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担任班干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的调查

担任班干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的调查

举报
开通vip

担任班干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的调查分类号 学校代码 10574 分类号 学校代码 10574 密 级 学 号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题 目: 担任班干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的调查 学位申请人: 曾杰华 专业名称: 教育管理 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 所在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 导师姓名及职称: 刘良华 教授 论文提交日期: 2011年3月 硕士学位论文 M.D.Thesis 华南师范大学 硕士...

担任班干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的调查
分类号 学校代码 10574 分类号 学校代码 10574 密 级 学 号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题 目: 担任班干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的调查 学位申请人: 曾杰华 专业名称: 教育管理 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 所在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 导师姓名及职称: 刘良华 教授 论文提交日期: 2011年3月 硕士学位论文 M.D.Thesis 华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担任班干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的调查 申请者姓名:曾杰华 导师姓名:刘良华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11年3月 中文摘要 班干部是班集体中享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代表,是学生思想教育、文化知识、课余生活等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班集体的核心。作为一名学生,班干部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其次才是班级工作,因此,处理好班级工作与个人学业成绩两者间的关系是个疑难问题。许多研究显示,班干部在班级管理和个人社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班主任的重要助手,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力量。一个优秀的班干部制度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和发展方向。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广州市白云区某公立高中、初中、小学三间学校先后担任过班干部的13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对其学业成绩(主要是智育成绩的语、数、英三科期考成绩)做追踪调查,从是否担任班干部、担任年限、性别、学科等6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提供实证的数据给班级管理者及学校管理者参考,促进班级管理更好地适应班干部群体的特点,提高管理的实效。 研究结果显示:班干部和非班干部两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性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不同班干部角色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全部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尤其担任主要班委会成员(如班长、学习委员和科代表)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很大;担任班干部对学生各科学习成绩的影响全部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担任班干部对不同学段学习成绩影响达极其显著性水平,且语数英平均分表现为小学>初中>高中,其中小学的成绩偏差最小;连续担任班干部对学习成绩有一定的负作用;班干部性别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从研究发现无论男女担任班干部,学习成绩都高于非班干部学生,但并没有性别差异。 关键词: 班干部; 学业成绩;中小学生 Abstract Class leaders are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who have particular prestige in the class, who are organizers and surpevisers of activities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cultural knowledge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es. The main task is study, and the second one is class administration for a study who is class leader.So,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class administration and individual school achievement is a big problem. Many study show that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lass administration and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they are important asistants for class adviser and significant force in arranging class.. An excellent system of class leader is good at student’s soialization, and also i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for their future career. This report survey 135 students who are class leaders and are form high school,middle school and grade three of primary school of baiyun distict. It tracks student school achievement, and analyse seveal aspects such as how long, gender and subject for being class leader or not. This data will be helpful of managing and improving for class or school working.