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

举报
开通vip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 散文价值一般,我以为对我有价值的内容不过二十分之一。 不过我心情不好,还是喜欢看看忧伤的文章。 一 多少次走近你,又默然地离开; 多少次离开后,是更加的怀念。 胡林翼,我的寂寞远去的老乡,我心目中的伟丈夫,你蓝色的灵魂和坚韧的心像夕阳里傲然站立的一株木棉。我请求:在百年之后的今天,请打开你落满尘埃的窗口,打开那扇沉重的历史之门,让黛黑的夜色停在远处,让我的手轻轻触摸你发苦的名字,以及久远了的那些你无法言说的折叠的...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
士之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 散文价值一般,我以为对我有价值的内容不过二十分之一。 不过我心情不好,还是喜欢看看忧伤的文章。 一 多少次走近你,又默然地离开; 多少次离开后,是更加的怀念。 胡林翼,我的寂寞远去的老乡,我心目中的伟丈夫,你蓝色的灵魂和坚韧的心像夕阳里傲然站立的一株木棉。我请求:在百年之后的今天,请打开你落满尘埃的窗口,打开那扇沉重的历史之门,让黛黑的夜色停在远处,让我的手轻轻触摸你发苦的名字,以及久远了的那些你无法言说的折叠的故事。 是的,这是我面对“胡林翼”三个字时的特有的情感,这个名字已不仅仅是对一个远去的人的简单称谓,它成为一个隐喻符号,一面迎风招展的拒腐幡旗,一种能在我的胸口掀起风暴的文化乡愁。 毋须讳言,我一直想写写胡林翼。我总以为,胡林翼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人物,是中国近代史的一座大山,是“同治中兴”的三大名臣之一。三大名臣中的曾国藩、左宗棠早已在高高的庙堂之上享受着香火和叩拜。 而胡林翼呢?谁还记得胡林翼? 这些年来,由于工作的原故,我经常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在湖南境内,可以看到许多将湖湘文化发扬光大的名人指示牌。例如,在湘乡地段,我们就可以看到曾国藩故居的指示牌;在湘阴地段,可以看到左宗棠故居的指示牌。我甚至想,在炎黄故里,屈原故里,西施故里,刘备曹操诸葛孔明故里,都有人在争执谁是正宗谁是虚假的,甚至大贪官严嵩、和珅的故里,也有人在做“名人效应”的文章。然而,在益阳,我却没有看到那一直以来强烈震撼我心灵的名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不甘心,决定去湖南益阳专程寻访。益阳是胡林翼的故地。可我徘徊了许久,竟然空空如也。最后,我来到益阳瑶华山下的一所学校,故人已去,物是人非。我眉头紧锁,独自彷徨,但见红墙绿瓦,书声朗朗,一群少年从我眼前嘻嘻哈哈走过,我忽然有一种冲动,赶上去追问:同学们,谁还记得这所学校的前身?谁还记得胡林翼吗? 或许,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已经淡忘了这个名字。真可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然而,在140多年以前,这个人在这里创办了这所学校,这个人却是湘军的灵魂,是威风凛凛的封疆大吏,是名动朝野的大英雄。 执戈以卫社稷,这本是武人的职责,但是,生逢乱世的胡林翼,却不得不以文人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当时连兵家都无法担负的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当年,谁不知道胡林翼? 前不久的一个偶然机会,我在堂叔家看到了我家的一部族谱。这一看,让我大吃一惊,我的佬爷爷曾是湘军的一个小头目,曾追随胡林翼转战湖北,后来还从南京娶回了一位女子。原来我的血脉里还流淌湘军的血液,原来我的祖上还有这么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我感到震惊,感到不知所措。原来历史上的很多回忆就是这样不经意间来到人们的眼前。 于是我写胡林翼的心情更加迫切。 我就这样穿过历史的烟尘…… 二 那是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二十六日,湘军统帅胡林翼在湖北巡抚的任上逝世。武昌城里,顿时是一片哭声,一阵哀乐,一场秋雨。潮湿的街市,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胡林翼死了,死在苦撑危局的岗位上,死在大清朝正需要他的时候。从此,他再也不能去摇旗呐喊,再也不能去慷慨悲歌,再也不能去跃马疆场。一个英雄就这样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胡林翼死了,他留下的遗言就是向朝廷上的一道奏折。他忧劳成疾,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他保荐湘军将领李续宾接任湖北巡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考虑的仍然是国家安危,是社稷永固。这是对信念的坚守,是对朝廷的忠诚。可朝廷没当一回事。胡林翼只有49岁,正值人生的壮年,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怎么就言身后事呢?岂料不久,朝廷真的接到了胡林翼死亡的奏报,惊愕之余,一面批准胡林翼的奏折,同意李续宾署理湖北巡抚;一面通告全国,诏加胡林翼为湖广总督,谥文忠,入贤良祠,湖南、湖北和贵州建祠祭奠,并赐其养子胡子勋为举人。 胡林翼死了,曾国藩万分悲痛,苍天可曾知我意?我对孤灯长相泣。曾胡的名字是连在一起的,是情同手足的兄弟。曾国藩是靠战争成就的统帅,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经历过无数的离合,对于生死已经麻木,可胡林翼逝世的噩耗还是让他大哭不止:“润芝赤心以忧国家,小心以事友生,苦心以护诸将,天下再难找这样的好人了。” 当时,曾胡是齐名的。毛泽东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然而曾国藩却说:“润芝(胡林翼)之才胜我十倍。”曾国藩虽是自谦,但也有一定道理。他们两人相比,论学术造诣,胡不及曾,但天分强一些;论埋头苦干,胡不及曾,但比曾会变通;论坚忍不拔的能力,胡不及曾,但比曾圆滑;论工作态度,胡不及曾,但胡更重技巧。曾国藩经常累得头晕气得吐血,还有几次要跳河自杀,胡林翼却每每事半功倍,举重若轻。