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林黛玉的诗词及赏析

林黛玉的诗词及赏析

举报
开通vip

林黛玉的诗词及赏析诗词 林黛玉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

林黛玉的诗词及赏析
诗词 林黛玉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 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潇湘妃子)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黛玉(潇湘妃子)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林黛玉: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 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 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题帕 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 为君那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 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 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 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识香痕渍也无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  诗曰;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 “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 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 (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字颦卿,别号潇湘妃子。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形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她性情孤高,胸怀狭窄,才情之高,为十二金钗之冠原藉姑苏,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甚是喜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1 湘帘:用湘妃竹编成的帘子。湘妃竹,即斑竹,上有茶色小点。此句诗说看花人。“半卷”“半掩”与末联花的娇羞倦态相呼应。“碾冰”句:因花的高洁白净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染。 2 “偷来”二句:意即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得巧妙别致。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雪芹之祖曹寅有“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一线香”的诗句,可能都为这一联所借鉴。 3月窟:月宫。仙人:指嫦娥。缟袂:白色的衣袖。缟:未经染色的绢。啼痕:即泪痕。这两句的大意是:像月宫中的嫦娥缝制的白色的舞衣;又像秋天闺房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泪痕。 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不写花而先写种花之人,与薛宝钗之诗同一起法。首句写湘帘半卷,门亦半开,种花人已呼之欲出,但与“珍重芳姿昼掩门”之人风韵却截然不同:一潇洒活泼,一稳重矜持,恰成明显对比。次句写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则种花人之高洁可知,玉盆冰土中白海棠之清雅更可知。此联借写种花人写花,已将种花人与白海棠的神韵画出轮廓。 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正面描写白海棠,特写其得梨蕊、梅花之长的风度精神。此联意思不过是说海棠白如梨蕊,神韵犹如梅花,但“偷来”“借得”说法新巧,显出诗人慧心。 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为流水对,将白海棠花比作“秋闺怨女”用以“拭啼痕”的“缟袂”,而此“缟袂”又系“月窟仙人”所缝制,可见诗人想象力之丰富。全联的意思是说:深闺中幽怨的女儿将婵娥所缝制的白色娟袖揩拭眼泪。这“秋闺怨女”就是黛玉自己。其时黛玉正居父丧,身穿白色孝服,诗人将写实与幻想糅合,画出了白海棠哀愁的形象。 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继续以人写花,她倦倚昏夜西风之中,娇羞默默,无处诉说自己的一片深情。 ​ 作者:云景里 ​ 0位粉丝 ​  ​ 2008-8-4 09:56 ​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林黛玉诗词赏析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  1.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 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2.欹——这里通作“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3.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4.口角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5.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参见薛宝钗《咏白海棠》“欲偿白帝”注。“素”在这 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6.一从——自从。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7.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问菊 ----潇湘妃子(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注释]  1.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  2.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扣——询问。东篱——指代菊,见前诗注。  3.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  4.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5.虱——蟋蟀。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拟人写法。  6.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 作者:云景里 ​ 0位粉丝 ​  ​ 2008-8-4 09:57 ​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林黛玉诗词赏析 菊梦---潇湘妃子(黛玉)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诗词鉴赏】   点评: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三。用的“八庚”韵。诗题是《菊梦》,以拟人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和云伴月”,已经有些不祥;“登仙”,则又是“死亡”的代词。“登仙非慕庄生蝶”,是说死去登上仙籍不是我所希望的;“忆旧还寻陶令盟”,等于说重结绎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颈联、尾联四句透出一般凄凉颓败的气氛,对黛玉的结局又作了一次暗示。  [注释]  1.秋酣一觉清——秋菊酣睡,梦境清幽。  2.