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王尔德童话及其唯美主义

论王尔德童话及其唯美主义

举报
开通vip

论王尔德童话及其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童话及其唯美主义 论王尔德童话及其唯美主义 奥斯卡•王尔德的名字是和19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唯美主义运动牢牢地拴在一起的。长期以来,人们把王尔德的生活方式、思想理论和文学创作当作解剖唯美主义的标本。同时,由于人们对唯美主义的评价一直存有争议,对王尔德的为人、理论和创作也始终毁誉不一。 然而,有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这就是王尔德的童话作品,自问世以来,整整一个世纪,一直受到不同倾向、不同观点的人们一致赞赏而享有世界性的盛誉,似乎从未有过大的非议和责难! 王尔德一生只写过9篇短篇童话,集为薄薄两卷,分...

论王尔德童话及其唯美主义
论王尔德童话及其唯美主义 论王尔德童话及其唯美主义 奥斯卡•王尔德的名字是和19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唯美主义运动牢牢地拴在一起的。长期以来,人们把王尔德的生活方式、思想理论和文学创作当作解剖唯美主义的标本。同时,由于人们对唯美主义的评价一直存有争议,对王尔德的为人、理论和创作也始终毁誉不一。 然而,有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这就是王尔德的童话作品,自问世以来,整整一个世纪,一直受到不同倾向、不同观点的人们一致赞赏而享有世界性的盛誉,似乎从未有过大的非议和责难! 王尔德一生只写过9篇短篇童话,集为薄薄两卷,分两次出版:第一卷《快乐王子》出版于1888年,收入《快乐王子》、《夜莺和玫瑰》、《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5篇;第二卷《石榴之家》出版于1891年,收入《少年国王》、《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打鱼人和他的灵魂》、《星孩》4篇。王尔德本人对自己的童话曾经坦率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过满意,称童话集《石榴之家》是一卷“美丽的故事”。康斯坦司•王尔德也不止一次说过,童话是她丈夫写得最好的作品1。近百年来的月旦家们也一直在重复着这样的评价:“童话是王尔德作品里最受欢迎的”,“在英文中找不出来能够跟它们相比的童话。”2 至于更具体的赞誉则是从多种角度和不同层面发出的。人们几乎一致肯定王尔德童话的想象奇妙和文字精美:佩特高度评价王尔德童话的“机敏”、“美和柔情”,赞扬王尔德童话是“用散文写成的小诗”,“字字珠玑”,“通篇都可以看到地道的英语和精巧的笔触”3。英格列比说,王尔德的童话“表现得精妙绝伦,丰富的想象给每篇故事都装饰了珠玉。作者有驾驭文字的能力,每句话都是经过熟思以后写出来的,但同时都有自发的动人力量。”4周作人则说:“王尔德的《石榴之家》与《幸福王子》两卷书纯粹是诗人的诗……。他的特色据我看来是在于他丰丽的词藻和精神的机警。”5人们在肯定王尔德童话的文字技巧和想象艺术的同时,也赞扬了童话的思想情感:英格列比说,王尔德的童话有着和“对于美的爱”并行不悖的“对于人类的爱”。亨特生则认为,王尔德的“这九篇童话都是空想的童话,中间贯穿着敏感而美丽的社会哀怜,恰如几幅绵绣镶嵌的织物,用一根深红的线牢牢地缀成一帖。”6谢拉尔德还指出:“它们中间贯穿着一种微妙的哲学,一种对社会的控诉,一种为着无产者的呼吁,这使得《快乐王子》和《石榴之家》成了控告现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两张真正的公诉状。”7这样一来,可以说是对王尔德童话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都作出了全面的肯定的评价了。 那么,王尔德童话倒底和他的唯美主义思想理论有没有联系呢?一触及唯美主义这根敏感的神经,歧见也就出现了。尽管人们一致赞赏王尔德的童话,但是由于他们对唯美主义所持的观点不同,就有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王尔德的童话是突破唯美主义的。他们认为“唯美主义”即“颓废主义”,是“反现实主义、反民主”的。而“王尔德利用童话所特有的善与恶直接冲突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贪婪和自私,并拿普通人的未受冷酷的念头污染和构成人类关系真正的美的真诚感情和眷恋来与之对比。”因而王尔德的“优秀的童话和他的短篇小说一样,无疑是超出颓废主义文学范围之外的。”8换句话说,王尔德的童话已经不是唯美主义文学理论所能解释的了。 另一种看法则恰恰相反,赵景深认为“唯美主义并不是厌世主义。写实主义主张艺术要人生化,他(王尔德)却主张人生要艺术化,虽是立论不同,究竟都是离不开人生的。王尔德并没有弃绝人世,他不过是嫉恨社会一般虚伪的人,所以他主张这主义,就是另造美的世界,有了美,真善爱也就同时能够实现。他对于纯真的人和物仍是非常爱的。那么他与社会表同情,便不得说他是与他的唯美主义有冲突了。”9这是说,童话中的社会和人生的主题又是和唯美主义相统一的。 以上两种极端的看法,其分歧显然并不在王尔德童话本身,而在对于唯美主义的臧否不一:对唯美主义持否定态度的,认为他的童话是超出唯美主义的;反之,对唯美主义有所肯定的,则认为他的童话是体现了唯美主义的。 茅盾似乎比较折衷,他认为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是讽刺的短篇童话,很富于社会的同情,而仍不失其唯美主义的本色。”10茅盾没有把“社会的同情”和“唯美主义”混为一谈,但指出在王尔德的童话里这两者兼而有之。这种看法在我国现代以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到了新时期,当人们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进行再评价时,依然有人持相类似的观点,如杨江柱在他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王尔德的创作与唯美主义》中也认为王尔德的童话“充满内在的矛盾:既有‘对于现社会制度的严正控诉’,又贯穿着唯美主义思想”,这就是说:“王尔德是矛盾的,他不赞成作家对自己描绘的一切作出道德的评价,但他的童话却诉说人间的不平和苦难,谴责造成这种苦难的社会制度,他的谴责燃烧着诗人的激情。”11这种看法,并不承认王尔德童话已经突破他的唯美主义思想,但以为在王尔德的童话中批判精神与唯美主义是两回事,是矛盾的并存。 作者:水晶之泪WY 2007-7-14 21:00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论王尔德童话及其唯美主义 然而,王尔德对现社会制度的批判态度,与他的唯美主义思想,果真是两回事,是矛盾的吗?不。我以为王尔德的批判精神,非但与他的唯美主义不冲突,而且恰恰是他的唯美主义思想不容忽视的应有之义。 当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来评价历史人物时,切莫置历史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于不顾。19世纪末期的英国,正处于所谓的“维多利亚盛世”,其实那是一个方生未死的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时代。