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周易述 清 惠栋9

周易述 清 惠栋9

举报
开通vip

周易述 清 惠栋9周易述卷二十一 周易述卷二十一 元和恵棟撰 易微言下 道 繫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越紐錄。范子曰。道者。天地先生不知老。曲成萬物不名巧。故謂之道。道生氣。氣生陰。陰生陽。陽生天地。天地立然後寒暑燥濕日月星辰四時而萬物備術者天意也。 淮南天文曰。道曰規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爲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 韓非子主道曰。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故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故虚靜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解老曰。道者萬物之所然也。 鄭長者曰。體道無爲無見也。漢書藝文志...

周易述 清 惠栋9
周易述卷二十一 周易述卷二十一 元和恵棟撰 易微言下 道 繫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越紐錄。范子曰。道者。天地先生不知老。曲成萬物不名巧。故謂之道。道生氣。氣生陰。陰生陽。陽生天地。天地立然後寒暑燥濕日月星辰四時而萬物備術者天意也。 淮南天文曰。道曰規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爲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 韓非子主道曰。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故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故虚靜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解老曰。道者萬物之所然也。 鄭長者曰。體道無爲無見也。漢書藝文志。鄭長者二篇在道家。 管子四時曰。道生天地。 管子白心曰。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餘。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此謂道矣。注云。多少皆足者道也。 正篇曰。陰陽同度曰道。 内業曰。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復其來不舍謀乎。莫聞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見其形淫淫乎。與我俱生不見其形不聞其聲而序其成謂之道。注云。雖無形聲常依序而成。故謂之道。 文選注引管子曰。虚而無形謂之道。 形勢解曰。道者扶持衆物。使得生育而各終其性命者也。韓非子揚權曰。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德者。覈理而普至至于羣生斟酌用之。 又曰。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獨道之容。又曰。虚靜無爲。道之情也。參伍比物。事之形也。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喜之則多事。惡之則生怨。故去喜去惡虚心以爲道舍。又曰。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爲物之制。萬物各異理。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無常操。是以生死氣禀焉。萬智斟酌焉。萬事廢興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時得之以御其變氣。軒轅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與天地統。聖人得之以成文章。道與堯舜俱智。與接輿俱狂。與桀紂俱滅。與湯武俱昌。以爲近乎遊于四極。以爲遠乎常在吾側。以爲暗乎其光昭昭。以爲明乎其物冥冥。而功成天地。和光雷霆。宇内之物恃之以成。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隨時。與理相應。萬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萬物得之以敗。得之以成。道譬諸若水。溺者多飲之即死。渴者適飲之即生。譬之若劍㦸。愚人以行忿則禍生。聖人以誅暴則福成。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敗。得之以成。 莊子天地曰。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賈子新書道術曰。道者。所從接物也。其本者謂之虚。其末者謂之術。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無設施也。術也者。所從制物也。動靜之數也。凡此皆道也。 又道德說曰。道□疑而爲德。神載于德。德者。道之澤也。道雖神必載于德。 阮籍通老子論曰。道者自然。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文選十一。 遠 虞注易曰。乾爲遠。 老子德經曰。玄德深矣遠矣。 玄 文言曰。夫玄黄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黄。 說卦曰。震爲玄黄。虞注云。天玄地黄。震。天地之雜物。故爲玄黄。 考工記曰。天謂之玄。地謂之黄。廣雅曰。乾。玄天也。 月令曰。季冬天子居玄堂右个。蔡邕章句曰。玄。黑也。其堂尚玄。文選注八。 越語曰。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問焉。韋昭注云。謂魯哀十六年九月。 爾雅月名曰。九月爲玄。乾鑿度曰。乾漸九月。注云。乾御戌亥在于十月而漸九月。天謂之玄。故九月爲玄。 夏小正傳曰。玄九者。黑也。 說文曰。玄。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爲玄。象幽而入覆之也。 漢書郊祀志。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内赤。服虔曰。十月陰氣在外。故外黑。陽氣尚伏在地。故内赤也。朱氏震曰。坎。北方也。其色玄者。赤黑也。赤者。乾陽也。黑者。坤陰也。棟謂乾御戌亥。戌亥之月。乾坤合居。故赤黑爲玄。章懷張衡傳注云。玄。深也。 考工記鍾氏曰。三入爲纁。五入爲緅。七入爲緇。鄭注云。染纁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則爲緅。緅。今禮俗文作爵。言如爵頭色也。又再染以黑乃成緇矣。凡玄色者在緅緇之間。其六入者與。賈疏云。以緅入黑汁即爲玄。六入爲玄。但無正文。故此注與士冠禮注皆云玄。則六入與更以此玄入黑汁則名七入爲緇矣。 文選注引鍾會注老子曰。幽冥晦昧故稱爲玄。王弼曰。玄冥。嘿無有也。文選十一。 桓譚新論曰。揚雄作玄書以爲玄者天也。道也。言聖賢制法作事皆引天道以爲本。統而因附續萬類王政人事法度。故宓犧氏謂之易。老子謂之道。孔子謂之元而揚雄謂之玄。解嘲曰。知玄知默。守道之極。 老子道經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小也。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出于道。王弼注云。兩者謂始與母也。同出于玄也。異名所施不同也。在首則謂之始。終則謂之母也。訓暢令盡也。同謂之玄。玄。天也。玄之又玄。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衆妙之門。徼亦妙也。故曰衆妙。又曰。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王弼注云。玄德者。皆有德不知其至。出于幽冥者也。王弼注俱見文選注中。 淮南原道曰。舜執玄德于心而化馳若神。高注云。玄。天也。馳。行也。又覽冥曰。夫物類之相感玄妙深微。案。陽在地下稱玄。坤上六其血玄黄是。妙。古文眇。眇。小也。猶微也。陽在下。故言深。 太玄曰。