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中考语文考点及对策1-1

上海中考语文考点及对策1-1

举报
开通vip

上海中考语文考点及对策1-1null 上海语文中考 考点与对策 ...

上海中考语文考点及对策1-1
null 上海语文中考 考点与对策 上海语文中考 考点与对策 null(一)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文章(某段或某情节)内容。 (二)把握文章内容, 提炼文章主题。 (三)明确详略,把握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四) 理解标题、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五)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1、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文章(某段或某情节)内容。1、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文章(某段或某情节)内容。【几种类型】 叙事为主的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 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做了什么 写景状物的文章: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特点 【概括方法】 A 概括法:(记叙段落)记叙了…人…时间…地点…情况下做… + 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 …特征 B 提取重组法:把原文中出现的,表达主要内容的短语组合成句。【概括方法】 A 概括法:(记叙段落)记叙了…人…时间…地点…情况下做… + 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 …特征 B 提取重组法:把原文中出现的,表达主要内容的短语组合成句。null【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1、概括某一部分的内容 例:(2005年中考题)《刘老师》刘老师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刘老师笑谈残腿;(1) (2) ;刘老师赞赏、鼓励学生。 解题思路:记叙文概括段意常用的句型是:“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null 2、找出与某个句子相呼应(对应)的语句 例:(2007年中考试题)《老海棠树》:从第四段中找出与地(5)段画线句“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相照应的句子 。 解题思路:“相照应”、“相呼应”意思是前后两句话指的内容同一方面;或者表述的情节、情感相近、相反,互为铺垫。 (1)首先弄清画线句的含义; (2)然后根据提示在画线句前或后找; (3)再次比对这两句话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 null3、捕捉段落之间路标性的词语和句子 例:(08期末测试普陀卷)文章主题可分为两个部分。连接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词是 。 解题思路: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常常可以 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这些词语大多是带有修饰性的形容词和副词。 过渡句一般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过渡 词一般出现在过渡段中。null4、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例:(2007年中考试题)《老海棠树》):第2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的作用是 。 解题思路: 1 (考点) :段落的作用(内容+结构) 2:内容即概括段意(方法有3: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段意要联系中心 3:结构作用有6:①总起下文 ②承上启下(过渡)③前后照应④埋伏笔⑤作铺垫 ⑥总结全文(可用排除法筛选)null(二)把握文章内容, 提炼文章主题。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 (1)标题入手,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事件或情节入手,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能直接揭示中心。 (4)从人物描写入手。 (5)从反复出现的词语入手。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其实就是在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塑造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因此在概括文章主题是注意上升到普遍性。 null1、直接概括全文(某一段落)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09届阅读P73《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解题方法:把握表现文章主题的基本方法有五种,此文可以选用其中两种,概括情节把握主题;捕捉开头结尾处议论抒情的语句。null2、根据文章主题,概括情节 例:(2006年中考题《孩子和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 解题方法:单纯考概括主旨的题目在大型考试中比较少见,一般都与表达主旨的五种方法结合起来考。 解答此类题(1)明确主题的含义。如:善良真诚是指心地好,乐于帮助别人,对人真心不虚伪。 (2)根据主题概括材料。无论详略。 (3)用规范的句型表达完整。 null 3、分析标题的含义 例:(2002年中考题《亲近自己的双腿》)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 。 解题方法:记叙文的题目常常精炼而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题。除了直接表达主题外,很多题目往往一语双关,很含蓄点明主题。 解答此类题(1)了解题目传递出的表层含义。线索、情节、行文内容。 (2)分析深层含义,即本文要表现的主题思想。null讨论文章开头结尾的作用 例:(08期末静安卷)赏析文章的结尾? 解题方法:记叙文的结尾经常通过抒情和议论,直接、间接地点明文章的主题。从此入手就可以答题。 (1)在表达内容上的作用。点明……主题,升华主题 。 (2)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结上文;前后照应或首尾呼应。null3、明确详略,把握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1)分析材料安排的理由 例:(08期末测试普陀卷)从文章选材的角度看,第四段划线部分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解题方法: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只是角度不同罢了。