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震反射系数的相角变化

地震反射系数的相角变化

举报
开通vip

地震反射系数的相角变化 � 2010 年 11 月 第 45 卷 � 增刊 1� * 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257022 本文于 2009年 12月 24日收到,终改稿于 2010年 9月 23日收到。 本项研究受国家 863项目( 2007AA060500)、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10705049)和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 1083011)资助。 �综合研究� 地震反射系数的相角变化 孟宪军* � 刘福平! ∀ � 王玉梅 孔庆丰 � 慎国强 � 杨长春∀ (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地震反射系数的相角变化
� 2010 年 11 月 第 45 卷 � 增刊 1� * 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257022 本文于 2009年 12月 24日收到,终改稿于 2010年 9月 23日收到。 本项研究受国家 863项目( 2007AA060500)、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10705049)和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 1083011)资助。 �综合研究� 地震反射系数的相角变化 孟宪军* � 刘福平! ∀ � 王玉梅 孔庆丰 � 慎国强 � 杨长春∀ (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22; !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 102600;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孟宪军,刘福平, 王玉梅,孔庆丰, 慎国强, 杨长春. 地震反射系数的相角变化.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 刊 1) :121~ 124 摘要 � 地震反射系数相角是地震反射波的重要属性之一, 对地震资料反演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 Zoeppr itz 方程,通过算例绘制了反射系数相角曲线, 分析了反射系数相角随入射角的变化特点。在入射角小于临界角范 围内 P 波、转换 S 波的反射系数都有可能存在相角的突变,即有可能存在极性反转, 突变位置取决于地层参数; 地震波发生广角反射后,反射系数相角随入射角的增大逐步减小,变化范围在 0#~ - 180#之间。 关键词 � 反射系数 � 相角 � Zoepprit z方程 � 广角反射 � 极性反转 1 � 引言 岩性的确定是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的核心目 标[ 1~ 5] , 如今人们主要通过研究地震波的振幅随入 射角的变化 ( AV A 或 AVO)预测地层岩性 [ 6~ 12]。 Zoepprit z方程是研究 AVA (或 AVO)的理论基础。 在地震资料反演中,子波的选取必须充分考虑波的 极性, 它直接关系到合成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标定效果。但人们 尚未考虑相角的变化问题。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时,反射系数为复数,使反射波产生附加相角。实际 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大量的大角度甚至是广角反射问 题[ 13~ 18] , 如井间地震,海洋深水地震,高速屏蔽层下 弱反射波等。 反射系数的相角、极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较 大[ 9]。当地震波发生广角反射后, 其反射系数的相 角变化仅在特殊入射角才发生 180#相角突变(发生 极性反转 ) ; 一般情况下, 反射系数相角在 0#~ - 180#之间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由于 Zoep� prit z方程的复杂性, 反射系数的显式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十分复 杂,反射系数相角变化就更难以给出显式。目前, 对 反射系数相角变化的研究不多, 实际地震数据反射 系数相角计算还没有直接可借用的计算办法, 而广 角地震反射数据的反演希望有可靠的反射系数相 角,因此求取反射系数相角对进一步研究广角地震 反射资料反演具有一定意义。 本文以 Zoepprit z方程为基础,分析反射系数相 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确定极性反转点位置。 2 � 反射系数相角计算的理论基础 图 1 为入射 P 波在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示意 图,其中 P、SV表示 P 波、SV 波; �、�分别为 P 波、 SV 波的反射角; �∃、�∃为 P 波、SV 波的透射角; V P1、 V S1、 1 和 V P2、V S2、 2 分别为波在介质 1、2 中的 P 波、S波的速度和介质密度。 图 1� P 波在界面的反射和透射图 � 122�� 石 油 地 球 物 理 勘 探 2010 年 � 通常 Zoepprit z方程表示为[ 4, 5] AR = B ( 1) 其中 R= [ RPP, R PS , T PP, T PS ] T B= [ b1 , b2 , b3 , b4 ] T A= a11 a12 a13 a14 a21 a22 a23 a24 a31 a32 a33 a34 a41 a42 a43 a44 ( 2) 式中 RPP、RPS、T PP、T PS分别为 P 波入射时的 P 波反 射系数、转换 SV 波反射系数、P 波透射系数、转换 SV 波透射系数。矩阵 A中各元素分别为 a11 = sin�, a12 = cos�, a13 = - sin�∃, a14 = cos�∃ a21 = co s�, a22 = - sin�, a23 = cos�∃, a24 = sin�∃ a31 = cos2�, a32 = - V S1 V P1 sin2�, a33 = - 2 1 V P2V P1 cos2�∃, a34 = - 2 1 V S2V P1 sin2�∃ a41 = V 2 S1 V P1 sin2�, a42 = V S1cos2�, a43 = 2 1 V 2 S2 V P2 sin2�∃, a44 = - 2 1 V S2cos2�∃ b1 = - sin�, b2 = cos�, b3 = - co s2�, b4 = V 2S1 V P1 sin2� 根据斯内尔定律速度和角度有如下关系 V P1 sin�= V S 1 sin�= V P2 sin�∃ = V S2 sin�∃ ( 3) 于是由方程( 1)可计算界面上 P 波和 SV 波反射系 数、透射系数,其复数形式为(用于数值计算) E = !+ i∀ ( 4) 式中: E 为R PP、R PS、T PP或 T PS ; i为虚数单位; !, ∀ 分别为反射和透射系数的实部和虚部。