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举报
开通vip

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附件一: 立项代码:2008GB23600449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西农9718、陕农138及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 单位名称(公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单位法人代码: 43709623-6 项目执行期:自 2008 年 5 月 1 日 至 2010 年 6 月 1 日 项目支持方式: 项目经费 项目支持金额: 70.0万元 单位法定代表人: 孙武学 电 话: 029-87082809 编 写 人: 王 辉 电 话 : 13709129008 通讯地址:...

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附件一: 立项代码:2008GB23600449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执行情况总结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项目名称: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西农9718、陕农138及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 单位名称(公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单位法人代码: 43709623-6 项目执行期:自 2008 年 5 月 1 日 至 2010 年 6 月 1 日 项目支持方式: 项目经费 项目支持金额: 70.0万元 单位法定代表人: 孙武学 电 话: 029-87082809 编 写 人: 王 辉 电 话 : 13709129008 通讯地址: 陕西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学院 邮政编码: 712100 传 真: 029-87082854 编写日期: 2011 年 01 月 15 日 监理单位: 教 育 部 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二OO六年编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执行 情况总结报告 一、项目名称 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西农9718、陕农138及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内容 本项目以西农9718、陕麦138小麦新品种为核心技术,以品种区域化布局、良种繁育与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为配套技术,通过项目技术的熟化与示范推广,达到项目技术成果的转化。本项目的实施,不但要进一步熟化项目核心技术,明确核心技术的生产适应性和保优调优高产栽培技术关键,研制并集成出关中麦区优质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而且要通过项目技术的示范推广,促成关中麦区优质小麦高效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种植,在关中麦区形成优质小麦产业带,促进关中麦区优质小麦产业化建设,提高关中麦区小麦生产水平和小麦生产效益。 项目转化的内容:① 通过选优提高进行核心品种技术熟化,进一步提高核心品种的生产利用性能;② 按照品种审定划定的适应推广区域进行品种生产适应性试验,为核心品种分区布局和生产利用提供依据;③ 制定良种繁育技术 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下载怎么下载操作规程眼科护理技术滚筒筛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形成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建立良繁基地,进行良种专业化标准化生产;④ 进行核心品种保优调优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为核心品种优质高产种植提供理论依据;⑤ 研制并集成出核心品种优质高产高效安全配套技术,分别形成西农9718和陕农138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⑥ 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核心品种及优质高产标准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⑦ 关中麦区优质小麦产业化平台建设,在关中麦区形成优质小麦产业带 项目转化的任务(目标):在关中麦区建立12个良种繁育与技术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期间,良种繁育累计12万亩,生产标准良种4560万公斤,项目技术示范推广600万亩,生产优质小麦240000万公斤,项目总产出371400万元,新增产值45360万元,研制并集成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安全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在关中麦区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小麦产业带。 三、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3.1 总体工作思路 西农9718和陕农138是新近审定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本项目以两个品种为核心技术,以优质高产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为配套技术,通过成果转化,尽快加速其生产利用,充分发挥和提高其生产效益。为此,1.必须进行两个品种的生产适应性试验,明确两个品种的生产利用价值和适宜的生产利用区域,为两个品种的优化布局提供依据;2.必须针对两个品种的特征特性,研究两个品种保优调优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并形成两个品种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为两个品种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3.必须通过品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促进两品种的标准化良种生产,为成果的快速高效转化提供良种保证;4.必须建立项目示范基地,进行项目技术的生产示范,通过生产示范辐射带动并促进项目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利用;5.两个品种都是高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具有很高的生产利用及经济价值,只要进行优质小麦产业化开发,就会加速两个小麦品种的推广利用和提高两个小麦品种的社会经济效益;6.