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笔记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笔记重点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笔记重点中国新闻传播史LosVikingeakon@126.com中国新闻传播史当前文档中没有源。目录1中国新闻传播史2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9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5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和发展20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26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31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35第七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40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47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51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56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62...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笔记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LosVikingeakon@126.com中国新闻传播史当前文档中没有源。目录1中国新闻传播史2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9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5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和发展20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26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31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35第七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40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47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51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56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62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67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上古甲骨、金属铸件(金文)、岩石是最早的文字传播载体集市贸易、经济广告、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两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两汉时代进入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载体是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始于西汉中期,完善于东汉和帝元兴年间,时称“蔡侯纸”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倚马可待”直到公元403年东晋桓玄下令废简用纸以后,才开始了纸张在传播载体中独占鳌头的历史唐朝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中期邸吏、进奏官、进奏院状(官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31-公元741)中国最早的印刷品出现于隋唐之际宋朝“邸报”、都进奏院、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定本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121643459_2”始于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小报”是从11世纪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元朝“小本”是民间私自雕印发卖的报纸明朝提塘报房明中叶以前的“邸报”手写抄传,中叶以后,部分开始采用印刷,明思宗崇祯末年,部分“邸报”采用活字版何甥,明光烨,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姓名可考的和“邸报”发行有关的人抄送“邸报”,最晚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是一项公开的社会行业了万历到天启这一段时间,估计仍是手抄和雕版印刷两种方式并存,崇祯末年才出现了伙伴印刷的报纸《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八年,雕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1580)就已经有民办雕印的报纸了塘报(自下而上)和告示(自上而下)清朝京报民间报房的出现和盛行在乾隆中叶以后民间报房所出的京报,自乾隆以后,基本上都是印刷的,光绪末年以后才开始用铅印辕门抄国古代的邸报有1200多年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间报房出的邸钞、京报有近四百年的历史。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共同劳动,有了信息,需要沟通,产生传播活动。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文字传播: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甲骨文: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大多记载殷商时期的事情,少量纪事,多用于祭祀、占卜。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多用于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处士横议,①各国统治者发布政令、通报政情军情;②参与合纵联合的政客需要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③诸子百家门需要聚徒讲学弘扬自己学说;④老百姓徐亚奥聚会议事交换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⑤加上全国都设有驿站和传社,方便信使往来,信息传递,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3000多年前的上古时代就已有集市贸易,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包括口头、音响、悬帜广告等。