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周福生教授“血三脏”与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相关探讨

周福生教授“血三脏”与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相关探讨

举报
开通vip

周福生教授“血三脏”与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相关探讨 收稿日期 :2004 - 07 - 19 作者简介 :许仕杰 (1981 - ) ,男 ,2000 级本科生。 文章编号 :1009 - 5276(2005) 01 - 0024 - 03 周福生教授“血三脏”与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相关探讨 许仕杰1 ,黄纯美1 ,周颖瑜2   指导 :周福生教授 (1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05 ;21 广州市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 ,广东 广州 510405)   摘  要 :系统地介绍了周福生教授凭借自身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 ,运用“太极图说”...

周福生教授“血三脏”与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相关探讨
收稿日期 :2004 - 07 - 19 作者简介 :许仕杰 (1981 - ) ,男 ,2000 级本科生。 文章编号 :1009 - 5276(2005) 01 - 0024 - 03 周福生教授“血三脏”与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相关探讨 许仕杰1 ,黄纯美1 ,周颖瑜2   指导 :周福生教授 (1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05 ;21 广州市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 ,广东 广州 510405)   摘  要 :系统地介绍了周福生教授凭借自身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 ,运用“太极图说”结合“脏与脏关系” 提出“三脏一体”模式作为脏腑辨证的一种补充 ,“血三脏”模式是周师通过自己临床治疗血证的经验而提出 的 ,属于“三脏一体”的“心 - 脾 - 肝”模式 ,同时就“血三脏”模式与胃肠功能性疾病做相关探讨 ,分别就其中 医学基础及现代医学基础做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周福生 ;名医 ;血三脏 ;胃肠功能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 :R241   文献标识码 :B   周福生 ,男 ,1950 年生 ,教授 ,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1975 年广 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留校工 作 ,1988 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 结合临床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毕 业 ,获硕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 大学脾胃研究所副所长、第一附属 医院二内科副主任、内镜室主任 ;广 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 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药品监督局药物 评审专家。 近 30 年来 ,一直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先后主 持和主要参与了国家、省、部、厅局及校级课题 25 项 (主 持 7 项) ,并参与和胃片、胃热清胶囊、胃肠宁、胃炎消、肠 炎灵、顺激合剂等治疗脾胃病证有效中药新药的研制与 开发 ,已取得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国家级和省级 核心刊物上共发表论文 70 多篇 ,主编论著 1 部 ,参编论 著 4 部。