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

举报
开通vip

美苏争霸美苏冷战的标志,原因 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日愈膨胀,经过战争洗礼而强大起来的苏联成为美国实现野心的障碍,美苏从战时盟友变成了冷战对手. 1947.3 美国推向杜鲁门主义苏联针对其在1947.9成立共产党工人情报局 1947.6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 苏联针对其在1949成立经互会 1948美苏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9美成立北约组织 1955苏联成立华约组织 影响: 北约: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在欧洲铸成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军事包围圈 华约:标致战后...

美苏争霸
美苏冷战的标志,原因 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日愈膨胀,经过战争洗礼而强大起来的苏联成为美国实现野心的障碍,美苏从战时盟友变成了冷战对手. 1947.3 美国推向杜鲁门主义苏联针对其在1947.9成立共产党工人情报局 1947.6美国提出马歇尔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苏联针对其在1949成立经互会 1948美苏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9美成立北约组织 1955苏联成立华约组织 影响: 北约: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在欧洲铸成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军事包围圈 华约:标致战后欧洲正式形成两大军事队里集团 世界又一次处在战争的危险中,动荡不安,国际关系恶化 第三世界崛起,局部热战 美苏冷战的影响: 消极:两国相争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积极: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收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了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初步形成——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1)基本原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矛盾冲突加剧。 在二战后期,同盟国举行了一系列会议,其中雅尔塔会议尤为重要,对上述会议的成果进行了完善、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后面的会议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雅尔塔体制就是以上这些协定的总和。 (2)内容:确定了战后处置战败国的原则;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建立联合国;对战败国的边界重新划分,对其殖民地重新分配;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等。 (3)实质:雅尔塔体制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产物。 (4)意义:它的确立就意味着近三百年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这一局面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2、演变发展——两大阵营、美苏争霸 (1)两大阵营: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 (2)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1991年。 3、正式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北约和华约的建立)(1955年) 二、美苏争锋的方式——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一)冷战 1、序幕——邱吉尔的铁幕演说 1946年3月,遏止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2、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成为资本主义霸主) 3、主要内容及苏联应对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建立 时间 1947年3月 1947年6月 1949年 原因 杜鲁门认为共产主义威胁世界和平和美国安全 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 目的 遏止苏联、称霸世界 利用经济手控制西欧、遏止苏联 军事上遏止苏联 根本原因:美国称霸世界 内容 运用美国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止共产主义扩张 援助欧洲经济 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特点 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公开反苏反共 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以隐蔽经济手段反苏反共 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军事上反苏反共 实质 遏止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遏止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遏止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影响 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对西欧经济复苏起了作用 苏联应对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互会” 华沙条约组织 4、冷战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①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②1947年6月,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 ③1949年12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④1949年,德国分裂。 ⑤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⑥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⑦古巴导弹危机 (二)局部热战 1、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朝鲜战争 2、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越南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一)美苏从冷战到争霸 1.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美国直到1933年才承认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元旦,美、苏、中、英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作战,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能够结成联盟。但是,战争结束后,美苏联盟破裂,转变为冷战和争霸。 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美苏在冷战中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和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1956年召开了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缓和美苏紧张关系,寻求美苏共处合作,平起平坐,共同来主宰世界事务。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差距缩小,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都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有利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战略使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50年代后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逐渐形成。 