诸子百家的著作中也可见一些关于传播功能、效果、心理、技巧、道德,乃至受众需求的分析和论述,可见中国也是传播学发祥地之一。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一)两汉汉代以后:①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②首都长安设“邸”、大鸿胪、郡邸长丞,③公车司马令主受奏章,御史若干充当皇帝秘书,封建社会内部信息传播系统体质日趋完善。④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仍处于草创阶段,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肇始于西汉中后期,完善于东汉和帝元兴年间“蔡侯纸”(蔡伦)。公元403年,东晋恒玄废简用纸,纸张才开始成为最主要的载体独占鳌头。(二)三国、魏晋南北朝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三国时代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新闻传播,有较强烈的信息需求,重视驿传建设,网络十分发达。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檄文。檄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常用于张扬和炫耀自己,打击和声讨敌人,配合军事行动,力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做到先声夺人。军事信息:烽燧(报警手段)童谣和谣言: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主要被普遍采用。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舆情和民心的向背。载体主要是简牍、其次是纸,再次是帛。403年东晋桓玄下令废简用纸。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负责沟通中央和地方,收集信息向地方长官汇报,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进奏院状内容:皇帝起居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其他军事政治要闻等。特点:①不定期向地方长官发送;②行文有官文书痕迹,但信息往往遭遇官文书;③信息多属于朝廷政事;④有所选择、侧重的传送,来源包括朝廷提供和自行采集的两方面。具有一定官报的性质,是一种在当时政府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件早已失存。“敦煌进奏院状”: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唐代的报状是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法,因而具有官方性质,属于古代官报范畴,当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性质近于16世纪欧洲的“新闻信”,较之早800多年。三·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唐代疆域辽阔,驿传系统覆盖全国,为唐代的公私传播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官方:进奏院状,烽燧、露布、檄文用于军事,榜文、告示用于行政和科举等。非官方:士人间的书信、著述、赋诗等;民间的歌谣谚语、巷议俗讲、变文说唱等;灯笼、旗帜等商业广告等。印刷术最早的印刷品出现于隋唐之际,印刷术在中唐时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主要用来印刷佛经,没有用来传递新闻信息。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邸报: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门下省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与唐代进奏院状相比官报色彩更浓:①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向地方官员会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②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③由不定期转为定期发行,信息量增大,时效性也有所增强。邸报的内容: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有部分是雕版印刷的。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定本制度:为了加强对邸报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制定实行。始于真宗咸平二年(999)。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经本院监官编好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进奏官抄录(给事中等负责编辑审定(枢密院审查确定定本加强当局了对邸报的控制,限制进奏官的活动于中央允许范围内,使其为皇权、中央集权服务,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小报: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基本情况:①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报纸;②始于南宋、盛于北宋;③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④内容主要有朝廷动态、官吏任免、皇帝诏旨、等,消息灵通时效性强,未加验证准确性差;⑤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⑥读者范围很广,地方官员、一般知识分子、皇室成员、社会上关心朝政的人。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信息需求,因而受到重视。查禁:①触犯了统治者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②对封建统治集团内外政策及其当权人物所进行的职责和攻讦。查禁小报的同时还加强对进奏官和使臣的管理和监督。始终没能完全查禁,因为小报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社会的支持,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小报始于北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距今1000多年,是中国民办新闻事业的开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开端。比西方最早报纸早400多年。