垂死而疯狂的政治高压和空前突破的科学进步,对传统的生活结构和秩序产生了双重冲击,在英国到处弥漫着一种世纪末的悲哀,文化知识界人士普遍地处于一种焦灼和混乱的心态之中,他们一方面感受到了资产阶级的腐朽、庸俗,另一方面又找不到拯救时代和解脱自己的出路。王尔德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生存环境中将唯美主义作为自己反叛现实和正统思想、对抗资产阶级庸俗人生的旗帜。就其出发点和动因而言,王尔德与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人道主义立场并无二致,即憎恶资本主义制下的丑恶的社会现实,同情下层社会的苦难民众和弱小人物。应该说,这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不容忽视的实质性的一个方面内容。但是,同样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是:王尔德与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不同,他为解决世纪末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开出了一个近乎天真幼稚的药方,这就是把“改造社会的理想寄托于所谓美的追求。以‘装饰美’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以‘艺术美’来批判社会,影响人生。”12他认为“并非时代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时代”,而人需要有自由发展的个 性和自觉完美的灵魂,人需要有“自我意识”,要敢于“思想”,在批判的同时进行自觉创造,批判是“创造精神的实质”,“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二者是一体的。”13应该说这正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基本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作家的王尔德,他那种充满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的“自我意识”(“思想”、:梦想”、“沉思默想”)为他的艺术美的创造带来独特的新意和活力;而童话,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潮流的一支,以其纯美独异的自由幻想的文体特征,恰恰为他张扬唯美主义文艺主张提供了最为理想的实验基地。也许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胡愈之说:王尔德“那种奇美的想象,怪异的天才,不可思议的魔力,唯有诗和童话中,最来得明显,所以我们要研究唯美主义的王尔德,切不可不看他的诗和童话咧!”14 不错,王尔德的童话创作和他的唯美主义文艺思想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不应忽视这样一个事实:王尔德出版第二个童话集《石榴之家》的时间,正是他的具有纲领性的唯美主义理论著作《批评家也是文艺家》和被人们普遍称作他的唯美主义代表作长篇小说《道林•葛雷的画像》出版的1891年。这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艺创作生涯中的鼎盛时期。 至此,我们可以进入王尔德童话,来具体地看看王尔德究竟是怎样表现他的唯美主义的了。 首先,从童话的取材中,我们看到了王尔德的与现实社会相疏离或相对抗的幻想特征。童话不能没有幻想。没有奇丽丰富的幻想,也就没有优美隽妙的童话。然而,幻想也因作家而异,也有不同的艺术个性。如果说安徒生童话的部分作品(特别是后期作品)具有小说化的倾向,其幻想往往由现实的幻觉和生活情节、人物性格的夸张构成,给人以贴近现实生活的感觉;那么王尔德童话却在整体上给人以超乎现实的空灵感和神秘感。而形成这样一种独异的艺术美感的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则是王尔德与众不同的取材原则和幻想指向。他既然以为现实社会充塞着丑恶,也就理所当然地要避开现实来选取童话题材。他明确地表示:“每一个艺术家所应避免的两件事,是形式的现代性和主题的现代性。”他解释说,“对我们生活在十九世纪的人来说,除了我们的世纪以外,任何一个世纪都是一个适当的艺术题材。”15他认为“伟大的艺术家们(从荷马和埃斯库罗斯,到莎士比亚和济慈)并不直接从生活而是从神话、传说,与古代故事中寻求主题”16,这几乎成了他童话取材的信条。王尔德的次子费文•霍兰在《王尔德童话集•跋》中说:“要全面评价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必须记住两个事实。首先,他的祖先差不多都是爱尔兰人;其次,他基本上一生倾向具有中世纪特点和神秘主义色彩的罗马天主教。爱尔兰人相信(或者说愿意相信)他们国家的神话传说,他们也忠于自己国家的宗教,尽管这与他们的父母所信奉的宗教不一定一致。因此,我们在奥斯卡•王尔德的故事中,看到的是历来激励着爱尔兰诗人的民间传说与宗教热情的混合。”17这从王尔德的出身及生存环境透露了他的童话题材来源,而又与他的唯美主义理论相一致。他把美张扬到极致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想象力的意义。他说,“艺术放弃了它的想象力的媒介时,也就放弃了一切。”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心灵的产物,“她发明,她想象,她做梦,她在自己和现实之间保持着不可侵入的栅栏”。18于是,那些远离现实社会的题材天地,也就成了他驰骋想象力的最好场所。 作者:水晶之泪WY 2007-7-14 21:00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论王尔德童话及其唯美主义 我们在王尔德所有的童话中看到了这一特征。王尔德善于把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作为蓝本,按照他的唯美主义的哲学观念,进行重新创造。此时,他的怪异的幻想天才便得到了尽情的发挥。《打鱼人和他的灵魂》最能说明这一点。凡人和美人鱼的爱情故事,是一个世界性的古老的民间传说题材,属于水域空间和陆地空间之间生命关系的艺术原型。安徒生也写过它,但在王尔德的笔下,却成了一个全新的构思。王尔德凭借自己独特的幻想,让故事在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之间展开,这完全是一场心灵的冲突和搏斗,是一个善与恶、美与丑激烈交锋的历程。最后以毁灭的形式将美升华成为一种痛苦的“精神价值”。不难看出,这个童话在题材来源和幻想指向上是地地道道的唯美主义表现。它借助于古老的民间传说题材,而又通过幻想形式来展示一种心灵的褒贬,一种批判和创造的自由精神。在这里,人间社会(尽管也是用幻想形式折射出来的)总是充满欺诈、凶险、丑恶的,它通过打鱼人的灵魂的行为和经历来展现;只有那个作者精心创造出来的与人间社会生死对抗的虚幻世界才是绝美的王国,它存在于海底,存在于打鱼人和美人鱼的爱情里。 虚幻世界和人间社会的对立,形成一种美和丑、善和恶的比照。这在王尔德童话中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而且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存在。