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底层文学”——一个沉重的词

“底层文学”——一个沉重的词

举报
开通vip

“底层文学”——一个沉重的词“底层文学”——一个沉重的词 作者:海鸥WANG 提交日期:2009-2-2 22:52:00 | 分类: | 访问量:367   绪论 作为社会自然形态的“底层”,是一道无声的川流,它默默地潜行于历史长河波澜壮阔的水面之下,有时它是沉默的历史客体,有时它又是具有历史能动性的社会实体。自古以来,“底层”就在各种社会历史力量的形塑之下呈现出不同的面孔。在文学的世界中,在文学家的眼里,这一社会群体也同样被赋于不断变化着的色彩。有时他们是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的代名词,成为底层想象深入人心的道德面孔;而有时他...

“底层文学”——一个沉重的词
“底层文学”——一个沉重的词 作者:海鸥WANG 提交日期:2009-2-2 22:52:00 | 分类: | 访问量:367   绪论 作为社会自然形态的“底层”,是一道无声的川流,它默默地潜行于历史长河波澜壮阔的水面之下,有时它是沉默的历史客体,有时它又是具有历史能动性的社会实体。自古以来,“底层”就在各种社会历史力量的形塑之下呈现出不同的面孔。在文学的世界中,在文学家的眼里,这一社会群体也同样被赋于不断变化着的色彩。有时他们是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的代名词,成为底层想象深入人心的道德面孔;而有时他们又象征着无知蒙昧,需要被启蒙或外部救赎之光照亮;而有时底层又是淘渊明式的知识分子心中的乌托邦之城、桃花源之域中的逍遥居民,成为向往的对象;而有时他又被视作一种潜在的革命性力量,被称为社会历史的主人、、、、、、、底层的多幅面孔要么是被他者化的底层想象,要么是被寓言化的文化象征客体。“底层历史是碎片化的、不连续的、不完整的,底层意识的内部是分裂的,它是由来自支配和从属阶级双方经验的元素建构起来的”。  在当下的“底层文学”中,底层又是以什么样的面孔出现?又应该以什么样的面孔出现?我们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无疑都在思考这一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同时也以各自的方式回答这一问题。也许他们的答案不够完美,但也不能完全否认他们所回答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这毕竟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也许正如蔡翔在《何为文学本身》中所言:  “谁也无法事先给出一个完整的新的写作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却已依希可见,也许一个新的伟大的文学开始就酝酿在这一可能性之中,尽管它困难重重。”   内容摘要 九十年代以后,文学界出现了一个热点现象,就是“底层文学”。出现了一批写“底层”的作家,一些极积推动这一文学现象发展的文学刊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和关注“底层文学”的专家学者。 到目前为止,虽然对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很多,但总体来说还处于一种零散化的状态,缺乏系统性。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概念的争议和含糊,如对于什么是“底层”,什么是“底层文学”虽然很多人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没有形成一个一致公认的严密界定。 本文通过对“底层文学”现象及其相关的声音和争议进行多方位的考察与梳理,认为“底层文学”是个沉重的命题。这一沉重性首先表现在当下的“底层文学”是为困境而生——当代文学的困境与“社会底层”的困境。那么它能够化解这样的困境么?它本身会不会成为另一个困境?。第二,“底层文学”充当了一个尴尬的角色,即在文学与社会学之间游离。我们到底是以文学的标准来要求它还是以社会学的标准来要求它?或是两种标准都需要?第三,“底层文学”肩负了较为沉重的使命,我们既寄望它能够成为当代文学的新出路,又要它成为“社会底层”的“代言人”。它能否完成这样的使命?  文章共分五章。第一章讲述当下的“底层文学”现象及其争论的焦点;第二章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底层文学”成为热点关注的背景与原因;第三章讲述“底层文学”与“纯文学”及“社会学”的关联,指出其充当一个处于“文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尴尬角色;第四章讲述我们在研究思考“底层文学”时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第五章也即最后一章讲述底层文学所担负的沉重使命。   关键词: 底层 底层文学 困境与使命   一、“百家争鸣”话“底层”  (一)热点关注 底层研究作为中国当代社会一个新兴的课题,不仅是引起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关注,更是引起了作家、各种文艺工作者的重视。出现了一大批写“底层”的作家与作品,较有优秀的有杨显惠的《定西孤儿院纪事》、陈应松的《太平狗》、罗伟章的《大嫂谣》、曹征路的《那儿》、向本贵的《农民刘兰香之死》、宋剑挺的《麻钱》、楚荷的《苦楝树》、王华的《桥溪庄》、杨显惠《定西孤儿院纪事》,而刘庆邦的矿式题材系列《卧底》、《福利》、《鸽子》、《车倌儿》等,被认为是当下“底层文学”作品中有着较大振憾力的作品之一。 除了作家作品外,还涌现了一批“底层文学”评论家,如陆学艺、温铁军、黄平、曹锦清、陈映芳、薛毅、蔡翔、南帆、罗岗、刘旭,他们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如南帆发表《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蔡翔与刘旭的《底层问题与知识分子的使命》、顾铮《为底层的视觉代言与社会进步》、吴志峰《故乡、底层、知识分子及其他》、摩罗《我是农民的儿子》等等。 不论作家发表作品还是评论家发表评论,他们都需要文学刊物作为支持后盾。