胡林翼功成名就的时候,曾国藩处境艰难,胡林翼就多次上奏保荐曾国藩。曾国藩很真诚地评价胡林翼:“舍己从人,大贤之量;推心置腹,群彦所归。” 是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胡林翼先一步走了,人的生命如此脆弱。曾国藩一天没有出书房,他要向朝廷写奏疏,他要去悼念胡林翼,他要去与太平军决战,他要告诉湘军弟兄,悲痛的力量是巨大的,勇往直前吧!要像胡林翼一样,总是把生命的琴弦绷紧,奏出生命的强音,然后,弦断音绝。想着,哭着,外面是雷声雨声,曾大帅挥泪疾书: 誓清大地山河,一捷湘,再捷鄂,三捷吴,怎奈浔阳告捷,遽陨台星,将军忠勇果忘家,手掷骷髅,都不记上有老亲,下无弱息; 哭断隔江枫荻,生同时,居同里,官同僚,自惭伟略难同,空悲旧雨,此日东南犹苦战,净扫萑符,问谁能匡扶社稷,力挽天心。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曾国藩就这样以独特的身份,把胡林翼的一生作了一个精辟的概括,给出高度的评价。 胡林翼死了,驻守浙江的湘军将领左宗棠放声大哭。满腔辛酸与谁道,长忆绵绵谁堪比?这是一个刚烈而骄傲的汉子,从不言败,从不掉泪,从不服人。然而,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他不相信这是真的噩耗。他骑匹战马在杭州的郊外狂奔。黄叶纷飞,秋虫哀鸣,左宗棠揪住报信的亲兵连续追问。亲兵陪着左公流泪不止。这天夜里,他一个人关在书房,一盏油灯相伴,一口气写了篇祭文,追忆两人的情谊,直呼胡为自己平生唯一知己: 交公弱年,哭公暮齿。自公云亡,无与为善。孰拯我穷,孰救我褊?我忧何诉,我喜何告?我苦何怜,我死何吊? 我读过很多名人写的祭文,独对左公这“天问”般的悲恸铭记于心。这是荣辱与共的情谊,这是生死之交的倾诉,这是唇亡齿寒的默契。按辈份,胡林翼要称左宗棠为“姻丈”,因为左宗棠是陶澍的亲家,而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可他们情同手足。都是一腔碧血,都是一见倾心,他们有共同的理想抱负,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他们都主张经世致用,都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 左宗棠不会忘记,咸丰二年(1852)身为贵州道员的胡林翼写给湖广总督程矞采的推荐信:“湘阴孝廉左君宗棠,有异才,品学为湘中士类第一。林翼曾荐于林文忠(林则徐),因文忠引疾,故未果行。文忠至湖上时,招至舟中,谈论竟夕,称为不凡之才……” 左宗棠不会忘记,胡林翼写给湖南巡抚张亮基的推荐书:“廉公刚方,秉性良实,忠肝义胆,与时俗迥异。其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本朝国章,切实讲求,精通时务……其才品超冠等伦。” 胡林翼举贤不避亲,先后七次推荐左宗棠,而且一次比一次强烈。可以说,他就是左宗棠的伯乐。他还举荐了郭嵩焘、李鸿章、李续宾、李续宜、阎敬铭、罗遵殿、严树森等等,这些名字都是晚清天空的灿烂星辰。徐宗干《归庐谈往录》中说:“胡公晚年,专以荐贤为务,知人善任,海内交推。”他的胸怀,放眼的是国家和民族。大清将亡,多么盼望有人去顶天立地啊!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这是一个创造英雄的时代。很多时候,历史是由细节构成的,英雄可以创造历史。如果没有胡林翼的极力举荐,左宗棠的人生道路可能又是另一番际遇,晚清的历史将会是另一副图景。 英雄都有个性。左宗棠和曾国藩本来是互相欣赏,但相处久了,都恃才傲物,就闹起了矛盾。曾国藩说:“季子自命太高,与我性情相左。”左宗棠就问幕僚:“藩侯以身许国,问他何曾经济。”曾左胡三人同为湖南人,同生于嘉庆十六十七年之间。他们都受楚文化的浸染,都有湖南人的霸蛮性格,敢作敢为,敢为人先,敢于牺牲。胡林翼在左曾两人之间架起了桥梁,当起了和事佬。他给人的感觉是谦逊温和,一脸真诚。他说,同是湖南人,为什么要搞窝里斗呢?让别人看笑话呀!人抬人,无价之宝;人踩人,寸步难行。他还说,我们同朝为官,相煎何急?个人事小,国家事大。说得曾左两人都不好意思。于是坚冰融化,两人又握手言和。一支湘军就这样少了争斗,少了内耗。现在,胡林翼死了,死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左宗棠怎不痛心疾首,泪水涟涟? 胡林翼死了,只有英国人躲在角落里窃笑不止。在这前一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一路烧杀抢掠,一路无恶不作,咸丰皇帝下令对英法宣战。胡林翼派湘军的精锐北上与英法联军作战。清军很快溃败,只有湘军奋勇抵抗。一仗下来,英法联军感叹湘军不怕死,不好惹,是块硬骨头。 在这一个月前,胡林翼还去湘军水师的驻地安庆巡视,水师将领彭玉麟随他左右。他们看到,万里长江,夕阳映照,江山如画,湘军水师的战船正在缓缓由下游向上游航行。两人正得意于风卷军旗如画的豪迈境界,只见两艘钢宇铁楼般的军舰从下游飞速驶来,鸣着汽笛,转眼就超过了湘军水师的战船。军舰上有大炮,有士兵。军舰掀起几丈高的水浪竟将湘军的一艘战船掀翻。随从告诉胡林翼,这是英国人的军舰,经常在长江耀武扬威。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啊,英国人的军舰如此横冲直撞,有血性的中国人见到这样的场景,心情是激愤难耐,肝肠寸裂。胡林翼看着军舰远去,脸色变得惨白,大口地吐着鲜血。他对彭玉麟说:“长毛已经成不了气候,洪秀全不是威胁。以后大清的真正威胁是外患,是来自船坚炮利的洋人。魏源在《海国图志》里面提出的‘师夷之技以制夷’,看来不能再等待了!” 胡林翼是清朝第一个提出要搞洋务运动的官员,他的话很沉很沉,传向了四面八方。后来,曾国藩、彭玉麟攻下安庆,即刻采纳胡林翼的建议开始“师夷之技”,开办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安庆制造局成为了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起点。英国人亡清之心不死。他们要霸占中国的领土,他们当然不希望遇到抵抗,不希望遇到强手,不希望遇到胡林翼这样的血性“蛮子”。现在,胡林翼死了,一个真正的对手死了,一个有远见的战略家死了,洋人们怎不临街起舞?怎不举杯狂庆? 胡林翼死了,大清的天空风雨飘摇,大清的四周危机四伏。当然这时候的清朝还一息尚存,还有如曾国藩、左宗棠们这些英雄去立马横刀。可皇城的根基已经腐朽,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已经动摇,再多些呐喊又有什么用呢? 不,不!这些悲壮的英雄们都知道自己是殉道者,他们宁愿忍受这样的痛苦,他们宁愿承担这样的牺牲!