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宋代交通便利,印刷术普及发达,传播活动十分活跃。形势更加多样,内容更加宽泛。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于唐以前的布告。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过汉唐。“榜”通常是用来公布法令的,但也经常用来公布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章奏和赏功罚罪等方面的事宜,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张贴的地点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榜成为发行面较小的邸报和小报的重要补充。商业传播:较大发展,最普遍的是用棉纺织品制作的悬帜和用竹木材料制作的牌匾。纸质广告出现,济南刘家针铺广告印刷铜板。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元代的国祚很短,只有不到九十年的时间,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全国性的官报发行体制。驿传发达,军情、官文书传达及时。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小本: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这种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从内容、形式和发行的方式来看,这种小本很可能就是宋代小报的延续。元代的言禁比宋代更甚,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并不顺利。三·元代社会上的其他传播活动元代的印刷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利用印刷和其他手段来传播住处的活动十分普遍。①学术思想信息方面,大量的雕印、活字印刷的书籍;②科举信息,有印刷发卖新科进士名录和登门报录之类的活动。报登科。③经济信息,大量印刷散发的商品广告。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明代的邸报的抄传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①政通司:来自地方和在京臣僚们的奏章,绝大部分必须经过政通司,是朝廷信息的总汇。②六科,主要是将皇帝看过的,做了批示的,同意发布的章奏公开发抄,供在京各衙门和“邸报”传抄;同时,还负责记录皇帝接见大臣时的谈话和指示。采集、记录和为邸报提供皇帝谕旨的工作。③提塘,明制,各省派有提塘长驻京师,提塘相当于唐宋时期的邸吏或进奏吏。提塘官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奏章中摘抄出来,经由提塘报房发出的官报通称为邸报。提塘工作类似于进奏官,提塘办公场所为提塘报房,简称报房。邸报内容为提塘官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章奏中摘抄出来,在京各提塘报房复制后分送给省城或驻地的主要军政官员,再由省城的有关人员复制,分送省城的一般官员,再复制抄出分送给地方府县衙门,往下还可能继续复制传递。二·有关明邸报的几个问题明代的邸报和唐宋时一样没有固定的报头,有很多别名。邸抄、朝报、除目、京报等等。内容:谕旨;皇帝起居;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军事信息、科举方面(鼎甲单)、社会新闻等。明代的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明中叶以后,部分开始印刷,明思宗崇祯末年,开始有部分邸报使用活字印刷,在明朝,邸报复制手段始终都是多元的,有抄写的也有印刷的。读者:政府官员、士大夫知识分子,不少人开始注意收藏报纸,为修史和文学创作参考。三·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明中叶以后,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以营利为目的,何光烨,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名可考的和“邸报”发行活动相关的人;出现了一批收费的报房和付费订阅的读者;最晚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是一项公开的社会行业了。)明早期的民办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民办报房问世后,它的官方消息仍然来自于六科,或间接得自提塘报房,内容与邸报相仿,故民间报房所出报状亦称邸报等。除抄传和发行邸报外,民间报房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时临时编印时事小本等类活动以增加收入。民间报房所处报状最初是手抄,崇祯末年才出现活字印刷的报纸。明代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萌芽状态的明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一定联系,报业发展活跃的地区也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这些民间报纸并没与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本身商品化程度也不高,仍然局限于为封建的经济基础服务。四·《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和《急选报》明代邸报的原件多数现已无存,被保存下来的只有当时人的摘抄本和被某些明人书籍做为附录保存下来的邸报的翻印件。《万历邸钞》明抄本《万历邸钞》共32册,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一些“摘由”,增加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做一些综合。所以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在明熹宗时期,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天变邸钞原件已经无存,它的全文是被当时人根据原件或抄件,以附录的方式辑入私人文集或丛刻,间接保存下来的。《天》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出于民间报房,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急选报》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报纸原件。《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用雕版印刷,内容是吏部急选官员的名单。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估计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邸报”之外,众多“报儿”的一种。有可能单独发行也可能做为附件随邸报一起发行。这说明在万历八年就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因此弥足珍贵。“天启邸报”残页,保存至今的明代报纸原件之一。