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academic record between the class leader and non-class leader. Different positions in class council also make great influence in their study, especially for those students who shoulder the important positions in class council, such as monitor, study monitor, class representative.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position in class council also makes a notice positive effect to students to all courses. In different study period, this notice positive effect is also showing. From the average records of Chinese, math, English in different period, the positive effect shows more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and then middle school, the primary school is the least. The study record will be improved if the student to be a member in class council continuously. The study also expresses that the study record will not be affected by the gender in the class council. It means that no matter a boy or a girl take charge a position in class council, their study record will be better than the one who do not a member of class council. KEY WORDS: class leader, school achievement, students for middle school and primary school. 目 录 TOC \o "1-3" \h \z \u Ⅰ Ⅱ 1 (1 1 2 3 3 3 4 4.学业成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6 7 (五)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 10 10 10 11 三、结果分析 11 11 12 13 14 14 15 四、讨论 15 15 17 18 18 19 19 结语 ………………………………………………………………………………………………20 22 附录........................................................................23 25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由来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对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总结与反思,在教育界中对教育的本质的认识也渐渐回归到关注人的发展上来。作为学校教育中最终的落脚点——学生,这个无论作为单独个体的“人”还是作为整体的“人”,也已成为了不少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研究者重新思考的焦点。具体到学校管理过程中如何做好学生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也成为了学校管理者无法绕开的一个管理话题。而班干部作为学生管理中的一个重中之重,就尤显关键了。令人遗憾的是,从笔者任教过的学校及接触过的中小学学校行政及老师们了解、掌握的情况看,对学生班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现状,多停留在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师的助手”这一定位,也就是主要是为了帮老师做班级管理的事务工作。因而在学校管理者心目中,更多的是着眼于对其使用和培训上,以便达成更好地帮助学校或者班主任做事的管理目标。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和研究作为班干部角色这一群体,他们自身的心理需要。尤其担任班干部后对其学业成绩是否有影响等情况,因而在学校实际管理过程中就呈现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群体特点,来进行改善学生管理策略的现象。 从笔者查找“学生班干部”有关历史研究资料过程中发现,极少有对学生担任班干部后对其学业成绩方面有何影响的相关资料。我在中国期刊网上所查找到真正涉及过此问题的仅有: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谢宜鹏、王静、宗琴珍所写的一篇论文《大学生担任班干部情况及其影响作用的调查分析》,其论文是从大学生班干部的角度来对其影响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研究是从对大学生的心理及学业成绩影响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该研究仅是对10名曾经担任班干部大学生3年来的追踪研究,而且只是做了比较初步的研究分析,没有深入去展开及论述。而所搜索到的其他关于班干部方面的研究中,对于中小学班干部角色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情况,却鲜有人涉及。在中国期刊网上用全名搜查“学生班干部角色对学生本人学业成绩的影响”没有相关资料,使用关键词方式查找“学生班干部角色”也没有相关研究条目,再用“班干部”搜寻,则约有4500多条相关信息。笔者对其中约850个相关条目进行查询,发现大多数文献资料属于经验性文章,而且所涉及班干部的情况多是从班级组织架构建设,班主任的视角或者如何培训、管理、使用班干部的角度来谈论或研究的。而有些学位论文则是从学生的自主管理方面提及对班干部管理问题。极少有研究是从担任班干部角色对学生本人学习方面影响的探讨和研究。从搜集到的资料看,中小学方面更加侧重的是班干部使用和培养,而没有关注到学生班干部自身的心理需要及其可能碰到的学业问题。 因此,在思考论文选题过程中,对学生担任班干部后是否会对学生本人学业成绩造成影响,开始引起了笔者研究兴趣。在随后进行的搜寻和查找资料过程中发现,这一问题其实是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经常会碰见的教育问题。本研究是从中小学这个层次来调查学生担任学生班干部角色后,是否会对学生本人的学业成绩造成影响的角度进行。笔者在对此思考中觉得: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相对其他层次学生更弱一些,而其所担任班干部工作也更加琐碎,相对来讲具有比较典型的意义,这也是为何要选择中小学这一层面的原因。因此,本研究是个真实教育问题的研究。 2. 选题的由来 在思考选题方向时,我原来的构想不是本选题的。先期考虑的是学生评语分析,原因是觉得现在评语虽有改善,但是由于网络的发展,很多班主任是采用网上下载评语后参考写成的。我就想了解这样的评语的真实状况,考虑进行调查研究。但是在2008学年第一学期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想法:开学初某位班干部悄悄地找到我,然后低声向我提出不想当科代表的想法和要求。当时我觉得惊讶,因为这是我教学生涯所没有经历过的。在我心目中学生能够当班干部是一种荣誉和优势,尤其在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家长都以自己的孩子能当上班干部为荣的。于是我就与该名学生详细交谈。从中得知原来她当了科代表2周后,发现每天很多杂务要做。比其他同学少了做作业和学习的时间,因而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会受影响,而且她的父母也有这样的想法。 