他们决不能看着自己的国家崩溃,他们有责任去作最后的冲刺,不管结果如何,他们要为这个国家奉献热血和生命,奉献激情和赤诚。 此时此刻,我在武昌的街市行走。他乡的云烟,似昨日的硝烟;他乡的雨珠,似昨日的泪珠。我想起140多年前失去我的湖南老乡时的那场悲伤,那幕哀愁,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英雄远去了,整个中国近代史都将铭记他的风采与魅力! 一把刀磨得最锋利的时候,它的刀刃不会长久。 但刀刃的光芒却能够切入历史的肌肤。就在胡林翼死后不到50年,武昌城响起了辛亥革命的枪声。我甚至想,如果没有胡林翼在湖北的治理,没有他的开风气之先河,或许没有湖北的最早觉醒。历史的机缘就这样巧合。 三 拥有泉交河,是益阳人的一种福气。这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子,离城区三公里。远近的山峦,浓黛淡烟,荒草野树,蜂飞蝶舞。有一条小河,蜿蜒从村前流过。小河碧波潋滟,晶莹如镜。静谧的村子被小河一绕,就多出了一份含蓄,多出了一份灵动。胡林翼的老屋就座落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我去拜谒的时候,是暮春时节。一个破旧的院落,一棵古丹枫,枝繁叶茂,树冠覆盖数亩,大概有五、六百年的树龄了。我的眼前,浮现180多年前的暮春,有一个30多岁的孕妇在这树下歇息,迷迷糊糊中,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五色鸟衔着一颗灵芝草,飞向丛林,飞向丹枫,飞向她的怀里。梦醒了,孩子出生了。这是嘉庆十七年(1812)六月六日发生的事情。 这孩子就是胡林翼。他的父亲胡达源此时正在岳麓书院读书“迎考”,回家听夫人说起梦境之事,很兴奋。当晚他在日记里记录了这件事:我这儿子是五色鸟转世,吉祥啊!他想了想,觉得“林翼”能代表梦境所托之意,润芝即灵芝的谐音。后来,胡达源做了贵州督学,再任翰林院侍读,对胡林翼的读书学习倾注了很多心血。胡林翼的祖父胡昷韶博学多才,为县学生,在乡间开了个私塾教书。他很疼爱孙子,常对族中人说:“此子俊伟,必昌吾宗,当善视之。”他教胡林翼读书写字,背诵《论语》,背诵《四书五经》。从出生到道光十五年(1835),是胡林翼的读书时期。他拜的老师在当时都是一流的学问家,是经世致用的代表人物,如胡星堂、胡墨希、贺熙龄、蔡用锡、陶澍、林则徐等。 胡林翼就这样走上了读书做官的道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充当帝师王佐。他们治学是为了实现入仕升官的目的,他们所研习的都是官方钦定的四书五经、八股文章,即使是归隐山林、老死乡野的乡儒乡贤,其著述立说也大抵离不了对四书五经的阐述和诠释。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可以归为传统儒学的范畴。这样的好处是,学而优则仕,通过科举,朝廷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官吏。在这片土地上,只要你是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不论年长还是年幼,不论富贵还是贫穷,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留着机会。胡林翼没有丝毫的犹豫,一路过关斩将,一路跌跌撞撞,他要去赶考,要去做官,要去“治国平天下”。 其实,中华民族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西方世界已经开始了近代文化的进程,而我们仍滞留在帝制时代。比如西方已经开始了科学研究,我们满朝上下还在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比如西方已经在十八世纪中叶就开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和军事,仍保留唐宋以来的模样;比如西方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养成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深刻的民族观念,而我们则死守忠君思想和家族观念。所以西方的国家虽小,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疆域辽阔,却象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此时,在僻远的乡村,只有胡林翼在刻苦攻读,还有多少胡林翼们头悬梁、锥刺股?皇宫里是风和日丽的壮丽景象,是歌舞升平的盛世童话。嘉庆把皇位传给了道光,大家在忙着选妃选秀,忙着跑官要官,忙着争权夺利。他们哪里知道这是一种回光返照的图景? 一天,贺熙龄在给胡林翼讲《论语》,胡林翼闪着一双清澈的眼睛,说:“今天下之乱不在盗贼,而在人心。”其时,胡林翼只有13岁,好象饱经沧桑,好象什么都明白,贺熙龄大为诧异,在日记里记下了这幕情景。贺熙龄说,胡林翼的早慧,将注定他一生的成就。 胡林翼兴高采烈去京城,一脸的喜色,他沿着我现在正在寻访的这条泥泞小路,没有回头。当年的小鸟就是这般婉转?当年的绿树就是这样婆娑?后来,胡林翼先后两次回过故乡,都是走的这条泥路。第一次是道光二十年(1840)冬天。父亲胡达源死了,胡林翼是为父亲回籍丁忧守制的。他的心情就像冬天里灰蒙蒙的天空,没有一点光亮。他的父亲是病死的,死在翰林院侍读的岗位上。父亲的死,与他有很大的关系。老人家望子成龙,对胡林翼寄予了太多的期望。胡林翼也的确让他骄傲。在胡林翼8岁的时候,两江总督陶澍视察四川东部取道益阳时见胡林翼彬彬有礼,举止气度不凡,认定他将来必定能成大器,便把小女儿陶静娟许配给他。胡林翼19岁时与陶静娟完婚,25岁便从故乡赴京参加会试,中第74名进士,朝考入选第9名,改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八年(1838),任编修,次年为国史馆编修。再后来,道光皇帝亲自点名让胡林翼做了江南会试副考官。 按理,胡林翼会有很好的前程。可是,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主考官文庆违反纪律,让一个不相干的人批阅试卷,被人举报。皇帝本来心情就不好,刚刚将禁烟的林则徐革职,派了个投降派琦善主政广东,琦善解除警戒,坚持和议,引来很多文武大臣的弹劾。皇帝很烦躁,很恼火,责怪文庆添乱,一怒之下,下令文庆谪戌新疆,胡林翼降一级左迁内阁中书。胡达源闻讯大病一场,不久就逝世了。 胡林翼匆匆赶回家,感到很内疚,觉得对不起父亲。