“和云”句——唐代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今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  3.“登仙”句——说梦魂翩跹,彷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庄周梦中化蝶事见《庄子.齐物论》。这里引“庄生蝶”是为了点“梦”。  4.忆旧——实即“梦旧”,诗题中“梦”字句中不出现是咏物诗技巧上的讲究。寻盟——表示结交友好,语出《左传》。这一联构思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间梦,鸥寻海上盟”诗句的启发。  5.“睡去”句——意谓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  6.故故——屡屡,时时。 ​ 作者:云景里 ​ 0位粉丝 ​  ​ 2008-8-4 09:57 ​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林黛玉诗词赏析 林黛玉[唐多令]  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1 缱绻-牢结;不离散 缱,缱绻,不相离也 2 淹留-长期停留 3 东方-黑恶势力 背景:此词为桃花诗社重开时,众人因为史湘云偶然做得的一首柳絮词,而定意众人都来填词。  【赏析】“粉堕”和“香残”都指柳絮堕枝飘残,隐喻红颜逝去;百花洲在林黛玉的家乡姑苏,用在词中借以自况;“球”谐间“逑”,有“配偶”的双关之意;“嫁与东风春不管”化用唐代李贺《南园》诗“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诗意。   林黛玉身世不幸,生成了一种极度敏感的性格,她所做的诗词歌赋,都十分的悲惨凄凉。这首《唐多令》缠绵凄恻,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这阕词和《葬花吟》一样则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经典之作,寓抑塞不平于哀伤凄恻之中。词中的“嫁与东风春不管”以及《葬花吟》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等句,都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和“凭尔去,忍淹留”两名,有哪一字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与无奈?随风而来随风而散,无落是残红还是柳絮,都以一种极清极洁的方式告别人间,正表现了黛玉不愿受辱、不甘屈服的孤傲性格。 ​ 作者:云景里 ​ 0位粉丝 ​  ​ 2008-8-4 09:58 ​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林黛玉诗词赏析 世外仙源匾额-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1 别--不一样 2 金谷酒-.指豪侈的酒宴。 金谷是指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晋石崇《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以"金谷酒数"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  3 玉堂人.-指元春,玉堂指皇宫 4 媚---献给的意思 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名家点评: ​ 作者:云景里 ​ 0位粉丝 ​  ​ 2008-8-4 09:58 ​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林黛玉诗词赏析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  诗曰;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 作者:云景里 ​ 0位粉丝 ​  ​ 2008-8-4 09:59 ​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林黛玉诗词赏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 “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 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 (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 作者:云景里 ​ 0位粉丝 ​  ​ 2008-8-4 09:59 ​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林黛玉诗词赏析 林黛玉: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 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 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 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 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 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 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 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 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 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 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 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 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 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 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 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 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 寂寞帘栊空月痕!  名家点评:第七十回书中写到时逢初春时节,大观园群芳又萌动了诗兴,商量作诗,把宝玉找去商量。宝玉去后,大家正在看黛玉正作这首《桃花行》。这是一首歌形体的诗,形式比较自由。  这是继《葬花辞》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琴开玩笑地说是自己作的,宝玉不信。宝钗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就是明显的预言。只待“一声杜宇春归尽”,群芳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憔悴,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黛玉哭花阴     花魂默默无情绪,  鸟梦痴痴何处惊。  名家点评:  林黛玉到怡红院叫门不开,呕了气,独自站在墙角花阴下哭泣,插入此对句和下面一诗渲染气氛,以表示对黛玉的怜惜。  哭花阴诗     颦儿才貌世应希,  独抱幽芳出绣闱。  呜咽一声犹未了,  落花满地鸟惊飞。 ​ 作者:云景里 ​ 0位粉丝 ​  ​ 2008-8-4 10:00 ​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林黛玉诗词赏析 <秋窗风雨夕>--林黛玉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说明]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本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代,犹“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注释]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2.