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SMT厂家目前最需要些什么

中国SMT厂家目前最需要些什么

举报
开通vip

中国SMT厂家目前最需要些什么中国SMT用户目前最需要些什么?-需求篇要想很成功的搞SMT生产,一个厂家必须兼顾到管理、技术、人事和设备工具四大要素。很可惜的是,在我所接触到SMT厂家中,甚少有能很好的兼顾到的。这是相当令人遗憾的一种现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间工厂假设能看清这点而快速采取相应行动的话,那他要在同业中身处领先地位并不是件难事。本文的编写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国内一般工厂在这四方面的表现程度的反映,提供给读者一些开展的考虑点。如果能因此而引发SMT工业界带来革新或高技术的快速开展,更是笔者的荣幸。中国的电子生产工业,在改革开放后的...

中国SMT厂家目前最需要些什么
中国SMT用户目前最需要些什么?-需求篇要想很成功的搞SMT生产,一个厂家必须兼顾到管理、技术、人事和设备工具四大要素。很可惜的是,在我所接触到SMT厂家中,甚少有能很好的兼顾到的。这是相当令人遗憾的一种现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间工厂假设能看清这点而快速采取相应行动的话,那他要在同业中身处领先地位并不是件难事。本文的编写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国内一般工厂在这四方面的表现程度的反映,提供给读者一些开展的考虑点。如果能因此而引发SMT工业界带来革新或高技术的快速开展,更是笔者的荣幸。中国的电子生产工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开展可谓神速。而作为电子生产技术主角的外表贴装技术SMT,也相应的得到大量的引进。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两种因素造成,一是国内本身的改革需求,另一是国内庞大市场对外国的吸引力。刚刚进展改革的中国电子生产工业,不管在资金或技术上,都得依赖外国。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引进,不会是没有代价的。因为没有一家公司会从事对本身毫无好处的工作。不管其眼光是否准确,在其把资金技术投入的背后肯定有其如意算盘。所以对一个国家来说,这种以依靠外来协助为主的做法,只能是在开展的过渡时期使用,长远来说还是必须学会自己的一套能力。外商投资中国,不外是为了它庞大的市场以及低廉的生产本钱。而仍有许多公司或工程不愿进入中国的,却是因为国内在品质、管理、效率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方面的缺乏,还不能抵消在本钱及市场时机上能带来的好处的缘故。中国的生产本钱,如所有其它开展国家一样,将会日渐不断的增高,而且是在比他人还快的速度在增长。在这过程中,工厂的品质、管理、效率和制度方面都必须跟得上,甚至超越本钱的增长率才能保持这工厂的竞争力。以目前中国SMT工业界的情况,假设要朝着提高竞争力,甚至只是维持竞争力的方向走,什么是最需要的呢?国内所缺乏的,最主要是资金和知识两大方面。资金的来源,一来自国内〔通过生产〕,另一来自国外投资。自己赚来的资金必须通过有效率和高品质的生产,而吸引外来的投资也赖于国内能提供良好效率质量对本钱比的条件。所以总的来说,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才是目前国内急需的。而这除了认清方向、执行的决心外,更决定于是否具备相关的知识了。我这儿指的知识包括管理和科技知识。让我们先探讨科技知识的引进情况。国内目前的情况,还是以采用外国科技为主。外国技术的引进,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通过供给的形式,主要是在生产设备和工具方面。另一是通过技术合作。由于国内技术水平比起工业先进国暂时还有一段差距,在设备方面的供给几乎都为外国技术所占有。作为供给形式的引进,商务利益优先是可以理解的。原本在自由市场上不同供货商间的竞争应是带来更好的技术实质。但很可惜的,在国内这种现象并不普遍存在。原因何在?我相信主因有以下几个。首先是设备技术的引进绝大局部都通过中间代理商。造成这情况是因为从事代理的公司在商业上的灵活反响、生意头脑以及中国内部的国情所致。我们暂且不管这个。应正视的问题是,在商业上的这些精英确实对技术的转移起着不太好的影响。过热的商务活动和剧烈的价格竞争导致用户对技术实质的迷惑。甚至使市场上长期出现了如先选设备而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生产产品的可悲现象。'