻辑是:贫困化—〉不满—〉阶级斗争—〉资本主义体系的毁灭。从贫困化开始,Marx就与Smith分道扬镳了。 后来Gustave Le Bon勒庞等人的书,谈社会心理、大众心理,都源自Marx。 但Marx的剩余价值学说也是有缺陷的。 异2:关于人的动机motivation的理论: Smith:有一个文化解释 self-interest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阶级利益和文化是两种东西。 Marx:纯粹的物质主义 文化是一种表面现象,本质仍在于与之相对应的阶级结构之中,从来就没有独立于阶级利益的文化。文化不再是一个independent variable。 他不否认self-command(自我控制),贵族遵守code of honor荣誉准则,把荣誉得失看得超越利益得失,表现出优雅的贵族风度,其实是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但code of honor是真实存在的,表现了class solidarity阶级团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code of honor和class solidarity,贵族就能成为统治阶级。所以,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阶级团结准则后,就可以推翻原来的统治阶级。 * 中国是没有阶级的,“富不过三代”,因而阶级斗争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斗争。 西方在Marx之前,还有一个彻底的物质主义者Jeremy Bentham边沁。Bentham就认为利益是行为的唯一的标准和目的,若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就能达到社会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 异3:Marx是大陆人,德国人,接受了Hegel黑格尔的辩证法思维。 我们经常对辩证法作一种朴素理解,就是怎么说都对。但Hegel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为了解决环境等带来的问题,人不停奋斗,旧问题解决,新问题出现,如此循环,走向认识的终极完美。 实际上,辩证思维并不是源于Hegel,古希腊人很早就有这种观点:城邦兴衰development & decay是情理之中的。Hegel的不同之处在于把带有悲剧意味的兴衰变成了乐观主义的调子,认为兴衰循环走向进步,走向终极完美,走向千年(基督教说法)。 马克思则提出整个世界的完美。 总结:马克思的主要观点 Marx和Smith是左右两派思想的源泉。Marx是一代思想家的代表,是一个综合家synthesizer,怀疑一切。 1、​ 人类的根本问题在于应付各种物质短缺,不断索取与获得,于是有了技术进步的动力。 2、​ 尽管人类有智慧和能力发明新技术,从而使劳动成果成倍增长,但是只要处于私有财产或与私有财产相关的社会制度中,人类便永远无法克服“克服短缺”这一根本问题。克服短缺的办法被异化,反而制造出更大的短缺。私有制非但解决不了短缺问题,还不断地制造新的更大的不平等。(是因为“相对剥夺”吗?) 3、​ 历史最大的矛盾在于社会生产力越发达,财富的不平等越深。资本主义虽然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更先进阶级,但其压迫和剥削程度也远比封建主义更深more exploitive。 4、​ 资本主义尤其是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将完成dual tasks双重任务: A 现代生产力为人类物质需求提供基本生产条件。换言之,生产力已足够满足人民的需要(即,我们的目的不是发展生产力)。 B 这种客观条件与对劳动者空前的剥削,将促使劳动者觉醒,这意味着解决人类根本问题的时机成熟了,人民将抛弃旧的允许剥削的意识形态。 Marx是人类解放的代言人,而不是所谓无产阶级的代言人。所以说,马克思与共产党的联系并不直接。 Marx说,“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因此要由共产党人领到人们去理解,去推翻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一个平等、富裕、和谐的社会,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类彻底自由,这便是Marx眼中的终极历史/历史的终结。 Marx的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一个utopia,但在西方,utopia几乎是智慧的全部来源,但在中国,不现实的就不是好东西。 当私有财产极度降低时,还需要家庭吗? Marx是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的开山鼻祖。后人对他的神化与他本人无关。