了解情况后,在安抚学生过程中,我突然发现这是个真实的教育问题:究竟当了班干部后,学生本人的学业成绩有没有受到影响呢?这引起了我好奇心和研究的兴趣。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对任教学校里担任班干部的情况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也有班主任曾经遇到过我这样的情况。她们做法一般不是另外重选,就是通过口头安抚、鼓励学生继续当班干部。可是没有人会特意去关注班干部角色是否会对学生本人学业成绩造成影响。 在调查中,我感到以往对学生的简单教育,并不能够持久地消除学生对个人学业成绩影响的焦虑。如果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不但能够找到实证数据,而且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还可以为学校及班级管理者提供另一个角度来做好班干部的管理工作,同时引起其他教育工作者对此类教育现象的关注。因此,我选择了“担任班干部与学生学业成绩相关性影响的调查”作为本人的学位论文。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班干部”和“学业成绩”是本文的关键词,而且“班干部”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因此我们首先要对“班干部”和“学业成绩”作一界定。从笔者查找的文献发现,我国学者并未从学理角度对班干部进行过界说,有关“班干部”的概念多以“学生会”、“班委会”等形式出现在教育辞典和班主任工作全书中。我认为有需要先界定“班集体”、“班委会”两个概念,再来界定“班干部”的概念。 1. 班集体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简编本)认为:“班集体是由整个班级所组成,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具有作为集体有机整体的行为与特征,不是班级个别学生的总和,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1 班集体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班级共同活动中形成的,一般经历三个阶段:(1)在外力(包括学校、教师等)组织下建立班级,确定目标;(2)建立学生组织领导核心;(3)形成集体规范和舆论。它对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效果发生作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力量和手段。 2. 班委会 我认为以下几个概念基本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班委会的普遍认识。 1955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中等学校学生会组织条例》第三章第十条和第十一条对班委会的成员组成以及工作内容作了大致规定。该条例认为,“学生会是学校中全体学生的群众组织”,“班设班级 委员会(以下简称班委会),由全班同学选出班长一人、委员二至四人组成,任期半年。班委会在班主任领导下,协同班青年团和少年先锋队,团结全班同学,鼓舞他们努力学习和自觉地遵守纪律,组织班内值日,保持教室的整洁,动员和组织本班同学积极参加本班的和全校性的文娱、体育、政治活动和各种社会工作,并定期召开班会。”2 张念宏主编的《教育学词典》认为:“班委会是学生会的基层组织。一般设正、副班长,以及学习、生活、文体、卫生等委员,共同负责本班的学生工作。班委会由全班大会选举产生。班委会在班主任(或指导员)领导(或指导)下开展工作。它的任务是协助教师(或辅导员)做好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文娱活动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工作。”3 朱作仁主编的《教育辞典》认为:“班委会是学生班级的领导机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组织形式。班委会一般由全班学生大会选举产生。一般有委员五至七人,除班长副班长外,还设有学习、宣传、文体、生活、卫生等委员,班委会在班主任指导下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全班同学,自觉执行学生守则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搞好班级的学习、宣传、文体、卫生、劳动等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形成健全的班级集体,努力把自己培养从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一代。”4 王宝祥等人主编的《班主任工作全书》认为:“班委会是学生会的基层组织。一般设正、副班长及学习、生活、文体、卫生等委员。班委会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产生;也有的采取竞选制,选出班长,_然后由班长“组阁”;还有的采取全员轮流“执政制”。无论何种形式,都是为了组成一个适合本班情况的最优化学生领导班子,同时有利于锻炼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自治能力。”5 郭毅主编的《班级管理学》指出:“班委会是保证班内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领导形式,是班集体的核心,班主任应根据工作的需要,及时组建班委会.”6 从以上概念的认识我们可以知道,班委会是一个学生领导群体,引领着班级文化、精神发展的方向。班委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持班级日常工作、组织开展班级活动三方面。其主要性质有两个方面:第一,班委会是班集体中的学生领导;第二,班委会是班集体组织生活的核心力量。 3.​ 班干部 综上述,笔者认为班干部是在班级成立的班委会或者团队组织里担任一定职务的学生。本研究所指的班干部特指中小学范围的,包含高中、初中和小学。 基于上面班委会主要性质的认识,由此可见,在班级中,班干部既是领导者,又是服务员,担当着服务同学、老师的任务。班干部要反映学生的需求,代表学生发言,领导是为了服务。换言之,学生生命成长立场下,班委会的领导并不是成人社会中的自上而下的行政领导关系,不是谁控制谁、谁指挥谁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伙伴关系。班长与班委会其他成员,班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尽管在班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这种平等、自由和宽容的环境中,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共同实现个体和班级的发展。 班干部群体的核心力量不仅依赖于班干部成员的个人素质,而且来自于班委会的独特地位。班干部可能不是学习成绩最优秀的,也不是能力最突出的,班干部的主要职责之一便是组织班级同学,使他们能为班级的发展献计献策。这就是一种核心力量的体现。“平等中的首席”出自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他认为师生之间应是“平等中的首席”(Firstamongequals),教师“仅仅作为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7作者从后现代知识观的角度论证了教师权威消解的合理性以及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合法性。在笔者看来,“平等中的首席”也能形象地反映出班干部与班级其他非班干部学生之间的关系。“平等中的首席”定位,表明了班干部地位的变化,也表明了班干部培养目标和立场的变化,即由教师管理立场转向学生发展立场,由传统的权威观念转向多元的价值观念,由单维的精英观转向多维的精英观。 4.学业成绩 简称学绩。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智育检查的结果,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完成学习任务的反映。