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性学》

《女性学》

举报
开通vip

《女性学》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 第一讲 导 言 (教  案)   目的要求;了解女性学的概念、学科特点与专业精神,掌握女性学研究方法,尤其是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女性学的概念与教学目标 二、女性主义研究方法 三、女性学的跨学科特点与专业精神   教学重点:   1、对女性学概念的理解 2、女性主义对主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挑战   教学时间:3学时   教学方法:参与式活动—课堂讨论:对女性学的理解   教学内容   一、女性学的概念与教学目标   “女性学”是什么?它所包含的内容都有哪些?对于女子学...

《女性学》
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 第一讲 导 言 (教  案)   目的要求;了解女性学的概念、学科特点与专业精神,掌握女性学研究方法,尤其是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女性学的概念与 教学目标 初中乒乓球社团课程教学目标设计钠与水反应的体验型教学目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教学目标工程测量教学目标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 二、女性主义研究方法 三、女性学的跨学科特点与专业精神   教学重点:   1、对女性学概念的理解 2、女性主义对主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挑战   教学时间:3学时   教学方法:参与式活动—课堂讨论:对女性学的理解   教学内容   一、女性学的概念与教学目标   “女性学”是什么?它所包含的内容都有哪些?对于女子学院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它对于个人生活、事业乃至于人格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许多同学在第一次接触到“女性学”这个概念时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们从女性学的概念和教学目标入手,引领学生步入女性学这个新奇而又美丽的科学殿堂。 (一)女性学的概念 女性学Women’s Studies,它起源于18世纪法国思想启蒙运动,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二百多年来,全世界此起彼伏的妇女解放运动源源不断地为女性学提供经验素材,无数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学者及相关人士以不同方式为建构女性学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智慧,取得了一批又一批的研究成果。 女性学是从性别平等的视角出发,跨学科地研究女性及妇女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一门新兴学科。与任何其他学科相似,女性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现象及其规律。女性学研究范围覆盖面较宽,它包括女性自身和与女性有关的所有论题。具体地说,一方面,女性学研究女性的过去、女性的现状以及女性的未来,它包括女性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现象以及这些现象的变化;另一方面,女性学特别关注与女性有关的各类论题,着重探讨各门学科中忽视女性的现象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试图进一步完善人类知识系统。由此可见,女性学的探索触角延伸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二)女性学的教学目标   1、了解女性学专业的概况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女性学的理论来源和社会基础,了解女性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认识到女性学作为一门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掌握GENDER分析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性别分析方法,懂得什么叫性别平等,善于从性别平等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讨论本专业论题中的性别问题,扩展学生的 3、培养男女平等的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实现男女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增强学生促进两性平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4、提升内在自我价值 在每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比如说,女人应该柔弱、矜持、依赖、顺从,善于操持家务等等,这些观念深刻地影响女性的自我认知,进而影响女性自我成就动机和潜能的发挥。通过讲授女性学,帮助学生梳理原有的性别观念,挖掘内在的心理资源,树立平等的性别意识,提高自尊自信水平。   二、女性主义研究方法   女性主义,“Feminism”,起源于法国,它是指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力和机会的一种信仰和行动。尽管女性主义有诸多流派,本身又具有历史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变性,也因此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或观点。但作为一种旨在消除对妇女及其他受压迫社会群体在经济、社会及政治上的歧视的运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说,女性学学者认为女性在各个领域中的劣势地位必须受到全面的质疑和挑战,在这一点上,各个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一)实证主义方法和解释学方法 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来看,在如何解释(研究)社会现象上有两大阵营,一是实证主义的方法,另一类是解释学的方法。简单来说,实证主义研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的行为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是受到某种规律影响和支配的,是被决定的和有原因的,因此,人的社会行为是可以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和科学地去观察和解释的。同时,他们认为也只有可以观察到的和测量到的因素才是真实的。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应该基于这些真实的和可靠的数据,不应该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 解释主义方法首先反对将社会现象(人的行为)等同于自然界的现象,认为自然科学对象和社会科学对象之间有着本质区别。由于人是有意识的,与自然现象不同,人对客观环境的反应是主动的,因此,人会对相同的环境做出不同的反应。因此,社会学研究只能依据人类行动和行为,依据个人所提供的感受和意义来进行,不能根据任何类似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来解释和理解。但在这一阵营中,又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例如韦伯提出研究人类行为应该从诠释的角度去理解,从人类的所处的特殊的环境中去挖掘动机和原因,但在挖掘的过程中,要力图摈弃主观感情,要客观地去理解“主观的意义”。