他甚至觉得,父亲因他而死,他恨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父亲的再生。注视父亲的遗像,他几乎流干了眼泪。今后何去何从?这乡间院落不是他的终老之所,他不愿意在这里耗费他的青春年华。这也不是父亲期待的。这是人生的十字路口。 这时候的胡林翼,没有了繁重的公务,行走在故乡的青山绿水间,渐渐回归于心灵的清纯和空灵。如果说在这之前他有些功名得意,浮夸奢靡,现在他开始了一种自省,一种心理调整,一种自我解剖。这年冬天,大雪纷飞,胡林翼给他的老师林则徐写了一封信,声援林则徐的壮举,倾诉自己心中的忧郁和彷徨。鸦片战争胜负未定,还在如火如荼,只是林则徐被罢官赋闲,一个战士被迫离开战场。 雪还在下,胡林翼的心里如风雪纵横。这个国家到底要向何处去呀?在历史天平的倾斜与升降中,胡林翼深深感到必须承担起国运的重负和时代的使命。他的心中永远保持着祖国这片疆土的神圣。他一边守制,一边研究孙子、岳飞和戚继光的兵法,他认为今后这些兵法一定用得上。 他在等待,等待宝剑出鞘的日子。这一等就是四年。 胡林翼第二次回故乡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秋天。这一次,他在故居住了三天。这次胡林翼回乡的心境与上次是不同的。天气寒了,白霜已降,他马上就要去贵州做官了,那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是边陲,是要塞。这一去山高路远,可能是生死漂泊,也可能是建功立业。生死未卜。胡林翼是回老屋看看母亲,是回乡拜祭父亲亡灵的。 记得半年之前,陶澍曾在两江总督府为胡林翼举办了一场告别宴会。那时胡林翼从湖南老家到南京的岳父家闲住。他在寻找新的机会。在寻找的过程中,他有过困惑,有过寂寞,有过心灰意冷,有过秦淮河畔青楼红袖的沉醉。这天,陶澍请来南京城的大小官员,摆了几十桌酒席。他一身官服,一脸庄严,一语双关:“贤婿呀,我向你敬杯酒,你知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吗?” 大厅里寂静无声。胡林翼脸红了。陶澍接着说:“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每个时代都有浮华,但我们绝不应忘记祖先儒墨的情怀。也许终生怀才不遇,也许一生困顿,但我们怎能因此丧失人的尊严和骄傲?今天我专门为你饯行,你去京城吧,去为国家效力!一切从头开始!” 陶澍的话唤醒了深藏在胡林翼内心的社会责任感,他感到汗颜,感到震撼。胡林翼就这样告别南京,告别如梦的繁华。他在林则徐等人的帮助下,花了一万五千两银子,按陕西捐输例,捐了个内阁中书,并升知府分发贵州补用。就这样,去贵州赴任之前,他取道回了老家。 舜华山下,深山幽谷,有几株芳草在迎风起舞。白发母亲递给胡林翼一炷香。胡林翼迈向父亲的坟头,三叩九拜,深深地说:“林翼为官,绝不以一钱自肥以贻前人羞。”他发誓要干干净净做官。 三天后的清晨,胡林翼站在离家的路口,站在小河边上,挥挥手,告别白发亲娘,作出了人生最光辉的选择。他一转身就起大风了,刚才还静静的小河波浪集聚起来,拧成一股劲,疾驰而来。山影浮动,水鸟惊飞。此时的胡林翼,心里竟激起一种莫名的力量,像催人的号角,像雄壮的交响,像奋蹄的奔马。是啊,这些年的等待,对胡林翼来说是一种力量的积蓄,是一种情感的贮藏,是一种风骨的锻铸。本来,他可以做做学问,钻研理学,或许可以成为一代大儒,后来他真的著作等身,公务之余著有文集五十二卷;他也可以做一个混日子的官老爷,官是捐来的,只要选择去个富裕的地方,一下就可以捞回“本钱”。这个时代,很多人在挖国家的墙脚,没有几个人在为朝廷忠心办事。他还可以崇尚清议,指指点点,高兴时写写批判时政的文章,矜持作态。但是,胡林翼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悠悠贵州去,此会在何年?这条不归路其实是一种危机意识,是一种政治觉醒。他知道,前面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与旧,冲击与抵制,挑战与回应,始终存在于他的四周,危机重重。他决定去参与这场变革! 四 贵州的安顺很贫穷,“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道光二十六年(1846)深秋时节,胡林翼带了一个书童,只身赴任。这一年,他34岁。衙役们捉来一头猪,杀了一只羊,用隆重的苗家礼节迎接新来的知府。 胡林翼请来了街坊邻居,叫来了沿街乞讨的饥民,他把他们请上桌,然后说,我不是来吃肉的,我是来做事的,我与大家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胡林翼的话很朴实,很打动人。他的开场白一下就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他选择来贵州,是来磨练自己的志节的。 胡林翼给安顺的官场带来了一股新风。在府衙,黎民百姓和普通读书人来访的时候,胡林翼总是以礼相待;苗民头目来见,他常要摆上酒席与他们相对畅饮,借此机会详细询问民情地势。恶少来了,他闭门谢客,不傍大款。有人不解,有人说他怎与前任知府不一样?胡林翼却说:“我认为天下公卿百姓无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官不会因为亲民而贱,也不会因傲民而贵,现在的官吏与衙役同流合污,以差胥为心腹爪牙难道他们就高贵吗?”他大胆地整顿吏治。他不接收红包,也不准衙役接收红包。到任一个月后,他就公告要自理诉讼,案件一至,立即审判。一年后,府衙真的没有积案了。 就在人们传颂这些故事的时候,胡林翼下乡去了。他身穿短衣,一双草鞋,打扮得象个农夫。出入于山涧沟壑,访贫问苦,作社会调查,他甚至亲自绘制了上百幅地图,哪里富裕,哪里贫穷,哪里有土匪出没,哪里乡风纯朴,他心里有了一本帐,他要把安顺治理得井井有条。 通过深入地了解民情,胡林翼提出了治理安顺的思路。一是办学。开办学校,组织百姓子弟到学校学习;二是治匪。要把社会秩序整顿好。他独创了一套治匪的办法。苗乡林密箐深,高山孤岭难以仰攻。胡林翼就带领官民修筑碉堡成立团练,以民卫民。他还规定“约十户则设一个牌长,一寨则设团长二三人,数寨则设乡正一二人。”“选择人之有才品身家者,充乡正、甲长之选。”胡林翼在安顺两年,安顺真的安静了。后来,胡林翼又治黔六年,仅黎平一府,办团练1500余案,设卡栅450余处,在安顺一年先后捕捉土匪300名,在镇远捉300名,在黎平捉300名。他在谈笑间轻化干戈,在纶巾间周旋调停。从此以后,贵州出现了几十年没有过的平静。 五 胡林翼一心一意在贵州经营,他有一番宏图大志。这一年,两条坏消息让他震惊,并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是林则徐逝世了。这是道光三十年(1850)11月的事情。 