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代文学脉络

唐代文学脉络

举报
开通vip

唐代文学脉络唐代文学 唐代文学 唐初诗坛:宫廷诗的时代 初唐诗歌的特点:诗歌的革新 初唐仍承袭着南朝诗歌的绮靡诗风。其原因大致有三: 1、历史的积习与传统的惰性。 2、与这一时期作家队伍的构成有关。 3、和帝王的审美趣味有关。 入唐以后,沿用旧的风格就十分得心应手。而大多数诗人则是围绕在帝王周围的重臣,如长孙无忌、魏征、褚亮、李百药、马周、许敬宗、杨师道、上官仪等他们的地位,限制了他们的生活视野和生活范围。作为朝廷重臣,他们经常参与帝王的宫廷活动,宫廷生活就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题材。生活视野的狭窄及缺乏强烈的感情,使得他们的创作...

唐代文学脉络
唐代文学 唐代文学 唐初诗坛:宫廷诗的时代 初唐诗歌的特点:诗歌的革新 初唐仍承袭着南朝诗歌的绮靡诗风。其原因大致有三: 1、历史的积习与传统的惰性。 2、与这一时期作家队伍的构成有关。 3、和帝王的审美趣味有关。 入唐以后,沿用旧的风格就十分得心应手。而大多数诗人则是围绕在帝王周围的重臣,如长孙无忌、魏征、褚亮、李百药、马周、许敬宗、杨师道、上官仪等他们的地位,限制了他们的生活视野和生活范围。作为朝廷重臣,他们经常参与帝王的宫廷活动,宫廷生活就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材。生活视野的狭窄及缺乏强烈的感情,使得他们的创作大量以奉和、应制、酬唱为主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而奉和、应制、应诏、应令等恰是南朝宫体诗的主要题材。 在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的条件下,他们诗中的情调毕竟带明清新明郎的气息,尽管风格绮靡,却不象南朝宫体诗那样颓靡,因而,唐初的与南朝的宫体诗并不等同,称其为宫廷诗似乎更为确切。而这近五十年,就可称是为宫廷诗的时代。 第一个十年 一、上官体 上官仪也是一位具有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的诗人。他的诗今存二十首,大都是奉和应诏之作。他的 五言诗,“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多效仿,谓之“上官体”。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诗的对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 二、王绩 王绩,一方面他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另一方面,又喜爱简放自由,不愿忍受官场的约束(“尝爱陶渊明,酌醴焚枯鱼”),在隋唐之际的风云变换中,他思想的这两方面起伏消长。 创作:王绩的主要贡献在诗歌艺术上。他的诗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纯朴疏野的意境。 自从南朝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经酝酿了,到了初唐沈、宋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五、 六十年的王绩,能写出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诗人。 第二个十年 一、“初唐四杰”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是指高宗武后时期出现在文坛上“以文章名天下”的四位“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虽然他们在当时地位比较低下,但在唐诗的开创时期,却都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突破宫廷诗的狭小范围,将的题材由宫廷移到市井,由台阁移江山与塞漠,扩大了诗歌的表现范围,诸如羁旅行役,言怀赠别,边塞关山,山川景物都成为他们歌咏的对象;同时他们在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昂扬进取与抑郁不平的情感,并在诗歌的体式与格律形式上有所探索,从而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杨炯长于律诗。 “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①“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王勃《游冀州韩家园序》、卢照邻《行路难》骆宾王《帝京篇》 ②“四杰”的七言歌行体,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的转变,出现壮大的气势和力量。他们(卢骆王)往往用它来铺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短,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③四杰的五言律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到了王杨时代,题材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如杨炯《从军行》。 ④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杨炯是四杰中以五律见长的诗人,其现存的十四首五言律,完全符合近体的粘式律,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意的追求。在促进五言律的定型化方面,他与杜审言以及沈、宋等台阁诗人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关于四杰的创作上的特点及其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他们具有变更文坛绮艳诗风的自觉意识,并且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他们变革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当时颇为流行的“上官体”。我们知道“上官体”是当时宫廷诗风的典型代表,四杰反对“上官体”是具有重要诗风改革的意义的。 第二,在创作上,他们的诗歌的视野与题材大大开拓了。用闻一多的话来说:就是他们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与塞漠。我们知道,初唐前五十年的宫廷诗人,其诗歌创作的范围,不离于宫廷的宴饮、酬唱、奉和与应诏,视野比较狭小,而到了四杰,他们的创作则展现了一个宫廷诗人所不了解的更为宽阔的世界,他们写羁旅苦辛,道路险阻,写边塞立功,功名追求,人生哲理等等,把诗歌的题材领域拓展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第三,在诗歌的感情基调上,他们的诗歌变得更加充实,他们或在诗歌中渲泄他们抑郁不平的牢骚,或写他们追求功名的热望,都具有一种昂扬、壮大、浓烈的情感!不论是写送别还是写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无不以充沛的感情,壮伟的气势充塞其间。这种强烈、昂扬、壮大的情感正是唐诗个性的最鲜明的特征之一,而这些在四杰诗中的出现,也正是四杰诗歌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之一。 二、刘希夷 他的代表作《代悲白头翁》,触景生情,,有一种朦胧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由对自然的周而复始与青春年华的转瞬即逝的领悟,带有青春伤感的情思贯穿全篇,并通过对红颜美少年和鹤发白头翁的对比描写而愈显浓烈,创造出兴象鲜明而韵味无穷的诗境。 以“四杰”为代表的出身下层的诗人,以一种抑郁不平之气从事诗歌创作,在诗中吟唱他们的苦闷、忧愁与欢乐以及他们对前途的种种憧憬,把一种博大的感情带进了诗歌中,同时,也由于他们生活经历的丰富,使他们诗歌的题材领域得以开拓,从而使梁、陈以来沿袭至唐初的浮靡诗风出现了转机。 