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

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

举报
开通vip

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 2008年 3月 江 � 南 � 社 � 会 � 学 � 院 � 学 � 报 M ar. 2008 第 10卷第 1期 JOURNAL OF JIANGNAN SOC IAL UN IVER SITY Vo.l 10 No. 1 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 郭 � 锐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 摘 � 要: � 随着近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均势原则作为一种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政治现象日益凸显出来, 并成 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和颇具影响力的外交战略。从本质上看, 均势自然或不自然地遵循着...

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
2008年 3月 江 � 南 � 社 � 会 � 学 � 院 � 学 � 报 M ar. 2008 第 10卷第 1期 JOURNAL OF JIANGNAN SOC IAL UN IVER SITY Vo.l 10 No. 1 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 郭 � 锐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 摘 � 要: � 随着近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均势原则作为一种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政治现象日益凸显出来, 并成 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和颇具影响力的外交战略。从本质上看, 均势自然或不自然地遵循着两项命题假设, 并大致形成了三种概念解释或理论假说, 即状态机能说、政策动机说与权力关系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 体系作为传统均势的典型模式,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均势理论的结构性缺陷和弊端, 即所谓 �制衡难题 。 关键词: � 国际体系;外交战略; 均势理论;政治功能 中图分类号: D815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3- 1026( 2008) 01- 0058- 03 � � 现代意义上的均势 ( ba lance of powe r)理论产生于三十 年战争 ( 1618- 1648年 )之后,随着近代欧洲主权国家的出 现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斗争的愈演愈 烈, 均势理论作为近现代欧洲政治的一种传统观念迅速发 展起来, 并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和颇具影响力的 外交战略。 一、关于均势概念的三种理论假说 均势 (平衡 )是一个通约性很强的概念, 它几乎适用于 所有的社会整体, 体现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它一般是指 两个及其以上个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情况。汉斯! 摩根 索认为, 从本质上均势自然或不自然地遵循着两项命题假 设: 1. 对于社会而言,相互平衡的各种因素显然是不可或缺 或有权生存的; 2. 各种因素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往往意味着 某一因素居于主宰地位,从而侵害其他因素的利益和权利, 并最终可能毁灭后者。可见, 一般意义上的均势 (平衡 ), 其 目的是维持体系稳定的同时, 不容许破坏构成体系的诸因 素的多样性, 即必须防止任何一个因素取得足以压倒其他 因素的主宰地位。[ 1] 206- 207国际关系学界对于均势的概念及 其意涵, 一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争论, 并大致形成了三种概 念解释或理论假说。 (一 )状态机能说。均势反映的是国家间力量对比大致 平衡的状态与自我调节的机能。与国内政治不同, 国际社 会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 共同意识 ( sha red be liefs)的达成十 分困难, 即便是形成了集体认同 ( co llec tive iden tity ),其程度 亦充满了敏感性 ( sens itiv ity)和脆弱性 ( vulnerab ility), 因而 难以长久维持下去。[ 2]从本质上,国家之间合作关系的达成 与实现, 是源于它们对 �共同利益 的追求与认同。国家间 均势格局的形成与维持则意味着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 确立和延续。但这种依赖性 ( in terdependence)并非总是处 于稳定有序的状态。加之, 国际社会一直缺乏一个权威性 的世界政府, 无法对主权利益的追求施以有效限制,因而民 族国家始终处于无政府状态 ( anarchy)中,国际体系的稳定 与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反而更多的依赖于权力均势的 状态与作用。 (二 )政策动机说。对于相互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而 言,均势意味着使自身力量与另一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 保持均衡, 防止出现霸权国家, 维护自身安全与保持现状。 它反映的是一种对外政策的原则、立场和指南。[ 3] 45- 46均势 作为一种政策, 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假设:国际体系的无政 府状态以及国家认为主权较之权力更为重要。