现实主义的评论家们,往往只看到王尔德童话揭露并批判人间社会丑恶的一面,而忽视或割裂了幻想中创造美和颂扬美的一面。 “对王尔德来说,诗人的幻想王国,是一个居住着绝美生灵的王 国。”王尔德的次子这样说,“对美的热爱是王尔德生活的一贯宗旨,无论心灵还是肉体的丑恶都使他感到恐怖和痛苦。”19这对王尔德的童话可谓是准确而明晰的概括。美是王尔德童话竭力张扬的主题,它与丑恶相比较相对抗而存在。无论是《快尔王子》、《自私的巨人》,还是《星孩》,它们的主人公都是美的化身、美的象征载体,然而这些童话人物都有一个自我完善的经历,即心灵净化的过程。快乐王子活着时,住在“无愁宫”里,有着外表的美和内心的欢乐;死后变成铸像,立在城市中心广场高圆柱的顶端,因看够了全城的“一切丑恶和穷苦”,所以虽有外表的美,内心却是痛苦和忧郁的;当他把装饰自己外表美的宝石、纯金给了穷苦人,外表美破坏了,但心灵却闪发出美丽的光芒,因而成了可以进入天堂的“最珍贵的东西”。同样,巨人由自私而变为博爱,以及伴随着他的这一转变的是花园由萧索的冬天变为美丽的春天,这也是心灵净化的过程。而星孩则更强调外在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人的外形竟随着他心灵的变化而变化,一张美丽的面孔应该意味着一颗美丽的心灵。 总之,在王尔德的童话里,真正的美是属于心灵的。他强调美是心灵的产物,而任何美的事物,其最高形式又必然是心灵美,或者叫做精神美。这种精神美其实是一种以善为内容的审美评价,即纯真的爱和同情、自我牺牲精神、造福人类的理想等等,因而具有至高无上的“精神价值”。不仅如此,由于宗教意识的参与,在王尔德的童话里,这种具有至高无上的“精神价值”的心灵美,必然是通向上帝的;美一旦成为心灵的最高境界的象征,便是“与神的契合”。这一点,我们只要读读《快乐王子》、《自私的巨人》、《少年国王》诸篇便会深信不疑。快乐王子和他的信使燕子在为穷苦人做了好事之后终于进入天国永远陪伴上帝;巨人改变了自私行为,与孩子们同乐之后,上帝也派小天使来接他去天堂;而少年国王因觉悟到不应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穷人痛苦之上,而得到神灵的恩赐和庇护……。至于王尔德为什么像一个布道士那样,在他的童话里不厌其烦地颂扬“天国”和“上帝”,我们只要回味一下上文所引的他的次子费文•霍兰提供的那段背景资料,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者:水晶之泪WY 2007-7-14 21:01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论王尔德童话及其唯美主义 由于王尔德恪守他的唯美主义思想原则来塑造他的童话人物,用批判精神和自我意识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童话人物的自我完善,因此我们总是可以在他的童话里看到心灵净化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和磨难,从而形成王尔德童话独特的美学风格,这是一种富于优美诗意而又悲凉忧郁的风格。 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进行社会学的扬弃,历史地指出其得失;但是当我们从艺术的视角来评价王尔德的童话时,当我们看到他将天才的想象力尽情发挥,对丑恶现象进行淋漓尽致地嘲笑和鞭笞,从而将美张扬到极致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他的童话的艺术风格表示由衷的叹服。 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固然与作家赋予他的作品的思想情感的含蕴密不可分,但又不能不看到作家运用的艺术形式所起的作用。而艺术形式之美,恰恰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所大事声张的旨趣。王尔德反复强调,艺术的目的就是讲述“美而不真”的事物,他认为美和真是对立的,从而推论出“形式就是一切”,“从崇尚形式做起,艺术没有任何秘密不昭示出来。”他又认为这种高于一切的形式美是源于心灵的,“技巧实际就是人的个性。”20这样一来,他所说的形式美又是和心灵美相一致了。 从表现技巧上看,王尔德童话最常用的是对比和反复的艺术手法。不难看出,这正是显现美与丑、善与恶相比较相对抗,描述童话人物心灵净化、自我完善所需要的。我们在《自私的巨人》里看到了巨人由自私向博爱转变的对比叙述,同时也看到了花园景物由萧索而变得美丽的对比描写,突出了巨人心灵净化过程中客观环境由丑变美的相应的象征性。在《星孩》中,星孩外貌和心灵之间的三次对比描写(正比——反比——正比),把星孩心灵净化的三个过程展现得层次分明,步步趋向完美。而在《快乐王子》中,王子先后四次让燕子从自己身上取走宝石和纯金,施舍给穷苦平民,他的行为一次比一次让人感动,毁灭了自己,造福于他人,王子的人性的光辉也因此一次比一次闪耀得明亮。对比和反复的艺术手法,是民间故事的普通常见的手法,而在王尔德童话中被运用得那样天然无痕,恰到好处,仿佛不是借鉴和传承,而是本来就属于他所有。 抒情的笔调和丰丽的辞藻,则更是人们交口称赞王尔德童话的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诗和童话的本质相通,使得王尔德的艺术才华有了用武之地。他创造了充满诗情的童话意境,机敏智慧的语言描述,摇曳生姿的音韵节奏,都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我们在本文的开头便引用了佩特、英格列比、周作人等人的评价,《快乐王子集》的中文译者、语言大师巴金也曾表示过真诚的敬佩,他说:“二十年前我起过翻译英国诗人奥斯加•王尔德(1854—1900)的童话的念头。可是我始终不敢动笔。他那美丽完整的文体,尤其是他那富于音乐性的调子,我无法忠实传达出来。他有丰丽的辞藻,而我自己用的字汇却是多么贫弱。”21一本薄薄的童话集,它的“美丽完整的文体”居然能赢得本国和世界各国文学行家们如此长久不衰的赞赏,这决不是没有原因的。笔者认为,这种文体形式上的精湛完美,与他的唯美主义的美学追求之间,显然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为艺术而艺术”也好,“形式就是一切”也好,尽管在立论上并非无懈可击,但王尔德对于艺术形式的创造精神和严谨态度,却是不可视而不见的。王尔德主张“主观显现”,追求“装饰”和“韵味”,毕竟给他带来了形式的创造和完美。 由是观之,我们完全有理由在艺术上对王尔德的童话作出整体性的评价:它是用美的金线编织而成的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彩锦! 作者:水晶之泪WY 2007-7-14 21:01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论王尔德童话及其唯美主义 王尔德的童话,和安徒生的童话一样,对我国“五四”儿童文学初创时期的童话创作有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在叶圣陶的童话创作中看得最为明显。叶圣陶在回顾自己“五四”时期创作童话的缘起时曾说:“我写童话,当然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五四前后,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陆续介绍过来了。我是个小学教员,对这种适宜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形式当然会注意,于是有了自己来试一试的想头。”