助凄凉——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熔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12.滴沥——水珠下滴。 [鉴赏]《秋窗风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不妨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这可以从以下的情况得到解释: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黛玉本来脆弱,现在,在病势加深的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的精神负担,自然会更加消沉。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作者写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黛玉的多愁善感,必欲细究其深意,那么也就自然地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无论是《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内容。何况,此时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更是用不上的。再从其借前人“秋屏泪烛”诗意及所拟《春江花月夜》原诗来看,也都写男女别离之思。可见,要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的是她以往的身世遭遇是很难说得通的。我以为这只能是写一种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倒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参见《红楼梦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诗鉴赏),曹雪芹的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的特点。《红楼梦曲》中写黛玉的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砚斋所读到的潇湘馆后来的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小说中黛玉刚写完诗搁下笔,宝玉就进来了,下面所描写的主要细节是:黛玉先说宝玉象渔翁,接着说漏了嘴,又把自己比作“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因而羞红了脸。对此,用心极细的脂批揭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说:“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这一批语,对我们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不是也同样有启发的吗? ​ 作者:云景里 ​ 0位粉丝 ​  ​ 2008-8-4 10:00 ​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林黛玉诗词赏析 黛玉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宝钗食螃蟹咏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咏螃蟹诗里,宝玉是最后,宝钗属第一.菊花诗做完了以后,贾宝玉又去做《螃蟹诗》,我看他是引诱人家写好诗,所以他也随便地写了一首,抛砖引玉,贾宝玉抛出一块砖头。林黛玉说,这种写法,我一百首都能写出来,随口就来了一首,当然写得也不好,随口出来。最后倒真的引出一块玉来,那是薛宝钗。全首诗讲螃蟹,但是从其中两句呢,在写《螃蟹诗》里面有所寄托。寄托什么呢?寄托人诡计多端,心事花样很多的人,横行霸道一时,最后被人家吃掉了,最后落得个悲惨下场,就像螃蟹一样。“眼前道路无经纬”,螃蟹不是这样直着走的,它不知道经纬,不管纵横,横行一时。“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皮里春秋,过去讲,肚子里褒贬人,“春秋”,用春秋笔法来褒贬人,不露声色地,肠子里鬼花样特别多,螃蟹里边花样是多,有黄的有黑的,是不是?它的皮里,就是壳里。“空黑黄”,一个“空”字,说徒劳,因为你最后还不是被人家煮了吃掉了么?所以这一联对得也工。所以众人评:“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是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曹雪芹放到这些地方来讽刺,让薛宝钗写得最好。薛宝钗对人情、对世故比较精通。读得书也多,学问也广博,看问题也看得深,城府也深,思考也深。所以她写出这样的诗来,不像林黛玉很单纯,不像史湘云这样随口的,她也不大讥讽的。这个地方,所以《螃蟹 》又以这个为最好。本来《红楼梦》常常是以小来见大,以家喻国,他写的范围是一个家庭,实际上,常常发挥,让你想到一个国家。比如说“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你说这是管家务,办丧事,仅仅是这个意思啊?不是。她就像一个国家的宰相、国务院总理,处理很乱很乱的国事一样?有这种才能,这一点,小说最后都指出来了,叫“金紫万千谁治国”悬着金印,穿着紫袍的,万万千千个大官,哪一个能治好国家呢?“裙钗一二可齐家”姑娘一两个就可以把一个家庭弄好了。 还有一说,就是黛钗利用螃蟹诗进行相互攻击.钗黛之间爱情竞争的存在,使得她们都要在宝玉面前显露自己的才华。第三十七回的咏海棠诗、第三十八回的咏菊诗,正是这一争斗的写照,咏蟹是咏菊这次才艺秀的后续。  宝玉是这次争端的肇事者:他率先写成《螃蟹咏》,问谁人敢作。林黛玉笑他“这样的诗,一时要一百首也有。”这其实在说宝钗。因为在刚才的咏菊中,黛玉以菊自喻:“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问菊》。宝钗对黛玉的情趣嗤之以鼻,“莫认东篱闲采辍,粘屏聊以慰重阳。”《画菊》。 于是,黛玉借机还击其“莫认东篱闲采辍”之语。同时作下《螃蟹咏》来暗讽宝钗。但随即意识到此举有些过火,马上将自己的诗撕掉了。宝钗自然不甘示弱,随即便写了一首更为尖酸的诗回讽。  现在来具体分析钗黛的咏蟹诗。首先分析黛玉的:  “铁甲长戈死未亡”一句,首先发难。铁甲长戈,宋人陈郁为皇帝拟进蟹的批答中说:“内则黄、中则通、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尤以此说宝钗为人老炼圆滑、受贾府看重(后协助探春打理贾府)。“螯封嫩玉双双满,多肉更怜卿八足”一联,则是直接奚落宝钗之胖,“宝钗生得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第二十八回)。又宝玉曾经用杨贵妃形容宝钗,两人为此发生过一次小口角(第三十回)。尾联则是在告戒,尽管螃蟹曾经是多么的显达,却终究逃不脱是人们中秋佳节时一道美味的命运。  再来看宝钗的回应。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则直指黛玉任性率意,不守礼法,常与宝玉斗气,惹得大家不快,连贾母也说:“我这老冤家是哪世里的孽障,偏生遇到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第二十九回)。“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一联“用菊”即“咏菊”,合黛玉咏菊花诗夺魁。“姜”可拆分“羊女”,谐音“养女”,合贾府收养林黛玉。这样,宝钗弦外之音就不言而喻了。  在宝钗咏蟹时,有这样一个细节:众人不禁叫绝。显然,众人尚未明白其中机锋。直到宝钗写完,“众人都说这是食蟹的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意天意才算作是天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写。”此刻的众人是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为了圆这一尴尬场面,于是将错就错,都说是在讽刺世人。直到后来“众人见平儿来了,都说:“你们奶奶做什么呢?怎么不来了?””,才得以借机转移了话题
本文档为【林黛玉的诗词及赏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37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7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1-04-07
浏览量: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