而持批判态度的学者则更进一步提出,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考虑到人的行为发生背后的原因及发生的脉络是应该的,但提出要完全客观地去考察这些内容是不可能的,因为研究者本人的主观态度是根本不可能不介入研究的整个过程,研究者本人就是这个研究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科学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和客观的研究。基于这种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分歧,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也相应出现了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划分。 (二)女性主义与质性研究 由于女性一向被排除在“知识”的体系外,女性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起,对一向以男性为中心所构建起来的“知识”大厦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并在两性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力图开创关注妇女的思考空间。 究竟有没有一种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仍然是一个需要争论的问题,但女性主义同质性研究的诸多渊源则是十分明显的。尽管女性主义基于不同的流派和观点关注不同的重点,但其研究的主体——妇女,以及妇女的生活经验、妇女的声音、她们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主流文化对她们生活的影响,都是各派女性主义者所共同关心的。而在以往的知识建构和社会问题研究过程中,这些经验与声音都是被忽视的。 事实上,在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问题研究中,我们很难评价某一种研究方法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一种研究方法的选择都与其研究问题、研究目的以及该研究能否深入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实证的社会研究方法较注重发现真正的、可见的、并可以得到客观验证的“客观事实”,以及强调研究者的中立态度和客观性,也因此受到了来自批判理论、女性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理论的挑战。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诸如,如何分析和理解社会现象?“事实陈述”能否和价值判断区分开来?研究者能否真正保持价值中立?究竟有没有、可能不可能有一种普遍的真理?这些问题的提出,的确质疑了这种强调中立和客观的方法,动摇了传统的定量研究的地位。 定量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正式介绍进我国后,可以说得到了大多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接受和认可,并在社会研究领域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当然,这种“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些不重视客观情况、闭门造车的研究风气是一个冲击。同时,在大样本的调查研究和需要以数据立论的研究中,定量研究也是有明显优势的。但不考虑选题的需要和课题的性质,片面强调一种研究方法而忽视另一种研究方法也有失偏颇。因为任何一种研究方法的选择都与其研究问题、研究目的以及该研究能否深入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有关妇女就业的研究,用数据说明妇女在各行业的就业状况,能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然而,要进一步分析如何形成了这种就业状况、女性在管理层面参与人数的多少能否作为衡量男女平等的一个指标、何为平等与不平等、特别是男性和女性对此的感受如何,质性研究可能就具有一定的优势。  (三)以“社会性别”为分析框架的研究 在社会学领域中,女性主义者提出,传统的社会研究经常漠视与妇女相关的话题和领域,经常把针对男性样本的研究发现推展到全体,即使在研究涉及到妇女时,也往往以一种性别歧视的扭曲方式呈现妇女,因而提出把“社会性别”(gender)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和解释框架 由于传统的、基于性别的两性分工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逐渐向相应的领域延伸,当男人越来越紧密地与政治领域(公共领域)连在一起的时候,女人则越来越和家庭(私人领域)与家庭责任联系在一起,这种领域之间的逐渐明朗化,不仅仅是强化了男人和女人之间在生理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还把这种差异看成是先天的和不可改变的,并以此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但社会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忽略了家庭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私人领域)等关系中的权利关系和压迫,忽略了这种性别划分的社会学意义。 一般来说,研究方法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方法论层面,也就是指导研究的理论体系,涉及到研究的理论假设、分析框架等。另一个层面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层面,涉及到研究的具体手段、技巧与工具等。所以说,研究方法应该包括研究的计划、策略、手段、工具、步骤等整个过程,运用“社会性别”的概念,是要从理论层面去指导整个研究过程,虽然在研究中,采用了和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同样的研究方法,如访谈,问卷,焦点小组等,但是,在方法论层面上来说,同样的手段,由于理论上和分析框架上的差异,也许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三、女性学的跨学科特点与专业精神   由于女性学是一个新兴学科,女性学提出和论证的问题,都超出了一些既有特定学科的范围,处于那些已有学科的边缘或边界上,它是多学科的知识之间、方法之间的一种“融合”,也就是说,在一些共同关注的关键性的命题中,融合各学科的认识,创造出新的概念、术语、假设和方法,建立特有的知识系统和一整套获取知识的普遍规则,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更加丰富的对学科对象解析认识的知识范畴。 (一)女性学的跨学科特点 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是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探索人类的社会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意义。但社会现象不是孤立出现和存在的,它与复杂的社会环境有种种关联,社会现象的这种复杂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与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身的价值取向是不可分离的,研究人员的态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女性学既有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性的特点,因其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又具有研究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从这个意义而言,女性学是从宏观、综合角度去认识女性,而不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去探讨女性某一方面的特质和行为特征;是把女性放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去发现和揭示她的行为的一般规律,而不是分门别类地去认识她的某一类行为发展的规则。换言之,女性学研究的“女性”是对各学科女性研究中的“女性”概念的综合提升,是对女性本体认识更集中、更系统、更具高度的抽象和理论概括,因而体现了女性学跨学科思考与观察的视角与规则。