天以不見爲玄。地以不形爲玄。人以心腹爲玄。天奥西北。鬱化精也。地奥黄泉。隱魄榮也。人奥思慮。含至精也。 張衡玄圖曰。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與先。包含道德。搆掩乾坤。橐籥元氣。禀受無原。御覽一。 老子道經曰。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河上公注云。玄。天也。言其節志精微與天通也。文選注。精微。今作玄妙。 神 繫上曰。神无方而易无體。變化故无方。自微及著故无體。又曰陰陽不測之謂神。神无方。故不測。又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爲乎。虞注云。在陽稱變。乾五之坤。在陰稱化。坤二之乾。陰陽不測之謂神。知變化之道。故知神之所爲。又曰。易无思也。无爲也。虞注云。天下何思何慮。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故无爲謂其靜也專。寂然不動。謂隱藏坤初機息矣。專。故不敢動者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感。動也。以陽變陰。通天下之故。謂發揮剛柔而生爻者也。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至神謂易隱初入微知幾其神乎。又曰。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神謂易也。謂日月。斗在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從天西轉。故不疾而速。是寂然不動。隨天右周。感而遂通。故不行而至者也。又曰。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又曰。鼓之舞之以盡神。虞注云。神。易也。陽息震爲鼓。陰消巽爲舞。故鼓之舞之以盡神。 繫下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漢書贊曰。易本隱以之顯。張揖曰。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是本隱也。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以類萬物之情。是之顯也。 又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姚信曰。陽稱精。陰爲義。入在初也。陰陽在初。深不可測。故謂之神。變爲姤復。故曰致用也。 說卦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說文神字下云。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妙萬物者。引出萬物也。 孟子曰。大而化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莊子外物曰。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郭注云。神人即聖人也。聖言其外。神言其内。 又曰。所存者神。 大戴禮哀公問。孔子曰。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取舍者也。 吕覽君守曰。至神逍遥。倏忽而不見其容。至聖變習移俗而莫知其所從。 荀子儒效曰。道出乎一。曷爲一。曰執神而固。曷謂神。曰盡善浹洽之謂神。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神固之謂聖人。又天論曰。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 大戴禮勸學曰。神莫大于化道。 史記律書曰。氣始于冬至。周而復生。神生于無形。精微故無形。成于有形。正義曰。天地既分。二儀已質。萬物之形成于天地之間。神在其中。然後數形而成聲。正義曰。數謂天數也。聲謂五聲也。言天數形則能成其五聲也。故曰神使氣。氣就形。形理如類。有可類或未形而未類。或同形而同類。類而可班。班。别也。義與辨同。類而可識。聖人知天地識之别。故從有以至未有。正義曰。從有。萬物形質也。未有。謂天地未形也。以得細若氣。微若聲。正義曰。氣謂大易之氣。聲謂五聲之聲。然聖人因神而存之。因神而存之。故謂之神。雖妙必効。妙。微眇。効猶見也。情核其華。道者明矣。華。榮華。有色貌也。道心之微。故曰榮道。非其聖心以乘聰明。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情核其華道者明。故成形之情。神者物受之而不能知。日用而不知。及其去來。夫微之顯。故有去來。故聖人畏而欲存之。誠不可弇。故畏而欲存之。唯欲存之。神之亦存。神其神。故神存。其欲存之者。故莫貴焉。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故莫貴焉。孟子曰。所存者神。管子曰。神者至貴也。 詩氾歴樞曰。卯酉爲革政。午亥爲革命。神在天門。出入候聽。宋均注云。神。陽氣。君象也。天門戌亥之間。乾所據者。郎顗傳。 墨子公輸曰。治于神者衆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衆人知之。 法言問神曰。或問神。曰。心請問之。不知神在心。故復問。曰。潛天而天。潛地而地。如乾之初九。天地神明而不測者也。心之潛也猶將測之。况于人乎。況于事倫乎。敢問潛心于聖。曰。昔仲尼潛心于文王矣。達之。顔淵亦潛心于仲尼矣。未達一間耳。神在所潛而已矣。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萬物作類。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人心其神矣乎。操則存。捨則亡。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能常操而存者其惟聖人乎。至誠無息。聖人存神索至。注云。存其精神。探幽索微。成天下之大順。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際。使之而無間者也。 先知曰。先知其幾于神乎。注云。神以知來。先知近于神。 揚雄解嘲曰。爰清爰靜。游神之庭。 班固賓戲曰。銳思于豪芒之内。潛神默記。恒以年歲。師古曰。豪芒喻纖微也。 管子心術曰。去欲則宣。宣。通也。宣則靜。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神者。至貴也。故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焉。故曰不潔則神不處。 内業曰。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化不易氣。變不易智。 荀子不苟曰。誠信生神。注。中庸曰。至誠如神。 淮南泰族曰。故大人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故聖人懷天氣。抱天心。執中含和。不下廟堂而衍。四海變習易俗。民化而遷善。若性諸己能以神化也。後漢書。李固上疏曰。臣聞氣之清者爲神。人之清者爲賢。 幽贊 樂記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聖人作易。其始也。幽贊于神明。其終也。明贊于天地幽贊一也。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一貫三也。幽明附 繫辭曰。知幽明之故。幽。北方也。坎也。明。南方也。離也。尚書堯典。宅南郊曰明都。宅朔方曰幽都。檀弓曰。葬于北方北首之幽之故也。說卦曰。離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此幽明之故也。 妙 理微謂之妙。妙猶眇也。自廣雅訓妙爲好而其義始晦。 繫下曰。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虞注云。幾者。神妙也。顔子知幾。故殆庶幾。案。妙。古文眇。眇。小也。猶微也。荀悅申鑒曰。理微謂之妙。章懷後漢書訓妙爲美。此俗訓。 說卦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董遇本妙作眇。眇。小也。繫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又曰。知幾其神乎。虞注云。至神謂易隱初入微。又云。陽在復初稱幾。隱初入微。陰陽不測。