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章 教育行动研究法1

第十章 教育行动研究法1

举报
开通vip

第十章 教育行动研究法1第十章 教育行动研究法(俞爱宗) 第十章 教育行动研究法 本章要点:教育行动研究法的含义、特点;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 第一节 教育行动研究法概述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行动研究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一种研究类型,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开始出现的,50年代被应用于教育研究之中,7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欢迎,目前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事教育研究的重要形式。 行动研究一词最早是柯勒于1933年至1945年间任美国联邦政府印第安人事务局局长时,曾安排事务局内、外人士共同合作研究...

第十章 教育行动研究法1
第十章 教育行动研究法(俞爱宗) 第十章 教育行动研究法 本章要点:教育行动研究法的含义、特点;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 第一节 教育行动研究法概述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行动研究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一种研究类型,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开始出现的,50年代被应用于教育研究之中,7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欢迎,目前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事教育研究的重要形式。 行动研究一词最早是柯勒于1933年至1945年间任美国联邦政府印第安人事务局局长时,曾安排事务局内、外人士共同合作研究如何改善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时提出的。他认为,研究的结果必须能为实践者付诸应用,并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检验,因而他鼓励实践者参与研究。他把这种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 20世纪40年代,勒温在对不同人种之间的人际关系研究时,他们与黑人、犹太人合作进行研究。这些实践者以研究者的姿态参与到研究中,积极地对自己的境遇进行反思。并力图改变自己的现状。勒温将这种结合了实践者智慧和能力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他将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其中包括计划、发现事实、监察、实施、评价等步骤。后来,这些步骤被其他学者明确地解释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循环。 20世纪50年代,由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科里等人的倡导,行动研究进入了教育研究领域,教师、学生、辅导人员、行政人员、家长以及社区内支持教育的人都参与到了对学校教育的研究之中。然而,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因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十分兴盛,技术性的“研究—开发--普及”(RDD)模式逐步占据统治地位,行动研究曾经沉寂一时。20世纪70年代,经艾略特等人的努力,行动研究在西方社会再度崛起,特别是在教育研究领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实证研究已经不能解决社会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大危机,而行动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可行的变革社会的途径,因此这种主张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定义 “行动研究”概念具有多种界定。英国学者艾略特将其定义为: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这种研究被运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组织研究、社区研究、医务护理与教育等。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将“行动研究”定义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在行动研究中,被研究者不再是研究的客体或对象,他们成了研究的主体。通过“研究”和“行动”的双重活动,参与者将研究的发现直接运用于自己的社会实践,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社会现实的行动能力。研究的目的是唤醒被研究者,使他们觉得更有力量,而不是觉得更加无力,在受到社会体制结构和其他势力的压迫之外还受到研究者权威的进一步压制。在行动研究中,研究者扮演的只是一个触媒的角色,帮助参与者确认和定义研究的问题,对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自己的思考角度。 综上所述,教育行动研究是指专业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对具体教育情境的研究,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以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取向。由于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因而行动研究能够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三、行动研究的特点 我们虽然很难给行动研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从其源起和用词上看,行动研究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领域中产生的。它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为达到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改变自身境遇的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渐进活动;另一方面又试图确认这些活动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提供行动的处方,使渐进的活动系统化。正因为如此,行动研究才有着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些特点。 1、为行动而研究 行动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到的问题。