22而我们发现:在西方童话中,对叶圣陶当时创作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王尔德。这不仅可以从一开始所写的《小白船》、《梧桐子》、《鲤鱼的遇险》等诗一般美妙抒情的童话意境里感受到,而且还可以从《稻草人》的基本构思中看出来。笔者曾在一篇评价《稻草人》的文章中写道:  ……我们不妨将作为童话集名的《稻草人》这篇代表作和王尔德的童话名篇《快乐王子》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惊人相似之处,首先是童话主人公形象:一个是立于城市广场高圆柱上面的塑像,一个是立于农村田野里的稻草人;其次是由于这两个童话形象都不能移动,只能通过他们的视野来展现人间现实的苦难,一个是城市穷人的惨状,一个是农村贫妇的悲剧;再次在情节结构上,快乐王子因一次又一次惨状的刺激,最后铅心碎裂,塑像拆除,而稻草人也因一次又一次目击的悲剧致使伤心倒地。所以,无论是童话形象、情节结构,还是所展示的社会主题,都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基本方面《稻草人》有着《快乐王子》的影子……23 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在中国现代童话史上具有开山之功,这是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界所普遍承认,而它所受王尔德童话的影响竟是如此之直接和深刻。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五四”儿童文学界对王尔德童话的推崇。 事实正是这样。早在1909年,周作人便开始向国内介绍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并列为他和鲁迅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的篇首。此后,陈独秀、张闻天、汪馥泉、茅盾、赵景深、胡愈之、郑振铎、穆木天等都为翻译或评介王尔德童话做过工作,因而使王尔德童话成为我国读者最熟悉的西方童话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王尔德的童话是和他的唯美主义一 起传入中国的,或者说王尔德的童话是作为他的唯美主义文艺实践的一部分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唯美主义在我国现代文化史的各个阶段所引起的反响各不相同。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批判和否定者居多,认为它是有害的“享乐主义”、“颓废思想”等等。但在“五四”时期情况有所不同。出于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启蒙的需要,“五四”文化思想界看重了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批判精神、自我意识和人道思想,至于他的艺术主张其实是并不怎么留意的。因而,对他的童话的理解也多注重其中的社会同情和社会批判的意义;如何深入探究王尔德童话和唯美主义之间的艺术关系,其实并未展开。而从儿童文学和童话文体的视角来评价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童话的,更是少有问津者。只有周作人和赵景深,曾将王尔德和安徒生作过比较,指出文学童话的发展和变迁,认为安徒生还比较接近儿童,而王尔德则离儿童较远。周作人说,“安徒生童话的特点倘若是在‘小儿说话一样的文体’,那么王尔德的特点可以说是在‘非小儿说话一样的文体’了。因此他的童话是诗人的,而非是儿童的文学,因为在近代文艺上童话只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内容尽多变化,如王尔德、孟代等的作品便是这文学的童话的最远的变化的一例了。”24赵景深的看法也大致相同,他说,“安徒生童话虽也注重思想,只不过有些处太玄美,儿童多不能领略其妙,至于他表现思想的方法,却还是顾及儿童方面,用事实去推阐的多。他只将事实写得极真切,并不用任何深奥的话。王尔德表现他的思想方法却不同,已是事实和深奥的话并用了。”“有时还把不可捉摸的‘智慧’‘爱情’等等抽象的名词插在童话里,这是他们的不同处。”25周作人进一步总结说:“安徒生与王尔德的童话的差别,据我的意见,是在于纯朴与否。王尔德的作品无论是那一篇,总觉得很是漂亮,轻松,而且机警,读去极为愉快,但是有苦的回味,因为在他的童话里创造出来的不是‘第三的世界’,却只在现实上复了一层极薄的幕,几乎是透明的,所以还是成人的世界了。安徒生因了他异常的天性,能够复造出儿童的世界,但也只是很少数,他的多数作品大抵是属于第三的世界的,这可以说是超过成人与儿童的世界,也可以说是融和成人与儿童的世界。……王尔德比安徒生更多机智,但因此也就更少纯朴了。”26通过这样反复比较,他们找出了两位童话作家的差别,这至少让我们领悟文学童话到了王尔德这里已不只是儿童的宠物,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学的形式用来表现成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这显然已经触及王尔德童话的一个本质问题,就是说,王尔德的童话是他的唯美主义思想的实践的产物。他使用“深奥的话”、“‘智慧’‘爱情’等等抽象的名词”,来表现他的诗人的“精神的机警”(生命哲理)和“苦的回味”(社会哀怜),使得他的童话成了他的唯美主义思想的名符其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关于这一问题,赵景深还特地例举了《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一篇,他认为这篇童话“里面所说的美的分比别的多”,“完全是幻想的美”,“他的主旨全在于表明他的唯美主义,实现他的唯美主义。”27 6 回复:论王尔德童话及其唯美主义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评论界对王尔德童话的认识,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我们有理由把王尔德童话称作唯美主义童话。因为它是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创作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得失和唯美主义的得失同在,离开唯美主义也就无法真正认识它的本质价值。当我们指出唯美主义的负面价值,指出唯美主义最后只能逃遁到虚妄的宗教里去时,自然不应忽视王尔德童话对美的毁灭的惋惜和悲叹以及浓重的宗教色彩;当我们批评唯美主义倒置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把形式美强调到虚玄的地步时,也不可无视王尔德童话中过多的深奥的玄理以及令少年儿童扫兴的抽象辞汇等。 其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童话的正面价值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对我们今天的童话创作提供了可贵的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比如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创作性、能动性,尤其是重视想象和幻想在童话创作中的作用;又如开掘童话的对象主体的心灵层次的美质;再如重视童话表现手法、语言文字、音韵节奏等形式因素的作用……。