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章 大众与民族文化文学思潮

第十章 大众与民族文化文学思潮

举报
开通vip

第十章 大众与民族文化文学思潮null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主讲人:许祖华第十章 大众化与民族化的文学思潮第十章 大众化与民族化的文学思潮null 这也是一股贯穿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思潮。对这股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学术界的重视是不够的,这种不够表现在:null 1、对这股文学思潮本身发展线索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不够。 2、对这股文学思潮兴起、发展的原因的研究不够。 3、对这股文学思潮本身的成就、不足及对整个新文学...

第十章 大众与民族文化文学思潮
null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主讲人:许祖华第十章 大众化与民族化的文学思潮第十章 大众化与民族化的文学思潮null 这也是一股贯穿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思潮。对这股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学术界的重视是不够的,这种不够表现在:null 1、对这股文学思潮本身发展线索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不够。 2、对这股文学思潮兴起、发展的原因的研究不够。 3、对这股文学思潮本身的成就、不足及对整个新文学发展的影响研究不够。第一节 发展线索及一般规律第一节 发展线索及一般规律 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时期,以倡导“民众文学”为特征,所以可以说是“民众文学”阶段。这一阶段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较新,但论述较为抽象,更重要的是只有理论倡导,没有创作实践,因此,社会影响不是很大。这也就使人们对它的研究很不充分。null 第二阶段是30年代,以文学的“大众化”讨论为特征,故可以说是“大众化文学”阶段。这一阶段内容广泛,不仅初步涉及到了文学大众化的重要性、必要性等问题,提出了实现文学大众化的途径,而且还在有组织的讨论中,涉及到了文学大众化的主要问题:作家自身的思想问题。null 但毛病仍然是: ①没有创作实践,特别是成功的 创作实践。 ②理论探讨有过激倾向。 ③教条主义倾向也比较突出。null 第三阶段是40年代,工农兵文学是其主要的内容,故可以说是“工农兵文学”阶段。这一阶段的这种文学思潮的影响最大,思想最明确,发展得也最完备,最深入,当然,问题也最严重。null 它是五四以来批判性地继承新文学、革命文学的大众化倾向后形成的一股新型的文学思潮。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有影响巨大的文学创作,并且培养了一批在当代很有影响的作家。null 它是伴随40年代中国的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思想革命(整风运动)兴起的,又开了当代“十七年”主要文学思潮先河的文学思潮。它虽然成就最大,体系最完备,但内容实在难说“丰富”,只能说很复杂。null 它以明确的价值目标: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规定了它自己的基本倾向,也规定了它自己的理论与创作的发展路向,这也就使它一方面因目标明确而很快地完成了自己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任务,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特色,但另一方面也因价值目标的实用性、狭隘性而抹杀了文学世界丰富性的色彩。null 同时,更为遗憾的是,它将五四时期已批判了的东西,在新的时期,借现实的目的复活了,并将其强化了,如,“迁就大众”。因为它的重心是放在“普及”上。这种文学思潮在历史上是有功绩的,它最好地切合了中国当时的需要,这一点,它比前两个时期的大众化文学思潮都要伟大。null 但,就文学的成就来说,它是十分不幸的。这种不幸表现在: ①理论上的行政色彩浓厚。 ②创作上的媚俗化倾向明显。它不能容忍一切与它不同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的作品,缺乏博大的胸怀。最遗憾的是,它的现代化意识被教条化(僵化)了,民族化意识被庸俗化了。null 从这三个阶段来看,中国现代的大众化、民族化文学思潮的发展呈现出了这样的规律: ①从抽象到具体。 民众文学—大众文学—工农兵文学。 ②从理论到实践。 ③高潮的到来与问题的暴露同步。 第二节 五四民众文学思潮 第二节 五四民众文学思潮 null 最早明确地意识到文学大众化的人,是文学研究会的同人,所以首先评说五四民众文学思潮。 1921年,当文学研究会成立不久,就展开了关于“民众文学”的讨论。俞平伯、郑振铎、叶圣陶、朱自清、沈雁冰等都发表了很多极有价值的意见。这次讨论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参看《文学研究会资料》上209—240) null 1、明确地提出了“民众文学”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界定。 朱自清认为,所谓“民众文学,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是民众的文学,第二是为民众的文学。对这两种解释,又有不同的意见。朱自清认为,民众文学可作为文学的一部分,文学不应全部民众化。他说:“因为照历来情形推测起来,文学实不能有全部民众化之一”。 null 俞平伯则认为,可以全部民众化,“全部的民众化,就是把民众化的文学,占领文学底全场;部分的民众化,就是让民众化的文学,在文学上占领一个位置。”但这种民众化,他认为,并不是“依从一般的民众”,而是要“把诗底形貌还原,他接近民众底程度渐渐增加。” null 关于“为民众的文学”,朱自清认为:“‘为民众’的‘为’一字,只是‘为朋友帮忙’一类的意义,并非慈善家居高临下,概施乐助底口吻。”什么是民众呢? null朱自清认为:“所谓民众大约有三类: 一,乡间的农夫、农妇;…… 二、城市里的工人,店伙,佣仆,妇女,以及兵士等;……… 三、高等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高年级学生和中等学校学生,商店或公司底办事人,其他各机关低级办事人,半通的文人和妇女”。 null 这三类人各喜爱的文学是旧戏、歌谣、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旧小说,浅近的文言小说、章回小说、文明戏等。