这一内容有力地表达了“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 解此类题(1)先概括材料,主要写了什么,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2)再分析与中心之间的关系,能否表达主题。 null(2)材料详略安排的理由 例:本文题为“擦鞋童”,但文章主体却围绕“我”的小外甥来写,具体来说写了他疯玩不肯回家、不肯理发穿袜子、常弄破衣服、 、 、 等几件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和我儿子比赛吃冰棍 贪玩忘记买酱油 做化学试验却烫伤自己的腿 通过对“我”外甥的描写,反衬出小男孩在本该拥有亲人呵护的年龄却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孩子的命运的同情、忧虑和思考。 解此类题一定要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再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3)分析人物、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例:(09届阅读P93《小扇轻摇的时光》文中有关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解题方法:从人物、情节是为主题服务的角度上去考虑。 6.表现手法:对比、象征、衬托、铺垫(伏笔)、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情景交融【鉴赏】 ①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②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③象征: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 ④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 ⑤抑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null⑥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⑦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⑧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⑨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⑩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null7.描写的方法 ①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 ②描写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③描写角度:正面、侧面 例题:2001年16题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1)   (2)    答案:1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2表现了当时农民的蒙昧(农村的落后、闭塞) 原文:①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质朴的山民,还穿着一冬未经洗涤的老布棉衣,晒着太阳聊着重复了几代人的老掉牙的话题,唯一的变化就是脑后的辫子成了稀有品种。当晚霞在西山梁上一消失,村庄便由沉沉的黑夜主宰了一切,死寂得只听见偶尔的狗吠。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中心。 8.记叙文的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开放性题目开放性题目【题型】 1、根据上下文情境,补写相关内容。 例1:2002年《亲近自己的双腿》17题 第④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我”的心理活动。请联系上下文,把“我”心里想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例2:2003年《成全一棵树》23题 第⒄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2分) 例3:2004年《最完美的礼物》 22题 第10段画线句“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根据文意,写出教授叮嘱的内容(2分)null思路:根据上下文揣摩情境、语言符合人物特点(身份、性格、情感等) 例1原文:④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我刚30出头,有130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着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思路1:寻找上下文 2:揣摩情境:“我”和车夫的对比(“我”?他?)→不安、内疚、歉意 示例:(1)却安坐在车上,让一个年龄几乎和自己父亲差不多的残疾人来拉车,这怎么好意思? (2)而他已经五十多岁,又只有一条腿,我怎么能心安理得地让他来拉车? null例2原文:⒃他一下子怔住了。 ⒄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⒅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思路1:寻找上下文 2:揣摩情境(1)残疾儿子→著名作家(身份) (2)一脸得意→一下怔住→噗通跪下→终于明白(行为) (3)儿子的秘密→母亲的呵护→感激母亲、赞美母爱(情感) 示例:(1)母亲啊母亲,我原以为只要我不说出来,就没有人会知道我的秘密。没想到您每天注意着我,也只有您能揣摩到儿子心灵的深处。 (2)原来母亲一直如此地关切着我,了解我的所思所想。现在我已长大成人,我一定要好好地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3)娘,谢谢您!如果您当初不做出这个决定,我也可能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了。娘,还是您最了解我啊!null2、根据上下文语境和文章中心,探究写法。 2005年《我的老师》18题 将第⑩段与下面一段文字作比较。你认为哪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更好?为什么?(70字左右)(5分) 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退休了。也许,他这时候仍在放风筝……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地被断腿钉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希望刘老师不至于如此,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示例:(1)我认为原文结尾好。