故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師古漢書昭帝紀注曰。眇。微也。 中庸曰。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朱子注云。其大無外。其小無内。案。淮南精神曰。無外之外。至大也。無内之内。至貴也。高誘注云。言天無有垠。外而能爲之外。諭極大也。無内言其小。小無内而能爲之内。道尚微妙。故曰至貴。又曰。能知大貴。何往而不遂。高誘注云。大貴謂無内之内。言道至微。能出入于無間。 老子道經曰。常無欲以觀其妙。注云。妙。要也。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也。鍾會注云。文選注。妙者。極之微也。 莊子庚桑曰。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淮南時則曰。仲夏之月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高誘曰。至。極也。陽盡午中而微陰妙重淵矣。此陽陰爭辨之際。 漢書張敞傳。敞上封事曰。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言之微眇。書不能文也。 揚雄解難曰。抗辭幽說。閎意眇指。師古曰。眇讀爲妙。曹大家幽通賦注云。眇。微也。 又曰。聲之眇者不可同于衆人之耳。注同前。 淮南齊俗曰。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眇者無度量。 吕氏春秋謹聽曰。賢者之道牟而難知。妙而難見。高誘云。牟猶大也。賢者之道磥落不凡。惟義所在。非不肖所及。故難知也。其仁愛物本于中心精妙幽微。亦非不肖所及。故難見也。 吕覽用兵曰。有巨有微。高誘曰。巨觕略微要妙覩未萌之萌也。 誠 文言曰。閑邪存其誠。又曰。修辭立其誠。虞注云。乾爲誠。 大學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又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中庸曰。子曰。鬼神之爲德其盛矣乎。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又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又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又曰。唯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又曰。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又曰。唯天下至誠爲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荀子曰。養心莫善於誠。又曰不誠則不獨。大學言誠意而歸之慎獨。則誠猶獨也。易乾鑿度論易之義云。移物致耀至誠專密。鄭注云。移。動也。天確爾至誠。故物得以自動。寂然專密。故物得以自耀也。若然。則存誠猶慎獨。獨即至誠也。 乾鑿度曰。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易者以言其德也。虚無感動。清靜炤哲。移物致耀。至誠專密。 漢書孔光傳。光對策曰。書曰。天既付命。正厥德言。正德以順天也。又曰。天棐諶辭。諶。誠也。諶辭。至誠之辭也。言有誠道。天輔之也。明承順天。道在于崇德博施加精致誠孳孳而已。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獲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親弗悦。弗信于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此上述其師子思之語。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韓詩外傳曰。唐虞之法可得而考也。其喻人心不可及矣。詩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孰能及之。 又曰。勇士一呼而三軍皆避。士之誠也。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寢石以爲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飲羽。下視知其爲石。石爲之開。而況人乎。夫倡而不和。動而不僨。中心有不全者矣。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先王之所以拱揖指麾而四海來賓者。誠。德之至也。色以形于外也。詩曰。王猷允塞。徐方既來。 吕覽精通曰。人或謂兔絲無根。兔絲非無根也。其根不屬也。伏苓是屬。連也。慈石召鐵。或引之也。石。鐵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之。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樹相近而靡。或軵之也。聖人南面而立。以愛利民爲心。心在利民。號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頸舉踵矣。則精通乎民也。精誠通洞于民使之然也。夫賊害于人。人亦然。今夫攻者。砥厲五兵。發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樂。非或聞之也。神者先告也。非聞将見攻也。神先告之。令其志意愁戚不樂。身在乎秦。所親愛在于齊。死而志氣不安。精或往來也。德也者。萬民之宰也。宰。主也。月者。羣陰之本也。月望則蚌蛤實。羣陰盈。月晦則蚌蛤虚。羣陰虧。夫月形乎天而羣陰化乎淵。聖人形德乎己而四荒咸飭乎仁。所謂誠乎此而諭乎彼。養由基射虎中石。矢乃飲羽。誠乎虎也。伯樂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宋之包丁好解牛。所見無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見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𨟖硏。𨟖。砥也。順乎理。誠乎牛也。故君子誠乎此而諭乎彼。感乎己而發乎人。 莊子漁父曰。孔子愀然曰。問漁父。請問何謂真。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真即誠也。誠者天之道。故真亦受于天。自然不可易也。吕覽具備曰。三月嬰兒。軒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鉞在後。弗知惡也。慈母之愛諭焉誠也。故誠有又。誠乃合于情。當作精。精有又。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動也。中孚信及豚魚。吕梁忠信亦爾。又况有血氣者乎。故凡說與治之務莫若誠以誠。說則信。著之以誠。治則化行之。聽言哀者不若見其哭也。聽言怒者不若見其鬭也。說與治不誠。其動人心不神。 淮南泰族曰。夫蛟龍伏寢于淵而卵割于陵。螣蛇雄鳴于上風。雌鳴于下風而化成形。精之至也。故聖人養心莫善于誠。至誠而能動化矣。又曰。聖主在上位。廓然無形。寂然無聲。官府若無事。朝廷若無人。無隱人。無軼民。無勞役。無寃刑。四海之内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指。夷狄之國重譯而至非。户辨而家說之也。推其誠心施之天下而已矣。詩曰。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内順而外寧矣。 班固幽通賦曰。精通靈而感物兮。神動氣而入微。曹大家注云。言人參于天地。有生之最神靈也。誠能致其精誠則通于神靈。感物動氣而入微者矣。養流睇而猿號兮。李虎發而石開。養由基李廣。非精誠其焉通兮。苟無實其孰信。操末技猶必然兮。矧耽躭。躬于道真。師古曰。躬。親也。射者微技。猶能精誠感于猿石。况立身種德。親躭大道而不倦者乎。 仁附 子曰。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此語合于易理。仁乃乾之初生之道也。故未見蹈仁而死。極其變如求仁得仁。殺身成仁。乃全而歸之之義。不可言死。禮記。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中甲子卦氣起中孚。大玄凖之爲中。 大舜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周公設官分職以爲民極。