在学科和跨学科的讨论中,有学者认为,学科性的弱点在于过分强调专门化,虽有深度,但有片面性;而跨学科性的弱点则在于有可能肤浅化,虽有广度但缺乏扎实的基础 女性学究竟是—门专业化的学科还是以现有学科为依托的—个跨学科领域,这个问题一直在讨论的过程中。但由于女性学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的不确定性,很多妇女研究学者都接受了这门学科的跨学科性这一特点。他们认为,由于传统的学科与其他各类知识有着明确的界限,而这种界限将知识进一步制度化、组织化了,将学科变成了一个限制性、强制性的话语系统,把知识分别限定在确定的领域之内,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因此,承认和接受女性学学科的跨学科性,不仅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出妇女研究对传统学科的挑战性。 (二)女性学的专业精神 1、实践性 女性学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它来源于社会发展实践,从妇女运动中汲取力量。首先,女性学具有男女平等的社会进步目标或理想,不能停留在书斋里“纸上谈兵”。其次,女性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也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不仅研究问题,而且力图付诸行动,实现变革。最后,女性学研究者和教学者应该具有促进社会公正、伸张社会正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女性学的研究和教学有别于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更具有现实感,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2、质疑和创新精神 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是女性学特质。女性学起源于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的质疑,源于对盛行数千年的父权制的不赞成。女性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对权威理论的质疑就没有女性学。无论是“发现女性”、“为了女性”还是建构知识,女性学的目标和任务决定了质疑精神与女性学的发展相伴相随。 具有质疑精神同时意味着从事女性学研究者、教学者和学习者之间要有一种平等相待的态度,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和对学习者居高临下的态度,均不利于女性学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 3、本土性 全世界女性可以分为许多群体,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内,女性的生存状况不同;在同一民族和国度内,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女性的生存发展状况也不同。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女性学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中国女性学在其学科建设的道路上需要一个较长的本土化过程。本土化是指把外来东西的性质和状况转变成适合本国的、本地的、本民族的、自己所需要的。所谓女性学的本土化就是把有关世界各国女性学的理论、框架、内容、方法、经验、体会等等,根据自己国家、民族、地区以及部门的实际情况,转变成自己所需要的。女性学的本土性要求借鉴外来理论和方法时,应注重本土经验,建构鲜活的、有创新精神和变革力量的本土女性学系统。 第二讲 女性学与女性主义研究 (教    案)     目的要求   了解女性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西方女权主义流派的不同主张,以及它们的现实战略和局限性。   主要内容   一、女性学的兴起的时代背景 二、西方女权主义流派   教学重点   1、第二次世界妇女运动浪潮与女性学的关系 2、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女权主义的比较   教学时间:3学时   教 学 内 容   一、女性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女性学(Women’s studies)是一门新兴学科,源于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半期的社会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它在美国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50年代下半叶,美国南方黑人掀起了争取公民权利的运动,这场斗争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遍布全国、持续十年之久的社会运动之火。美国妇女积极投身于各项运动之中。接受了时代的新思想观念,因此 20世纪美国黑人争取公民权利运动成为当代妇女运动的催化剂。当一个受到社会歧视的种族奋起反抗,发出了“平等、自由、民主、正义”的呼喊时,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受到性别歧视的妇女,使她们萌生了争取平等、自由、民主、正义的渴望,一个如火如荼的妇女运动在美国大地上掀起。   (一)从黑人学到女性学   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各种歧视是相当严重的,尤其是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公共汽车、学校、餐馆等存在着严重的种族隔离现象。1955年12月1日,在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拒绝把座位让给一个白人男子,因此被警察逮捕,引发了一场抗议,蒙哥马利市黑人联合起来,步行或乘坐黑人团体集中调动的私人小轿车,持续了381天,使这家汽车公司濒于破产。马丁,路德,金被推选为领导人。1960年2月,北卡罗米纳州一个餐馆四名黑人大学生坐在白人专座上,当惊呆了的侍者拒绝服务时,他们耐心坐到餐馆关门,静坐随之成为南方各州抗议种族隔离的流行方式,年底有50000人参加了静坐示威,许多人遭殴打、逮捕,形成一个广泛的社会运动。 60年代席卷美国的学生运动对旧大学教育的彻底批判以及改革大学体制和课程设置的强烈要求,是女性学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社会运动促使新的学术领域诞生,推动大学课程的改革,美国教育领域中充斥的白人种族中心主义抹杀和歪曲了黑人的历史和现实,不利于黑人学生树立自尊和自信。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当时美国高校发起“黑人学”运动,要求开设课程反映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生活经历,受此启发,许多女大学生开始对教育和学术领域中的男性中心主义进行批判,并要求开设反映妇女生活经历的课程。就象60年代前半期的黑人运动促进黑人学(Black studies)诞生的那样。妇女学的目的在于纠正以前以男子为中心的学术上的谬误,客观地分析妇女的状况,提倡克服性别歧视的新妇女生活方式及人的解放。”   (二)女性学的兴起   女性学虽然是研究女性的学科,但并不局限于调查女性的实际状况。女性学的产生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认为在历史地认识性别歧视的同时,还必须追究使这种不平等合法化和得以维护根源(如宗教、哲学与社会思想),并对过去一直由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研究进行批判,因为这种研究始终无视女性观点和女性对历史及文明的贡献。所以,女性学不但要阐明至今不为人们认识的女性历史和现实状况,而且必然要求根据这种认识的女性历史和现实状况重新阐述和解释历史。     