一般来说, 一国奉行均势战略主要有三种政策选择: 一是削弱竞争对 手实力, 主要是采取 �分而治之 或 �遏制 的方法; 二是加 强较弱国家力量, 主要是采取增加军备与物质补偿, 或是缔 结联盟的方法; 三是扮演 �均衡者 角色, 即不与相互对立的 权势斗争中的任何一方建立永久同盟, 主要是利用某些有 利于维持或恢复平衡的条件, 采取不断变换结盟关系或支 持某项和平解决方案的方法。 (三 )权力关系说。均势作为一种国际体系的制度安 排,反映了国际社会中的权力结构、权力分量以及国际关系 运行的权力机制。对均势概念的如是解说, 从本质上反映 了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观的理论假说。现实主义把权力关系 作为解释国际政治进程惟一的变量, 国家间关系只是抽象 的权力斗争关系。国际社会的本质是无休止的竞争循环, 强国总是试图扩张, 除非遇到相等的或超越它的力量才能 控制或抵消强国的称霸势头。国际关系稳定的根源就是使 权力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均势体系被认为可以起到这 种作用。亨利! 基辛格在深入研究了 19世纪的欧洲政治 格局后称, �战争的逻辑是威力, 威力是没有固定极限的。 和平的逻辑是均势, 均势就意味着极限 ; �战争的动机是外 在的对敌人的恐惧, 和平的动机是内在的力量均衡, 以及对 这种均势的合法性的承认 。[3] 上述三种理论假说, 反映了对于均势概念的不同理解 ∀58∀ *收稿日期: 2007- 05- 13;收修改稿日期: 2007- 07- 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编号: 03BGJ022。 作者简介:郭 � 锐 ( 1978- )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教师,博士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学、比较 (发展 )政治学、 东北亚区域问题。 和释义, 但从逻辑关系方面仍然可以找寻到一些相似点或 集中点, 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 由于民族国家在 政治上是以一种非等级原则排列的, 即国家间是一种水平 型的权力关系状况, 国际社会则处于无政府状态, 国家的 �绝对主权 意识将使世界陷入不间断的混乱和无序之中; 第二, 国家间能力上的差异性 (非对称性 )并非是国家对外 目标差别性的绝对基础,从本质上国家对外目标是相同的, 即保证国家安全和增进国家福祉, 国家在国际体系中仍然 是 �同类单元 ( like un its) [4] 124- 129; 第三, 国家间的主权平 等关系并不意味着它们所拥有的权力亦相同, 国家间的权 力分配关系特别是大国的权力优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状 况决定了国际体系的结构与模式, 附势 ( bandwagon)或平衡 ( ba lanc ing)都是为了防止或规避权力失衡而导致国际社会 失序对国家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冲击与破坏, 民族国家本质 上的自助 ( se lf- help)特性,既是均势体系形成的逻辑起点, 也是其完结的终点。[ 5] 较之霸权体系, 均势体系通常是指国家间力量对比的 一种暂时状态, 即没有一国处于优势地位或能对其他国家 发号施令的制度安排。根据国际体系中国家行为体的数 量, 均势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简单均势和复杂均势两种类 型。简单均势是指两个国家形成的均势; 复杂均势则是指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形成的均势。从地域的辐射范围来 看, 均势体系可以划分为局部均势和全球均势。局部均势 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均势, 如维也纳体系支配下的 近代欧洲均势; 全球均势是指世界范围内没有占优势地位 的国家, 如冷战时期的美苏两极均势。 二、传统均势的历史形态与主要功能 随着近代国际体系的出现与形成, 均势原则作为一种 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政治现象日益凸显出来, 并一度指 导了近现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实践, 至 18世纪和 19世纪达 到高峰, 并成为串联这一时期欧洲国际关系史的一条主要 线索和纽带。保持势力均衡或至少防止敌对国家对其所在 地区进行全面控制, 这于欧洲大陆的权力结构已经难以满 足大国权力进一步扩张的现势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从这 个意义而言, 传统均势的主要功能就是限制与减少冲突和 战争的发生频率。 (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从中 世纪走向近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它以一种 强迫的方式打破了从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兴起以来就已飘 摇欲坠的神权统治体制, 而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及以此基础确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标志着现代国 际关系的开端, 并揭开了欧洲经典外交的历史序幕。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性地在欧洲大陆建立和维持了 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 系于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全 新的政治单位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 绝对收益 ( abso lu te g ains)与相对收益 ( relative ga ins)一样第一次成为 国家的现实选择与核心规则, 国家间的交往与竞争有了新 的规则和标准: 第一,参加竞争的应当是民族国家, 各国承 诺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最低限度是不以消灭对手为目的。 第二, 民族国家享有不可分割和不可让渡的绝对主权。主 权对内以公民权利和财产权为基础, 对外以国际法和条约 体系为保障。