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举报
开通vip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摘 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大众眼球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多。其中少数民族风情也渐渐成为旅游资源中的一大要素。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就是生命力,因此,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应当放在寻找文化的生命源泉,让其放射出魅力和光芒,使其传承和发展有坚强的保障。丽江纳西族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东巴文化的魅力和光彩,强烈吸引着人们。 [关键词] 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丽江;   Abstract:    Ke...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摘 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大众眼球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多。其中少数民族风情也渐渐成为旅游资源中的一大要素。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就是生命力,因此,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应当放在寻找文化的生命源泉,让其放射出魅力和光芒,使其传承和发展有坚强的保障。丽江纳西族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东巴文化的魅力和光彩,强烈吸引着人们。 [关键词] 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丽江;   Abstract:    Key words: 1 引言   、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风情——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朵奇葩。 目前,众多学者都在致力于研究少数民族旅游的开发和保护。我认为,在开发之前首先要了解的是,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多大的吸引力,有这多大的能量值得我们去开发。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旅游大省,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研究少数民族风情的魅力在引向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因素中占多大的比重刻不容缓。 丽江作为一个成名已久的旅游热门地,数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争相到访。因其具有的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便成为了调查少数民族风情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的最佳地点。 2 到访丽江的游客数量调查 具中国丽江旅游网数据显示: 2011兔年春节丽江旅游黄金周(2月2日至2月8日),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34万人次,与上年黄金周同比增长12.7%;旅游社会综合收入为23485.33万元,同比增长13.19%;玉龙雪山景区接待游客总人数为71144.5人次,同比下降2.86%;丽江古城维护费团队刷卡共计49806人,同比下降18.35%;抵丽航班211架次,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减少21架次,运送旅客23830人次,同比减少16.97%。火车站进站列车30趟次,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加13趟,抵达旅客19537人次,同比增长69.22%;抵丽江自驾游车约18500辆,同比增长12.48%。 2月2日至2月8日,丽江酒店客栈平均床位出租率68.69%,其中星级宾馆酒店的平均床位出租率为72.57%,丽江客栈为63.9 %。 丽江为数众多的游客不禁让人思考:丽江是依靠着怎样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呢?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大省,是否可以认为正是丽江别具特色的纳西族风情吸引了中外众多游客的到访?那么少数民族风情对游客的吸引力又有多大呢? 3. 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学者把它分为以下几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科技工艺文化;信仰、巫术文化;节日文化等[1]。 3.1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内在构成部分都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包括富于民族特色的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等;隐性文化,如各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显性与隐性的混合文化,如家庭婚姻、人生礼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节庆节日、民间艺术等。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 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3],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3 2.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 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来自文化本身所蕴涵的思想内涵、精神光彩与当代价值。文化的贫乏是当代社会的困惑之一。其实我们回过头去审视已走过的文化历程,许多我们认为已成为尘封的历史的文化及其社会模式,为我们多少找到了解决困惑当今社会的一些文化问题。发展历史、途径、结构不同的多元文化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文化的多元化是世界潮流,在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受到空前的重视,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光彩,吸引着人们,产生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并为我们提供看待当今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3.3 丽江的少数民族 丽江市总人口为104万,全市主要的少数民族有纳西、白、普米、藏、僳僳、彝、苗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8%左右,因此丽江的民族风情迥异多彩,特点十分突出。 3.3.1 纳西族 纳西族是丽江所占比重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 。 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以及民族聚居地——丽江古城。 3.3.2 摩梭族 丽江市境内的宁蒗县泸沽湖畔居住着的摩梭人是宁蒗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元鼎6年,即公元前111年,迄今已有2000多年。从《后汉书》以后的历代汉文史籍中,均有关于“摩梭”的记载。在宁蒗,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宁蒗各族人民都称他们为“摩梭族”。 摩梭族至今都仍保持着女系氏族的独特生活方式。其独特的婚嫁习俗——走婚,也成为了吸引众多游客眼球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景线。 3        五、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在旅游业中,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相对于开发,保护似乎是一个对立的概念,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比较脆弱的旅游资源,在开发经营中极易落入“重利用,轻保护”的粗放型发展陷阱。我们有理由对受急功近利的经济目标驱使而造成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破坏表示忧虑,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在现代旅游业发展异常迅猛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1.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普及性教育,提高保护的自觉性   文化是根植于社会并由人来继承和传袭的,而这些承载文化的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主体[8]。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为了发展的需要在接受文化交流融合这一现实的同时,愿意任由本民族文化的消亡。人们已受到破坏自然环境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惩罚,如果不注重保护文化生态,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则面对的是文化资源减少、文化生态被破坏的恶果,其危害绝不亚于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在意识上的自觉和行动上的自主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因此,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发展要求,尊重他们的选择。   2.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和管理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游客参与性强。游客又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团体,其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故在旅游过程中,应对游客加强管理,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循起码的道德规范,学会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与文化。   3.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趋同现象,当地政府作为管理者,可以利用其职能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引导少数民族文化的正态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重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促使他们自觉地去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政府还应在“利益均衡”的原则下,注重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分配问题,使当地居民能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旅游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同时还应该注重既得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分配问题,返还部分旅游收益用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科学完善的保护机制   对那些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蒙昧、落后、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即将消亡的文化,实行静态保护方式,即运用现代科技,通过保存实物、影像等手段,用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的方式加以保护。如独龙族女性纹面习俗,虽没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游客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但独龙族纹面女现在存活于世的仅有数十位,所以采用影像技术把她们的照片保存起来就是对独龙族纹面习俗一个很好的保护方法。另一方面,对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要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可以赋予时代精神与新的内涵加以整合,在政府有关部门引导、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   [1] 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24-25.   [2] 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63. [3]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49. [4](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 坑出版社‘2006.525.   [6] 周慧颖,吴建华.国内有关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4,(6):90.   [7]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4:296.   [8] 王德刚,史 云.传承与变异——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应答[J].旅游科学 ,2006,(4):4.  
本文档为【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022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1-05-21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