林则徐是胡林翼的恩师,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最敬佩林则徐的远见卓识。一场鸦片战争,让中国人输得很惨,但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在这场战争中,林则徐觉悟了。林则徐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买了很多外国船、外国炮,同时派人翻译了外国所办的刊物。他把在广东所搜集的资料,全部给了魏默深。魏受其嘱托,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如果说当时的清廷能够接受林则徐的思想,能够力图改革,我们的近代化要比日本早20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重写。可惜,国人还在昏睡,还在麻木不仁,还在妄自尊大;可惜,主张开放和改革的人死了,胡林翼感到失望,感到悲伤,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感的压迫。他要去完成林则徐未竟的使命。胡林翼将林则徐临终写的一首诗恭恭敬敬地誉写张挂在他的公堂: 小丑跳梁谁殄灭, 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 犹听江东战鼓声。 胡林翼每天都面对这首诗,面对故人的嘱托。他发布了一道办学令,他要兴办教育,他要跟学生讲林则徐的思想,他要试图去改变人们的观念,他要去探索振兴民族的途径。 第二条坏消息是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兵了。这是道光三十年(1850)夏天的事情。是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咸丰即位。是年九月,洪秀全占蒙山县(旧名永安),定国号为太平天国,自称天王。洪秀全本是落第秀才,选择了兴洋教,揭竿起义,于造反中另辟天地,成就个人的功名富贵。 外患未除,内乱又起,胡林翼忧心如焚。这时候,他读到了曾国藩写的“讨贼檄文”: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视,不思一为之所也! 胡林翼拍案叫绝。孔孟遗教是我民族的至宝,洪秀全要废孔教,那洪秀全就是全民族的敌人。如果说早期的洪秀全起义是为了“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带有革命的性质,那么洪秀全在占领南京以后,深居宫中,将他的宗教变成了疯狂的迷信。杨秀清向他报告国事的困难,他回答说:“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酥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欲出外住,欲在京住,由于尔。朕铁桶江山,你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国藩)乎?”这样的领袖,能复兴民族吗?如果说胡林翼过去是一边埋首于古籍,做一个实践主义的理学家;一边兴利除弊,用平生所学来治理郡县,报效皇朝,现在真有些坐不住了。他立即给朝廷写奏疏,给曾国藩写信,他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有些跃跃欲试,他要争取上前线的机会。他选择了挺身而出,既是为了保国安民守护家园,扶大厦于将倾,同时也是要保护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实现传统读书人的理想。这是胡林翼个人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与洪秀全一样,他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是他们个人处境、社会地位、政治见解、交游环境的使然。 咸丰五年(1855)春天,胡林翼被任命为湖北巡抚。他是在一个炮火纷飞的日子去上任的,从贵州出发,带了600黔勇。途经湖南的老屋了,他只是朝故乡的方向深深地望了一眼。正是百花齐放,春意盎然的时候,可他不能回家。故乡是一种图腾,人与故乡终生处在角逐中,想走出去时出不去,想回来时却又回不来。胡林翼仿佛听到母亲呼唤他的声音,这声音提醒他,国家的事第一,快快去奔赴新的战场! 湖北的局势很危急。这是咸丰四年(1854)的事情。清军与太平军在激战,武昌三次攻守相易。湖北是战略要地,如果丢了,则中原不保,清廷不保,江山就要易主。可湖北偏偏不争气,吏治腐败,经济崩溃,军无斗志,人心涣散。这是一个烂摊子,是一个马蜂窝,是一个泥潭沼泽。咸丰坐卧不安。咸丰在位只有11 年,没有过几天好日子,一穿上龙袍,就是四处告急,四处救火。他多么希望再现先皇的盛世啊! 咸丰下了一道旨意,他要在全国范围内举贤荐良。兵部尚书文庆推荐了胡林翼。文庆与胡林翼是旧交,在道光二十年(1840)与胡林翼主持江南会试时被降过职。胡林翼降职后不埋怨,不申辩,只是默默地忍受。文庆觉得这是一种品质。他很敬佩这个湖南人的胆识和智慧。他对皇帝说,要把太平天国镇压下去,必须重用汉臣,汉臣中以胡林翼最为优秀。贵州的总督和巡抚也推荐胡林翼,咸丰帝终于被说服了。胡林翼就这样当了湖北巡抚。 咸丰皇帝的这一纸任命,对胡林翼来说,是实现理想抱负的极好机会,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他开始了一个政治家的人生实践。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四品道员升为二品巡抚,官位已经和曾国藩齐平了。对于朝廷来说,这一纸任命,保住了武昌,保住了湖北,延缓了清王朝的崩溃。 历史,原来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间创造的。 六 古代的知识分子有独立的思想认识,然而大多数处于依附的地位,缺乏独立的文化人格。比如韩愈做了刑部侍郎,一心报国,冒着风险写了著名的《论佛骨表》,被唐宪宗贬逐潮州,激愤之下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名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到了潮州,韩愈心态变了,变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立即上表谢恩悔过,乞怜请罪。想想几千年来,历史上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象韩愈一样,一人二面,充满矛盾。想想现在的官场,又有多少两面人? 胡林翼大权在握了,他会怎样呢?