不少文学刊物对作家、评论家的这种“底层”热情给予了积极响应,如: 2006年1月,全新改版的《小说选刊》开设了“底层与底层表述”栏目; 2006年4月18日到19日,由《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组织的“底层与文学”的研讨会在北京密云县召开。阎晶明、李洁非、李建军、孙郁、张柠、萧夏林、李静、刘庆邦、杨显惠等数十人出席。与会者对1930年代的左翼文学潮流和当代文学中的“底层叙述”进行了分析。由于发言者的角度不同,关于“底层、底层问题与知识分子使命”的讨论,最终演变为“底层能否摆脱被表述的命运”的激辩。 《读书》开设了关于底层文学的专栏,多家大型文学刊物如《当代》、《十月》、《人民文学》等都纷纷大量推出“底层文学”的作品。 2005年12月,新星出版社和“新浪网”联合召开“多重视角纵深对话:关注中国农村妇女问题———暨《妇女闲聊录》研讨会”,学者张颐武、贺绍俊、张新颖、荒林等对于林白文学写作的转型进行分析。 文学刊物对“底层”及“底层文学”的关注,  在众多关注“底层”的刊物中,热情最为高涨的应属《天涯》。 2004年,由《天涯》杂志在文学界率先发起“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专题讨论,刊发文化批评家蔡翔、王酉龙、刘旭的文章,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转型中出现的社会分层的趋势和现实进行探讨。  同年6月,《天涯》再度组织讨论,发表王晓明的《L县见闻》、蔡翔与刘旭的《底层问题与知识分子的使命》、顾铮《为底层的视觉代言与社会进步》、吴志峰《故乡、底层、知识分子及其他》、摩罗《我是农民的儿子》。  2006年2月,《天涯》杂志第三次组织“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讨论,发表学者陈映芳、南帆、柳冬妮、耿占春等人的文章,从全球的左翼思潮背景,观察中国的“底层”问题。 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自96年改版后的《天涯》,开设了一个极具创造性的栏目“民间语文”。“民间”是与“底层”密切相连的,某种意义上可以与“底层”置换。栏目的编者在编者按中说明“民间语文”是“为作家以外更多人开辟表达空间,展示旧文体标准常常忽略的各种日常体语文”如日记、书信回忆录、讲演稿、顺口溜等,编者把这些日常体文学界定为“广义的文学”。这里所指的“作家以外的人”虽然是无所不包,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多年来进入“民间语文”栏目的文本作者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社会的底层,如当年的右派分子、劳改犯,当今的农民、进城打工者、城市失业人员等。他们在自己的日记、书信中用最原生态、最纯朴、最真挚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底层世界”。如果说作家的“底层文学”作品是为“底层代言”,有着对“底层”误读、扭曲的可能,那么“民间语文”中的这些文本则是“底层”自己发出的声音,反应了他们最为真实的心声。  (二)观点争论  虽然“底层文学”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但这些关注还没有系统性、完整性,更没有形成一个被广为接受和认可的观点,这些关注者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声音。不过关注的焦点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  (1)、何为“底层”?  “底层”作为一个社会概念最早的提出是在的西方,其理论传统来自于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下层阶级” (subalternclasses)和“臣属”(subaltem)的概念。后来另一个叫斯皮瓦克的学者用这个术语指那些社会地位更低下的社会群体。更多的是指没有自己话语权或不能表达自己的文化群体。  针对中国当代的社会现状,中国学者们对于什么是“底层”也有着自己的油的见解。如蔡翔认为“人类社会总是有阶层的,底层,就是生活在最基础部分的大多数人。很多时候底层意味着经济的贫困、生活的恶劣、环境的肮脏,还有忍受各种各样的精神上物质上的压力。”刘旭认为,“所谓底层,就是处在社会最下层的人群。这是一个不需要思索的概念,处于‘最下层’就是划分的标准,这个标准的内容如果再详细一些,可能包括政治地位底下、经济上困窘、文化上教育程度低,被称为底层的,可能是三个条件全满足,也可能只满足其中的一个条件。” 陆学艺认为底层是“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 也有些学者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立场来看,“底层”同无产阶级、工农大众、阶级斗争以及共产主义革命相生相伴,与资本主义中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思想、资产阶级价值观等相对立。“底层”这个群体名词本来就与“人民”、“公民”等概念纠缠在一起,很难在短时间内在理论上厘清,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可能大家都有共识,即 “底层出场的同时,阶级退场了”。   (2)、何为底层文学? 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甚至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顾名思义,“底层文学”就是“关于底层的文学”或“与底层有关的文学”。 然而问题又并非如此简单,所以研究者们在阐释这一概念时显得十分宽泛与模糊。王晓华在《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中所论:“在纯逻辑的语境中,底层文学可以展开为:(l)指向底层的文学;(2)为了底层的文学;(3)底层自身的文学—如果说‘指向底层’尚是意义暖昧的建构的话,那么,‘为了底层’和表述‘底层自身’则指向明晰的文学立场,因此,有关底层的文学只有在进展到第二个层面以后,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底层文学。” 也有些学者将“底层文学”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平民文学、左翼文学和工农兵文学相对照研究,甚至干脆就将其划入“底层文学”。 