用实部与虚 部之比可计算反射系数的相角 #PS = tan- 1 ∀PS!PS , #PP = tan - 1 ∀PP!PP ( 5) 及透射系数相角 ∃TP = tan- 1 ∀TP!TP , ∃TS = tan - 1 ∀TS!TS ( 6) 式中: !PP和 ∀PP为 P 波反射系数的实部和虚部; !PS 和 ∀PS为 SV 波反射系数的实部和虚部; !T P和 ∀TP为 P 波透射系数的实部和虚部; !T S和 ∀TS为 SV 波透 射系数的实部和虚部。 3 � 反射、透射系数相角算例 当 V P1 < V P2时, 第一个算例选取的介质参数 为: V P1 = 3500m / s, V P2 = V P1 / 0. 62 = 5645m / s, V S1= V P1 / 1. 7= 2058m/ s, V S2 = V P2 / 1. 7= 3320m/ s, 2 / 1 = 1. 266[ 5] , 震源频率 f = 35Hz。第一临界角 �c= 38. 316# (本算例不存在第二临界角)。 图 2为 P 波入射, P、SV波反射系数( RPP、V P1 � RPS / V S1 )曲线。 当入射角大于第一临界后, 反射和透射系数均 成为复数,并存在相角的变化。利用式( 5)、式( 6)计 算的反射系数 RPP、RPS相角变化曲线如图 3 所示, 反射系数 RPP的相角 #PP曲线在 �< �c ( �c 为第一临 界角)区域内无相角变化;当 �> �c 后相角从 0#逐渐 减小(这是因为波在反射界面上具有一定的横向偏 移,在返回点的相角比入射点落后[ 14~ 16] , 关于正、负 相变文献 [ 5]已给出了解释) , 当 �% 90#时 #PP % - 180#。反射系数R PP的实部和虚部曲线见图4 。在 图 3中曲线 #PS与曲线 #PP的区别之一是(在 �< �c 区 图 2 � P、SV 波反射系数( RPP、V P1R PS/ V S1 )曲线 图 3 � 反射系数相角#PP、#PS � 第 45 卷 � 增刊 1 孟宪军等:地震反射系数的相角变化 123�� � 图 4 � 反射系数 RPP实部和虚部曲线 域内)曲线 #PS存在相角 180#的突变(存在极性反转) ; 在 �> �c 区域内曲线 #PS的形状与曲线 #PP类似。反 射系数 RPS的实部和虚部曲线如图 5所示。图 5与 图 4两图存在较大差别,反映了 #PP与 #PS的区别。 图 6是透射系数相角曲线。当入射角大于临界 角时,透射系数相角 ∃TP、∃TS也存在变化, 但没有明 显的突变, ∃TS的变化有正有负。 为进一步了解地层参数对反射系数相角的影 响,还给出了另一个算例(地层参数差距较小的泥 岩 & 含气砂岩反射界面) , 其参数值见表 1, 计算结 果见图 7和图 8。 图 5 � 反射系数 R V PS( V P1 � RPS / V S1 )的实部和虚部曲线(右图为左图的局部放大) 表 1� 地层参数[ 8] 界面深度/ m 1000 2000 参数 纵波速度/ ( m � s- 1 ) 密度/ ( g � cm- 3 ) 泊松比 纵波速度/ ( m � s- 1) 密度/ ( g� cm- 3 ) 泊松比 泥岩 1720 2. 20 0. 40 2500 2. 30 0. 40 砂岩 1920 1. 94 0. 10 2720 2. 40 0. 10 � � 对于深度为 1000m 的地层界面, 计算结果见 图 7,表明:在 �< �c 区域内反射系数 RPP、RPS都存 在相角从- 180#到 0#的突变, RPP突变点在临界角 63. 9#,而 R PS突变点在 59. 3#, 入射角在 59. 3#到临 界角的区间内相角为零, 相角突变位置取决于地层 参数;在 �> �c 区域内反射系数相移 #PP、#PS曲线变 化规律与上例类似, 相角在 0#~ - 180#之间变化, 当 �% 90#时#PP %- 180#。 对于深度为 2000m 的地层界面, 计算结果见 图 8。图 8 与图 7a 的区别是: 在 �∋ �c 区域内, 图 8 反射系数 RPP存在两次相角突变,在入射角为 21. 2# 时,相角从 0#突变到- 180#,入射角为临界角时相角 从- 180#突变到 0#。�= 21. 2#为反射系数 RPP的极 性反转点。 图 6� 透射系数的相角 ∃TP、∃TS 4 � 结论 本文基于弹性波Zoeppr it z方程给出了反射系 � 124�� 石 油 地 球 物 理 勘 探 2010 年 � 图 7� 泥岩 & 含气砂岩界面反射系数相角#PP、#PS ( h= 1000m) (右图为左图的的局部放大) 图 8 � 泥岩 & 气砂界面反射系数相角 #PP、#P S( h= 2000m) 数相角计算方法,实现了反射系数相角的准确计算。 算例表明: 在入射角小于临界角范围内反射系数 RPP、RPS有可能存在 180#的相角突变,反射系数存在 极性反转,相角突变位置角取决于地层参数; 当入射 角大于临界角后, 反射系数产生附加相角, 在 0#~ - 180#之间变化, 且相角 #PP、#PS的大小随着入射角 �的增大而减小。目前的反演技术仅考虑了反射系 数的极性问题, 但广角反射后,相角是变化的。反射 系数相角变化对反演效果的影响,需要更为深入的 研究。因此实现反射系数相角的定量计算, 无论是 对小角度反射波的极性反转点的确定还是对研究广 角反射波的相角变化都具有实际意义。 参 考 文 献 [ 1 ] � Keys R G, Xu S Y . An approx imation for the Xu�White velocity model. Geophy sics, 2002, 67(5) : 1406~ 1414 [ 2 ] � White L , Castagna J. Stochastic fluid modulus inver� sion. Geophy sics, 2002, 67( 6) : 1835~ 1843 [ 3 ] � Xu S, White R E. A new velocity model for clay�sand mix tures. Geophy sical Prosp ecting , 1995, 43 ( 1 ) : 91~ 118 [ 4 ] � Fred J H 著; 孙夕平, 赵良武译. 地震振幅解释. 北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18~ 39 [ 5 ] � 陆基孟主编. 地震勘探原理(上、下) . 山东东营: 石油 大学出版社, 1993:上 20~ 30, 下 123~ 194 [ 6 ] � Xu S, Whit e R E. A phy sica l model fo r shear�wave velocity prediction. Geophy sical Prosp ecting, 1996, 44( 4) : 687~ 717 [ 7 ] � Landro M . Discrim inat ion betw een pressur e and fluid saturation changes from time�lapse seism ic data. Geo� p hy s ics, 2001, 66(3) : 836~ 844 [ 8 ] � Zhang J F, Wapenaa r K . Wave field ex tr apo lation and pre�stack depth mig ration in an elastic inhomoge� neous media. Geop hy s ical p r osp ecting , 2002, 50 ( 3) : 629~ 643 [ 9 ] � 孟宪军, 姜秀娣,黄捍东等. 叠前 AVA 广义非线性纵 横波速度反演.