1983 年获广东省高教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6 年获广东省高教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 年获广州中医 药大学基础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 年获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培养博士生 2 名 ,硕士生 18 名。 早年先后进修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北 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北京协和医院消化 内科 ,在临床中善于融会贯通中西医理论 ,辨证与辨病相 结合 ,擅长脾胃病症 ,胃肠、肝胆、胰腺疾病的诊治 ,同时 擅长消化内窥镜的检查和治疗 ,在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威 望。 周福生教授结合几十年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 ,首次 提出了“血三脏”模式 ,它属于“三脏一体”辨证模式的“心 - 脾 - 肝”模式 ,因为它跟血液的生成、运行、贮存关系密 切 ,故称“血三脏”模式。它的提出对中医很多领域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 ,临床上周师运用“血三脏”模式 论治更年期综合征、血虚证、情志性疾病、胃肠功能性疾 病均收到满意的疗效。本文就“血三脏”模式与胃肠功能 性疾病做相关探讨 ,兹就笔者学习心得介绍如下。 胃肠功能性疾病 (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 FG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临床以症状学表现为 主 ,多数理化检查显示无明显异常 ,约占普通消化门诊的 40 %~60 %[ 1、2 ] 。随着医学的发展 ,对其病因、病理机制 的研究不断深入 ,但目前仍未完全阐述清楚。目前多责 之于胃肠动力失常、内脏感觉过敏、胃酸分泌异常、对食 物和胃肠内代谢产物不耐受 ,胃肠内病原体感染和精神 心理失衡等 ,尤其是精神心理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 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 。 其疗效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主要以症状学评价为主 ,临床尚无安全、 有效的药物 ,病情极易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反复发作 ,极大 的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 整体论治的中医药治疗本类疾病有系统的理论和较丰富 的经验 ,副作用少 ,临床疗效显著。但目前由于疗效判定 标准不一。证型分布繁多 ,同时未能充分反映精神心理 因素 (即中医的情志因素) 在本类疾病发病过程的作用 , 严重限制了中医药在这一领域发挥更大的优势[ 4 ] 。 通过统计近 5 年内主要医学期刊有关文章 70 余篇 的结果显示[ 5 ] :功能性消化不良证型有 19 种 ,肝郁脾虚 型占 53 % ,肠易激综合征有 37 个证型 ,肝郁脾虚型占 40 % ,可见胃肠功能性疾病中医辨证证型以肝郁脾虚型 为主 ,治疗多运用疏肝健脾 ,理气活血 ,清热解毒祛湿等 方法。临床上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但多数临床研究缺 乏严密的科研设计和随机对照 ,其结果难于进行相互比 较 ,结论难以让人信服。借鉴现代医学的发展 ,结合胃肠 功能性疾病精神心理症状如胸闷、心慌、焦虑、汗出、心烦 等症状 ,我们在临床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发现 :单纯运用疏 肝健脾的方法也只能解决一部分病人的问题 ,还有一部 分病人的病情没有得到解决 ,而在疏肝健脾的基础上配 合安神解郁 ,临床疗效明显得到提高 ,尤其患者的神经症 状的缓解与单纯疏肝健脾比较有明显的差异 ,体现出心 神调控在胃肠功能性疾病中有一定的作用[ 6 ] 。“血三脏” 模式即“心 - 脾 - 肝”三脏一体同治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科 学性显而易见。 第 23 卷 第 1 期 2 0 0 5 年 1 月 中  医  药  学  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23 No. 1 Jan . , 2 0 0 5 中 医 药 24    学 刊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  “血三脏”模式的提出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 ,是构 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调 经论》强调说 :“人之所有者 ,血与气耳。”