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原突围保存兵力考证

中原突围保存兵力考证

举报
开通vip

中原突围保存兵力考证 2001 年 3 月           十 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M ar. , 2001  第 14 卷第 1 期         Jou rnal of Sh iyan T echn ical In st itu te        V o l. 14 N o. 1  中原突围保存兵力考证 冯圣兵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 在过去有关中原突围的研究成果里, 对突围前后及最终保存兵力数量尚无统一而可信的说法。本文 运用翔实可靠...

中原突围保存兵力考证
2001 年 3 月           十 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M ar. , 2001  第 14 卷第 1 期         Jou rnal of Sh iyan T echn ical In st itu te        V o l. 14 N o. 1  中原突围保存兵力考证 冯圣兵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 在过去有关中原突围的研究成果里, 对突围前后及最终保存兵力数量尚无统一而可信的说法。本文 运用翔实可靠的材料, 通过动态考察, 对各家说法进行了比较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和推理判断, 得出了保存兵力的准确数字, 从 而为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原突围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 中原突围; 保存; 兵力; 考证 [中图分类号 ] K26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24738 (2001) 0120057205α   目前, 学术界已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或出版了以《中原突围史》 为代表的一大批有关中原突围的研究成果。但是, 对于突围前后及其最终保存兵力仍然没有统一而 可信的说法。而此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关系到中原突围的评判定 论, 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按突围前、突围后 和坚持开展战争或转移到其它解放区的时序分三 部分对此问题进行动态考察, 并综合分析各家之 说, 通过比较、判别, 得出了中原突围部队在各阶段 保存的兵力数字。 一、突围前中原军区的兵力 突围前中原军区的兵力, 是中原军区所有的兵 力减去 1946 年 6 月以前复员的年老体弱人员和合 法转移的大部分伤病员以及化装转移的部分干部 后所剩余的精干力量。因此, 本部分将分别考察中 原军区原有兵力和复员、转移人数。 关于中原军区原有总兵力, 目前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近 4 万人说, 由李先念当年的随从参谋肖 健章提出。他认为在突围前战略坚持的 10 个月中, 中原军区仅有兵力近 4 万人, 占当时我军总兵力的 1ö20。[1 ]众所周知, 在内战爆发时我军总兵力 120 万, 其 1ö20 应为 6 万人。因而, 肖健章先生这句话 本身就自相矛盾, 不足为信。而且, 早在 1943 年冬 天, 五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就已发展到近 4 万人 了。[2 ] (序言) 半年多后, 当中原军区成立时, 又有其他 部队加入, 故中原军区原有总兵力肯定不止 4 万 人。实际上, 肖先生自己在前引文第二部分和其他 文章中也提出过 6 万余人的说法。[3 ]由此看来, 近 4 万人说恐怕是笔误所致, 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种是 5 万余人说。刘光明在《郑位三传 记》里讲, 李先念部和王震部、王树声部会师后, 中 原军区组成了 2 万多人的野战军和近 3 万人的地 方军。[4 ] (P234) 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也是错误的。