極。中也。虞周皆既濟之世。贊化育之功。同也。 復彖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案。冬至復加坎。坎爲亟心。亟古文極。中也。然則天地之心即天地之中也。董子繁露曰。陽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陰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陰陽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起皆必于中。中者天地之太極也。日月之所至而郤也。長短之隆不得過中天地之制也。如董子之言則天地之心兼二至也。象至日閉關兼二至。 繫上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荀爽注云。易謂坎離。陽位成于五。五爲上中。陰位成于二。二爲下中。故易成位乎其中。案。易簡即天地之中也。 成十三年左傳。劉子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 明道程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天命之謂性也。荀爽對策曰。昔者聖人建天地之中而制禮。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又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又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又曰。立天下之大本。 周語曰。王將鑄無射。問律于伶州鳩。對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考。合也。謂合中和之聲而量度之以制樂也。度律均鍾百官軌儀紀之以三。天地人。平之以六。六律。成于十二。律吕。天之道也。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黄鍾。十一月曰黄鍾。乾初九也。六者。天地之中。天有六氣。降生五味。天有六甲。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畢矣。而六爲中。故六律六吕而成天道黄鍾初九六律之首。故以六律正色爲黄鍾之名。重元正始之義也。所以宣養六氣九德也。六氣。陰陽風雨晦明也。九德。九功之德。水火金木土榖正德利用厚生也。十一月陽伏于下物始萌。于五聲爲宫。含元處中。所以徧養六氣九德之本。 三統曆曰。四分月法以其一乘章月是爲中法朔不得中是爲閏月。言陰陽雖交不得中不生。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天者。中也。三合然後生。故云不得中不生。 論語。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禄永終。舜亦以命禹。 孟子曰。湯執中。 善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又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虞注云。初乾爲積善。 繫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又曰。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虞注云。復以自知。中庸曰。子曰。回之爲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一善謂乾初。即復初也。復初爲中行。故云擇乎中庸。得一善與繫辭相發明。 大戴禮勸學曰。積善成德。案。初爲善。三爲成德。故文言曰。君子以成德爲行。漢議郎元賓碑云。乾之積善謂乾三也。陽成于三。積善成德。至三而成。 晉語。𡩋莊子曰。善德之建也。積善成德。故爲德之建。 純 文言曰。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中庸曰。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爲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爲文也。純亦不已。朱子曰。純。純一不雜也。 鄭語。史伯曰。建九紀以立純德。韋昭曰。建。立也。純。純一不尨駁也。賈唐曰。九紀。九功也。 乾鑿度曰。易卦六十四分爲上下。象陰陽也。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鄭注云。陽道專斷。兼統陰事。故曰純也。 又曰。消息純者爲帝。不純者爲王。六子上不及帝。下有過王。故六子雖純不爲乾坤。 楚語。觀射父曰。先王之祀也。以一純二精。韋昭注云。一純。心一而潔也。二精。所用玉帛也。又曰。聖王正端冕以其不違心。帥其羣臣精物以臨監享祀。無有苛慝于神者謂之一純。韋昭注云。不違心謂心思端正服則端冕。 禮投壺曰。二算爲純。釋文云。純音全。鄭注。儀禮如字。云。純。全也。案。純訓全。乾爲純者。陽兼陰爲一。兼故全。陽兼陰爲一。故又訓爲一。 莊子刻意曰。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 辨精字義 文言曰。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繫上曰。精氣爲物。虞注曰。乾純粹精。故主爲物。鄭注云。精氣謂七八也。精氣謂之神。 又曰。是故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虞注云。神以知來。感而遂通謂幽贊神明而生蓍也。至精謂乾。純粹精也。 繋下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姚信曰。陽稱精。陰爲義。入在初也。陰陽在初。深不可測。故謂之神。變爲姤復。故曰致用也。 又曰。男女搆精。虞注云。乾爲精。 中庸曰。致廣大而盡精微。 禮記禮器曰。德産之致也精微。鄭注。致。致密也。 經解曰。絜靜精微。易教也。案。絜靜。坤也。精微。乾也。 周語内史過曰。先王知大事之必以衆濟也。故袚除其心。精也。精。潔也。然則長衆使民之道。非精不和。今晉侯以惡。實棄其精也。 公羊莊十年傳曰。觕者曰侵。精者曰伐。何休云。觕。麤也。精猶精密也。吕覧愛士曰。此兵之精者也。高注云。言能用兵勝負死生之本。所由克敗。故曰此兵之精妙矣。荀子成相云。大參乎天。精微而無形。莊子秋水曰。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 管子心術曰。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神者至貴也。故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焉。 精靜同義。在乾爲精。在坤爲靜。故經解曰。絜靜精微。 董子繁露曰。氣之清者爲精。白虎通曰。精者。靜也。 淮南天文曰。天地之襲精爲陰陽。陰陽之專爲四時。四時之散精爲萬物。高誘注曰。襲。合精氣也。 又曰。二陰一陽成氣二。二陽一陰成氣三。高誘注云。陰粗确故得氣少。陽精微故得氣多。 吕覧大樂曰。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爲形。不可爲名。彊爲之謂之太乙。高誘注云。精微又云精微妙也。 又君守曰。天無形而萬物以成。至精無象萬物以化。大聖無事而千官盡能。此乃謂不教之教。無言之詔。 又博物志曰。孔某墨翟晝日諷誦習業。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夜則夢見文王周公而問其道也。用志如此其精也。精。微密也。何事而不達。何焉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將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史游曰。積學所致無鬼神。故曰有鬼告之。 三統曆曰。銅爲物之至精。不爲燥濕寒暑變其節。不爲風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于士君子之行。 淮南本經曰。天之精。日月星辰雷電風雨也。 管子内業曰。凡物之精此則爲生。注云。精神之至靈者得此則爲生。下生五穀上爲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聖人。 心術曰。