Marx攻击一切,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是critical theory,就是New-Marxism。所以说,Marx及其思想是永恒的,说自己反叛又不承认Marx的人,多半是没读过Marx著作,共产党员不敢说反对私有制的是没读过《共产党宣言》。 (2)政治社会学 关于社会分化的政治(Social differentiation),从Spencer到Durkheim Smith和Marx看到旧有交换关系为新的所取代,都提供了社会变迁的理论,但都没有谈论工业社会,他们注意的是商品交换关系。大陆另一部分人把注意力放在工业变迁上,他们不关心分配的问题,而是关心工业化所导致的社会繁杂化和官僚机构专业化及其结果。关注工业社会的人被称为政治社会学家,而非政治经济学家。 distribution——differentiation ● Herbert Spencer (1822——1903) 1876: “Principles of Sociology”《社会学原理》 Spencer是19c最重要的哲学家。他对社会科学的贡献完全基于自然科学,信奉Newton牛顿、Lamarck拉马克(法国博物学家)、Darwin达尔文(博物学家)等人的学说,有意将自然科学原理用于社会科学,e.g.政治社会学。 Smith和Marx把现象分解为个体,通过个体来理解全部(物理方法);Spencer正相反,通过整体来理解社会(生物学方法,通过analogy来理解),是IR中系统论的最早运用者(后来有Waltz的structure functionism)。 Spencer的主要观点: 斯宾塞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个体只有在整体中才有意义和价值。社会是个living organ。 1、社会各个部分相互依存,伤及一个部分都必然使整个社会感到疼痛。 系统论 2、社会各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功能perform function(结构—功能主义的来源),从而使整个社会有生命力。同时,各部分的功能都是有限的,是可以被认识和发现的perceived。因而可以据此划分社会类型。 政治在社会这个生物体中最重要,好比神经系统可,指挥协调规范社会各个部分。 3、如同生物体一样,社会是由本性inner nature驱动的,也需要面对适应环境的生存竞争。所谓成功适应环境的社会,必须结构复杂、专业,也就是differentiation。Differentiation程度越高,Specialize专业化程度越高,其适应能力也就越强。社会各部分也是如此,结构越专业化、越复杂化的部分,越能适应环境。分化意味着有机体复杂化提高,意味着进步。社会分化越厉害,越有能力克服遇到的问题,适应环境,在竞争中生存。 Lamarck的生物学体系正是如此。 4、社会进化的梯级越来越高。 simple→compound→doubly compound→triply compound………… 社会越来越分化,进步梯级也越高,邪恶的念头将变小,原始的野蛮和挥霍也减少,走向精神上的进步。例如,农业组织形态进化到工业组织形态后,工业化社会能减少人们野蛮、粗俗的念头,人类精神越来越取决于人们在工业化社会中的相互依存,不妨碍别人、合作、公共心、集体意识上升,从而走向集体主义、公共精神,进而走向文明。 5、Organic analogy:Spencer的逻辑是多元主义的逻辑,社会和平的逻辑。社会分化理论也是多元化理论,最后可能导向政治多元化或政治民主化。既然这种分化是无止尽的,没有一个differentiation的尽头,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合作的程度也就是无止境的。 总结: Spencer也创造了一个社会utopia,推导到最后的结果可能也是国家的消亡。但Spencer的乐观主义与Marx的激进主义不同,他更像Smith,不相信社会进步的普遍性,相信只有少数社会能走向进步和文明。Smith对此的解释是半宗教半文化式的(Fellow Feeling),Spencer则是Darwin式的解释——弱肉强食the law of jungle、random selection、 survival of adaptation、survival of fittest。但对于Who’s the fittest?, Spencer给出的又是文化论解释,他认为只有英国、美国、北欧国家能生存,而俄国、德国尽管当时工业也很强,但他们的工业都是政府建立的,是官僚机构聚敛财富的工具,他们不是工业国家,只能算有一些industrial sectors。这显然是一种偏见。 ● Auguste Comte (1798——1857) Comte,法国人,曾做过圣西门(Saint Simon,著有《论实业制度》)的助手,自称为社会学创始人,是实证哲学的奠基人,著有 philosophy of positivism 《实证哲学》(四卷本),1822年。 Key concept:人类思想human mind的进步,即理解、驾驭自然环境的能力,也即大范式里的科技进步。 主张历史的发展是由科学、道德、宗教推动的。主张私有制。由知识分子与科学家领导社会。 