也有人认为所谓“底层文学”实际上是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底层”的态度:以博爱之心去演绎底层的悲苦,表达浓烈的人性关怀和人生关怀;以现代启蒙主义思想为指针,弘扬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深入观察和反思底层的生存状态;以中立的姿态和纪实性的方式,客观展示底层的生活真实。 还有人认为“底层”不是文学概念,“它只是知识分子的一个说法。它最主要的意义是对社会阶层的整体的观照;但它也混淆了城乡问题,把城市贫民、贫苦农民以及更复杂的群体集合到这个概念之下,简单地命名为社会底层。”  (3、)“底层”代言的姿态 而现实中,很多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有底层关怀精神的社会精英、文化精英都有着为底层代言的愿望。这其中就有作家艺术家,批评家评论家等等,可是他们代言的动机和效果却又有些许让人质疑。“所谓‘底层关怀’的人士,实际上关怀的是如何将‘底层’转化为其‘知识言说’的生产资料,也就是考虑如何将‘底层’纳入他们的知识生产体系中”张闳《底层关怀:学术圈地运动》,《天涯》2006第二期,P24“一些所谓的‘精英’口口声声关怀底层,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地深入过民间,但却总是自以为代表了民间,却总以为是在为弱者争取权利、、、、、、如此‘底层关怀’其实成了他们的一棵摇钱树。”柳冬妩《底层关怀:学术圈地运动》,《天涯》2006第二期,P32 也许精英们的“底层代言”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成份,但我们并不能就因此失去信心而完全否定精英为底层代言的现实积极意义。首先,在现实条件下,精英拥有比“底层”大得多的各种言说优势,他们有能力、有条件代“底层”言说。其次,社会精英需要体现出精英的社会价值,而他们为“底层”言说正是他们的社会价值体现。至于“‘底层关怀’其实成了他们的一棵摇钱树”这种“伪底层关怀、伪底层言说”的现象不应该视为一种普通性和永久性的存在。  二、困境中浮现 (一)文学的困境 80年代之后,不管是所谓的“先锋文学”还是“纯文学”,无论它们是如何强调自己的自足与独立,多么的崇高与优雅,然而在日益世俗化、物质化、商业化、娱乐化的社会现实面前,它们的读者还是一天天流失,最后陷于寂寞清冷,作家们只能是自弹自唱,评论家们也似乎是在自言自语。面对“纯文学”的困境,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研究工作者们不能不重新思考与探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现了“底层文学”,一种被认为是与“纯文学”相对立的文学。  (二)底层的困境 九十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物质财富虽然急剧增多,GDP数字不断增大,但随之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资源、环境、人口等。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出现了农村的“三农问题”、城市下岗工人问题、失业人员问题、进城务工农民问题等。广大农民、城市贫民、失业者等等这些人员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得不到公平合理的保护,甚至于他们的人权、生存权都面临威胁,然而他们没有话语权,他们需要别人为他的代言,发出他们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之下,“底层文学”出场了。一些较有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精神的作家试图用文学作品来反他们的知存状态,来展现他们的艰难困苦,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 蔡翔指出,“底层仍然在贫穷中挣扎,平等和公正仍然是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阶层分化的事实正在今天重演,权力大模大样地介入竞争。权力和金钱可耻地结合。‘穷人’的概念再一次产生。” 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总会寻找自己的文学代言人,底层小说的出现是文学对商品社会多阶层现象的认识和审美的把握。  三.一个尴尬的角色  1、 与“纯文学”相对  提到“纯文学”,不能不提到李佗。李佗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认为,虽然“纯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理想、文学坚持”,但是由于作家和批评家们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写作,没有和90年代急遽变化的社会找到一种更适应的关系,它的发展就面临了很大的问题。“很多人看不到,随着社会和文学观念的变化与发展,“纯文学”这个概念原来所指向、所反对的那些对立物已经不存在了,因而使得“纯文学”观念产生意义的条件也不存在了,它不再具有抗议性和批判性,而这应当是文学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性质。虽然“纯文学”在抵制商业化对文学的侵蚀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它使得文学很能难适应今天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不能建立文学和社会的新的关系,以致90年代的严肃文学(或非商业性文学)越来越不能被社会所关注,更不必说在有效地抵抗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侵蚀同时,还能对社会发言,对百姓说话,以文学独有的方式对正在进行的巨大社会变革进行干预。” “纯文学”的困境不仅是作家、批评家们所能见,而且几乎是成了全社会的有目共睹现象。新浪网文化频道曾做过一个调查,要求改变纯文学现状的观点超过了半数;占38.38%的人主张用放弃阳春白雪、贴近老百姓的方法为纯文学寻找出路。于是就有人惊呼“艺术的终结”,或是说文学“发生危机”或“陷入低谷”。