周师认为 ,血液 的生成、运行、功能与心、脾、肝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肺朝 百脉 ,主治节的功能只是助心行血 ,与心、脾、肝三脏相 比 ,肺在血液系统中的作用不是十分重要。清·宁松生 《医林选青·卷血·先哲论治·补药得宜论》说 :“心为血之 主 ,而肝为血之藏也 ,然更重乎太阴 ,盖脾者荣之本 ,化源 之基 ,血之统也”。明·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说 :“人一 身所赖以生者惟血 ,而血生于心 ,藏于肝 ,统于脾”。因 此 ,周师提出了“血三脏”模式 ,它是“三脏一体”辨证模式 的“心一脾一肝”模式。虽然五脏所主七情志损伤相应之 脏 ,《内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医籍对此均有表述 : 心在志为喜为惊 ,过喜或过惊则伤心 ;肝在志为怒 ,过怒 则伤肝 ;脾在志为思 ,过思虑则伤脾 ;肺在志为悲为忧 ,过 悲则伤肺 ;肾在志为恐 ,过恐则伤肾。但是 ,周师认为“血 三脏”在人体生理活动和精神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 ,故情志内伤 ,最易损伤“心 - 脾 - 肝”三脏。其中心主 神志处主导地位 ,肝气郁结 ,易克脾土 ,而肝气郁结有心 烦易怒或精神抑郁等表现 ,故胃肠功能性疾病应从“心 - 脾 - 肝”三脏同治。笔者在临床中亦发现有些胃肠病病 人虽具有心烦易怒或精神抑郁、失眠多梦等肝气郁结的 症状 ,若只是疏肝解郁 ,忽略从心论治 ,不懂得“心 - 脾 - 肝”三脏同治 ,则临床疗效会大打折扣。因此 ,从中医整 体观出发充分认识“心 - 脾 - 肝”三脏一体的系统性 ,对 发展中医情志病学及胃肠病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血三脏”模式的基本病理模式如下 : 2  “血三脏”模式的理论基础 211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胃不和则卧不安”说明胃对 心神的影响 ;“久虑伤脾”则体现了心神对脾胃的影响。 心与脾胃关系密切。从经络布局上看 ,手少阴心经、手厥 阴心包经及它们的分支走向 ,与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及它们的分支走向均和我们所说的鸠尾以下至脐上二寸 之胃脘区域处感传相通的经络走势构成心与脾胃相关的 物质基础 ,从功能方面讲 ,脾胃主受纳、腐熟、运化水谷 , 是后天之本 ,脾胃运化失常 ,一方面可导致心失所养 ,进 而影响心主神志的功能 ;另一方面脾胃运化失常 ,可导致 痰湿、水饮等病理产物留聚扰心 ,影响心神功能。“心为 五脏六腑之大主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者 ,五脏六腑 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说明心在脏腑之中处主导及统 摄地位 ,七情虽与五脏相应 ,但最终仍由心主神明这一功 能统摄 ,即情志发于心而应于五脏。故心神失调 ,可影响 脾胃功能 ,导致出现纳呆、脘胀、便溏等症状。心脾关系 在“血三脏”模式的基本病理模式表现为 :心气 (阳) 虚 ———不能助脾运化 ———心脾两虚 ,脾虚不运 ———血源不 足 ———心阴 (血)虚。中医学理论中肝在调节情志活动中 亦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一作用是通过肝主疏泄这一功能 来实现的 ,其作用基础在肝阴 ,而肝阴与心主血脉这一功 能相关 ,另一方面心肝为子母之脏 ,肝火旺可引起心火 旺 ,而出现失眠、多梦等情志症状。心肝关系在“血三脏” 模式的基本病理模式表现为 :心血亏耗 ———血不养肝 ———肝阳上亢 ,肝失疏泄、肝血亏虚 ———心志不宁。肝与 脾胃关系在临证上表现为 :土虚木贼 ,肝脾失调 ,致中虚 气滞 ,症见胃脘胀痛 ,嗳气频频 ,或腹胀腹痛 ,肠鸣泄泻 , 并伴有神疲乏力 ,纳呆 ,食少等。肝气挟着肝火横逆犯 胃 ,胃失和降 ,多见于慢性肝病、慢性胃脘痛的急性发作 , 其诱因多为精神刺激、寒热失调、饮食失节等 ,症见脘胁 胀痛或加剧 ,伴嗳气、恶心、呕吐、吞酸或吐酸等。肝与脾 关系在“血三脏”模式的基本病理模式表现为 :肝气郁结 ———脾失健运 ,脾失健运 ———肝血不足。故临床治疗胃 肠功能性疾病应从“心 - 脾 - 肝”三脏同治 ,健脾和胃的 基础上应注重疏肝解郁、养心安神。 212  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学 说的提出使现代医学在整体观方面前进了一大步。