这三类人及他们所喜欢的文学样式就构成了现在的“民众文学”。朱自清认为,就应根据这三类人的文学兴趣来建设新的民众文学。 null 朱自清还指出:民众文学的特点是 A、“不在表现一个作者……而在表现一类人的性格”; B、民众文学要有“乡土风”。 null 2   、民众文学与民众趣味问题(很有价值) 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朱自清认为,民众文学,就得迁就民众的习惯、爱好。“民众文学底第一要件还在使民众感受趣味。但所谓使他们感受趣味,也与迎逢他们的心里,仅仅使他们喜悦不同。”null 俞平伯与沈雁冰则认为,不能迁就民众的习惯。 俞平伯认为,不能“把诗思却依从一般的民众”,而要“少数人领着多数跑”,文学的民众化的正确途径是“提高民主的知识”。 null 沈雁冰说得更为明确:“我个人现在的意见,觉得文学里含有平民的精神或文学平民化,乃是可能而且合理的事,但若想叫文学去迁就民众,——换句话说,专以民众的鉴赏力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而降低文学的品格以就之,——却万万不可!我们第一要晓得文学民众化云者。并非是叫文学屈就民众的嗜好,第二要晓得民众的鉴赏力本来是低的,须得优美的文学作品把他们提高来,——犹之民众本来是粗野无识的,须得教育的力量把他们改好来。”这种观点是很可贵的。 null 3、如何建设民众文学 朱自清认为,“自然不外搜集和创作两种”。 这次讨论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至今我们也未超越,如文学与大众趣味问题。这次讨论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null 首先,敏感地触及到了新文学与大众的关系问题。 其次,对文学大众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三,为新文学的发展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思路——走大众化的路。 null 当然,也存在显然的缺憾: 1、空。如何使文学大众化,同人普遍茫然。 2、民众文学的根本特征没有抓住。 这些问题,不是先驱们自身没能力解决,而是历史还没有提供相应的条件,中国人还处在求生存的境地,对文学还谈不上“渴求”。 第三节       30年代的大众化与民族化文学思潮 第三节       30年代的大众化与民族化文学思潮 null 大众化文学思潮的第二阶段是“左联”时期,即30年代。 在“革命文学”的讨论中,就提出了文学“大众化”的口号。“左联”还提出了“创造工农文化”的主张。 null 1931年,“左联”又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中明确提出了“大众化问题的意义”,认为,“为完成当前迫切的任务,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必须确定新的路线。首先第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文学的大众化”。还提出了具体解决文学大众化问题的步骤等。 null 同时和之后,又进行了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三次讨论。 (1)1930年3月——5月,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文艺的通俗化,“旧形式的利用和新形式的创作”。 (2)1932年,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大众化的任务,大众文艺的内容和创作方法,大众文艺的语言和形式,大众文艺的艺术价值,作家生活的大众化等问题。 (3)1934年春天,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旧形式,大众语、土语、拉丁化问题。 第四节 工农兵文艺思潮 第四节 工农兵文艺思潮 这是40年代在一个特殊的政治环境(解放区)中兴起的一股特殊的文艺思潮。由于这股文艺思潮的价值取向是要求解放区的文艺都应以“为工农兵”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的,因此,我将这股文艺思潮定性为“工农兵文艺思潮”。 null 这股文艺思潮的主体并不是工农兵,也就是说,这股文艺思潮的理论代表与创作队伍都不是工农兵,而是革命的知识分子,但理论的内容与创作的思想倾向、审美倾向都是“为工农兵”的。 这股文艺思潮的理论代表是毛泽东,其经典性的理论文献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创作方面的代表作家赵树理。 一、工农兵文艺思潮兴起的背景 一、工农兵文艺思潮兴起的背景 1、政治社会背景 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相持阶段,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的人民,正经受着最严重的物资缺乏和内外敌人进攻的威胁。null 日本帝国主义已将消灭中国抗日力量的主要矛头,指向了解放区,对解放区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并妄图用野蛮的“三光”政策,铲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基础。延安,作为中国解放区的圣地,也受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 null 同时,国民党出于自己党派的狭隘利益,于民族大业不顾,对解放区实行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的封锁,并经常与抗日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摩擦。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更使解放区明朗的天空布满了乌云。此乌云到了1942年更为浓厚。解放区人民,包括延安人民,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null 严酷的政治、社会环境,使身处其境的解放区人民,不能不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生产自救与拿起枪杆抗敌方面。而抗敌与生产这两个当时最重要的任务,又主要是由工农兵承担的,这也就决定了解放区的各种机构,包括各种社会活动,都必须而且只能以工农兵为中心。这可以说是工农兵文艺思潮兴起的最根本的物质原因与时代原因。 null 2、文艺背景 当时文艺界的很多人,都是从上海等城市来到延安等解放区的。