“身处一州之任,而系天下之重。”他是个率性本真的人,在实实在在的办事中浸透技巧和智慧。 如何处理与湖广总督官文的关系,对他是一种考验。胡、官之间存在三种矛盾:一是满人和汉人的矛盾,官文是满人,皇上信任他;二是督抚之间的矛盾,总督、巡抚同居一城,互不买账,明争暗斗,是清代地方政治的痼疾。论官衔,总督高于巡抚;论职权,二者差不多,总督并无节制巡抚的权力。权限差不多,就有权力上的冲突了,于是督抚不和,勾心斗角的事常常发生。三是平庸和强悍的矛盾。官文是个平庸的人。平庸的人往往是小人,小人很阴险,很狡诈。强势的人想成就事业。而你要做事,我就捣蛋,不让你做,不让你伸展手脚,美好的年华和国家的命运,就在这无聊的内耗中慢慢消逝。 一天,官文最宠爱的五姨太过生日,胡林翼动了一个脑筋。官文广发请柬,大操大办。可按规矩,同僚属官们给总督太太祝寿是应该的,为总督的小妾庆祝生日则为非礼。所以,很多官员托辞不来,或观望犹豫。眼看生日要办砸了,小妾寻死觅活,官文也急得团团转。这时候,胡林翼来了,不仅仪仗整齐,还带着厚礼。他这一带头,那些不准备来的和观望的官员都纷纷跟着来捧场。由此,五姨太的寿筵得以圆满举行。酒席宴上,胡林冀趁势打铁,主动提出让出身贫贱的五姨太拜自己母亲为干妈,这就大大提高了五姨太的身价。 这件事后,官文十分感激胡林翼。他们的信任就从这件事开始了。可官文毕竟对胡林翼有些不放心,五姨太就吹枕头风了:我那干哥哥本事大着呢,对你好呢,你放心呀! 胡林翼很谦虚,很会做人。向朝廷请功时,总是将官文的名字写在第一位。官文不用做事还有功劳,心里当然高兴,干脆当起了甩手掌柜,将湖北军政大权全部交给胡林翼拍板。 胡林翼有了用武之地,他开始运筹帷幄,开始发号施令。这时候,咸丰皇帝接到了告状信,是告胡林翼的。告状信说,胡林翼自甘下流,没有骨气,向官文的二奶摇尾乞怜。告状信还说胡林翼盛德之累,不值呀!甚至曾国藩也写信表示不理解。昏黄的灯下,胡林翼踱着方步。他没有时间去为自己争辩,他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心眼那么小,而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个人的面子,或者说个人的荣辱,与国家命运相比算得了什么呢?他心中有一个信念,他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的安宁,是湖北的稳定,是太平盛世的图景。 zhe天夜里,有人跑到官文总督府游说。他们要官文奏参胡林翼,说他是汉人,权力太大,威信太高,是危险分子。官文训斥来人,说打小报告的都是小人。来人讨个没趣,只好打道回府。第二天,他听说胡林翼的母亲来武昌了,就亲自率领文武官员去到码头迎接。这些,也让胡林翼感动。 敬是钓鱼的诱饵。一曲“将相和”,唱得情真意切,胡、官之间,从此没有了猜忌和怨恨,有的是支持和信任。在这样的环境下,胡林翼开始施展一生的抱负。咸丰帝接到官文的奏报,也很高兴,于是通报全国,说胡林翼是挽救危局的英雄,督抚合作是难得的榜样。这些,的确为胡林翼经营湖北,夺取九江,威逼安庆奠定了政治基础。 接着,胡林翼就扩编湘军,发展湘军。一是胡林翼任湖北巡抚之前,绿营是湖北清军的主力,号称3万人,实际兵力只有4000多人。胡林翼进行了整顿,强化军纪,严惩*淫掳掠。这只队伍很快训练有素。二是扩编水师。在鄂湘军水师约3000人,历经战斗,不断扩编,发展到了8000多人;三是扩充湘军陆师。咸丰五年(1855)罗泽南所部湘军5000多人援鄂,胡林翼将其扩编为2.3万人。四是建立楚军。胡林翼从贵州带了1800多士兵到湖北,他以此为基础,招募土生土长的楚军,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队。一、二年的时间,胡林翼统率的湘楚军已达6万多人,攻防力量大大增强,成为太平军的劲敌。他对士兵要求极严,一直告诫他们:“养兵所以为民,兵不爱民,民何乐有兵?”由于胡林翼爱民,出身农民的太平军反而没有湘军得民心。 有了自己的军队,就要广辟财源,筹措军饷了。胡林翼着手建立了湖北地方财税体系。一是控制湖北的收支权,设立武昌城粮总局。二是控制收支题奏权。三是截留京饷不解。四是自设税收机构,自办捐税。他对原有的钱漕、关税、盐课等税制进行整顿,严革随规浮费,综核名实,杜绝官吏贪污中饱。他还整饬厘金制度,用士人収厘,将税种扩大到日用百货、盐和牙帖等方面,每年湖北厘金收入达一百三四十万两。湖北经过税收改良,丁、漕、盐、厘四项,年收入达四百余万金。他还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商业活动。“将天下第一破烂鄂,变成天下第一富强之省。”湖北从此成为湘军最大的财库。 胡林翼开始整顿吏治,推进改革。他对原有官僚队伍进行严格甄别以后,严参不法官吏,革除书差积弊。他对三类官吏进行参劾。一是不做事的,贪图享受的;二是做坏事的,贪污受贿的;三是贪生怕死的,作战不力的。他一次就撤换了30多人。在严惩不法官吏的同时,他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选拔人才、补充官僚队伍上。他选人的标准是重气节,重本领,不拘一格,力图人尽其才。于是,湖北的风气好了,官员的面貌变了。曾国藩大为赞叹:“胡公功在天下。变社会风气为第一,而荡平疆土二千里次之。” 胡林翼就是这样苦心经营,开创了湖北的清明政治。他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使湖北成为当时中国最富强、吏治最清明、风气最正的省份。这些在今天来看可能平常,只要是地方官员都会努力去做,可在当时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他通过加强湖北政权、军权、财权,使大清的政局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此,中国的政治制度开始演变,中央集权开始下移地方。 七 前不久,我在北京的军事书店闲逛,购得一本《曾胡兵法十三篇》文白对照本。这本书就是当年蔡锷编的《曾胡治兵语录》。这是蔡将军的兵法。他在序中说:“曾胡两公,中兴名臣中铮佼者也,其人其事距今半个世纪,遗型不远,口碑犹存。”到了民国初年,黄埔军校把这本书作为必读教材。校长蒋介石说:“泊乎民国二年失败,吾再将曾国藩与胡林翼诸书集,悉心讨究,不禁而叹胡林翼之才识略见,确高出一世,实不愧为当时之名将。”蒋先生似乎更推崇胡林翼,他把每本书都签名题词赠给学生。民国十一年(1922)3月2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看胡(林翼)集,其言多兵家经验之谈,千古不易之论,非知兵者不能言,亦非知兵者不能知其言之深微精确也。”4月11日,蒋介石又在日记中写道:“崇拜胡公之心,过于曾公矣!”遥想当年,国共两党出身的黄埔军人,正是带着《曾胡治兵语录》走向北伐战场,走向血雨腥风。 