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 6 ) : 645~ 650 [ 10] � Shou H , L iu H , Gao J H . AVO inversion based on common sho t migr ation. A pp lied Geop hy s ics , 2006, 3(2) : 99~ 104 [ 11] � 陈建江, 印兴耀, 张广智. 层状介质 AVO 叠前反演.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6, 41( 6) : 656~ 662 [ 12] � 王保丽,印兴耀, 张繁昌. 基于 Gray 近似的弹性波阻 抗方程及反演.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 ( 4) : 435~ 439 [ 13] � Britt an J, Warner M . Wide�angle seismic velo cities in hetero geneous crust. Geop hy sics J ournal Interna� tional , 1997, 129( 2) : 269~ 280 [ 14] � F ruehn J, White R S, Fliedner M et al. L ar ge�aper� ture seismic: Imaging beneath high�velocity strata. Wor ld Oil , 1999, 220( 1) : 109~ 113 [ 15] � L iu F P, Wang A L , Chen Q et al. The research pro� g ress on lat eral shift o f r eflected electr omagnetic wave at the interface o f t wo conductiv e media. Chinese S ci� ence Bul letin, 2008, 53(7) : 961~ 968 [ 16] � 刘福平,高杰, 李瑞忠等. G oo s�H anchen 效应对自由 表面全反射 SV 波校正时差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 3) : 862~ 868 [ 17] � 胡中平, 管路平, 顾连兴等. 高速屏蔽层下广角地震 波场分析及成像方法.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 1) : 88~ 94 [ 18] � 孙成禹, 倪长宽, 李胜军等. 广角地震反射数据特征 及校正方法研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 1) : 24~ 29 (本文编辑:宜明理) � 2010 年 11 月 第 45 卷 � 增刊 1 � 作 者 介 绍 王彦峰 � 工程师, 1976 年生; 1999 年本科毕业于长春科技大 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2010 年获石油大学(华东)地质工程 硕士学位;一直从事地震数据采集及其方法研究工作。 秦广胜 � 高级工程师, 1970 年生; 1992 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 院勘查地球物理专业, 2006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 与天然气工程硕士学位,现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博 士学位;目前在中原油田物探研究院从事地震资料采集方 法研究和物探新技术开发工作。 于冬梅 � 工程师, 1979 年生; 2003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石油与 天然气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地震数据采集及方法 研究工作。 昌 � 松 � 工程师, 1978年生; 2001 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应 用地球物理专业;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深海业务经理部 从事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处理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工作。 陈浩林 � 高级工程师, 1969 年生; 1991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 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专业, 2001 年获中国石油大学 (北 京)地球物理专业工程硕士学位, 2005 年获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一直从事地震数据采集、 资料处理及其方法研究工作;现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海上 勘探事业部总工程师。 刘绍新 � 高级工程师, 1965 年出生; 1989 年毕业于大庆石油 学院物探专业, 获学士学位, 2007 年获中国石油大学 (北 京)工程硕士学位; 现在大庆钻探工程公司物探一公司从 事地震数据采集方法研究。 杜中东 � 高级工程师, 1967 年生; 1990 年本科毕业于石油大 学(华东)勘查地球物理专业;曾在专业期刊及行业学术会 议上发表论文多篇;一直致力于复杂构造区的地震数据采 集及其方法研究工作。 王玉贵 � 高级工程师, 1965 年生; 1988 年本科毕业于石油大 学(华东)勘查地球物理专业, 2006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地质 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10 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地球探测与信 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在大庆钻探工程公司物探一公司 研究所从事 VSP资料处理、解释及方法研究。 于春玲 � 高级工程师, 1966 年出生; 1985 年毕业于大庆石油 学院物探专业;现在大庆钻探工程公司物探一公司研究所 从事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 术科研攻关。 孙玉群 � 高级工程师, 1972 年生; 1996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 (华东)物探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7 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 京)工程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研究和施 工现场技术工作。 张 � 剑 � 助理工程师, 1985 年生; 2008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 学(武汉)物探专业, 获学士学位; 现在胜利石油管理局地 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从事地震数据采集工作。 