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宣。通也。靜則精。精則獨立矣。又曰。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又曰。一氣能變曰精。一事能變曰智。 太玄曰。一六爲水爲北方爲冬侟精。范望注云。精者氣之妙也。言微陽始生。氣精妙也。 莊子天下曰。以本爲精。以物爲粗。 老子道經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韓詩外傳曰。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優得師。莫慎一好。好一則博。博則精。精則神。神則化。是以君子務結心乎一也。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墨子公孟曰。公孟子曰。實爲善人孰不知。譬如良玉。處而不出有餘精。公孟子即公明子聖人之徒也。實爲善。即誠也。 馮衍德誥曰。沈情幽思。引六精之微。文選注四。 易簡 繫上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虞注云。陽見稱易。陰藏爲簡。簡。閱也。乾息昭物。天下文明。故以易知。坤閱藏物。故以簡能矣。陽見稱易謂初九。乾息昭物謂九二。 又云。易則易知。簡則易從。虞注云。乾縣象著明。故易知。坤陰陽動闢。故易從。 又云。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虞注云。易爲乾息。簡爲坤消。乾坤變通。窮理以盡性。故天下之理得矣。 繫下曰。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又作退。然示人簡矣。虞注云。陽在初弗用。確然無爲。潛龍時也。不易世。不成名。故示人易者也。退。安。簡。閱也。坤以簡能。閱内萬物。故示人簡者也。 又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虞注云。險謂坎也。乾二五之坤成坎離。日月麗天。天險不可升。故知險者也。阻。險阻也。坤二五之乾。艮爲山。險坎爲水。巽高兌下。地險山川丘陵。故以知阻也。 越語。范蠡曰。節事者與地與地。法地。唯地能包萬物以爲一。其事不失。爲一。不偏也。不失。不失時也。 坤以簡能。陰藏爲簡能。包萬物以爲一。所謂簡能也。 乾鑿度曰。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管三成爲道德苞籥易者以言其德也。繫曰。德行恒易。通情无門。藏神无内也。簡易无爲。故天下之性莫不自得也。光明四通。簡易立節。簡易者。寂然無爲之謂也。天地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八卦錯序。律曆調列。五緯順軌。四時和栗孳結。四瀆通情。優游信潔。根著浮流。氣更相實。此皆言易道無爲。故天地萬物各得以自通也。虛无感通。清淨炤哲。移物致耀。至誠專密。不煩不撓。淡泊不失。此其易也。 鄭玄易贊曰。即易序。易之爲名也。一言而函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繫辭云。乾坤其易之蕴耶。又曰。易之門户耶。又曰。夫乾寉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此言其簡易之法則也。 法言五百曰。或問天地簡易而聖人法之何五經之支離。曰。支離蓋其所以爲簡易也。由博而約。已簡已易焉支焉離。約則簡易。 易 繫上曰。乾以易知。鄭注云。易。佼易也。今本乾鑿度曰。俲易立節。俲即佼也。 簡缺 性命 文言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說卦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虞注云。乾爲性。 詩丞民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鄭箋曰。天之生衆民。其性情有物象謂五行。仁義禮智信也。其情有所法。謂喜怒哀樂好惡也。然而民所執持有常道。莫不好有美德之人。正義曰。因經物則異文。故箋分性情爲二。性爲五性。情爲六情以充之。五性本于五行。六情本于六氣。洪範五行。水火金木土。禮運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是人性法五行也。昭元年左傳曰。六氣。陰陽風雨晦明也。昭二十五年左傳。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于六氣。是六情法六氣也。五行謂仁義禮智信者鄭于禮記之說以爲木行則仁。金行则義。火行則禮。水行則智。土行則信是也。六情有所法者。服虔左傳之注以爲。好生于陽。惡生于陰。喜生于風。怒生于雨。哀生于晦。樂生于明是也。棟案。翼奉之說。以六情通于十二律。北方之情好也。好行貪狼。申子主之。東方之情怒也。怒行陰賊。亥卯主之。二陰並行。是以王者忌子卯也。南方之情惡也。惡行廉貞。寅午主之。西方之情喜也。喜行寬大。巳酉主之。二陽並行。是以王者吉午酉也。上方之情樂也。樂行姦邪。辰未主之。下方之情哀也。哀行公正。戌丑主之。辰未屬陰。戌丑屬陽。萬物各以其類應。又云。詩之爲學。性情而已。五性不相害。六情更興廢。觀性以曆。觀情以律。張晏曰。性謂五行也。曆謂日也。晉灼曰。翼氏五性。肝性靜。靜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禮。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性堅。堅行義。乙庚主之。腎性智。智行敬。丁壬主之也。 大戴本命曰。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春秋元命包曰。陰陽之性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化于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 太玄曰。察性知命。原始見終。又曰。一生一死。性命瑩矣。瑩。明也。又曰。考終命存乎成。 吕覧貴當曰。治欲者不于欲欲。貪欲也。于性。性者。萬物之本也。不可長。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數也。 春秋元命包曰。陰陽之性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 性反之辨 堯舜性之也。乾元用九。一以貫之也。湯武反之也。不遠復。无祗悔元吉也。堯舜生知安行也。湯武學知利行也。及其知之。及其成功一也。孔子性之也。顔淵反之也。 三才 繫上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陸績注云。此三才極至之道。 案。極。中也。三極。謂天地人之中也。 繫下曰。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說卦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虞注云。謂參天而兩地。乾坤各三爻而成六畫之數也。 繫上曰。大衍之數五十。述曰。大衍之數五十。三才五行之數也。三才者。日十辰十星二十八合五十。日合于天統。月合于地統。星主斗合于人統。故曰三才五行者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土生數五。成數五。本揚子太玄月令五行舉成數。中央土。其數五。與太玄合。五十有五減五。故五十。此五行之數也。繫曰。參五以變。漢人解參五皆謂三才五行。 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越語范蠡曰。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韋昭曰。參。三也。天地人事三合乃可以成大功。 左傳昭十一年。三墳。馬融云。三墳。三氣。陰陽始生天地人之氣也。左傳正義。 易乾鑿度曰。易始于一。鄭注云。易本无體。氣變而爲一。故氣從下生。分于二。清濁分于兩儀。通于三。陰陽氣交。人生其中。故爲三才。 劉歆三統曆曰。三統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紀也。十一月乾之初九陽氣伏于地下。始著爲一。萬物萌動。鍾于太陰。故黄鍾爲天統。律長九寸。九者所以究極中和爲萬物元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六月坤之初六。陰氣受任于太陽。繼養化柔。萬物生長。