女性研究的主导思想是要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即所有学科的知识都是无性别的,他们将男性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与经验作为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予以表现和描述,而女性研究正是要纠正这种偏向,涉及到具体步骤方面,可以以社会学为例,在社会学学科中用女性主义观念进行知识的改造需要三个步骤:首先是结合,即将妇女包容近来以弥补现存知识的缺陷;第二步是分离,它需要由妇女构筑新的女性学理论;然而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主流社会学仍然可以冷待对妇女的研究,学科本身仍没有被女性主义的学术批判和研究所涉及,因此,第三步便是强调知识革命是必要的。她们认为现存的社会学理论是性别歧视的理论,而女性研究实质上是挑战男性主导的研究所产生的假设与概括,而这足以构成对社会学进行彻底变革的理由。其他的女性学者也曾指出,在她们所处的不同知识框架中,女性研究的学术批判被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同时,现存的知识范型接受女性研究学术批判和学术成就的影响,并对其作出的反映也是不同的,同时,即使是在诸如文化研究和社会学这样的领域中涉及主题范围的概念、观点和方法的完全的知识革命还远远没有实现,通常,人们用增加有关妇女的讲座和在研讨会中简略地提及性别关系等方式,作为对女性主义干的象征性接受,然而性别、民族和性行为在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的概念方面,仍不具有“阶级”一词在政治学和历史学中所具有的地位。虽然从更积极的意义而言,就算是女性研究和女性主义理论在制度化的背景中已经存在了30年,那么它应起的主流学术思想的某些变化,也仅仅可以说是变革男性学术偏见和学术权利的开始。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将妇女置于理论话语的中心,由此产生出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新问题和新方法,但是单个学科的知识结构不足以回答和处理这些新的问题,超越理论的界限—多学科、学科间或跨学科的方法。允许从不同的知识角度对某个问题或领域进行探讨和考虑,是最适宜于女性研究的。在这里,也有些女性研究学者对是否可能真正存在一种学科间的研究方法持怀疑态度,并指出这种方法对接受过单一学科训练的学者的潜在困难。 女性研究是否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这是女性研究自形成之初就争吵不休的一个问题。曾经有人提出过,鉴于需要形成和发展知识以及在传统教育制度中生存,女性研究本身应形成一个学术科系,而另一些女性学者则不希望看到女性研究被一个科系所局限,而宁愿将其视为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中的一些非女性主义学者认为,女性研究尚不足以成为一个有明显特征的合法主题领域,然而教授女性研究的学者和选修女性研究课程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则持相反的看法,她们以自己学习与研究的成就为女性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些已经始于弥补缺陷和为无言者立言,为没有从女性研究角度系统阐述知识的学科中补充进妇女问题。虽然这一“增加”的观点是不充分的,但是它对于自主的女性研究是必要的,这种自主的女性研究强调在女性主义基础上发展理论和方法论,强调对于已有知识中男性中心现象有所认识,实际上,女性研究在个人和结构层面上发起一场个人的、教育的和政治的革命,其意义在于: 第一,女性研究在其各级各类的教育体系中生存和发展,由于妇女研究集体的力量,使得女性研究使个人的经验特别是妇女个人受压迫的经历能够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 第二,传统的学科研究思想始终是“关于妇女”的,它一直停留在从男性角度对妇女进行简单描述这一层次上。尽管许多女学者有很高的学历,但在教育过程中,感受不到与她们生活直接相关的东西。而女性研究正是要纠正这一传统,女性学者认为,妇女作为工作者、母亲和生活照料者的经历不应被置于课堂之外。与严肃的理论化工作相脱节,因此学习应与妇女的日常生活以及她们的性生活和情感生活相联系。 第三,学生通过女性研究会找到新的自信并更长于表述,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自身角色和周围的社会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对自己的自我知觉能力和价值准则产生根本的影响。       女性研究和以女性为出发点的分析研究(即从女性角度进行的研究),是女性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途径,因此,女性学被引进大学时候,就有两种不同的发展倾向:一是在现有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学科之内设置从女性角度讲授的课程和讲座:另一种倾向则是要拟定独立的“女性学”教学大纲,以便摆脱现有学科划分的局限,用比较的观点或跨学科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女性或关于女性的各种问题。1970年,美国加利福利亚圣地哥大学拟定了最早的女性学教学大纲,上千所大学开设了女性学讲座,集中在婚姻、家族制度、妊娠、子女教育、性别角色、职业等与妇女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上。1969-1970学年,美国高等院校开设17门妇女学课程,1970年12月,100多门,1973年2000多门,80个妇女学中心,1980年20000多门,350个妇女学中心,90年代后,全美600多所高校设立女性学中心,每年开设30000多门妇女学课程, 1991年,68%的美国大学都提供有女性研究的课程。涉及专业从最初的历史学、社会学、文学扩展到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学和法学等。   二、西方女性主义流派   西方妇女运动和女权主义思潮的发展迄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纷繁的女权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中,派系林立复杂,各执一说。根据本世纪60年代以来各派对妇女发展研究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三个流派,即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流派、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流派及激进女权主义流派,诚然,各派内部还有分支流派。   (一)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流派   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再现高潮。与19世纪的女权运动是在反对奴隶制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样,20世纪的女权运动是在日益增多的妇女参加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反对越南战争等运动中发展起来的。尽管她们满怀豪情与男子一样投入运动,然而即使在这些进步的运动中,她们也备遭歧视,不但不能与男子平等地参加工作,有时还受到性骚扰。她们利用从运动中取得的经验再度掀起女权运动。与前次主要争取选举权的内容相比,新的女权运动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要求男女平等,从根本上改变妇女地位,并从观念上向传统的文化模式挑战,使妇女获得真正解放。 1、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基本主张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早期的代表思想是提倡理性,向传统的权威质疑,其背景是法国革命和西欧的启蒙运动。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思想脉络发源于16、17世纪的社会契约理论。这一理论依据人们具有同等的理性潜能这一假设,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在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中,平等主要被解释为机会均等。早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沃斯通克拉夫特、泰勒和米尔都属于这一思想脉络。 