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举报
开通vip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因此,新课程改革教师们要从教育观念上进行转变,进而带动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新课程要求的教师教学行为  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并且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基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提倡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和合法权利;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内容的呈...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因此,新课程改革教师们要从教育观念上进行转变,进而带动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新课程要求的教师教学行为  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并且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基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提倡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和合法权利;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间互动方式;应用多元化评价手段和评价方式促进有效教学发展。  二、新课程教师教学行为如何转变。  1、观念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要转变角色和行为,前提是转变观念。显然,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不可能转变。当前,教师宜在以下几方面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  (1)课程。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计划、大纲、教科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课程也即复杂的“会话”。显然,课程的内涵已经发展为新的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会话的本质;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教师对课程的塑造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  教师要构建崭新的课程价值观,以激发学生超越课程知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就为学生的发展留足广阔的空间,为其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情感体验。教师要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课程核心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  (2)教学。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交往。所谓交往,即共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愉快、和谐的。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这样认识教学,教师便不会“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了;学生也不会听你讲,学你做,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新的教学目标观,体现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本位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便不满足于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势必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2.角色的转变。即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促进者的关键是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上下功夫,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作为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清闲,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引导,要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推波助澜,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作为促进者,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作为促进者,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课堂上学生自主了,也相对自由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容纳错误的行为,当学生发生不正当行为时,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如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教师作为研究者。    3.行为的转变。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形式上,要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它要求教师要从学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同步进行。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把教师看作是发掘资源的向导,是寻求真知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方法上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信息交流网络。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新课堂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一是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来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二是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三是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就可以实现“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改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权威”与学生平等地走进课堂;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做好“学生成功引导者的角色”;改变“过多的课前预设”现象,做好“随机调整教法”的心理准备(从生活中捕捉学习材料布置“自设作业”,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三、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  1、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而认知和情感因素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意味着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而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以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这三个基本维度之上的。所谓变革学习方式,就是要大力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符号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  2、学习方式的转变  (1).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将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2).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  学习方式是比学习方法更重要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因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并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亮点。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极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观的变革。  (3).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只有坚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才能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习。激励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的途径:  首先,诱发兴趣,激发动机,让学生作好参与的准备。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持久地保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看来,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最合适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特别想做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积极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使学生具备参与的心理准备。  ①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一般地,在新课的导入时,教师设置悬念,产生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发认知兴趣。如趣味性强、带有悬念的问题等,容易引发学生对所研究的对象的兴趣,从而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②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兴趣。如教师有意识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渴望研究,学习起来自然格外主动、认真。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让学生感知新知,并产生问题,引起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好的信心,体验成功。  ③善于激励,培养情感。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有积极的态度或高期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用语言、微笑、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就能尽情地表现自己,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潜力,用内心的体验与行为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时,尽量让学生的成功多于失败。成功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培养他们对成功经验的重视;失败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积累经验,提高参与的有效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在参与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只要我们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认真研究、设计有效地参与教学的活动,减少无效劳动,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提高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等各种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就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其终身发展加内驱力。  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加速更替,传统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故引导学生“要学”显然比“学好”更重要。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掌握自学的金钥匙,因为“会学”显然比“学会”更重要。在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型的学习方式中发展自己的智能。换言之,“会学”的深层次含义不在于教师给学生以“黄金”而是教学会他们价值至高的“点金术”。为此,目前国内外倡导的“问题教育法”、“引导发现法”、“研究发现法”等都具有借鉴和尝试。     总之,惟有教师教学行为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创新教育,深层次地开发中国最丰富的智力资源,最终赢得新世纪全球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本文档为【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kw66cm8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1-07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