学业成绩一般包括平时考查、测验成绩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两种。在高等学校除此之外,还包括毕业前的专业学习(如理科专业的现场实习、工科专业的生产实习、医科专业的临床实习、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等)、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成绩两方面。学习成绩是学生取得学籍和能否完成学业达到毕业程度的重要凭据。8 对学业成绩检查是教学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之一。教师通过考查、考试等手段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对教师来说,有助于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工作;其次,对学生来说,能够促进自己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总结、提高,同时也有助于了解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和缺陷,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再次,对学校领导来说,可以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研究和改进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最后,还可以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便于配合学校,帮助学生学习。此外学业成绩的检查也是决定学生升留级乃至学校选才、分配的重要依据。在中小学里,通常有期中、期末检查,主要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进行。而学业成绩的评定是指教师通过考查、考试等手段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结果用分数、等级或评语形式作出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9 本研究所指的学业成绩是特指中小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的成绩。研究所取数据主要是学生在历次期末考试中的成绩。且是以百分制评定的成绩为依据。 (三)国内外班干部研究概况 1. 国外研究概况 我们日常所说的班干部,其实际上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班级管理者为更好地建立班级组织,形成班集体的建设目标,通过指定或学生选举等方式产生了班委会,以协助学校或者老师进行班级管理,参与并行使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部分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职能。而班干部就是所组建的班委会中承担这些职能的具体成员。从查找中,笔者发现在国外并没有“班干部”这个专门的称呼。但在国外,对班级和班级管理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他们比较早就根据社会学关于社会体系的基本理论,认为班级也是一种社会体系。社会心理学派的帕森斯给班级下了个定义,认为“班级是促进学生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的一个单位。”10班级的规模虽小,但有许多特点值得研究。西方学者很早就对班级社会体系的研究,但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1)阿什莱和斯拉特等提出的班级社会模式“三中心”论,即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学生为中心。(2)凯吉尔关于班级社会体系和社会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理论。班级社会体系的功能有:社会化功能、选择功能。除上述两种功能外,不少学者提出班级社会体系还具有服务和保护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班级管理在有的国家又称“教室管理”,以区别于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日本的宫田大夫认为,班级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班级管理是指“一种具有创造条件的机能和作用的事情。创造好条件,就是为了使教师授课成功,使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切实达到造就人的目的。”11“从广义上说,班级管理的作用是从总的方面来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进行班级教育的……。这种观点不是我随意编造的,而是来自于美国的班级管理的成功经验。”12 正是由于对班级和班级管理方面研究比较早,所以国外关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问题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具体体现为学校管理中学生自治的思想。林砺儒在《 关于自治》 一文中谈到了学生自治的正式起源:1531 年,宗教革命领袖路得的好朋友Trazendorf 在德国Golblerg 中学校创行学生自治制,令学生们选出委员,担任维持校规,砒砺品行及补助课业等事;又选出裁判员十数人处理同学间争执事件.这是学生自治之始.18 世纪末叶,大教育家Salzmaun的泛爱学校,其训练方法也采用自治主义。不过因为时期过早,未得一般人赞同采用.至1897年,美国人W . Gill用学生自治制改良纽约一个校风极劣的学校,博得一般人惊叹,此制便流行起来了。 贺德芬在《大学中学生自治的涵义和实践——兼论台湾的实况》 中也提到学生自治在近代德国的发展:19 世纪初,德国“学生联盟”(Burschenchaft ) 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德国学生自治的历史发展。然而,就立法论而言,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前西德若干邦才于宪法中规定学生得参与大学自治,使“学生自治团体”( Studentenschaft )得以与大学中之其他团体或机构一般,在一定之经济、社会与文化任务上,获有独立性的法律地位。 关于学生的自治,张雪蓉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 ) ——国立东南大学为个案》13中有如下介绍:现代大学的学生自治制度渊源于英国,发达于美国。作为一个民主共和国家,美国社会制度和政治组织无不发挥自治的精神,教育也是如此.美国学校中,学生自治制是其教育上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为了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和训练共和国民的生活,训练民主自治的能力和观念,美国学校往往模拟社会的方式,将学校视作一个小型的共和国,从学生中选出种种职员,按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度设立管理机构,或把一个学校视作一个市,配置各种职务,有所谓学生州、学生市等市政机关和商店、农庄、新闻机构、工厂等社会部门,让学生自己来治理,参与各种公民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熟悉社会,训练学生做公民的职责和培养勤勉节俭、自治独立的良好习惯。可见,美国的学生自治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形式上仿照政治制度来设置、操作,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和训练共和国民的生活,形成民主自治的能力和观念。这种形式也体现在美国的中小学学生管理过程中。