张建磊 � 工程师, 1978年生; 2001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院, 2004年获石油大学(华东)地球 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 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 探技术研究中心从事地震正演和偏移方法研究。 刘文卿 � 在读博士研究生, 1977 年生; 2000 年 7 月毕业于成 都理工大学,获应用地球物理学士学位; 现在中国石油勘 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从事地震速度建模、叠前偏移成像 及多波多分量地震成像研究。 唐博文 � 工程师, 1977 年生; 2000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 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2003 年获石油大学(北京)应用地球物 理专业硕士学位;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 心处理技术研发部从事高分辩率、去噪及数据规则化、静 校正、石油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孙长赞 � 高级工程师, 1966 年生; 1990 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 院物探专业,获学士学位; 现在大庆钻探工程公司物探一 公司研究所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和技术方法研究工作。 夏常亮 � 1982 年生; 2009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地球探测 与信息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 究院海外业务部从事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与分析、OBC 及 OBS 多波多分量处理方法研究。 于相海 � 工程师, 1967 年生; 1991 年本科毕业于西安地质学 院物探专业;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长庆分院从事 地震资料处理及方法研究工作。 古兰军 � 工程师, 1970 年生; 1992 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物 探系勘查地球物理专业, 获学士学位; 2007 年获西安石油 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研究院长庆分院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工作。 朱洪昌 � 助理工程师, 1983 年生; 2006 年 7 月毕业于中国地 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主要从事地震 资料处理与物探方法研究工作。 胡自多 � 高级工程师, 1971 年生; 1993 年本科毕业于石油大 学(华东)物探专业, 2006 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 获应用 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目前为成都理工大学在读博士 生,主要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和方法研究工作。 孙 � 东 � 工程师, 1977 年生; 2003 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古生物学 与地层学专业, 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 究院西北分院从事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与评价工作。 侯月明 � 工程师, 1978 年生; 2001 年本科毕业于江汉石油学 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2004 年获该校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专业硕士学位;目前在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研究院从事石 油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工作。 付 � 雷 � 高级工程师; 1994 年本科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物探 专业, 1999 年毕业于长春科技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 业, 获硕士学位, 2006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 业, 获博士学位; 现在大庆钻探工程公司物探一公司从事 地震方法研究工作。 张 � 静 � 高级工程师, 1970 年生; 2008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 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并获博士学位。现在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油藏描述研究所从事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储层预测研究工作。 宋 � 亮 � 助理工程师, 1983 年生; 2005 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 学(华东)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2008 年获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 现在胜利油田 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从事地震勘探综合解释工作。 孟宪军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61 年生; 1982 年毕业于华东 石油学院物探专业, 1994 年获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地球 � 240�� 石 油 地 球 物 理 勘 探 2010 年 � 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2004 年获浙江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从 事叠后、叠前地震反演、油藏综合地球物理和叠前地震成 像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张 � 宏 � 高级工程师, 1967 年生 ; 1991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 (华东)勘查地球物理专业; 2001 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地质工程硕士学位; 200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矿产普 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地质、物探综合解释与 研究工作。 