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注:本专题含古代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与货币演变三个小专题,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古代社会生活变迁另见古今中外综合专题系列。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知识。 小专题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耕作技术、发展原因及发展表现等): (1)商和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绝大部分的农具用木、石、骨、蚌制成,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注:本专题含古代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与货币演变三个小专题,古代土地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043927664_0和赋税制度、古代社会生活变迁另见古今中外综合专题系列。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知识。 小专题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耕作技术、发展原因及发展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等): (1)商和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绝大部分的农具用木、石、骨、蚌制成,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战国时期秦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二是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作用(如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等);三是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促进。 (4)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三郡,即苏南和浙东一带)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北方农业总体上恢复和发展的主要表现是: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如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地区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利(如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处都要通渠灌溉);开发了边疆地区(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都取得了可喜成就)。 (5)隋唐时期,农业较快发展,其特点表现在:一是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如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三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南诏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稻谷收割后,又种大麦,是我国农业史上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 (6)明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如棉花、烟草、花卉等)。 2.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1)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稻、黍、稷、麦、豆),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2)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西域的葡萄、核桃、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胡萝卜等陆续移植内地。棉花原产地不在我国,大约在西汉时传入新疆地区,后在南方种植。 (3)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等输入中国。有一些国外蔬菜品种传入我国,如来自地中海地莴苣,来自印度的刀豆,来自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4)两宋: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5)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水利技术与水利工程 (1)灌溉技术与工具: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唐朝时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灌溉工程: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淮河流域修筑芍陂,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汉武帝时,在关中地区开凿了六辅渠和白渠;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 (3)运河工程: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秦朝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农业灌溉;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4)历代治黄工程: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西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 (5)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 (二)新课标版: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西周时期,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人们的生活已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两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出现的犁壁,使铁犁可以向同一方向翻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西汉时赵过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推行代田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方法先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这种耕作技术沿用至今。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的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中国古代的著名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人们创制和改进的农业灌溉工具有曹魏时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和明清时的风力水车等。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民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多数农民容易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二.规律小结 1.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旧的工具被淘汰、新的工具诞生,实质上是古代生产力进步的具体表现。 2.纵观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新工具更加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已得到充分体现。 3.生产工具的发明,体现了人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能够通过正确、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世界。 4.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公共水利工程建设,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 5.古代人类治理大河、修筑水利工程,体现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的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的哲学原理。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时期农业发展原因和水利技术与工程,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历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5全国文综二卷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   A.成都平原    B.河北地区     C.渭河流域      D.淮河流域 02.(2004全国文综一卷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03.(2007江苏历史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04.(2007江苏历史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始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05.(2005全国文综二卷13)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这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06.(2005全国文综二卷14)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代     D.南宋 07.(2004全国文综一卷1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08.(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09.(2009年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芍陂     C.通济渠      D.邗沟 10.(2009年山东文综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2008天津文综39题第(1)问)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D  芍陂位于淮河流域。 02.C  应为弱化周王室统治。 03.C  从效果上看,这应是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 04.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源于唐朝,在明清时较突出。 05.C  按教材,这应是邛沟。 06.C  唐代灌溉工具的革新应是筒车。 07.B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应是手工业发展的结果。 08.A  从该水利工程的功能和效果看。 09.C  熟悉大纲版大运河的“三点四段”划分。 10.B  题中含义是指农作物中经济作物比例增加,只能说是第②③两项。 11.答案要点: (1)(指明整体水平,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环境来分析原因)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五.新题预测 01.《史记•河渠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载:“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材料中的“渠”是指   B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广通渠 02.白居易的《琵琶行》有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诗中提供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C A.商人重金钱不重感情      B.唐朝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C.唐朝茶叶商品化程度高    D. 交通不便,经商路途遥远 03.大家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经济实质是    A A.封建自然经济               B.农业、手工业协调发展 C.耕地织布出售产品           D.重农抑商 0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B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05.“其湖池不流水,……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引文所指的灌溉工具是    B             0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牟氏庄园,是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后裔高营建的住宅,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主庄园,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庄园内的每一项建筑都严格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观念布局:大厅供奉祖先,老爷居住楼阁,妻妾子女居于平房,一干佣人居于群房。粮仓、磨房、碾房、粉房、油坊、棺寿房等多在群厢,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1988年1月13日,修葺一新的牟氏庄园经国务院批准,憋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庄园全面对外开放,短短十几年间,观光旅游者已超过六百万人次。 材料二  战国时候,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办法招徕三晋(韩、赵、魏)之民到秦开荒,使秦国的荒地迅速得到开垦。 ——《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                                                                       ——(南朝梁)沈约:《宋书》 材料四               明代《棉花图•收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4分) (2)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业的什么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3分) (3)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4分) (4) 从材料四中你能得到农业发展的哪些信息?结合史实,归纳这些经济信息对其他经济部门的主要影响。(4分) (5) 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 答案要点: (1)封建地主阶级孙艳的等级观念,自我封闭、自给自足,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成为旅游胜地。(4分) (2)特征:大力垦荒以扩大耕地面积。(1分)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各国政府的鼓励性措施。(2分) (3)变化:江南经济发展迅速。(1分)表现:耕地面积增多,耕作技术进步,单位产量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以丝织为主的纺织业技术高,产量大;出现了建康和扬州等大城市。(3分) (4)信息: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2分)影响: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分) (5)趋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1分)   小专题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矿冶业的发展: (1)夏商西周三代: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夏朝青铜器目前尚未发现,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 时期。商朝青铜器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 (2)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青铜铸造工艺有更新的创造,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品;那时的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为精致美观。 (3)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 (4)隋唐: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清: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产铁量达到六七千斤。 2.