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政案例

财政案例

举报
开通vip

财政案例一、 案例讨论方向议题 一、 案例讨论方向议题 1.如何理解公共财政 2.如何理解公共品的性质、分类与提供方式 3.公共品的有效供给问题 4.公共选择中的民主决策与政府失效 5.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与寻租 三、案例讨论报告样本 财政讨论总结报告 --------------气象经济案例分析 题目:《一本万利的气象经济》案例分析 班级:贸经41班 小组成员:杜财仁,范中强,赵长旭,王一宇,邵壮,吴玉东 讨论过程: 1)研读案例并确定讨论方向。 2)分头进行查找资料并各自总结所得答案。 3)进行资料汇总,对中心问题进...

财政案例
一、 案例讨论方向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一、 案例讨论方向议题 1.如何理解公共财政 2.如何理解公共品的性质、分类与提供方式 3.公共品的有效供给问题 4.公共选择中的民主决策与政府失效 5.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与寻租 三、案例讨论报告样本 财政讨论总结报告 --------------气象经济案例分析 题目:《一本万利的气象经济》案例分析 班级:贸经41班 小组成员:杜财仁,范中强,赵长旭,王一宇,邵壮,吴玉东 讨论过程: 1)研读案例并确定讨论方向。 2)分头进行查找资料并各自总结所得答案。 3)进行资料汇总,对中心问题进行集中讨论。 4)总结分析并得出结论,完成总结报告 一、案例简介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气象经济学的德尔菲定律,即企业在气象上的投入产出比大约为1∶98。也就是说,投入1元钱,就可以得到98元钱的回报。事实上,关注数字大小的意义并不大,只要后面的数字大于1,就说明产出大于投入,就证明有效益产生。   国外不少企业已经得到气象投资的丰厚回报。比如,日本经营电冰箱和空调的厂商,他们每年都会斥巨资购买大量的气象信息和气象数据,以此来分析气象变化与销售额的关系。比如说,当气温超过30℃以上的天数每增加一天,空调的销售量就会增加4万台;而气温每相差1℃,销售量可上下浮动30万台。 案例中介绍了几个应用气象信息来预测生产的例子,由此引出我们的主要话题:气象信息与气象经济,气象是与全社会各行业都相关的基础性行业,气象经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经济形式。气象经济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利用气象预报进行防灾抗灾所取得的效益,如防御热带气旋、暴雨、干旱和人工影响天气等;二是充分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进行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效益,如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商业部门利用气象预报进行有益的经营活动等。 二、气象信息在我国现状分析 据气象部门的专家介绍,我国虽有应用气象学的研究,但还没有专门的气象经济学。我国的部分气象局虽然也有专业性服务,譬如为行业提供特定的气象信息,但是并没有多少企业重视,表示希望订购气象服务。 很多企业认为对于气象的关注就是关心每天的天气预报。然而我们平时在媒体上看到的天气预报,都是属于一种公益气象的信息,它是一种粗放的、面向公众的气象信息,并不属于专门气象经济学的范畴。而专业气象预报则是为订制单位“量体裁衣”的精确气象信息,能帮助企业预测、进而直接指导企业生产、采购、销售。  尽管气象经济正逐步走向市场,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价值尚未充分利用和开发。 一是气象系统提供的气象服务品种还比较单一,不够个性化; 二是气象资源过去主要是作为公益性资源走进千家万户的,这种资源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尚难得到人们认同; 三是使用气象信息指导生产的单位还不普遍   据悉,目前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等先后在广东、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资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 上海海洋气象导航有限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气象服务市场的海外机构,已占据上海、广州大部分远洋航运公司的气象服务份额。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则正在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提供导航服务。  我们国内的气象信息服务何时又能做精做细,关注“气象经济”这块蛋糕呢? 三、综合分析以及气象信息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探究 问题一:气象信息应该属于准公共品。 气象是与全社会各行业都相关的基础性行业,气象经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经济形式。气象经济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利用气象预报进行防灾抗灾所取得的效益,如防御热带气旋、暴雨、干旱和人工影响天气等;二是充分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进行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效益,如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商业部门利用气象预报进行有益的经营活动等。 我国的气象事业是国家的基础性、公益性和科技型行业,有人形容为“阳光行业”,就是说气象产品如同阳光一样是用来满足全社会共同需求的,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无偿分享。