如薛涌在《美国孩子们的“班干部”怎样产生》14一文中,以其小孩在美国上学为例,提到从学前班到小学,从来没有听说过班干部这个词。而其对女儿在美国小学上学过程中发现了在美国并没有学生干部说法。而学生要成为班里的“小领袖”就必须通过自己组建各种俱乐部的形式,吸引同学的参与,获得同学认可而获得权力,其实这种做法也是学生自治的一种体现。 而关于学生自治的享项方面,学生自治的事项与学生自治的实现有关。已有文献对此虽无系统性的论述,但也有原则性的规定或简略的概括。如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一文中指出:学生自治应以学生应该负责的事体为限;事体之愈要观察周到的,愈宜学生共同负责,愈宜学生共同自治;事体参与的人愈宜普及的,愈宜学生共同负责,愈宜学生共同自治等15。 概括来讲,国外是从学生自治的角度来实行学生的自我管理,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基本上是没有专门的班干部设置,有些国家是以学生社团方式来产生学生领袖,进而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 2. 国内研究概况 从笔者查找资料中发现,我国早期学校教育其实也是没有班干部这个称呼的。学校的班级管理最初也是学习和借鉴国外关于学生自治管理的思想来进行的。就我国而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留给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然而,几千年的封建“臣民”社会也造成了我们“被动”的民族病。直至近代,随着“洋务运动”、“欧美留学”、“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出现,社会风气才逐渐开化.西方民主、科学思想逐渐传人我国,在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生自治也于此时在我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陶行知先生可谓我国系统研究学生自治问题并付诸实践的先行者之一。早在1919 年10 月他就在《新教育》上发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16一文,较系统地谈到了学生自治的定义、需要、规定学生自治范围的标准、学生自治与学校的关系、施行学生自治应该注意的要点等问题。随后,他积极地将这一理论付诸应用。正如伍德勤在《陶行知关于学生自治的思想与实践》17 一文中所言:“他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事乡村教育时,在乡村学校里就始终贯彻‘自立,自治,自卫’的方针,在三十年代创办工学团时,则以‘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为宗旨,这更体现了他的学生自治的思想.尤其是1940 年他亲自制订的《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学生自治的理论.《公约草案》共十四章七十一条,并由此来组织育才学校的生活,将他的学生自治的思想全面地付诸实践。”与此同时,还有蔡元培、蒋梦鳞、陈鹤琴、郑晓沧、廖世承、林砺儒等学者、教授也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学生自治经验、问题的文章或演说。 《教育大辞典》中关于学生自治有这样的概括说明:我国自1919 年五四运动以来,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成立的学生自治会对进步的学生运动起过积极作用。特别是陶行知先生总结出一套学生自治理论并付诸实践,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学校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学校行政组织指导下,学校的学生会以及学生的共青团、少先队、班委会等组织,都贯彻了自治精神,其内部事务的处理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均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他们自己研究决定.目的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之具有民主管理、自我教育和独立工作能力。18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意义的学生自治在我国的正式开端是五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学生自治会改称学生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改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由于50年代的政治氛围及环境,中国只能偏向当时同属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在全面学习苏联老大哥当时的建设经验同时,也把其教育制度及经验照搬过来。依此,笔者在这大胆猜想,现行班干部名称的产生和形成,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班干部也就在那时而产生并形成制度的。 陈桂生主编的《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19谈到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制度目的,是旨在使孩子们从小学会过民主生活,培养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学会自我管理。其中对班干部问题的研究是针对班级管理及班干部学生存在的“干部作风”思想问题的角度,开展了“班级小主人行动”课题研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其研究是针对班级民主制度和班干部作风的改进开展讨论的。也有一些研究是从当前的班干部轮换制度方面来思考班干部问题,其做法是学生轮流当班干部。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自觉参与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有些研究也有触及到班干部内心需要的问题,如王爱兵的《班干部工作倦怠现象心理分析及对策》20,是从班干部工作倦怠的表现入手,来分析其心理因素。其研究着重于从理论方面来分析,并没有进行相关实证方面的研究。也有研究者是从班干部角色教育方面来进行一些反思的,但多是一些经验性的反思。 跟本研究的论题班干部角色对学生本人学业成绩的影响方面比较接近的研究有,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谢宜鹏、王静、宗琴珍所写的一篇论文《大学生担任班干部情况及其影响作用的调查分析》21,其论文中是从大学生班干部的角度来对其影响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研究是从对大学生的心理及学业成绩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该研究仅是对10名曾经担任班干部大学生3年来的追踪研究,而且只是做了比较初步的研究分析,没有深入去展开及论述。此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罗雯瑶在其《初中生的班干部角色认知调查研究》22一文中,是从班干部对自身在班级的地位、担任班干部的优缺点、对班干部特征的认知及班干部与非班干部的比较这四方面来进行调查分析,主要是为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学生干部观的教育和改进选拔培养班干部措施方面来提供一些参考的。 总的看来,当前对于班干部现状的研究以及由此开展对学生管理方面的研究,虽然研究的人很多,文章也不少,但多数是一些个人的经验总结与主观分析,从笔者查阅到的相关研究文献看,多数分析的层面不够具体,也缺少系统性、全面性;而且当前许多研究,对班干部角色分析角度大多是从对其作用、管理和使用、培训上进行,忽略了作为整体的“人”这个角度来分析班干部的心理需求及其学业方面的需要。