我仔细翻阅,发现这部治兵语录,不只谈兵,不只谈战争,更多的是谈怎样培养人的精神品格,怎样培养道德情操,怎样培养部队的灵魂。这些,才真正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胡林翼强调,将领们要有血性,要有理想,要有亮剑的精神和勇气,要敢于打硬仗,打大仗,打没有把握但又一定要打赢的仗。他根据自己长期的学习心得写成《读史兵略》四十六卷和《论语衍义》十卷。此书一出“四海风行,不胫而走。”《读史兵略》开篇就说:“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不怕死,则临阵当先,士卒乃可效命。”他的话在湘军中流传,凝成了一种胆气,一种勇猛,一种坚韧。 胡林翼逝世后,曾国藩向皇上写的奏疏,专门叙述他的功绩。主要是战功。首先是在无兵无饷、无官无幕的情况下,克复了武昌;接着是破九江。九江是湘军将领李续宾破的,但是李续宾当时是接受胡林翼的指挥,军队的粮饷、后援后勤的支持也来自湖北。所以这个也是胡的功劳,这是东南战局的一大转机;第三项是攻克安庆。合围安庆是按胡林翼的排兵布阵实施的,第一功臣是胡林翼。我读过曾国藩的很多奏疏,他写的这封奏疏饱含深情,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胡林翼刚刚克复武昌,立即就去打九江,九江打完之后,就遇上陈玉成进攻湖北,刚把陈玉成打跑,又立即出动全部精锐围攻安庆。他若不是早逝,他一定会要主持攻打南京的。他做事情就是这么雷厉风行,只要觉得是对的,哪怕不是他的职责,他也会去做。九江与安庆,本不是他的职责,他没有节制数省军务的授权,没有谁要求他这么做。没有哪一省的长官像胡林翼那样,对怎么去剿灭太平天国,作全盘的考虑。这样做的,只有胡林翼。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没有授命,只有使命。 一个真正的军事家,他肯定是有胸怀,有抱负,有理想的。 我忽然想到,真正能把握《曾胡治兵语录》真谛的是毛泽东。1945年 10月,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与著名的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时任《新民报》副刊编辑的张恨水说起自己“字润芝”的典故。他说这个字,是我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取的。1915年我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杨先生推荐我读《胡文忠公全集》,我特别喜欢。后来,我又读了《曾胡治兵语录》。杨先生就对我说,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芝,就干脆改成润芝吧!毛泽东在考虑再三之后,不愿做一个“草头将军”,就去掉了“芝”字的草字头,正式定字为“润之”。 1943年,毛泽东要求八路军《军政杂志》出版了《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两年后,该书由八路军的山东军区重印出版。胡林翼提出的湘军战略是“扎硬寨,打死仗。”毛泽东活学活用,提出了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打。”这些,被后来的美国西点军校列为军事经典。 确实,天下先有胡润芝,后有毛润之。胡林翼虽在军营,却喜欢读书。他仿效顾炎武的读书方法,常让人朗诵而自己听书,每天研读《资治通鉴》20页,《四书》 10页,而对于《论语》则百读不厌。即使是病了不能进食,也照样不荒废读书听书。这让我联想起毛泽东的读书习惯。毛泽东做眼疾的手术,躺在病床上还让人朗诵岳飞的《满江红》。看来学习是一种境界,一种信仰;看来伟人的很多习惯大多是相似的。 八 有人说,胡林翼是现代公仆思想的首倡者和践行者,我很赞同。胡林翼说:“吾辈做官,如仆之看家,若视主人之家如秦越之处则不忠莫大焉”。在他看来,所谓 “做官”,其实就是“做仆”;所谓“主人之家”,其实就是“公家”,其终极指向是“国家和人民”。如前文所述,胡林翼服官贵州之前,曾在父亲墓地发誓: “绝不以一钱自肥以贻前人羞”,后来他担任湖北巡抚,成为湘军领袖,直到生命终结,自始至终贯彻这一信条的。“武官不怕死,文官不爱钱”是岳飞的理想。胡林翼文武兼备,不光是不怕死,更不爱钱。他为官多年,私储无己,甚至他死后都还欠着债,他在遗嘱中写道“我欠陶(陶澍)但(但明伦)两家的银子,你们要替我陆续归还,我死后,诸君送我的奠银,都要全部用来建设好书院,而不要拿去挥霍!”他构建了一座道德人格的丰碑。 读了这段历史,我的眼角有些潮湿了,对胡林翼的敬重也加深了一份。我常想,胡林翼的公仆思想,对当今许多官员来说,不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吗? 我在一个春日寻访瑶华山。瑶华山在湖南益阳县郊。瑶华山下有座箴言书院,是胡林翼建的,现在是益阳县箴言中学的校址了。当年胡林翼把父亲胡达源葬在瑶华山,就觉得这里茂林修竹,山气岚风,是块风水宝地,一定要建座书院,一为纪念父亲,二是“公之邑人”,为家乡子孙造福。 我看过胡达源的一部著作,叫《弟子箴言》,《弟子箴言》在清末有很大影响。我想这大概是胡林翼为书院取名的来由。他总觉得亏欠了父亲,总觉得教书育人是父亲未竟的事业。县志上有《箴言书院全景图》,那完整严密的屋宇院落的格局,看得出是一所颇具规模的学府。只是现在,由于学校扩建,那古老的斋房和围墙已经大部分拆除,这座书院建在一个皇朝的末世。在湖北巡抚的任上,胡林翼捐积年廉让家人买地营造书院。因为财力匾乏,胡林翼死时书院还未竣工。后来曾国藩、左宗棠、李希庵等人将送给胡林翼的奠仪全部用在箴言书院建设上,使书院得以竣工。 湖北布政使庄受祺来到书院担任山长,他是位博学的翰林。他来这里,是为了报答胡林翼的知遇之恩。逝者已安息,生者自奋发。他的官职是胡林翼举荐的。他要完成胡林翼未竟的事业,要去传经布道。庄受祺来了,后来还有曾国藩、左宗棠、黄自源等一批大家在书院伫立和讲学。南来北往的学者负笈而来,他们把理想和哲思留在了瑶华山,书院则成了他们人格精神恣肆飞扬的场所。于是深锁大山的书院一下就有了奇诡瑰丽的世界,有了历史的张力和文化的气韵。文化的薪火,原来是这样传承的。100多年过去了,这里弦歌不绝。 写到这里,我想起《曾胡治兵语录》里胡林翼说过的一句话:改朝换代的标志,是是非颠倒了。错的成了对的,对的成了错的。这句话,有着警示意义。当时的胡林翼,已经预感到了他的那个时代将要终结,可他还要作最好的努力。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它寻找光明。 