气象产品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从最近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凝炼出的“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环境资源气象”新理念来看,气象事业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公益性、基础性地位在不断强化。我们在发展气象事业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根据政府防灾减灾和社会各界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扩大服务效益。当然这里也包括提供专门加工制作的气象信息服务产品。提供一项气象预报信息产品需要大量的气象探测资料和计算机资源,其成本核算是相当复杂的。气象有偿服务只是补偿了气象部门在加工和制作特殊产品时额外付出的成本。不能把“气象经济”简单理解为气象有偿服务的收入。 气象信息虽与经济密切相关,但作为公共物品,又是直接或间接地为所有人服务的。其优点是获取容易,不足恰恰在于由于满足面过宽造成产品缺乏个性化。当商家的个性化需求与雷同化供给之间出现矛盾时,传统的气象信息服务方式受到挑战;而同时受到挑战的还有气象事业该进行怎样的体制选择。面向公众的服务可以保持由国家投入支持的方式,继续提供全民共享的公共产品,而面向市场的、针对不同需求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应该怎么办?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寻找出路的问题。 问题二:气象信息的市场化运营。 在讨论如何进行商业化运行时,国外的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为我们提供了参照系,英国是世界上商业气象服务搞得最早的国家之一,英国气象局下设的商业产业部,年商业气象服务总收入达154亿英镑,占整个英国气象服务市场的70%。美国约有300家私营气象预报公司在为企业提供气象服务,服务范围涵盖旅游气象、大气保险、气象咨询等各个领域,甚至出现了专为法庭提供证词的气象公司。经过多年开发,人们研制出了形形色色的气象指数。德国商人发现,夏季气温每上升1℃,就会新增230万瓶的啤酒销量,气象公司便开发出啤酒指数,供啤酒商参照。日本则开发出空调指数,他们发现在夏季,30℃以上的气温多一天,空调销量即增加4万台。这些个性化的指数为企业带来丰厚收入。 世界上目前气象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以美国为代表,公益性的气象服务由国家负责,用纳税人的钱满足公众需要,而商业气象服务问题由市场来满足。 第二种以英、法等为代表,国家气象部门既负责公益服务,也提供满足市场的产品。但在气象服务市场上,国家气象部门的经营部门与私人气象公司平等竞争,都必须向国家气象部门购买数据。 第三种则是将所有的气象业务都交给市场,如新西兰。 最后在各抒己见的讨论过后,大家更加趋向于支持美国的模式。因为,气象经济在我国是准公共物品,所以有双重性。最基础的气象信息是必须无偿的提供给所有人的。但是,加工过的更加细分后的气象信息应该有偿提供给需求者的。 同时我我们注意到:在商业运营的同时我们应确立明确的市场规则,明确公益性与商业性气象服务的界限,制定气象服务市场的准入条件。其次要转变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个性化的服务继续延用公益性的服务机制是不现实的,在市场条件下就要有竞争,有成本和效益分析。还有就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让需求方与供给方了解彼此的需求,促进气象服务产品向更具针对性的方向发展。简言之,我国的气象信息服务市场会适时、适度、逐步地开放,但要与立法的过程相适应,同时需要配套法规和管理办法的完善。  附:参考材料: 1.2个民事诉讼与11个行政诉讼   2005年9月16日,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以违约为由,将佳诚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支付拖欠4个月(2004年9至12月)的分成款12万余元及约定的违约金。2006年3月8日,石家庄市长安法院一审判决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胜诉。之后,佳诚公司以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等理由提出上诉。   在违约之诉未有结果之前,河北省气象台又于2005年12月2日向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起诉佳诚公司,认为该公司自2005年以来,在未经河北省气象台许可、更没有其他合法来源的情况下,以营利为目的,采取剽窃或转抄河北省气象台所发布的天气预报的手段,向其用户发布天气预报,侵犯了其科技成果权,要求佳诚公司赔偿50余万元。   与此同时,从2005年11月16日到今年1月,河北省11个地市气象局以佳诚公司“传播气象信息未经气象台站及气象主管机构同意”以及“传播的气象预报不是从台站直接获取”等理由,对其下发了11份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其停止发布气象信息,并处3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罚款。处罚金额总计45万元。佳诚公司对此表示不服,于今年2月份开始向各地市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   至此,围绕佳诚公司“违规”发布气象预报,引发了2个民事诉讼和11个行政诉讼,演变成包含13个诉讼的系列案件。   气象信息有偿发布应该采用何种模式   “此系列案件的背后,实质上是省气象部门与短信运营商之间围绕气象信息资源的利益之争。”河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肖辉教授分析说。   近年来,气象预报短信服务增长非常迅猛。有业内人士透露,仅以河北某电信运营商为例:2003年9月所积累的气象定制用户仅为2万,月收入仅为1.6万左右;而截至2006年6月底,该电信运营商的用户数为90万左右,月收入到达60万左右。河北省内另外两家电信运营商的月收入也分别达到17万、40万左右。   佳诚公司的代理律师谷景生认为,河北省气象部门有垄断的嫌疑:“如果把各级气象主管部门比作父亲,气象台比作大儿子,与之相关联的气象服务单位比作小儿子的话,那么在公众气象信息这个市场上,父亲有气象行政处罚权,大儿子拥有选择谁能获取气象信息的决定权,小儿子在经营着有偿的气象手机短信业务。