原文写了老师带给“我”的回忆和令“我”涌起深深感触的风筝,显得积极向上。而另一段文字提到长者和“倘若离开人世”,显得悲观,与文中刘老师的精神截然不符。所以我认为原文第⑩段好。 (2)我认为下面一段文字相对更好,它将文中的刘老师与一位失去活动自由的老者作比较,更突出了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追求,也更强调了刘老师永远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前进。 null3、鉴赏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语言。 例1:2002年《亲近自己的双腿》18题 从语言特点看,在第⑤段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3分) 例2:2003年《成全一棵树》 25题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1)……你有什么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写200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断。(2)……请就文章的写作特色,选择一个角度,写200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断。(10分) 例3:2004年《最完美的礼物》24题 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的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作150字左右的点评。 (2)选择文中令你最感动的一处,写150字左右的感想。(6分) null解题思路(四步法): ①怎样写的; ②写得怎样; ③写出了什么; ④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null注意:关于“怎样写的” 应该选取合适的角度 这些角度包括:人称、修辞、表达方式、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等。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四个步骤为文中的C句作如下解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达方式——描写的分类角度)烘托或突出了(写得怎样)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写出了什么),极具感染力(给读者的感受或表达的效果)。 例1句子: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 理由: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怎样写的),生动形象(写得怎样)地表现出车子上坡前行非常艰难(写出了什么),从而具体地显现了车夫向困难挑战的顽强奋斗精神(表达效果)。null4、评点内容 格式 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 :我欣赏的(我的见解)是…+概述材料中相关内容(引用材料中相关文字)证明自己观点+理性归纳 例1:2006年《孩子和书》19题 十五年后,年轻人重返书店。请就他这一感恩之举谈谈你的看法。(80字左右)(8分) 示例:(1)我明白了人要学会感恩。感恩是我们所提倡的,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我们才会懂得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懂得感恩,我们才会了解生活中的美;懂得感恩,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 (2)我被年轻人的感恩之举所感动。感恩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桥梁,是构筑社会和谐的基础。“受人之恩,当思涌泉相报”,我们应常怀感恩的心态去报答生活中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人人都怀着感恩之心,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null(3)年轻人重返书店表示感恩的行为呈现了两颗美好心灵的碰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区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才能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4)年轻人重返书店对当年帮助自己的“她”表示感激,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感恩之举。生活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能让我们轻松自在地行走。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和师长,甚至还有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一直在帮助着我们,支持着我们,生活给予我们的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回报的。所以,我们应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null例2:2007年《老海棠树》19题 选择文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 示例:⑴当读到文中的奶奶虽识字不多却想读报纸时我十分感动,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任何人都不应该骄傲自满,话说学无止境,在求知的过程中不应该把年龄偏大作为借口而放弃学习,要知道,“老而学者,犹贤乎瞑目而不见者也。” ⑵我最感动的是“我”对奶奶冷言冷语,奶奶却对“我”毫无责备,我感到:亲情是最伟大的爱,因为亲情,过错得以原谅,胡闹得以宽容,因为亲情,我们能够被爱包围着,茁壮成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亲情是我们一生蒙受的最大恩泽。 null三、说明文知识点和考点 【知识点】 1.说明对象及特征(重点)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数字可使说明更准确,更有科学性;举例子可使说明更具体,增强说服力;作比较可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突出)(侧重运用) 4.说明文的语言:科学、准确、简洁(生动) 5.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事物)、递进式(事理)(侧重运用)null1.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例1:2001年11题 第①段从     、行政区域、        、人口数量等四个方面说明了“中国西部”的概念。(答案:地理位置 土地面积 ) 例2:2001年14题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部文化的主要特征。