对其角色对学生本人学业成绩影响方面的研究更少,尤其是一些实证方面的研究。 (四)研究的假设 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笔者对此作出假设,学生班干部角色和学生本人的学业成绩之间具有某种相关的关系。 (五)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以中小学班干部群体管理的现状为切入点,从担任学生班干部对其学业成绩影响的角度出发,通过抽样调查分析,希望学校管理者及班主任队伍能对班干部这个群体重新认识,力图能够为解决现行班干部群体管理中出现的片面倾向,及担任班干部角色后对该群体学生内心需求及学业成绩方面带来的冲突和矛盾,提供一种的不同思路,从而为学校管理中进一步深化班干部角色的认识,优化中小学班干部队伍的管理,促进该群体的发展,顺利地实现学校管理目标。 论文有助于学校对班干部角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再认识,为学校管理者、特别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和班干部的研究提供思考借鉴和实践依据,也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学校这一特殊群体的深思和共鸣,更好地关注班干部这一群体的自身心理需求和发展问题,让班干部真正承担起其参与学校管理责任,也期盼在培养学生班干部的自身能力方面发挥更实在的作用。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学生学业成绩包括很多方面,如智育成绩、德育表现、劳动教育、美育、体育等。同时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因素很广:包括课程情况、教材的使用、社会环境、学校本身因素及定位、学校教师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家庭背景等等,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措施也包括多个环节,限于本人的研究时间和能力,只是选取了当前学校及社会相对看重的智育方面,即选取所调查学校的语、数、英三科期末考试成绩,来考察担任班干部学生角色与学生本人成绩的相关性的情况,代表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成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校对班干部的管理也会不断前进,影响学生学业成绩问题也将得以改善,而关于学生班干部的学业成绩影响,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因此,本研究随机选取广州市某3所学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共634人。其中,小学260人,初中48人,高中326人,男生334人,女生300人。担任班干部135人,小学56 人,初中7人,高中71 人,男生51 人,女生84人。 (二)研究的方法 本论文采用静态的调查研究为主,采用SPSS10.0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辅以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方式进行。 (三)研究的程序 第一阶段,是针对本研究课题,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从而形成文献综述;第二阶段,是根据本研究课题需要随机抽取3所公立学校作为调查对象,并从三所学校中随机抽取合计135名曾经担任班干部学生的语、数、英三科2006-2008学年的期考成绩数据,因数据分析需要还搜集了与之相关的499名非班干部学生2006-2008学年的语、数、英三科期考成绩作为统计数据;第三阶段,是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按照不同的变量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第四阶段,是根据前面数据分析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对假设的验证,为日后做好班干部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参考数据。 三、结果分析 (一)班干部与非班干部学生学习成绩差异分析 为探讨班干部与非班干部两个类群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性,以是否担任班干部为自变量,语数英三科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见表1、 表1 班干部与非班干部学生学习成绩差异性比较 N M±SD F 班干部 135 82.84±12.324 33.473*** 非班干部 499 74.24±16.036 注:*** 表示P<0.00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班干部和非班干部两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性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其次,从平均分和标准差来说,班干部学生类群语数英平均分为82.84,远远高于非班干部学生72.24,且班干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加稳定。结果表明:是否担任班干部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班干部学生类群学习成绩高于非班干部学生。 (二)不同的班干部角色与学业成绩的差异分析 为探讨班干部角色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以担任的职务为自变量,语数英三科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单样本t检验(One-sample Test),见表2;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见图1。 表2 班干部角色对语数英平均分影响的显著性分析 N M±SD t 班长 22 92.99±7.788 -9.570*** 学习委员 19 88.99±9.373 -5.779*** 团支书 8 78.89±7.854 3.723*** 组织委员 8 72.78±5.565 9.484*** 文娱委员 7 74.36±12.196 7.994*** 宣传委员 10 76.79±13.214 5.533*** 体育委员 11 76.17±15.134 6.288*** 生活委员 8 73.08±10.093 9.201*** 劳动委员 8 70.40±7.881 11.727*** 科代表 25 91.68±4.466 -8.335*** 总和 135 82.84±12.324 注:*** 表示P<0.001。 图1 班干部角色对语数英平均分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班干部角色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全部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结合图1可以看出,角色为班长、学习委员和科代表的学生类群平均分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结果表明:担任主要班委会成员(如班长、学习委员和科代表)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很大。 (三)担任班干部与不同学科学业成绩的差异分析 为探讨班干部对不同学科成绩的影响,以是否担任班干部为自变量, 语文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部编版八上语文文学常识部编八上语文文学常识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 、数学、英语和语数英三科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见表 表3 班干部对不同学科平均分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N M±SD F 语文 班干部 134 86.27±8.811 16.713*** 非班干部 500 79.58±18.231 数学 班干部 134 80.97±18.050 21.134*** 非班干部 500 81.22±13.565 英语 班干部 134 70.23±21.544 22.547*** 非班干部 500 71.61±20.808 语数英 班干部 134 82.84±12.325 33.471*** 非班干部 500 74.24±16.036 注:*** 表示P<0.001。 从表3中可以看出,担任班干部对学生各科学习成绩的影响全部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从平均分来看,担任班干部的学生语文成绩较高(明显),非班干部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成绩较高(不明显),但总的来说在语数英三科平均分上班干部学生类群是偏高的。说明担任班干部对整体上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尤其在文科思维中较明显。 (四)担任班干部与不同学段学业成绩的差异分析 为探讨班干部对不同学段(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成绩的影响,以学段为自变量,语数英三科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见表4.1,并对其进行多重比较分析(LSD),见表4.2。 表4.1 班干部对不同学段学习成绩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N M±SD F 小学 56 92.33±4.154 37.133*** 初中 7 83.06±14.240 高中 71 75.24±11.341 注:*** 表示P<0.001。 表4.2 班干部对不同学段学习成绩影响的多重比较 学段 MD SE Sig. 小学 初中 9.262* 3.702 0.014 高中 17.086*** 1.650 0.000 初中 小学 -9.262* 3.702 0.014 高中 7.823* 3.658 0.034 高中 小学 -17.086*** 1.650 0.000 初中 -7.823* 3.658 0.034 注:*表示P<0.05, *** 表示P<0.001。 从表4.1可以看出,担任班干部对不同学段学习成绩影响达极其显著性水平,且语数英平均分表现为小学>初中>高中,其中小学的成绩偏差最小。多重比较分析可知,小学和初中、初中和高中的差异性达显著水平,小学和高中的差异性达极其显著水平,小学的平均分远远大于高中水平。说明担任班干部对小学生的塑造性更大,促进作用更明显。 (五)担任班干部年限与学业成绩的差异分析 为探讨担任班干部年限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以年限为自变量,语数英三科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见表5.1,并对其进行多重比较分析(LSD),见表5.2。 表5.1 担任班干部年限对学习成绩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N M±SD F 1年 28 91.56±4.414 16.333*** 2年 100 79.62±12.623 3年 7 93.98±1.613 注:*** 表示P<0.001。 表5.2 担任班干部年限对学习成绩影响的多重比较 年限 MD SE Sig. 1 2 11.946*** 2.377 0.000 3 -2.414 4.698 0.608 2 1 -11.946*** 2.377 0.000 3 -14.360*** 4.347 0.001 3 1 2.414 4.698 0.608 2 14.360*** 4.347 0.001 注:*** 表示P<0.001。 从表5.1可以看出,担任班干部年限对学习成绩影响达极其显著性水平。从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看,担任1年和3年的平均分较高,成绩较稳定,担任2年的平均分较低,成绩波动较大。多重比较分析可知,1年和2年、2年和3年的差异性极其显著,1年和3年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连续担任班干部成绩呈现一定的下滑趋势。 (六)不同性别的班干部与学业成绩的差异分析 表6 班干部性别对学习成绩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N M±SD F 男 51 81.78±13.883 0.605 女 84 83.48±11.314 从表6中可以看出,班干部性别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结合表1分析,说明无论男女担任班干部,学习成绩都高于非班干部学生,但并没有性别差异。 四、讨论 (一)担任班干部与学业成绩总体的相关关系 班级学生可以分为两个类群,班干部和非班干部。从大众意识来说,班干部类群的学生成绩普遍高于非班干部学生类群,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出相似的结果,即担任班干部对学生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 班干部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干部”,学习是其天职。可见,对班干部而言,自身的学业成绩不仅是自我提高的关键,还对在班里开展学生活动效果起到较大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一个班干部学习成绩平平或者位居后列,很难想象他能够很快树立起威信和模范带头作用。有研究表明23,某学校37.8%的学生认为班干部的学习成绩处于非常优秀水平,56.6%的学生认为班干部的学习成绩至少不能太差,仅有5.6%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不也能胜任。学习成绩一直是学生在看待班干部时不会忽视的因素 因为学校班级是一种成就本位的组织,因此学生的学业成就基本上决定着学校对学生个人的组织态度和学生在班级组织结构中的角色位置以及其组织资源的占有状况 24。很多研究表明现实中学生的组织地位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往往组织地位高的学生即班干部的成绩要优于普通学生 学生的认知和这种现实是分不开的。 所以班干部类群学生的成绩影响因素可以归为两类: 一是:选拔的方式造成起点高,目前不能排除还有中小学班干部人选是通过老师直接指定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受到老师关注度较高,而被“任命”为班干部,这种方式下的班委是一群成绩优异的学生25,26; 二是:班干部效应,通过担任班干部,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包括成绩)。对班干部效应我觉得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班干部的成就需要对学业成绩的正向影响。学生的需要是动机的控制者,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影响。学生有多种不同的需要,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针对性地来激发他们的动机。学生的需要包括权利需要、亲和需要和成就需要。27对于班干部而言,他们既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本身又是学生的一员。因而对学生的需要本身是比较强烈的,而本身的角色要求,又使得他们不能像其他同学直接的表达出来。作为学生,追求学习的成绩优秀,既是他们自身作为学生的成就需要,也是树立班干部威信,更好地开展工作的需要。可以探讨的是班级管理者可以对此在给予适当的引导激发,即可形成明确而强烈的工作动机和学习动力;而且不要忽视对具有亲和需要的班干部。需要多与他们对话交流,多关注,并对其适当减压,营造合作而非竞争的环境。 第二,同伴的影响对班干部学业成绩的效应。