一家之中既有‘运动员’,又有‘裁判员’。”   “根本谈不上所谓的‘垄断’。”河北省气象局法规处处长李立宪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这只是气象行政主管机构依法实施正当行政职权,依法维护气象信息市场有序性的行为。把气象主管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比喻为老子和儿子是很不恰当的!”   中国气象局法规司副司长刘宪华也认为,管理办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气象信息发布更具严肃性、权威性,不是为了垄断气象信息。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因为媒体随意转抄、转播天气信息,容易造成以讹传讹,难以保证气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有效性。如果出现谬误,会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媒体需刊播气象预报的,应与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签订刊播协议;未经许可擅自刊播,或擅自将获得的气象预报提供给其他媒体,未经许可擅自转播、转载气象预报等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刘宪华还举例说,许多人习以为常的居委会大妈每天把天气预报抄在小黑板上提醒辖区居民的行为,也是与管理办法规定不相符的。   自2004年管理办法施行以来,从事气象预报短信服务的运营商一直颇多微辞,认为这是气象行政部门利用手中权力切分了电信增值产业的蛋糕。   此案也引起法学界极大的关注。6月6日,中国公益诉讼网发起人李刚、韩波、王学棉、林剑锋四位法学博士根据立法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分别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提出建议,请求对《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第24条的合法性进行审查。根据该条规定,气象信息的传播者在传播气象信息时未标明发布时间和气象台名称也将受到行政处罚。四博士提出,此条款违背行政处罚法,且超出了气象法中规定气象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范围。同时,建议对中国气象局制定的管理办法中有关签约等相关条款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我们认为有关法规可能存在偏差。”李刚博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表现在对气象信息这一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分配上,在处理气象台、传播者和公众的利益配置上,明显偏向了气象台。不仅赋予了他们相当于行政许可的权力,即通过签订协议‘同意’他人使用的权力,而且配置了行政处罚的公权力予以保障。相应对传播者来说,缺乏一个公开、公正的程序来保障其经营权利。对公众来说,可能失去多个气象信息经营者公平竞争所带来的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价格等利益,甚至可能再次陷入垄断经营的泥潭。”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增值服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萍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天气预报这样的公共信息应采用公开、市场化的手段,寻求和建立合理的信息传输渠道。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合理性竞争是提高信息服务效率的关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许浩/北京报道) 2.陕西气象经济“预热”太慢 如今,翻开每日的报纸,打开电视、收音机,除了天气预报外,还可看到、听到紫外线等级,晨练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空气清洁度指数等预报。在国外和南方一些城市,甚至还开发了啤酒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睡眠指数等一系列气象指数,所有的“指数”,都渗透着来自气象的种种信息,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商家和企业重视。在东南沿海等地区,气象信息成了一块“香饽饽”,企业、商家甚至个人都在争相订购,由此而催热了一个颇流行的词汇——气象经济。有资料显示,去年上海气象经济的产值已突破1亿元。然而陕西省专业气象台从1985年开始进行专业气象服务,给企业提供专业气象信息服务,但至今陕西的气象有偿服务却一直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足够的“影响力”,订购者也多是建筑、交通等老用户,商业、旅游等与天气密切相关行业却鲜于问津。   对此,省专业气象台很多工作人员都深有体会。省专业气象台推出气象有偿服务之初,曾经发动工作人员跑过好几家百货商场和家电超市推销“气象”产品,倒是吸引了不少人专程前来咨询气象问题,可一听到收费立即选择放弃,总认为是花钱买“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些不划算。   “其实我们的收费也不高啊,一般一年也就一两千。”省专业气象台工作人员如是说。  陕西省专业气象台工程师曹京红认为:陕西气象经济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陕西的企业利用气象信息提高经济效益意识还不强,在主动使用气象信息,提高经济收益方面做得不够。而且人们对气象信息收费的认识不足,以往气象信息多以公益形式出现,公众习惯了享受免费气象信息,对于有偿服务并不十分认可。有些经营者往往凭自己的经验或参考往年的情况来制定经营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因而白白错失了许多良机,甚至造成一定损失。