优质小麦产业化不但涉及优质小麦的规模化集约种植,而且要有粮食和加工企业的收贮与加工利用,因此,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合作社和粮食、加工企业优质优价订单产销是提高本项目成果转化效益的有效措施。 3.2 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3.2.1 组建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组 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处负责科研管理,项目获批立项后,首先组建了协调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组,协调领导小组由王辉教授任组长,王成社教授任副组长,12个示范基地县项目负责人为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协调领导小组的任务是:制定检查落实项目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协调处理项目运行中的问题,各基地县项目负责人分别组织落实各基地县项目任务和组织管理各基地县的项目运行。技术小组由张睿教授任组长,李学军、孙道杰任副组长,各示范基地县农技站或种子站分别确定2-3名农技干部为技术小组成员,技术小组的任务是:负责项目技术的研制、项目技术熟化、项目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及项目技术培训等。设立项目办公室,由冯毅讲师负责,主要任务是项目的日常管理、联络和项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由王新中教授为项目总顾问,聘请宝鸡、咸阳、西安和渭南市种子站站长或副站长分别为项目顾问,分别指导各自区域的项目运行工作。 3.2.2 召开项目启动会 分别落实项目任务 2008年8月,由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组研究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9月1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处负责组织陈仓、岐山、扶风、杨凌、兴平、三原、长安、临渭、蒲城、富平、大荔、华阴等12个示范基地县的项目负责人(农技中心主任或农业局局长)、农技站站长(或种子站站长)和宝鸡、咸阳、西安和渭南市种子站站长及老牛面粉厂、西瑞面粉企业和新西北种子企业等近40人在杨凌召开了项目启动会,由项目主持人王辉教授讲述了项目内容和实施方案,会议充分讨论了实施方案,并按项目内容进行了项目任务分工,各示范基地县对项目任务的落实和组织实施分别表了态,并按各基地县的实际条件提出的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由李学军副教授和王成社教授分别介绍了西农9718和陕农138的品种特性,并由张睿教授进行了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培训。 会议决定:由项目主持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负责核心技术(以西农9718和陕农138为核心技术)的熟化、品种生产适应性试验、保优调优优质高产生产技术的研制及综合配套技术的集成、原原种(包括育种家种子)的生产和技术培训;各示范基地县负责原种和标准良种生产、项目技术示范与推广,粮食和加工企业主要负责优质麦订单产销。 3.2.3 项目组织实施 (1)2008/2009年度: 项目启动前5月下旬,邀请关中麦区小麦生产县、省内和黄淮麦区有关种子企业近百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了小麦新品种观摩推介会,向到会人员介绍并推介了西农9718和陕农138两个小麦品种,并组织有关企业进行了两个品种的田间选穗和种子田的检查,夏收后为本项目的实施准备了秋播用种。 2008年9月19日召开项目启动会后,项目牵头单位分别向各基地县分发了西农9718和陕农138原原种共2.4万公斤,并于9月下旬分别到12个项目基地县农业局召开了项目实施会,每个项目基地县分别组织了由2-3人组成的技术小组,落实了良繁基地和示范基地,安排落实备耕秋播工作。 12月22-26日,项目主持单位分赴12个示范基地县检查项目落实情况,查看了苗情,对小麦越冬期田间管理和性状调查进行了现场技术培训。2009年2月6-12日,项目组根据国务院抗旱保丰收的指示精神,奔赴12个示范基地,进行小麦抗旱和春管技术指导。4月中旬,项目主持单位在12个项目基地进行了小麦病虫害防治和叶面喷肥技术培训,5月初对部分基地进行了麦田后期管理现场技术指导,5月20-30日,项目组在12个项目基地县协同县农业局组织农技人员、种子人员和部分示范农户及当地种子企业对西农9718和陕农138品种示范田、种子生产田和生产大田进行了现场观摩和品种推介,对种子田进行了田间质量检验,对麦田后期管理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6月初,对部分示范田和生产大田进行了田间测产,安排了种子田收获、晾晒期间的防杂保纯工作。 (2)2009/2010年度: 2009年7-8月份,项目办公室对各示范基地进行了项目技术资料收集,8月份组织粮食加工企业、种子企业和基地县召开了优质麦产业化会议,进行了优质麦收购和签订了优质麦订单产销协议。9月15日召开了项目年度总结会,各示范基地县进行了项目实施工作汇报和经验交流,项目主持单位对年度项目实施进行了 工作总结 关于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关于年中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项目技术组针对项目技术研究资料和田间调查资料进行了项目技术总结和技术培训,安排了2009/2010年的项目实施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基地县间进行了良种调配。9月20-22日,向各基地县分发了西农9718和陕农138原原种3万多公斤,并进一步落实各基地县良繁面积和示范推广面积。11月下旬在12个示范基地县进行了苗情调查,并针对当年低温出现早、苗情差等问题进行了麦田冬管技术培训。2010年3月中旬,组织安排并进行了各示范基地县的麦田春季调查。3月25日针对当年麦苗春发偏晚、群体偏小等问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了麦田春管技术培训会。4月中旬向各示范基地印发了小麦一喷三防和叶面喷肥技术资料,5月下旬,在各示范基地组织了项目技术观摩,部分基地县还进行了项目技术座谈,对部分示范田进行了田间测产,由种子企业牵头组织有关良繁基地人员和种子管理人员对良繁基地种子田进行了田间质量检查和验收。 (3)2010年7-12月: 夏收后,项目主持单位于7月中旬在12个项目基地县分别进行了项目实施座谈会,听取了基地县对项目实施的总体评价、建议和项目技术的应用评价及推广利用前景,收集了项目实施的有关资料,9月12日召开了项目总结会,评选出岐山、兴平、长安、临渭等4个项目实施先进基地县,提出了扩大项目技术成果转化的秋播建议,并向各良繁基地分发了两个品种的原原种近3万公斤。秋播后11-12月,项目组在部分基地查看了苗情,并针对麦田旱情较重、部分晚播麦田和秸秆还田麦田苗情较弱提出了抗旱冬灌的建议。 3.2.4 项目技术培训 项目通过技术培训会、现场技术指导和田间观摩、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先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技术培训会、品种观摩推介会5次;分别在12个基地县举办技术讲座、现场技术指导、品种观摩等,每个基地县累计不少于10次。