第三个十年 一、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兼济天下的精神在他的思想中占主导方面。而佛老思想则是陈子昂在仕途失意后所找到的渲泄痛苦的工具与办法。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第一,他对六朝以来特别是齐梁时期诗歌的批判,既旗帜鲜明又抓住了要害。指出他们的弊病所在是“兴寄都绝,彩丽竟繁”,并且认为这种文风自晋宋以来已流传“五百年矣”,流弊很深,非加以改革不可。 第二,在批判的同时,他明确地提出了纠正的方法与途径。这就是在肯定汉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主张文学创作应恢复“风骨”“兴寄”的优良传统。所谓“风骨”,就是诗歌创作中把端正、健康、明朗的思想感情与刚健遒劲清新的风格相统一的一种美学品格。陈子昂提倡风骨,就是要使诗歌创作既具有充实的内容,又具有刚健有力的风格,从而矫正齐梁以来感情卑弱,语言绮靡的诗风。所谓“兴寄”,就是强调诗歌的比兴寄托,托物喻志,因物起兴。也就是要求诗人创作中要有感而作,从陈子昂对齐梁诗风的批判来看,他的“兴寄”就是要使诗人在创作时关注社会与现实人生,写出由此而激发的作者的感受。陈子昂的这种主张,对于扭转齐梁诗歌缺乏充实的社会现实内容,使诗歌重新走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道路,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第三,在这篇序中,陈子昂批判齐梁诗风,肯定建安风骨的同时,通过对东方虬诗歌的评价,提出了自己对于建立新诗风的要求,即诗歌要在内容劲健刚直,感情热烈昂扬,在音节上铿锵有力,气势飞动,在辞采上要光彩辉映,明朗皎洁,使人心明眼亮。胸襟开阔,涤烦去忧,既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有显著的社会效果。 第四,当然,陈子昂理论也有它的弊端。这主要表现在“兴寄”说的“寄”。由于侧重点在“寄”上,若处理不当,为“寄”而写诗,非由感情激越不可自抑写诗,则往往理胜于情,形成寄则有之,“兴”则未至。 作品: 《感遇》38 首,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亦非为同一事件而发,而是陈子昂不同时期所作的部分作品的汇集,它是陈子昂政治主张和思想感情的形象记录与反映。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他的诗歌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这些诗中大都是有感于政事而发,是针对现实生活中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而作的,这就使诗歌走上了反映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道路。 第二,他的《感遇》诗中,还有一些感慨身世,抒发抑郁不平之气的作品,这类诗中,往往呈现出一种昂扬壮大的感情基调与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慨。 如果说“四杰”诗中已经反映出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昂扬情调,那么,到了陈子昂这种情调更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其胸襟更加开阔,情感更加浓烈,气势更加壮大。这种壮大激越,慷慨悲歌,苍凉浑茫的风貌,已是盛唐诗歌美学风貌的先声。 总之,陈子昂诗歌创作的理论主张与他的创作实践,彻底清除了南朝诗歌与唐初宫廷诗的弊病,为唐诗注入了生命力,完成了诗风改革的使命,开启了盛唐整整一代诗人。 二、张若虚 如果说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与创作实践使唐诗的发展走上了继承汉魏风骨的道路,那么,张若虚则从清辞丽句与意境创造方面,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从陈子昂再经张若虚,初唐诗歌就走向了它的顶点,把陈子昂的风骨与张若虚的情韵相结合,唐诗发展的过渡时期就结束了。盛唐诗歌的那种既有风骨之美又具有情韵之长的新的风貌就要出现了。 但张若虚的这首诗却完全脱离了宫体诗的浮华艳丽,虽用旧题,也沿袭了游子思妇的题材,但却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全诗将思情、画意、哲理三者结合,以不同凡响的构思创造出了一个玲珑剔透的意境,表现了全新的情趣,成为唐诗中的千古绝唱。 《春江花月夜》一首,被誉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诗人与律诗的成熟和定型 这一时期诗坛上出现的宫廷诗人,则在诗歌的格律上进行探索并取得了新的成绩,从而使六朝以来就开始萌芽的近体律诗,到这一时期趋于完全成熟与定型。 这一时期的宫廷诗人,主要是活跃武后朝的沈佺期、宋之问及有“文章四友”之称的杜审言等人。 沈、宋二人的创作大致以贬谪为界,内容与风格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贬谪之前,他们作为宫廷诗人,举凡宫廷宴饮、帝王出巡及宫廷沙龙的酬唱活动,都有他们参与,而这一时期的创作,其内容也大多以奉和应制为主。这类作品在声律、属对方面很讲究,但大都无真实的感情可言,在内容上也无可取之处。他们的出色之作,是在遭受贬谪蛮荒的命运之后。由于生活境遇的变迁,他们后期的创作,在诗歌中有了更为真挚的感情,同时在风格上也显得清新自然。 沈、宋的创作的价值还在于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诗歌创作声律方面的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沈、宋等人的贡献,在于简化声律规则,使律诗的规则定型化,使律诗完全走向成熟。 沈佺期的诗歌中两首写游子思妇题材的诗,虽是一般常见的题材,但在遣词用字上却能摆脱齐梁,以气势贯注于诗中,在技巧上很见特色。一是《杂诗》其三,一是《独不见》(又名《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宋之问的诗以写于贬谪途中的两首诗最为著名,一首是《度大庾岭》,另一首题为《度大庾岭北驿》。 四、文章四友 文章四友是指高宗武后朝的四位诗人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四位诗人都工于律诗。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是一首完整的七律。为初唐第一首完整七律。五言律诗则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最著名。 宋之问的诗以写于贬谪途中的两首诗最为著名,一首是《度大庾岭》,另一首题为《度大庾岭北驿》。 律诗体式的定型,五言律的定型及其推导连类作用,由五言律基础推导出七言律格式:①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系铭序》最早有关“律诗”定名的记载,故沈、宋之称,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②以确立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如在五言近体的范围内,即可由五言律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的体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所以,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审言和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完成了七言律体的定型。 