老王卖瓜',为了生存而须'自夸'是必然的。但假设此'瓜'是复杂的'高科技瓜',而此'老王'是位经历口才都好的'老王',问题就可能出现了。其实在SMT界中也往往是这情况。买瓜都会选错,更何况是高科技设备技术。另一原因是能力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些'老王'是全心希望协助用户的,可惜都心有余而力缺乏。虽然'老王'都经过一些培训,但也不外是对设备的原理、使用等根本方面的培训。技术深度和宽度一般都不够。不能在技术上全面和正确的协助用户。这情况有时不只是发生在代理身上,在原产者身上也常见,原因是技术转移非他们的目的,所以在这方面也不会有足够的准备。所以在通过供货商引进技术上,虽是个主流,却存在着立场和能力的问题而不理想。 引进技术,国内的另一种常见做法,是通过和外国公司的合作来取得技术。出发点不错,但效果却不佳。因为合作的目的,对一般外国投资者来说,好处是更快速的利用国内低本钱的优势,以及国内的庞大市场。有些情况也能从合作上得到直接利益〔如配合设备、组件和'技术'的转让或销售〕。但决不会是为了把技术带入中国。外来投资者也许不知道这样的合作会有多久,但他们对协助一个在本钱上占优势而缺乏技术的伙伴开展成竞争对手的后果是很清楚的。在这情况下,技术转移不管在素质上,或是层次上都十分有限。我曾在国内见过好些合资工厂,其技术水平和合资者在本国的工厂相差甚远,在生产技术上完全没学到多少。一般在生产的产品上还能引进一些技术(但也非最先进的),但在生产技术上却是被忽略了。国内SMT界的活动中有一安康的现象,就是交流相当频密。有关SMT的刊物、交流会、研讨会、以及考察拜访等活动比比皆是。在这种现象值得提倡的同时,我们也应寻求改进。有一点我们须注意,频繁的交流,不但带动好的知识,也可能同时传播不正确的观念知识。我便曾见到不正确的观点被重复在不同刊物提出;而一个错误的回流炉温度设制法竟也被学习采用;另有刊物在同一期中发表了相互矛盾的两篇论文等等。这些都是质量问题的例子。而依我看来,国内的交流活动,在量上做得不错,质上那么应有所改进和突破。否那么交流即使再多,也都只在同一层次中打转。 总的来说,客观上国内对SMT的技术知识、生产效率、品质管制等方面的知识需求是存在的,而引进工作还不理想,只是仍目前未普遍地被发现和认可。主要的原因相信有二,其一是因为本身的经历尚未到达能很好的了解本身缺乏的程度。另一是许多人误以为只要通过设备供货商和一些讲座、交流之类的活动便能得到所需的。以上提到的供货商不会提供优良技术一事,责任也非都全在于供货商。供货商所赖于生存的,是设备的销售而非技术知识的推广。提供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到达设备销售的目的。除非有绝对的必要,供货商不会选择在生产技术上竞争(请注意,这儿所指的是生产技术,而非一般商务上谈的设备的外表技术。生产技术能协助用户获得最正确的质量和产量水平,单有设备技术却不能〕。原因是培育这类的技术人员在时间和资本的投资上相当可观,而这方面的竞争相当难搞。但更重要的,是国内在这方面没有真正的要求。一般用户也许对此不表同意,觉得本身在引进设备时也曾提出技术要求,也曾花时间去了解其技术特色等等。让我举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在选择SMT贴片机时,贴片精度是每个用户所必谈的技术要求之一。但很少用户知道几乎所有的供货商都没把这重要指针标得正确,很少用户以精度参数+Cp+Cpk的方式来谈贴片精度,很少用户知道贴片精度不应只是单独一个指针,更少用户曾设法了解指针的实用性,也很少用户会将它和本身产品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指南以及品质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同时考虑,以及知道如何正确的评估或验证商业指针等。一般用户的所谓技术就是比较过各供货商间的指针,听听供货商解释他们的设计如何到达此精度便是了。这可和真正的技术应用相差还远。所以许多时候用户并未对技术作出实质的要求。而作为供货商,既然用户不要求,当然也省得麻烦了。这类知识技巧,用户很难要求设备供货商全面和中肯的提供,而必须通过其它渠道。以上这常见的例子也协助说明我先前提到的两点,一是本身未必了解知识的缺乏,二是交流考察未必学到足够和实用的。所以追根究底,问题的掌握还是在用户手中,还得由本身做起。由于外国供货商有利可图,国内不乏引进先进设备的时机。但先进的设备也须配合先进的技术才能发挥其最正确成效。用户应牢记的是,设备和生产技术虽息息相关,但却是不同的两回事,拥有最好的设备不能表示就有好的生产品质和效率。两者之间的内容和层次都不同。可惜的是,国内在设备外的技术在引进上做得不好。这有二个主因。一是没有需求的表现,满于现状〔如通过设备供货商等〕。二是缺乏知识供给渠道。而造成这种缺乏现象的原因,除了国内本身尚未培育出这类人员外,和管理观念有关。