神 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认为整个人体是一个由神经、 内分泌、免疫网络组成的系统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就 是通过三者之间的网络相互交流信息 ,密切协助在保持 自身协调的同时 ,完成对内环境稳态及循环、呼吸、消化、 泌尿、造血、生殖等系统的调节整合 ,使他们的活动在空 间和时间上严密组织起来 ,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从而达 到整体功能的协调统一即稳态[ 7、8 ] ,任何局部的变化都 会通过这种网络之间的信息传递而引起整个系统的变 化。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对脾胃的调控主要在三个 水平上相互作用 ,即 : ①自主神经系统 ; ②脑 - 下丘脑 - 垂体 - 内分泌轴 ; ③代谢反馈。其中脑 - 下丘脑 - 垂体 - 内分泌轴研究主要集中在脑肠肽方面[ 9 ] ,脑肠肽同时 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 ,通过脑肠肽的研究可以 很好地反映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控和胃肠道自身的控 制。其实这与周师“三位一体”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周 师认为不同直线的三点可构成一个平面 ,也即稳态。中 医讲究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实也是人体的一种“稳 态”。这与“三数”有着不言而喻的联系。而且 ,“三数”在 医学上的运用也屡见不鲜 ,例如 :靳瑞教授的“三针疗 法”,“三联医学”的临床运用。他十分推崇任继学教授 “人体三维生理系统”的学术思想 ,任老认为 :人体内外、 表里、上下皆有三维生理功能参与 ,而人的生命起源也是 如此。《素问·三部九候》说 :“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 ,三而 成人 ,三而三之 ,合则成九 ⋯⋯故神藏五 ,形藏四 ,合为九 脏。”而李时珍曰 :“命门者 , ⋯在七节之旁 ,两肾之间 ,二 丝著脊 ,下通二肾 ,上通心肺 ,贯属于脑 ,为生命之原 ⋯⋯”由此可知 (下转第 27 页)  第 1 期 许仕杰等 :周福生教授“血三脏”与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相关探讨 中 医 药 25    学 刊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11  荆芥配黄芪  既能益气固表 ,又能疏调气血 ,荆芥 助黄芪补中而兼化湿郁 ,使益气无满中之虑 ,补益而无恋 邪之患。 212  荆芥配防风  防风辛甘微温 ,解表升浮 ,疏肝泄肺 , 为祛风要药。二药相伍 ,则疏散风邪之功更捷 ,举凡风邪 为患 ,皆当荆防并用 ,以收除风之效。又因其皆能疏肝泻 肺 ,故又用于肝热日久 ,肺热郁结 ,上焦风热所致的肝热 头痛、风火头眩、肝热目赤等症。病虽为热症而不避其辛 温者 ,取其善能解郁 ,所谓火郁发之也。 213  荆芥配羌活  羌活味辛苦性温 ,气雄而散 ,味薄而 升 ,入少阴厥阴气分 ,配荆芥以理游风 ,祛风湿而利关节。 羌活专行气分 ,荆芥兼能入血 ,俱善祛风胜湿 ,合用则有 协同作用 ,而为风湿痹痛之要药。肝经郁热时又可疏散 其郁结。惟当注意实热或虚火时慎用。 214  荆芥配黄芩  黄芩味苦 ,泄中焦实火 ,酒炒上行于 肺 ,郁热上焦 ,风湿阻于中、上二焦时 ,以荆芥配黄芩用之 最妥。以其既能疏风清热 ,又能泄火祛湿邪 ,故能表里两 解 ,而治风热化火 ,郁于中上二焦者。 215  荆芥配木贼  木贼体轻而中空 ,味苦微温 ,能发汗 , 擅退目翳。目翳的产生多是肝热郁火 ,上蒸于目。目为 火户 ,肝家主之 ,风热入于足厥阴肝、足少阳胆 ,必用木贼 祛之 ,配以荆芥者 ,以其入肝而善祛风热也。 216  荆芥配地榆  地榆苦酸微寒 ,性沉而涩入下焦 ,凉 血分 ,主治肠风、崩中、血痢等因热郁下迫血分而致出血 之疾。凡出血之证 ,清则血止 ,过凉则寒凝 ,甚则血分瘀 塞 ,为害非浅。如配以荆芥 ,既能清血分之郁热而止血 , 又能调和血分以畅气机。习惯上炒黑用之 ,如有营卫不 和或湿邪留恋 ,则不必妙用。 217  荆芥配大黄 大黄大苦大寒 ,走而不守 ,荡涤肠胃 , 推陈致新 ,因其性猛 ,故号将军 ,又入血分 ,有化瘀生新之 力 ,配以荆芥 ,能倍增其力 ,且将其引入气分 ,既能温以化 瘀活血以通络 ,又能避免其攻之过猛 ,故有表里合用 ,气 血双调之功。 218  荆芥配白术 白术味甘苦温 ,燥湿健脾 ,补中益气 , 常用参苓共为补中之剂 ,今配合荆芥旨在防其滞膈满中 之弊 ,因荆芥善能宣郁化湿 ,疏调气机 ,疏化升和 ,故能醒 中阳 ,消痞满 ,助运化 ,增强参术的补益作用。 219  荆芥配川楝子  川楝苦寒入肝经泻火解郁 ,常用于 肝经郁热所致的胃脘痛、少腹痛、疝痛等症 ,惟其病机属 热者方宜 ,若寒痛则不宜用。川楝为厥阴气分之药 ,配以 荆芥 ,借其升和疏调之力 ,能增强疏肝解郁之效 ,更能解 除湿邪郁热 ,故用金铃子散时加入荆芥炭 ,则收效更佳。 