项目实施期间先后培训人员80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000余份。 四、项目科技成果的熟化程度、技术水平及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4.1 项目科技成果的熟化程度及技术水平 4.1.1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及良种生产 项目主持单位制定了小麦良种繁育技术操作规程(见附件),按操作规程要求,建立了原原种、原种和标准良种三级良种繁育体系,与种子企业和市县种子站配合,建立了2个原原种生产基地、12个原种生产基地和12个标准良种生产基地,分解并落实了良种繁育任务。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落实了良种繁育操作技术,提高良种生产质量。 项目实施前,2007年秋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西农9718育种家种子生产田45亩、建立陕农138育种家种子生产田10亩,与种子企业配合在杨凌、岐山等地建立两个品种原种生产田2000亩,在关中4地市建立标准良种生产田4万亩,生产两品种原原种2.47万公斤、原种91万公斤、标准良种2000多万公斤,为项目实施提供了种子基础。 项目实施期间,由项目主持单位负责、种子企业配合,在2个原原种生产基地建立西农9718和陕农138两个品种原原种圃118亩,共生产原原种5.485万公斤。由项目主持单位向12个原种生产基地(陈仓、岐山、扶风、杨凌、兴平、三原、长安、临渭、蒲城、富平、大荔、华阴等12个县市)提供西农了9718和陕农138两品种原原种5.4万公斤,由市县种子站和种子企业负责,在12个原种生产基地共建立原种生产圃0.4万亩,共生产两品种原种184.8万公斤。各示范基地在原种生产基础上,在示范基地县分别建立良种生产基地12个,良种繁殖面积共15.4万亩,生产西农9718和陕农138标准良种7057万公斤。 通过原原种、原种和标准良种三级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和“二圃一田”良种繁育措施的实施,确保了良种繁育技术的落实和良种的规范化生产。在本项目实施中,一是建立种子生产基地,进行种子专业化生产;二是统一品种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种子标准化生产;三是连片种植专人负责,统一操作规程进行种子规范化生产;四是严格去杂去劣,严格防杂保纯,严格质量检验,统一良繁种子质量标准。由于严格落实小麦良种繁育操作规程,项目良种繁育技术和种子质量标准都达到国家部颁技术标准。 4.1.2 核心品种的技术熟化 4.1.2.1 西农9718选优提高系“西农9718-5610” 西农9718于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是一个集优质、高产、早熟、抗逆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经过连续两年的多点试验、农艺选优、抗性鉴定和品质分析,从西农9718原始品种(多优系混合)中决选出“5610”提高系,以该提高系为重点,加速原种繁殖和示范推广,逐步替换生产上的西农9718混合系。与西农9718原始混合系相比,“5610”提高系具有下列几方面的优点: ① 产量性状更好,西农9718为多穗大粒型品种,亩穗数多,千粒重高,但穗粒数偏少,提高系“5610”在亩穗数和千粒重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穗粒数由原来的29粒左右增加到32粒左右,产量可提高约3%; ② 耐寒抗冻性有所提高,在国家区试中参加春水组试验,品种审定时定性为弱春性,实际为弱冬性早发型品种(播期偏早易冬旺)。提高系“5610”幼苗更匍匐,苗期生长稳健,春发性适中,由早发型变为稳健型,可以较好的减少倒春寒的影响; ③ 抗倒伏能力提高,西农9718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好,但茎秆较细,在高产田大群体条件下,风雨过大时易倒伏。提高系“5610”较原始西农9718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显著提高。 4.1.2.2 陕农138选优提高系“陕农138-6” 陕农138于2008年通过陕西省审定,是一个集高产、优质、早熟、抗逆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经过连续两年的多点试验、农艺选优、抗性鉴定和品质分析,从陕农138原始品种(多优系混合)中决选出“陕农138-6”提高系,以该提高系为重点,加速原种繁殖和示范推广,逐步替换生产上的陕农138混合系。与陕农138原始混合系相比,“陕农138-6”提高系在产量、抗寒性和抗病性上均有提高。 4.1.3 核心品种生产适应性试验 在国家品种审定意见中,划定西农9718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中高产水肥地种植。在陕西省品种审定意见中,划定陕农138适宜关中灌区及同类型生态区中高产水肥地种植。为了进一步明确西农9718和陕农138在关中灌区生产上的生产适应性和生产上的利用价值,在本项目实施前的2007年,从关中灌区西部到东部,分别在宝鸡(岐山县、扶风县)、咸阳(兴平、三原)、西安(户县、长安)、渭南(富平、临渭、蒲城)和杨凌区等四市一区的10个县区安排了西农9718的生产适应性试验。西农9718在四市一区的产量结果分别为亩产468.5公斤、482.0公斤、468.0公斤、486.0公斤和488.5公斤,分别较对照品种增产4.8%、4.8%、5.2%、4.9%和4.4%。2008年在宝鸡(岐山、陈仓)、咸阳(兴平、三原)、西安(长安)、渭南(富平、临渭、华阴)和杨凌区等四市一区的9个县区安排了陕农138的生产适应性试验。产量结果分别为亩产501公斤、480公斤、492公斤、487公斤和482公斤,分别较对照品种增产4.8%、5.0%、5.2%、4.8%和4.6%。两品种的共同特点是丰产性好、品质优良(优质强筋)、早熟性突出、抗倒伏能力强、综合抗病性好、对关中灌区中高产肥水地有良好的生产适应性。通过生产适应性试验,明确了两个品种在关中灌区生产上具有很高的生产利用价值,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应用基础。 为了扩大西农9718和陕农138在生产上的利用范围,在河南、安徽、江苏等黄淮南片麦区及湖北北部等麦区建立了15个小麦新品种展示园,对西农9718和陕农138进行了品种展示。河南、安徽、江苏等黄淮南片麦区是西农9718品种审定划定的适宜推广区域,湖北省通过引种试验和品种展示,已对西农9718进行了品种审定。因此黄淮南片麦区及湖北北部麦区是西农9718成果转化的省外辐射基地。 4.1.4 核心品种保优调优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肥料在粮食生产中有重要的显著增产作用。不同施肥水平、不同养分结构、不同施肥方式等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等作用十分显著。