杨懋新 � 高级工程师, 1968 年生; 1990 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 院物探专业, 2001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构造地质专业, 获硕 士学位;现在大庆钻探工程公司物探一公司研究所任主任 工程师, 长期从事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研究与地质解释 工作。 方光建 � 工程师, 1979 年生; 2002 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应 用地球物理专业, 获工学学士学位; 现在中国石油勘探开 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油藏描述研究所从事地震构造解释、地 震反演等工作。 张国栋 � 高级工程师, 1964 年生; 1990 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 学;目前在冀东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室从事储层预测 及综合研究工作。 刘庆敏 � 工程师 , 1981 年生; 2007 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 获硕士学位; 现在胜利 油田西部新区研究中心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储层预测以及 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工作。 董建华 � 工程师; 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探 测与信息技术专业, 获硕士学位; 现在中海油研究总院开 发研究院从事开发地震综合研究工作。 郭学斌 � 高级工程师, 1970 年生; 1992 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工 业大学地球物理勘探专业, 2008年获大庆石油学院地质工 程专业硕士学位;一直从事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及井位部署 等工作。 刘曾勤 � 1985 年生;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沉积层序、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以及储层预测的研 究工作。 肖永军 � 1981 年出生; 2005 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获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勘 探研究工作。 袁红军 � 高级工程师, 1969 年生; 1990 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 院地质系, 2008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 位。现在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及综 合研究工作。 孙祥娥 � 副教授, 1970 年生; 1992 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矿 机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0 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地 球探测与信息处理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7 年毕业于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处理专业, 获工学博士学 位,同年进入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博士后工作站。现在长江 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数字信号 处理、地震信号处理及 VSP 数据的采集、处理及解释。 胡伟光 � 工程师, 1972 年生; 1995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 学(武汉)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 长期从事地震资料处 理、解释及储层反演方法研究工作, 已发表论文 10 余篇。 刘俊峰 � 高级工程师, 1966 年生; 1989 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学 院;现在中国地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目前在大庆油田海 拉尔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勘探评价部从事地球物理勘探 技术管理工作。 金 � 惠 � 高级工程师; 1992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 质学专业 , 2003 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 矿床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能源地质 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地震储层预测研究工作。 毕海龙 � 工程师, 1976 年生; 2000 年本科毕业于成都理工大 学; 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及现场生产管理; 现为成都 理工大学油气田开发地质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崔海峰 � 工程师 ,博士, 1976 年生; 2000 年毕业于西北大学 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3 年获西北大学构造地质专业 硕士学位;一直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从事 地质构造分析及综合研究工作。 