楙之于六合之内,令剛柔有體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正月乾之九二。萬物棣通。族出于寅。人奉而成之。仁以養之。義以行之。令事物各得其理。寅。木也。爲仁。其聲商也。爲義。故太簇爲人統。律長八寸。象八卦。宓戲氏之所以順天地通神明類萬物之情也。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春秋元命包曰。天人同度。正法相受垂文象人行其事謂之教。教之爲言效也。道之始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后以裁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此三律之謂矣。是爲三統。其于三正也。黄鍾子爲天正。林鍾未之衝丑爲地正。太簇寅爲人正。三正正始。是以地正適其始紐于陽。東北丑位。易曰。東北喪朋。迺終有慶。答應之道也。論語疏曰。統者。本也。謂天地人之本。 又曰。太極元氣。函三爲一。極。中也。元。始也。孟康曰。元氣始起于子未分之時。天地人混合爲一。故子數獨一也。 又曰。三統合于一元。王砅元珠密語曰。天地人俱生于太初。 董子繁露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爲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說文曰。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字林曰。王者。天地人一貫三爲王。天下所法也。法言君子曰。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 又曰。唯人道可以參天。 周書小開武曰。周公曰。三極一維天九星。二維地九州。三維人四虞。 揚子太玄曰。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注云。天地人三者俱謂之玄。玄。天也。故以天名也。又曰。君臣父子夫妻之道。注云。此三者。人倫之大綱。俱行于天也。 才 孟子論性而及才。才者。天之所降。故曰降才。即說卦之三才也。在天曰陰陽。在地曰柔剛。在人曰仁義。故孟子論爲不善云。非才之罪。因舉仁義禮智而云。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繼而言天之降才。繼又言存乎人者有仁義。而云牿亡之後未嘗有才。知才爲天之所降明矣。 情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爲善矣。又云。若夫爲不善非才之罪也。繼又云。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爲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孟子言性而及情。情猶性也。故文言曰。利貞者。性情也。俗本云。利貞者。性情也。王弼注。遂有性情之語。是性善而情惡。非孟子之義也。 彖傳曰屢言天地之情。情猶性也。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情和而性中。故利貞者。性情也。利貞故中和。六爻不皆中,故云貞。 積 易中庸皆言積。荀子亦言積。學記。比年入學一段乃學之積也。記蛾子時術之。鄭氏以爲其功乃復成大垤。此積之效也。 易乾初九上經。潛龍勿用。干寶注曰。初九甲子天正之位而乾元所始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 坤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虞注云。謂初乾爲積善。以坤牝陽滅出復震爲餘慶。謂東北喪朋乃終有慶也。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坤積不善以臣弑君。以乾通坤。極姤生巽爲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坤消至二。艮子弑父。至三成否。坤臣弑君。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剛爻爲朝。柔爻爲夕。由辨之不早辨也。鄭云。辨。别也。述云。復小而辨于物則辨之早矣。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穀梁僖十七年傳曰。君子惡惡疾其始。 繫上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甲子卦氣起中孚互艮爲居。巽陽隱室。故居其室。震爲出爲言。善謂復初。震巽同聲相應。故千里之外應之。邇謂坤。不善謂姤復。差以豪釐。繆以千里。故千里之外違之。坤爲身爲民爲邇。震爲行。乾爲遠。樞主闔闢。機主發動。乾陽爲榮。坤陰爲辱。故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中孚二變成益。巽風動天。震雷動地。故云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艮爲慎。故可不慎乎。 繫下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虞注云。乾爲積善。陽稱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坤爲積惡爲身。以乾滅坤。故滅身者也。小人以小善爲无益而弗爲也。小善謂復初。以小惡爲无傷而弗去也。小惡謂姤初。故惡積而不可弇。謂陰息姤至遯。子弑其父。故惡積而不可弇。罪大而不可解。陰息遯成否。以臣弑君。故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吕覧别類曰。義小爲之則小有。福大爲之則大有。福于禍則不然。小有之不若其亡也。高注云。禍雖微小。積小成大。故不若亡。 揚子太玄曰。君子在玄則正。在福則沖。在禍則反。小人在玄則邪。在福則驕。在禍則窮。案。在玄則正。慎獨也。在易爲乾初九。在玄則邪閒居爲不善也。在易爲坤初六。 賈子新書脩政。語曰。顓頊曰。功莫美于去惡而爲善。罪莫大于去善而爲惡。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緣善也。非吾惡惡而已也。惡緣惡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 大戴禮保傅曰。易曰。正其本。萬物理。本謂初。范升傳。正其本。萬物理。劉向說苑。建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釐。初尙微。故云毫釐。詩云。德輶如毛。差之千里。積善餘慶。積惡餘殃。故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辨之早。棟案。此語本諸日法。後漢太史令虞恭曰。日法所該,通遠無已。損益毫釐。差以千里是也。 禮記經解曰。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易曰。君子慎始。差以毫釐。繆以千里。此之謂也。鄭注云。始謂其微時也。正義曰。此易繫辭文也。愚謂此繫辭逸文。 史記。太史公曰。敍曰。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察其所以皆失其本矣。謂不早辨。故易曰。差以毫釐。繆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漸久矣。周易述疏云。古文周易太史公猶見其全而大小戴禮察保傅經解及易緯卦驗亦引之。或遂以爲緯書之文。非也。 韓非子外儲說曰。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說春秋。子夏曰。春秋之記。臣弑君。子弑父者以十數矣。皆非一日之積也。有漸而至矣。凡姦者行久而成積。積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殺。故明主蚤絶之。又曰。子夏曰。善持勢者蚤絶姦之萌。 管子權脩曰。欲民之正則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無傷國不可得矣。 尚書大傳曰。書曰。三嵗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其訓曰。一至三以至九年。天數窮矣。羊德終矣。積不善至于幽六極以類降。故黜之。積善至于明五福以類升。故陟之。皆所自取聖無容心也。揚子太玄曰:陽推五福以類升。陰幽六極以類降。升降相關。大貞乃通。蓋畫卦與衍疇其類一也。 淮南繆稱曰。易曰。剝之不可遂盡也。故受之以復。