理由 有二: 一是在 1945 年 8 月, 新四军五师兼鄂豫皖军 区部队已发展到 5 万余人; [5 ] (P3) 二是据《新四军第 五师抗日根据地史稿》, 日本投降时五师主力和地 方武装发展到 5 万余人, 民兵达 30 余万, 而同年 10 月中原军区成立后, 则拥有 3 万余人的主力军 和将近 3 万人的地方军。[6 ] (P266) 《中原突围史》里讲, 中原军区成立后有野战军 和地方军 6 万余人。这一种说法是包括笔者在内的 —75— α [收稿日期 ] 2000211220  [作者简介 ] 冯圣兵 (19752) , 男,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生。 绝大多数人认同的说法, 是有充分根据的。早在突 围前的 1946 年 4 月, 突围发生后的 1947 年, 周恩 来、毛泽东、李先念、陈毅在不同的场合都使用了“6 万人”这一概念。八、九十年代, 李先念、王震、任质 斌等当年的领导者也都回忆是 6 万人。[5 ] (代序) 此 外, 湖北省档案馆保存的中原军区 1946 年 1 月 15 日制的统计表, 十分具体地列举了中原军区各组成 部分的力量, 得出了总兵力为 62 197 人的精确数 字。[7 ]所以说, 中原军区原有总兵力应为 62 000 余 人, 称 6 万余人也可。 关于复员和转移的伤病员、干部人数。1946 年 初, 中原军区主力被压到以宣化店为中心的方圆不 足两百里的狭小区域, 在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包围和 侵扰下, 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险。因而, 中央决定尽 力争取和平转移, 如果和平转移不行就实行突围。 据此方针, 中原军区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自 3 月中旬起一个月内迅 速复员 2 万人, 送走 3 000 名伤病员和地方干 部。[5 ] (P51) 到 4 月中旬时, 实际只复员了 8 000 多 人。稍后, 由于国民党的破坏和“五· 五”进攻令的 下达, 中原军区被迫停止复员工作, 实际只复员万 人左右。[5 ] (P51)北运伤病员根据《汉口协议》进行, 计 划遣返伤病员 (1 000 人) 连同家属 (100 人) 及医护 人员 (60 人)共 1 160 人到华北解放区的, 最终因国 民党方面的阻挠, 只运送了 740 人。[5 ] (P53) 部分研究 者认为此数字是 1 000 余人或 1 200 人, 大概是混 淆了计划运数和实际运数。化装转移干部工作由中 原局组织部统一负责, 以各种渠道分散进行, 到突 围前共转移了 1 000 余人。还没来得及转移的干 部, 加上非战斗单位的人员共 1 000 余人, 突围时 编为干部旅跟随主力突围。[5 ] (P56) 综上所述, 中原军区原有约 6. 2 万人, 突围前 复员了 1 万人左右, 并运送了 740 名伤病员北上, 化装转移了 1 000 余名干部, 到突围时仍有 5 万左 右的兵力。李先念使用的“五、六万中原英雄儿女” 这一概念 [5 ] (代序之一),    反映了他所领导的部队由 1945 年 8 月新四军五师的 5 万余人发展到 10 月中原军 区成立时的 6 万余人, 再到 1946 年 6 月突围时的 5 万余人的动态过程, 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二、突围后保存的兵力 一般认为, 中原突围战役起于 1946 年 6 月 26 日, 止于 7 月底或 8 月初, 历时 36 天左右。本文这 一部分的考察时限及方向除少数地方与此略有出 入外, 大多地方也遵循着这一时限, 按照突围的方 向分别进行考察。 (一)北路 关于这一支部队出发时的人数, 一般都认为是 1. 5 万人。他们于 6 月 29 日夜分两路越过平汉路 后, 向西急速前进。7 月上旬, 经天河口等地, 抢在 国民党军队合围之前渡过了唐河、白河, 于 11 日到 达内乡师岗一线。在这里, 北路军分为左右两翼, 分 别由李先念、王震率领, 取道南化塘、漫川关进宁陕 和经紫荆关、山阳进柞水。13 日、14 日, 两路人马同 时强渡丹江。其中, 右翼淹死 300 余人。17 日, 左路 血战南化塘, 伤亡 200 余人; 右路被围困于鲍鱼岭, 经力战得脱。而后, 右路军转战口头坪、长沟口。途 中, 补充后达到 3 000 余人的干部旅被分作三部, 一部化装转移, 一部留在原地坚持斗争, 另一部随 359 旅西进, 结果大半损失。[8 ] 8 月 1 日, 王震率部 解放镇安。同时, 李先念率左翼经东赵川 (是役伤亡 400 余人)、梁家坟战斗后, 于 8 月 2 日与陕南游击 队巩德芳部会合。这时, 北路军奉命结束突围, 转入 创建豫鄂陕根据地。 总的来看, 北路军此一阶段损失不大, 约 4 000 人。如果加上巩德芳游击队的 1 000 人 , [9 ] (P159) 李 先念、王震所率领人马仍有 1. 