所有这些对于提高童话的艺术品位,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都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注释】 1、3、17、19、参阅费文•霍兰《很久很久以前……》(即《王尔德童话集•跋》),见《世界文学》1980年第3期。 2、4、6、7、21、参见巴金《快乐王子集•后记》。 5、9、10、14、27、参阅赵景深《童话家之王尔德》,见王泉根编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 8、引自苏联科学院高尔基研究所编的《英国文学史》(上)。 11、杨江柱《王尔德的创作与唯美主义》,见江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12、王列耀《“五四”前后中国人眼里的王尔德》,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13、16、20、王尔德《批评家也是文艺家》,见《英国作家论文学》。 15、18、王尔德《诺言的衰落》,见伍蠡甫主编的《西方古今文论选》。 22、叶圣陶《我和儿童文学》,见少年儿童出版社编的《我和儿童文学》。 23、黄云生《有开山之功,非典范之作》,见《儿童文学导报》1993年第2期。 24、周作人《王尔德童话》,见《自己的园地》。 25、26、赵景深、周作人《关于童话的讨论》,见王泉根编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 比如王尔德,他的戏剧,以高级喜剧论,无与伦比。他的小说,仍以俏皮话为精华,毋庸置疑的字字珠玑(偶尔也会重复,呵呵)。而每当涉于感伤,如《道林·格雷》关于西比尔的章节(一样塑造出来令人同情的角色,奥菲丽亚多动人,明显作者怜爱她。可怜的西比尔,瞧你……),则立即暗淡、薄弱下来。感伤而不流俗,非得有颗悲天悯人的心不可——可惜,唯美主义者没有心。 这使他的童话成了非常怪异的东西,一如他的小说和戏剧,美人主宰着世界。他/她不坏,不过毫无人情味儿(人性)而已。如果跟其他白痴主角一般善良又多情,他们的魅力势必大打折扣,不成为君临天下美的化身/暴君,不值得无数美的崇拜者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的供奉了。快乐王子或星孩,必须失去美来获取一颗心;(说到快乐王子……天!很多东西令人讨厌,做得好就另当别论,可它……明目张胆的煽情!)有趣的对比是海的女儿,愿以美和生命来交换人的灵魂。如果童话的终极使命是令人心软,像酸,溶去孩子或成人心上,因懵懂或世故结成的壳,那王尔德童话可谓流毒甚远。(谁读过会想,“我不漂亮,所以我该对人好点?”笑话。) 王尔德作品的中心人物,基本都是没心没肺的角色,若有例外,则必定上了年纪,天姿国色业已凋零,如《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无足轻重的女人》二剧中的母亲。以他的话讲,苦难不配同情,美因其稀罕脆弱才值得。——记得有人把人生分成美感(感官)、道德与宗教三个层次,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那一层皮毛上摸爬滚打。王尔德本人,也是直到翩翩公子栽了跟头,亲尝人间疾苦,才突破了美的皮毛,进入所谓道德的境界。虽则我宁愿欣赏他光芒万丈的机智才情,但,毕竟,人不能永远活在青春期里。人不能失去上升的希望。人不能一味回避反思,信仰,牺牲,种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即便崇高或希腊悲剧从来就不流行。王尔德毕竟有些慧根。他没有执著于自身遭受的不公,他控诉更深更广大的不公。他没有汲汲于自身的不幸,别人的不幸他感同身受,相较而言,倒不太关心自己的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许所有人都将作为牺牲,奉献在天地大祭台上。如此看来,一拨拨在皮毛间蠕动不已的爬虫,以厌倦的姿态娱己娱人,决不肯稍稍开阔些眼光(那里只有自己),因为自怜的理由必定一扫而光,而他们是顶喜欢炫耀伤口的——倒与明达者殊途同归。毕竟,有所觉悟,不过徒增痛苦而已。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看王尔德唯美主义 feeflame 2000年11月30日是王尔德逝世一百周年的纪念日,百年前,当王尔德孤独地死在巴黎的旅馆里时,他当然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不但会被一向对他比较宽容的美国人记得(《时代》周刊把他与狄更斯相提并论),而且曾经那么严肃和无情地对待他的英国人也捐弃前嫌,在他百年祭日的前后以各种大张旗鼓的纪念活动来告慰这位游魂逆子。      同时,在他百年祭日迎来的时候,英国各大出版商纷纷再版了他的各种作品,伦敦和纽约各地也纷纷重排上演了《认真的重要》、《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莎乐美》等名剧,更有评论家撰文指出,王尔德再度崛起,成为既莎士比亚之后,在欧洲被阅读最多、被译成语种最多的英国作家。      他的名字在英国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画像》更是很长时间被称为“有伤风化的怪物”,然而今天,多元的社会价值体系给与了王尔德非同一般的评价,让我们可以重新站在公允、客观的审美立场来重读他的《画像》并享受其中的英华。      总之,王尔德的价值不仅在唯美主义的历史上得到了见证,同时,他更撼动了英国,撼动了欧洲最为顽固的礼法,让历史在前进的一页上留下了这个非凡的名字。王尔德的儿子维维安•霍兰更在《王尔德全集》英文版序中留给我们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有人曾问温斯顿•丘吉尔,来世愿同谁订交倾诉衷肠,他毫不犹豫地答道:‘奥斯卡•王尔德。’”      一,《画像》创作渊源及唯美主义的传承   同任何经典一样,《画像》也是在其他经典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探其渊源,不难想到巴尔扎克的《驴皮记》、戈蒂叶的《莫班小姐》,同时西方民间故事《浮士德》也是其创作的源泉。十九世纪的德国作家歌德也曾以歌剧《浮士德》奉献给世人,浮士德博士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与魔鬼魔菲斯特用灵魂做交易,换来了二十四年呼风唤雨,游历四方的享乐生活,同时,他也重返青春,上天入地。道连有着和浮士德一样为了达到目的不计后果的疯狂,不同的是,浮士德追求的是知识,而道连交易的是美貌。      《驴皮记》作为《人间喜剧》系列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显然比其它作品与《画像》更有亲缘关系:“瓦朗坦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日夜受着煎熬,只想求得一天的快乐,哪怕用生命去换取也在所不惜,处在这种心态的瓦朗坦,遇到一个老古董商送给他一张上有东方文字符箓的驴皮,但须用他的生命作代价。驴皮象征着持有者的寿限,它将与所满足的欲望强度、次数成正比同步收缩。