積薄爲厚。積卑爲高。故君子日孳孳以成煇。小人日快快以至辱。其消息也。離朱弗能見也。消息微。故離朱弗能見。 徐幹中論脩本曰。先民有言。明出乎幽。著生于微。故宋井之霜以基昇正之寒。黃蘆之萌以兆大中之暑。事亦如之。故君子脩德始乎笄丱。終乎鮐背。創乎夷原。成乎喬嶽。易曰。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積小致大之謂也。 韓非子喻老曰。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爭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聖人早從事焉。 漢書仲舒對策曰。冊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紂。寖微寖滅寖明寖昌之道虛心以改。臣聞眾少成多積小至鉅。故聖人莫不以晻。暗。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于諸侯。舜興乎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言出于己。舜察邇言。不可塞也。行發于身。不可揜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易卦氣起中孚始著爲一。初九是也。初九體震。與姤旁通。震爲言爲行。震雷動地。巽風動天。故動天地。乾爲積善。初尚微小。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詩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故堯兢兢日行其道。而舜業業日致其孝。積善而名顯。得彰而身尊。此其寖明寖昌之道也。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又云。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漸至。故桀紂雖亡道。然猶享國十餘年。此寖微寖滅之道也。 漢書枚乘書曰。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何自來。納猶藏也。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䋁斷幹。孟康曰。西方人名屋梁爲極。單。一也。一梁謂井鹿盧也。言鹿盧爲梗索久鍥斷井幹也。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靡。盡也。我有好爵。我與爾糜之。與此靡同。夫十圍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絕。手可擢而拔。據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礱底厲。不見其損。有時而盡。底。柔石也。厲。皁石也。種樹畜養。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此當有成文傳自聖人之徒。 法言脩身曰。君子微慎厥德。悔吝不至。何元憞之有。注云。微。纖也。悔吝。小疵也。元憞。大惡也。 賈誼新書審微曰。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非以善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為一足以亂國家也。當夫輕始而傲微。其流而令于大亂。是故子民者謹焉。夫事有逐奸。勢有召禍。老耼曰。爲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管仲曰。備患于未形。上也。語曰。𤒰𤒰弗滅。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適亂如地形之惑人也。機漸而往。俄而東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繆千里。 老子道德經曰。爲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大略曰。夫盡小者大。積微者著。德至者色澤洽。德潤身。行盡而聲聞遠。小人不誠于内而求之于外。 文子曰。積道德者。天與之。地助之。文選注廿九。 張衡東京賦曰。堅冰作于履霜。尋木起于蘖栽。薛綜注云。言事皆從微至著。不可不慎之于初。所以尋木起于牙蘖。洪波出于涓泉。 呂東萊曰。乾之初九曰。乾龍勿用。坤之初六曰。履霜堅冰至。陽者善之類也。坤者惡之類也。善端初發。且要涵養。惡念初生。便須翦除。 天地尚積 京房易傳曰。積陽爲天。積陰爲地。 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爲物不貳。不貳。一也。荀子曰。并一而不貳。所以成積也。並一而不貳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案。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故通于神明。則其生物不測。詳下文。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覆出以起下文。今夫天以下言積。斯昭昭之多。鄭注。昭昭猶耿耿。小明也。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在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鄭注云。此言天之高明本生昭昭。地之博厚本由撮土。山之廣大本起卷石。水之不測本從一勺。皆合少成多。自小致大。爲至誠者亦如此乎。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爲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爲文也純亦不已。鄭注云。天所以爲天。文王所以爲文。皆由行之不已。爲之不止。如天地山川之云也。易曰。君子以慎德積小以成高大是與。正義曰。此一節明至誠不已則能從微至著。從小至大。 聖學尚積 詩敬之曰。日就月將有緝熙于光明。鄭箋云。日就月行。言當習之以積漸也。 學記曰。古之教者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注云。蛾。蚍蜉也。蚍蜉之子。微蟲耳。時術蚍蜉之所爲。其功乃復成大垤。 又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鄭注云。源。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始出一勺。卒成不測。正義曰。猶學。初爲積漸後成聖賢也。 大戴勸學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乾初爲善。乾三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循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同。 荀子儒效曰。人無師法則隆情矣。有師法則隆性矣。而師法者。所得乎積。原本作情。注云當作積。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獨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爲也。然而可化也。積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爲乎。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貳所以成積也。與中庸其爲物不貳義同。習俗移質。并一而不貳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故通于神明。故積土而爲山。積水而爲海。旦暮積謂之歲。至高謂之天。至下謂之地。宇中六指謂之極。六指。上下四方。盡六指之遠則爲六極。言積近以成遠。塗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彼求之而後得。爲之而後成。積之而後高。盡之而後聖。故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性惡曰。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 尸子曰。水積則生吞舟之魚。土積則生豫章之木。