第三, 作为主权原则的延伸, 民族国家的领土 与边界基本固定, 认定公民身份有了严格的程序。[ 6] (二 )维也纳体系。1814- 1815年,欧洲 15个王朝的重 要人物以及各国外交大臣召开了维也纳会议, 讨论解决拿 破仑战争后欧洲的领土和秩序问题。英、俄、普、奥四国按 照正统主义与补偿原则, 恢复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 家体系, 并把拿破仑统治下已经解放的民族重新置于战胜 国的民族压迫之下, 这是一种历史的逆流和反动。但维也 纳体系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转折, 达成了欧洲大国间政治 军事力量的平衡, 形成了近百年的 �欧洲协调 ( the Conce rt o f Europe)时期,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 此也被视为传统均势的 �黄金时期 。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 欧洲大陆同时存在几 个实力相当的大国, 它们在维护王朝旧秩序和防止革命上 存有共同利益与需求; 第二,各国通过一系列的条约与同盟 网建立起大国协调机制, 以维系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谋求自身安全与对己有利的国际力量对比; 第三, 小国与弱 国成为大国交易的筹码, 民族被买进和卖出, 被分割与合 并。对小国的内政及其之间事务的干涉被认为是维护大国 均势的必要条件。 从促进欧洲大陆的安全稳定方面而言, 威斯特伐利亚 体系和维也纳体系可谓成效显著。对此, 霍尔斯蒂的计量 统计研究从一个侧面提供了数据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 1713- 1815年间欧 洲大陆发生了 32起双边和多边战争, 分别涉及当时 11个 大国中的几个或全部; 而 1815- 1914年间欧洲大陆发生了 17起战争,分别涉及 8个强国中的一个或几个。两个百年 当中, 每年、每个国家卷入战争的几率值 (欧洲大陆的总战 争数除以国家数量, 再以 100年均分 )从前一百年的 0�030 下降到后一百年的 0�021, 每个国家的参战几率下降了 30%。[7]从 1648 - 1914年, 国家间的政治竞争之所以是有 节制的、非决定性的,乃是权力均衡使然。权力均衡成为缓 和政治竞争的象征及其得以实现的技能。 �欧洲身陷均势 政治之中, 是因为其第一选择,即在中世纪统一诸国的美梦 幻灭后, 遗留下一群实力相去不远的国家。当这群国家不 得不相互打交道时, 仅有两种可能的结果:要么是有一国变 得异常强大, 得以宰制其他国家, 最后形成帝国; 要么是没 有一国有足够的国力能够完成统一天下。在后一种情形 下,最具侵略性成员的言行会受到其他国家联合的压制。 换句话说, 便是取得一种权力的均势。 [ 8] 三、均势功能的维持与其条件 均势原则作为解决国际问题的一项实际规则, 尽管可 以限制或减少冲突和战争, 但并不能建立和培植起国家间 的政治互信关系,这是均势原则的一个致命性缺陷。传统 均势体系的一个建构基础是大国协调机制。从现实主义的 权力政治观看来, 这一原则倡导下的所谓大国合作, 即各种 国际同盟大多是针对有形的或假想的敌国, 因而均势体系 极易转换成为是对冲突和战争做出的预期准备。这是因 为,均势机制的运作乃是一个国际体系的密度 ( dens ity )功 能。各种国际体系之间在可能获得的用于领土和经济扩张 的范围和空间方面各不相同。[ 9] 一旦均势成为某些大国主动采取的策略, 其往往成为 它们用来维持和追求霸权的借口与手段, 并通常以牺牲和 干涉弱小国家的利益与内政为代价。均势政策在四百余年 间成功地阻止了任何一国夺取世界霸权的企图。从 1648 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到 18世纪末波兰被瓜分为止, 它还成功 ∀59∀ 地保障了现代国家体系中所有成员的生存。然而, 均势无 不是以实际的或潜在的战争作为手段, 否则它将无法履行 其对个别国家 (特别是大国 )乃至整个国家体系的功能。从 1648- 1815年欧洲大陆战火不断, 20世纪更有两次世界大 战。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确立的前后, 均有大 量的弱小国家灭亡, 即使在安定时期, 也有波兰等诸多小国 被瓜分兼并的零散事例。这一事实指出了均势作为国际政 治指导原则的三个主要弱点: 1.由于不能成为衡量、评估和 比较权力的完全可靠的手段,均势具有不确定性; 2.由于无 法使政治家谋求优势的目的得到可靠的补偿, 均势具有不 现实性; 3. 由于不赞许阻止 1648 - 1914年期间欧洲流行的 基本理智统一和道德一致的影响, 均势对于解释国家遏止 具有不充分性。[ 1] 240- 253 莫顿! 卡普兰从基本规则、变换规则、行为者分类变 量、能力变量、信息变量等五个方面对均势体系的主体特征 进行了综合分析, 并提出均势作为一种制度体系 ,其参与行 为者的数量不应少于 5个, 由此提出了建立和维持均势体 系的六项条件: 1. 每个行为者均努力增强实力, 但宁愿相互 谈判而不愿诉诸武力; 2. 每个行为者宁愿一战也不愿错失 增强实力的机会; 3. 宁愿停战而非消灭任何一个主要的国 家行为体; 4. 反对任何企图获取系统支配地位的联盟或单 一行为体; 5. 限制任何支持超国家组织原则的行为体; 6. 允 许和接受失败的或受到限制的基本国家行为体作为合作者 重新加入系统, 或是接受原来的次基本行为体上升为基本 行为体, 并视所有基本行为体为可接受的角色合作者。[4] 68 斯坦利! 霍夫曼更为简约地提出了维持传统均势体系的四 项条件: 1. 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行为者必须多于两个,通常为 五六个, 它们即便不是势均力敌,也是相差无几的对手; 2. 存在一个关键的制衡系统, 即几个主要国家联合起来以威 慑、削弱一个或几个强国的扩张能力; 3.国际体系中的主要 行为者之间必须存有共同的语言和行为准则; 4. 国际体系 是简单的, 并呈现出权力等级制的特征。[ 10]霍夫曼认为现 时中这四种条件已然不复存在。 行为主义革命和理性选择范式的相继出现, 加剧并扩 大了有关均势概念与均势功能的相关争论与其界域, 两种 学说更加注重命题 (概念 )论证与推演在标准上的科学性和 规范性, 从研究方法上强调证据的充分性与逻辑的一致性, 从而突破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过分依赖和侧重经验 性的实证主义方法, 其结果是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均势概 念与均势功能的范畴, 也从 �价值判断 与 �事实判断 两个 方面指出了基于动态体系下多边权力配置平衡的国家间均 势,始终无法从逻辑上和心理上完全超越主权国家在集体 行动上的困境。 