2 万余人。如果不把 巩部计算在内, 此数字约为 1. 1 万余人。 (二)南路 6 月 29 日, 王树声率南路军 1. 1 万余人出发, 7 月 1 日在 15 旅 44 团的接应下越过了平汉路。该 团 1 500 人, 两部合并约 1. 3 万人。笔者所见的另 一种材料也显示, 南路一纵 2、3 旅和纵直共 9 000 人, 15 旅旅直和其 44、43 团共约 4 000 人, 总数仍 为 1. 3 万余人。[5 ] (P169- 170) 也有笼统讲南路军为 1 万 余人的, 但与此相比过于粗略, 自不可取。 7 月 10 日, 南路军达到襄河, 在宜城流水沟过 河时和追堵敌军展开了激战。结果王树声率 7 千余 人得以过河继续西进, 而在襄河西岸阻击敌人的 15 旅 44 团的一个营大部分牺牲; 在河东阻击敌人的 3 旅8 团和2 旅6 团两个营没能过河, 其余约2 500 人 在闵学胜率领下沿河北上, 8 月初在豫西与河南军区 部队胜利会师。6 团另一个营约 500 余人与主力失 去联系, 转入大洪山后编入了黄民伟的江汉支队。 —85— 中原突围保存兵力考证 另外, 在雅口地区没过河的 15 旅 43 团一部和旅直 警卫营一部约 1000 余人大部分被打散, 少数转入 桐柏山区, 汇入了豫鄂游击支队。[5 ] (P177) 王树声率 部于 21 日进至石花街, 和敌人遭遇后经力战突破 截击, 抵达房县青峰镇。在这里, 中央指示他们停止 西进, 汇合江汉部队开辟鄂西北根据地。8 月 27 日, 两军在房县上龛会师, 并成立了鄂西北军区。 根据王树声 8 月 1 日致中共中央电, 南路军一 纵部队减员 800 人, 保存兵力 8 200 人左右 (除去 未过河的约 3 000 人外, 到鄂西北的实有 5 200 人)。[7 ]至于随其行动的 15 旅, 除去 1 000 余人被 打散外, 应该保存约 3 000 人。两者合计, 南路军在 突围结束时尚保存兵力约 1. 1 万人。 (三)一纵一旅 关于皮定均率领的一纵一旅出发时的人数, 现有 5 000、6 000、7 000 三种观点。但在谈到保存兵力时, 都引用皮定均回答陈毅的一句话, 认为是 5 000 人。 笔者认为, 皮旅在东进过程中历经 20 余次战斗, 不可 能一点损失都没有。原有 5 000 人, 到达苏皖解放区 时仍为 5 000 人不足为信。持 7 000 说者认为东进时 战斗减员 300 人, 非战斗减员 1 700 人。[7 ] 这也是难 以令人信服的。其一, 非战斗减员为战斗减员的近 6 倍, 在当时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其二, 和主力相比, 一 纵一旅突围时损失较小, 以致有人怀疑主力向西突围 的正确性。如果它损失 2 000 人, 占 2ö7, 而如前述, 南北两路主力共损失 6 千人左右, 只占 2ö7 弱, 岂不 还大些? 所以, 相比之下 6 000 人说较为可靠。 (四)鄂东独二旅 关于张体学部鄂东独二旅的原有人数有两种 意见。一是包括《中原突围史》编纂者在内的大多数 人认为是 6 000 余人; 另一是由《鄂豫边区革命史》 编辑部提出的 5 000 人说。鉴于两种说法的提出者 实为同一集体, 自应以后提出的 6 000 余人为准。 这 6 000 人在向东突围时, 苦战 20 余天, 突破国 民党军队的层层封锁, 于 7 月 17 日到达皖西冶溪河。 18 日, 中央令该部停止东进, 留在大别山区开展游击 斗争。此前两日, 张体学在报告中央时称只伤亡了 100 余人, 非战斗减员较多, 达 500 人。[7 ]因此, 有充 分的理由相信该部在结束突围时仍有 5 000 余人。 (五)江汉军区部队 江汉军区兵力一般认为是 6 000 人, 但也有持 近万人说者。[10 ]由于近万人说只出现了一次, 且与 一般说法多出 4 000 人, 在其他部队兵力数目没太 大分歧时, 参加突围的中原军区部队总数将达 5. 6 万余人, 显然不符事实, 故不可取。而据《中原突围 史》所讲, 江汉军区在其 6 000 余人主力和军区直 属队突围西进前派有一支先遣队, 但数目不详。既 然这支部队是先遣的, 为控制渡口, 保证主力顺利 渡河而派, 数量不会太多, 也不会太少, 估计有数百 人。因此, 笔者认为, 江汉部队突围西进的兵力约 6 000 多人, 不超过 7 000 人。 该部 6 月 30 日在罗厚福、文敏生的率领下向 鄂西北转移, 7 月 5、6 日渡过襄河后连克南漳、保 康、竹山等城, 于 7 月底进至川鄂边境。罗在此时致 电中共中央, 称其所部 6 000 人, 问是入川还是在 原地开展斗争。后来, 中央指示该部东返, 与后续的 南路军会合。由于东返时比较顺利, 故可认为在 8 月下旬两军会师时江汉部队仍保存了 6 000 兵力。 另需指出的是, 江汉军区突围时留下一支 1 000 余人的江汉支队在原地坚持斗争, 后来还收留了南路 军被敌打散的一个营。