研究的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 2、在行动中研究 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行动研究的过程即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提高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3、由行动者研究 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育实践工作者,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 四、行动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1、优点 (1)适应性和灵活性。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行动研究容许边行动边调整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可以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可以增加或取消子目标。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松缓,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这样复杂的研究现象和领域内进行。 (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的及时性。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反馈的及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及时总结反馈,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 (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动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的实施。 (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使用。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灵活和合理的使用。 2、局限性 由于其非正规性而缺少科学的严密性,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严密控制条件,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够。 五、教育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行动研究的类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一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所从事的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强,能充分地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适用于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主要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是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学校管理评价;对已确诊的问题施行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矫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六、教育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 1、研究目的不同 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获得较大范围总体应用的概括性知识,发展和检验教育基础理论;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获得能够直接应用于当前教育情境的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问题的来源不同 实验法通过各种途径提出研究的问题,研究者必须了解问题,但通常并不涉及其中;行动研究法从实际工作面临的困境中确定课题,与改进研究者本身的教育工作的效果有直接联系。 3、假设不同 实验法需要提出可供操作化处理和检验的相当专门化的假设;行动研究法对问题的特别说明常视同假设,就理想而言,行动研究的假设必须接近于正式研究所要求的严谨程度。 4、文献查阅不同 实验法通常需要查阅和评述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以便研究者对这一课题的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行动研究法给教师阅览的可用的间接资料,使其对被研究领域有一般性的了解。往往不对直接资料作完整而无遗漏的探讨。 5、取样不同 实验法中研究者试图从总体中获得随机样本或其他类型的无偏见的样本,但这一点并不是常常能做得完美无缺的;行动研究法可以把班级中的学生或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6、研究设计与执行不同 实验法在开始研究之前,进行详细有计划的设计,注重提供比较的条件,控制无关变量,减少误差;行动研究法在开始研究之前,按一般方式设计程序,研究期间注意变化,了解其是否有利,并据此调整计划,对条件控制和降低误差不作过高要求。由于教师本人直接介入了研究情境,总会带有某种偏见。 7、测量工具不同 实验法努力选取最有效的测量工具,对可用的测量工具进行评价,并在研究之前对测量工具进行预测试验;行动研究法不需要对测量工具进行严格的检验,参与者缺乏使用与评价教育技术测量工作的训练,但可通过咨询者的协助,进行令人满意的工作。 8、资料占有程度不同 实验法经常要求复杂的分析,包括量化的分析,由于将结果普遍化是研究的目标之一,通常要求进行统计检验,具有显著性;行动研究法依靠简单的分析就可以,强调分析的实际意义,而不是统计意义的显著性。 9、结果应用效果不同 实验法的研究结果是可以普遍应用的,但许多有用的发现无法直接应用于教育实际,研究工作者与教师之间有经验的差异,产生严重沟通问题;行动研究法的研究发现可以立即应用于参与教师的班级,并可导致持久性的改良。 第二节 教育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模式与基本步骤 一、实施模式 在教育文献中,有不少学者关于行动研究程序的建议,许多学者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理想的程序模式。其中卢因早期提出的“螺旋循环”模式影响最大,后期多数学者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相当一部分后期的程序建议都可以看成是基于卢因的模式加以细致化和补充而成,其中的程序组件基本没有变化。 1、卢因模式 图10-1 卢因行动研究模式 2、循环模式 图10-2 循环模式 3、埃巴特的教育行动研究模式 埃巴特认为,循环模式没有能够把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如实地、恰当地表现出来。因为它是一种直线式的过程,没有回路,难以形成信息反馈;在循环模式里如果想修正最初的想法,须沿来路返回,而这是不现实的;此外,该图虽然是阶梯走向的,但没有反映出上升到一个新阶段的趋势。 