第一,提倡理性,人人生而平等 因此,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基本立场首先可以被表述为一种社会正义的观点,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得到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男女两性应当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换言之,在关于平等(equality)和公正(equity)的争论当中,自由主义站在公正一边,主张公平竞争(公正),反对照顾弱者或弱势群体(平等)。 第二、教育机会不均等造成了两性之间在理性上的差异 其次,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关注的是那些拒绝了女性个人利益和选择的不公正的法律与教育体制,主张纠正这些不公正。她们特别强调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认为,女性之所以显得智力低下,是因为她们没有得到与男性相同的受教育机会。他们认为,妇女之所以受压迫是因为个人或群体缺少机会与教育,因此应当从教育和经济体制中争取机会。 第三,反对强调性别差异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反对关于妇女的传统哲学思想,即妇女与男人相比在理性上是低劣的,他们认为,是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均等造成了两性之间在理性上的差异。在未来,虽然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会依然存在,但是性别心理的差异将会因男女之间教育机会的均等而消失。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反对强调性别的差异:而非常强调男女两性的相似性。例如,它认为,女性在攻击性、抱负、力量和理性等方面拥有同男性相同的能力。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上。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诉诸人的本质和理性;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没有什么抽象的人的本质,人的特质都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5年间,妇女问题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年轻—代妇女对女权主义闻所未闻,只以为结婚生孩子是女人惟一的生活目的和幸福源泉。努力使自己的人生符合家庭妇女的形象。 “幸福的家庭主妇”成为典型的美国妇女形象和千百万女性追求和仿效的样板。美国女性不关心国际国内大事,不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女青年毫无事业心,结婚年龄越来越小,女学生纷纷辍学结婚。50年代里医务界注意到家庭妇女就诊人数增加,患有头痛、失眠、精神压抑和神经衰弱等症状的家庭妇女比单身妇女多,医务界把年轻家庭妇女中常出现的难以诊断的症状,如出血泡、周身不适、神经质、疲惫感等称为家庭妇女综合症。 在第二次女权运动中,首先向舆论界宣战的是贝蒂·弗里丹1963年出版的《女性的奥秘》一书。女性的奥秘指美国六十年代社会渲染的与妇女现实生活不符的安逸、舒适的幸福家庭主妇形象。 她把五六十年代的妇女与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妇女比较,指出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妇女是生气勃勃的,积极进取的,对于这些20年代以后出生的美国妇女,女权运动已经成为历史,对于前辈们为之终生奋斗赢得的权利,新一代女性已经不屑一顾。她在书中对舆论界长期制造的,由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安于她们的舒适生活与温馨家庭提出了质疑,她称舆论界制造出来的“由厨房、卧室、性、孩子、家组成的、使妇女感到心满意足的世界是妇女舒适的集中营,是对妇女最有效的压迫方式,妇女们成了这种集中营的牺牲品,而不能成为她们应该成为的那种人。 弗里丹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也要发现自我,要认识到女人首先是人,她应有作为人的一切权利。女人应该像男人一样有人的自尊、独立和自由。该书出版后在白人中产阶级妇女中引起很大震动,销售量高达300万册,由于一些有影响的杂志转载节录、介绍,很快又使读者增加了100多万,对60年代女权运动再现高潮起了推动作用。1966年,"全国妇女组织”成立,目的是尽快结束妇女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歧视,促进男女在各个领域中的平等。弗里丹任第一届主席。1970年,她协助组织了纪念妇女获得选举权50周年及争取男女平等权利的全国性示威活动。具体目标是:实行堕胎自由、教育与就业机会均等、社区举办托儿中心等。鉴于她在著述与实际活动方面的影响、有人把她同著名黑人领袖相提并论,称她为"妇女界的小马丁·路德·金"。 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一书中,号召女性走出家庭,但又不赞成把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完全对立起来的激进观点。自由派是采取一种温和折衷的态度,认为家庭生活的安排、角色的分工,男女双方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协商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立法保障虽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应是双方的自由选择。在家庭形式上,自由的女权主义者认为,应本着"自由、平等"的原则,同居、同性恋、开放婚姻等家庭生活方式是可以接受的,不同的人可从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得到自我满足,家庭生活毕竟是个人的私事,无需他人过多地干涉。 自由的女权主义派从"机会均等"的角度批评了按性别的劳动分工。认为一个人适合什么职业,只能依据个人的能力而不能依据其性别,而能力的开发又取决于教育和职业的培训。自由派主张社会应给予每个人以均等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我和公平就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占人类半数的女性的聪明才智。 3、消除男女不平等的主要战略:为妇女争取受教育的权利、相应的法律改革 美国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消除男女不平等的主要战略是为妇女争取受教育的权利和相应的法律改革。她们认为,美国基本上是遵循对所有人一律给予公平和自由的原则的,只是这种公平和自由还应当进一步扩展到妇女身上。由于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196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同工同酬法案";60年代末,又对民权法案作了修改,把雇佣中禁止性别歧视的内容列入了法案。 进入70年代后,美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代表全国妇女组织掀起了通过"平等权利修正案"的运动。这一修正案要求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规定"合众国或任何州不得以性别为由,剥夺或限制法律所规定的妇女的平等权利"。迄今为止,美国宪法修正案共有26条,所以"平等权利修正案"又被称为宪法第27条修正案。早在l971年和1972年,美国众参两院分别通过了这项修正案。但是根据规定,"宪法修正案还必须得到美国50个州中3/4的州即38个州的批准,才能最终成为宪法的一部分。但是到1978年为止,这项修正案只得到35个州的批准,为此,国会不得不将批准的限期从原来的1979年延长到1982年,但到1982年6月30日为止,支持此修正案的州仍然只有35个,因此这项修正案只得被废弃。尽管如此,美国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从未止息。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两党的候选人都曾对此项修正案发表看法。虽然通过"平等权利修正案"阻力很大,女界还会继续斗争下去。 4、自由女权主义的局限性以及对它的批评 综上所述,自由的女权主义派向传统观念的挑战,并非对"两性劳动分工的起源"之类的历史问题感兴趣。