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举报
开通vip

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一章 古代希腊的政治思想 ☆柏拉图 (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一章 古代希腊的政治思想 ☆柏拉图 (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一)柏拉图基本的政治思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 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理想政体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3个等级的混杂,导致争斗,军人政体(Timocracy)随之兴起。军人政体中, 少数握有权势者聚敛财富, 形成寡头政体(Oligarchy)。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民主政体发展到极端时又会被僭主政体(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约作于柏拉图后两次去叙拉古之间(公元前367~前361),这是他在叙拉古的政治实践受到挫折,思想发生变化的时期。《政治家篇》主旨是讨论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义。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他认为,真政治家(哲学王)无需用法律统治,但现实中真政治家极为罕见,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是一门科学。法律对于政治家,犹如教练和医生的训练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处方一样,法律虽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却是必要的。 柏拉图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从理想出发,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设计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环境、疆域大小、人口规模与来源、国家经济生活、阶级结构、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法律等细则。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第二等好的城邦与《理想国》中的正义之邦相比,在具体措施上有很大区别。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学王执政的贤人政体转为混合政体,以防止个人专权。《理想国》主张统治者实行公产、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则恢复了私有财产和家庭。《理想国》中划分公民等级是依照其先天禀赋的优劣,而《法律篇》则是按照后天财产的多寡。 (二)对柏拉图政治思想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柏拉图政治思想蕰含着主观与客观、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反映了德治和法治两个观念的交锋。柏作为古希腊政治思想顶峰时期的著名政治思想家,第一个系统阐述了政治学理论问题,提出了正义论的国家观,这种以主观观念为基础的方法论对后来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一)基本的政治思想 1、国家起源问题(自然起源论)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并具备说话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早期各级社会团体都是自然地生长起来的,一切城邦既然都是这一生长过程的完成,也该是自然的产物,这又是社会团体发展的终点。”认为人居住在城邦,并创造科学、艺术、宗教等多方面的成就,这都是人自然发展的必然性,并且只有在国家中才能实现。亚氏将政治、国家的终极原因归结为人的自然本性。 亚氏国家论的特点: A、将国家与社会作了区分,将政治结构与它背后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作了区分,把国家看成一个社团,一个高于其他社团的完善社团; B、国家与其他社团的重要区别就是它有统治权; C、真正的政治统治应当是人人平等的,包含着臣民的自由和同意;国家统治不是契约关系建立的; D、一切社团的建立都是为了某种善业,国家的目的则是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包括外物诸善、躯体诸善和灵魂诸善,即适量的财富、强健的体魄和高尚的品德。 2、政体问题 政体就是一个城邦政治权利的分配制度,由此决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城邦的性质是由政体形式即政体结构和经济结构决定的(这种认识颠倒了国家性质与政体的关系) 政体的划分原则: 一是看政体的宗旨维护的是全城邦的公共利益还是只维护统治者本身的利益;二是看掌握最高统治权的人数。 B、政体职能即国家职能: 一切政体都包含有三个要素:即议事部分、行政部分和审判部分,各要素组织不同 C、政体变革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一是政体形式发生变更,政权易手,就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最主要是由于人的社会地位不平等造成的。一般城邦都以平等、正义为建政原则,但地位不同的人们对于正义和平等的理解不同。他认为,正义就是平等,但平等有两类,一类为数量相等即平均的正义,另一类为比值相等,即分配的正义。既要考虑平民的自由身份,又要照顾富人在财产上的优势。 二是已据高位的人企图进一步加深社会不平等亦会引起变革。总之,当权者谋私利就会引起政体的变更。社会变革的途径:凭武力或欺骗,或者结合这两种手段。赞成柏拉图的观点:政体变更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所以防止改变,就必须防微杜渐,防止特权。 D、关于采取何种政体的看法: 否定了君主政体和贵族政体是理想政体的主张,认为“我们不仅应该研究理想的最优良的政体,也必须研究可能实现的政体,而且由此设想到最适合于一般城邦而又易于实现的政体”。由此推崇共和政体。 共和政体能维护城邦制的四项原则: 第一,财产应私有公用。 第二,公民应轮番执政。 第三,必须实行法治。 第四,人口和疆域应当适量。 古希腊末期的政治思想 (一)政治思想的特点和基本倾向 1、城邦制度的瓦解打破了“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观念,马其顿帝国高高在上,个人丧失了主人翁感觉,与国家、政治的关系疏远了。个人如何生活、如何达到幸福成为了人们研究的中心。 2、个人主义成为了政治思想的基础,个人利益被放到首位,随着视野的扩大,政治思想中出现了“世界主义”的倾向。 3、随着城邦制的解体,奴隶主阶级在城邦中的优越地位消失了,政治思想倾向“消沉、悲观和无可奈何”。 ☆伊壁鸠鲁 1、生平简介:公元前341年——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2、主要政治思想: A、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唯物主义,他断定,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神也是由原子构成的。“凡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他被马克思称为是“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者”] B、研究的主题是伦理思想 1.快乐至善[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追求快乐,即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首先要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 2.快乐主义 3.国家的基础[个人利益]:人类行为除了追求快乐和幸福之外,没有任何固有的道德价值和 任何其他固有的价值。 4.契约[国家的目的是为防止彼此伤害,实现个人安全和平静的快乐生活。 5.国家的价值所在:能使个人得到安全,过快乐生活的就应当服从,否则就应当反对。 他这个契约论是在智者学派提出的“社会契约”概念的基础上完成的。未能正确阐释国家的真正起源,相反,却掩盖了国家的阶级实质。 斯多葛派 斯多葛派是腓基尼人芝诺(公元前336年-公元前264年)在公元前300年之前不久创立的。人生的最高道德目的不是“幸福、快乐”而是“义务、德行”。德行义务与自然相一致,与自然保持和谐,自然界存在一种逻各斯,即自然法。逻各斯是世界理性和神安排的必然命运,人们必须服从自然法。推崇禁欲主义:斯多葛派宣扬的宿命论和禁欲主义思想,更加明显地反应出当时希腊奴隶主阶级屈服于现状、回天无力的悲观情绪,使这个学派成为具有政治道德和宗教信念的人们的精神支柱。 自然法(普遍存在、至高无上) 平等(消除对立和差别) 共同的社会统一体 世界国家 斯多葛派的自然法和世界主义理论标志着古希腊城邦制的解体,极力推崇由具有德行的国王统治的君主政体,认为国王是“活的法律”,为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其政治理论对罗马、中世纪和近现代的政治思想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 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一、社会历史概况 1、经历了三个时期 王政时期(公元前8C-公元前6C) 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确立的标志则为贫民保民官的设立和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帝国时期(前27年-476年)所谓“共”就是多元并立,“和”则是统一,有差别的统一谓之“共和精神” 2、在共和时期崛起了一个新的富有阶层——骑士 等级 3、在帝国时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二、政治思想特点 1、反映面广,形式多样。 2、理论创新不够,实践色彩浓厚(动荡的社会和激烈的斗争使思想家无法静下心来进行理论思辨)。 ☆波利比 1、主要政治思想(是探讨罗马强盛原因的产物) A、政体循环论 波利比认为政体有纯粹形式和腐败形式两大类。纯粹形式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腐败形式有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和暴民政体。认为以往的政体都是依君主政体-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暴民政体的顺序循环。 B、混合政体论 为了寻求一种能够避免或者至少能够延缓循环过程的优良政体,认为“最优政体,是三种政体的混合。”混合政体实质上就是贵族共和制政体。 C、分权制衡理论 三种纯粹形式的政体混合产生了一种分权制衡的关系。 认为罗马主要有三种权力,即具有君主制优点的执政官权力、具有贵族制优点的元老院权力和具有民主制优点的人民大会权力。执政官掌握军政大权,元老院具有决策内外政策、审查和批准法案等权力,人民大会具有立法权等。 2、评价 波利比成为继亚里士多德以后又一位对分权制衡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理论家。但由于忽视了罗马社会潜在的社会矛盾和危机,因而不可能真正科学的揭示罗马共和制必然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格拉古兄弟 1、生平简介 格拉古兄弟是公元前2C下半叶古罗马共和国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奴隶主激进民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马贵族中少有的开明之士,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他们清楚的看到了小农破产给国家带来的危害。 2、当时的社会历史概况 当时的罗马社会内部的矛盾已经积聚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对外战争中获得的土地大部分由国家出租或者出卖,因此元老贵族和骑士侵吞、租占和购买了大批共有土地时还大肆兼并小农土地,使之背井离乡,成为城市无业游民。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动荡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减少了罗马军团的稳定因素。面对这种情况奴隶主阶级内部产生了以元老贵族和大奴隶主组成的保守派和以中小奴隶主组成的民主派(开明派)。 3、提比略.格拉古的土地改革及思想 在贫民及改革派的支持下,提比略(前133年)当选为罗马的护民官,并着手进行土地改革,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限制公有土地的占有额并分配超额占有的土地。 4、盖约.格拉古的社会改革及其思想 前123年当上保民官,限制富豪兼并保护小农利益,结果招致元老们的刻骨仇恨,前122年连任提出了授予意大利同盟者以公民权的法案和在被罗马人诅咒的迦太基进行殖民的法案,结果引起了包括贫民在内的所有罗马人的反感。 盖约在恢复提比略土地改革法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改革的范围,先后提出了土地法、粮食法、审判法、军事法、筑路法等法案。首先满足了小农的土地要求,解决了城乡贫民最迫切的生活困难,限制了土地的进一步集中;其次,减轻了贫民的兵役负担;再次,提高了骑士等级的政治、经济地位。 5、主要贡献和评价 是公元前2C后期贫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真实反映。格拉古兄弟改革,实质上是以奴隶主阶级改革派领导的以城乡贫民为主体的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运动。