比如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我省许多旅游公司和景点都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可是连续几天的大雨使游客人数骤减,给那些旅游公司和景点造成不少损失。可至今为止,仍没有一家旅游公司或旅游景点前 来订购天气预报。   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外地成熟的气象服务相比,陕西气象服务产品在“深、广、细、活”方面还远远不够。记者在采访部分订购气象信息的企业后发现:企业希望气象服务有更多的延伸,更能够“量体裁衣”。“及时”、“专业”是不少商家送给气象信息服务的赞语,这些信息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不少宝贵的参考;但同时,一些商家也抱怨现有气象信息服务“文化”,信息的贴近性不强。   西安开元购物商城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元已连续几年在省专业气象台订购信息服务,每年数千元的付出,让他们得到更多:随时根据天气变化,换货、进货……由于调整适时,每每气候变化,他们多能从容应对。天太热、天太冷的时候商店生意其实都不错,但他们更希望气象部门在告诉企业天气的时候,也能告诉他们人们在干什么,“最好能实现专业信息与人的结合”。   同时也有人指出,气象服务部门自身也存在一些体制上的问题。比如,现在的气象台仍在沿袭以往的事业化运作模式,有偿服务还只是成本补偿的概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远远不能适应开发新产品的要求,商业化运作势在必行。   曹京红告诉记者,陕西气象经济现在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要良性发展需要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努力改进产品与服务,尽量满足订购客户的不同需求。如今,省专业气象台推出的气象服务除了有全年的预测,每个月的短期气候预测,每周的天气预报等信息外,还有一些特别信息,如重要天气快报是在天气突然出现变化之前,气象台通过打电话、发手机短信等方式将变化尽快通知客户,还有专门为某个客户作的专题预报,提供如电力负荷指数等一些与客户相关的指数信息。   虽然陕西气象经济总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人们对专业和个性化的气象信息潜在的巨大需求,将孕育未来庞大的气象服务市场空间和无限商机。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们认识度的提高,气象经济所蕴涵的巨大潜力,将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 四、讨论总结 在讨论中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书本知识并且了解了我国气象经济的发展现状。 但是由于疏忽没有保留下当时讨论的第一手材料,也给完成最后的论文带来了许多遗憾,所以把当时用的参考材料选择了两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帖在后面以弥补不足。同时,觉得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提高。 例2 :天价厕所引发的讨论 (国贸42班卢健等同学) 新闻报道: (一)日前,价值80万的防弹厕所亮相北京中关村广场。据报道,该厕所为美国“9·11”事件后的产物,是作为反恐措施的一部分所生产的系列公共安全产品。本身自重15吨,其表面足以抵御普通的TNT炸药在内部引爆而不威胁外部物体安全。2004年7月22日,海南省第一座投资近百万元的星级公厕在海口市正式投入使用。据悉,公厕里不仅有空调、电视、椅子,柔和的地板砖、翠绿的人造竹林,还有清爽的梳洗台、化妆间、蹲位、母婴间 (二) 在中国近300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中,实现公厕全部免费的为28个。这是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公厕建设管理专业委员会向本报提供的数据。中国三大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中,只有北京的厕所全部免费。北京市环卫局宣传处郭处长介绍,这是从2002年3月1日起实行的。 (三)“公厕五元。”美丽的青海湖边,一位广州游客遭遇“天价”厕所。 这位旅游者说,当进入五谷轮回之地,“享受”到的是横流的污水和苍蝇的轰炸。皱着眉头方便后,要不到发票,连收据都没有公章。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景点的问题———2006年“五一”黄金周,就有1.2亿人出游;中国还有13亿多人和超过1亿的流动人口,不知道有多少人为公厕的收费和服务郁闷。 (1)公厕性质 表 1 公厕物品细分 公厕可竞争性 公厕非竞争性 公厕可排他性 私有私益物品性质,对于公厕不存在这种性质。 私有公益物品性质。由于公厕可以收费、占有土地资源优势、可以给公共建筑业主带来间接收益,同时产生一定社会公益效益,因而私人可以部分生产,属于准公共物品。 公厕非排他性 公有私益物品性质。政府投入,使用范围受一定的拥挤约束,但仍具公益性。属于准公共物品。 公有公益物品性质。由政府投入建设,供公众使用,属于纯公共物品。   综上所述,公厕是现代化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属于城市公共物品,由于部分公厕有一定的资金流入,和使用上的拥挤性,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为该公共物品的多元供给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特性,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政府是公厕物品主要的供给者以外,私人可以利用公厕的资金流入、公厕的土地资源优势以及公厕的完善服务功能等特性和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公厕物品的供给,公厕物品的供给除了政府以外,渠道是多方面的。 (2)事例分析 豪华公厕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乃是对公共产品的曲解和打着公共产品旗号的典型性浪费。