盛唐的诗人群体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一、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 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 (2) 佛、道的兴盛和知识分子漫游隐逸的风气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 (3) 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二、形成 唐代是山水诗创作的极盛时期,也是山水诗作为一个诗派的形成时期。 自号称“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发起针对宫廷诗风的文学革命,山水题材方走向真正的自然山水。 紧接四杰之后,对山水诗作出新的贡献的是陈子昂、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人。 一方面,针对唐初山水诗沿袭齐梁,他们极力倡导谢灵运的五古体,以复兴山水古调;另一方面,亦使近体诗格律更加规范严整,改变唐初近体诗粗糙的现象,使山水之体更为凝练,山水之咏更富余韵,从而为盛唐山水诗的更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盛唐山水诗的繁盛具有直接影响的还有张说和张九龄。 张九龄的山水诗则善于以宏大的气魄描绘山川形胜,同时寓含深沉的历史思索,被称为“寓神俊于庄严之内”。 在盛唐时期,山水诗实际上是一极普遍的题材 ,出现了“王孟诗派”视作山水诗派,即孟浩然与王维。 孟浩然的山水诗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表现出朴素自然的生活情调。 王维的山水诗则主要体现为画家的取景方式,并经艺术的提炼与纯化,构成一幅幅既清新明净又悠淡静谧的水墨画卷,其代表作如《终南山》、《山居即事》、《山居秋暝》、《山中》、《汉江临眺》等,皆在人与自然的依恋、沟通乃至融合之中展现出气韵生动的绘画美与诗境美,将这一题材的艺术成就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孟浩然 孟浩然的思想中,确有向往隐逸的一面,这从他诗所写的对于慧远、庞德公等隐士的追怀与向往可以看出。但是,从他的诗中也可以看出他有着强烈进入仕途或者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他的一生实际是在隐与仕的矛盾中度过的。 他的诗大多写旅游中的所见所感,一部分是他登临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还有一部分是漫游吴越时所作,所以可称为行旅山水诗。这种山水诗与王维的山水诗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观物方式上,他是以旅人的眼光来看山水,自然物象在诗中往往具有流动感,它是随着诗人的眼光而渐次出现的,不象王维是在静态中观察景物,物象具有相对稳定的视角。 其次,他的诗,往往是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因此,他的诗往往没有惊人的字眼,一篇之中没有特别用力精警动人的句子,但由于诗人是“伫兴而作”,是在对自然景物中有所领悟引起创作的冲动而写的,因而他的诗整体上显得很浑融完整。 其三,就风格而言,孟诗以冲淡为主调,诗的境界清淡恬远。他往往运用白描手法,风味天然,但却韵味醇厚。清人沈德潜说他是“语淡而味终不薄”,即说出了他诗的这一特征。不过,孟浩然诗在平淡的主调下,也有雄浑壮逸之作 四、王维 文集:王维一生所创作诗歌今存约四百余首,收在《王右丞集》中(清人赵殿成有《王右丞集笺注》,今人陈铁民有《王维集校注》)。 创作分期:大致而言,王维一生以天宝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生活态度比较积极,向往开明的政治,对功名亦有热烈的追求,对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也有所揭露。由于这一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气息,因而他的诗歌中不少都反映了那个时期特有的时代精神,也即人们所称的“盛唐气象”。 后期:由于思想日趋消极,因而初期政治上的积极进取转为消极退隐,作品在内容与风貌上均与前期有所不同。尤其是后期半官半隐的生活,使他的创作重点也转向了山水田园题材,这些作品在感情基调上虽不如前期作品那样充满热烈、明朗、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但在艺术上却具有杰出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山水田园诗派中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王维在当时被称为“一代文宗”。他的诗歌在题材上也比较全面, (1)边塞诗:《使至塞上》、《从军行》 (2)赠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 (3)妇女题材诗:洛阳女儿行》 (4)还有山水田园诗。 其中,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最为出色,而奠定他在唐诗歌史上地位的,则是他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不仅最能体现他诗歌艺术上的创造性,而且也达到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创造——诗情 山水诗在谢灵运的笔下,往往追求形似,写景繁富,而情与景两者则是割裂的。陶渊明的田园诗则以写意为主,并不着力于景物的刻画。把写景与抒情密切结合,熔抒情与写景于一炉,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从而创造了一种玲珑剔透、不可凑泊的意境。 就景物而言,景物不是独立于诗人主体之外的纯粹的客观对象,而是寄寓了作者的情怀、思想、胸襟与意趣,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王维这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是与他对山水景物的体认与观物方式密切相关的。 就观物方式而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大都是在宁静的心态下观物的,他能以一种虚静的胸襟去体悟山水,从而发现自然山水景物与自己性情的契合点. 就个性而言,王维是一个好静而又甘于寂寞的人,王维早年即归心于佛法,后来又受到南宗禅的影响。禅的境界就是要达到人、物合一,由静而悟的境界,这样就影响到了他的诗歌创作对明秀之美的诗歌意境的创造,因而也就形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独特个性。 (2)绘画技法的运用与诗歌的画意——画意 一是把绘画的构图手法运用于诗歌中。二是善于表现景物之间的层次感。三是善于给画面设色敷彩。 (3)注重音响处理,使诗歌具有音乐美——琴音 ⑷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还富于禅意与禅趣——禅趣 他把佛教禅宗所追求的静寂之境转化为诗歌境界,达到了诗境与禅境的合一。正由于此,王维富于禅理的诗歌,不是枯燥的佛教教义的宣传,而是借助于艺术形象,充满了生机与趣味。王维这类诗歌主要表现为对静寂之乐的追求,尤以他的《辋川集》二十首为代表。 五、储光羲(706?——762?) 在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中,他以写田园生活为主,作品主要有《田家即事》、《田家杂兴》八首、《钓鱼湾》等。其中《田家杂兴》八首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反映了春种秋收、种豆锄草、牧羊射猎、采莲钓鱼、饮食起居、男女情事等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数量与反映生活的广度来说,他的田园诗超过了王、孟在内的山水田园诗派的其他诗人。 六、常建 代表作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七、裴迪 擅长五言绝句,风格近似王维,而成就不及王维,较出色者如《华子冈》。 