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看,最突出的就是提出并在行动上实践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西塞罗 前106年——前43年,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西塞罗出身于古罗马Arpinum的奴隶主骑士家庭,以善于雄辩而成为罗马政治舞台的显要人物。从事过律师工作,后进入政界。开始时期倾向平民派,以后成为贵族派。公元前63年当选为执政官,在后三头政治联盟成立后被三头之一的政敌马克·安东尼(Marcus Antonius,公元前82—前30年)派人杀害于Formia。 1、西塞罗的政治思想(试图重振罗马的共和精神,挽救其颓废) 平等论:人是有理性的的动物,其一,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动物,都能学习并获得知识,在分清是非上是平等的[这种平等观限定在精神领域,虽然人人都有接受知识的可能性即是平等的,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现实社会中人们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存在不平等是正常的];其二,人们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即指人们必须服从现存的社会秩序,按照法律的规定在国家中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履行自己的义务。因此他的人类平等不过是人类不平等的另一种论证而已。 法律论: 本源与依据 自然法 ——————————————> <——————————————人定法 补充与体现 统治者是会说话的法律,法律是不会说话的统治者(试图用法律将罗马社会各阶级、阶层控制在有利于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社会秩序之内) 国家论: 起源: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人的合群性推动下在家庭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逐步演进而来的。 本质:就是“人民的事业”,形式上与“人民主权”观点一致。但联系“人民”的内涵与西塞罗本人对人民的具体态度就具有明显的虚伪性。 目的:就是“正义”和“利益”。[正义则叫我们宽恕一切人,考虑全体人民的利益,给予每个人以应有的权益,不染指神圣的公共财产或属于他人的财产。不过是保护罗马财产私有制和贵族统治的社会秩序不受侵犯] 基础:“法律”而不是“暴力”。认为“哪里的权力是基于强暴和专横,哪里就没有国家。”【他反对的仅是阶级内部互相使用暴力,以免使得罗马奴隶制共和国在军阀混战中被奴隶与下层贫民起义的烈火吞没】 政体论:源于亚里士多德和波利比的政体分类、混合政体理论。最好的政体形式是混合政体 【可以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在能提供一套制衡体制,在这种体制中,行政长官有足够的权威,杰出公民的意见有足够的影响,人民有足够的自由,意即要求一种混合政体】。理想政体不能实现,就应当选择君主政体,民主政体意味着群众掌权,人民不过是“徒有其表”的群氓。 ☆塞涅卡 约公元前4-前65年,罗马帝国时期的人,新斯多葛主义的创始人,反映其政治思想的著作主要有《论幸福生活》、《论神意》和《道德书简》等。 1、政治思想 契约论:人们贪图享受造成人性的堕落和道德败坏,为阻止这现象发生恶化,人们便在理性的感召下共同订立契约,产生了法律和政府来限制约束人们的恶行,以便过上有道德的幸福生活【国家起源和目的学说,其中隐含对人类不平等起因的探索,表明了不平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由社会关系造成的】 帝王权力论:帝王是人们选举出来替上帝在人间行使权力的代表,人民不能反对帝王,即使受到他的惩罚也不能有丝毫的怨言『为罗马帝国的独裁政治寻找理论根据』 世界帝国论:要使所有的人都能在一个普遍永恒的国家中过上有道德的生活就需要建立世界帝国,否则达不到这个目的。 2、评价 作为奴隶主代言人这一点不容置疑。贡献:首先,承认奴隶也是人,奴隶在精神上与其他人一样是平等的;其次,对国家和社会作了区分,认为国家是主要依靠法律来维持的政治组织,社会则是依靠伦理道德来维护的人类集团;最后,人不能摆脱必然性(发展规律)而存在。不足:他的悲观主义(听天由命、禁欲鄙视享受)、禁欲主义(幸福在于灵魂的拯救和精神上的解脱)、专制主义(帝王权力论)、世界主义主张(世界帝国论)也给后世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成为中世纪乃至近代某些人宣扬宗教迷信和实行对外扩张的理论依据。 早期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1、基督教产生的根源分析 A、犹太人下层反对罗马人统治和犹太人上层统治的斗争是基督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B、“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哲学的混合”是基督教产生的思想根源 2、早期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A、揭示了人民与罗马统治者和犹太人上层之间根本对立及其斗争的必然性 B、提出了斗争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十分美好的千年天国 C、指明了实现目标的主要力量和途径。一方面宣扬要信徒依靠救世主拯救陷于苦海中的众生,另一面号召信徒运用刀枪通过暴力来实现理想。 积极影响:这时的政治思想,除了具有幻想性和麻醉功能之外,还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阶级性、浓烈的革命性、战斗性以及一定的醒世功能,从而使它成为人类精神史中最革命的因素之一。 消极影响:后来基督徒的成分逐渐改变,基督教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质变,最后终于由反抗罗马和犹太上层统治的理论武器变成为罗马统治阶级进行统治服务的精神支柱。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狄奥多西一世正式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原本包含的消极因素不断发展,引发了长达千年的神权政治黑幕。 罗马法学家的政治思想 1、罗马法与罗马法学家概况 罗马法一般泛指公元前6C罗马国家形成之后到公元6C中期查士丁尼编纂法典为止的整个历史时期的所有法律总称。 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是前449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最完备的成文法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命令法学家在公元529-565年间编纂的四部法典即《查士丁尼法典》《法学阶梯》《学说汇编》《查士丁尼新律》,12C人们总称其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也译作《国法大全》。 产生根源:随着罗马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发生完善起来。 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私有制及其政治统治地位不受损害。 罗马法学家是随着罗马法的产生而兴起的一个特殊的知识阶层。