4.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二)美苏争霸的特点和实质 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1.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苏联要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把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美苏双方都宣称要最终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实现本国坚持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方式,完全违背人类社会形态多样型存在与共同发展的规律。 2.经济实力的竞争。战后,美国由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对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经济,并企图控制西欧。战后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使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到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的54.6%,到1970年只占37.8%。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约有30%被破坏,损失惨重。从1946年起,苏联开始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但是,苏联也存在不少问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实力的竞争起决定作用,苏联在综合经济实力与总体科技能力方面落后于美国,这是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3.军备竞赛方面,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武器装备最先进的强大军队,并且垄断原子弹。到70年代,苏联在常规军备和核军备,特别是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这使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转入战略攻势,迫使美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美苏争霸的重点是欧洲,双方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垒的僵持状态。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在欧洲发动战争。美苏还在全球争夺战略要地和海洋霸权,控制盟国,打击对方的盟国。美苏企图控制世界各国,但是,第三世界的崛起,打破了美苏争霸的局面。各国人民是世界的主人,美苏争霸既损害了本国人民的利益,又违背了世界和平与进步的潮流。 80年代初,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既打击亲苏势力,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实际上是实施战略进攻,以“星球大战”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的战略攻势。 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和陷于停滞。1987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落后于日本,与美国的差距实际上拉开了。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被迫放弃对美国的战略进攻,转向全面收缩,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苏联在军备竞赛中最终败于美国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科技实力落后于美国。 4.美苏争霸,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都发生冲突。美苏争霸的实质,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同美国要称霸世界。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美苏冷战争霸,违背社会发展趋势,反其道而行之,必然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所抛弃。 (三)中国与美苏冷战争霸的关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各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阵营对峙,形势严峻,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拒不承认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封锁中国,在军事上威胁中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50年代初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共同点,同时,两国在国际上有共同的对手美国。 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如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1960年,苏联片面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同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同年,苏联在新疆挑起边境冲突事件,中苏关系恶化。1969年,苏军挑起珍宝岛武装冲突。苏联在中国边境增兵百万,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开始把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并且把苏联做为头号敌人,与苏联霸权主义进行斗争。 这一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同中国处于敌对状态。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70年代初,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入战略防御。为了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转而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压力,也需改善同美国的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 8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进行全面收缩。在这种情况下,中苏关系开始缓和。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苏、美三国关系随着美苏争霸局势的变化而变化,中、美、苏关系恶化时,给三国都带来了损害。中国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从美苏方面来说,都是在战略进攻时要控制或颠覆中国政权,而在战略防御时又打“中国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四)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 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1970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首次赶上美国。1977年,苏朕军费的绝对额为1300亿美元,同年美国是113O亿美元。美苏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内经济的发展。1980年,美国国债高达2600亿美元;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核大战。美苏两国的核武器能把人类毁灭数十次。