五·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言论之禁历来严格,虽无专门法规,仍有诸多限制。对邸报,明代的统治者主要抓的是抄传这个环节。各个时期松紧不一。涉及军事、刑狱和朝廷机密等方面材料的限制最多。明朝的诸多限制是许多依靠邸报知政的人士耳目闭塞,及封锁了敌人,也封锁了自己。六·明代的其他新闻传播活动(一)官方的塘报:是一种由下到上,由地方到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是有关军事信息的传播工具。塘报中的塘,带有早和快的意思,塘报因此可以解释为有关军事住处的快报。与邸报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上行,一个是下行,一个供上级特别是中枢部门参考,一个供臣僚们周知。塘:负责军事侦察和军文传递工作的基层军事单位。告示:是一种由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新闻传播载体。有时称榜,有时称告示。告示发布单位是中枢部门以下的各级政府机关,发布的目的是为了把那些希望庶民们尽快知道的信息及时地直接地传播到他们中去。其性质来说是一种官方名义发布的公告,其目的在维护政体和稳定民心。(二)非官方(起义队伍)竹筹:一种写有各种紧急信息的竹签。揭帖:近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旗报: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人等阅览。牌报:木牌。起义军,内容庞杂,有战报、政策、法令和声讨明王朝的檄文,新闻信息、宣传鼓动。(三)社会上匿名揭帖,商业广告(报帖、招子、招牌、榜文、报条等),政治歌谣,大量书籍等。在散布政治商业信息的同时,表达一定民意,宣泄社会舆论。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十分近似,经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①通政司收受臣僚章奏,②六科发抄皇帝谕旨和部分章奏,③提塘负责官报的抄送发行工作,④皇帝最终审核。清代的谕旨和章奏的发抄活动是逐日进行的,以印刷为主。内容: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宫门抄:皇帝起居、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动态。)清朝的官报主要在官僚机构内部流通,是为官员们明悉朝政、维护政体服务的。二·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清代的提塘分京塘和省塘两种。在提塘的日常工作中,抄传发行邸报始终是提塘的一项重要任务。京塘: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任务为收受转呈地方上报公文,收受下达中央发布的一般公文,发行邸报。省塘: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负责与京塘间官文书、官报的传递。为了及时处理邸报的誊录发行工作,从清初起,就出现了提塘自设报房,属于半官方机构。乾隆年间自设报房取得合法地位。从报房发行到各个省的邸报,抄写和印刷两种方式都用过,大部分是印刷的。提塘小报:提塘官们还发行过一种小报(小抄),所载的主要是提塘官们和提塘报房的工作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是为有关省份的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清初顺、康、雍、乾四朝)。被官员们视为以科抄为主要内容的正式官报的一种补充。后来,小报受到当局的注意和限制,雍、乾两朝一再查处被完全禁止。(原因:先于部文到达,泄露司法机密,影响司法;刊发不实信息;刊发未-批章奏)清朝当局加强对官报发行工作的控制,堵塞泄露朝廷机密的渠道,避免不利于统治者的信息得到传播。对小报的限制实质上也是文字狱的一种。三·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衙门中的低级胥吏以刊刻抄发邸报作为自己的副业。主要刊载一般的谕旨和章奏,也被混称为邸报,但有一定的私营性质。它的出现和盛行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情。公慎堂:清代最早的民间报房。至少有30年的历史,是乾嘉时代最有影响的一家报房。北京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也被称作京报房。同治以后,京报普遍加上的封面,普遍有了报头,报头通常是“京报”两个字。自乾隆后,基本都是印刷。京报的内容基本上的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同官报内部相似。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自采写新闻,没有评论。各家报房的内容稍有不同。旨在赢利,报费是他们的主要进项。读者: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市井小民少数。民间报房严格自律,谨遵当局禁令,故未被查封。四·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各省的提塘也在省会内就地设立报房,翻印京报向当地的官绅出售。除提塘外,自清初起,就有一些人以个人名义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良乡报)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各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写的官场消息。它们和当地的京报相配合,一中央,一地方,成为当地官绅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五·清代早期和中期的其他传播活动官方:榜、帖示、告示等民间:民间报房,除出版发行京报外,也附带出版和发售一些其他的出版物。内容大多取材于京报,是京报的汇兑和延伸。也有以传播文学艺术信息为主的唱本和小说等。中国古代官办邸报有1200年左右历史,民办小报近千年,年间报房出版邸报400多年历史。之所以发展缓慢,固然受封建君主专制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这一经济基础的制约。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40年以前《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8.5马六甲米怜境外《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3.7巴达维亚麦都思宗教性中文报刊《天下新闻》1828马六甲纪德散张编印《依泾杂说》1827-1828澳门罗中英对照境内《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8.1广州郭士立1834.1《新闻纸略论》《各国消息》1838.10广州麦都思      澳门 葡文 《蜜蜂华报》1822.9.12周刊境内第一家外文报纸         英文《澳门杂文编》1828澳门第一份英文报纸            《广州记录报》1827.11.8马地臣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外文报刊  英办《广州杂志》月刊1831       广州《广州周报》 1835.9.12  林则徐的“澳门新闻纸”译于此  美办《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1831.7.28  伍德      《中国从报》 