公元1C前半期产生了两大法学流派:一派为反映大奴隶主要求的“普罗库路士派”,一派为代表中小奴隶主利益的“萨比奴士派” 公元2-3C,罗马法学家中先后出现了盖尤斯、保罗、乌尔皮安、巴比央和毛特恩丁五大法学家。公元426年,皇帝颁布引证法使法学家的地位达到顶峰。 2、罗马法学家的政治思想 A、罗马法学家关于法律分类的学说。从形式上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在性质上分为公法和私法,在渊源上分为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 B、罗马法学家关于“主权在民”的思想 大多数认为一切人定法都是源于自然法的,自然法是其他法律的准则和依据,由于法律是由统治者制定的,因此法律就是统治者的意志。罗马的统治者都是“人民”,因此,法律的根源又可以说是“人民”。所以,凡“凡人民所认可的,即使没有成文法的规定,也应当正当地看作是同样有效的,人人都应严格遵守。”皇帝的权力是人民委托的权力,也充分说明“主权在民”的观念可能已经深深的扎根于罗马人的思想深处。 第二讲 中世纪神权和反神权政治思想 第三章 神权政治思想 神权政治思想是欧洲中世纪(5-15C)政治思想的主体,它依附于政教合一的体制而占据独尊的地位,它以“上帝”为核心,以教会和国家、教权与王权的关系为主要内容,把教义作为判断一切是非的唯一标准和一切法律制度的根据。依据军权神授的理论,提出教会高于国家、教皇高于国王、教权高于王权、教会法高于国家法,从而实现神权统治。 一、基督教统治地位的确立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 1、5-10C为早期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2、11C—15C为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封主和封臣之间的关系只靠土地封受关系来维持,国家不过是大大小小拥兵割据的领主们的不稳定的政治联合体,封建割据君主制是形成封建社会长期分裂、割据局面的主要原因。 3、15C-17C是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时期 (二)基督教神学占支配地位的原因分析 1、政治根源:A、公元5至6C,统治者对占领区必须有一种能够把许多分散的有着差异的王国统一起来的精神武器;B、对教会来说要扩大它的影响,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 2、经济根源:教会是大土地所有者,什一税更壮大了教会的经济力量;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封建领主和农奴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教会教皇就是重要的封建领主。 3、历史根源:日尔曼征服者在毁灭原有文明之后,并没有用新的文化和文明来填补这个空白,人们便毫无选择地接受了基督教神学。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他是圣孟尼迦的幼子,出生于北非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 (一)主要的政治思想 1、神权论 A、信仰论(神是真理的化身,人们都在追求真理这个目标,但要获得真理,必须信仰上帝,才有可能理解和认识) B、创世说(上帝是全能全智的,整个世界都是由上帝从一无所有中创造出来的) C、原罪说(原罪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违背上帝之命偷吃了禁果而犯下的罪,这个罪遗传给所有的子孙后代,所以人生来就有罪,再加上现实人类的罪恶生活,就使得整个世界变成了邪恶的世界,全世界的人都注定要永受惩罚) D、预定论(奴隶主是上帝预定要获救的,而奴隶也是上帝预定要受苦难的) E、恩典论(苦难是命里注定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唯有甘受苦难才是得救之道,这就是神的恩典) 2、双国论 基督教会奇妙的“恩赐” 神国 ——————————————————————> <—————————————————————— 俗国 服从地上的统治者即使是最残忍的统治者 教会的权力必须大于国家的权力,万能的教会一定要统治全世界,皇帝的任务首先是替教会服务,保护它的教规和消灭异端。 3、评价 关于建立一个以教会为统治地位的双国理论,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王权的神权政治思想,对后来西欧封建社会产生过巨大影响。 ☆阿奎那 (1225—1274年)意大利拿坡里一个贵族家庭出身。 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主要著作:《亚士著作注释》、《异教徒驳议辑要》、《神学大全》。其中后者是一部用基督教观点说明自然和社会一切问题的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百科全书。 (一)主要政治思想 1、披着哲学外衣的神学论 上帝是引起事物运动变化的“第一推动者”,世界上存在着以神为首的“神的形式”的阶梯,每一个等级都是层层上升,最后隶属于上帝,所以世间的一切都必须服从上帝。 2、打着理性幌子的信仰论 认为既可以通过基督教信仰达到真理,理性也可以认识真理,理性和信仰各有他们的活动领域;理性和信仰统一在绝对真理之中,理性只能论证基督教神学信条;基督教的态度是衡量人的伦理道德的标准。 3、隐藏着上帝本质的国家起源论 上帝是人和人性的创造者,国家和社会产生于人性的需要,而上帝又是人和人性的创造者,那么上帝自然就成了社会和国家的最后创造者。“快乐而有道德的生活”,除了“丰裕的经济条件”“维持和平”和“保持私有制”之外,上帝还给人类一个更高的目的,即与上帝同在天国享受永恒的快乐。 4、挂着君权招牌的神权论 认为最好的政体是君主制,它符合上帝所支配的秩序,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纷争和无政府秩序状态,但支配权总是操在单一的个体手中,因此国家的权力只能属于一个人。君权来源于神权,上帝是主人,国王是仆人。 5、受神法支配的人法论 “法是人们赖以导致某种行动和不作其他一些行动的行动准则或尺度。”法的本质就是受理性节制的意识。人的理性是上帝理性的体现,法的本质就是上帝的意志,法必须具有强迫力量,法律可分为一为永恒法,二为自然法,三为人类法,四为神圣法。他关于法的全部命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法律、两个目的和一个结论。 人类法:维持世俗的幸福 神法(自然法、永恒法和神圣法):拯救灵魂 世俗国家必须从属于教会 第四章 反神权的政治思想 一、社会概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日益壮大,王权反对神权的斗争不断深入,神职人员的腐败加剧了宗教“异端”思想的发生,到13、14C逐步形成了反对神权的政治思想。 在经济上,反对教会的经济特权和掠夺政策; 在政治上,反对教会和教皇对国家事务的干涉; 在思想上,要求摆脱教会和教规的束缚,使每个教徒直接与上帝沟通。 ☆但丁 (1265-1321年)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1300年曾被选为佛罗伦撒最高行政会议六大行政官之一。但丁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神曲》。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主要政治思想 1、幸福要以和平和统一为保证 认为人类的目的在于取得两种生活的幸福,一是尘世生活,二是精神生活。