(答案: 历史悠久和资源丰富 ) 例3:2004年15题 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是因为:(1)_(2)_ (答案:(1)蒙娜丽莎微笑时隐时现(2)蒙娜丽莎含蓄的笑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 例4:2004年16题细读第4段,联系上下文,完成下表。 null例5:2007年14题从全文看,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是⑴⑵⑶(答案:科学技术含量高 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 承载的文化积淀丰厚) (1)说明对象的特征: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 (2)技巧: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蒙娜丽莎微笑揭密》《中国瓷器》)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多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例1:01年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过渡段) ⑦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段首句) null例2:07年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 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③从说明方法的应用角度入手分析,抓住每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A.举例子:举…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常在说明一个特征之后,会有举例。 B.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C.作比较:用(人们熟悉的)A事物与(被说明的)B作比较,突出(或强调)说明B……的特征。 null例:2001年12题 第②段中将元谋人、蓝田人与北京猿人的年代作比较,是为了说明    原文: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思路1(考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表)说明对象的特征(实) 思路2(方法1):本段的最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举例常在说明对象的特征之后。 思路3(方法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答案: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④从结构入手分析说明对象及特征。(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 例:2007年14题 《中国瓷器》结构null2.说明顺序及结构 【概念】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或工作程序 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外内、上下、前后、远近等) 逻辑顺序:讲道理究原因(因果、主次、总分、并列、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等。) 【 题型分类 】 ①判断说明的顺序 例:2007年13题 第⑤段介绍纹饰时采用了__顺序。纹饰的特征经历了从__到__、从__到__的变化过程。 原文: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巳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_。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 null思路1: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征(考点) 2:抓提示性词语(时间):早期、盛唐、宋代 3:抓概括性词语(特征):简单、自然→精细、刻意 (反义词:词性相同、词义相对) 答案:时间 简单 精细 自然 刻意 ②能否调换段落的顺序 (较少出现) 【方法技巧】 A.要准确理解文章整体或局部的说明顺序 B. 不能调换段落顺序的理由是: (1)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2)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null4.说明文的语言(01、04、07均以基础知识题出现) 【特点】 A.准确性(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 B.在准确的前提下,或平实或生动(修辞手法、神话传说)。 【例题】 例1:2001年13题 选择下列词语,将序号分别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处。A.精美绝伦 B.博大精深 C.兼收并蓄  形成了自己    的恢宏气度,展现出     的艺术形式和   的文化内涵。(答案:CAB) 思路1(考点):选词填空词语搭配(表)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实) 2:抓中心词气度、形式、内涵的含义 3:比较法、排除法 null例2:2004年17题 “焚琴煮鹤”是指拿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在文中比喻: (答案:糟蹋艺术 做煞风景的事. ) 原文: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大师,岂不大煞风景?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长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例3:2007年11题 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在第⑤段的横线上。 A光彩夺目 B流光溢彩 C巧夺天工 D栩栩如生 原文: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_____。 null5.开放性题目 【考点】 ①对文中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达” 例:2004年19题 从文中推断,第7段的内容显然应与第6段相对.请你用一段话来驳斥对方(即第6段)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见解。 原文:⑥至此,有人会说:“让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 为什么非得要去揭秘呢 科学家真是无事找忙.就算你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大师,岂不大煞风景? 