1835.5 裨治文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香港报业       《香港钞报》1841.5.1香港第一份外文报纸       《中国之友》1842.3.17英文商业报纸 《香港纪录报》(原《广州纪录报》)1843       《德臣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1845.2.20香港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孜剌报》1857.10.1香港最早的英文报纸       《香港电讯报》1881.6.15中文宗教刊物——《遐迩贯珍》1853.8.1麦都思1855《布告篇》香港最早的中文铅印刊物       《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11.3孖剌报馆1864-1865改为《香港中外新报》             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中文商业报纸《中外新闻七日报》1871.3.18德臣报馆       《香港华字日报》1872.4.17陈霭廷香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近事编录》186419世纪50年代,上海报业起步,至90年代达到鼎盛《北华捷报》1850.8.3亨利.溪安门上海第一份英文报刊字林洋行《字林西报》(原《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1864.7.1综合性日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刊90年代外文报刊和通讯社《华洋通闻》1874三足鼎立《文汇报》1879.4.17上海主要晚报之一路透社远东分社1872科林斯《六合丛谈》1857.1.26中文宗教性报刊《中国教会新报》1868.9.5林乐知(美)1874.9.5改名为《万国公报》《格致汇编》1876.2.17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成童话报》1889.1中国最早的儿童刊物《上海新报》1861.11.9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上海最早的中文商报中文商业报纸《申报》(又称《申江新报》)1872.4.30日报美查《字林沪报》1882.5.18《沪报》于1882.8.10更名而来副刊《消闲报》最早中晚《夜报》《新闻报》1893.2.17《北方邮报》1880天津近代报刊《时报》1886.11.6李提摩太与南方的《万国公报》一同成为当时在华外人主办的最有影响的政论性报刊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中国古代报纸受制于封建专制制度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限制,没能突破古代模式,出版发行流于程式化,内容局限,仅服务于封建统治官方,未能演变成近代报纸,被西方传来的近代报纸所取代。·西方报纸的演化发展:16世纪后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也随之发展催生了规模化、系统化、组织化的新闻传播行业,西方近代报刊是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1609年德意志出现的两种周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报纸。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40年代,工业革命兴起,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报刊从政党报刊走向商业报刊。工业革命后,报刊逐渐成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众信息传播工具和舆论工具。19世纪初期,殖民主义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报刊。二·英国传教士与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出现《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8-1821.12,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派遣米怜(博爱者)协助马礼逊传教工作,在马六甲创办作为其对话主要的传教工具。中国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宗教性质期刊,绝大部分内容阐述基督教义、介绍《圣经》,少量宣传介绍西方文化、近代科技等,简要介绍各国概况,并发表时事评论。(中国新闻史最早的新闻插图。)新闻业务:虽刊有许多伦理说教内容,这些内容大都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从报刊业务上看,表现出许多不同于中国古代报刊的特点,首先,采取本土化策略,处处附会儒学;其次适应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取书本形式,雕版印刷。再次,写作问题丰富多彩,除论述文章外,看有大量小故事、小品文、诗歌、对话题、警言集纳等。《特选每月撮要每月纪传》月刊,1823.7-1826,麦都思,巴达维亚(雅加达)。《天下新闻》月刊,1828-1829,纪德,马六甲。宗教已局次席。第二节鸦片战争前的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一·葡文报刊在澳门的出版中国境内的近代报刊,最早由葡萄牙人在澳门出版。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西方活字印刷术最早被葡萄牙人从澳门引入中国。澳门是最先出现外文报刊的中国领土。《蜜蜂华报》周刊:1822.9.12-1823.12.27,澳门,立宪派,葡萄牙文。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澳门报》1824.1.3-1826.12.16,保守派。鸦片战争前澳门总共出现12种葡文报纸。所报道的内容也大多是葡萄牙本国和澳门的问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大。二·澳门出版的中、英文报刊中文:《杂闻篇》,1833.4.29,马礼逊。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外人在华第一份中文报纸。内容宣扬基督教义为主。第二期刊《外国书论》一文,最早介绍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报业,引入“新闻纸”概念。中英:《传教者与中国杂报》1833.5.1,马礼逊。中国首份中英双语合刊的报刊。内容介绍中国文化、宗教知识、教义讨论、各地消息评论等。英文:《广州杂志》月刊,1831.6,澳门,澳门东印度公司。澳门史上第一份英文报纸。三·英文商业报纸在广州的出版中英毛衣的不断增长,英侨人数激增,商业信息需求日益扩大导致了英文商业报纸的出版发行。《广州纪录与行情报》-《广州纪录报》(1828),1827.11.8,双周刊-周刊,广州,伍德(美),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内容以商业信息为主,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极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对中国强硬政策。