他们对解放区,特别是延安的各种社会现实有些看不惯,于是在思想与创作上出现了某些偏颇: null (1)他们往往看到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光明面较少,而黑暗面多。如,王实味就用“到处乌鸦一般黑”,“大头子是这样,小头子也是这样”描写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各级领导对群众的漠不关心。他们写的一些文章、作品,也多揭示工农干部的封建的、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而多歌颂知识分子的优越。 null (2)仍抱着个人主义的思想来看待生活。如丁玲就告诉延安及解放区的女同志说:“没有一个人能比自己还会爱你的生命些”。 (3)在文艺理论上,片面强调文艺的批判功能,而不主张歌颂。如王实味、艾青、罗烽,就抱着这种观点。 null 总之,当时解放区文艺界的同人在思想与创作倾向上,还没有认清严酷的形势,仍沉溺在自我认可的文艺之塔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兴起,文艺界也开始了以端正创作态度,认清形势,转变创作倾向的整风。正是这种整风运动,为工农兵文艺思潮的兴起作了思想与创作队伍的准备。 null 二、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理论特点 文艺理论的价值化,文艺批评的政治化。 这一特点,在《讲话》中体现得最为充分。《讲话》的中心观点是:“文艺是为什么人”的?结论是:我们的文艺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讲话》虽也涉及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等文艺的本质问题,但目的也是为中心观点“文艺为工农兵”做铺垫的。所以说,这一部经典性的文艺理论著作的特点是“价值化”的。 null 在文艺批评上,《讲话》认为,批评文艺的原则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而在具体的论述中,也坚持政治标准决定艺术标准的原则,认为,看一部作品,首先要看的是政治上是否正确,而正确的标准则是是否对“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有利,如果作品在这一方面不正确,那么,顺理成章的则是,这部作品就没有批评的必要了。 null 事实上,按这种“第一”、“第二”标准排列的逻辑,结构是政治标准“唯一”。因为,如果政治标准不合格,作品的生存就成了问题,艺术上的批评自然就无法展开。 null 对于这种特点,我认为,从理论本身讲,是有偏颇的,但从具体历史背景和实际出发,这种偏颇又是可以而且应当原谅的。因为,这是在中国人面临生死存亡的年代提出的,《讲话》将文艺批评的标准偏向一面(政治内容),而忽视另一面(艺术),也主要是从当时严峻的形势出发的。 null 三、工农兵文艺思潮的创作特色 1、从作者的创作思想看,作家们从各自的创作实践出发,对毛泽东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理解与感受,能够自觉地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他们把教育人民,提高人民觉悟,鼓舞人民同敌人进行斗争视为己任。一句话,工农兵文艺思潮的创作实践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具体化。 null 2、表现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成为解放区作家的主要价值选择。 个人主义的自我中心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绪,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取代,整个创作呈现出一种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勃勃朝气。 null 3、主题的政治化 作家的创作往往配合中国共产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所以,作品的主题大多来自一定的政治任务,如土改,就有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大生产运动,就有了《兄妹开荒》等。 null 最突出的是赵树理的创作。 赵树理曾经说过,他作品的主题,就是在实际工作中碰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问题而形成的,如农村中反封建,他就写了《小二黑结婚》等。 null 4、题材的大众化。这一时期解放区作品的取材,都是大众日常的生活 5、创作的集体化。出现了以前很少有的“集体创作”的文艺作品。如《白毛女》。 null 6、形式的通俗化 民间文艺形式“堂而皇之”被赋予了革命的内容而登上了文坛。在形式的通俗化方面,赵树理做得最彻底。他取得的成就也最可观,但也留下了失误:缺少现代意识,完全排斥吸收外国文艺的营养,仅仅将文艺的通俗化建立在对民间文艺的“还原”式的追求上。 null 当然,这些缺憾也是可以原谅的。赵树理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我们原谅了他的缺点,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总思考题: 总思考题: 1、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关系。 (当代17年的文学思潮与解放区的文学思潮的承续关系——包括批胡风、关于《海瑞罢官》的讨论、创作中的思想倾向等。)(新时期的思潮与五四文学思潮的继承、发展关系等)。 null2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外国文学思潮的关系。 (如五四的写实主义、浪漫主义;30年代的“左翼”文学思潮等。) 3、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变革的关系。 4、五四文学思潮与一代知识分子的关系。 5、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再认识。 6、启蒙文学思潮的发展、嬗变(从现代到当代,整个20世纪)。 null
本文档为【第十章 大众与民族文化文学思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5184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89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04-16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