瓦朗坦毫不犹豫地接受下来,然而他每次实现自己的愿望后感受到的却不是快乐,而是恐怖,因为眼看着驴皮越缩越小,他清楚地意识到死亡离自己越来越近,最后在一次纵欲中结束了生命”。 这和《画像》在结构安排上是有极大的相似性的。      另外,唯美主义作为一股文艺思潮,它的出现有着外部的历史原因,也有其从上升,到全盛,最后走向衰落的内部自身原因。那么从外部视角来看,随着古典主义的理性,浪漫主义的情感到现实主义的现实,唯美主义的鼓吹者们在批判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唯美主义的主张,王尔德曾说过:“西欧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人生斗争,尤其在英国,斗争那样激烈,致使我们的一切理想主义和美正处在被我们的蒸汽机和证券交易所压碎的危险之中”。于是他呼吁:“与其一面一味炫耀地显示博爱,一面渴望占有财富,不如首先确立更美好的理想。”可见,唯美主义对艺术的追求是和他们对现实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而“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古已有之,只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才形成了理论和艺术实践。      它产生的原因具体说来有社会群体的绝望、反叛、消沉的心理气候而形成的反抗丑陋的现实的欲求以及学术上,斯达尔夫人将康德美学引入到法国的影响。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最终结果是唯美主义在法国发端的导火索。      于是,戈蒂叶的出现是意料中的事情,他的论艺术没有目的,以及后来的佩特论艺术的欣赏与体验都是王尔德的形式就是一切的前沿理论,在艺术主张上,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至于唯美主义的昙花一现,大部分原因是其自身的局限性导致的,从根源和时代背景来看,资本主义刚刚开始向帝国主义转化,社会改革接踵而至,社会主流人物在这股浪潮中迷失了自我,看不清社会发展的方向,更看不清未来的希望,而唯美主义为这群人提供了精神和肉体的麻醉剂,是他们沉溺于享乐的漩涡中无法自拔,这是唯美主义产生的先天不足。从理论上看,以王尔德的入狱标志着唯美主义的衰落,他的艺术主张在合理的同时也走向了极端,矫枉过正,并且在创作上也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它最终被淹没了,它的倾向也进一步向形式主义迈进,短命的唯美主义甚至来不及混入滚滚而来的现代派文学的洪流就过早地夭折。      二,《画像》体现的王尔德的文艺观   (一)   文本中,道连•葛雷是一个俊美,善良,单纯的贵族青年,在看到画家贝泽尔•霍尔德为他画的肖像后,他被画中俊美的自己深深地吸引,在亨利勋爵的开导下,他意识到自己终有一天“容颜会起皱、憔悴,眼睛会黯淡、褪色,体态会拱曲、变形。鲜红的色彩将从嘴唇上脱落,金黄的光泽将从发丝上消失。生命本当造就他的灵魂,结果把他的肉体破坏了,他将变为一个毫无风度可言的丑八怪”,于是“一阵剧痛像刀子捅穿了他的胸膛,使他的每一根细微的神经都为之震动”,动情之下,他许下了一个荒唐的诺言——“要是倒过来该多好!如果我能够永葆青春,而让这幅画像去变老,要什么我都给!是的,任何代价我都愿意付!我愿意拿我的灵魂还青春!”不料,就是这幅他爱恨交织的画像,不但承载了他相貌的丑陋,同时记录了他道德堕落的痕迹,他抛弃了初恋情人西碧儿•韦恩,杀死了画家贝泽尔•霍尔德并无情地毁尸,导致化学家艾伦•坎贝尔的自杀,接着,在精神的折磨和焦灼中吸毒,找女人……文本的最后,道连终于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反思,“正是他的美貌毁了他,正是他祈求得来的美貌和青春葬送了他”,“事实上,他的美貌不过是一张面具,青春则成了笑柄。青春究竟是什么?是一段幼稚不成熟的时期,充满了浅薄的见解和不健康的思想。他何苦总是穿着这身号衣?青春把他惯坏了”,于是,在对画像的极度地厌恶和恐惧中,道连拿起曾经杀死画家的匕首刺向画像,一声惨叫,倒在地上的却是他自己,心窝上插着一把刀子,“他形容枯槁、皮肤皱缩、面目可憎”,而挂在墙上的那副肖像却仍然“荣光焕发,洋溢着奇妙的青春和罕见的美”。      这就是故事的梗概,显然,文本的结尾,王尔德揭示了唯美主义的主题之一的艺术和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丑陋的,艺术战胜了生活,艺术和美,是永恒至上的。道连的画像代表了艺术本身,道连则是生活的言说者。生活中的道连是美丽的,而道连意识中的画像却在一天天变丑变老,可见,画像是道连灵魂堕落的写照,他的外表和内心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惊为天人的脸和身体,更看到了他肮脏、丑陋、麻木的心灵。画像是他邪恶的内心的外化,并且,他对艺术的损害和扭曲又表明,艺术越是反应现实生活,它就越远离美,就如同画像随道连的劣迹增多而变得越来越丑一样。所以事实上,道连才更害怕自己的老去,害怕青春的丧失,他以画像作为人生的标杆,但经过反复地不断地挣扎,最后在矛盾中用匕首刺向自己,倒地而亡,画像却屹立在原地,依然保持着原貌,画像中的青春才是凝固而永恒的,可见,生活对艺术俯首称臣了,艺术和人生毫无关系或者说艺术只能超然于生活之上才能抓到其中的美,才能体现其本质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而且这更是生活模仿艺术的体现,即“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      (二)   唯美主义从戈蒂叶开始就主张了艺术本质的无功利,这是戈蒂叶唯美主义的核心,他认为艺术独立于道德,独立于政治功利,艺术是完全无用的;另外,他还认为艺术的目的是唯美是求。      到佩特,他认为对纯美的感觉瞬间即逝,主张要保持形式和美的心碎神秘的状态。      到王尔德,这一总体性的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目的,艺术和道德关系,艺术的形式等都是融通的,王尔德主张“审美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 和“美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为根据” 。所以他提出美与生活毫无关联,美是高于生活的,是超道德的,超功利的,这就关系了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又一观点,那就是艺术和道德关系:艺术是非道德的。他在《画像•序言》中说,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只追求美。如果一本书写得好,能唤起人的美感,那就是本好书。因此,书只有写得好与不好,无所谓道德还是不道德。他的意思就是:艺术不依赖于道德而存在,也不仅仅为道德服务,艺术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美,所以,艺术与道德无关。王尔德还将这一主张简化为一句名言:“一切艺术都是不道德的,除了那些下流的专以引人为善或为恶的肉欲的或教训的艺术”。这里的“不道德”就是非道德,具体地说,即不是专为道德效劳的。      另外,王尔德追求的对现实世界苦难和缺陷的超越的“纯美”让我们联想到了柏拉图哲学中的美,后者,偏重于善和道德,这种美被称为“理念”;而王尔德所鼓吹的美,是一种抽象概念的完美,其实质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正如他在《画像•序》所说的:“认为美的作品仅仅意味着美的人,才是精英中的精英。”