大家纷纷在为文学寻找出路,对“文学”是什么、“文学性”是什么提出疑惑与反思,于是,有聚焦于“纯文学”、“文学自主性”的讨论与争辩。于是乎就有所谓“底层经验”、“底层写作”甚至“无产者写作”的提出与倡导。 若从福柯的话语理论看,任何“话语”都不是先验自明、充分自足的,都与某种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任何一种话语形式都会折射出权力社会制度对话语实践的不可忽视的影响,正如福柯所言:“它们——只是它们而不是别种话语——在某时某地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 应该说,在关于“底层生存”与“纯文学”的讨论与争辩背后,人们不难看到当下社会生活与文化思想的剧烈变化和交锋,感受到人文学者对中国社会现实包括现代历史的不同认识、不同评价。 在现代中国历史的脉络中,无论“底层生存”还是“纯文学”,都不是多么新鲜的话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之在当下中国骤然浮现、聚讼纷纭,却是因为它们连系着新的理论视野、新的理解文学的方式,表现出进一步解放文学、更丰富地介入文学之可能。从这一点来说,对于它们的讨论与理解不应该导致观念的“倒退”或重新狭隘化,而反倒应该能帮助文学焕发内在的活力,进入深广的境界。所以,虽然“底层生存”与“纯文学”是当代文学场域两端的相反的极点,但在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更多的文学的维度,而且,在这样一种理论张力中,文学恰恰有望获得崭新的生长。    2、与“社会学”联盟  “底层生存”和“纯文学”表面上看距离非常远,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却是当前文学界争论的两个焦点所在。在对90年代以来的创作进行评价的时候,很多人提到底层的被文学所遗忘,认为底层经验没有得到足够的表现和重视。而对“纯文学”的争论,缘自一些批评家对“纯文学”的不满,以为这种80年代建立起来的文学观念是造成当今文学边缘化的主要原因,而所谓的“纯文学”仍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与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有一种“共谋”关系。还有一点非常明确的不满,就是不满80年代以后文学对现实的介入不力,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对纯文学的反思因此就有一个落脚点——希望文学加大对现实关注的力度。 但是,强调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如果放在以前讲,没人会认为这种反思有多大意义,因为现实生活,就像当年胡风反对“题材决定论”时所说的,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但是,对整个90年代以来的文学不太满意的人,以为它的小家子气的地方,就表现在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很淡漠,特别是对那些被剥夺、被榨取的底层民众,他们的生活、苦难、他们的命运关注太少。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对底层生存的强调与对“纯文学”的反思有着内在的勾连。应该说,这是个比较有张力的话题。 真正促使“底层文学”创作和批评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直接原因为中国当前社会分层与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的趋势,是社会现实危机在文学领域的反映。许多作家、文学批评家在感受中国现实严峻的同时,也将这一感受融入文学事业,从而成为“底层文学”的思想基础。 “底层文学”这一概念,社会学方面的含蕴多一些,还是文学方面的含蕴多一些?言即是社会学概念还是文学的概念?对于文学的划分,有多种方法,譬如从题材而言,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如果从题材划分,亦有多种类型。如因行业的不同可以分为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假如从社会阶层出发,则可以分为“底层文学”、“白领文学”、“知识分子文学”等。从当前文学批评界的实践老看,“底层文学”更多的是一个社会学概念。  四、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1、文学是否需要关注“底层”? 从1990年代末廖亦武的《中国底层访谈录》系列开始,到2004年《天涯》杂志的“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专栏,“底层”概念逐渐进入文论领域并成为一个重要命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文坛掀起了一股关注现实人生的冲击波。以刘醒龙、何申、关仁山、龙凤伟、殷慧芬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将笔触深入现实生活中,关注那些匍匐、挣扎在生存线下的人。[10]张承志“以笔为旗”,用精神坚守的斗士姿态鲜明地对抗物欲的横流。莫言倡导“作为老百姓写作”,“只有背向文坛,面对苍生,他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感受与百姓、社会合拍,才有可能创作出反映民生疾苦,经得起历史、时间和读者考验的作品。”  不论是“纯文学”的问题,还是“底层文学”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文学的问题。“底层文学”存在的价值考量,实际上主要还在于文学是否需要关注底层。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作家、批评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如孙郁认为“要警惕文学成为工具 ”,“1930年代的左翼作家写底层,虽然很有道德和责任感,但过分强调了对现实的干预,形成了实用主义。在北京的京派作家,像周作人、俞平伯、废名,就警惕说,不要把一种新的理念重新又堕落成工具 ”;李洁非认为“文学不再是救世主”,“文学不是社会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它的身后不再像曾经那样站着千百万要翻身求解放的奴隶。