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长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相关链接:《蒙娜丽莎》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做于1503—1505年.画上的蒙娜丽莎长发披肩,端庄稳重,脸部稍侧,双目正视,嘴角微微上翘,露出一丝含蓄的笑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艺术史上称之为“神秘的微笑”.达·芬奇不仅是艺术家,也是自然科学家和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师,他的绘画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当时绘画的表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绘画理论方面,他把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的知识,整理成为系统的理论,对欧洲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答案:能从科学或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等角度驳斥对方,确立自己观点; 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表述完整。 null ②对答题的理由进行个性化解说; ③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根据文章内容设计表格等 例:2007年13题 用四个字概括上图“青花瓷盘”图案的内容,填入方格中,并简述该图案所蕴涵的寓意。(答案:岁寒三友 瓷盘以松、竹、梅为主体图案,寓意要追求高洁、坚韧的品质 ) ④对文章中的某种表达技巧、表达特点进行品味; ⑤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或生活经验解说问题阐发意义 例:2001年15题 第⑥段中写道:“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这段文字中的“贫困”意味着失去,“保留”意味着得到。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着这种“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得”与“失”往往是相伴相随的。请写2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四、议论文知识点和考点四、议论文知识点和考点【知识点】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证明) 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2、议论文的分类:立论和驳论(论证方式) 3、议论文的结构 : 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null 论证结构:并列式 对照式 层进式 总分式——总分 分总 总分总 4、论证的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等 5、议论文的语言:准确、严密 null(一)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1、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肯定的 判断句,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 如:“……是……”;“我们要/应该……” 【题型】1、归纳和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2、补出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null【方法和步骤】 1、注意论点的一般位置。 1)看标题(论点式、论题式) 2)看开头(第一段,中心句) 3)看结尾(扣中心,点中心) 分论点:段落的首尾句(比较概念大小) 例1:2006年《水的感悟》13题 作者从“水”中得到的感悟是:(1)_;(2)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3)_;(4)_ (9分) 原文: ③水,平和柔弱,但它能够征服强大。最典型的是滴水穿石,以滴水之功,日积月累即可洞穿硬石。钢铁在水中也会不知不觉地慢慢腐蚀、消失。就像老子所言“柔弱能胜刚强”,这看似矛盾却是能够理解的。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这个道理,在历史上和生活中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null2、审查论题。 明确文章论题→论题中作者的看法、主张是? 例1:2002年《读书·养气·写作》14题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旨— 思路1(考点):中心论点 2:看标题:三(几)概念,论点应该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3:看首尾段、句,联系标题 答案:读书可以养气,养气有利于写作。(或: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全文结尾句) null3、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看文中所运用的事实或道理论据用来证明什么,尤其要抓住作者对论据所阐述的话。 4、注意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如“可见” “由此可知”“我认为”“因此”“这个道理”“应该、应当”“我们要”“依我之见”等) 5、分析分论点,找到中心论点。(总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领所述的关系) 例:07年5月八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透视谦虚》例:07年5月八年级《透视谦虚》11、本文的论点是下列表述中的 (3分) A、谦虚诚然是一种美德。 B、谦虚已经成了捆绑智者的绳索。 C、让个体充分表现自我、展露才智,才是有生机有活力的民族。 D、国粹式的谦虚并非真谦虚,其实质是提倡自我贬低甚至自我否定。 null(二)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题型】 1、概括论据 技巧:必须包含两要素:人物+事情(+时间、地点、环境) 2、补充论据 技巧:(1)基本要求:a、要典型;b、要真实;c、要一致;d、要简洁概括。 (2)格式:人物(谁)+事例(怎么做+结果怎么样)+简短评价 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 null3、论据还原(放回原文的什么位置及理由) 例:13、原文中本来还有如下一部分内容,你觉得它应该放在第几段中,理由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归咎于他的“恃才傲物”。时至今日,仍有人因被领导或导师视为“不谦虚”而被打入冷宫,政治前途或学术前途,就这样被扼杀了。 答案:第⑦段。这段文字分别举古代杨修和今日一些人因“不谦虚”而导致杀身之祸和政治学术前途被扼杀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第⑦段中作者“这时候的‘不谦虚’,已经成了伤人的武器”的论述。 