纺织业的发展 (1)先秦:西周时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春秋战国时,纺织品纤维相当细密,如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 (2)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中心襄邑、洛阳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高;蜀锦,遐迩闻名,行销吴、魏。 (3)隋唐:丝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有些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以丝麻织品著称的手工业城市很多,北方以定州、宋州、毫州为代表,南方以扬州、益州、宣州、越州最有名。 (4)明清: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彩色印刷品;纺织业出现了地区性分工,如“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陶瓷业 (1)先秦: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次飞跃。 (2)秦汉:陶塑精品遗存丰富,最突出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另外还有东汉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秦汉大量的砖瓦、瓦当,也极具艺术价值。 (3)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4)隋唐: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巩县的唐三彩最为有名;还出现了秘色瓷。 4.造船业发展 (1)先秦:夏朝时,船已作为水上交通工具。 (2)三国:吴国造船技术很高,卫温曾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3)隋唐: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称为“海上霸王”;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洪州是著名的造船中心。 (4)宋元:北宋时,海船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海船设有隔离舱,在局部撞坏时仍可抢修;南宋造船业中心有明州、泉州、广州,能制造载粮几万石的大型远洋海船。 (5)明清: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表明,明朝造船水平十分高超。 5.煮盐业、酿酒业的发展 (1)先秦:甲骨文中有关于商周时期酿酒技术的记载。春秋战国时,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人们已能用曲造酒,是中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 (2)秦汉: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反映了盐在当时国家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3)隋唐:中原人从高昌学来酿造上乘葡萄酒的方法,据记载说魏征是酿制葡萄酒的高手。 6.造纸业的发展 (1)秦汉:西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南北朝:纸张质量提高,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造纸中心有洛阳、长安、建业、扬州。 7.手工工艺专著:  (1)战国时期——《考工记》: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2)明清时期——《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它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还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这表明海外技术的不断传入,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国外称《天工开物》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8.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经历了一个产生——缓慢发展——被打断发展这样一个过程。 (1)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的出现 ①前提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直接原因: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30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 ②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如苏州) ③含义: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④产生部门(最早出现的行业):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⑤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在当时的苏州,出现了所谓“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⑥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在全国占主要地位。 ⑦实质:机户与机工之间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⑧意义: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 (2)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①发展表现: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规模大。 ②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的根源;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重农抑商”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封建地租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产品,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措施(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流通不便;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 (3)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③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 ▲不利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②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 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二)新课标版: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精美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中国古代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创造发明很多,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时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出现五大名窑。明清时瓷器种类丰富。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中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时丝织技术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时设在苏杭等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唐朝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元朝时民间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那时使用的花耧机,专用于织造精细的丝织品。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3.中国古代手工业品享誉世界: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出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手工业产生早、门类齐、技术先进、品种丰富。 2.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农业、商业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这三种行业还互相促进。     三.热点冷点 1.纺织业、矿冶业、陶瓷业、造纸业、手工艺专著和资本主义萌芽,是高考的热点。 2.造船业、煮盐酿酒业等,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6广东历史2)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 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  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02.(2006江苏历史3)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 A  吴、蜀丝织业闻名全国         B  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C  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D  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 03.(2007重庆文综15)图六为隋唐时期局部图。A、B、C、D四城市中,同时以陶瓷和纺织品著称的是   04.(2004北京17)图5-图7出自我国古代同一部科技著作。读图,指出该书的作者是                 A.贾思勰          B.沈括            C.徐光启             D.宋应星 05.(2009年江苏历史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06.(2009年广东历史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07.(2009海南历史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的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  春秋时期出现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02.C  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始于唐朝。 03.D  A处扬州(铜镜、造船);B处苏州和C处宣州(织锦);D处越州(青瓷、织锦)。 04.D  从弹棉图判断时间应在南宋以后,从农业、手工业并重判断为手工业工艺著作。 05.C  题中材料实际是指从南北朝时出现的灌钢法。 06.B  明确“织造局”是官营手工业。 07.D  商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是私营手工业在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五.新题预测 01.“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结合下面的几幅图片指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B 【四羊方尊】           【三角援戈】     【人面纹文鼎】     【乐府钟】 02.“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 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D A.丝    B.毛    C.棉    D.麻 03.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写下“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此诗句赞美的陶瓷品种是    B A.唐三彩     B.青瓷     C.粉彩瓷     D.白瓷 0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陶瓷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B A.魏晋南北朝北方的白瓷技术传到南方      B.青瓷中的秘色瓷也在唐朝出现 C.郑和下西洋,以瓷器作为对外贸易的惟一的商品 D.《农政全书》介绍了中国瓷器生产的情况 05.明朝后期,太湖地区出现了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                     A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06.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新“四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其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 的发明应该是    B A. 瓷器                               B. 丝绸                               C. 青铜                               D. 酿酒 07.唐代李肇所著《国史补》:“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此材料提供的信息有       B ①唐代手工业生产发达,形成各具特色的手工业生产中心  ②唐代生产的瓷器只有白瓷   ③唐代瓷器已经得到广泛使用    ④唐代陶瓷工艺已经臻于成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08.中国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B.中国古代瓷器精品大部分出自官窑 C.唐朝时青花瓷、彩瓷大量行销海外      D.清朝时期生产的珐琅彩闻名中外     小专题三: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及货币演变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1)先秦: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 (2)南北朝: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草市(农村集市)开始出现,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3)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三是市场发达(场所固定——市;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店铺限定——营业面积;时间限定——市的买卖时间;夜市草市——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四是商人众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市场大——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贩运快——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向农村——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对外贸易艰难(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2.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3)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4)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5)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6)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二)新课标版: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业的发展。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时,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大量农副产品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出现了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要求。明清时期,统治者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4)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规律: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圆形方孔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唐高祖李渊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清末出现机制货币,货币的铸造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流通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053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1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6-21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