李 � 丽 � 工程师, 1976 年生; 2003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获硕士学位; 毕业后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 地质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及综合地质研 究工作。 杨 � 雪 � 助理工程师, 1983 年生; 2008 年获吉林大学应用地 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现在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勘探 开发研究院从事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工作。 王功军 � 讲师, 1972 年生; 1996 年毕业于沙市大学化学工程 专业, 2007 年获长江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 位;现为武汉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从事测 井资料解释及油田废水处理等方面的工作。 王伟男 � 高级工程师, 1956 年生; 目前在大庆钻探工程公司 测井一公司从事石油地球物理测井研究工作;现在中国地 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秦林江 � 1984 年生; 2007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 程专业, 获学士学位; 2010 年 3 月获浙江大学地质资源与 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现在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地球探 测与信息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地球物理正、 反演理论方法研究。 田文斌 � 物探测量工程师, 1975 年生; 1994 年毕业于涿州石 油物探学校工程测量专业;目前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辽河 物探分公司测量公司工作。 张精明 � 主任工程师, 1972 年生; 1998 年本科毕业于武汉测 绘科技大学(现武汉大学)测量工程专业; 2002 年至今, 一 直从事测量技术管理和质量监控工作。 金文昱 � 工程师, 1963 年生; 1983 年毕业于石油物探学校物 探专业; 1991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 )物探专业; 长期从 事地震资料处理工作;现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编辑部从 事编辑工作。 � Vol. 45 � Supplement 1 Abstracts ∗���� � fan, t ime�f requency analy sis, variable�velocity mapping , forw ard modeling , glutenite reservoir 1. Geophy sical Research Inst itute, Shengli o ilfield Company Ltd. of Sinopec, Dongying City, Shan� dong Prov ince, 257000, China The phase angle change for seismic reflection coeffi� cient. Meng Xian�jun1 , Liu Fu�ping2, 3 , Wang Yu� mei 1 , Kong Qing�feng1 , Shen Guo�qiang1 and Yang Chang�chun3 . OGP, 2010, 45( Supplement 1) : 121~ 124 The phase angle of the seismic reflect ion coef� f icient is one o f the important at t ributes for the seismic ref lect ion w ave, It play s an important ro le in seismic data inver sion. Based on the Zoeppr it z e� quat ion, the reflection coef ficient phase ang le curv e w as mapped thr ough calculat ion example, and the character ist ics of the reflect ion coef f icient phase ang le varying w ith the incidence angle w as ana� lyzed in this paper. If the incidence ang le is less than the crit ical angle, the sudden change fo r the phase angle may ex ist for the reflect ion coef f icients of P�wave and S�wave, po lar ity r ev ersal may devel� oped, the lo cat ion of the sudden change depends on the parameters of the st rata. When w ide ang le r e� f lect ion happens for the seism ic w ave, the ref lec� t ion coef f icient phase ang le gradually decreases w ith the incr ease of the incidence ang le, varying betw een. Key words: ref lect ion coef ficient, phase angle, Zo� epprit z equat ion, w ide�ang le r ef lect ion, polarity rever sal 1.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 itute of Shengli Oil� f ield, Sinopec, Dongy ing City, Shandong Prov� ince, 257022, China 2. Inst itute of Geolog 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ity, 100029, China Using seismic geomorphology to characterize paleo� karst landforms. Zhang Hong 1 , Dong Ning 1 , Ning Jun�rei1 , Wu Li1 , Guo Qing�peng1 and Zhang Yong� gui 1 . OGP, 2010, 45( Supplement 1) : 125~ 129 Based on seism ic plane imaging techniques and geometrical at t ribute analysis technique, and di� r ected by