他们在原地坚持了月余后, 大 部 800 人也被迫转移到了鄂西北, 只有四支总数不到 100 人的队伍被留在原地活动。[11 ] 这样, 到鄂西北参加根据地建设的江汉军区部 队应有近 7 000 人。 (六)河南军区部队 关于河南军区原有人数也有两种不同意见。较 为普遍的意见是 4 000 人说, 另一种是 2 000 余人 说。[12 ]由于前者得到了原军区领导黄林回忆录的 支持 , [13 ]故较为可信。黄林称该部西进时留下了 1ö3 约 1 000 余人由宁淮、张波率领开展游击, 大部 约 3 000 余人比较顺利地到达了豫陕边, 于 8 月初 和闵学胜部会师后共同参加了豫鄂陕根据地建设。 可见, 黄林部在开始建设根据地时仍保存有 4 000 人左右的兵力。 综合以上六支部队的情况, 到突围结束, 或开始 建设根据地时, 中原军区突围部队仍保存了 42 000 余人。此外, 还有巩德芳部 1 000 余人, 留在桐柏山、 大洪山的豫鄂游击支队和江汉支队共 1 000 余人。因 而可以说, 经过 20 多天的艰苦卓绝斗争, 中原解放军 跳出包围圈, 保存了 80% 以上的有生力量, 取得了中 原突围战役的巨大胜利。比较而言, 突围结束保存 1 万余人说者成倍地缩小了数字 , [14 ] (P660) 显然是错误 的。持4. 4 万说者 , [5 ] (P280)稍嫌夸大, 但若把陕南原有 —95—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1 期 第 14 卷第 1 期  的巩德芳部和留在桐柏山、大洪山的游击队包括在 内, 无疑也是正确的。 三、最终保存的兵力 中原突围战役结束后, 由于皮旅已转入了苏皖解 放区, 江汉军区和河南军区大部也西进参加了鄂西北 和豫鄂陕根据地建设, 而留在原地游击的小部队后又 与李人林所率东返部队会合, 笔者只分别考察豫鄂陕 和鄂西北两军区以及大别山张体学部的最终保存兵 力情况。 (一)豫鄂陕军区 如前所述, 参加豫鄂陕根据地建设的部队有李先 念、王震部保存下来的1. 1 万人, 巩德芳游击队1 000 余人, 以及闵学胜部 2 500 人和黄林部约 3 000 人, 总计约 1. 75 万余人。此外, 随一纵行动的 15 旅大部 1 300 人也于9 月中旬奉命北渡汉江, 归还二纵建制, 并于下旬顺利抵达了宁陕。因此, 全部参加建设这一 根据地的兵力将近 1. 9 万人。经过 1946 年秋和 1947 年春的大半年艰苦斗争, 最终仍保存了以下几支力 量: 1. 回到延安的约 1 500 人。王震部在陕南镇安、 柞水、宁陕地区为胡宗南军紧紧缠住, 不能立足, 被迫 北返陕甘宁边区。1946 年 9 月 27 日该部抵达延安时 仅剩 1 414 人。[15 ]另外, 13 旅 39 团一部, 被打散后冲 破层层封锁线, 到达延安的也有 70 多人。[16 ] 2. 转移到山西晋城休整的有7 000 人。1946 年到 1947 年冬, 豫鄂陕军区敌情日趋严重, 斗争环境不断恶 化, 军区主力被迫先后组成5 000 人和1 000 余人的两 个野战纵队, 北渡黄河到山西晋城解放区休整。1947 年 4、5 月份, 李先念、郑位三等中原局领导从延安出发赴 晋城, 随行者五六百人。[5 ] (P360—361) 这样, 前后到达晋城 的中原军区干部、战士共约7 000 人。与此同时, 毛泽东 指示刘伯承、邓小平补充这支原五师的精锐部队。该部 补充 1 000 余人后, 达到了 8 300 人, 恢复了原来 3 个 旅的建制。[5 ] (P294) 8 月, 该部改建为 12 纵, 随刘邓大军 南下。到年底时, 12 纵发展到了12 000 人。有些研究 者没有注意到这支部队的发展过程, 以致误把 8 300 人 甚至 12 000 人当作转移到晋城时的兵力。 3. 留在陕南坚持原地斗争的约千余人。鉴于诸研 究者对此数字一致认同, 兹不赘述。 (二)鄂西北军区 到达鄂西北的南路军和江汉部队会师后, 于 9 月 1 日成立了军区, 总兵力约 1. 5 万人。9 月中旬, 15 旅 1 300 人归还二纵建制和李人林率 500 人东返大洪 山后, 仍应有 13 000 人左右。同年 11 月该军区反 清剿失利, 被迫撤出一、三、五军分区。入冬后, 形势 更加严峻。12 月 7 日, 王树声、罗厚福在给中原局 的报告里称:“自军区成立后损失了人员 2 000, 枪支 1 000, 减员达 1ö3, 尚存 7 000 人, 未能立足而流动 就食。”[17 ]两个月后, 鄂西北军区部队全被压到了 荆当远四分区。鉴于形势严峻, 军区老观窝会议决 定只留少数原地斗争, 主力跳到外线, 王树声、文敏 生等生病领导化装转移。会后, 部队分作四支。其 中张才千率 1200 人南下, 寻找李人林部; 刘昌毅率 领七八百人回师大别山; 杨秀坤、刘健挺率 800 余 人也东进大别山, 后在黄安七里坪等地被全部打 散; 罗厚福率主力一部及各游击队约 800 余人坚持 原地斗争。 