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父母及家庭对学生态度的影响作用会逐渐减少,而同伴的影响作用会越来越大。个体开始经常把自身所持有的态度观点与同伴们的态度、观点作比较,并以同伴们的态度、观点为依据来调整自己原有的态度,使自己与同伴保持一致。28因此,作为班干部角色来说,本身在同伴眼里就是应该比普通同学做得好的,所以这样也会使班干部自觉要求自己,从而在学习上会比普通同学更刻苦一点。另外,班干部学业成绩之间也会促使他们互相比较,进而互相学习,形成良性的竞争和合作,带动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 因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待班干部群体管理时,可能需要适当的让班干部们交流自己参选班干部的动机,引导班干部群体间的互助,并大胆的与其他非班干部的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是化解他们自身压力,从而更好地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减少影响其学习成绩提高的障碍。 第三,教师的关注和期望的心理效应。根据人本主义理论,热爱学生工作,理解、尊重、信赖学生,让学生有自尊、自信的感觉,学生的较低需要得到了满足,自然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爱是调动班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感性基础,是打开他们心灵的一把钥匙。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充分体现了爱的力量。班干部自然会把这种积极性带进学习中去,从而对他们学业成绩有正向的影响;另外,教师的期望还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有研究表明,教师的高期望能创造学生更好的效绩,教师的积极期望和反馈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老师爱护、信任学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作为班干部,自然会获得老师的更多关注和高期望,因而也会对他们学业成绩有正向的影响。 第四,班干部角色所带来的高学习动机效应。社会学习理论结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观点。在理解动机上,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动机既来自个体内在的头脑(他的思想、计划、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也来自外部环境(达到既定目标的可能性,达到目标后可能的回报)。这种将内在思想与对环境的感知整合起来的方法被称为期望—价值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当个人认为自己可以获得成功,而且所达到的目标对自己很有意义时,他就会受到激励而自主努力工作。当个人认为目标对自己很有意义,想得到该目标,但却不想努力时,可对这类学生的努力和微小的进步加以鼓励和奖励,并强调该目标的价值,维持其动机水平。从班干部角色本身来说对学生本人学习期望会有比较高的学习动机。作为班干部尽管也有压力,但是其角色本身也会给学生个人学习动机带有积极效应,从而形成激励。这种激励更容易转化为自我要求,推动学生自觉提高本身的学习成绩。 由于本次调查没有排除前面的因素,所以两者都有可能,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不同的班干部角色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 在班委会这个组织中,有很多分工不同的角色,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角色为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等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优势水平。可能是由于这3种角色的针对性强,锻炼的机会多,如班长是负责统筹管理,心理素质好,总结概括能力强,学习委员和科代表是学习的领头人,学习技巧好,这些都有利于成绩的提高。其中以语文学科差异最显著,可能是因为班干部接触老师的时间较多, 聆听到的信息较多, 视野变得较宽阔, 思路也随之开阔起来。29亦有研究表明,班干部的角色分工对学生自身的心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学习兴趣爱好,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好坏。 为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班干部角色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本次研究还采用了访谈法对不同角色的学生进行了采访。从结果可以看出,不光是班干部群体和非班干部学生,大家都觉得班委会的主要成员(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等)学习成绩起码居班里前列才有威信,让班集体接受;至于其他班干部角色(如文娱委员、劳动委员、宣传委员等)成绩能够中上水平,胜任所担任职位就可以接受了。从采访几位班主任老师情况,也得出班干部主要成员一般都是选取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担任,而其他成员则是看他能够胜任职位要求,成绩过得去就可以了。 因此,可以看出结果分析所反映的情况可能是与班干部角色的职位要求有一定的关系;也与班干部的选拔方式有关;此外,担任不同的班干部角色的学生本身其对自身的学习成绩要求、压力等也有程度上不同有联系的。 (三) 担任班干部与不同学科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 本次研究表明,担任班干部对文科的影响较明显。一方面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有研究显示:从“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得知,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的付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并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欲望,从而达到或接近教师所期望的结果。30作为班干部,无论从老师还是同学眼里,一般都是优秀的学生代表,所以会对担任这一角色的学生本身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其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业成绩有关。另一方面,根据所调查学校的情况,班主任大多都是由语文老师担任居多,尤其是小学表现更为明显。作为与班主任接触机会最多的班干部,更容易受到该学科老师的个性、爱好、兴趣等的影响。因此相对来讲,其学习偏好自然会向文科转移,所以该科目所受影响会更加大。这可能就是其文科成绩影响比较突出的原因。 (四)班干部与不同学段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 在班级里,学生地位分化背后的原因是学校制度、教师期望、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造成
本文档为【担任班干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的调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0618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4KB
软件:Word
页数:31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7-13
浏览量: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