第二节 边塞诗派 所谓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盛唐边塞诗创作繁荣的原因: 其原因一是由于唐王朝国力的强盛,解除了少数民族对边疆的威胁,使得唐代诗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大为增强,边塞不再让人感到荒凉可怕,同时,唐王朝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得边塞的军功成为一般文士追求的目标. 二是与唐代文人的入边塞幕府的风气有关。 一、高适(702——765) 1、反映个人早期沦落、怀才不遇的诗,以《别韦参军》为代表。 2、反映民生疾苦之作。这类作品与诗人早年贫困失志、长期浪游,较多接触到社会下层、对人民生活有所体验有关。 3、边塞诗。共有二十余首,是最能代表其特色的作品。由于诗人前后曾三次出塞,对边塞征战生活有亲身的体验,因此所写多系有所为而发,有较强的针对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边塞的情况。 高适的边塞诗很有自己的个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描绘边塞激烈的战斗与边塞的自然风光见长,也不是以戍卒的口吻直接抒情。他的特色在于深刻地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病,以政论的笔调表示自己对战争的意见,同时流露自己对士兵的同情。他反映边塞问题,往往带有政治家的眼光,看问题深刻而富有理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燕歌行》。 4、赠答送别诗,如《人日寄杜二拾遗》、《别董大二首》等。 高适诗在体裁上,大部分是古诗。 律诗中七律七首,绝句十九首。最为擅长的是七言歌行体。其诗多直抒胸中所感所思。 多胸臆语,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其诗是真情流露,意胜于辞。 二是其诗披露胸襟,抒写怀抱,皆率直无隐,不假雕饰,且往往采用写实手法,不多作夸张。 三是其诗不常采用寓情于景的方法,而是多以包含感情的语言,夹叙夹议。 四是诗句多经提炼加工,具有概括性。 艺术特色 “兼有气骨”,是指高适的诗歌语言质朴有力,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高诗大都写得质朴、刚健、明朗,在风格上以悲壮慷慨为特色。 二、 岑参 1、岑参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两期: 一是出塞以前的早期创作,大多作于隐居于嵩阳、颖阳以及往来京洛间。这一时期的诗歌多山水写景之作,诗风新奇隽永,特别是表现出善于摄取景色中新奇事物的特点,但总的说,他这个时期的诗歌,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诗人的眼光还多局限于个人狭小的范围之内。 第二个阶段是两次出塞时期,其诗以边塞诗为主,约有七十余首。不仅数量在盛唐边塞诗人中最多,成绩也最突出,这些诗可说典定了岑参诗诗歌史上的地位。诗人是以热烈乐观的情绪去观照的,因而不仅使边塞没有了荒凉之感,反而给人以奇情壮采的魅力。这种将边塞风光与生活写得充满神奇壮烈与豪迈乐观,正是岑参的独特个性所在。 这一时期,岑参也有一些怀乡诗,如:《逢入京使》 2、岑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第一、岑参诗歌的感情炽热,它将山水、游侠、赠客熔为一体,抒写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爱国精神,因而形成了壮阔雄伟,大气磅礴的风格。 第二、岑诗奇特峭拔,“度越常情“,形成形象鲜明,令人惊异的艺术特征。 第三,岑诗除了奇、壮之外,还有“丽”的特点。 第四、在体裁上,岑参的边塞诗以七言行歌见长,句式富于变化,音节悲凉宏亮。 总之,岑诗的风格,可以“雄奇壮丽”四字来概括。 四、王之涣 王之涣诗今存六首,不过他是以质量取胜的作家。《凉州词》《登鹳雀楼》 五、 崔颢 今存诗四十二首。其写边塞出色者有《赠王威古》、《古游侠呈军中诸将》等,但他最著名的还是七律《黄鹤楼》。 六、李颀 1、边塞诗《古从军行》流传最广,堪为代表作。 2、送别赠答诗,这类诗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善写人物形象与性格,如《赠张旭》。 3、描写音乐的作品,如《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听万安善吹安 篥歌》等。 七、王昌龄 1、写边塞。大多是以旧题乐府写成的组诗。如《从军行》七首,《塞下曲》四首。王昌龄的边塞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其着眼点往往不在于具体的战事,而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深刻的内涵饱满的热情,突破了六朝以来边塞诗主要就乐府旧题加以敷衍的固有程式,使之更有生气。 2、写赠别。 3、闺怨、宫怨诗。如《闺怨》 第三章 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 李白 李白的思想:儒、道、侠、纵横家思想的杂糅,以道家思想为主。 李白的人格: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自信自负豁达的精神风貌,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古题乐府在李白手中得到了创新,一是借古题写时事,二是用古题抒己怀。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歌行的创作中,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李白歌行的价值,表现在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傍依,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神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李白的绝句,如行云流水,语言明快,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李白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极为明显,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1、主观色彩浓烈。主要表现为“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王世贞《艺苑卮言》)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喷涌而出。形成江河奔腾式的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诗情。 2、想象奇特。李白诗歌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和优美两种类型。李白诗的基本色调,是明丽爽朗。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李白的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光辉典范。中晚唐韩愈、李商隐等诗人都对他推崇不已;宋以后,论诗者皆李杜并称。李白的诗歌继屈原之后,把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李白以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后者),扫清了六朝以来华艳柔靡的诗风,完成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伟业。