在许多管理人员的观念中,知识是可以免费获得的(即通过交流,供货商等)。用户的不准备花费学习,也断了知识引进的有效渠道。如在欧美,工厂花费采用参谋的协助是常见的做法,也因而鼓励了许多能人出来提供技术知识,带动技术的快速开展。由于知识经历的缺乏,许多工厂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浪费资源(时间、材料、金钱),甚至对生产产品的长期可靠性无法保证,而对公司的声誉起着不良的影响。这些浪费,用在聘用参谋引进实用技术知识上是绰绰有余的。聘用的费用是一次性的,节省和声誉却是长期性的。而在提升的知识根底上,有可加快学习更高技术的速度。这方面只要细算,不难看出其巨大的可计和不可计的利益。所以问题的所在不应是要或不要花费引进技术,而是如何评估和事先了解将引进的技术的素质和适用性。另一种可以借鉴外国做法的是工厂本身内部的技术开发。但这方面在国内还有些限制,来自资金和经历方面。生产技术的开发费用相当可观,也须在一定的根底上展开方为有效。同时可开展面很广,不易选择。对于高新技术,开发能力(经历和经济〕也许会有限制。对于现有科技,开发可能不如引进的效率。不过虽然如此,量力而行,小规模的开发如优化试验等投资还是应鼓励的。主要是因为知识经历非一朝一夕便可得的,应提供学习时机,做好准备。 欲承受自己不行的事实是相当不容易的,尤其是在他人面前成认自己不行而要求协助。这非得有非凡的勇气不可。要引进技术,首先便须有此开放的思路。这也是出色管理人员的一种资产。有了这重要的第一条件,接着是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程度。因为只有在到达一定的程度后,思路和看法才会有较高的实值,才能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应用技术。你也可能需要具备很强的说服能力,因为不是所有同事都具备同等眼光的。你也应具备评估和了解自身工厂真正水平的能力,由于这方面常需对其他先进工厂做比较,聘用有经历的参谋可以是个好的做法。另外,应学习如何评估选用技术参谋能确保你的投资效益。应留意的是,参谋的优劣,不在于他在业的时间,而在于他的经历、观念和态度。只有在你具备一定知识根底的情况下,通过和其交流才能较好的给予评估。最后,你须定好自己的要求(虽你可能未必做得最好,可以通过协助,但建议必须拟订)和步伐,并了解知识有价,做好预算。你应能获益不浅的。中国SMT用户目前最需要些什么?-管理篇上期我提到,要很成功的搞SMT生产,一个厂家必须兼顾到管理、技术、人事和设备工具四大要素。我也对国内SMT用户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常见的一些现象提出了一点看法和建议。本期我将针对管理方面,从我这几年来所接触到和观察到的,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希望能藉此引发用户在这方面的一些思考,从而推进SMT更好的开展。SMT生产管理,应属于高科技含量的管理模式之下。因为完整的SMT应用是属于复杂技术之一,也由于此技术含量高的特性,使用户在管理上更需借助于目前许多新进的管理概念和模式。SMT的开展带来了相应的管理新技术,如果您的公司由以往的THT插件技术为主的生产,开展到目前的以SMT为主的生产过程中,并未明显的展示出在管理上的变化和不同,很有可能公司在管理上未做得正确有效。即使是从事了多年的SMT生产,初期的SMT和目前的SMT,五年前的SMT和五年后的SMT,管理上也都有不同的要求。从我和许多工厂的接触中,我发现有相当多的管理层并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些,甚至连去仔细考虑这问题也不曾有过。技术管理〔Technology Management)在整体管理中的成分比重提高了,也意味着对管理人员在有关技术知识方面的要求提高了。这就引发了以下的一个问题。SMT技术知识,非但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好,而且开展很快,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出现。对于一般十分忙碌的管理层人员,如何能安排时间来跟进这门技术呢?如果不去跟进又对管理效率不利。比方我曾好几回见到管理层为属下定下没意义生产目标,曾见过一工厂经理为其生产线定下200ppm不良率的目标,而不知这200ppm的真实意义为何,生产线的能力和极限为何等等。这使得部下无所适从,反而激起一系列的自我保护行动,浪费公司的资源。有些工厂的管理那么让工程人员提议目标,这虽然在管理层对技术认识缺乏的情况下可行,但却照顾不到因职责不同而造成的矛盾,无法使公司资源发挥得最好,也同时难以最好的判断目标或建议是否得当。