肥料配置、施肥量和施肥时期对小麦产量、子粒蛋白质含量、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转化品种之一西农9718是针对关中灌区优质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优质小麦品种丰产性较差,品质性状不稳定和抗倒伏性、抗病性及抗逆能力等抗性较差或抗性不全面等问题而选育出的在关中麦区能安全越冬、成熟早、抗倒伏能力强、综合抗性好、品质达国家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标准、产量水平达千斤以上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为了充分发挥西农9718优质高产的生产作用,以西农9718为材料,在不同磷肥和钾肥水平下对氮肥进行不同比例的基追肥试验,旨在了解不同磷肥和钾肥水平下,不同氮肥基追比对该品种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为该品种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4.1.4.1 西农9718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1)氮肥不同基追比对西农9718群体动态结构的影响 表1显示了不同处理对西农9718群体动态结构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在施氮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追肥比例有利于分蘖的形成,同时能够促进分蘖成穗,高肥水平下,减少基肥用量,增加拔节期施肥、孕穗期施肥有利于拔节期、孕穗期群体的形成,较氮肥全部作基肥的处理,拔节期、孕穗期的群体显著提高;随着氮肥总量的增加,从冬蘖的形成到分蘖成穗的群体水平有显著提高。总体上看,西农9718在高肥条件下,各个时期的的群体都显著的高于低肥水平;且增加追肥比例,对增加群体穗数有显著的效应。因此,在西农9718高产栽培中,高水肥地应适当减少播种量,中水肥地应适当增加播种量,无论是高肥还是低肥,氮肥基肥和追肥并用有利于增加群体穗数。 表1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西农9718群体性状的影响 处理编号 氮肥基追比例 冬蘖 (万/hm2) 拔节期总茎数(万/hm2) 孕穗期总茎数(万/hm2) 成穗数 (万/hm2) 1 低肥 N12(7:3) 774.5 1324.4 998.6 586.6 2 N12(6:4) 771.6 1383.8 925.5 593.5 3 N12(5:3:2) 750.1 1258.4 983.0 578.5 7(ck1) N12(10:0) 786.4 1282.7 888.7 518.8 4 高 肥 N18(7:3) 859.1 1751.5 1024.7 673.5 5 N18(6:4) 823.9 1737.8 1010.6 662.7 6 N18(5:3:2) 799.8 1650.8 1005.9 638.6 8(ck2) N18(10:0) 837.0 1622.2 975.6 580.2 (2)氮肥不同处理对西农97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表2给出了氮肥不同基追比例、不同时期施肥对西农97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氮肥不同基追比对西农9718产量有显著影响。在氮肥施肥总量不变得情况下,氮肥二次分施(基肥、拔节)比仅作基肥一次施用增产10.39%,氮肥三次分施(基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仅作基肥增产14.18%,即氮肥后移有显著的增产作用,特别是氮肥在5:3:2的基追比条件下,西农9718有更高的产量水平。就产量构成因素而言,氮肥基追比例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氮肥三次分施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对较高),而对群体穗数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即适当的氮肥基追比通过提高分蘖成穗率对增加群体穗数有相对较大的影响作用。 表2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西农97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处理编号 氮肥基追比例 穗粒数(个) 成穗数(万/hm2) 千粒重(g) 产量(kg/hm2) 1 低肥 N12(7:3) 26.4 586.6 46.2 7154.6 2 N12(6:4) 26.5 593.5 46.3 7281.9 3 N12(5:3:2) 27.4 578.5 47.1 7465.8 7(ck1) N12(10:0) 27.5 528.8 46.0 6689.3 4 高 肥 N18(7:3) 26.1 673.5 46.1 8103.6 5 N18(6:4) 26.5 662.7 46.2 8113.4 6 N18(5:3:2) 27.0 658.9 47.2 8386.8 8(ck2) N18(10:0) 26.9 580.2 46.1 7195.0 (3)不同肥力水平对西农97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表3是不同氮磷钾水平下西农97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试验结果。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低肥水平略高于高肥水平,高肥水平比低肥水平减少1.21%;千粒重高、低肥水平无差异;而成穗数则高肥水平极显著高于低肥水平,高肥水平比低肥水平增加13.08%。尽管高肥水平下穗粒数有下降趋势,但群体穗数的大幅度增加致使高肥水平的群体产量极显著高于低肥水平,高肥水平平均产量7949.7kg/hm2,较低肥水平提高11.22%。可见在纯氮18 kg/667m2、P2O5 15kg/667m2、K2O 8kg/667m2的高肥水平下西农9718有望实现高产或更高产。 表3 氮磷钾肥不同水平对西农97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肥力水平 纯氮(kg/667m2) P2O5 (kg/667m2) K2O (kg/667m2) 穗粒数(个) 成穗数 (万/hm2) 千粒重(g) 产量(kg/hm2) 低肥 12 8 8 26.95 571.85 46.4 7147.9 高肥 18 15 8 26.63 646.63 46.4 7949.7 高-低 -0.32 71.78 0 801.8 ±% -1.21 13.08 0 11.22 (4)氮肥基追比对西农9718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西农9718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见表4。可以看出:西农9718的主要品质性状受氮肥不同基追比的影响不大,虽然处理间有差异,但都达不到显著差异水平。但相对而言,氮肥分次施用与仅作基肥一次施用相比,在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和最大抗延阻力等品质性状方面略有提高;氮肥两次追施与一次追施相比,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略有增加,而稳定时间和最大抗延阻力略有降低。 