但是,另一方面,美苏冷战争霸,两极格局对峙近半个世纪,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和核大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在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发生核大战,不可能有胜利者,只有交战的双方甚至整个人类的毁灭。这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意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只能实行核威慑。世界人民,包括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 4.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9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局面结束,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的多极化世界格局,是开放型的世界战略格局,较之美苏争霸的格局,是历史的进步,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美苏冷战    冷战 coldwar(1945年至1990年)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东、西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由于政治信仰不同,而处在相互敌视状态。由于双方军事力量都非常强大,拥有几百万军队和数万核弹头,运用这些军事力量,就可以将地球彻底消灭好几次,所以谁都不敢动用军事力量来发动战争。但是,他们都想削弱对方直到搞垮对方,所以就动用除军事行为以外的一切手段。这包括:经济封锁、政治供给、颠覆破坏、军备竞赛等。虽然两大集团之间没有直接响起枪炮声,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处在一种战争状态。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将这种状态称为“冷战”,以区别动用真枪实弹的“热战”。 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于是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2)由于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提出冷战。 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东、西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由于政治信仰不同,而处在相互敌视状态。由于双方军事力量都非常强大,拥有几百万军队和数万核弹头,运用这些军事力量,就可以将地球彻底消灭好几次,所以谁都不敢动用军事力量来发动战争。但是,他们都想削弱对方直到搞垮对方,所以就动用除军事行为以外的一切手段。这包括:经济封锁、政治供给、颠覆破坏、军备竞赛等。虽然两大集团之间没有直接响起枪炮声,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处在一种战争状态。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将这种状态称为“冷战”,以区别动用真枪实弹的“热战”。  1947年3月12日,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国情咨文,攻击苏联是集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希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 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  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美国的富尔敦发表关于“铁幕”的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此后,英国因无力对希腊政府镇压希腊人民革命武装继续进行援助, 于1947年2月21日由英国外交部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美国国务院, 英国于3月底停止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希望美国填补它撤退后留下的“真空”。英国的这一表示为美国扩展势力和执行以实力“遏制”苏联的政策提供了机会。这是冷战开始的序幕。 步骤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经济上: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3)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 苏联在军事方面的应付措施   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冷战的结束   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最佳答案 二十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灿烂夺目的世纪,二十世纪的国际舞台上曾上演过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幕事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迭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战争给人类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和教训。和平是人类永恒的理想,但事物的发展往往不能如人所愿,我们看到,二战后的世界仍不太平。如何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更好的指导未来的行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一)冷战中的美苏关系 冷战是指除了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活动。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提出,这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战争中美苏关系的演变分如下几个阶段: 〈1〉冷战初期阶段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美国于1947年3月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六月“马歇尔计划”实施,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帝国主义阵营形成。1949年经互会建立,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1955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冷战,在政治上形成了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和禁运,在军事上各自组建了自己的同盟,最终形成了冷战中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2〉美苏争霸阶段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交。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举行戴维营会议。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一边。 1 古巴革命 20世纪50年代古巴人民反对亲美独裁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1952年3月10日, F.巴蒂斯塔·伊·萨尔迪瓦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再次上台,实行亲美独裁统治。1953年7月26日,卡斯特罗带领一批青年攻打圣地亚哥的蒙卡达兵营,失败后被捕入狱。1955年5月获释,随即建立了革命组织七二六运动。1956年12月,卡斯特罗又组织一批青年从墨西哥乘格拉玛号游艇渡海回古巴,登陆后转战到马埃斯特腊山区开展游击斗争。1957年3月13日,以J.安东尼奥·埃切瓦里亚为首的一批青年学生攻打总统府,失败后建立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转入拉斯维利亚斯省山区打游击。1958年,另一反美组织人民社会党也在亚瓜哈依地区组织游击队。不久,这两支队伍同七二六运动领导的游击队主力汇合成一支较大的起义军。同年10月,卡斯特罗颁行土地改革法,各阶层人民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12月,起义军解放圣克拉腊,消灭政府军主力。