从这一点上看,王尔德被后人成为“唯美狂”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王尔德和柏拉图的比较上,笔者还认为二者是有相通之处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最初表现在古希腊的成年与少年之爱中,古希腊人崇尚少年之美,在柏拉图的《会饮》中,狄尔提玛说:“丑的东西不会与神圣的东西相结合,只有美才行”。可见,古希腊时代美的外貌是十分重要。在《画像》中,女性角色完全是配角,我们看到三个最主要的人物都是男性,道连,贝泽尔以及亨利,贝泽尔对道连的感情,道连对亨利的感情,笔者认为就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      贝泽尔对道连的爱是十分理想化的,他将道连当作自己艺术灵感的来源:“你对于我们——艺术家来说,就好像是看不见的理想化身在我们眼前,如一个华丽的梦一直吸引我们”,贝泽尔如同慈爱的上帝一样一直引导着道连,最后由于试图劝导道连向上帝祷告,遭到杀害。      亨利则是道连生活的导师,他用自己风趣机智的语言影响着道连,把关于“将生命当作艺术品”的论调强加在道连身上,决心把他铸成一个奇妙的典型,单单让自己的心灵进入一个优美的形体以得到最满足的快乐。所以亨利向道连灌输着如何享受人生的道理,而道连都目不转睛地望着他,“仿佛着了魔地僵坐着,唇边接连不断地浮现出微笑”。这无疑也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表现。      再看道连和西碧儿的恋爱进程,他爱的只是西碧儿所饰演的一个个美轮美奂的角色,而不是西碧儿本人,无疑,这和亨利灌输的新享乐主义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西碧儿成了亨利理论的牺牲品,被道连最终抛弃,短暂的悲伤后他就和亨利去了歌剧院,“本人仍然保持翩翩少年的风采,如花的容颜永远不会枯萎。生命的脉搏永远不会衰竭”。      那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中艺术和道德,艺术和时代的关系在《画像》中如何体现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文本中三个主人公的个性心理来逐一分析。这也是王尔德三个不同侧面的最好体现,他在自己1894年2月12日致拉尔夫•佩恩的信中写道:“这本书(指《画像》)会造成毒害,或者促成完美,道连•葛雷并不存在……贝泽尔•霍尔沃德是我认为的我个人的写照;亨利勋爵爱外界看来就是我;道连是我愿意成为的那类人——可能在别的时代。”      首先看贝泽尔,他是给道连画像的画家,通读全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就是典型的唯美主义者,他对艺术的追求达到了痴狂的地步以至于整个人都显得木讷无神。贝泽尔从见到道连的一刹那起就感受到了他的美的震撼力,感到“整个人,整个灵魂,连同艺术的本身都要被他吞噬掉”,道连的美不仅使贝泽尔“看事物和过去不同了”,而且还向他“启示了一种全新的技法,一种全新的风格”。他用尽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画像的创作和欣赏之中,道连的美某中程度上成了支撑他生活和信念的唯一,所以我们看到最初的他一度沉迷于给道连画像,在安静的氛围中自我陶醉,自我麻痹,他发现了道连的美,他同时创造着美,更重要的是,他追求着美,所以我们看到亨利出现之后,道连的反常以及更喜欢那个令他疑惑不解的人物时,贝泽尔出现的懊恼,失落,甚至绝望的感情。他的身体力行完全就是王尔德自己唯美是求的折射。   贝泽尔还不愿将画像展出,这是出于唯美主义者主张的无功利性,他不想用艺术换取金钱、名誉,只当作礼物送给道连,所以贝泽尔注重的只是“形式”或者说美的瞬间,和道德完全无关。      画家原本是把画像视为他理想中的美,但无情的现实,却不断地对他的理想进行篡改,画家以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艺术美随着道连的堕落而逐渐衰退。但是他仍然保持着美的信心,一再原谅道连,一再想用宗教的力量拯救道连,但他却不知这对道连来说是适得其反,亨利的享乐主义已经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那样的理想的美对道连来说就是没有快感的无端废话,同时也会更加激起道连走向毁灭的欲望,在追求上,二者存在着根本道德分歧和矛盾,所以他杀害贝泽尔是必然的。最终的死如果是贝泽尔的“悲剧”,那么也是唯美主义者的“悲剧”,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尔德的矛盾和幻灭。王尔德让贝泽尔走向死亡,一方面表明了他或许已经认识到纯粹追求美,割裂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必然走向灭亡的结局,表现在贝泽尔身上,就是他过分强调艺术高于一切,甚至提出“每一幅由内在感情画出来的画像,画的是艺术家不是模特,模特儿不过是偶然介入的。是一种诱因,画家在彩色的画布上揭示的不是模特儿,而是画家本人,我不愿意拿这幅画去展出,是因为它暴露了我心灵的秘密”;由于过分追求艺术的“纯美”,不能抗拒美的诱惑,所以即使知道了道连的堕落,还幻想着传言的不真实性而最终死于道连之手成为自己作品的受害者——美的祭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王尔德的矛盾和迷惘,贝泽尔原本是王尔德“纯美”的绝对代表,鼓吹艺术至上,高于道德,然而他似乎根本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和人生对自我的绝对超越,无法让这种单薄的纯美追求屹立于历史的巨大的艺术反映现实的浪潮中,所以他安排的贝泽尔的死就是他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矛盾、无奈和迷惘的沉思。      第二,我们来看亨利勋爵,也就是王尔德所说的外界看来的那个王尔德,现实中的王尔德和文本中的亨利被人们拿来作类似对比,无疑,这说明亨利勋爵也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因为我们说,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是资本主义的转型期,维多利亚时代充斥着道德虚伪,泛商主义,社会风尚的功利性色彩,王尔德站在对这一切的批判立场上身体力行的实践着唯美主义,思想上他认为“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天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欢乐,我们不去往美的天堂还能去往何方呢?”美的殿堂无非是他和唯美主义的又一个理想之国。行动上,他经常穿着衣领宽松、镶着黑穗的天鹅绒紧身上衣,长丝袜子和平绒灯笼裤,并且在社交界以机智俏皮的语言博得人群的注意。我们说王尔德是在用这种非同一般的方式来反抗上流社会,那么亨利勋爵既然是王尔德在虚幻中的投射,那么他也就是在用同样的方式对抗着资产阶级。      他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宏观把握他的形象,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花俏的语言,玩世不恭的态度。