李白通过学习乐府民歌与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技巧,使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还有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三、杜诗的诗史性质 杜诗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提供比事实更为广阔、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他把战火中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以下为之动情。 2)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 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着力于细节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感情,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叙事还是抒情。记叙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歌的地方。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 (1)首先在于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2)以律诗写组诗 (3)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和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艺术风格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其感情基调是悲慨。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 地位与影响 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炼字在晚唐更发展成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 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式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杜诗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诗人忧国忧民的责任感的确立,二是杜诗所体现的审美追求与美学风范成为一种准则,为后世提供了模仿的范本。 大历诗风 名词解释: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这一时期活跃于诗坛的诗人,主要是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等人。一方面,他们在诗歌的美学风貌上,继承了盛唐诗人特别是王、孟等作家的情韵,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巨变又使他们缺乏了盛唐诗人的那种元气浑厚的内在骨力而呈现“气骨顿衰”的特点,诗歌情感与风貌上表现为冷漠、萧瑟、衰飒等,在意象选择上也多表现为清冷、荒寒。诗坛的这种状况,表明这是由盛唐到中唐过渡的一个创作低潮时期,这也为后来中唐诗人的诗风变革提供了一个契机。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1、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暗淡的色彩。类似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彩的词语,在大历诗人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2、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与词语选择密切相关的意象运用,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①象征性意象; ②描述性意象。 一、刘长卿:秋风夕阳的诗人 作为从盛唐过来的诗人,刘长卿的经历主要跨越“安史之乱”前后这一时期,一方面盛唐时期繁盛在他的记忆深处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安史之乱带来的州县残破民生凋敝又在他的心灵上罩上了浓重的阴影。 仕途的不 畅,清白受辱,无端遭谗等等,也使他在心灵上受到创伤,从而给诗歌带上了一种萧疏、冷落,忧伤的情 调,因而他的诗在意象的选择上多选用带有衰讽荒寒,冷落色彩的自然景物,如秋风落晖,白去寒雁,落 叶夕阳,在色彩上则多用冷色调的颜色,如白、青,在审美感觉上则多用冷、寒、暗、晚等字眼 刘诗中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主要以反映安史之乱后衰败的社会现实为主,这部分诗歌有描写安史之乱造成的州县残破的社会现实,但刘诗中写得较多较好的却是那些写山水隐逸生活情趣的题材。这部分诗多写贬官以后的情绪与山水景物。在山水中寄托着消极的人生态度,情调萧瑟,寂寞感伤。 刘诗的风格,语言精炼雅静,形象鲜明,诗境韵味淳厚,耐人寻味。体裁形式多五言,权德舆称其为“五言长城”。 二、韦应物:“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所写的一部分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明显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而后期则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与散淡。他的诗歌中有一些讽刺统治阶级、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在另一类诗中虽也寄托了对现实的不满,但也更多地表现出希企隐逸的感情色彩。 韦一直学陶,虽不及陶的淳厚,但其清新自然,于景物描写上观察细致,表达新巧上,却可谓得陶之神韵。 所谓“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时期活跃于诗坛的十位才子型诗人。他们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 “十才子”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社会相对安定的一段时期,以参加当时长安权贵等组织的唱和活动而著称。由于他们生活面较狭窄及自身思想的局限,他们的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应酬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在诗歌艺术上,他们以谢眺为宗,步武盛唐,追求清雅闲淡,注重声律和对仗,体裁上以五言律为主。尽管他们刻意模仿盛唐,但由于在艺术上创新不足,同时也缺乏盛唐诗歌中风骨与生机,故而显得虽有风味却气骨顿衰,总体成就不及盛唐王、孟等诗人。 1、钱起,2、卢纶, 三、顾况 1、顾况诗歌的俗与奇。顾况的诗,受江南民歌的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有如白话,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又常常俗中有奇,有怪奇的想象,怪奇的比喻,对韩孟诗派有一定的影响。 四、李益 七绝 有一些诗表现将士的英雄主义精神,豪放遒劲.但多数是写战士的思乡的痛苦,并常以月色、角声渲染气氛。他的诗虽似王昌龄,但整个气度已非盛唐边塞诗,类似岑参诗的豪迈、王昌龄的豪壮雄浑都没有了。如歌唱胜利、大军出征的雄壮场面也很难看到。 元白诗派及其创作特点 所谓元白诗派,是指中唐元和时期活跃于诗坛,以元稹、白居易为首,包括张籍、王建、李绅等在内的一个诗歌创作群体。