Comte通过界定知识进步的三个阶段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Growth of Human Life 1、神学阶段theological——与之相对应的是military state 2、形而上学阶段metaphysical——与之相对应的是legal state 3、科学阶段scientific——与之相对应的是industrial society * state vs. society:在近代的主旋律里,知识界是仇视国家的,直到60s才有所改变。中国现代还在仇视,自由主义泛滥。中国曾经有过对社会主义的崇拜,但改革开放后彻底没了。 知识发展的实质:社会机制复杂化complex of social mechanism——〉职业复杂化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occupation。 主要的区别在于职业的划分。 孔德是个乐观主义者,也相信社会发展的线性进步,progress in civility。他认为,集体主义的放射、忠诚范围的扩大,表明社会的进步。e.g. 人们首先忠诚于部落,然后到民族,再到世界,从而一个神学的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从关怀家庭,到关怀民族,再到关怀全人类,这就是文明的进步(有了公共概念)。 Comte与Spencer的区别: 1、Comte不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体,而将其视为由信仰联系的整体,是精神、知识、思想把人们连在一起。 2、Comte不像Spencer那样乐观,介于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之间。如果社会真的如同Comte上面所理解,他就有理由对资本主义来临感到恐惧。 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他在理论上乐观,相信线性发展,科学知识使全世界同组一个国家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使大家同一,相互认同;另一方面,他看到国家机构可能比以往更具有压迫性,要在一个分化、多元的社会里维持人们的团结精神,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强力干预,否则到处都是欺骗。 人们的自由取决于国家的权力如何行使。 Comte和Spencer看到的现实是一样的,但结论和解释不一样,可能是因为:① 思想自由;② 思想方法mold of thinking不同,角度、立场不同。 当时(鸦片战争前夜)的欧洲,开启了科学时代,玄学逐渐萎缩;而中国,学者们都在“训诂”、考据,没有社会科学概念。北京大学之所以北大,就在于散播科学精神。 ● Ferdinand Tonnies (1855——1936) Community and Society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他对现代化理论做出突破性贡献,把社会分成两种: ① 礼俗社会(gemeinschaft):a spontaneously arising organic social relationship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reciprocal bonds of sentiment and kinship within a common tradition. 礼俗社会,现在叫传统社会,靠宗族、宗法关系(lineage)、血缘关系(kinship)、地缘关系等联系社会,倚赖风俗与习惯把人凝聚在一起,人对自然力量表现出恐惧,是一种由自然意志力推动的社会结构,以统一和团结为特征,规模小,但团结,天然的,无人为雕琢。这种团结一般认为是坚强的。 割礼,生殖崇拜,祖先崇拜。 ② 法理社会(gesellschaft):a rationally developed mechanistic type of social relationship characterized by impersonally contracted associations between persons. 法理社会,现在叫现代社会,靠理性意志推动。所谓理性,即对代价的敏感性,会算账sensitivity to costs。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从事某项活动。靠法律理性支撑社会。社会结构可以通过革命改变(revolve –)revolution )。一切都是现代企业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体现的利益盘算。这同风俗、习俗维持的团结完全不同。 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这种变迁的原因是:社会的复杂性和分化。所有复杂人群的联系要通过市场。 法理社会的特点: 1、工业主义,导致功能专门化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2、商业主义,导致感情缺失loss of affect,人变得了冷酷无情,行为不再从道德和团结需要出发,每个人都孤立地处于紧张竞争关系中,谁也不愿给他人生产生么、做什么,除非能换回与付出相应的回报(势利)。 