它把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归于自己没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和受教育的机会,而不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和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中去考察为什么妇女缺少平等机会和权利。自由派所指出的不平等根源是如此浅显,似乎通过直接向性别歧视发起进攻就可以改变妇女地位。  自由的女权主义对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采取折衷的态度,在两性关系上采取极宽容的态度,宣扬平等、自由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认为人与人的肉体关系纯属私事,无须服从任何社会法规,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追求性满足,出现了60年代的"性自由"浪潮。 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批评 第一,不承认非性别形式的其他种类的压迫,尤其不承认阶级压迫的存在。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平等理论忽略了黑人、少数民族和其他边缘的无权群体的状况。因此有人批评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争得与资产阶级男性的平等权利,虽然她也批评过等级制度和导致贫困的财产继承制度。 第二,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两性平等要求忽略了性别社会角色的差异,忽略了两性的生理区别。例如在子女抚养权方面就不能仅仅要求与男性平等,还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与妇女的福利。 第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仍旧以男人的规范为标准,要求女人变得和男人一样,忽略了女性品质所特有的价值。虽然女人可以通过其他的角色来实现自我,但是不可以忽视生殖与家内需要的重要性。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理性观念仍然是男性观念,所谓客观性和普遍性只是有限的男性实践的结果。而由于这种理性观念和客观性观念忽略了人类中另一半人的实践,知识就是不完整的。理性的观念绝不是一个性别中立的观念,因为理性的定义就是克服了自然情感和特殊性之后所得到的判断,而自然情感和特殊性一向被定义为女性的特征。按照这一逻辑,所谓理性判断就是克服了女性的偏差之后所得到的判断。 第四,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妇女解放要靠每个人的个人努力,忽略了女性群体所处的不利地位,忽略了集体行动的必要性。   (二)西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1、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主张 第一,     对于“阶级”的理解:妇女也是一个阶级 一般认为,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论基础上产生的西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思想或称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在承认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影响的同时,对生产方式构成的本身也提出了补充性的见解。马克思主义把生产方式解释为人们为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需求而组织生产和对产品进行分配的方式,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一概念用来理解不同阶级的男性或女性之间的阶级冲突是很有意义的,但却难以解释同一阶级内部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因此把"阶级"仅用来区分与生产资料有关的不同集团过于狭窄,妇女也是一个阶级。因此,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概念扩大,不仅包括为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而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手段,而且包括为养儿育女需求而进行生活和活动的手段。于是西方社会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就把私生活领域也作为妇女受压迫的重要领域来分析。; 第二,反对强调男女两性区别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反对强调男女两性区别的。它主张不应当有一个独立于全体政治之外的女权主义政治,并认为独立的女权主义政治必定是一种错误的普遍概括。它更反对女同性恋的分离主义,认为这种分离主义的基础是男女两性的生理区别。 第三,为妇女争取特别的保护性立法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在平等与公正的争论中是站在平等一边的,它认为妇女在生活的一切方面系统地处于不利地位,这不是个人能力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改变妇女的不利地位也不能仅仅靠个人的努力和所谓"公平竞争",而是要为妇女争取特别的保护性立法,以及各种救助弱势群体的特殊措施,以此争得同男子2、   2、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米歇尔(Juliet  Mitchell)是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中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1966年,她发表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成为妇女运动的一部纲领性文献。她在书中提出,女性的被剥削被压迫是通过四个领域来进行的,那就是生产、生殖、性和儿童的社会教化;她的思想受到阿尔都塞的影响,认为这四大压迫结构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依存的;她还主张分析和汲取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有益成分,为女权主义所用。 1969年,加拿大女权主义理论家本斯通(M.benston)和莫顿(P.Morton)发表了一个重要观点。她们是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这一问题出发提出她们的观点的。她们认为,这种根源具有"经济"或"物质"性质,可以归因于妇女无偿的家务劳动。妇女的经济活动包括缝补浆洗、做饭育儿:可这些劳动的产品和劳务被直接消费掉了,从未进入过市场,因此这些产品和劳务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换价值。前苏联的经济学家算过一笔账::若以其他方式取代母亲和家庭妇女,全社会要付出的代价约相当于每年雇佣l亿名拿工资的工人,其报酬为一年1500亿卢布(当时约合人民币5000亿元)。中国经济学家也做了类似的测算,若把家务劳动转化为固定工资支付,每年为420亿元人民币。按照本斯通和莫顿的观点,每个家庭在本质上都是一个前资本主义、前工业的实体,因为妇女无偿的家务劳动在技术上是原始的,并处于货币经济之外。这种无偿的家务劳动构成妇女受压迫的物质基础。解决这一问题的战略是把家务劳动变成公共生产,也就是必须朝着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并以此为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 G·卢宾提出的"性别体系"概念就很具有代表性。她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很大程度要在性别体系中去寻找,例如,亲属组织就是性别体系中妇女受压迫的一个链条。在亲属组织中,男性家长主宰着女人的命运,把消极的"女人气"强加于女儿;待她长大后作为交换礼物与另一亲属群建立关系,从而扩大亲属网络。 