去年我在一家国际闻名的公司参加一个设备配置会议中,见到了工程小组的评估设计报告中的许多技术上的错误,却被一一批下,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平日多忙于方案、派遣工作的经理们根本无法在技术上作出有效的判断。作为管理层,我们既难以安排时间跟进技术,又不能不跟进以确保效率,那什么是较佳的选择呢?这问题也就引起其它方面,如组织、管理方式等的变更了。其中如双向组织(MatrixOrganization)和权力下达等都是应这种需求而生的较可行方法。虽然这些新的管理方式能协助补偿管理人员在技术知识上的缺乏,但却不能完全免去管理人员对技术方面学习吸收的必要,只是在程度和范围上有不同罢了。这点用户应给予注意。除了对技术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在技术认识上的更多要求外,SMT的不断微型化和多元化,也使得以往的制造管理(ProductionManagement〕渐失其效益而由比重逐渐提升的制程管理(ProcessManagement〕所代替。SMT带来的自动化优势,也使这门人人口说却未深入理解善用的科技(自动化科技〕成为管理人员应该钻研的课题之一。SMT技术的另一特点,是其综合性和广阔的技术关联面。这带来了所谓的技术整合管理(TechnologyIntegrationManagement)和并进工程概念(ConcurrentEngineering) 等的应用要求。SMT技术的开展和应用,带来了不少管理上的新要求,虽然一些新管理概念和模式已相应而生,却在推广方面做得不是太够。市场上难以见到专为这方面编制的研讨会或课程。再看看一般公司内部,有多少管理人员曾承受正统的有关SMT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呢? 管理根本上是门软科学,许多时候工作上的决策或执行都是依经历来决定而没有方程式可遵循。能利用经历是人类的长处,但经历也往往成为开展的障碍。笔者在许多协助工厂改进的工作中就见到了好些管理层因以处理THT技术的模式来管理SMT而做得不好。这点是不能不关注的。以上提到SMT的开展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管理概念〔有些在先进工业国已流行采用,但对国内大局部工厂来说是很新的概念〕,既是新概念,也就意味着一般用户没拥有好的经历或甚至没有接触过。所以当前想在工业界中争长短的工厂,应该开放向外吸收新观念知识。由于任何知识都须一段时间来吸收、消化、实习、应用优化,软件科学更是如此,所以这工作是越早进展越好。目前,我们人类科技已进入了信息科技时代。在地球另一边的美国也正因在这方面的开展先进而享有目前的经济优势。亚太经济问题对台湾的冲击较小,除了中国大陆给予一定的市场时机外,其在信息业上紧跟美国的做法也应记上一功。另外地小而又没有什么资源的新加坡,其赖以生存的是长远的眼光和方案,其政府把大力推行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作为目前国家重点方案之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信息的重要性。在SMT管理上信息的重要性也不可无视。SMT复杂和开展快速,无数的技术和管理信息需要有效的处理和应用。所以作为SMT用户,利用信息是不容无视的。应同时注意的是,信息兴旺也有它的缺点,许多不正确的观念,传多了却被承受了。信息的效率,不管对好的或是不好的都是同等的,信息科技可以让你接触学习到许多,也可能误导许多。比方最近在一份公报上读到评述国内某工业已成长的文章,其中说到质量已达先进水平是,仅以监视局的抽样检查合格率和大多数工厂已通过ISO9000评估体系来说明。而的确实确在市场上有许多人还认同ISO9000或合格率即是品质代表。但对于质量管理稍有研究的都知道,以上两点是完全不能赖以评估质量水平的。信息科技,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沟通交流的技术,它本身没有什么不良的成分,问题在于人类在知识的掌握和沟通方面的缺点太多。很多时候,我们对真理的理解并不透彻,而所说的又不能说明我们真正所想的。在SMT技术上这类例子经常可见,作为管理人员不得不关注。在人员的管理方面,以往一个人能负责的,如今未必同样一个人能做到。原因是在SMT的应用上,技术宽度和深度都增加了。在以THT为主的时代,一个工程师兼顾一条生产线上的生产、工艺、质量和设备是可以做到的。事实上有些工厂的管理是这么安排的。这做法一直延用至今还在SMT工厂中被采用,也正是管理层未意识到需求改变的例子。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事实上左邻右舍也有延用一贯做法的,但为何也没见什么问题?在我协助工厂的改进工作经历中也有这样的问题的。其实这些做法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有问题。