2110  荆芥配片姜黄 片姜黄苦辛性温 ,入脾肝经 ,为血 中之气药 ,有下气破血 ,除风消肿之功 ,亦为行气开郁之 物 ,故升降散用之以升降气机之用 ,若配以荆芥疏肝解 郁 ,则开郁疏调 ,流通气机之力益增 ,二药配伍 ,广泛用于 诸郁不开。如气郁、湿郁、痰郁、食郁、血郁、火郁及寒凝、 冰伏等因药误所致郁结不开之证。 (上接第 23 页)因此少用为佳。此外对有破血逐瘀、攻坚 散结之虫类药如虻虫、蜣螂、土鳖虫等 ,他甚少应用 ,甚至 治肝硬化病人他用自拟简化鳖甲煎丸方时 ,原方有五味 虫药他也只用鳖甲单味 ,其它药也简化至 12 味 ,疗效满 意。 312  用药轻灵价廉  李教授使用药量一般较轻 ,常规量 在 10 至 15g 之间 ,草类药也在 30g 之内 ,药味常规在 12 至 15 味之间 ,极少在单一处方超越 17 味药 ,由于老年人 脾胃功能一般较弱 ,他的用药方法尤为合适。此外 ,李教 授对较昂贵之中药材如鹿茸、虫草等很少应用 ,除非病者 有能力负担又必须用者才处方。 4  小  结 治老年病要针对老年之生理病理特点 ,因老年病患 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临床涉及多个脏腑。李教授 临床辨证准确 ,诊断主次分明 ,治法清晰 ,加上临床喜用 平和之剂 ,药味精简而药量不多 ,反映出仲景《金匮》治杂 病精神 ,也照顾老年人生理脾胃功能低下、吸收力弱的特 性 ,因此遣方用药得心应手 ,临床疗效立竿见影 ,加上对 病人态度亲切、医德高尚而深受病家拥戴 ,也是后辈学习 典范。 (上接第 25 页)“肾 (命门) - 心 - 肺”形成人体三维系统 之一。 “血三脏”模式即“心 - 脾 - 肝”三脏一体同治胃肠功 能性疾病的提出具有一定的临床和中医基础理论意义 , 随着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 ,必将完善中 医药治疗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理论 ,提高疗效降低本病的 复发率 ,进一步证明“三位一体”辨证的科学性及临床意 义。 参考文献 : [ 1 ]  Talley NJ .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Ⅱprocess Gut [J ] . 1999 ,45 (Suppl Ⅱ) :111~115 [ 2 ]  Dressan DA. Richter J E , Talley NJ , et al.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J ] . Boston : little Brown & Co , 1994 ,1~74 [ 3 ]  李瑜. 精神心理异常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关系 [J ] . 中华 医学杂志 ,1999 ,79 (10) :799~780 [ 4 ]  周福生 ,张庆宏 ,等. 浅论心胃相关理论与胃肠功能性疾 病的相关性[J ] .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4 ,1 :8~9 [ 5 ]  周福生 ,吴文江 ,张庆宏. 胃肠功能性疾病证型分布的统 计分析[J ] .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 ,2002 ,2 (5) :438 ,442 [ 6 ]  周福生 ,张庆宏 ,等. 顺激合剂治疗胃肠功能性疾病生存 质量评价 [J ]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10 (5) :226~ 227 [ 7 ]  王学瑞. 谈生理功能的整体调节方式 [J ] . 医学与哲学 , 1999 ,20 (5) :23~25 [ 8 ]  王学瑞. 谈机体非特异性功能损伤 [ J ] . 医学与哲学 , 2002 ,23 (1) :1~3 [ 9 ]  陈元方. 北京国际脑肠肽会议综合会议报道 [J ] . 中华消 化杂志 ,1989 ,9 (3) :171~172 [ 10 ]  许仕杰 ,吴栓. 周福生教授三脏一体辨证新模式的提出及 临床运用[J ] . 中医药学刊 ,2004 ,5 (5) :14~16  第 1 期 赵文远 :赵绍琴教授妙用荆芥经验浅识 中 医 药 27    学 刊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档为【周福生教授“血三脏”与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相关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767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2-01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