公共产品是为了惠及每一位市民,而不是为了某些人的需要去装点门面———这本身就扭曲了公共产品的性质。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当豪华公厕占据了大量资金,必然压缩用于普通公厕的建造资金,导致公厕的缺乏。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靠当公厕向导赚钱的群体,公厕匮乏竟然催生出了一个新兴的行当!因而,所谓的防弹公厕,不过是假借公共安全产品的名义,进行的一次巨大浪费而已。 城区公厕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厕建设得不到重视,社会各界的意识跟不上,大家都希望公厕离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远一点,公厕的选址定点及征用土地难。此外,公厕建设和维修资金紧缺,建设规划落实不到位,公厕用地被当作他用等现象,也是城区公厕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主要原因。委员建议:掀一场“厕所革命”公厕建设得好不好,是体现一个城市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之一。政府部门、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公厕的公共产品属性和公共服务的功能,要掀起一场“厕所革命”,把建设和改造公厕作为大事来抓。与此同时,有一种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采取“以商养厕”的办法,将公厕与商业门面承包给公司管理和经营,由社会分担公厕的建设改造资金。此外,政府在财政预算、城市规划方面都应给予公厕建设以适当倾斜,并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让公厕像城市象征性建筑一样得到。 (3)公厕定价 公厕收费的依据,来源于1992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其中规定:公厕管理者可以适当收费,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作为最高的物价管理部门,对于公厕收费与否、如何收费,没有其他相应政策。” 国家发改委官员对本报记者称,“唯一的例外是,1993年,原国家计委曾发文件取消了运输行业公厕的收费权,比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和‘机场洗手间卫生费’。” 依据地方消费水平,许多地级市以上物价部门出台了详细的收费办法。一般而言,收费与公厕等级挂钩。比如南京公厕,收费标准每人次分别为一类0.30元;二类0.20元;三类0.10元;移动公厕0.50元。 (4)免费公厕 实行市场经济这么多年了,公厕收费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死刑公厕免费的政策。首先,公厕免费体现了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实力的提高。以前公厕之所以收费,很大程度上是“以厕养厕”,即将收来的钱用于维持公厕的正常运作。公厕免费之后,这一部分钱就将由政府来支付。这是一个可喜的信号——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已经能够完全承担诸如公厕的建设、养护这样的公共事业开支。其次,公厕免费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公厕收费看似不多,却是市民生活中一道无形的栅栏。所以说,免费公厕不仅标志着城市经济实力、市政建设水平,也标志着城市人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人文关怀。如今,政府从“吃喝拉撒”这样的生活细节关心市民,让市民“方便”更加方便,足见市政府构建和谐社会,为民办实事的决心。 公厕免费好似一面镜子,在反映出政府的种种进步的同时,还能考验出市民公德素质的进步与否。 我们在此呼吁更多的厕所可以做到公厕免费。 例3住房是否是公共品? 案例:如果政府不能从“经济增长型”转向“公共服务型”,如果经济增长永远是政府第一位的关注对象,民生的考虑却被忽视,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就会越来越变形,越来越远离公众。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矛盾的中国。一方面,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为全球之冠,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两位数增长,百姓的人均收入也已经越过了1000美元大关;但另一方面,百姓的幸福并没有和GDP的增长速度同步上升。相对于私人产品的丰富乃至过剩,公共产品的短缺已成为当前大众不幸福的根源。温家宝总理坦承,他遗憾的是没有解决好百姓极为关注的住房等问题。显然,大众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找不到工作这些问题都已成为中国显性的公共问题,并构成百姓痛苦的关键。 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之后,人民对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环境、安全等方面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反应也会越来越敏感。遗憾的是,在过去25年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改革的取向更多重视发展私人部门以提高市场的效率,但对于自身的改革却做得不够,尤其是对于全社会需求越来越迫切的公共产品的重视不够、供应不足。 以住房为例,本来,住房市场化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市场化更好地解决一部分民众的住房需求问题,与此同时,其他人群的需求也应该在公共方案中一并予以考虑。然而,一旦城市化过程中的所谓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演化成了权力与资本结盟的瓜分公共土地资产的工具,房地产业实际上就成为了一架巨大的不断制造贫富差距,不断制造开发商的赌徒心理与平常百姓的绝望心理的可怕机器。