须知在SMT生产应用中许多问题都不会外表化。我常反问,采用旧做法的用户是怎么知道没问题的?他们是否已确定自己厂内的生产效率已达饱和?他们是否知道自己厂内条件下最好能做到什么程度?是否知道每天在生产线上没记录的资源浪费有多少?又是否能很有信心的保证每批成品到市场上不会在短期内发生质量问题?....许多时候用户不能答复。而我的工作结果,也往往证实那事先所谓的'没问题'只是'不知道'罢了。以上所说,是不是意味着处理SMT生产需要更多的人员呢?对于一般的小厂或新工厂来说,答案是'是'。不过这人数可以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培训而减少。以目前工业界中所具有知识水平来说,是可能以以往处理THT的人数来处理等量目前的SMT技术的,但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和培训资源。另一方面,做为管理层的,应具备能了解部下技术水平和实力的能力。看似理所当然,但其实许多管理人员未必真能了解其属下的技术水平,而只是没见到外表化的问题时便感满意了。不少的管理层甚至认为有送属下去培训就能对工作胜任了。这种现象是因为管理层本身对技术管理、SMT技术、以及工程学的了解不够深入。许多公司认为搞技术是工程师的事,经理的职责是管理。这种看似符合逻辑的观念常常阻碍了两者间的互相穿插培训〔即工程师进修管理学,而经理干部学习技术〕。这种做法在以往的科技要求下还可行,如今确有反省的必要。其实管理层的职责之一是确保属下能有足够的工作能力,在对属下技术领域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又怎能有效的评估属下的技术水平?这一点也是我工作上常见的问题之一。对于一些工程师所犯的错误,管理层非但不知,有时还给予认同,按其建议行事。管理工作,一般都被认为是经理干部的职责,这观念也应被逐渐改变。从事SMT生产,成功关键之一在于技术管理整合,因此各活动间的接口(沟通、交流、合作〕十分重要。在水平面上〔工作流程)是如此,在垂直面上(管理组织〕也应如此。各工作流程间、管理和技术间的分界限已不该硬性划分的很清楚。决策的影响力,也有必要在TopDown和 BottomUp之间灵活处理。对于熟悉公司目标、政策、制度,以及预算管理等已不应只 是经理干部的事了。我们把管理的准备工作当作是知识引进来看,那么我在上期同一标题的有关技术引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些论点都适用于此。管理毕竟和科技不同,以下有几点应给予注意的:管理是软科学,没一定公式可遵循。但方法、模式、工具是有的。管理常牵涉到人事,因此除了科学的一面外,离不了感情的另一面。两者间的平衡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管理因带感情成分,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必须在科学和感情上给予区分,并配合本身的民族性、国家地区和文化习俗背景方才能发挥得好。在引进管理技术的过程中,用户本身内部的条件对执行的成败的影响较在科技引进上为深。所需时间也可能较长。工作虽难,但却是不可忽略的。大家应给予认同的是,管理是门复杂的学问,绝非做久了就会的那么会事。它比起SMT技术的复杂,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管理技术上的开发,也是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概念不断的推出,使得今日的经理不好当。这些概念、模式、方法都有其益处、限制和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去消化选择。投入在这众多的考察学习上本已不易,加上管理是一种行为,更须一定的时间来见效。所以用户在时间上的投入应有一心理准备。由于当今的工业界是个竞争剧烈的市场,引进技术提升自己已不单只是我们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包括考虑他人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市场上对此仍未成熟的当儿,我们的考虑点可能多放在是否打算领先竞争。假设按兵不动的话,过些时日的考虑点可就成为只求生存了。当今的管理方式,在学习和培训、反省定位、和改进工作上的比重应适当增加。而一切始于正确的心态、认识和思路。问问自己,您到底要做得多好?最后要提到很重要的一点,管理知识的提升必须是全面的。工厂内如只有工程经理或生产经理学会以上提到的知识是不够的。原因是SMT的综合性要求高,必须各方面的配合才有效。并且由于许多观念在国内也许较新,承受和采用上可能会有些阻力难度。假设厂内只有一两个人了解,推广上是很难得到其它方面,尤其是上方的配合支持。