因此,Tonnies把社会复杂化和自私化联系在一起,成为第一个悲观主义者。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国家,才能把人们意志捆绑,把人们利益束缚,这样的政府是压制的、强力的。Tonnies显然与Spencer的乐观主义不同,与Comte模糊的矛盾不同,他是明目张胆的悲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往往比乐观主义者更深刻。 ● Emil Durkheim (1858——1917) 欧洲大陆上著名的悲观主义者 division of labor 《社会分工论》,是他的注意力所在。 1893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constructivism 的全部观点来自涂尔干。 基本观点:技术进步——〉分工——〉社会分化 他认为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精细、复杂,社会从低级low stage向高级high stage过渡,但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对经济学家而言,分工由于对幸福增长的需求而导致,分工发展,幸福增加。但实际上没有比这更不确定的事情了。 Durkheim的悲观主义源自他对社会体系social system的分析: 19c末20c初的社会体系明显处于分崩离析disintegration的状态,造成这一状态的因素是文化,社会体系源于文化,而文化是什么呢? 定义culture:a system of symbols,是一套语言表达方式。正是这些带有象征意义的symbols使社会联系在一起,主要由两方面的symbols: 1、a sense of identity 认同感。 认同变了形位就相应变化 2、a set of behavior norms 价值观/行为准则。 appropriate to the division of labor与社会分工相一致的行为准则 凡是引发1、2、的symbols就是文化。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就是继承了这些观点。 社会变迁怎么发生? 技术——〉differentiation——〉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有两个方面: 1、differentiation 2、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ystem solidarity(社会体系团结的变迁) 社会变迁伴随着社会体系团结的变迁,而社会体系团结的变迁又取决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恒定地落后于社会变迁的速度,追上了反而奇怪。 Durkheim把社会体系团结分成两类: 1、​ mechanical solidarity of social system机械式的团结:based on ritual——〉传统社会 2、​ organic solidarity of social system有机的团结:靠人为(artificial)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myths,cults,social doctrines——〉现代社会 社会从机械式的团结进入到有机的团结。 为什么Durkheim要把传统社会称为mechanical机械社会,现代社会称为organic有机社会?也许是为了有别于Tonnies。 传统社会里,靠血缘、亲缘、天然宗教等维持的ritual不可靠,现代社会里,人为设计的myth、cult可靠,但Durkheim并不信任这些。他认为,当社会被这些人为设计的东西所控制,而这些东西又跟不上社会变迁,同时传统的血缘、亲缘、宗教变得分崩离析、不被推崇时,社会团结缺失后,就会出现anomie(焦虑;社会道德丧、精神颓废):social instability resulting from a breakdown of standards and values. personal disorientation 新文化的兴起是可能的,可能为社会提供新的价值准则和新的团结,但不是必然出现,不是必然有人来为社会提供新的道德准则。reintegration of society不是必然的。换言之,社会的混乱是永恒的。 在缺乏行为准则的情况下,就会出现personality collapse(人格的崩溃),人处于心理矛盾之中,在极端情况下,个人的解脱方式就是自杀。Duirheim从社会转型来解释自杀,这种社会转型是永恒的。 认同错位—〉多重人格—〉精神分裂—〉自杀 另一种方式就是反社会,出现各种极端小团体(如画家,各种小团体的出现)。 norms & identity出现了问题。这种使个人免于自杀的方式其实也是整个社会病态的根源。 * 如何保持人格统一?要保持社会平衡。Durkheim则认为没有办法解决,只有悲观。 * Weber:新文化的出现要靠英雄。charisma “制度迷信” 涂尔干的悲观主义是非常深刻的: 1、​ 现代社会分化的速度惊人地快,社会价值变化万千。这种阶段一直存在,不是转瞬即逝的。 2、​ 对organic solidarity、现代社会世俗的人为设计的信仰体系非常缺乏信心。 secular cult:对个人的信仰和对利益的迷信。个人主义成为宗教,对个人的秘戏尽管目的都是自我,但对社会团结没有帮助。个人主义的动力来源于社会(differentiation),但不能反过来服务社会,反而使社会更分裂、更脆弱。It’s too ourselves. Durkheim认为无秩序的社会就是一个个人主义社会,注定要分裂。因此,需要有强有力的国家strong state。strong state对涂尔干来说也是必须的,这与道德考虑无关。 Durkheim告诉我们社会紧张的来源:专制的现代化。专制的现代会维持统一,并维持着社会分化。“专制——〉现代化”,是Durkheim提供的解释和路径。 对individualism的信仰在中国并不social,而个人是来自于社会的,不为社会的相处之道提供纽带。 artificial的是不可靠的,总是在变化。 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准则的脱节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流行病。 ● Max Weber(1864——1920) 谨慎的乐观主义者,现代社会学奠基人,除Marx外,在西方影响最大。 sociology of religion《宗教社会学》 The Theory of Social Economic Organization《社会经济组织理论》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文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由帕森斯Parsons翻译成英文。 “伟大的两分法”:传统 vs. 现代 Tonnies、Durkheim、Weber都把社会分为传统和现代。传统社会是用来替代欧洲式封建社会的一种说法。所谓的现代化理论就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理论,即为社会变迁。 主观概念是科学研究的分析工具。e.g. 传统、现代 Pan:从传统到现代就是一个走向法治的过程。当传统社会出现问题,则依据法律、理性等现代的权威形式。 Durkeheim认为社会的differentiation导致了文化危机?但是没有提出是什么时候。 Weber综合了19世纪。 在政治经济学中,与Marx一样,认为人是自利的反应者,承认经济基础的作用。 同时,Weber也讲文化:文化产生于社会之中,在人与人发生关系后产生的symbolism。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多种社会关系,一旦发生问题,是多种关系的综合反应。Weber强调symbolism,认为它是a system of meanings to social solidarity。人的行为离不开system of meaning,即definition of situations,它影响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文化通过system of meanings 来冲撞行为。文化使得行为有所辩护,不会人格分裂。但文化内部的矛盾一定存在。 Weber承认,在社会结构变化的压力下,system of meaning会崩溃,个人面临 strain。与Durkheim观点类似。Durkheim没有分析社会已经分崩离析后还会不会统一,有无可能实现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他将悲观一路走下去,把社会变迁看成单行道,从和谐平衡走向失衡。Weber则认为从平衡—→失衡—→平衡,失衡后能恢复平衡,并设计了双向道,即社会失序时,有两条道路可以走: 1、​ 重新走向传统。 2、​ 建立新的社会契约,走向现代。 政治经济学强调交换及其后果;政治社会学强调社会复杂化及其带来的后果,尤其是强调价值体系在社会中的作用。Weber一直把价值观追溯到源头,认为魅力型领袖是价值观的源泉。他跳出Durkheim圈子的方法是加入一个魅力领袖型权威,在社会混乱的时候,该权威必然出现,将社会带回传统,或者走向现代。 三种权威模式: Weber提出了一种抽象模式(types,这种模式是否有科学性还需要讨论),抽象出三种权威/社会: 1、traditional 传统社会 2、legal—rational 法理社会 3、charismatic 魅力领袖型权威 no causal relationship,Weber这种分类的抽象model没有原因,很怪的科学研究方法。 每种政治都是权威的形式。Weber的两种权威形式同过去的基本一样。从传统社会到法理社会是经典作家们的一贯思路。民主=/=现代化。 魅力领袖性权威(Charismatic)是一种转折性权威,是传统社会与法理社会之间的过渡形态。当传统、现代两种权威出问题时,找魅力领袖来带领走向传统或现代的权威形式。 