李人林部东返后, 沿途游击, 伤亡了部分人员, 但在汇合宁淮和张波的豫鄂边游击队后, 又达到了 400 多人。[18 ] 1947 年元月这支部队打过长江, 在鄂 湘川黔边境游击。2 月 24 日, 张才千部和其会师于 红鱼坪后, 改番号为江南游击纵队, 有 1 600 余 人。[10 ] 5 月, 张、李在北返鄂西北途中, 先是会合了 留在原地的罗厚福部, 接着又会合了曾昌华、王鸿 荣、黄民伟、张绍武、沈甸之、江贤玉等几支游击队, 集中了约 3 000 人的力量。6 月, 这支部队进入豫皖苏 军区并改建为该军区的中原独立旅, 兵力仍是3 000 余 人。[10 ]刘昌毅部 5 月份回到大别山后, 与熊作芳、 桂林栖的皖西支队会合, 整编为皖西人民自卫军, 约 1 000 余人。到月底汇入刘邓大军时, 该部发展 到了 4 000 人。[5 ] (P300) (三)大别山区 1946 年 7 月张体学奉命在大别山游击后, 把 部队分作 6 股, 分散活动。但随着敌人清剿的加强, 生存仍受到严重的威胁。仅半个月, 就非战斗减员 近 1 000 人。到 8 月上旬, 部队被迫以营为单位独 立活动。31 日, 张体学报告说 4 团原有 1 400 余人 只剩 600 余人, 6 团原有 1 500 余人只剩 500 余人, 5 团原有 1 200 余人只剩 800 余人。而且, 他和其他 领导人已失去联系 20 多天。[11 ]冬季来临后, 情况 更为恶化。到 11 月上旬时, 张部加上原新四军七 师、二师在大别山的游击队 200 多人, 总共才 1 000 —06— 中原突围保存兵力考证 人左右, 二三十人一股打游击, 完全便衣化 了。[5 ] (P355) 下旬时, 主力已失, 分散隐蔽活动的约 300 多人。[18 ] 12 月上旬张体学等团以上干部被迫 离队以后, 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的还有熊作芳、桂林 栖领导的 300 多人的皖西支队, 易鹏、何耀榜、漆 少川等分别领导的三个县委地方武装, 两者总共近 1 000 人。[5 ] (P301) 皖西支队后与刘昌毅部会合, 已如 前述。易、何、漆等领导的地方游击队到 1947 年 7、 8 月时发展到 1 200 余人。[5 ] (P301) 这样, 中原军区最终保存的兵力计有豫鄂陕军区 近万人, 中原独立旅3 000 人, 张体学部不到1 000 人, 皮旅 5 000 人, 皖西人民自卫军 1 000 余人, 共约 2 万 人, 约占突围兵力的40%。如果把战略大反攻前皖西 人民自卫军、大别山游击队发展的力量也算上, 则 达 2. 3 万余人。笔者的这一结论也得到了中原突围 的一些普通参加者和领导人的回忆印证。杜中原和 缪经中在他们的回忆文章里就认为, 中原突围“保 留下来近 2 万人的干部和武装力量”。[19 ]李先念在 80 年代初的谈话《关于编写五师战史和鄂豫边区 革命史的几个问题》和《要正确评价中原突围》里, 两次也都说最终保存了近两万人或两万多人。因 此, 实事求是地讲, 中原突围最终保存了 2 万人, 损 失了 3 万余人。 [参考文献 ] [ 1 ]肖健章. 论中原突围战略和战役上的全面胜利[J ]. 军 事历史, 1999, (2). [ 2 ]刘光明, 周玉承. 鄂豫边区抗战和中原突围问题研究 [M ].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 3 ]肖健章. 关于中原突围的几个问题 [A ]. 刘光明, 周玉 承. 鄂豫边区抗战和中原突围问题研究[C ]. 武汉: 华中师 范大学出版社, 1987. [4 ]刘光明. 郑位三传记[M ]. 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8. [5 ]《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中原突围史》编纂室. 中原 突围史[M ].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6. [ 6 ]《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 新四军第五师抗日根据地 史稿[M ].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9. [7 ]《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中原突围史》编纂室. 全面 胜利的中原突围战役[J ]. 中共党史研究. 1992, (1). [ 8 ]周志坚. 在二纵指挥机关的日子里[J ]. 地方革命史研 究, 1988, (2). [ 9 ]邵昆等. 中原大突围 [M ].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 [10 ]《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室. 