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现实表明, 面对美国的超强权力, 其 他大国并未如传统的均势理论家预测的那样, 对美国采取 典型的制衡行为, 从而出现了 �均势制衡难题 。从当前大 国军事实力增长和军备态势来看, 美国在冷战后遭遇其他 大国内部制衡 ( interna l ba lancing)的强度并不十分显著。在 单极体系下, 大国的行为选择呈现出多样性, 旁观、推诿、躲 避以及追随等非制衡行为表现得更为明显。甚至有学者就 此认为, 以工具理性为核心、力量结构为特征的均势原则只 不过是一种单维的非演进的国家战略理论。 尽管均势理论存在结构上的缺陷和弊端, 但其仍不失 为国际政治的一般原理和现代国家体系的基本原则。诚如 汉斯! 摩根索的分析: 国际权力均衡不过是一项社会普遍 原理的特定表现, 在任何一个由若干独立单位构成的社会 中,各组成单位之所以能够保持自主, 都归因于这一原理; 权力均衡和旨在维护权力均衡的政策, 不仅是无法避免的, 而且也是使由主权国家构成的社会得以稳定的基本因素; 国际权力均衡的不稳定, 并非因为该原理出了问题, 而是因 为该原理在一个主权国家构成的社会中运行时, 无法摆脱 特定的环境。[ 1]205为此,诸如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 物约翰! 米尔斯海默等学者建议美国政府采取超越传统均 势历史形态的 �离岸平衡 战略, 以便尽可能长久地维持美 国治下的世界和平。只要国际社会仍以 �自助 为本质属 性,国家决策者便倾向于做出相互牵制的选择, 最终以导致 均势形成的方式行事。[ 4] 15均势仍不失为追寻权力斗争与和 平的国家间政治的主要策略。 参考文献: [ 1] [美 ]汉斯! 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2] [美 ]罗伯特! 基欧汉,约瑟夫! 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 [M ]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1992: 14. [ 3]张历历.现代国际关系学 [M ]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9: 45- 46. [ 4] [美 ]肯尼思! 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5]李滨.国际体系研究:历史与现状 [M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5- 20. [ 6]朱文莉.国际政治经济学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83- 185. [ 7] [美 ]詹姆斯! 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 [M ]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49. [ 8] [美 ]亨利! 基辛格.大外交 [M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 5. [ 9] [美 ]罗伯特! 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52. [ 10 ]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 [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260. On Balance of Power and the FunctionM aintain ing on Balance of Power GUO Ru i (Adm in istrat ion College of J ilin Un iversity, C hangchun J ilin 130012, C h ina) Abs tract: W ith th e form ation ofm odern in tern at iona l system, the princip le of balance of pow er as law in the developm en 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olit ica l phenom enon fleshed out in creasingly and becom e an im portan t in ternational relations th eory and qu ite an in fluen t d ip lom atic strategy. On essent ially, balan ce of pow er follow ed two hypothetical propos itions natu rally or unnatu rally, and form atted th ree exp lain ed concepts or hypotheses theories gen eral ly in cluding state and fun ct ion theory, policy and the m ot ive theory and pow er relat ionsh ip theory. A s typicalm odels in the trad itional balance of pow er, W estph alia system and V ienna sys tem revealed the stru ctural deficien cies and drawb acks of the balan ce of pow er theory from one s ide, that is so- ca lled � balan cing puzz le . Key words: Balance ofPow er; T rad itional Balance of Pow er; M ain ta in ing of Balance ofPow er; Balan cing Pu zzle [责任编辑:晓 � 春 ] ∀60∀
本文档为【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968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4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4-30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