null4、论据的作用(举…的事例,阐明了…) 5、论据的典型性、全面性 例1:《贫穷与学问》12、本文的论点是 。为证明论点,文中举了不少事例,如第③段就举了 的例子;从论证严密性的角度看,原文中还应该有 这方面的事例。 答案:现代社会中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对一个人做学问的必要性 null例2:第⑥段说“很多自然景物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内容,留下历史名人的足迹”,如果用下面这个例子来证明,你认为是否恰当,为什么? (3分) 西子湖畔有忠烈岳飞坟、于谦墓、秋瑾碑,让人感受“青山有幸埋忠骨”的崇高境界;有以苏轼、白居易的姓氏为名的苏堤、白堤,纪念他们对西湖的贡献;有很多名人的诗词,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历史文化的内容,增添了西湖的魅力。 恰当。这段文字以西湖所含的历史文化内容增添了她的魅力为事实论据,西湖是著名景点,因而此论据具有典型性,能较好地证明“自然美的魅力还有重要的源泉,这就是它的人文性格”这一观点。 null(三)理清论证过程。 1、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纵式:①层层深入 ②起—承—转—合。 2)横式:①总—分—总;②总—分;③分—总。 【题型】论证要严密、具有说服力。 1、全文结构的划分 2、对重点语段的层次划分 3、分析过渡句或起始句、结尾句的作用 4、段落能否调换位置( A:古今中外B:递进、转折、因果等)null(四)议论文的语言 1、议论文语言风格——概括性强、严密周到。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 2、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 1)修饰语、限制语的运用。 2)复句的运用。(并列、递进、因果、条件、假设、转折) 3)语序的安排。(逻辑关系) 4)情感倾向的表达。(修辞、句式:对比、排比、反语、反问等)null贫穷与学问 ①一个人要在学问上做出成绩,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与努力。其中对学问本身影响最大的当是个人的品德。关于道德对学问的重要性,许多大学者已经在道德标尺上为后学做出了表率。但我以为,德行之外,物质生活水平对一个人所能达到的学术成就划定了另一个边界,树立了另一个限度。贫穷乃学问之大敌。 ②《东轩笔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范仲淹在南京做学官期间,秀才孙明复,常因贫穷而乞讨,范仲淹观其乃才俊之士,对他的胸无大志表示不能理解。不过当得知是贫穷使然后,范仲淹就使他“日可得三千以供养”,让他能“安于为学”。十年后,孙明复不负众望,从一个秀才成长为一代大儒。范仲淹知道后感慨地说:“贫之为累亦大矣,倘因索米至老,则虽人才如孙明复者,犹将汩没而不见也!”null③“贫之为累亦大矣”,谁说不是呢?在古代,有多少聪敏之人因家境贫寒而导致学术“早夭”啊!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正是这样一个典型。方仲永少时天赋异常,名扬乡里。但故事的结局却是个悲剧——长大后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作者认为是因为方仲永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进一步看,他为什么没有获得良好的教育呢?那是因为他家“世隶耕”,祖祖辈辈以种田为业,家境贫寒啊!且不说家财万贯了,即使是一个中等之家,恐怕他父亲也不会“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乞讨而“不使学”了。因贫穷导致方仲永的人生悲剧,我们要为他惋惜。 ④贫穷对学问之累,古代尚且如此,在今天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环境下,当更是严重。“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事情,不是随处可见、支耳可闻吗?人穷志短。富兰克林也说两个口袋空的人腰挺不直。没有钱,保持一己的品格操守尚且很难,又何谈做学问这个更需要人格独立,需要安定气质的事业呢?大圣人孔子招收弟子时尚且要求干肉一束作为学费,想必是非常明白个中道理的。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基础,孔子又怎能安下心来删定六经呢?如果一个学者连一己的生活都不能很好地维持,何谈抱负、理想,又怎能兼济天下呢? null⑤学者大师的成功历程一再告诉我们,做学问除需要高尚的品德、安定的气质、忘我的勤奋外,还需要一个衣食无忧的“后方”,一个面对一定的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费和交游费而不用愁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基础,学问就会沦为谋生的手段,学问即在饭碗中,饭碗即在学问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取得优秀的学术成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然而现实的状况并不令人乐观。 ⑥而有些人却撇开这些物质基础,大肆批评学术浮躁和后继乏人,这种批评无疑隔了一层,没搔到痒处,也显得批评者不厚道。学人固然应“寂寞投阁”,固然应“板凳甘坐十年冷”,固然应不追求名利富贵,但学人自身的不追求难道能成为管理者们不给予他们的理由吗?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null11、第⑥段中画线句用成语表达是 (2分) 12、本文的论点是 。为证明论点,文中举了不少事例,如第③段就举了 的例子;从论证严密性的角度看,原文中还应该有 这方面的事例。(9分) 13、根据作者的看法,做学问除需要(1)高尚的品德、(2) 、 (3) ,还需要 ,否则学问就会沦为谋生的手段。(7分) 14、本文的论述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学人固然应“寂寞投阁”,固然应“板凳甘坐十年冷”,固然应不追求名利富贵,但学人自身的不追求难道能成为管理者们不给予他们的理由吗? null11、隔靴搔痒(2分) 12、物质生活水平对一个人所能达到的学术成就划定了另一个边界,树立了另一个限度。(3分)贫穷导致方仲永由少时天赋异常到最终“泯然众人”(3分)现代社会中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对一个人做学问的必要性(3分) 13、安定的气质(2分)忘我的勤奋(2分)稳定的物质基础(3分) 14、该句主要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形成了较强的语言气势,并能引人深思,有力地强调了管理者应该给予学人做学问所需的物质支持的观点。(5分)
本文档为【上海中考语文考点及对策1-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95027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605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小学语文
上传时间:2011-06-29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