这一派诗人的创作,继承了盛唐杜甫以及中唐早期元结、顾况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在诗歌内容上,他们打起哀时济世的旗帜,着力揭露社会现实生活的各种弊端,表现人民生活的疾苦,力求用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因而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艺术上,他们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这一诗派的创作在当时与后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张籍 张籍乐府诗最著名,今集中有乐府约九十首,用古题的占一半,但内容与精神却与自创新题并无二致,皆“为时”、“为事”而作。他非常推崇杜甫,乐府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有不少血泪的控诉。他又善于刻画他们的内心活动。在艺术上,他的诗以朴实取胜,简练爽利,少铺叙、议论,多用白描,擅长对比,给人以深刻印象。 2、王建 王建的诗比张籍多,反映人民的生活面也广,尤喜刻画劳苦人民的内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职业的人民的悲惨命运,突破了前人的题材。 张王是白居易外乐府创作成就最高者 3、元稹 元稹与白居易是诗歌唱和的好友,也是新乐府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乐府古题序》、《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叙诗寄乐天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等,对新乐府的形成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元稹早年写了不少现实主义诗篇,大都在白居易之前。《田家词》为这类诗的代表。 4、李绅 但最有名的是他的《新题乐府》二十篇,当时最为元白称赏。 白居易 他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前期是“志在兼济”时期,后期则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的诗论主张,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一脉相承。 诗论主张 (1)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2)在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学根植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3)阐发了诗歌的特性。 (4)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 白居易诗歌的内容 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上述四类诗歌,最受白居易重视的是讽喻诗与闲适诗,它体现了白居易思想中“兼济”与“独善”两个不同的侧面。 白居易的闲适诗 (1)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 闲适诗意在“独善其身”,“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适悠然的情调及对“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生活的满足。 (2)闲适诗对后代的影响 其浅近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而最具现实性的则是讽喻诗。讽喻诗今存共170 首,。这些诗涉及唐代历史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各种社会问题,就其内容的丰富性而言,可说是唐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白居易以一个政治家的犀利眼光与一个诗人的敏锐感受,把当时许多弊端都揭露出来,表现于诗歌。内容: (1)土地和赋税问题。 (2)揭露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欺压人民的罪行 (3)宣扬爱国主义,反对侵略战争。 (4)妇女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 (1)语言浅显平易而又能警策动人。他的诗善叙事,但又善用一二警策句统摄全篇,达到言浅意深、平淡中见奇警的效果。 (2)以叙事为主,又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白诗以善于叙事见长,但又将叙事抒情结合。其方式有三,一是寓感情于叙事中,诗中虽无抒情的句子,感情却洋溢于叙事中,二是以第一人称口吻代替人物抒情,。三是在叙事之后直接抒情, (3)白居易还善于刻画人物形象。 白诗的缺点一是理周辞繁,精炼不够,二是言辞激切,含蓄不够。务尽务详,使诗歌给读者想象的余 地不足,加上议论过多,不免破坏了诗歌的形象性,这都削弱了其艺术力量。 四、中唐诗人的唱和之风 中唐诗人间的唱和在贞元年间已显端倪元稹、白居易相识之后,既有酬唱制作,他们的唱和采用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的形式,并在当时广为流传,长庆到开成年间,唱和真正形成高潮,东都洛阳乃唱和重地,而白居易为核心人物。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群诗人在创作上却走着另一条道路。与元白的重视诗歌的现实功用不同,他们更注重诗歌艺术上的创新,在诗歌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貌上独树一帜,使唐诗的艺术在盛唐之后另辟新境。他们创作上更重主观,尚奇怪。 其特点一是把怪怪奇奇的审美情趣带到诗歌创作中来,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以丑为美;二是重主观,诗歌中意象以主观情思的流动为转移;三是在诗歌的构辞与语言上的散文化倾向,打破了诗歌旋律的回环往复及对称之美。韩孟诗派的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这种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对于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是起了积极的作用的。 韩愈 对于盛唐诗人的评价,韩愈是李、杜并尊的。但从创作实践上看,他主要是继承李白的自由奔放,杜甫的体格变化、好发议论、格调拗折、造语生新等传统。初期主要模仿汉魏古调,中期学习李、杜,但又趋于奇崛险怪,晚年则脱尽壮浪纵姿而归于平淡。韩诗的最主要的、最有代表性的风格,可概括为奇崛险怪。 韩诗的奇崛险怪,就具体特点而言,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诗歌语言上的戛戛独造,摆脱平俗。 二是诗歌立意与构思上的奇特。 三是以文为诗。所谓“以文为诗”,也就是把散文创作中的一些手法如散文的章法、句法、议论等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来,形成诗歌艺术上的一些新特点。 孟郊(751——814) 孟郊诗歌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一些诗歌,对社会问题以及下层人民的生活有所反映,但更多的则是写他这样的中下层文士的穷愁困顿生活以及怨怼的情绪,这一类诗歌可说是他诗歌的主旋律。在体裁上,孟郊诗多以乐府与古诗为主,不写律诗。追求古雅,是他写诗的祁向。就风格而言,孟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白描手法,平易浅显,不用典故与华丽辞藻却感情浓烈的诗,另一类则是搜奇抉怪,写得矫激不平的诗。这一类可说是最能代表他特点的诗。他爱写苦寒之境、枯槁之美,诗的遗精穷蹙寒涩,苏轼将他与贾岛并论,称为“郊寒岛瘦”。大致而言,这类诗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 从审美情趣上看,他爱写一些丑怪、枯槁、惨厉、恐怖等事物. 