显然行动研究过程并一定完全符合这些程式,因为现实总是一种即兴的、创造性的情景。现实中的行动研究过程往往是这些程式的种种变式,或者是它们的简单化。 埃巴特的一般操作程序又有三个方面的发展。第一,允许基本设想的游移变更。即研究者不仅可以依据逐步深入的认识到实际情况,修改总体计划,而且可以更改研究的课题。第二,监督行动的全过程。为了更准确及时地掌握有关行动的信息,以便为反思和评价提供更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行动研究逐渐从强调观察行动的后果,推延到重视监督行动的全过程,监督的内容包括行动者主观态度、努力程度的变化、行动者在遇到意外阻力、困难时表现出的机智和采取的应急措施,以及行动对象和背景的在行动作用下的变化和反作用。第三,反馈和开放性。一些行动研究者提出,行动研究过程不同于物理、生物过程,往往不能简单地、集中地表现出计划与结果、计划与行动、一行动与另一行动之间的“必然的”“线性的”规律性关系。应该强调的是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程序有利于各个环节间的及时反馈和依据反馈调整行动。 图10-3 埃巴特的教育行动研究模式 二、基本步骤 1、计划 (1)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它要求研究者从现状调研、问题诊断入手,弄清楚以下问题:①现状如何?为什么如此?②存在哪些问题?从什么意义上讲有问题?③关键问题是什么?它的解决受哪些因素制约?④众多的制约因素中,哪些虽然重要但一时解决不了?哪些虽然可以改变,但不重要?哪些是重要的,而且可以创造条件改变?⑤创造怎样条件,采用哪些方法才能改进?⑥什么样的设想是最佳的? (2)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行动方案,尤其是第一、二步行动计划。 (3)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2、行动 行动即实施计划。或者按照目的和计划行动。这里的行动不是原先行动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计划指导下,在研究人员、行动人员的共同协助下,在对原行动计划加以干预控制的基础上,代之以研究所形成的行动的过程。行动的执行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1)行动是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反馈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的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实际步骤。这样的行动,具有贯彻计划和逼近解决问题的性质。 (2)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一同行动,在教育研究中,家长、社会人士和学生均可作为合作的对象。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保证实施到位。 (3)重视实际情况变化,随着对行动及背景认识的逐步加深,及各方面参与者的监督观察和评价建议,不断调整行动,所以它又是灵活的、能动的。 3、考察 教育活动受到实际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许多因素不可能事先确定和预测,更不可能全部控制,因而考察在行动研究中的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考察是反思、修证行动计划,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条件。 (1)考察的内容:①行动背景因素及其制约因素;②行动过程,包括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了计划的实施,使用了哪些材料,安排了哪些主要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干扰,如何排除等等;③行动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的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的和怎样带来的观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此类材料对于效果分析来讲是缺一不可的。 (2)考察的视角:为了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行动的过程,需要进行多视角的观察。考察既可以是行动者本人、也可以是实践对象或其它人。 (3)考察的手段:考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进行考察。为了使考察系统、全面、客观,鼓励行动研究者使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而不拘泥于特定的程序和技术。 4、反思 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过渡,此环节包括: (1)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和感受到的与制定和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本循环过程和结果,勾画出多侧面的生动的行动过程. (2)评价和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的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形成是否需要修正计划的判断和构想。 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并非以解释的完善与否为标准,而是以实际问题的解决程度为依据,每一步行动结果的评价对整个研究进程都会产生影响,如果评价结果反馈的信息是可行的信息,则进入第二步具体的行动计划;如果评价结果反馈出不可行的信息,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修改,整个研究进程将在修改后新计划的基础上进行。 (3)写出研究报告 第三节 教育行动研究法应用训练 一、问题 1、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偏低、阅读速度慢。多年养成的习惯使他们在对待不同的阅读材料时,均采用同样的阅读速度和方式,这样既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阅读量,又影响理解的效果。这种状况与大纲中提出的“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的要求相距甚远。而且,在测试中,阅读理解一项占40%的比重,是学生失分率较高的一项。 2、提出对该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初步提出了以下假设: (1)学生在过去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 (2)学生缺乏相应的阅读技巧; (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偏重语法 词汇 英语3500词汇语境记忆pets3考试词汇二年级反义词和近义词初中词汇词汇大全考研英语二高频词汇表 讲解,缺乏篇章分析和技巧讲授; (4)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不够; (5)阅读材料偏难,生词量过多,与学生水平不符; (6)阅读课时量少。 