不要让文学去扮演救世主、导师、社会英雄的角色”;而李浩对文学关注“底层”的反对观点则更加鲜明。他认为“理想的写作是‘纯文学’的 ”,“ 强调底层写作,多少带有‘文学工具论’”。  而也有更多的学者看到了文学对底层、对现实关注的重要意义。如李建军认为“现实更为重要”,“底层是陷入困境的生存群落,他们的境遇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类境遇的象征。写底层,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写整个人类的一种体验。文学是对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进行校正的伟大的手段。有人说文学不回答问题,也没有能力回答问题,这是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几乎都在回答问题:俄罗斯向何处去?我们应该怎么活着?伟大的文学家既应该是提问者,也应该是回答者。” 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文学是否应该关注底层这个问题上,持反对意见者的主要原因是担忧文学会因为“底层”而沦落为“工具”,而支持者则看到的是文学的责任,正象所谓“伟大的文学家既应该是提问者,也应该是回答者。”  而要真正回答这一问题,也许还要重新回到文学史上那个老掉牙的问题,即“文学功利性”的问题,文学是为“人生”、为“社会”或是“为艺术”、“什么也不为”。可这恰恰又是个争论得太久,几乎有点让人疲惫甚至厌烦的问题。    而我认为文学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更是一个绝对多样化的存在。我们纵观整个人类文学的发展, 文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总是只会越来越丰富多彩的。有些文学让人哭,有些认人笑;有些是现实的,有些是虚幻的;有些是过眼烟云,而有些名留千古;有些关注永恒,有些关注当下。——这些色彩纷呈的文学,谁也不能说哪个高,哪个低,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也许只能作如此表达:也许任何一种文学都重要,但任何一种文学都不是文学的全部。我们不能因为一种文学不能成为文学的全部就认为他不重要,也不能因为某种文学的重要就试图当作文学的全部。即使是“经典”,如果所有的文学都是“经典”,这极有可能也是件可怕的事。  “底层文学”也是如此。它是当下一种重要的文学,但不是全部的文学。   2、“底层”如何文学?   “底层”要不要文学的问题实际上是个简单的问题,而真正难以回答的是“底层”如何文学的问题。如果说之前的“左翼文学”、“工农兵文学”等也属于“底层文学”的范畴,那么它们的“底层”是如何“文学”的呢?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几条: 一、把底层人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赞颂,同时把知识分子视为精英主义加以拒斥。这种思想使底层文学批评把所有触及底层大众负面性的描述,都认定为真实底层“被扭曲被遮蔽”的表述,并以此作为否定知识分子代言写作的有力证据——“非底层的身份造成他们不可能表述真实的底层经验”。 二、留恋过去的浪漫因素,使底层文学叙事在描述历史时常常出现记忆错构症。体现在文学史写作中,有人把郭沫若的《新华颂》和老舍的《陈各庄上养猪多》这类完全缺乏可读性文学史知识的作品,从历史的裂隙中挖掘出来,视为可贵尝试的代表作。 三、人民崇拜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情怀相融合,使底层文学叙事显现出强烈的信念伦理取向,即过度强调主观的合理性。表现在文论上,就是把叙述主体的身份与立场的确认放在首位 当下的作家们又是对“底层”如何文学的呢?不少文学批评者对此得出的结论似乎不大满意,认为“有的作家在表现苦难时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将之抽象化、概念化、寓言化,同时也推向极端化。于是,“底层叙述”变成了不断刺激读者神经、比狠比惨的“残酷叙述”;有的作家以简单的“城乡对立”、“肉食者鄙”等线性逻辑理解复杂的“底层问题”,以苦大仇深作为推动故事的情绪动力,于是“底层叙述”变成了隐含的“仇恨叙述”;还有的作家既无底层经验,又少底层关怀,只因题材热门、“政治正确”,也来分一杯羹,寻求“入场”的捷径,这样的“底层叙述”已经是一种“功利叙述”,把“为底层说话”变成了“拿底层说事儿”,令人对整个“底层叙述”的可靠性产生怀疑。”当然也有些“底层文学”还是得到了较好的认可,如陈应松的“底层”系列《卧底》《醉醒花》、《白眼狼》等,被认为“虽然“先锋”却不晦涩,故事情节离奇却不失真实的本质性特征”。而与此相反的是,“当前文坛上有相当数量被称之为“底层文学”的作品,情节离奇同时显得晦涩难懂。“底层”只是这些作品的标签,却无实质性的内在联系。”   不过任何一种文学都会存在它们的问题,没有完美的文学,但可以有追求完美的文学。对于一种文学的产生与存在,我们不仅是研究它的现状“是怎么样”,更要研究它“应该怎么样”。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现在的“底层文学”整体上还不够满意,那么我们首先就得弄清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底层文学”,换句话来说就是“底层”如何文学?但我们要对解决这个问题的艰难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正如查吉特早就有的结论:“底层意识的内部是分裂的,它是由来自支配和从属阶级双方经验的元素建构起来的”。完整的原生态底层声音的承诺,与不带偏见的纯粹生活叙述的承诺一样,都是乌托邦。   五、一个沉重的词  1、文学的“底层”情结 可以说文学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上了“底层”的烙印。关于文学的起源中就有一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也就是说文学起源于劳动,而且是底层人民的劳动——挨饿的人、要干体力活的人当然是底层劳动人民了。 