在和美少年道连葛雷的关系中,他扮演的是唤醒道连“恶”的角色,他那些幽默诙谐的隽语与反论是贯穿着一个主题的——快乐原则,从他初见画像,尽管他认为很美,尽管画家贝泽尔再三称赞道连的美引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可是他仍然表示,画像中的人物“从来不动脑筋,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他是一种没有头脑的美丽的生物。冬天无花的时候,夏天需要让脑子清爽一下的时候,最好有他在眼前”,这可以看出他认为的对象本身缺乏生气,没有灵魂所致,也就是说,画像只反映了模特儿的外型和表象,没有反映精髓和内质,所以亨利自此开始引导道连“人生的目的是自我发展,充分表现一个人的本性,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的目的”,“每个人要是能充分自在地生活,可以表示自己的任何感情,说出任何念头,实现任何梦想——要是这样,我相信世界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气”。他认为人生的最重要的是快乐,人生活的目的就是充分满足自己的本性要求和欲望的冲动,“除了感官,什么也不能治疗灵魂的创痛,同样,感官的饥渴也只能灵魂解除得了”。所以他在社交圈中表现出了纯粹地反传统,这让很多传统守旧的人觉得新鲜或者异常,他们眼中的理性是时代病态的追求和虚伪的理念所致。      他看到道连那样的单纯没有杂质,他于是不遗余力地要把他作为自己新享乐主义的实验对象,于是尽可能地调动道连的本能欲望,激发他的情感欲念,使他陷入迷宫,最终成为灵肉冲突的牺牲品。从道连的结局可以看出,亨利成功了,他使得道连的肉体最终消亡而精神在堕落与反思中也备受煎熬,唯独画像代表的艺术在世俗的淘洗中岿然不变,这是王尔德艺术与时代相抗衡的唯美主义思想的另一个表现。      第三,再关注文本中唯一的主要女性面孔西碧儿•韦恩。她的出现对道连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她是一个舞台剧演员,道连见到她的演出后就爱上了那些莎剧中的她,成为了他的初恋对象,他因为她坠入爱河,热情地向亨利描述她的美貌,对她的表演极力地赞美,这些都符合他审美维度中对完美艺术的理想追求,西碧儿也正好成为了他所追求的“美”在现实中的反映,由于她的美是在舞台上被道连所欣赏的,所以当西碧儿回归现实,也爱上这个 “迷人的王子”的时候,她的美立刻开始褪色,道连也立刻察觉到自己的态度的转变和喜好的跌落,她的演技变得“做作”“笨拙”,人也变得“俗不可耐”,道连无情地抛弃了她,她的死在于她从艺术世界转向了现实世界,因为王尔德认为“一切坏的艺术都是返归自然和生活造成的,并且是将生活与自然上升到理想的结果”。 西碧儿作为艺术的化身,虽然意识到了现实生活,但没有意识到道连迷人外表下的自私和冷酷,所以她背离了艺术,并且将生活上升到理想,所以导致她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破灭了,当她不具有艺术的特征时,在道连的生活中,她自然要消失。这也是王尔德艺术与时代不能共存的艺术理念在文本中的折射。      最后,看道连,上文的很多陈述已经对他进行了不少的分析,包括他是王尔德希望成为的角色,是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观最主要的表现者。其中包括艺术和生活的关系,艺术和道德的关系,艺术和时代的关系以及艺术追求的以“形式”为目标等等。这主要体现在道连和画像的二元关系上,画像是画家对道连美貌和青春的再现,同时也灌注了自己对艺术和美的崇高感悟,然而道连在意识到自己的美之后,在亨利勋爵的引导下,萌发了自己的“恶”,于是随着他灵魂堕落和邪恶欲望的不断增长,画像也越来越老越来越丑了,画像正是对道连的镜像式的反映,这其中当然暗含了艺术反映生活的的隐喻。而当画像随设道连的变化而变化的时候,也就说明了生活对艺术的损害和扭曲,因为艺术越是反映现实生活,艺术就越远离美,就如同画像随着道连劣迹的增多而越来越丑一样。画像的变化,可以象征着王尔德理想的破灭,但也体现了艺术和道德的势不两立,因为道连始终是为了获得永恒的美而出卖良知的。画像就正好象征了那种良知,道连最后要“杀”良知反而杀了自己,这是另一组矛盾或者说作者关于道德与美的关系的深思。      (三)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个主要男性人物和一个女性人物的分析,我们看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轮廓和内涵,他认为艺术不会模仿生活,而且能战胜生活的丑陋;艺术是非道德的,超越道德;艺术和时代相对抗,表现在艺术不表现时代,只表现自身,并且艺术与时代精神是相反的;最后,艺术以追求“形式”为目标。      我们看到,四个人物都具有唯美主义的影子,只是各自的侧重面不同,而且通过相互关系的交织,构筑了唯美主义的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王尔德在很多方面不仅走向了极端,而且更体现着自身的矛盾性,例如艺术与生活的问题上,到底艺术反不反应生活王尔德在《画像》中模糊了;再如艺术与道德,二者是否是绝对的水火不相容,王尔德同样没有给出答案。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其理论体现的不严密的表现,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的看待王尔德作为一个小说家对观审世界所提出问题的价值,这是积极的思考和敏锐的洞见,应该引起时代的反思。      三,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意义   唯美主义虽然昙花一现,未能赶上现代派的洪流,但是在连接传统和现代的纽带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在作者,作品和生活三者的联系上显示了唯美主义和传统的联系;而强调感性,崇尚本能和追求主客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等又表现了唯美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联系。它的复杂性是它的价值所在。这一项研究又是一个庞大的课题,笔者仅在此提出而无法追述。    王尔德和他的唯美主义在显示出矛盾和局限性的同时,他的才情和魅力都为那时的社会群体找到了一条出路,为心灵的安息找到了一个港湾,他对美的大胆追求和对艺术纯洁性和独立性的捍卫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我想,一百多年之后,王尔德曾经独孤的灵魂应该不再冰冷了,他和他理论值得人们尊敬!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 movement)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
本文档为【论王尔德童话及其唯美主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198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3KB
软件:Word
页数:3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18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