3、收集信息、观察分析 为了验证以上的初步假设,并查明制约学生有效、快速理解阅读材料的因素,针对学生英语阅读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还存在较多问题。首先,学生多年形成的不良阅读习惯阻碍了阅读效果的提高;其次,学生词汇量小,阅读量不足,造成无法应用所学的阅读技巧;第三,在篇章层次上的阅读技巧还需讲授和培养,使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其背景知识来提高阅读效果;此外,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指导和监督。 二、对策 基于以上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采取如下措施: 1、扩大词汇量 词汇量小是被调查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许多学生抱怨阅读文章中生词太多、读不懂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学中应系统地讲授一些基本、有效的词汇学习法,如:利用词缀猜测生词的意思;利用上下文来推测词义;利用近义词、反义词、同类词等方法记忆 单词 英语单词 下载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下载英语单词表下载深圳小学英语单词表 下载高中英语单词 下载 等,并配以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 2、加强阅读技能训练,克服不良阅读习惯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虽然知道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如,略读、寻读等,但在实际阅读时,他们还是习惯使用如唇读、复读、逐词逐句等不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效果的方式。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强对学生已知技巧的培训,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他们不常使用或不太熟悉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或关键词进行推断,注意篇章连接用语的意思与功能等。 3、推荐阅读书目,指导课外阅读 泛读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这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的一个另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推荐适当的课外阅读书刊则成为必要。目前出版的《21世纪报》、《英语沙龙》、《大学英语》、《英语辅导报》、《英语学习》等多种报刊杂志提供了大量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另外,一些介绍学习策略和阅读技巧的中英文图书也可以从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指定的文章,归纳文章大意,或写读书报告。从学生当中评选最佳读者,给予一定奖励,或定期就所要求阅读的内容进行测验,将成绩计入学期总成绩。 三、行动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材料收集与分析,根据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为期十周的教学行动研究计划。计划中涉及词汇、阅读习惯与技巧、课外阅读三方面内容,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同时,每周以不同重点进行课堂训练。同时,为鼓励学生增大课外阅读量,安排四次课外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缩写、摘要、翻译、读后感等形式进行反馈。在第五周结束时在学生中进行访谈,并根据谈话记录、学习日记、学生作业等信息来源对教学行动研究计划进行必要调整。研究结束时,于第十一周再次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以搜集反馈。鉴于研究周期较短,没有采取语言能力测试的形式进行前后比较,只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 四、反思 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研究初期的阅读情况调查,教学行动计划的实施侧重词汇、阅读习惯和技巧、课外阅读等三个方面。 1、词汇 由于生词是阅读中的一大障碍,于是把训练内容的重点放在文中词义的推测上,如根据上下文、词缀、反义词、近义词、同类词等猜测。虽然开始学生有较积极的反应,但我们很快就发现,由于多数学生基础较差,有限的词汇量使他们在阅读时不能按预期的方向去联想和猜测。其中有两种原因:其一,阅读材料难易度与学生外语水平不符;其二,学生在记忆词汇时使用单一的翻译法,而缺乏其他精加工策略。因此,结合阅读在材料选择和词汇记忆方面作了指导和训练。 由于阅读材料偏难的问题,《大学英语》泛读材料的第二级和第三级衔接不好,三级泛读难度骤增,学生信心大受挫伤,因此教师应该选择适应学生的阅读材料而不是考虑如何让学生适应阅读材料。因此,尽量选用难度适中的材料进行训练。此外还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日记中写道:“满眼的生词让我望而却步”;“对于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还看得下去,碰到科技文章就很烦”;“有的文章太长了,看了一半,有事停了下来,以后又得重头读”。不难看出,许多学生不会为自己选择难度适中的课外阅读材料,而且选材往往出于兴趣,造成阅读面窄,缺乏系统性。还有学生阅读时间安排得不科学。因此,课外指导显得格外重要。 词汇一向是学生的老大难问题,多年来大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英汉对照的单词表,缺乏灵活的记忆方法。这使得他们在阅读时一遇到生词就在头脑中寻找中文释义,而很少运用丰富的联想进行各种猜测。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可逐渐认识到“词在记忆中是通过广泛的关系网来表征的”,要建立起记忆的网络结构,使新词贮存在长时记忆中,就需要建立各种联想。联想越丰富,内容越形象,对所记忆单词的心理加工越精细,记忆的效果越好。上述方法对于长期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的确起到了启发思维的作用,多数学生对词义猜测和记忆的训练有较高的评价。 然而,语言学习中词汇的积累不是仅仅靠记忆法就能全部解决的。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学生往往满足于对词汇的意思的了解,忽视了对词汇的使用方式,以致同一个词功能的转变就可能引起阅读理解上的诸多问题。此外,学生在掌握俗语的数量及程度上也存在问题。课堂上在进行词汇联想的启发时,还发现基础差的学生不善于利用阅读课以外(如听力课上)所学到的词汇,他们的语义网络可以说是支离破碎的。基于以上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阅读词汇上的困难,詹金森(1973)曾建议教师在教授词汇时需考虑以下几点:①词汇的宽泛性;②多义词和比喻性词语的内在含义;③对于某些词的理解应该超越其表面意义而深入其深层次的内在含义。