危机,促使人们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取向,做出选择。法理社会也可以出现倒退,陷入危机(iron cage)。在十字路口,只有魅力型领袖才能引导。经济、社会、阶级与文化、英雄有机地结合起来。 什么是Charismatic Authority?Weber没有定义。什么人是charismatic leader?Charisma的主要特征在于无所不能,具有极强的个人吸引力personal magnetism,能否认以往的一切规律,打破原有的秩序,创立新的观念、秩序。 Weber认为,文化是英雄创造的,或者说主要是英雄创造的,英雄是通过话语、观点等把不可能转为可能的人,其个人作用超过了社会的力量。魅力型领袖就是能创造文化的领袖,在一个混乱失序的社会中为人们指出方向,预言新社会的降临,为生活赋予意义。e.g.毛泽东、列宁、耶稣、穆罕默德、孔子、霍梅尼(号召走回传统,但他作为魅力型领袖的地位可能有怀疑,因为他把国家搞弱了)。 于是,Weber把我们带到了社会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十字路口。社会人文家。 theory of rationalization理性化理论: 定义:理性化:人类生活中传统与习惯的贬值。 只有文化上的变迁才是质变,观念的变化:理性化(理性:对“代价”的敏感性)。这是现代化理论的核心。 Weber的理性是市场理性。 传统与习惯的贬值,或者说理性化,体现在: ① 习惯和传统的贬值,人们开始小心计算得失cost-benefit。原因是市场时代的来临。 ② 血缘、宗法、地域观念的贬值,人们开始更多地依赖市场关系来获得帮助。市场从调剂余缺的作用变成竞争利益最大化,亲缘关系贬值,社会关系商业化。 ③ 神圣的变成世俗的、功利的。 社会变迁导致政治变迁。e.g.中南海/北京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 神秘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但人们不会再给宗教同以往一样的地位。e.g.修庙的目的:祈愿还愿——〉开发旅游资源。 rationalization of politics政治的理性化: 政治的理性化是韦伯最后的落脚点,遵循理性化思路,有三个层次: 1、权威的非神秘化authority devaluation: devaluation of divine 2、政治权威的系统化systematization of politics authority 政治系统化体现在政治的理性化,要官僚化、法治化。官僚政治是中国的发明,也就是公务员体系。随着官僚体制的兴起而兴起,政府公务员成为专门职业。官僚制导致高效率,普鲁士的成功就在于模仿英国建立了一套精准的官僚体制。英国公务员从克里米亚战争开始,为了处理伤员。 Weber是研究官僚制最大、最早的一家。 3、依照市场原则树立政治权威,或者说,政治权威适应市场原则adaptation of political authority to market principles——〉市场多元化,政治多元化——〉民主化。 公权被公开拍卖,政府权威被拍卖给出价最高的人public auction。 上述三者构成Weber对现代性的理解。但Weber对rationalized politics的评价呈悲观主义态度,现代官僚制度可能与民主发生冲突:市场理性需要官僚之,市场经济有可能产生政治寡头,政治寡头与公务员相冲突。官僚制与民主制必然不可调和,民主制未必能战胜官僚制,可能成为官僚制的附庸,这是理性化的结果。即使民主制赢了,也是毫无意义的,把一个神秘的世界变成无情无义的iron cage,毫无神秘感,毫不romantic,毫无英雄,毫无人性化impersonal,冰冷。铁笼子里住着一群自明得意的傻冒(nulities),自以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总有一天人们会为此造反(Weber预言到了50、60年代西方风起云涌的“文化大革命”,造反的通常是中上阶级的子弟)。只有一种解决的希望,即旧思想在新环境中的再生(rebirth of traditional thoughts),需要产生文化预言家,用回归传统retraditionalize把大家带出iron cage。《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Legitimacy合法性: 定义:合法性:一个政权做合法的事情,不做违法的事情,而非政权的产生方式。 原意是Legality,即做合法的事情,合什么法不重要。 政治合法性的来源:相互给予reciprocity。统治者与人民交换,提供人民所需,满足被统治者一部分要求,从而换取被统治者的支持和服从。人民服从权力,因为权力给人民秩序、道德、安全等,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reciprocity。统治包含被统治者的同意。 Lipset李普塞特:Political Man,人民认为该体制(不一定是政府)能够解决人们生存其中的关键性问题,该体制就有合法性;反之,则合法性消失。