第二,从构思上看,孟诗刻意求奇求险,显得十分奇特。 第三,孟诗在语言上反俗避熟、硬语盘空,但又力求妥帖。。孟郊由于心态悲愤矫激,写诗又以苦吟著称,因而他的诗歌语言一反常态,力求写得新奇,显出戛戛独造的个性。这表现为一是喜欢突出事物的硬度与质感,二是表现为下狠猛语 贾岛(779——843) 总体而言,贾诗的风格清深幽峭,但缺乏强烈的喜怒哀乐之情。他是远远地站在社会之外,在禅房山林幽僻之境中表现自己的趣味。这种趣味对后来一些找不到出路的失意文人有很大的影响。 姚合(755——855?) 与贾岛相近,人称“贾姚”,对后代诗人影响颇大,但他多写荒凉山色与凋敝风景。 李贺(790——816) 正由于他的诗在趣味上多荒幻鬼怪,风格幽奇冷艳,,因而他有“诗鬼”之称。在艺术上,李贺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诗人。在他短短的二十七岁中,他写下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诗歌。他呕心沥血地捕捉新的意想,创造新地意境,在题材选择、意境提炼、形象刻画、诗意构思、字词运用等方面,都能做到蹊径独辟,力避凡俗。 特点 第一,他的诗歌的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的成分。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巧妙而又多样的修辞手法而造成的。他的诗歌,尤其喜欢运用拟人、比喻、夸张、通感等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而带有“虚幻荒诞”的怪异色彩。李贺诗歌中意想的虚幻性与其选材是有关系的。他诗中的选材往往新颖而怪异,富有传奇色彩。 第二,李贺诗歌的构思不拘常法,意想之间的跳跃性很大,常常超越时间和空间。李贺诗歌意想的这种跳跃性,大约一是与他写诗时激动的情绪有关,二是与他写诗时的构思方式有关。 第三,李贺诗歌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求奇,他的诗常在事物色彩和情态上着力。 李贺诗歌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他独特的幽峭奇崛,秾丽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诗歌史上,他都可说是一个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诗人。 刘禹锡(772——842) 即运用寓言的形式,托物寄兴,借题发挥,或讽刺政敌的渺小、丑恶,或借慨自己遭时的不幸,有志无成,寓意鲜明,锋芒毕露,具有很强的倾向性。 刘禹锡个性豪迈、刚毅、乐观,这种个性自然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豪爽明朗而又婉而多讽构成他诗歌风格的基本特征。而就体裁言,他诗歌中律诗、绝句比古诗的成就高,仿效民歌的乐府尤为著名。 柳宗元(773——819) 柳诗的主导风格,是他贬谪后独特的境遇与他的气质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即清幽孤寂、忧情哀怨。只是他的这些诗的有时表现为枯寂简淡,有时表现为幽冷奇峭。柳诗的这两种特点,后代的诗人都有体认。由于前者简淡纡徐,故多将他的这种风格与陶渊明、韦应物等相提并论。 柳宗元诗歌风格的形成,一源于他独特的遭际与处境,二则源于他的个性气质。 古文运动与韩柳的古文 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是指一种上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与当时流行的骈文相对立的一种新型散文。古文运动是唐贞元、元和年间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场散文革新运动。唐以前无所谓古文,在唐德宗贞元时期,由于韩愈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向韩愈请教,一时“韩门弟子”甚众。李翱、皇甫湜等都是韩愈的追随者、拥护者。到了唐宪宗元和时期,又得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的业绩更著,影响更大,从贞元到元和的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所谓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从政治上看,“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面临的社会矛盾步步加深。 从经济上看,安史之乱后,均田制遭到破坏。 以韩愈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思潮,在贞元时期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正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内来挽救这个严重的危机,促进“中兴”局面的出现,从而加强和巩固李唐王朝统一思想的封建帝国统治。古文运动兴盛,此即是其客观原因所在。 韩、柳古文理论的主要内容 (1)“志道”、“明道”和反对形式主义 “志道”、“明道”是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石,也是号召作者的一面大旗。到了宋朝,人们把它发展为“文以载道”的口号,比起原来的“志道”“明道”就更鲜明概括了。韩愈论文、主张重道,也就是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但是他也不忽视文的重要性。韩愈的“文以载道”观念也有它的局限性,他所标榜的道,终究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的“道”,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提供理论根据,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这都是其糟粕所在。但韩愈的优秀的古文作品,正是冲破了他的这些陈腐观念,放出了异彩,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 (2)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 韩、柳一致认为,作家的品德是根本的东西,文章是作家品德的反映;品德的高低和好坏,决定着文章的高低和好坏。韩柳还提出了作家进入创作阶段的精神状态——“气”和“神志”的问题。”韩柳二人提出的作家品德修养问题,对培养新的青年一代作家的道德品质,要求他们言行合一,具有高尚的行为和理想,扭转当时轻薄浮华的文风起了积极的作用。 (3)“不平则鸣”和对现实的批判 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愈是强烈,郁积愈是深厚,那么他的鸣声也就越高,愈畅愈勇,反之就“杂乱而无章”。这里指明了文学是从时代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产生出来的,作家的责任就在于反映这种矛盾和斗争。 (4)新体古文的具体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表现方法还得由自己来创造,文章有难易之别,他认为两者的取去要决定于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唯陈言之务去”,创造新鲜的词汇与“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强调作家要创造新鲜的词汇,反对陈词滥调,强调在文辞上要具有创造性,反对陈陈相因。 韩愈的散文 韩愈文集中所收包括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现力极强,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1)论说文 从内容与形式上大体又可分为三类 1、明儒道反佛教的长篇、中篇之作.