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 好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 好资料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 好资料自考通过三件法宝 0321 - 中国文化概论 笔记依据教材 《中国文化概论》 王 宁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笔记依据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第二节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 第四节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 好资料
自考通过三件法宝 0321 - 中国文化概论 笔记依据教材 《中国文化概论》 王 宁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笔记依据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第二节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 第四节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 第三节 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 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 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第四节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第五节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节 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第三节 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 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 第二节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 第四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绪论“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 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 “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 (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 (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l)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2)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 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性质: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l)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及其相互关系: (l)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l)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本课程采用四分法(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 )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 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自西向东形成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状: 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作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气候变化大势: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又暖变冷。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1、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也称为“方志时期”(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达100年之久。(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共50年。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 完整版请加 QQ:1273114568 索取 0321 - 中国文化概论 笔记依据教材 《中国文化概论》 王 宁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笔记依据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第二节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 第四节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 第三节 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 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 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第四节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第五节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节 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第三节 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 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 第二节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 第四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绪论“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 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 “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 (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 (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l)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2)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 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性质: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l)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及其相互关系: (l)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l)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本课程采用四分法(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 )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 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自西向东形成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状: 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作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气候变化大势: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又暖变冷。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1、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也称为“方志时期”(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达100年之久。(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共50年。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 完整版请加 QQ:1273114568 索取 绪论“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 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 “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 (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 (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l)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2)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 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性质: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l)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及其相互关系: (l)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l)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本课程采用四分法(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 )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 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自西向东形成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状: 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作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气候变化大势: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又暖变冷。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1、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也称为“方志时期”(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达100年之久。(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共50年。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 完整版请加 QQ:1273114568 索取 0321 -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 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 “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 (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 (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l)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2)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 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性质: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l)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及其相互关系: (l)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
本文档为【中国文化概论自考 好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2022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8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31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