英国人:《广州周报》周刊,1835.9.12,维护英商利益,关注中国问题,林则徐译报的主要来源。美国人:《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中国差报》(1832)1831.3.28,伍德,美国人在华第一报。《中国丛报》周刊,1832.5.31,裨治文(传教士),宗教淡化,详尽报道中国各方面情况。中国外文报纸多为侵略者舆论工具,为其提供情报、消息,以其本国读者为受众。四·在广州出版的宗教性中文报纸《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8.1-1838.7,郭士立(普),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征服中国人骄傲排外的心理。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也注重贸易活动。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新闻纸略论》1834.1,叙述了报纸起源、新闻自由和当前西方一些国家的报纸出版情况。《各国消息》月刊,1838.10.18,麦都思,办报方针和内容与《东……传》类似,无宗教内容。1815以后外国传教士在南洋和中国境内一共出版中文刊物6种,时间最长为《察…传》6年,中国境内时间最长为《东…传》。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述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后随社会形式的变化,宗教色彩日益减弱,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重,对新闻信息的传播日益重视,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刊在香港的兴起(1841-1860中国报业中心地位)鸦片战争后,香港成为殖民地,英侨大量涌入,逐渐成为外人在华办报的第一个重要基地。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率先出版1841至1860,香港先后出版了英文报刊17种。影响较较大的有:《香港钞报》1841.5.1,香港第一份英文报纸。《中国之友》1842.3.17,小马礼逊,以敢言著称,同情太平天国运动。(1860年迁往广州,1866年迁至上海并改为晚报,是上海第一份晚报)《香港纪录报》(广州纪录报迁至香港)1843,重视中国报道,反对香港政府。《德臣报》1845.2.10-1974.8,德臣,亲政府态度。(香港历史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孖剌报》1857.10.1-1941,赖登-莫罗,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香港电讯报》(士蔑西报)1881.6.15,晚报其他:《香港政府公报》1853.9,“宪报”《香港天主教纪录报》1877,天主教在华最早定期刊物二·香港中文报刊的产生《遐迩贯珍》月刊,1853.8.1-1856.5,麦都思,香港最早中文刊物。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有积极作用。新闻业务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出现过连续报道。1855出副刊《布告篇》,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措施。三·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香港最早出现的中文商业报纸,大都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生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周三刊,1857.11.3-1919,孖剌报馆,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孖剌报》中文版。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1873年改为国人自办。《香港新闻》1861.8.10,德臣报馆,《德臣报》的中文副刊。《中外新闻七日报》1871.3.18-1872.4,德臣报馆。《香港华字日报》1872.4-1941.12.25,德臣报馆.以报道船期、货价为主。后由陈霭廷任主编,宗旨是“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务报告于侨胞,使民智日开”。内容以翻译外报和转载京报为主。与《香港中外新报》对垒成为香港最重要的两份中文日报。历时69年,香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刊。《近事编录》,1864,罗朗。巴黎公社的报道,王韬一度主编,看出不少其早期政论。商业报纸的崛起,促进了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同时商业报纸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的新闻性更为凸现。香港中文商业报纸的发展,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香港队中国腹地影响有限,随着殖民势力扩张,新闻中心逐渐北移至上海。一·上海英文报刊的出版《北华捷报》周刊,1850.8.3,字林洋行。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该报新闻不多,言论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后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字林西报》日报,1864.7.1-1951.3年,北华捷报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这时,报馆组织改组为字林洋行,故名曰《字林西报》,《北华捷报》改为其副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总体上说,《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较大。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家外文报纸。《华洋通闻》1874,陆芮罗(葡),巴尔福。《文汇报》晚报,1879.4.17,克拉克(英)等。是上海主要的晚报之一后并入《大美晚报》,国内最先使用煤气引擎轮转机印刷。该报对中国问题的报道与评论无所顾忌为清廷所不满。至90年代,上海形成了以《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二·中文宗教性报刊的出版上海中文报刊的出版,也是外国传教士先创办的《六合丛谈》1857.1.26,伟烈亚力(英)。是上海最早问世的中文报刊。内容用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是其报刊活动之始。比香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遐迩贯珍》晚,对中国的影响却因上海的地理位置而更加重要。《万国公报》1868.9.5-1907.5.31,林乐知,(《中国教会新报》-1872《教会新报》-1874《万国公报》)。传教士所办报刊中历史最久、发行最广、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报刊。英美传教士控制下的重要舆论工具,前期以宗教为主内容,后期以时事政治为主。