本来,中国的住房货币化就是要改变住房的分配方式,但不应该全盘否定住房福利,因为福利分房作为一种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制度,是市场经济各国普遍实行的一项社会福利制度。遗憾的是,在实行货币化分配过程中,政府迫不及待地将福利分房者们赶到了市场上去,同时疏于对低收入大众群体的住房保障,政府所采取的实物配租、租赁住房补贴、经济适用房等公共住房保障方面的政策只是杯水车薪。 说到底,市场的转型是迅速的,政府的转型是缓慢的。通过市场化掏老百姓的口袋来拉动经济增长是积极的,通过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产品的供应来保障民生是被动的和消极的。这使得中国的发展变成了温家宝总理讲到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跛足的发展。如果政府不能从“经济增长型”转向“公共服务型”,如果经济增长永远是政府第一位的关注对象,民生的考虑却被忽视,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就会越来越变形,越来越远离公众,成为公众痛苦的一大伤口。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率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从长远看没有高效率经济发展不可能实现社会公正,但是没有社会公正,经济效率也不可能长久维持,经济增长甚至会在社会危机爆发的火山口上一朝断送。 现在,各地都在倡导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并出台了种种举措。但从结果来看,收效甚微,基本上只停留在办事效率方面的改进等细小的方面。既然城市中70%的居民都没有能力购房并因此陷入不能安居的痛苦之中,既然教育、卫生、就业早就成了大家公认的百姓最忧心的问题,那么作为民众利益代表及公仆的各级政府,就不妨从政治文明以及和谐社会的高度重新认识这些问题,并重新出发! 评议:住房是不是公共产品    根据2006今年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统计,中国的商品房空置率仍然居高不下,2005年1到9月住宅空置面积与2004年同比增长4.2%。   在商品房空置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中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却不断飙升。2005年北京房价提高了20%,其他城市房价增长也在10%以上。   针对这种现象,中央政府采取了又一轮的宏观调控措施,希望通过提高贷款利率,遏制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的势头。   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调控政策难以达到平抑房地产价格的效果,且不说中国金融市场十分混乱,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容易产生错误信号,即使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来看,中国人民银行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不可能产生实际效果。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住房是否属于公共产品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因而地方政府把房地产市场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地方政府不但不参与平抑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反而与房地产开发商沆瀣一气,哄抬房价。如果对住宅这种产品的经济属性缺乏正确的认识,那么,必然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仍然难以走出误区。   住房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与其他公共产品相比,住房虽然不具有绝对的排他性,并且在资源配置中不会出现明显的外部性特征,但是,住房是一种基本的生活品,是实现公民宪法权利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住房与道路交通设施、国防等其他公共产品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一个城市或者市区内,住房的配置仍然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这是因为,住房必须与土地相结合,而在我国土地属于国有资产。建筑在国有土地上的住房虽然具有排他的权利,可一旦国有土地使用权消亡,住房所有权也就不复存在了。正因为如此,住房的所有权不是一种绝对的财产权,而是建立在土地使用权基础之上的相对所有权。由于土地的配置必须采用民主的原则,所以,建筑在土地基础之上的住房配置必须采用公共产品配置的一些基本的手段和制度。即使在土地私有化的国家,由于城市的建设需要整体规划,所以,民选政府为了照顾到广大选民的利益,同样会在城市的中心部位建造供普通老百姓居住的适用住房。   换句话说,在一个城市或者社区内部,住房的生产和消费必须遵循民主的原则,必须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城市房屋建设规划。任何城市居民都不会不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基本的居住权。正因为如此,在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市政当局都会在重要城市中心,建造廉价住房,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比如,目前在香港大约有30%的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廉价公屋,而新加坡政府建造的组屋居民更是占整个新加坡总人口的84%。   