是啊,一个王朝,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胡林翼壮志未酬,可他的经历和情感,拍打着我的心灵,冲刷我的思绪,我沉浸在不可名状的感动之中。就这样走着,寻着,我忽然发现,我面对的胡林翼的人生,是一座大山,我触摸的只是山上的一条小径,一棵树,一块岩石。 我在不经意间触动了一座大山。 胡林翼死时49岁,与胡林翼同年出生的左宗棠活到72岁,左晚年最大的功勋是收复新疆;比胡林翼大一岁的曾国藩活到71岁,他在胡林翼死后,攻下了天京(今南京),打败了建都十三年的太平天国,还先后做过三任两江总督;而与他们同时稍晚些的李鸿章活到78岁,一直被争议到现在。可惜胡林翼死得太早,来不及更多的展布,便遽尔因病不起,未免是国家民族的重大损失,同时也被湮没在同时代诸位忠臣名将的光影之下。 胡林翼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行走在历史的时空,徘徊在胡公的故地,我一直在思索,胡林翼到底凭什么成为晚清政坛最闪亮的星星?凭什么苦撑危局成为“同治中兴”的三大名臣? 胡林翼是个文化人,平生最大的理想就是经邦济世,振兴清王朝。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有过挫折,有过逆境,有过迷茫,他甚至在给学生的信中感叹:“官是苦海,不努力不能保全地方,过努力则一身一心之苦累,不可言状。”他还在遗嘱中说:“子孙不必学八股文,不要想做官,求做官者必有济于民,与其以官害民,不如为士为农,尚不失祖宗之气。”他为子孙作了个清廉的样板,以至死后灵柩因无钱而不能返乡安葬,是曾国藩等人捐助才得以回家与祖宗们团聚,“质本洁来还洁去。”当时,很多文化人抨击太平天国的造反,他一面率兵平定,一面表示出深深地同情,他持相当客观的态度,向皇帝写奏疏,批评政治腐败。他说:“救地方的急症,莫如选将。医国家的真病,莫如察吏。兵事之所由起也。士气之不振,民心之所变也。凡上下交接之事,诿之幕友。官民交接之事,诿之门丁。州县这所谓小事,即百姓之大事也。今日之小贼,即明日之大贼也。”他还说:“国家之败,皆由官邪。民乱必由官贪。” 湘学一代宗师的王闿运受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委托,撰写《湘军志》,七年成书。王先生在《湘军志》褒胡贬曾,他说,将胡林翼与曾国藩的文集进行了对比阅读,故特别钦佩胡公。的确,胡林翼对于湘军的影响和控制,大于曾国藩。曾国藩虽创建了湘军,但因为受朝廷的猜忌,长期孤悬客位,久不能得督抚之权。而胡林翼表现出的远见卓识,他的胸怀气度,他的谋略和智慧,他的忍耐和顽强,都为湘军注入了灵魂。实际上,他就是湘军的精神领袖。他的精神演化成了湘军的精神。可是,湘军将士也好,太平军将士也好,他们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他们只是在一场残酷的内战中相遇。刺刀见血,血流成河。等待一切都平静了,这个国家并没有发生更新的更积极的变化。交战的双方都是失败者。从这个角度来说,胡林翼其实又是一个悲剧英雄。比如晚年的曾国藩对于其追求的目标也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对于千万湘军将士冒死拯救的大清也表现出极度的失望,内心的苦闷也是促使他早逝的原因。 孔子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项羽的理想是做堂堂正正的英雄,荆轲的理想是为一“义”字,屈原的理想是自己的志向不被沾污。所以失败了也是英雄。他们的失败,只是世俗的失败。我以为,胡林翼是失败了的英雄,他把晚清的政治批得体无完肤。他看得很透彻。这样的政治,当然就会有人造反,当然会有“太平天国” 了。这些话,是没有人敢说的。皇帝已经习惯了三叩九拜,习惯了山呼万岁,习惯了“海晏河清,四海升平”的套话。可他说的是真话,他忠君爱民,因为他有独立的文化品格。他希望他的真话让朝野警醒,让朝野同仇敌忾。如果大家都去粉饰太平,则天下亡矣!可是又有几个人愿听真话呢?夫人陶静娟给他写信,要他注意身体,以身体为重,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他回信说:“人生在世,只有一安心德。安心作一忠义人,则亦无他念矣。”胡林翼是这样做的。他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常感叹自己“闻道苦晚”,于是“折节读书”。真正的“维德日新,几乎圣哲。”他戎马一生,从不贪污,不结党,不营私,不计毁誉,生时任劳任怨,死后官囊如洗。“诗能入画方为圣,官到穷时乃是清。”这时候的胡林翼,操守对于他不仅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智慧;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财富。 这是一个文化人的执着和坚定,这是一个从政者的信仰和操守,这样的人,他当然就能凝聚起雷霆万钧之力了。生命本来没有意义,胡林翼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了崭新的意义,这就是作为读书人对事业的忠诚,对国事的关切,甚至不惜以生命相殉。胡林翼和他同时代的读书人,生于忧患,在难以想象的深重的民族苦难中,以极大的坚韧、勇气和担当精神,将中华民族推向前进。这正应了鲁迅先生说过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德的人,就有埋头苦干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于是我想,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的永恒,是因为他保持了中国人的气节和对人生的信念,对死的淡泊,对死的憧憬。胡林翼是永恒的。与其说,胡林翼是一座大山,不如说,他是一只鲲鹏,一只大雕。他有冲天之翼,更有鸿鹄之志。他要振翅高飞,他要血贯长虹,他要义薄云天。可他背负得太重,他怎能背起一个垂死的王朝?最终,他折翅而坠,坠向大海,坠向晚清致命的胸口…… 就这样,胡林翼走了,悄悄地,只留下一个苍白的背影,一半模糊,一半清晰。 为了那一半的模糊,我一次次走近又离开; 为了那一半的清晰,我一次次离开又怀念。
本文档为【胡林翼之死——冯伟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73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6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4-11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