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可是说是第一部文学专著《诗经》就有很大部分是社会底层的声音,十五国风都是底层劳动人民的诗歌。这本伟大著作的前身《诗三百》就经过了贵族出身的孔子的整理,而这位被历史学家认为瞧不起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大圣人,却并没有把这些来自底层、表现底层的歌谣排斥掉只留反应贵族生活和庙堂生活的“雅”与“颂”。历史上更有无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佳作留传千古。 当然,文学与“底层”关系是复杂的,“底层”不是文学关注的全部,有时会关注多一些,有时会关注小一些,有时会深一些,有时会浅一些。而在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底层关注”始终是焦点。不管是五四白话文学,还是后来的左翼文学、工农兵文学,还是文革文学、革命文学等应该都是“底层”的表现。“底层”对于不同的领域来说,有不同的含义。文学上的“底层”应该主要是指“沉默的大多数”,他们要么没有表述的权力,或么没有表述的能力,于是只能成为被言说的对象。所以即使是新中国的人民大众,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有言说的权力,可由于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言说的能力,只能成为被言说的对象,所以仍然处在文学的“底层”。虽然他们中也有人成为作家之类,所言说的能力,可一旦成为作家之后,他就不属于原来的阶层。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底层”仍然是文学关注的重点。回顾近年来的文学现象,不无“底层”关注,如新世纪之初出现打工文学热潮,涌现一大批打工家、打工诗人,并得到主流社会的重视。打工诗人郑小琼的诗作《打工,一个沧桑的词》先后被《散文诗》、《散文选刊》、〈青春诗刊〉、《2003年度 全国最佳散文诗》选用并获得《散文诗》的“女娲奖”; 05年8月9日《新京报》在工避诗歌专栏以来首自用整版推荐打工诗人刘大程的万行长诗《南方行吟》等。   2、对文学的担负 正如大家所共同感受到的,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看起来似乎非常的热闹,什么 “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等等,就这样一路下来了,却没有留下让后人可以不断去回味的作品。  我们盘点中国当代文坛,文学作品的数量在迅猛的增长,可优秀之作却在惊人的减少。我们是否到了一个泡沫文学的时代呢?很多优秀的作家一反常态,写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作品;而初出文坛的新秀,一出场就不同凡响,把搞笑、戏说作为唯一的创作目标。文学创作不是私人私话,就是彻底消费,全面娱乐,娱乐至死。   有人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很多人早就不读文学经典了。当代的作品也就是读读畅销书而已,而且圈子很小,基本上多元化了。至于那些知名作家,读者也是越来越小。很多文学杂志订阅量一年不如一年。机关领导干部们已经10多年不读文学了。 新时期文学的衰落似乎已成不争的事实,但是作家们、评论家们不会对这样的状况无动于衷,他们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文学来重振文学的辉煌。于是,很多评论家开始求助于底层叙事。 然而“底层文学”就真的能担此重任么?正如有些人所质疑:“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他们的问题并不在不写底层,他们写的基本都是底层,可现在清点一下,有多少优秀之作呢?  可见“底层”并不见得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底层文学”只能对它自身负责,而不能对整个文学负责。甚至于也可以说为“底层文学”负责的不是它自身,而是要靠作家。正如1930年代,鲁迅那一代人大都经历了底层生活,也有许多作家写了底层生活,但只有鲁迅、沈从文、老舍等少数人的作品成了经典。 我们的文学并不会因为只要有了“底层文学”,就会光芒四射。而真正使文学发光的是作家本人。是写作者的精神、魂魄。没有思想、精神、境界的写作,不管你写的是什么,照样是一地碎片,照出的是作家凌乱的萎靡的人格。   鲁迅、沈从文、老舍、艾芜等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他们并没有宣言什么“底层叙事”,可他们那里有真正的“底层”,有真正“底层”里的悲欢离合,迷茫与希望。我们从阿Q、孔乙己、华老栓、翠翠、祥子等人物身上,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苦难、灾难、无尽的眼泪,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他们是真正的底层叙述,他们是真正懂得中国的底层,他们本来就是底层中的一员。我们现在的作家素养远不如他们,可那种优越感却是空前的。他们把自己放大成为一个“底层”,甚至成为一个“民族”,真正的“底层”“民族”却被他们放逐了。        3、对底层的担负 “纯文学”的主要观念就是要为文学自身而存在,反对文学的工具化、政治化。而“底层文学”则继承了自古以来“文以载道”的思想,不但关注着自身,还关注着社会。在改革开放二三十年来的经济建设浪潮中,我们一直重视的是“效率优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自由主义的市场竞争法则下更青睐强势赢家——企业家、老板、经理、白领等。然而不管我们的都市如何的繁华,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程度如何提高,这样的一幅图画都不能不让人触目惊心——背井离乡风尘仆仆的农民工、默默栖居在摩天大楼阴影下的城市棚户区、从工厂车间沦落到街头巷尾谋生的下岗工人,还有静默在广袤的乡土上的茅屋、秋风和前现代的炊烟。还有如周洋学者所提到的,“一些特权阶层对社会财富的掠夺。对这种现实,文学一直比较沉默,十多年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从忧国忧民的传统来讲,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没有把文学和这种大的社会的命运结合起来。” 