还有一位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流派中的分支流派  存在主义流派代表人物法国西蒙·波娃,由于她撰写了《第二性》一书而成为西方存在主义的女权主义代表。她的《第二性》问世后,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有人称此书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     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中,大胆地综合了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等各科学说来分析女性的处境。她指出,"第二性”不仅仅指女性在社会地位或公民权力上与男人不同,而且含有女性为"次等族类"的意思,也就是说,不论女性如何自重努力,在父权文化下,女性永远是次等,永远难以超越。此书之所以被称为存在主义的女权主义代表,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女性气质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显然,西蒙·波娃笔下的妇女是一个充满志向的、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不要幻想男人解放女人,女人的问题最终要靠女人自己解决”。因此,她的女权思想在广大职业妇女,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女性中间,产生广泛影响。 3、现实策略:男女同工同酬,争取教育与就业中的机会均等,堕胎.自由、社区举办免费托儿中心等 4、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 第一,过多强调阶级利益,忽略同一阶级中的性别关系 西蒙·波娃的女权主义理论,虽然对广大妇女在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上起到了极大激励作用,对女性气质形成原因的多学科分析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她的女权思想是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她不承认历史上曾存在实行母权制的民族社会,不同意男女最初是平等的及私有制造成了男女冲突的看法,她虽指责资产阶级对妇女的压迫,但她从来没有认为资产阶级是这一压迫的罪魁祸首。她认为男性独裁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无产阶级可以改变自己的阶级地位,而妇女却无法改变自己的性别。她还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论述不适用于性别关系,她主张一种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的女权运动。所以,存在主义的女权主义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派。 第二,西方女权主义中心,忽略不同国家、种族妇女的差异   (三)激进女权主义流派      本世纪60年代后期,各种激进的女权主义思想和行为也开始崭露头角,它们并无统一的目标和理论体系,也无稳定的组织机构,但通观她们的著作可以看出,所有激进女权思想都认为妇女受压迫是最基本的压迫,尽管其解释各异。 1、激进女权主义的主张 第一,关于父权制的理论 激进女权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建树是父权制理论。激进女权主义坚持认为,自己独立创造了父权制理论,并宣称自己一派的理论"完全没有父权制的痕迹, 米丽特是最早将父权制这一概念引人女权主义理论的人,她在《性社会学>一书的第二章引入了这一概念,成为后来女权主义理论大量使用这一概念的起点。这个概念本不是什么新创造出来的概念,指的是由父亲作家长的机制。米丽特为它加入了新的含义,这样它就包含了双重含义:第一,它指男性统治女性;第二,它指男性长辈统治晚辈。从60年代开始,这一概念被定义为男尊女卑的系统化机制。激进女权主义非常强调自己的理论是关于女性的理论,是由女性创造的理论,又是为了女性而创造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有:把对妇女的压迫视为统治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其目的在于理解和结束这一统治;在所有的概念中,父权制是关键概念;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同男性利益相对立,这一利益使女性在姐妹情谊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超越了阶级和种族的界线,所有的女性都应当为女性的解放而共同斗争;男权的统治不仅限于政治和有报酬的工作这类公众领域,而且存在于私人生活领域,例如家庭和性这两者都是父权制统治的工具。 第二,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在父权制体系中,交换价值是由男性来定义的。激进女权主义主张个人的就是政治的,即使是女性最私人最隐秘的经验,也是由拥有特权地位的男性原则的制度和结构造就的。 激进女权主义的父权制理论并不把国家作为政治的中心议题,而认为国家只是父权制压迫的工具;它不看重经济压迫,并且认为,那种以为推翻了经济压迫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观点是错误的。女人是作为女人而遭受经济压迫的,而不是作为一个性别中立的无产阶级成员而遭受经济压迫的。这一理论还认为家庭是社会权力结构的中心部分,其中包括在家务劳动上对女性的剥削、性剥削等。激进女权主义向传统的权力及政治观念提出了挑战。它指出父权制在所有的社会中运行,其力量远远超过了正规的权力制度超越了阶级和种族的界线。它在人们的童年就开始以社会教化的形式灌输给他们,通过教育、文学和宗教这些手段的强化,使人们将其内化在心灵深处。有些女人因此仇视自我,否定自我,接受了自己是二等公民的看法。有人甚至直截了当地将父权制称为父权制宗教",并认为全世界的各种主要宗教全都在起着使父权制合法化的作用。因此,妇女运动不仅是反教会的,而且是后基督教的精神革命。 第三,妇女普遍的殖民化. 激进女权主义的理论论证追溯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女性在所有的社会都处于从属地位,原因是什么?在15世纪的欧洲有迫害女巫的运动;在中国有妇女裹小脚的习俗;在非洲至今还有许多妇女要受割礼(阴部环切术);在美国也有妇科学(gynaecology),其功能同上述那些习俗类似,都是为了控制女人的身体、性和生存环境。激进女权主义者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整个女性群体"殖民化"(colonizing)的问题,这一理论的主要假设是:"妇女普遍的殖民化,即普遍屈从于父权制的压迫。"女性受到父权制社会制度的压迫,这是最基本的压迫机制;其他形式的压迫,如种族主义,膂力主义,异性恋霸权主义以及阶级压迫,全都与性别的压迫有关。她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创造出性别阶级(sex一class)这一概念。她们认为,男性是与女性极为不同的一种人,是一种富于攻击性的邪恶的人,他们迄今为止一直在统治、压迫、剥削和残害女性。 激进女权主义指出,妇女所遭受的压迫有如下五种特征,第一,从历史上看,妇女是最早受到压迫的群体。第二,妇女受压迫是最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实际上存在于一切已知的社会之中。三,妇女所受压迫最深,这种压迫形式又最难根除,依靠消灭阶级社会之类的社会变革也不能将其除掉。第四,妇女所受压迫对受害者造成了最大的(无论质还是量的方面的)痛苦,虽然这种痛苦由于压迫者和受害者都由性别偏见而往往未被认识到。第五;妇女所受压迫为理解所有其他形式的压迫提供了概念模式。 第四,主张“生物学革命” 在60年代,激进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是被压迫阶级,并称现行的社会体制是性阶级体制,男女不平等是由性别所造成的,消除不平等的方式就是要破坏性别角色的分工,一些激进女权主义者甚至将女性的低下地位归咎己应当去做那些屈从于男性统治的事情,诸如生育、带孩子、性交等;既然并不仅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妇女才受压迫,而是在任何经济制度中都可能发生压迫妇女的现象,那么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就不是由阶级原因,而是由生理原因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一原因是妇女的生育;只有通过诸如避孕技术、试管婴儿,人工授精及无性繁殖这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把妇女从生育这一压迫她们的生理功能下解放出来,妇女的处境才会有实质性的改善;只要两性的区分在生理上和社会上还继续存在,妇女的处境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善。