學積亦有生焉。 王者尚積 詩皇矣序曰。皇矣美周也。天監代殷莫若周。周世世脩德莫若文王。 家語好生曰。周自后稷積行累功以有爵土。公劉重之以仁。及至大王亶父敦以德讓。其樹根置本。備豫遠矣。漢書婁敬傳。敬曰。周之先自后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餘世。 荀子彊國曰。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愚謂此言積微自日而月。自月而時。自時而歲。不從微始非積也。故曰不勝。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于小事者矣。以小至大。故月不勝日。原本作熟。先子從宋本改。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縣日也博。其爲積也大。楊注。博謂所縣繫時日多也。大謂積小以成大。若蟻蛭然也。大事之至也希。其縣日也淺。其爲積也小。愚按。此所謂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也。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善日謂敦化。比于小事者也。月不勝日。故善日者王。善時謂興務于大事者也。時不勝月。故善時者霸。補漏者危。楊注。不能累功累業至于幣漏然後補之也。大荒者亡。楊注。都荒廢不治者。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一日二日萬機。王者敬日也。聲色化民。霸者敬時也。敬日者在隱微幽獨。敬時者在政教號令。僅存之國危而後戚之。亡國至亡而後知亡。至死而後知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時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志也。善積成名。故功名不可勝日志也。財務貨寳以大爲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詩曰。德輶如毛。毛猶微也。民鮮克舉之。此之謂也。楊注引之以明積微至著之功也。 以易言之。微即乾之初九也。乾元用九而天下治。故德輶如毛。民鮮克舉。 大戴禮禮察曰。凡人之知。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後。禮云禮云貴絕惡于未萌而敬起于微眇。敬起當從治安策作起敬。使民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聼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此之謂也。爲人主計者。莫如安審取舍。所謂辨之早。取舍之極定于内。安危之萌應于外也。師古曰。極。中也。萌。始生也。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然。治安策云。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而人之所行各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法積而民怨倍。禮義積而民和親。古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之善者異。或導之以德教。或敺之以法令。導之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樂。敺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哀戚。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我以爲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然湯武能廣大其德。久長其後行五百歲而不失。秦王亦欲至是而不能持天下。十餘年即大敗之。此無他故也。湯武之定取舍審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也。此即積善積惡之應。而其原皆在於微眇。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取舍之謂也。 淮南繆稱曰。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爲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爲大善。不謂小不善爲無傷也而爲之。小不善積而爲大不善。是故積羽沉舟。群輕折軸。故君子禁于微。壹快不足以成善。積快而爲德。壹恨不足以成非。積恨而成怨。故三代之善。千歲之積譽也。桀紂之謗。千歲之積毀也。 孟子言積善 孟子公孫丑篇曰。公孫丑問曰。何爲浩然之氣云云至而又害之。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朱注集義由言積善。此語最當非義襲而取之也。襲與習同。襲。重習也。義須積如苗之長義。襲而取猶助長也。故下言助長之害。故下言助長之害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顧氏炎武謂正心心乃忘字之并也。謂必有事焉而勿忘申之曰勿忘勿助長也。當從其讀。義襲而取猶一蹴而至聖人之域。夫子曰。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即助長之義。集義之功。中庸所謂不息也。不息則久。久則徵。徴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在聖人爲不已。在學者爲勿忘。必有事焉而勿正。朱注謂預期也。引公羊傳曰。戰不正勝。此言良是。 三五 繫上曰。大衍之數五十。述云。大衍之數五十。三才五行之數也。三才者。日十辰十二星二十八。凡五十。日合于天統。月合于地統。星主斗合于人統。故曰三才五行之數。五行者。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土生數五。成數五。五十有五減五。故五十。此五行之數。 又曰參伍以變。 尚書大傳曰。天地人之道備而三五之運興矣。 春秋合誠圖曰。至道不遠。三五而反。宋均注云。三。三正也。五。五行也。三正五行。王者改代之際會也。能于此際自新如初。則道無窮也。 春秋保乾圖曰。陽起于一。天帝爲北辰氣成于三以立五神。三五展轉機以運動。故三百歲斗曆改憲也。 應劭風俗通曰。三統者。天地人之始。道之大綱也。五行者。品物之宗也。道以三興。德以五成。故三皇五帝三王五伯至道不遠。三五復反。譬若循連鐶順鼎耳。窮則反本。終則復始也。 史記天官書曰。天數者必通三五。索隱云。三辰五行。 三統曆曰。三代各據一統。明三統常合而迭爲首。登降三統之首。周還五行之道也。故三五相包而生天統之正始施于子半。蘇林曰。子之西亥之東其中閒也。地統受之于丑初。人統受之于寅初。孟仲季迭用事爲統首。三微之統既著而五行自青始。其序亦如之。五行與三統相錯。傳曰。天有三辰。地有五行。然則三統五星可知也。易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太極運三辰五星于上而元氣轉三統五行于下。其于人。皇極統三德五事。故三辰之合于三統也。日合于天統。月合于地統。斗合于人統。五星之合于五行。三辰五星而相經緯也。 淮南泰族曰。昔者五帝三王之涖政施教必用參五。何謂參五。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乃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明堂布令之宮有十二月之政令。以調陰陽之氣。以合四時之節。以辟疾病之菑。俯視地理一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量。察陵陸水澤肥墽高下之宜。立事生財以除饑寒之患。中考乎人德以制禮。行仁義之道以治人倫而除暴亂之禍。乃澄列金木水火土之性。故
本文档为【周易述 清 惠栋9】,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90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2KB
软件:Word
页数:3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1-25
浏览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