对中国时政评论不断加强,大力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等。该刊的读者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发展成为上海乃到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1875年后国人文章加强:1876.9杨鉴堂《总论新闻纸有十益说》,鼓吹办报之益。1894.10孙中山《上李傅相书》《格致汇编》1876.2傅兰雅,我国最早的科学杂志。《成童画报》1889.1,墨海书局,广学会,中国最早儿童刊物之一。……三·中文商业报刊的迅猛发展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背景下,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上海中文商业报纸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主流。问世最早的是《上海新报》影响最大是《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等。《上海新报》周刊-周三刊,1861.11.19,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出版。主笔先后是伍德、傅兰雅、林乐知等来华的传教士。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刊。分三个阶段:重信息的商业化阶段,重教化的综合化阶段;重经营的娱乐化阶段最先使用白报纸,率先使用新闻标题,内容多为转载,敌视太平天国。《申报》:1872.4.1,英商美查。其目的是为了嫌钱,所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而且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①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②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③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④还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⑤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一是出版发行各类期刊,1872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所刊内容除诗词、骈文、散文、小说、翻译稿等文艺作品外,也有少量时事政论。,还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1877年《瀛寰画报》创刊,是申报附出的图画增刊,是我国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后因脱离中国实际而不受欢迎。1884年,《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04年名解),由著名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申报馆还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由于当时中国下层民众大多数是文盲,创刊没多久就停刊了。二是兼营书籍出版业务。1885年设立上海图书集成局,着手用铅活字翻印大部头丛书《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一万卷,对保存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卓有贡献。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向读者招刊广告。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四·上海早期报业竞争《字林沪报》(沪报)1882.5.18,字林洋行,停刊《上海新报》10年后重振旗鼓。为了同《申报》进行竞争。内容最初大多译自《字林西报》。1897创办我国报刊第一个副刊《消闲报》,1895年,出版晚刊《夜报》是中国最早的中文晚报之一。《新闻报》1893.2.17,采用低于《申报》价格的推销办法,并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后于1894年创刊《新闻报馆画报》。上海商业性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90年代无论是中文报刊还是外文报刊,上海都已超过香港、广州、澳门等中国近代报业发源地,取代香港成为中国报业的中心。第五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通商口岸不断增加,办报活动由沿海向中原度低扩展,宗教报刊打头阵。一·鸦片战争后广州哦、澳门的外报1·广州:广州是仅次于香港、上海的重要基地。《广州探报》,1843,广州第一份近代报刊。《广州丛报》1845,《中国丛报》从香港迁回。《中国之友》1860,从香港迁回。……2·澳门:近代报刊发源地之一。《镜海丛报》1893.7,第一份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澳门报纸,与孙中山关系密切。二·近代报刊在其他东南沿海地区的出现1·宁波:《中外新报》,1854,中文宗教报刊,就中文报刊而言早于上海。……2·福州:《福州信使报》1858福州最早、《教会使者报》1860福州最早中文。3·厦门:《厦门航运报》1872厦门最早、《厦门新报》1886厦门最早中文。三·二次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中国腹地的扩展1·汉口:英文:《汉口时报》1866.1英文商业报,汉口第一份近代报刊。《汉皋日报》1874;《中国传教士》1888.5……中文:《谈道新编》1872,《开风报》1875……2·天津:北方贸易中心《北方邮报》1880,天津第一家近代报刊,时事政治性报刊,影响很小中文《时报》、英文《中国时报》,1886,政论性报刊《京津泰晤士报》1894.3,介绍西方文化,激发中国改革。《直报》1895.1,曾刊严复争论文章3·北京:《中西闻见录》1872.8,“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刊载各国近事、科技、致使,曾载郑观应《盛世危言》,突破了外人在华办报的最后一个禁区。四·法、德、日、俄等国在华办报的兴起1·法:各报相互对立,竞争激烈《上海新闻》1870,《进步》周刊1890、《上海信使》1872.12·德:《德文新报》上海1886-19173·日:《上海商业杂报》1882.7,《上海新报》1890,《上海时报》《汉报》1896.2间谍浪人,中文4·俄:《哈尔滨》1898,东北首部杂志《新边疆报》1899.8,旅顺,东北第一份近代报纸《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1901.8,哈尔滨第一份近代报纸《关东报》《盛京报》等,1904,东北最早中文报刊《东北三省报》1905,东北地区国人自办首报。五·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①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办报目的包括:怀有侵略野心、传教热情、谋取资财等,切图打开中国大门,宣扬西方思想,试图改变中国人。②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影响大于自然科学,起到了强大的思想启蒙作用。