前者由国王负责,后者由教皇负责,但丁更重视尘世生活,认为人类要获得幸福生活必须依赖和平,和平要以君主治理的统一世界国家为保证,人民必须承认君主的绝对权力。 2、统一的君主国可以保障个性自由 自由指的是“意志的自由”、“代表为公民而存在,国王也是为百姓而存在。”指出了人性自由和人民至上的思想。 3、最大的统一能够获得最大的幸福 ☆马西略 1275-1343年,意大利帕多瓦城出生,表现出彻底的世俗特征。主要著作:《和平的保卫者》,分析国家与教会的关系。 (一)主要政治思想 1、坚持亚里士多德的国家学说。把国家视为自然的制度,否定教会鼓吹的国家产生于教会安排的神话。国家目的是实现人的“良善的生活”;提出国家是分工互助的整体;政体划分和亚氏一样,但认为一个好的政体,不但要保证市民过好的生活,而且必须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使职能(主权在民思想) 2、主张限制教会和教皇的权力。政治完全是世俗事务,教会不得侵犯政治领域,教会只能料理人生的精神事务,只是服从世俗权威,更不能征收或豁免税务;取消教会中的教阶制,要改革宗教体制。 3、宣传人民是法律的真正来源。教会和教士不能会凌驾于人类法之上,也不具有惩罚其他违法者的权力。 他所谓的人民立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封建主阶级立法,但马西略的主张在当时已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依据他的看法,世俗权力只有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才具有合法性,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根据(这种思想对后来资产阶级的宗教改革运动和人民主权理论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宗教异端的政治思想 异端是基督教内部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或异己分子的贬称。以正统基督教自居的天主教会把拒绝接受天主教正统教义或反对教会和教会权威的都视为异端。 在欧洲中世纪,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往往打着宗教旗帜,以基督教异端运动形式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 首先,基督教的教义和神学思想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要动摇封建制度就必须斩断这根柱子; 其次,天主教会本身就是大封建主集团的安乐窝; 再次,当时的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所有的宗教信条都具有法律效力。 宗教异端的政治思想: 在经济上,他们反对教会的财产特权和经济掠夺; 在思想上,他们要求摆脱教会的罗网,反对基督教的繁文缛节(从12C到13C初叶,是异端运动发展的高潮); 在政治上,他们否定神学政治统治的合理性和封建制度的不平等(14C以后,异端运动就由经济斗争和思想斗争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 威克里夫被誉为历史上“宗教改革的启明星”; 14C,英国的约翰.博尔的言论中,已经意识到财产的不平等是人们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欧洲的捷克平民派又称为塔坡尔派,主张废除封建秩序和封建义务,消灭封建制度,物品公有,不再有高低贵贱之分,建立“千年太平天国”。为后来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 第五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时代背景 (1)基督教神权政治思想没落 (2)欧洲商品生产增长、商业贸易得到发展,资本主义普遍发芽,资产阶级逐渐壮大,各种反封建统治的斗争时有发生。 中古时代的许多成就为这个象征重生的的时代作出贡献。其中一项是恢复对学问的兴趣。第二个重要贡献是生活水准的提升,尤其在意大利的大型商业城市。技术的发展亦得到更新,更有效的商品与服务应运而生。 到了1500年代,欧洲国家已经在许多重要科技上领先世界。欧洲人透过对世界的探索、寻找贸易路线、新教徒的宗教改革和欧洲本身不断的政治竞争等释放活力,也让这个区域在几个世纪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表面上是要回复古罗马的进步思想,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精神上的创新。 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城邦林立的状态,各城市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国家,即城邦,14世纪后各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独裁者耽于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与此同时圣方济各会的宗教激进主义力图屏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罗马教廷也在走向腐败,历届教皇的享乐规模比世俗独裁者还要厉害,他们也在保护艺术家,允许艺术偏离正统的宗教教条。哲学、科学都在逐渐地在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也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大批受到东方文化影响还保留古罗马帝国精神的人才逃亡意大利,带回许多新鲜思想和艺术,在罗马开办教授希腊语的学校,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形成。 二、文艺复兴运动的作用和性质 首先,打破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和封建统治的地位,但从资产阶级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把人看成是自然的理性动物,脱离了人与人之间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来看待人的要求的思想,不可能真正揭示人的现实的生活内容。 其次,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由于阶级局限性,关注的是他们自身和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忽视劳动人民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宣扬的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所以带有欺骗性和虚伪性。 再次,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神学的统治,但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统治和宗教的束缚,反对神学的斗争具有不彻底性。 