这类文章,论题明确,论证有力,言词锋利,说理深刻,很有气势,结构上往往具有格局严整、层次分明的特点。 2、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 3、论述文学思想的。 (2)叙事文 1、学习儒家经书的,文字古雅,句奇语重,大笔淋漓。 2、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通过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性格。 3、学《史记》而不用议论的.纯用语言、行动刻画人物,不着议论。 4、为友情深厚的文学家而作. (3)抒情文,多见于祭文、书信、赠序。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韩愈的散文,无论是议论、是叙事或抒情,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专一能,怪怪奇奇”,无论文体、结构、语言风格,都多彩生姿,达到了前人所不曾达到的高度。 1、气势充沛,豪逸奔放。 2、曲折多姿,变幻莫测。哪怕是很短一篇文章,韩愈也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3、逻辑严整,锐利雄辩 4、想象丰富,巧于用譬。 5、语言融会古今,富于独创性。他提倡“陈言务去”,但也不否定语言的继承性,而是反对陈陈相因的陈词滥调。 柳宗元的散文 (1)讽刺现实的寓言作品,这类作品着重在讽刺和批判当时那个病态的社会的不良的人情风尚,用语犀利清新,幽默而略带风趣,善于抓住平凡事物的特征,加以想象和夸张,创造生动的形象。在他以前,寓言只是文章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形式出现。柳宗元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成就,大量创作寓言,从而使之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文学作品。 (2)描写人物的传记散文。这类作品,大多取材于当时社会中那些被损害、被侮辱的下层人物。作品通过对他们的遭遇和处境的具体描写,反映中唐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如《捕蛇者说》、《河间传》、《宋清传》。《段太尉逸事状》则写的是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物段秀实。 (3)抒写郁愤的山水游记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1)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能准确地把握本身的具体特征。 (2)富有生机,形神兼备。这主要是由于他运用了融情入景的手段。 (3)把山水之景与作者郁闷的心境结合,借山水抒发作者受迫害的心情,表露怀才不遇的苦闷。 (4)语言精美清丽,注意锤炼语言,选择富于表现力的语汇,力求做到准确、鲜明、生动。 晚唐诗歌 政治的腐败表现为:连年战争,军费开支巨大;朝廷各级官员腐败,生活极其骄奢靡烂,挥霍无度;科举风气败坏,士人入仕更为艰难。晚唐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的。生活于这样时代的诗人,他们的思想、心态与艺术追求,与他们的前辈中唐诗人已有所不同。中唐时期虽是大乱之后,但士人却对王朝的“中兴”抱有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不失昂扬奋发,常常表现为积极进取,关注时弊民瘼的精神。但到了晚唐,面对政治上不可收拾的局面,他们则已深感无力回天,因而在心态上蒙上一层暗淡、伤感的色调。 晚唐的七十余年,从时间与诗人活动的情况来看,可说有两个高峰。一是晚唐前期,以杜牧、许浑、李商隐等人为代表,他们承受着中唐士人的影响,还怀抱希望,眷念朝廷,但现实的黑暗与颓败,又使他们迷惘。他们希望有所作为,而事实上又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们的心理大抵处于矛盾之中。与此相应,他们在诗歌创作上转向抒发个人情怀。他们的矛盾心情反映在对于现实与历史的深沉思索中,因而,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精彩的怀古咏怀诗。在艺术上,他们倾向于表现细腻幽微的情思,尤其是李商隐,追求朦胧情思朦胧境界,创作了唐诗的最后一批精品,创造了唐诗的最后的一个高峰。 二是晚唐后期,也即继杜牧、许浑、李商隐等诗人之后登上诗坛的另一批诗人,主要有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聂夷中、罗隐、郑谷、司空图、韦庄、韩偓等人。这时唐王朝已是日落西山,气息奄奄。他们当中的多数,对朝廷采取了一种冷漠的态度。他们有的对黑暗现实不满,写出了一些反映现实、揭露政治腐败的作品;有的则采取了一种避世的态度,写出了一些追求淡薄情思、淡薄境界的唱和之作和留恋山水、向往隐逸以及艳情之作。总体来看,晚唐诗坛的创作倾向还是比较多样的,因而,晚唐可谓是唐诗的晚秋,虽显萧瑟,却仍不乏幽香。 杜牧与李商隐 杜牧与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翘楚,代表着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二人在文学史上齐名并称,世称“小李杜” 杜牧(803——852) 杜牧的诗歌,从内容上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反映他爱国忧民怀抱的政治咏怀诗。这一类作品大多用五古写成。 二是咏史怀古诗。这是他作品中写得最出色、成就最突出的一类诗歌。中晚唐时期,随着政治形势的恶化,诗人借鉴历史,反思现实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性的倾向。与此相应,咏史诗的创作在中晚唐便兴盛起来。 杜牧的咏史诗,一类是借历史题材来讽喻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的。咏史诗的第二类,是借史著论,有意发挥,抒发情志,表现其独到的识见。三是杜牧还有一些山水抒情佳作,写得清新、精致,十分动人。四是还有一些伤春伤别之作。这类刻意伤春伤别之作,是他政治失意、仕途不畅时的感伤之作,反映了他生活情感的另一层面。 今人多称其诗俊爽峭健而又有风华绮靡之致。总的看,他的风格独具特色,别有追求。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立意新奇,构思巧妙。,他非常注意立意新奇,构思上有新鲜感。 2、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3、语言上既绚丽多姿又清新自然,既明丽俊爽,又含蓄委婉既风流华美,又神韵疏朗。 李商隐(813——858) 六百多首诗,内容广泛,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诗。 二是咏史诗。李商隐的咏史诗写的又多又好,大都是通过历史上来揭露、讽刺最高统治者骄奢昏聩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的。 三是咏物之作。 四是无题诗。这是李商隐诗中最有创造性、艺术上最完美、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类。这类诗的寓意含蓄,诗意朦胧,故而吸引了无数的读者、研究者的兴趣。总的说,无题诗中有一部分可能有政治寄托,有的可能是写自己的爱情。 他的诗歌在表现技巧上具有构思缜密、寄托遥深、语言清丽、用典精切、格律严整的特点。具体说其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观化倾向。他总
本文档为【唐代文学脉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220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5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6-28
浏览量: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