接着,挥师西进,直指哈瓦那。在革命形势的逼迫下,巴蒂斯塔于1959年1月1日逃亡国外。起义军进入首都哈瓦那,宣告古巴革命的胜利。接着,临时政府成立。卡斯特罗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同年2月出任政府总理。 以卡斯特罗为首的七二六运动取得政权后,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61年5月1日,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洲际导弹 射程在8 000千米以上的导弹。由于各国所处地理位置和作战对象不同,对洲际导弹的射程规定也不一致。按飞行弹道分为洲际弹道导弹和洲际巡航导弹;按发射点与国际位置分为地地洲际导弹和潜地洲际导弹。是战略核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洲际弹道导弹通常采用多级液体或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惯性制导或复合制导,携带核装药单弹头或多弹头(集束式多弹头或分导式多弹头)。它具有推力大,飞行速度快,射程远,命中精度高,杀伤破坏威力大等优点。但多数存在体积大、笨重和不便机动等弱点。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一般配置在地下发射井内,采用自力发射(热发射)或外力发射(冷发射)方式。 潜射导弹 潜射导弹是由潜艇发射的导弹。潜艇导弹系统有潜射核弹道导弹、潜射巡航导弹(常规)、潜舰导弹、潜潜导弹、潜空导弹等几种类型。 战略轰炸机 战略轰炸机是指用来执行战略任务的中、远程轰炸机。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当量核武器的主要运输工具。它既能带核弹,也能带常规炸弹;既可以近距离投放核炸弹,又可以远距离发射巡航导弹;既可以做战略进攻武器使用,在必要时也可遂行战术轰炸任务,支援陆、海军作战。因此,它是一个国家战略进攻力量中最机动、且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武器系统。 苏军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地处中亚南部,与苏联、中国、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国接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78年,亲苏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两派联合发动政变,打死总统,成立了以塔拉基为主席的新政府──革命委员会。新政府与苏联迅速签订了“友好睦邻合作条约”,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全面与苏联合作。这样,大批苏联专家和顾问名正言顺地控制了阿富汗的几乎所有重要部门。塔拉基的政策引起了人民民主党的内部一些高层人士的不满,1979年3月就任总理的阿明在内讧中打死了塔拉基。阿明执政后,执行有保留地与苏联友好的政策,引起苏联的不满,苏阿矛盾日益激化。由于阿明曾经在美国学习过,苏联认为他本人可能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决定冒险除掉他。11月,苏联设计调走了喀布尔的阿富汗军队,由苏军换防。1979年12月27日晚7时,苏联以受到邀请为借口,派军队侵入阿富汗。同时,部署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苏军在坦克和大炮的掩护下也突然发起进攻,占领了喀布尔的各个重要战略要地,苏联克格勃的快速反应部队阿尔法小组占领总统府,击毙阿明。苏联把卡尔迈勒扶上了阿富汗的统治舞台。苏军的侵略在阿富汗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国内,阿富汗人民掀起了反苏高潮,大大小小的抗苏游击队遍及阿富汗全国各地;国际上,苏联也空前孤立,联合国大会在1980年1月即通过提案《要求外国军队立即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到1987年,联合国连续9次通过决议,要求苏联军队立即、全部、无条件地撤出阿富汗。美国对阿富汗的抗苏力量进行了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由于侵阿战争,苏联的军事和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人民的不满也日益增大。1986年,苏联决定从阿富汗撤军。这场苏联先后动用50多万官兵、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长达9年2个月的战争,终于随着1989年2月15日最后一批苏军撤出阿富汗而宣告结束。当最后一辆坦克驶上苏阿边境的阿姆河大桥时,驻阿苏军司令格罗莫夫跳下战车,徒步走过了苏阿边界线。面对蜂拥而上的记者,他的话意味深长:“我是最后一名撤出阿富汗国土的苏军人员。在我的身后,再也找不到一名苏联士兵了。” 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一幅漫画 出自1962年的一份美国报纸。图中,赫鲁晓夫同肯尼迪正在扳手腕,他们的屁股下面各自坐着对方的核弹头,左手都在准备按下核弹按钮,两人都已大汗淋漓。较量的结果,显然是赫鲁晓夫居于下风。此漫画反映出苏美关系极度紧张,战争已一触即发。 柏林墙 1961年5月民主德国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日益严重的本国居民逃往联邦德国的问题。几年来大批东德居民越过边境跑到联邦德国,仅1961年6月就有近10万人西逃,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这严重地威胁着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最后政治局秘密作出决定,要建立一座柏林墙来阻止外逃的浪潮。1961年8月13日凌晨,与西柏林接壤的东柏林街道上所有灯光突然熄灭,无数辆军车的大灯照亮了东西柏林的边界线,2万多名东德士兵只用了6个小时,就在东西柏林间43千米的边界上筑成一道由铁网和水泥板构成的临时屏障。8月18日开始了柏林墙的全面建设。“柏林墙”不仅建在东西柏林之间,而且延伸于东西德边界。柏林墙全长166千米,它的外围是一道3.5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铁丝网与柏林墙之间有50米宽的空地,在这长160多千米、宽50米的无人地带设有300个观察炮楼、22个暗堡、数千个电子眼,还有250只警犬。柏林墙高4米,宽50厘米,墙的上端还焊接着光滑的圆形铁筒,使人无法攀登。柏林墙的建成封死了192条街道,其中97条连接东西柏林,95条连接东西德其他地区。1961年8月22日,民主德国政治局做出决定,边防兵对越墙逃跑者可以强行禁止,包括开枪。然而柏林墙的险峻并没有完全挡住西逃的势头,人们想出各种办法逃往当时的西德,当然能跑出去的人毕竟是少数。据统计,在那些年里大约5 000人试图越跑,其中3 200人被抓获,100多人在越墙时被打死,200多人受伤。80年代末,东欧政局的急剧变化,1989年民主德国开始有大批居民出走,11月9日下午6点,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自由进出国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柏林墙随后被拆毁。 出席“欧安会”的各国代表 早在1954年,苏联就提出召开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但遭到西方国家的拒绝。到60年代末,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又一再提出召开欧安会的建议。西欧国家对苏联的建议作出了积极的响应。美国起初反对召开欧安会,但在欧洲出现要求改善东西欧关系的强大潮流面前被迫改变态度,以免被置于全欧会议之外。从1973年7月至1975年8月,欧安会分三个阶段举行。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通过了赫尔辛基最后文件。图为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前排右一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左)与勃列日涅夫在1972年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协议上签字 图为1972年5月2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签署《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和《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的场景。
本文档为【美苏争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722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1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1-06-24
浏览量: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