最后,人文主义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和人民革命,产生了以莫尔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总之,文艺复兴运动被称为“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变革”,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种新思想、新的世界观。 ☆路德 1483年11月: 马丁·路德出生在日耳曼(人称日耳曼为改革发源地)。路德曾是一名奥古斯丁教团教士。路德对天主教会的苦衷是逐步产生的,1510年他去罗马旅游,耳闻罗马牧师的贪污腐化和世俗观念,感到震惊;目睹天主教会实行的受贿赎罪,极为愤怒。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写了《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出来并广泛散发,并很快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坚持只接受《圣经》和公理的指导。按照惯例路德有遭受火刑的危险,但他的观点在德国人民和许多德国皇亲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1、路德的政治思想 (1)认为灵魂的拯救只有通过信仰,靠上帝的慈悲才能实现,传统认为教会是基督教教徒和上帝之间必不可少的调停着,这是非常错误的。除了对教会的作用提出质疑外,他还对教会的许多具体信仰和实践提出反对意见,例如他否定地狱的存在、教士应该过独身生活。他自己于1525年与一个先前的修女结了婚并生了6个孩子。反对“事功赎罪”。 (2)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但不能完全抛弃教规和其权威; (3)主张政教分离和政权至上。 2、评价 积极影响: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最明显的结果是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新教派,第二个结果就是随之而来的在欧洲进行的广泛的宗教战争;有些是难以置信的血腥战争(如1618年到1648年的德国30年战争),宗教改革运动后,许多国家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 消极影响:路德是宗教的叛逆者,却不能容忍宗教问题上的与他不同意见的人,他凶狠野蛮地对待犹太人,极其恶毒的攻击犹太人的作品,也许有助于希特勒时代开辟道路;强调服从合法民权的重要性,这是从反宗教干涉俗权的角度说的,但他的学说使许多德国新教徒在政治问题上接受了专制主义,因此也可能为希特勒时代开辟了道路。 ☆加尔文 1509-1564年,是16C瑞士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教创始人。 加尔文提出“先定论”,认为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事先决定,与本人努力无关;上帝的选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弃民一定要遭殃。 他主张允许经营致富、借贷取利。他反对教阶制,主张民主选举教职人员,建立民主的廉俭教会,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根据他的建议,日内瓦成立由加尔文宗长老、议员和官员组成的宗教法庭,密切监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加尔文是宗教法庭的实际负责人。凡听讲道迟到、念玫瑰经、拜偶像、望弥撒、唱歌跳舞、酗酒吵架和亵渎上帝者,法庭可警告、罚款、监禁,甚至烧死。许多人因批评他的主张横遭迫害。1553年以异端罪名下令烧死反对三位一体说教、发现人体血液小循环的西班牙著名医生m.塞尔维特等50多人。在他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和宗教改革的中心,加尔文宗传播到欧洲各国。因此,有人称加尔文是新教的教皇,日内瓦是新教的罗马。1564年 5月27日死于日内瓦。有《加尔文全集》52卷传世。 加尔文向其他国家传播新教教义,他的教义在荷兰、苏格兰和英格兰影响很大,他还从事政治活动,拉拢一些法国王室成员和贵族加入法国的喀尔文教派胡格诺派,结果导致法国发生宗教战争。他延揽大批欧洲新教难民到日内瓦,导致日内瓦成为归正宗的国际中心,号称“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对新教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上奠定了归正宗的基础。他的神学名著是《基督教要义》。 ☆马基雅维里 (1469—1527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撒的政治家、思想家等,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奠基者之一,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恩称其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著述甚多,主要有《君主论》《论李维前十书》,等等。论述了国家兴衰的原因和政治家维持统治的手段这一主题,关注的是治国之道、兴邦之术、强国之策和衰国之虞,他主张摒弃道德力量的束缚,独立探讨国家问题。 (一)政治思想 1、马氏的政治学说建立在人性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要求君主们从人性论和理性主义出发考察人类社会历史,他认为:A人的本性是恶的,是自私自利的;B国家的产生,便是源于人性的恶;C明智的统治者必须从人性的特点出发,制定维护和保障财产和人身安全政策。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谋求幸福安宁,而不是拯救所谓堕落的人类(马氏的人性论把神学逐出了政治学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物质的经济上的因素在社会中的作用)。 2、共和国是最理想的政体 在《论李维前十书》中列出了共和政体的许多优越性: 第一、共和制对保证私有财产的稳定性、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有较好的作用; 第二、共和制符合自由平等的要求,易于废除封建特权,保证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缓和因财富不均引起的社会矛盾; 第三、共和制按人民的要求和意愿来选择和使用官吏; 第四、贵族不可能造成多大危害,因为贵族处于人民的权力之下。 国家生存取决于法律的完善,马氏从现实出发,认为当时的意大利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还不具备实行共和制的条件。 3、用君主制的统一国家结束意大利的分裂 看到了在意大利普遍的混乱中王权的进步因素(他拥护的君主制和封建等级君主制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反对封建世袭君主制) 4、统治权术 君主要实现意大利的统一,维持稳定,必须善于统治,善于运用权术对付邪恶的人们,他的统治术被称之为“马基雅维里主义”。马氏最关心的是政治手段和军事措施,以方便、功效作为政治思想的准则,对道德表现出极端的冷漠。 