中原突围纪略 [A ], 中原 突围 (一) [C ].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 [ 11 ]《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 中原突围纪事 (2) [J ]. 地 方革命史研究. 1988, (3、4 期合刊). [12 ]湖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湖北省志·军事卷[M ] . 武 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6. [ 13 ]黄林. 在战略转移的日子里[A ]. 中原突围 (一) [C ] .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 [14 ]湖北社科院历史所. 湖北简史[M ]. 武汉: 湖北教育出 版社, 1994 . [ 15 ]黄铭. 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南征北返和中原突围纪略 [J ] . 中共党史资料, 17 辑. [ 16 ]袁恩波等. 转战赴延安[A ]. 中原突围 (一) [C ] .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 [17 ]《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 中原突围纪事 (4) [J ] . 地 方革命史研究. 1988, (6). [ 18 ]夏夔. 驰骋江淮汉水间 [A ]. 中原突围 (一) [C ] . 武 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 [ 19 ]杜中原, 缪经中. 中原突围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 [A ]. 刘光明, 周玉承. 鄂豫边区抗战和中原突围问题研究 [C ].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Textua l research on the manpower kept of Zhongyuan -Breakout FEN G Sheng2bing ( Institu te of H isto ry, Cen tral Ch ina N o rm al U niversity, W uhan 430079 , Ch ina)  Abstract: In the past research on Zhongyuan2B reakou t , the au tho rs fa iled to offer consisten t and credib le analyses of the m anpow er at th ree stages: befo re and after the breakou t, a t the eve of m assive stra tegic coun teroffence. T h is art icle exerts deta iled and reliab le data, th rough coheren t invest igation and a series of comparision, analysis, inference and judgm ent, then, gets a dependab le figure of u lt im ate m anpow er. T hereby, unsen tim entally valuating th is impo rtan t h ito rical even t becom es po ssib le.  Key words: Zhongyuan2B reakou t; keep m anpow er; tex tual research —16—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1 期 第 14 卷第 1 期 
本文档为【中原突围保存兵力考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656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5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1-01-19
浏览量: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