海南杂志《天涯》曾举办了这样一次交流活动:请了两拨人,一拨是作家,另外一拨是社会学家。谈论中国当代的一些社会状况。就有作家在底下说:这不是我们文学家要关心的问题,因为文学可以不关心这些,它可以对政治、对社会、对所有的其他人发生的具体的问题不关心,我只关心我们作家心中的一个“梦境”,我们自身内部的一种想象。一部分作家不关心底层,这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而如果所有的作家、我们的整个文学都不关心“底层”,这就是个问题。 固然如有人所说“底层”问题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解决的问题,然而这是片面及想推脱文学所应负责任的说法。“底层”作为一个真实的社会客观存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不仅是需要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或是政治学家,同样也需要文学家。也许在社会学家眼中,“底层”只是一系列符号,如“弱势群体”、“边缘群体”、“沉默群体”、“被排斥群体”等,在经济学家眼里则是一些数字,如基尼系数,那么“底层”在文学家眼中又是什么、又应该是什么呢?——这才是我们的“底层文学”,我们的作家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 某些作家可能认为底层人民缺房少车,于是人生一片黑暗,但却忘了,贫嘴张大民有忧愁亦有自己的幸福生活。菲力普•劳顿说:“生存价值问题是当代哲学家们关心的中心”,其实这也应该成为文学的核心命题。由苦难逻辑编织的形而上学的底层文学,其实只能是“伪底层文学”。底层文学关键必须在于对底层人民“认识自己”的引导与召唤。就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小说家的职责是“存在的勘探者”,“每一部小说都要回答这个问题:人的存在是怎么回事,其诗意何在?”因此底层文学必须对底层人民的存在命题与价值命题作出试析。    一、 选题依据(包括题目的学术价值、应该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学术价值: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近十年来,专家学者对“底层文学”的研究文章著述虽然很多,但仍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他们研究的焦点或者也可以说是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 何为“底层”及“底层文学” (1)“底层”作为一个社会概念最早的提出是在的西方,其理论传统来自于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下层阶级” (subalternclasses)和“臣属”(subaltem)的概念。后来另一个叫斯皮瓦克的学者用这个术语指那些社会地位更低下、没有自己话语权或不能表达自己的文化群体。  针对中国当代的社会现状,中国学者们对于什么是“底层”也有着自己的油的见解。如蔡翔认为“人类社会总是有阶层的,底层,就是生活在最基础部分的大多数人。很多时候底层意味着经济的贫困、生活的恶劣、环境的肮脏,还有忍受各种各样的精神上物质上的压力。”刘旭认为,“所谓底层,就是处在社会最下层的人群。这是一个不需要思索的概念,处于‘最下层’就是划分的标准,这个标准的内容如果再详细一些,可能包括政治地位底下、经济上困窘、文化上教育程度低,被称为底层的,可能是三个条件全满足,也可能只满足其中的一个条件。” 陆学艺认为底层是“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  (2)、何为底层文学? 研究者们在阐释这一概念时显得十分宽泛与模糊。王晓华在《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中所论:“在纯逻辑的语境中,底层文学可以展开为:(l)指向底层的文学;(2)为了底层的文学;(3)底层自身的文学—如果说‘指向底层’尚是意义暖昧的建构的话,那么,‘为了底层’和表述‘底层自身’则指向明晰的文学立场,因此,有关底层的文学只有在进展到第二个层面以后,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底层文学。” 也有些学者将“底层文学”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平民文学、左翼文学和工农兵文学相对照研究,甚至干脆就将其划入“底层文学”。 也有人认为所谓“底层文学”实际上是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底层”的态度:以博爱之心去演绎底层的悲苦,表达浓烈的人性关怀和人生关怀;以现代启蒙主义思想为指针,弘扬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深入观察和反思底层的生存状态;以中立的姿态和纪实性的方式,客观展示底层的生活真实。 还有人认为“底层”不是文学概念,“它只是知识分子的一个说法。它最主要的意义是对社会阶层的整体的观照;但它也混淆了城乡问题,把城市贫民、贫苦农民以及更复杂的群体集合到这个概念之下,简单地命名为社会底层。”  (二) “底层”要不要“文学”或文学需不需要关心“底层”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文坛掀起了一股关注现实人生的冲击波。以刘醒龙、何申、关仁山、龙凤伟、殷慧芬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将笔触深入现实生活中,关注那些匍匐、挣扎在生存线下的人。张承志“以笔为旗”,用精神坚守的斗士姿态鲜明地对抗物欲的横流。莫言倡导“作为老百姓写作”,“只有背向文坛,面对苍生,他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感受与百姓、社会合拍,才有可能创作出反映民生疾苦,经得起历史、时间和读者考验的作品。”  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作家、批评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如孙郁认为“要警惕文学成为工具 ”,“1930年代的左翼作家写底层,虽然很有道德和责任感,但过分强调了对现实的干预,形成了实用主义。