modern sediment and geomo rpholo gy re� search results, the seismic geomorpholog y disclo� ses the strata sediment and evolution law s through seismic plane images in different isochrohal frame in order to acquire more info rmat ion on sediment st rata through seismic images. By using the re� search flow char t and aux iliar y techniques in seismic geomo rpholo gy and integratedly applying the seis� mic geometrical at t ribute ext raction technique and plane imaging technique, the Ordovician car bonate paleo�karst landfo rms in Fux ian County , east o f Ordos Basin w ere descr ib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plane distribution o f the dendrit ic drai� ning gr oove w ith dif ferent scales w ere quant itat ive� ly described. T he resear 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rdovician paleo�karst landforms in this ar ea show higher elevation in the w est and low er elevat ion in the east, the r esidual thickness is thicker in the east and thinner in the w est, the paleo�karst land� forms mainly dist ribute in the middle w est, a few in the no rtheast , a valley w as developed in the northw est of the area, it s w idth is about 300 ~ 860m, cut t ing depth is 20~ 45m, it extends f rom w est to the southeast and it branches to tw o sub� valleys, beside the main valley many branch val� leys w ere developed, but they do not extend to o long , the other par ts o f the area are posit ive land� form unit section o r the plain, the color chang ing of the curv ature delineate every kinds o f hammock in detail. Key words: seism ic geomorpholog y, seismic at t rib� ute, seismic slice, Ordos Basin, Ordovician, paleo� karst landforms 1. Research Inst itute o f Pet roleum Explorat ion & Development, Sinopec, Beijing City , 100083, China Application of well�seismic joint geology modeling technique in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in Fuyang reservoir. Yang Mao�xin1 , Liu Jin�ping1 , Wang Yun�qing1 , Zhao Xiu�hong1 and Meng Fan�ju1 . OGP, 2010, 45( Supplement 1) : 130~ 133 T he Fuyang reservo ir in GTZ Block is the braided river delta sub�plain facies sediment w ith thin sand layer, fast�changing facies, poor regular� ity, and low po rosity and permeability, the w ell lo gging response for the sandstone show s high re� sistance and low natural gammy value, the sand� stone can gener ally be regarded as high velocity ro ck. Due to the geolo gical and geophysical charac� ter ist ics above, it is very dif f icult to conduct accu� rate r eserv oir char acterizat ion for the sandstone. T hr ough w ell�seismic jo int geolog ical modeling technique and based on the geo logical data and seismic hor izons the st ructure model w as estab� lished for the reservoir, by using phase�contro lling technique and tr uncat ion Gauss and associated se� quent ial Gaussian simulat ion methods, the 3D model for reservo ir litholo gy and the phy sical prop� erty, and the r eser voir model w ere established as w ell. T he thickness predict ion and reservoir pre� diction of the single sand body for 3 sand layer g roup and 7 sub�layers in Fuyang reservoir w ere conducted, by compar ing w ith drilling data the ac� curacy of the pr edict ion results reach up to 80%,
本文档为【地震反射系数的相角变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095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1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5-05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