“合法化”的政府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 但是,在往下走,就进入了政治文化的问题,不同人民对关键性问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想法。政治文化研究面临的方法论问题使其很难有所成就,得出来的东西都是common sense。政治文化研究来源于Weber,他以为能继续从这个角度研究合法性,其实是个死胡同。 冷战后,“只有得到选票的多数才具有合法性”泛滥,是美国宣传机构宣传的,西方从来不相信这个,只有共产党国家才信。这是伪科学,民主与合法性几乎没有关系,只是解决了强势集团如何取得统治地位的问题。合法性因时因地不一样,因此民主并不天然具有合法性。60c末70c初,世界政治大牌学者都在研究民主制合法性危机。 政府做合法的事情,人民就支持。这就是合法性的含义。但合法性只是政府稳定的原因之一。 * 中国的法律制度自秦朝以来,变化不大,人民反贪官污吏昏君,但是不反体制,因此这是一个合法性极高的体制——官僚体制。 (萨托利:多数决定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这个多数往往是少数,因为社会并不都是只分为两个groups的。) 政治权威的目的只有一个:秩序。政治权威(秩序至上)=/=权威主义(权威本身至上) (二)新古典主义/新传统主义范式 neo-classic paradigm (1)早期的修正主义: 老的范式做出了很大贡献,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女工出现)—→工厂发展—→所有人被雇佣—→原有的权威体系变了—→城市化 人类知识对社会变迁的理解很伟大,但其成就来源全部是西方经典或者说是欧洲经典,运用于分析非西方社会则产生错误和问题,就需要修正。最早的修正是革命,后来被人忘记了。最先修正社会变迁的线性思维的不是俄国人,而是美国经济学家Veblen韦布伦。 20c初,范式修正开始,思想非常活跃,启蒙与否定的时代,美洲开始否定欧洲的传统思想。但没有继续下去,20c60s才重新认识到。学术从欧洲传到美国之前的修正,奠定了美国60s学术的基础。 ● Thorstein Veblen (1857——1929) 最早对古典范式进行修正的人 《有闲阶级论》 《企业论》 《德意志帝国与工业革命》Empire Germany and Industry Revolution 1915 Veblen在《德意志帝国与工业革命》中比较了英国和德国的经历,得出结论:德国不会走英国的老路,也不可能走,德国在创造一种新的工业文明。新兴工业国比老工业国有一种situational advantage of later-comers(随机优势),这种优势来自于后发优势,引进技术的成本比技术创新的成本低。e.g. 工业化当头国家是有代价的。德国比英国后发展火车,却比英国优越。 Veblen看到了后发优势,但没有看到后发劣势disadvantage of later-comers: 1、​ 资本积累困难 2、​ 引进技术壁垒 3、​ 引进技术后对原有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冲击——〉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崩溃 Veblen也有个文化解释论:并不是所有的later-comers都能赶上来,一国能否享受situational advantage取决于历史、文化、传统。只有很少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够享受这种随机优势,必须有普鲁士式的文化掠夺的血统(Predatory Cultural Pedigree of Prussia): 1、militarism中世纪式的军事主义(尚武,勇敢,无畏)。 2、authentic sense of fealty 真正的对集体group的忠诚,真正的集体主义。对group的忠诚是封建制的典型。 Veblen认为未来不属于所有的后来者,只属于有着强大集体意识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他挑战的是Anglo-Saxon文明,与表达了强烈A-S文化的社会机制论者Spencer尖锐对立,推崇德国式文化。 Veblen的理论正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我们什么启示:发展不意味着趋同,是有差异的发展。后来者不一定会再重复盎格鲁-萨克逊人的经历。 修正的范式:外部刺激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后发社会。 分工 科技进步————→社会结构 / 社会意识的变迁
本文档为【比较政治学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843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5KB
软件:Word
页数:3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8-01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