而缺乏全面的配合支持,要到达高水平有很大的难度。让我对以上论点做个总结。SMT技术的推进引发了许多的管理革新,虽然市场上出现好些相应有用的技术知识,但在推广和有效应用上效果还不够。我们在对此课题的认知上首先应有所突破。管理是种行为,和推行者的经历脱离不了关系,经历可以协助我们,也同样能限制我们。我们应不断的通过吸收外来知识翻新经历。学习管理应配合本身的民族、文化习俗等因素以发挥最正确效力。由于SMT技术对整合技术的要求,在组织和人事管理上都应有相应的改变,而这改变对国内目前通用的模式可能带来很大的变化程度。基于管理是软科学和行为,时间上的投入可能是可观的。也因为如此,正确的眼光和尽早推行可以是成功的,或甚至只是求存的关键。要推行正确的新管理,必须得到厂内各方的配合支持,因此全面教育也是重点之一。兴旺的信息科技应该被利用来加快管理技术的提升,但必须同时注意其可能带来的负作用。中国SMT用户目前最需要些什么?-设备篇我们接下来谈谈有关设备方面的现象和问题。无可置疑的,我们需要设备来协助进展有效的生产。尤其是像SMT这类适合于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也许就因为这个原因,设备的考虑往往成为SMT技术应用的重点,许多时候甚至掩盖了其它重要的考虑点。此外,一些用户认为设备是硬件,有形有体,因而是较直接简单的事。其实不然。有关设备的科学性知识,也和管理学一样,都在无形中。而更甚的是,好多时候它并非一般常识所能应付的。在上两期的文章中我曾提过,在考虑设备之前应先学习相关的知识。在此我想重复再强调一次,缺乏一定的知识,你只能靠运气才能作出最正确的选择。如果读者了解SMT技术面之广,您应可以判断出要拥有这最正确运气的时机不大。即使幸运得到最适宜的设备,用户也难以发挥其实际最正确性能。设备应用也是一门学问,并且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工业界中似乎还有好多用户未认清这一点,心中对设备学的深度没有底。关于设备的考虑,有几个观念是我们事先应具有的:设备是一种工具,只有在用户完全了解所要从事的工作后才能有效的选用。但凡工具都有其一定的针对性。尤其是对SMT这类复杂的技术工作而言,了解其针对性是件重要的工作。设备虽属硬件,但其应用、运作和管理都是软件。因此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发挥其最高效益。国内的SMT事业开展很快,但在质上的开展却跟不上它在量上的开展。以上的三个重要根底观念,好些用户尚未理解和掌握到。比方一些工厂在不知要做什么产品的情况下便开场做设备选型,或是只在一些主参数上作比较考虑便决定配置等等情况,便是这方面问题的表达。没有产品和生产模式而开场选型,是最不明智的做法。虽然大局部用户不至于此,但一般用户在设备选择的过程中缺乏了去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解所做程度的能力和精神,却是常见的事。举个我常见的例子,在以上第二点中谈论到的针对性上,有些用户和我谈及时认为本身有处理到。比方在设备配置上他们考虑过是否是适合小批量多品种呢,或是大批量少品种。在这类明显分别上一般都较能照顾得到。但当我量化谈论这课题时,不具体的现象便会出现了。什么批量是属于小,什么批量是属于大,用户有时也难下定义。假设在同一用户中,认为批量500为小,一万为大的,当我问及假设需生产批量为3000,5000应如何归纳时,往往会出现不太好说的现象。或者当我问及这批量如何和产品设计同时考虑时,一般用户都未仔细考虑过。其实如果具备设备学的知识,这些都可以很明确的。既然一台设备不能同时适合于大小批量生产模式,用户便必须要能评定他在什么批量下会出现什么程度的好的或不良的影响,和一切对批量特性产生影响的条件(如组件种类比例等〕。对于上述观念的第3点,这儿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从我的经历中了解,有好些用户把设备应用的技术范围看得很小,并且和设备操作混淆。这也是为什么大局部用户都相信设备应用技术能从供货商那儿得来的原因。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设备应用。比方贴片机的使用,我们一般把产品组件的种类、数量、包装、坐标等资料输入所用贴片机的编程软件中,让它自行设立贴片程序,这是‘操作’。‘应用’可就复杂得多了。我们必须先了解各种组件在效率和质量上的考虑点,然后决定由那一种贴片机来贴,由那一部贴片机来贴,贴的顺序如何;我们必须能预测其在长期和短期效率上的优化程度和质量上的保障程度,评估基板的编排设计是否需更改等等...,这才是‘应用’。一般工程师也许认为贴片机的软件已能应付以上的编程工作,但不知软件对质量方面的考虑不够。所以在使用自动编程的同时必须参加人脑的协助。如果一个工程师对以上这些观点从未考虑和执行过,我认为他并未了解和掌握到什么是技术应用。而严格来说,他仍不算是位合格的SMT工艺工程师。