其中,词汇的宽泛性指的是涉及听、说、读、写四方面所用词汇的有机结合,它是保证增加词汇知识、扩大词汇量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词汇的教学还应和听、说、写有机结合,这给英语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 2、阅读习惯和技巧 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默念、复读、逐字逐句等不良习惯,结合精、泛读课本中对阅读习惯的分析文章对学生讲授不良习惯的特征、原因和弊端。为降低任务难度,使学生树立改变旧习惯的信心,先使用汉语文章进行训练,然后代之以浅显英文小文章,继而逐步增大阅读材料的难度。结果发现,相当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即使在阅读文章时也是逐字逐句,在脑子里把词汇读出来,速度很慢。这种情况与国内有人所做实验的结果吻合;对于英语水平低、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来说,阅读效率和速度有从汉语阅读向英语阅读迁移的明显倾向。 针对大多数学生习惯于逐字逐句这一低效的阅读方式,在课上引导和加强学生使用整体法的阅读。所谓整体法阅读指的是“阅读时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每个个别的词语上,而是直接集中在完整的篇章内容上”。为确保学生使用该方法,选用生词量适当(5%以下)、篇幅适中(800-1000词)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不查阅字典,在规定时间内(8-10分钟)完成阅读和相应的理解练习。由于时间有限,又不准查字典,学生在阅读时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文章内容的预测和理解上,从而忽略甚至顾及不到一些生词及语法现象的细节问题。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72%的学生认为此法优于逐字逐句对整篇的理解。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担忧:“这样的阅读是快餐式的,印象并不深,碰到有些细节的问题,就必须回头去找,也是个麻烦”;“读完(眼睛扫了一遍)之后,常常不知其究竟说了些什么内容,所以做后面题目时,还要回头读文章,效率很低”;“习惯于逐词的阅读,加快阅读速度后感觉理解降低,做题凭大概印象猜”。看来,阅读速度的提高有赖于信息处理自动化程度的加强,而且要紧密结合阅读目的变换阅读方式。 3、课外阅读 除了在课上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还要根据本校图书馆的藏书,向学生推荐教授快速阅读的中译本图书,使学生了解阅读的过程和原理。由于课上时间有限,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辅助材料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训练,并写出读书报告和体会。许多学生认为很有收获,也有学生在实践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了解方法并等于掌握方法。许多学生反映,知道了改进的办法并不能保证他们按新方法去做。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习惯行为的改变、技能的培养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它需要在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练,直至转化成自动化的产生式。这仅仅开了个头,需要今后进一步设计研究如何训练的任务,以便系统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不良的心理状态容易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共同的、突出的问题。心理压力也许是不良习惯所导致的,同时由于惧怕失败,有的学生尝试一两次新方法后,就又回到老习惯上去了,加强了恶性循环。当然,新习惯的养成是有条件的。要改变旧有习惯,首先要保证学生对新方法的肯定,而接纳并肯定新事物需要两个前提:观念的转变和信心的树立。 第四节 教育行动研究报告撰写 一、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结构 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由报告题目、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引言、本论、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引言要说明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假设等;本论部分包括研究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研究工具、实施过程)、实施结果、数据分析与讨论等;结论部分包括取得的成就(支持假设的方面及原因)与存在的不足(不支持假设的方面及原因)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进一步行动的策略)。 二、典型案例 团队探究式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1 一、引言(略) 二、行动研究 本研究在笔者执教的大学第二学期的英语阅读与写作课上进行,为期6个月。研究的对象为2006级(大学一年级)英语教育专业33名学生,他们于先前在大学第一学期的“英语阅读与写作”课堂已经接触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活动。 (一)发现问题 笔者于第一学期末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尚未摆脱中学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主要表现在自我学习监管能力较弱,合作学习习惯不强,以及主动获取和建构知识的意识较差。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第二学期中尝试采用了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团队探究式学习。 (二)研究假设 在英语阅读与写作课中采用新的学习模式—团队探究式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学习管理水平,强化合作学习习惯以及主动建构知识的意识,并提高学习成效。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提出的团队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 形式,强调学生在团队中长期的“合作学习”和项目进行中的“探究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组成学习小组并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最后将结果以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学习模式的特点是,实践项目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学以致用,并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团队模式组织学习,学生之间长期紧密合作,开展协作学习、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进入一个更良好的学习情境氛围。