在北京的京派作家,像周作人、俞平伯、废名,就警惕说,不要把一种新的理念重新又堕落成工具 ”;李洁非认为“文学不再是救世主”,“文学不是社会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它的身后不再像曾经那样站着千百万要翻身求解放的奴隶。不要让文学去扮演救世主、导师、社会英雄的角色”;而李浩对文学关注“底层”的反对观点则更加鲜明。他认为“理想的写作是‘纯文学’的 ”,“ 强调底层写作,多少带有‘文学工具论’”。   (三) 当下“底层文学”存的问题及困境  虽然我们也认为“底层文学”方面不乏优秀的作家作品,然而评论家所看到的更多是存在的问题。如: 刘继明在《我们怎样叙述底层》一文中所说“在精英主义几乎一统天下的语境下,处于弱势地位的底层或许难以产生自己的代言人,‘被叙述’注定是它摆脱不掉的宿命。” 葛红兵《耻辱的声音——我看今年的女性打工族小说》底层人处于一种弱势姿态来表述自身的生存状态,其目的似乎并不在于一种文化建构,而是一种向往成功的手段,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他们走出底层,摆脱底层生存境遇的捷径,他们眼中,文学似乎是一种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武器和利剑,他们掌握了文学表述,便可以跳出底层,走向上层社会生存。因而,底层表述必然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 顾铮在《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续)——为底层的视觉代言与社会进步》则辩证的“‘底层’作为‘被表述’的对象,是‘表述者’的他者。表述者与被表述者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一致。由于经历、价值观、教育背景等的差异,指望双方一致认可的表述永远是天真的幻想。变形甚至是扭曲则是必然的,也是无奈的。  南帆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按照通常的观点,底层是‘沉默的大多数’,文学对于底层经验的表述毋宁说是知识分子的代言。知识分子如何赢得代言的资格?代言与被代言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默契?知识分子如何可能跨越文化鸿沟,揭示底层的渴求? 有众多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共识,即“底层”的“表述”与“被表述”不能达到真正的一致,甚至于是扭曲。   二、 研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4、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工作量、年度研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2007年4月—2008年4月,完成论文资料收集、整理、参阅工作,并拟定论文提纲; 2007年5月—2008年11月,完成初稿的写作任务; 2008年12月—2009年2月,论文修改、校验、定稿; 2009年3月—答辩前,按学校硕士论文格式要求做好答辩工作。  三、 研究基础 1、 与本题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 本人已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 报刊杂志部分  1、1996—2006年《天涯》   2、近几年的《当代》、《十月》、《人民文学》等主要文学刊物  3、近几年的《小说选刊》及《小说评论》   作家作品部分   陈应松:《太平狗》、《醉醒花》、《白眼狼》 方 方 :《出门寻死》、《中百路空无一人》 刘庆邦:《卧底》、《福利》、《车倌儿》   理论著作部分   《延安文艺坐谈会上的讲话》  程光炜〈文人集团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刘旭 〈底层叙述:现代性话语的列隙〉,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 张之沧〈 后现代理念与社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5  张一兵 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总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葛兰西《狱中杂记》,《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 学出版社1999年版。   《查特吉:关注底层》,《读书》2001年第8期 颜敏《底层文学叙事的理论透视》,《文艺报》2006年10月12日。   邵燕君:《“底层”如何文学?》,小说选刊2006第3期。   王晓华:《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文艺争鸣》2006年4期。   李建军:《被任性与仇恨奴役的单向度写作》,《小说评论》2005年第一期)。  蔡翔、刘旭:《底层问题与知识分子的使命》,《天涯》2004第三期 顾 铮:《为底层的视觉代言与社会进步》,《天涯》2004第三期 吴志峰:《故乡、底层、知识分子及其他》,《天涯》2004第三期 南 帆:《底层问题、学院及其他》,《天涯》2006第二期 柳冬妩:《打工:一个沧桑的词》,《天涯》2006第二期  仍有资料在收集整理之中。   2、 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资料室、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资料室能提供部分研究资料。 其他资料从校外图书馆或网络获取,或向相关出版社邮购。
本文档为【“底层文学”——一个沉重的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465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3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03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