表4 氮肥基追比例对西农9718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处理 编号 氮肥基 追比例 容重(g/L) 蛋白质(%) 湿面筋 (%) 稳定时间(min) 最大抗延阻力(E.U) 1 低肥 N12(7:3) 786 14.27 32.4 12.8 498 2 N12(6:4) 787 14.30 32.8 13.0 496 3 N12(5:3:2) 781 14.38 33.3 12.9 475 7(ck1) N12(10:0) 783 14.21 32.0 12.1 464 4 高 肥 N18(7:3) 785 14.33 32.9 12.8 481 5 N18(6:4) 784 14.41 33.5 13.2 490 6 N18(5:3:2) 780 14.57 33.9 13.0 477 8(ck2) N18(10:0) 787 14.30 32.5 12.2 461 (5)不同肥力水平对西农9718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表5是氮磷的不同水平和钾肥配合施用对西农9718主要品质性状的试验结果。在氮磷钾配合施用的两个肥力水平下,西农9718各主要品质性状无显著差异,表明肥力水平对西农9718的品质性状影响较小。高肥与低肥相比,高肥水平下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略有增加,而容重和最大抗延阻力略有降低,但符合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标准,这说明西农979的品质性状相对较稳定,受肥力环境的影响较小。 表5 氮磷钾肥不同水平对西农9718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肥力水平 纯氮(kg/667m2) P2O5 (kg/667m2) K2O (kg/667m2) 容重(g/L) 蛋白质(%) 湿面筋 (%) 稳定时间(min) 最大抗延阻力(E.U) 低肥 12 8 8 783.5 14.29 32.6 12.7 483 高肥 18 15 8 783.0 14.41 33.2 12.8 477 高-低 -0.5 0.12 0.6 0.1 -13 (6)西农9718优质高产栽培的优化肥力配置 从不同肥力、氮肥不同基追比对西农9718的产量和品质的总体效应来看,一是在氮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氮肥做基肥和追肥分次施可通过提高分蘖成穗率显著提高群体穗数,特别是降低底肥用量增加追肥且拔节期、孕穗期两个时期追施氮肥,即当氮肥的50%作基肥、30%作拔节期追肥和20%作孕穗期追肥时可通过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协同增加显著提高西农9718的群体产量,也就是说氮肥后移有利于西农9718产量的提高。二是肥力水平对西农9718的产量水平有显著影响,在氮磷钾配合的高肥水平下,西农9718的产量水平显著高于低肥水平,高肥水平与氮肥后移相结合,西农9718有更高的生产潜力。本研究中,在纯氮18 kg/667m2、P2O5 15kg/667m2、K2O 8kg/667m2的高肥水平下,其群体产量可达8386.8kg/hm2的高产水平。三是在不同肥力、氮肥不同基追比条件下,西农979总体品质性状比较稳定,虽然处理间品质性状有差异,但综合品质性状都达优质强筋小麦指标要求,相对而言,氮肥后移西农9718的综合品质性状相对更好。因此,在西农9718的优质高产栽培中,应以提高产量水平为核心进行肥力配置(肥力水平、氮肥基追比)。本研究中纯氮18kg/667m2,P2O5 15kg/667m2,K2O 8kg/667m2;氮肥基追比为基肥50%、拔节期追肥30%、孕穗期追肥20%的肥力配置是西农9718优质高产栽培的优化肥力配置。由此可见,选用中高水肥地和氮肥后移并采用5:3:2的基追比配置是西农9718优质高产栽培的优化栽培技术。 4.1.4.2 陕农138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小麦生产的实质是小麦植株在土壤气候环境和人为农艺措施综合影响下光合产物积累和分配的复杂过程。因小麦光合生产在自然环境下进行,所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由四个小系统构成。一是可塑因子系统,即小麦植株本身,二是不可控因子系统,即光、热等因素,三是可控因子系统,即土壤、肥水、病虫等,四是人为农艺措施因子系统,包括播期、密度、肥水数量及分布等。高产栽培的一切理论和技术归根到底都是按照唯物辩证的科学原则,通过人为农艺措施,改善可控因子系统,协调不可控因子系统与可塑因子系统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良好条件之间的关系,提高光合性能,获得高产。为了探讨陕农138小麦在其适宜栽培区的优质高产栽培模式,根据以上原理,特于2008-2010年设计了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以确定陕农138小麦品种在适生区生产中的规范化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搞好优质小麦陕农138的优质高产栽培及其示范推广。 试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试验地进行,前茬为休闲地,肥力中等,供试土壤为黄壤土。供试陕农138种子为陕农138-6。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16个处理组合,处理的因子水平见表6。每小区6行,行长3m,行距0.24m,小区面积4.5m2,重复4次。 试验地播前统一深翻、旋耕,人工播种,出苗后定苗;冬前喷施除草剂,抽穗期、灌浆期各喷施农药一次防治蚜虫,其它农业措施同一般大田。 主要考察指标为:产量、株高、抽穗期、成熟期、6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取得以下试验结果: 表6 陕农138栽培试验因素水平表 因 素 水 平 1 2 3 4 播期 (A) (月/日) 9/25 10/3 10/10 10/18 密度(B) (万株/hm2) 120 180 240 300 施肥(C) (kg/hm2) 尿素 二铵 0 0 177.8 255.6 288.9 422.3 400.1 588.9 灌水(D) 不灌 冬灌 春灌 灌麦黄水 图1 密度(B)对陕农138 产量的影响 图2 播期(A)对陕农138 产量的影响 图3施肥量(C)对陕农138 产量的影响 图4 灌溉期(C)对陕农138 产量的影响 ①播期对陕农138的影响不很明显(图1),早播和晚播差异不显著。播期较早的处理(A1)产量最高,第二期播种(A2)产量最低,除A2外其它三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考虑到随机误差,初步认为,陕农138宜晚播。 ②密度对陕农138的产量也基本没有影响(图2),四个试验水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栽培密度与穗粒数密切相关,但高密度易引起后期倒伏,降低千粒重,进而影响产量,影响农事操作。 ③施肥量对陕农138的产量影响显著(图3),处理C1产量最高,C3最低,这主要是由于高肥量可使其早期过渡生长,分蘖数增大,后期易倒伏导致千粒重下降,从而影响产量,故陕农138的低施肥水平栽培较为重要。 ④灌溉时期对陕农138的影响也不太明显(图4),处理D4产量最低,这主要是由于灌麦黄水易引起麦地松软,麦秆基部软化,再加之成熟期麦穗较重,大风天气较多,这极易引起倒伏,进而影响产量。 ⑤试验各处理的基本农艺性状见表7。由表7可看出,16个处理组合中,抽穗期及收获期基本无明显差异,说明陕农138的生育期相对稳定。