所以,如果仅仅把城市住房看做简单的商品,而没有看到其中所蕴含的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没有借助于公权力直接配置城市住房,那么,必然会出现城市居住条件不断恶化,房屋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   现在许多地方政府没有履行自己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而是将城市的中心部位批租给开发商,用于商品房建设。地方政府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千方百计地提高土地出让价格;而开发商为了增加利润,也千方百计地提高房屋的销售价格。在整个城市房地产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出现了公共产品商品化配置,普通城市居民难以承受不断提高房屋价格的现象。   强调城市房屋公共产品的属性,并不是拒绝自由竞争。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担当起在住房生产和分配中的特殊责任,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且通过引入招标投标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恰当地选择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并且具有良好经营资质的开发商进行住房开发,那么,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价格绝对不会居高不下。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基本住房问题,政府可以降低土地出让金,但同时要求开发商降低房屋销售价格。为了防止在住房分配过程中出现新的不公,政府可以颁布公示制度,要求所有购买城市中心住房的市民都必须公布个人资料,并随时接受社会舆论监督。那些不愿意购买城市中心住房的居民,可以放弃自己的购买权,在城市郊区或者城郊结合部政府指定的区域购买开发商建造的高档别墅。高档别墅的开发必须付出巨大的成本,高档别墅的使用必须支付房地产税。   总之一句话,在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用房的同时,可以在郊区或者城郊结合部指定的区域从事纯商业性的商品房开发。当然,从事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区域仍然必须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地方政府不能自行其是。   现在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在城市中心大面积开发房地产,很短的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了商品房的销售价格。这样做,不但增加了城市的运行成本,而且使得弱势群体失去了购买属于自己住房的可能性。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住房配置的不合理做法,各级地方政府担负起自己法定的职责,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才能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   需要指出的是,这几年我国之所以在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积累了许多问题,原因就在于,决策部门没有从动态的角度重新定义公共产品,全面放弃了自己在宪法和法律上应当承担的责任。如果没有意识到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政府在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应该承担的义务,没有通过科学的法律制度设计,督促政府履行自己的义务,那么,中国的市场经济将变成弱肉强食的野蛮的市场经济。当前个别开发商不可一世的言行正在说明这一点。 发言稿: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矛盾的中国。一方面,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为全球之冠,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两位数增长,百姓的人均收入也已经越过了1000美元大关;但另一方面,百姓的幸福并没有和GDP的增长速度同步上升。相对于私人产品的丰富乃至过剩,公共产品的短缺已成为当前大众不幸福的根源。住房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与其他公共产品相比,住房虽然不具有绝对的排他性,并且在资源配置中不会出现明显的外部性特征,但是,住房是一种基本的生活品,是实现公民宪法权利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住房与道路交通设施、国防等其他公共产品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一个城市或者市区内,住房的配置仍然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这是因为,住房必须与土地相结合,而在我国土地属于国有资产。建筑在国有土地上的住房虽然具有排他的权利,可一旦国有土地使用权消亡,住房所有权也就不复存在了。正因为如此,住房的所有权不是一种绝对的财产权,而是建立在土地使用权基础之上的相对所有权。由于土地的配置必须采用民主的原则,所以,建筑在土地基础之上的住房配置必须采用公共产品配置的一些基本的手段和制度。即使在土地私有化的国家,由于城市的建设需要整体规划,所以,民选政府为了照顾到广大选民的利益,同样会在城市的中心部位建造供普通老百姓居住的适用住房。
本文档为【财政案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0891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3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1-04-06
浏览量: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