认为:A、道德有双重标准,即对统治者有一个标准,对普通老百姓有一个标准,统治者能保持和扩大权力就是道德的;B、君主要建立和维护国家的统治,还要依靠法律和军队,用法律的强制力量来治理、约束人民,使他们变得坚定、精明、文雅;C、统一和复兴意大利,必须锻造双重的人格,施展灵活有效的权术,作为法律和武力的一种必要补充。 (二)评价 马氏的政治观点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他论述了意大利的统一问题,政体形式及君主的统治之术等,代表了当时意大利的资产阶级建立统一国家以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但他的理论是为剥削阶级的专制服务的,暴露了阶级本性。 ☆布丹 生平:1530-1596年,法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是近代资产阶级主权思想的创始人,出身于法国安吉尔的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布丹一生著述甚多,政治思想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简明历史认识方法》和《国家论六卷》。 历史背景 16C法国已经完成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教会和贵族的许多封建特权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之1494年法国和罗马帝国之间以及旧天主教与胡格诺新教之间的战争打乱了法国正常的社会秩序,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国家再度面临分裂危机。于是,布丹从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出发要求维护法国君主的全权,维护法兰西民族统一,创立了君主主权理论。 (一)基本政治思想 1、把家庭作为社会的政治细胞和国家的基础。 2、主权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是一种绝对和永久的权力,不受任何其他权力的限制。 主权首先是指立法权,其次还包括宣战与媾和权,重要官职任免权、最高裁判权、铸造货币权、征收课税权(布丹所强调的国家主权实质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权力,该国家主权理论正是资产阶级心态的一种表述,要求坚决维护君主的主权,用君主专制来抑制教会和贵族的割据势力,保证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顺利发展)。 3、布丹把主权和政府的权力加以划分,确定主权权力和政府权力之间的主属关系,认为主权可以委托、约束政府权力,政府权力在主权规定下行使(布丹第一次把国家类型和形式加以区分)。 4、布丹还进一步根据亚氏的思想,提出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性格,从而决定国家形式的说法。 第三讲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政治思想 ☆莫尔 (1478-1535年)英国人,年轻时成为国会议员,这种经历让他能近距离接触英国腐朽的制度。《乌托邦》是历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著作。 (一)《乌托邦》 莫尔写作此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当时英国正从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从农业经济转向商品经济,在此历史转折关头,莫尔认为极有必要把教会的伦理与政治概念,以及新兴的人文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改革中。另一方面,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他的构想。 以此命名,莫尔在于避免引起政府的不满,同时又希望以此引起英国王室及政治家的注意,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乌托邦”一词,是拉丁文“Utopia”译音,原出希腊文“OU”(无)和“topos”(处所),即“没有的地方”,该书描写了一个为世人所不知的理想的社会制度,而那个社会实际上是虚构的。该书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批判当时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刚刚产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后一部分则是对未来美好的乌托邦社会的描写。 首先,他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贫富对立、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的严酷事实。 其次,进一步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指出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私有制是造成劳动人民贫困和一切罪恶的根源。 再次,对剥削阶级的国家和法律进行了批判。还对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之一的天主教会和神教统治和僧侣的愚昧无知、贪婪腐败做了无情的批判。 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莫尔设计了一个乌托邦社会的理想方案,并详细阐述了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主要有如下特征: 第一,乌托邦的一切财产都是公有的; 第二,乌托邦实行官民平等的民主政治; 第三,乌托邦提倡工农结合,劳逸适度; 第四,婚姻稳定,而家庭则是非血缘关系的经济单位; 第五,乌托邦人道德情操高尚,追求普遍幸福; 第六,乌托邦宗教信仰自由。 “乌托邦”一词最早由莫尔创发,但其学说却历史悠久,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最早最杰出的乌托邦著作,后有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莫尔生活于15C下半叶,正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复活的时代。但莫尔的乌托邦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有根本的不同: 首先,虽然二者都主张财产公有,妇女解放,但对财产的态度不同,柏拉图抱的是禁欲主义的态度,莫尔却持乐观主义态度; 其次,柏主张实行共产主义制度的原因是为了实现最高的善,完全是出于道德考虑,莫尔提倡的原因则在于经济问题,想借此改变当时生活贫富不均的实际状态; 再次,柏理想国中的统治者都是有闲阶级,科学、艺术等活动是他们的专利,在莫尔乌托邦中,任何人都必须劳动、自食其力,科学、艺术既非特定阶级的支配手段,也非少数人独享的享乐手段; 最后,虽然两人都主张妇女解放,男女同工同酬,但柏提倡公妻制,莫却严守一夫一妻制。 