处理组合A2B4C4D2、A1B4C4D4、A2B3C3D1、A1B3C3D3、A2B2C1D4、A1B2C2D2等有明显倒伏现象,这一方面与气候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陕农138总分蘖数过多,田间群体过大,引起株高增加有关,这些组合虽然666.7m2穗数较多,但穗粒数相对较少, 田间通风透光性较差,千粒重较低,产量不高;处理组合A4B1C4D2的株高较为适宜,穗粒数也最多,但由于666.7m 2穗数太少,因而产量水平不高;处理组合A2B4C4D2的666.7m 2穗数最多,但严重的倒伏现象影响到其后期的成熟,引起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处理组合A4B4C1D3的千粒重较高,但由于穗粒数较少,666.7m 2穗数也不多,因而产量表现不突出;处理组合A3B3C1D2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合,达7.48t/hm2,其它农艺性状也比较优良,无倒伏,故为最佳处理组合,即10月10日左右播种,种植密度大约为240万株/公顷,冬灌,施肥量一般不宜过多。    表7 不同处理组合对陕农138的基本性状 处 理 组 合 抽穗期 收获期 株高 (cm) 倒伏状况 666.7m2 穗数 穗粒数 千粒 重(g) 产量 (t/hm2) 级别 比例 A1B1C1D1 4.23 6.4 79 0 _ 36.8万 31.0 46.5 7.43 A1B2C2D2 4.23 6.4 80 3 60% 41.1万 28.2 43.0 6.50 A1B3C3D3 4.23 6.5 83 5 80% 42.0万 28.8 45.0 6.67 A1B4C4D4 4.23 6.5 82 5 100% 42.8万 28.6 42.5 6.10 A2B1C2D3 4.23 6.5 85 2 30% 36.6万 29.3 45.0 6.43 A2B2C1D4 4.22 6.5 84 3 75% 42.6万 29.5 42.0 6.17 A2B3C3D1 4.23 6.5 83 3 75% 45.2万 27.6 42.5 5.17 A2B4C4D2 4.23 6.5 84 5 100% 54.0万 27.0 39.0 6.07 A3B1C3D4 4.24 6.4 74 0 _ 26.4万 34.6 45.5 5.50 A3B2C4D3 4.24 6.4 78 0 _ 29.9万 30.4 43.5 6.87 A3B3C1D2 4.24 6.4 82 0 _ 38.1万 27.4 47.0 7.48 A3B4C2D1 4.24 6.4 81 0 _ 37.2万 27.3 45.0 6.70 A4B1C4D2 4.25 6.4 73 0 _ 24.1万 37.5 45.5 6.20 A4B2C3D1 4.24 6.4 75 0 _ 34.1万 32.4 47.0 6.83 A4B3C2D4 4.24 6.4 74 0 _ 34.2万 27.2 46.5 6.33 A4B4C1D3 4.24 6.4 77 0 _ 34.3万 27.3 50.0 6.80 4.1.5 核心品种优质高产高效安全配套技术的集成 西农9718、陕农138小麦新品种优质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推广是本项目成果转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核心品种生产适应性试验,明确了核心品种在适应区域内的生产利用价值,确定了核心品种优质高产的适应区域; 根据肥力水平和氮肥不同基追比对核心品种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研究,明确了核心品种优质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措施,确定了核心品种优质高产的优化栽培技术; 制定了小麦良种繁育操作技术规程和核心品种的品种标准,建立了核心品种原原种、原种和标准良种三级防杂保纯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及相应的良种繁育基地,促成核心品种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良种生产; 关中灌区130个点土壤肥力普查结果,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2.7g/Kg,土壤全氮含量平均0.82g/Kg,土壤全磷含量平均0.71g/Kg,土壤全钾含量平均12.7g/Kg,虽然不同区域间有较大差异,但总体肥力水平低于亩产500公斤的肥力水平要求,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和磷的含量在多数区域严重不足,因此,在本项目实施中,确定了通过增施有机肥和进行秸秆还田来补充土壤有机质的不足、通过增施磷肥、补施氮肥、适量加钾来平衡和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作为西农9718和陕农138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 关中灌区小麦的高产播期由西向东通常为10月1日—10月10日,由于近年来的气候转暖,小麦按过去的高产播期播种容易形成冬前苗旺、苗稠,春季易受冻害,西农9718和陕农138为半冬性多蘖早发型品种,播期偏早、播量偏大更容易出现前期旺长;关中中部麦区小麦播种多采用撒播,撒播播量大,播种深浅不一,浮籽多,密度不匀,出苗不匀,出苗整齐度差,田间作务困难,田间通风透光性差,因而群体产量不高;关中麦区农民的施肥习惯是一炮轰(肥料在小麦播种前作底肥一次施入),在薄地旱地的低产条件下是一种简易的施肥方式,但在高产条件下,易造成小麦前期生长过旺,群体过大,中后期因缺肥而导致成穗率低,群体穗数少,穗子小,因而很难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关中地区绝大多数年份不是冬旱就是春旱,多数年份冬春连旱,严重影响小麦前期生长发育,因而冬灌是农民习惯的小麦作务技术,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种小麦加大播量,不冬灌,以密代管,或者旱情过分严重才冬灌(推迟冬灌或早春灌)。由于近年来秸秆还田面积不断扩大,在不冬灌或过晚冬灌条件下,麦田土壤孔隙度太大,小麦“掉根”现象严重,麦苗根扎不实。因而苗小蘖少,麦苗生长势弱,很难形成高产群体。针对以上问题,在项目实施中,通过试验示范和生产调查,示范推广了“改早播为适期播种、改撒播为机条播、该一炮轰为氮肥后移、改晚冬灌为适时冬灌(秸秆还田麦田适时偏早冬灌)、春季严重干旱墒情差时补浇拔节水”的“四改一补”小麦配套栽培技术。 近年来,一喷三防成为关中麦区麦田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对麦田病虫害防治和小麦正常成熟起了主要作用。