她们认为,要想铲除这一性阶级体制,必须首先铲除其生理基础;只有想办法消除使妇女处于屈从地位的生理差异,使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不再有意义,才能进而消除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费尔斯通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她的代表作《性的辩证法》被誉为对妇女受压迫进行系统分析并解释其根源的最早尝试之一。她在这部著作中表达的一种观点十分引人注目,通常,女权主义者总是否定妇女的依从地位有其生物学的基础,可费尔斯通却认为,妇女依从地位的根源在于人类生物学的某些永存的事实,那就是,婴儿的成熟期很长,这便决定了婴儿要有很长一段时间依赖于成人,特别是要依赖母奶才能生存;与此同时,生育使妇女的体质变弱,使她们要依靠男人才能生存。由这一逻辑推演下去,费尔斯通得到了如下的结论,妇女解放要靠"生物革命”和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技术进步,这一革命不仅要使婴儿的养育脱离人奶,而且要使生育过程脱离子宫,这样才能真正消除妇女对男人的体力的依赖,而这一依赖恰恰是女依从地位的生理基础。  3、激进女权主义的现实战略 激进女权主义将其理论重心放在男性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以及男性对女性在性和生育上的控制上;它视男性群体为压迫女性的群体;要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争取女性的中心地位。这一理论的极端形式是攻击异性恋、性暴力和淫秽色情品的制造与销售。它认为,妇女受压迫的基本根源是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这种统治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的,一是通过意识形态途径,其中包括淫秽色情品的制售,贬低妇女的思维定式,性别主义的幽默玩笑等;二是通过实践的途径,其中包括男性中心的婚姻和财产法,剥夺女性的生育权利,性暴力等。  基于上述观点,激进女权主义致力于下列工作:为被强奸妇女设立救助中心;为挨打妇女提供庇护所,她们最活跃的方面在和平,生态,生育权利、反对淫秽色情品以及同性恋权利运动等。她们为运动所制定的目标是:摧毁统治机制,代之以赋权机制。   在70年代,激进女权主义开始改变其观点,从把女性的地位低下归因于女性的生理状态,转变为谴责男性的生理状态,从而走向另一极端,鼓吹排斥男性,把男性侵犯女性的倾向看作是与生惧来的,把男人当作敌人。一种典型的激进女权主义言论是这样的,有人说,妇女运动是有史以来第一场没有敌人的战争,而我们认为敌人就是社会和男人,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有一位老年妇女发言说,记得在60年代、70年代那时,在妇女的集会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位妇女高声问与会妇女,谁是我们的敌人?大家齐声回答,男人!不仅是激进女权主义这样看,就连萨特都认为妇女运动是一场所有女人针对所有男人的斗争,她们要求终止男性的统治,用组织妇女提高觉悟小组的办法激发女性自觉推动女权运动,在战略上主张直接行动,一鸣惊人。她们曾于1968年3月在华盛顿组织数百名妇女于国家公墓前举行火炬游行,提出“要埋葬妇女的传统地位” 。同年9月,又在大西洋城抗议一年一度的“美国小姐”选美活动,她们公布了10点抗议内容,声称反对将妇女当作男人性压迫及性奴役的工具,按照男人的喜好制定“美的标准”以及任何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化选美。当选美活动开始时,她们按照事先布置,纷纷将装扮美女的假睫毛、假发、卷发器、束腰等纷纷投入垃圾箱,还将取悦于男人的性感杂志《花花公子》几种黄色刊物一并丢入,在抗议活动中还牵来一只戴又美国小姐字样王冠的小羊,出台以示讽刺,这些活动均过电视转播到全国,对于谴责当代美国男女不平等问题起一定效果。 3、对激进女权主义的批评: 忽视阶级差异/ 两性对立   三大女权主义流派比较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 主张 ·倡导法律平等 ·法律改革   ·反对两性区别 ·争取平等立法 ·父权制理论 ·生物学革命 ·女性群体殖民化 现实战略 ·平等权利修正案 ·为妇女争取受教育权利 ·男女同工同酬   ·反对对妇女暴力 ·成立妇女避难所 ·组织同性恋同盟 ·对身体自主权 批评 ·以男性为平等准则 ·忽视社会不平等 ·过多强调阶级利益,忽略同一阶级中的性别关系 ·西方女权主义中心,忽略不同国家、种族妇女的差异 ·两性对立 ·忽视阶级差异   第三讲 性别与性别差异 (教  案)   目的要求:掌握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概念,以及社会性别概念产生的背景以及它对妇女发展的意义,善于从多视角看待两性差异,对于两性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差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主要内容   一、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二、两性生理、心理与行为的差异   教学重点   1、社会性别概念 2、两性差异的生物学基础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参与式活动——讨论“男女之‘别’”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学片《让我们自己说》   教学内容   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参与式讨论:什么是性别?   对“性别”的理解    性别问题一直是妇女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什么是性别?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性别的理解往往指生理性别,也就是说从解剖学、生物学的角度区别男女两性,如染色体、荷尔蒙以及在生理构造上的不同,国内外许多人从生理性别研究的角度认为女人天生不如男人,所以,男强女弱、男刚女柔、男主外女主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近三十年来,西方学者推翻了这个理论,认为男女两性的差异,并不是生理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社会文化所造成的,称为“社会性别”,( Gender)并且逐渐把社会性别分析(Gender analysis)作为妇女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锐利武器。二十多年前,Gender这一词只能用于语法中,仅指词的阴阳性。这个冷辟的语法用词怎么会成为女权主义的关键词语的?这同西方女权主义者,尤其是首先使用这词的美国女权主义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二) “社会性别”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1、“Gender”概念的提出    20世纪中叶,世界妇女运动出现了第二次浪潮。在各女权主义流派对男女平等的探讨过程中,都会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妇女受压迫的根
本文档为【《女性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283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0KB
软件:Word
页数:82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1-02-28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