此外,通过项目的成功制作,还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上述框架,笔者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并针对学生目前存在的自我学习能力的不足,设计了“批判式阅读项目”目标(任务)表。 团队探究式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训练目标 学生任务 教师任务 自我管理 分组并制订小组活动规则 提供活动规则范例 制订小组活动安排 提供小组活动安排记录表 撰写小组和个人反思报告 汇兑学生反思情况,调整教学方案 合作学习 小组互评 提供系列互评/自评表 小组讨论 提供小组讨论记录表 小组编辑 提供编辑范例 主动建构知识,提高阅读写作水平 撰写文章结构图 结合课堂教学,提供相关学习策略、范例和修改意见 撰写文章大意 撰写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文章 (四)研究操作 根据项目要求,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组4~5人,分别完成阅读教程中一个单元的批判式阅读任务。这项任务分4阶段完成,即第一阶段:个体活动,完成初稿和和自评;第二阶段:团队讨论,互评、修改;第三阶段:课堂讨论:演示、生生教学、讨论;第四阶段:提出成果,修改、编辑、打印完成稿。首先,个体活动:学生从寒假2007年2月开始运用教师课堂上教授的探究性学习策略,阅读并用概念图呈现其中一单元课文的结构图,写出文章大意,同时,每人创作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约300词的英语短文。其次,团队讨论:所有作品都必须经过自评,小组评议及班级编辑部评议。开学后,笔者收取学生作品初稿并及时反馈指导意见,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进一步修改。第三,课堂讨论:结合课堂教学,利用生生教学的形式,教师要求每组将修改后的成果在课堂演示,教授其他同学学习该单元内容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改进意见。最后,团队讨论,提出成果:学生对作品还必须经过层层严格修改,直到作品集公开展示。 笔者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主要承担项目设计和监控任务。为较好地监控小组活动,帮助学生控制项目进行过程,并进行自我评估,笔者还提供了一份工作记录单,内容包括项目指南,自评、小组评价表,小组规则,项目进程表,小组会议记录表和小组反思表。 (五)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调查问卷、学生反思、考试和访谈四种工具,以了解学生对这一新的学习模式的掌握情况和反馈。调查问卷围绕教学实践设计了25道题,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策略运用情况,对策略有效性评价,阅读与写作方面水平变化。每个题目后面有5个选项,分别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1分。学生反思和访谈围绕项目中的收获、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改进计划。最后笔者在期末考试中设计了与实验项目相关的考试形式,检验学生在英语阅读和写作中的学习成效。采用这四种不同方法收集数据可以使我们从不同侧面了解学生对该学习模式的评价,因而确保得出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六)数据分析及讨论 1、学生阅读与写作水平提高(分析略) 2、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一定提高(分析略) (1)对自我学习管理有帮助(分析略) (2)对合作学习效果持肯定态度(分析略) (3)对主动建构知识有帮助(分析略) (七)反思 为了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从而制订下一步的研究计划,笔者阅读了学生反思报告并采用座谈的方式找各组学生谈话,调查学生对新的学习模式的意见。具体问题和改进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要注意周全性,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参与度;第二,进一步监督学生完成自评和互评,对评价的质量作出及时反馈;第三,强调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在监控小组合作时,应注意观察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点拨和指导,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热情。 三、结论 行动研究过程是一个循环型的研究过程,本文所展示的只是“团队探究式”学习模式在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探索的一个反思性环节,但本研究已经证明研究假设成立,即在英语阅读与写作课中采用新的学习模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该学习模式对于提高学习主动性有很大帮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监控、自我总结。2、合作学习习惯逐渐养成。学生展开促进性互动,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改善了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效果。3、主动建构知识的意识增强。积极探索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对知识探究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个人素质。对于本研究存在的问题,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对该学习模式做进一步完善: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强调合作学习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并加强自评和同伴互评效果监控。 思考题 1、教育行动研究的含义及其特点? 2、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各环节的应做的主要工作? 3、教育行动研究与教育实验研究的区别? 4、试析教育行动研究者应具备的素质? 5、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 1 朱音尔 盛盈 团队探究式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成都大学学报 2008.10
本文档为【第十章 教育行动研究法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196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2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07-11
浏览量: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