③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宣传方式、组织形式、技术工具、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石印、铅印技术:1827《广州纪录报》英文铅字;1838《各国消息》石印;1843英华书院由马六甲迁往香港,带来了中文签字印刷机,1853《遐迩贯珍》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和发展先声:林则徐、魏源、洪仁轩、王韬、郑观应《澳门新闻纸》中国最早的译报1839译自《广州周报》19世纪70年代,国人自办报刊兴起汉口《昭文新报》1873.8.8艾小梅国人自办报刊之第一香港《循环日报》1874.2.4王韬我国近代第一份鼓吹改良变法的报纸上海《汇报》1874.6.16容闳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新报》1876.11.23广州《述报》1884.4.18国人在广州自办第一份报纸《广报》1886.6.2419世纪90年代中期,维新派报刊的创办(1895.5.2“公车上书”)《万国公报》1895.8.17北京《中外纪闻》1895.12.16北京强学会机关报冲破封《强学报》1896.1.12上海康有为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建言禁《时务报》1896.8.9上海(华东)梁启超1897-1898.9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1898年,“百日维新”)《知新报》1897.2.22澳门(华南)康有为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纸《国闻报》1897.10.26天津(华北)严复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湘学新报》1897.4.22长沙(华中)唐才常《湘报》1898.3.7长沙(华中)谭嗣同日报南学会机关报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国人对早期近代办刊的认识和接触(一)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和接触之始。19世纪末贯穿中国南北的外报网基本形成,出于了解敌情的需要,林则徐组织对外报的翻译。1·林则徐:《澳门新闻纸》1839.7-1840.11,内部传抄资料,非公开报刊。我国最早的译报,来源《广州周报》和《广东纪事报》。内容重点:禁烟和军事《澳门月报》5辑,林则徐摘选自《澳门新闻纸》按性质问题加工润色汇编而成。2·魏源:《海国图志》1842完成,1843出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魏源的文字揭示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林则徐、魏源对报纸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不具备创办近代报刊的环境和条件,只是单纯译报。(二)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思洪仁玕《资政新篇》1859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一系列新闻主张: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文字应浅明真实。《资政新篇》是一个旨在稳固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实行自上而下资本主义改革的新的政治纲领,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关于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有: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消除各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是想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改善社会风气。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可以实行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的监督,有助于中央集权。《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参照西方模式为中国新闻事业描绘了一幅愿景,但在中国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的的社会环境下,国人对报纸认识太少,缺乏民族资本主义支持的情况下是不切实际的。太平天国始终处于战乱之中,形势不稳,不具备实施条件。最早系统阐述了办报思想,是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办报思想,有一定进步意义,处于林则徐的译报、开眼看世界和王韬的办报、宣传变法之间,是一个过渡环节,展现中国新闻思想逐渐递进的过程。(三)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王韬:曾任香港《近事编录》主编,1870后机子购得英华书院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创办起《循环日报》(1874),著有《弢园文录》《翁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其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新闻观点: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办报立言,通过报纸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博采舆论,上下相通,对外宣传,介绍西方国政民情;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的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办报;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应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反对八股文体。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编辑应知识广博,主笔应品德高尚、持论公正。郑观应维新派思想家、教育家、实业家,主张变法自强。《盛世危言》(1893
本文档为【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笔记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4.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王小宝00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2KB
软件:Word
页数:64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5-10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