至少在贴片机应用上不是。这方面的知识应通过本身向外学习或内部研究,虽然一些时候设备商会是个好导师,但不能全依赖于他。从我的个人经历中,用户应注意的是,供货商有时在不够了解问题的情况下,会认为其提供的设备已在这方面有了解决或应对的方法。这样的答复可能给用户带来了放心犯错的做法。假设是明显的错误,用户可以在工作中发现,但在SMT领域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能明显看出来的。设备的选择可说是件不容易的工作。SMT设备不只是种类和设计繁多,而单一设备上的功能参数也很多,加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造成选择评定上的许多难度。更甚的是,好些应属重要的参数并未常被考虑,甚至连提都未提到。设备的参数,可有主参数和次参数之分。主参数常为人道,在设备选择的过程中常是热门话题和竞争课题。这些参数如丝印机和贴片机中的速度和精度、回流炉中的温区数目和长度等等。次参数外表上在一般的应用中较不起眼,较为人们所忽略。但人们没注意到的是,这类次参数的种类也挺多,其中有些参数的独立作用虽不大(请注意有些虽不为人道,却具有对生产效益有相当大的影响),整体合成的影响却忽略不得。这些参数往往应是区分品牌型号的有效决定因素,只是不为所用罢了。次参数的例子如丝印机中的模板别离控制、贴片机中的供料效率、组件光学对中的分析智能、回流炉中的热对换效率等等。在此应一提的是,基于技术和商务因素,次参数很多时候在评定上较主参数还难。对于在选择设备上作出科学性的选择,我觉得国内在这方面的做法仍属于较缺乏的。有一个应正视的问题是,我们常会觉得本身具有足够知识能力去作出最正确选择,而忽略了去验证。在我协助进展的一些改进工程的过程中,用户常对我所谓的‘科学性方法’和其做法感到新鲜有用。这情况尤以已经是SMT用户的为甚。学习后往往改变了他们在学习前的自信观点。因为人类的弱点之一是太相信经历,而忽略了经历也有好坏之分和缺乏的情形。所以国内的技术假设要朝高速开展的方向,首先应做到之一是看清本身缺乏之处而虚心学习。假设把学习之门紧闭,什么知识都得不了。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在理论上评估设备的价值后,因为在理论评估中有可能产生对资料资料的误解或条件的不符,许多时候还得对自己所做的评估进展验证,以确保设备引进的实际价值。一般可通过考察和试用来达成这个目的。即使是需要费用的,我本身觉得在合理范围内是值得的。考察有时间较短、工作较易的好处,但效果的完整度和准度都远远不如试用。所以我认为只在试用方法不可行时才使用。这类考察绝不能走马看花,必须做好考察前功课方才有效。如果和考察目标的关系良好而能有足够的时间和安排,此活动也能到达极好的效果。应注意的是,考察对象的背景和条件是否符合自己本身。能进展设备试用是最理想的评估选购方法。但试用不应只是把本身产品在试用线上搞生产便是了。除了对性能和功能进展验证外,还必须对使用上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对人为误差的敏感度、和产品变化及工艺稳定性上进展评估。进展这方面的工作人员应具备设备学和计量学的知识经历。知道了设备的学问复杂后,我们也就能理解如何有效的和供货商合作沟通是成功的关键之一。让我们来看看这方面的问题。在我的前两期文章中曾解释过供求双方的矛盾关系。一方面,供货商能提供有用的生产方案给用户(对用户有利〕,但在另一方面,供货商又希望和企图从用户身上获得最高利润(对用户不利)。由于这矛盾关系的存在,在处理的思想上就必须很开放。如何到达平衡点是整个合作的要点。当然,大多数的交易都是在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达至的。但一时的满意并不能确保日后的利益。用户真正应确定的,是实际效益。通过实际能力来确定选购的效益肯定能为用户带来满足,但未经科学方法确定选购效益的满足未必能为用户带来肯定的效益。作为用户,您应该在知道如何使用本身的商务谈判优势的同时,也了解本身对设备技术上认识缺乏的劣势。我向来支持‘合作’而不支持‘斗争’。供求双方虽有一定的矛盾关系,通过合作的解决方法总比通过斗争(一般都是暗斗〕来得好。许多售后的问题,都是因在这些方面处理的不当的结果。结果一方或双方在事先以为是胜利者,到头来却付出更多。用户们应该了解‘羊毛出自羊身上’的道理,您未必每次都能幸运让他人代您付出。您所付出的,除了供货商花在您身上的一份销售效劳费外,也包含了他们花费在那些没买的用户身上的一份。所以我一般欣赏那些实在和有效率的供货商。因为在这类供货商中,我更有可能得到好的价格。在我的工作中,我也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些用户似乎很在乎供货商所得的利润。如‘这样简单的设备,不应卖出这等价格。其中利润肯定很高。’之类的评语是常可听到的。其实供货商的利润多少,身为用户又怎么会估得出?