莫尔的乌托邦共产主义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公有,莫尔却主张劳动产品公有;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实现人人生活富裕,享受充分的共产主义,莫尔却提倡朴素生活,生产活动的目的就是保障人们必要的生活消费,除农业外,只需经营几种必要的工商业。 最后,科社主张无产阶级起来推翻资产阶级,为自身的解放而奋斗,莫却明确表示反对民众的解放运动,把实现乌托邦的重任寄托于一位英名的君主身上以及有产阶级的博爱主义。 ☆闵采尔 1489-1525年,是德国农民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农民和贫民的宗教改革领袖、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者,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手工业者家庭。 (一)主要政治思想 闵采尔的“千年天国”学说包括宗教哲学和政治纲领两个部分,其基本特点是把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纲领同宗教改革的理论、宗教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在一块。“千年天国”主要有如下内容: 首先,他对德国现实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其次,他进一步揭露了私有财产是贫富对立的根源,认为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源在于富人的私有财产制度,金钱和私有财产是“真正基督教”的主要障碍; 最后,他认为,要实现人类的解放,建立千年天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用暴力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第一次提出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旧政权,变革社会现实,实现建立理想社会的思想)。 ☆康帕内拉 1568-1639年,意大利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贫苦农民家庭出身。主要著作有《告意大利公爵书》和《论西班牙君主国》、《太阳城》。 (一)《太阳城》 描述的是一个热那亚航海家和一个朝圣香客招待所管理员的谈话,讲述的是这位航海家在赤道附近的海岛被迫上岸,看到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景象。这个理想国的状态如下: 第一,有明确的共产主义原则,太阳城一切财产私有,大家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第二,太阳城实行宗教和俗界贤人共掌统治权的政治制度; 第三,统一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下的社会生产活动。在公社统一领导下,各生产要素部门建立操作组,人人参加农业劳动,也重视生产技术的变革和发明创造(这种生产作业比莫尔的家庭生产单位要进步,同时强调学习和科学研究要同工农业生产相结合,以此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而且认为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同样受人尊重,劳动是受人尊敬的最光荣的事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光荣的思想)。 第四,简明的法律。 第五,太阳城的婚姻。 (二)评价 康帕内拉的政治组织观念实际上是一种政教合一的理想,而其社会组织观念则是柏氏的理想和中世纪教士理想的混合物。表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反对家庭制度,反对私有制都是柏理想的延伸; 其次,康想使人人爱国,谋求国家福利,因此要消灭产生私爱的根源——私有制。这也和柏拉图的出发点完全相同; 最后,太阳城中公民的生活方式,强调教育对公民的重要性等等都与理想国相似。 它仍然是意大利历史上一个宏大的社会改革方案,对后世的政治学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七章 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 一、19C初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资本主义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内部的基本矛盾尚未充分暴露; (二)广大劳动人民反抗资本压迫的斗争虽已开始,但无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三)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弊端虽未充分暴露,但广大人民却完全失望了。 ☆圣西门 (1760-1825年)法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达兰贝尔的唯物主义和启蒙思想奠定了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1802年《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地人的信》使他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略具雏形,1821年出版的《论实业制度》系统阐发了他的政治思想,1823-1824年出版《实业家问题》进一步发挥了他的基本思想,1825年的《新基督教》宣告了他的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的解放。 (一)政治思想 1、社会历史观 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是知识和科学(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但也有些合理成分: A、整个人类社会同宇宙一样,是按规律发展的,是一个连续的上升的进步的过程; B、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 C、经济的发展决定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是由经济的发展而引发的(在阐述一种社会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制度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这一认识在他那里萌芽的表现出来了) 2、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 A、法国大革命未改变法国政权的性质; B、法国社会的矛盾是“劳动者和游手好闲
本文档为【西方政治思想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622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1KB
软件:Word
页数:40
分类:军事
上传时间:2011-06-14
浏览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