在本项目实施中,示范推广了结合一喷三防进行叶片喷肥(每亩用尿素0.5公斤、磷酸二氢钾100克),在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的同时,对防干热风、防早衰、增粒重起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本项目实施,集成了品种选用;品种合理布局;三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良种繁育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良种生产;精细整地;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与氮肥后移;秸秆还田;机械规范化精细播种;适期、适量播种;节水渠畦配套;化学除草;适时冬灌与酌情春灌;因苗分类管理与培育壮苗;中耕耙地、松土保墒、促苗早发;水肥调控、优化群体结构;一喷三防;叶面喷肥;适时收获等二十项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针对西农9718和陕农138的品种特点,分别形成西农9718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和陕农138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见附件:西农9718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陕农138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 4.1.6 核心品种及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项目实施前和实施期间,对核心品种进行了技术熟化、生产适应性试验、保优调优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在陈仓、岐山、扶风、杨凌、兴平、三原、长安、临渭、蒲城、富平、大荔、华阴等12个示范基地县及周边辐射区进行项目技术的示范推广。 项目以标准化良种生产田为项目技术示范田,组织安排项目技术示范,12个示范基地县2008/2009年度示范面积1.2万亩,2009/2010年度示范面积1.35万亩,示范田较生产大田普遍增产。2009年岐山县八角庙村500亩西农9718示范田平均亩产535公斤,较对照田(亩产471.8公斤)增产13.4%;兴平市400亩陕农138示范田平均亩产515公斤,较生产大田(平均亩产466.1公斤)增产10.5%;陈仓区20亩西农9718示范田实产验收平均亩产521公斤,较对照田(亩产479.7公斤)增产8.6%,农户康宝让2亩西农9718示范田平均亩产高达562公斤。2010年周原镇五联村60亩陕农138示范田平均亩产496公斤,较对照田(亩产461.4公斤)增产7.5%,农户范保利2亩陕农138示范田亩产高达542公斤,蔡家坡龚刘村2.3亩西农9718高产创建田专家测产验收617公斤,创当地小麦亩产最高纪录;长安县10亩西农9718示范田平均亩产565公斤,较对照田(亩产510公斤)增产10.8%。 项目以示范基地为核心,在关中灌区进行项目技术的示范推广。2008/2009年度,西农9718示范推广163万亩(宝鸡、咸阳、西安、渭南4市推广面积分别为47、45、31和40万亩),陕农138示范推广52万亩(宝鸡、咸阳、西安、渭南4市推广面积分别为16、15、9和12万亩);2009/2010年度,西农9718示范推广212万亩(宝鸡、咸阳、西安、渭南4市推广面积分别为56、58、42和56万亩),陕农138示范推广228万亩(宝鸡、咸阳、西安、渭南4市推广面积分别为57、60、56和55万亩)。西农9718在宝鸡、咸阳、西安、渭南4市平均亩产分别较对照品种增产21.5、22、23和22.4公斤,陕农138在4市平均亩产分别较对照品种增产19、19、20和20公斤。两年累计项目技术在关中灌区示范推广655万亩(西农9718为375万亩,陕农138为280万亩),累计生产优质小麦315895.5万公斤,累计增收小麦13761.9万公斤,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见附件:应用证明)。 4.1.7 优质小麦产业化平台建设 西农9718和陕农138都是高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具有良好的生产利用和优质小麦产业化开发价值。关中麦区在国家小麦品质区划中属于优质强筋和优质中强筋小麦产区,是优质小麦生产的良好基地。西瑞集团、老牛面粉企业、陕富面粉企业等大型粮食购贮、加工企业都以西农979、西农9718、陕农138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为对象优质优价大批量收购。高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西农9718和陕农138及其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通过品种优化布局、良种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保优调优高产栽培技术的研制及粮食、加工企业优质优价订单产销的大批量收购,在关中麦区已形成以西农979、西农9718、陕农138等优质品种为核心的规模集约化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为优质小麦产业化建立了良好基础,已初步形成政府指导、科技支撑、基地示范、集约种植、订单产销、增产增收的育繁推、产销加一体化的优质小麦产业化平台。 (1)建立优质小麦专业生产合作社,促进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 专业生产合作社是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之一,建立优质小麦专业生产合作社是促进优质小麦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在国家跨越计划、成果转化项目的带动下,以西农979、西农889、西农9718、陕农138等几个优质高产小麦品种为核心在关中4个地市组建了西安高丰、渭南天瑞、咸阳天丞禾、宝鸡大扶农、临潼金麦浪、三原八姐妹、岐山周原、蒲城健民、户县永丰、大荔振华、高陵昌信兴等11个优质小麦专业生产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下联广大农户连片种植,组建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统一选用优质品种,统一供种,统一实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确保小麦优质高产;上联粮食、加工企业,优质优价、订单产销确保增产增收。西安高丰优质小麦生产合作社在长安区组建了2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渭南天瑞优质小麦生产合作社在临渭组建了2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宝鸡大扶农优质小麦生产合作社在扶风县组建了2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2)优质优价 订单产销 优质优价、订单产销是建立规模化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通过优质麦产业化开发提高优质麦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不但能调动农户优质麦生产的积极性,而且粮食、加工企业优质小麦就地收购,可以省去调运开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2008年9月,项目组与种子企业合作,组织陕西关中30个小麦生产县、10家粮食、面粉加工企业和6个优质小麦专业生产合作社共260多人,在在西安举办了“陕西优质小麦订单农业讲座”,2009年5月25日,组织12个示范县、10个优质小麦生产合作社和4个粮食、加工企业100多人在兴平举办了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观摩、优质小麦订单座谈会,王新中、张宝军等多名专家教授到会作了“陕西关中优质小麦产业化”报告。老牛面粉企业、希瑞集团粮食储备库等多家企业在兴平、长安、扶风、岐山等地分别举办了优质小麦现场收购和产销订单会。优质小麦订单产销面积2010年达200多万亩。 (3)建立关中优质小麦产业带 以“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西农9718、陕农138及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示范推广”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为契机,以12个示范基地县为样板,辐射带动关中麦区优质小麦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项目实施促建的11个优质小麦生产合作社东起渭南、西到宝鸡,贯通关中新老灌区的小麦主产区,促成优质小麦规模化种植和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的形成。由于关中优质小麦生产量的扩大和品质的提升,粮食、加工企业把优质麦外购转向内购,企业优质优价订单产销进一步促成关中麦区优质小麦规模化种植。老牛面粉企业是陕西省最大的小麦专用粉生产企业,该企业聘请王辉教授为技术指导,2009年以西农9718等优质小麦的良种繁育、规模化生产和优质专用粉加工为内容在陕西省获批“13115”重大科技开发专项,由于企业的实质性参与,在关中麦区促成优质品种—标准良种—优质麦生产—优价收购的优质麦产业化运作模式和近500万亩优质小麦产业带的形成。 4.2 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技术经济指标是:建成西农9718和陕农138小麦新品种及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2个,累计繁育良种12亩,生产标准良种4560万公斤;项目技术示范推广600亩,生产优质小麦240000万公斤;项目总产出371400万元,新增产值45360万元;研制出强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形成关中麦区优质小麦产业带。通过两个年度项目实施,已全面完成项目技术经济指标(见表8-表11)。 表8:合同任务与实际完成对照表; 表9:项目分年度执行情况汇总表; 表10:项目分区实施统计表; 表11:项目分区技术经济效益表。 合同任务建成西农9718、陕农138小麦新品种及其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12个。实际建成示范基地12个(关中麦区陈仓、岐山、扶风、杨凌、兴平、三原、长安、临渭、蒲城、富平、大荔、华阴等12个县市),另外还在河南偃师佃庄农技站、辉县豫北种业、驻马店农科所、西华县黄泛区农场、永城市源泉种业、平顶山市种子站、南阳市原种场、商丘农科所、江苏盐城海缘种业、泗洪东南农科院、连云港岗埠农场、安徽宿州紫芦湖农场、湖北襄樊监狱农场等外省区建立了15个小麦新品种示范园,试验、示范小麦新品种西农9718和陕农138。 合同任务西农9718和陕农138累计繁育良种12万亩,生产标准良种4560万公斤,示范推广600万亩,生产优质小麦240000万公斤。实际完成累计繁育良种15.4万亩,生产标准良种7057万公斤,示范推广655万亩,生产优质小麦315895.5万公斤。 合同任务项目总产出371400万元,新增产值45360万元。实际完成总产出652962万元,新增产值64794.16万元。 按照项目任务目标,研制出强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形成关中麦区优质小麦产业带。项目实施期间,进行了核心品种生产适应性试验、核心品种技术熟化,核心品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合关中麦区土壤肥力测试结果、气候变化、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及有关小麦高产栽培实用技术,结合品种特性分别集成并示范推广了西农9718和陕农138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与种子、粮食及加工企业配合,通过优质小麦生产合作、优质小麦订单产销、良种统供等途径,促进优质小麦集约化规模种植,在关中麦区已形成近500万亩优质小麦产业带。 综上所述,项目执行期间,繁育西农9718和陕农138标准化良种7057万公斤,超合同任务2497万公斤(超合同54.7%);西农9718和陕农138共示范推广655万亩,超合同任务55万亩(超合同9.2%);生产优质小麦315895.5万公斤,超合同任务75895.5万公斤(超合同31.6%);项目总产出(良种产值、优质麦产值)652962万元,超合同任务281562万元(超合同75.8%),项目新增产值(良种增值、优质麦增值、增产增值)64794.16万元,超合同任务19434.16万元(超合同42.8%);项目实施形成西农9718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和陕农138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在关中麦区形成近500万亩优质小麦产业带。全面完成项目技术经济指标。 表8 合同任务与实际完成对照表 合同任务 实际完成 备注 建成西农9718、陕农138小麦新品种及其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12个 在关中麦区陈仓、岐山、扶风、杨凌、兴平、三原、长安、临渭、蒲城、富平、大荔、华阴等12个县(市)建成示范基地12个,另外,还在河南、江苏、安徽等外省区建立小麦新品种示范园15个。 完成 西农9718和陕农138累计繁育良种12万亩,生产标准良种4560万公斤 西农9718和陕农138累计良种繁育面积15.4万亩,生产标准良种7057万公斤 面积超合同3.4万亩,良种超合同2497万公斤 西农9718和陕农138示范推广600万亩,生产优质小麦240000万公斤 陕西省西农9718和陕农138示范推广累计655万亩,生产优质小麦315895.5万公斤(此外,西农9718在河南、湖北等外省区示范推广300多万亩)。 面积超合同55万亩,优质麦超合同75895.5万公斤 项目总产出371400万元,新增产值45360万元 项目总产出652962万元,新增产值64794.16万元 总产出超合同281562万元,新增产值超合同19434.16万元。 研制出强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 1.研制并形成西农9718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2.研制并形成陕农138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 完成 形成关中麦区优质小麦产业带 在关中麦区已形成近500万亩优质小麦产业带,优质小麦订单产销面积已达200多万亩,已初步形成关中麦区优质小麦产业化平台。 完成 表9 项目分年度执行情况汇总表 项 目 2008/09年度 2009/10年度 两年合计 备注 原原种生产 面积 (亩) 55 63 118 生产原原种(万Kg) 2.555 2.93 5.485 原种 生产 面积 (万亩) 0.21 0.19 0.4 生产原种(万kg) 96.6 88.2 184.8 良种 生产 面 积(万亩) 8.2 7.2 15.4 生产良种(万kg) 3813 3244 7057
本文档为【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8579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37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农业
上传时间:2011-05-05
浏览量: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