这我们暂且不说。我想身为用户,我们的首要是评估我们所付出的是否值得。一台设备在其价格上能带给我们怎样的产量和质量,需要多少的维持费来维持我们所需的生产期等等,才是我们应注意的。其实只要供货商能提供我们具竞争力的方案,我倒希望他能在我所付出的价格上得到高的利润。这问题和环保的问题有类似之处。我们砍树的同时可别忘了植树。选择设备,其实应始于选择供货商。虽说‘老黄卖瓜’都是自夸,但身为用户,您仍需‘老黄’来说‘瓜’。在对设备都较不熟悉时,用户是很需要供货商的真诚协助的。很多用户很重视供货商的售后支持协助,却没意识到售前的协助有可能更为重要。用户对于供货商联系人在知识和人格上的要求是不应放松的。这儿我想提一点是,我们虽都希望‘老黄’实在一点的‘说瓜论瓜’,但主要还得靠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所以具备有关的根本知识和分析能力是很重要的。如何评‘老黄’和‘瓜’就看用户本身了。有许多用户在考虑设备的选用时很注重品牌。这也是为什么商家很肯花费在打响品牌上的原因。品牌好的虽一般上有一定的份量,却未必是适合您的最正确之选。经常也有些用户都在观察各品牌的用户量,而且有认为用户多的较好的倾向。其实这一般是用户心中不踏实的表现。品牌和用户量对设备的价值有复杂和不定的关联,科学性不强,我本身认为它能用做推理的资料,但不应用作评选的主要考虑。观察品牌和用户量只应是个开场,而不应直接影响选择。因为造成品牌好和用户量多的原因也很多,有些甚至和实用价值毫无关系。比方曾有一些品牌以低价或其它商务手段开拓市场,其用户量并非代表其设备有良好的性能和质量。所以外表形象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要为其左右。尤其是当大局部工厂尚未学习有效的使用科学评选方法之前。设备价格,一般不应是开场的考虑点。虽然最终引进的设备都得由预算来决定,但用户所需的必须是能解决其问题的设备。而不同功能性能的设备也有其不同的价格范围。所以在未有足够的技术了解之前,了解价格只能作为是一种粗略的预算。一般不应是选择的考虑。在西文中有句常说的话‘Appleto AppleComparison'〔意思是作实在和有意义的比较〕。用户在选择设备时应对此话常牢记、使用、反省。设备价格是整体选择参数的一局部,不应个别考虑。这点大家都懂。关键是怎么样才能实实在在的考虑这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在思路上必须常常提醒自己,我们所应考虑的是‘价值’而非‘价格’。也就是在我们可能付出的价格上,将会得到些什么决定生产效果的〔总体折旧期间的本钱、产量、质量、应变能力等等)。要有效的作出‘价值’评估,学习并使用设备学是关键之一。我以前提过,处理SMT工作应注意科学性。有些在这方面较成熟的用户在选择设备时有采用到这概念。比方说把各个设备参数量化后来比较的方法,就较具科学性。这是个好的开场,但一般因为设备学方面知识的缺乏而没作得好。常见的问题是不够完整和准确。主原因之一是受限于设备供货商所能提供的参数和本身对设备的了解程度。举个例子,在选择比较设备的过程中,好些用户没有对贴片机的供料效率量化考虑。主要原因是一般供货商并不提供详细的资料。有些得到资料的用户,也只是很外表化的以数比数,没有了解到同样的资料在不同设备原理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同样是500ppm的资料,在不同品牌、机型、供料器中其实代表不同的意义和对应用的影响。这点我发现到在用户中是很少被注意到的。此外,科学的量化不单是资料化,用户还得确保量化过程是具科学的,量化结果是有意义的。同时对于一些必须参加一定程度的预测的量化,如何把预测提升到最正确准度,和如何了解其对整体的影响深度,对依赖因素变化的敏感度等等,都是必须处理而且不易进展的工作。学习设备学,便能在这方面协助您作出正确实用的判断。我在许多生产设计和改进工作中,对此的依赖甚重,因此在此给用户们推荐学习。设备引进后,工作并未完成,而是另一阶段的开场。引进的设备在安装调试后,其特性和‘脾气’应在工作中尽快被摸清,并为设计和保养维修部所使用。这工作也很少用户有用心去做,但是先进生产管理必要的。日常正确的使用和适当的保养对设备的寿命和质量上的可靠性是重要的,这应给于正视和采取适当的措施。预防的观念在国内虽有进步的现象,但仍不能算是普及。学习如何计量停机和质量上的损失,用户便不难了解并对操作和保养的重要性起着一定的认同了。人事管理在这方面很重要,因为人的素质(知识、经历、态度〕对这方面的工作起着最深刻的影响。售后效劳,我本身认为还是主要靠自己好。除了某些供货商为了某些原因而特别保存的知识方法外,只要管理得当,内部技术人员是可以做得比一般供货商的还好的。我以往在一家美国计算机部件工厂任设备经理时,就发现推行把供货商定为备件支持(备件合约)和第二线的技术支持的做法较有效益。用户首先应在设备选购时把保险功课作好,把观念定在以预防为主,内部的执行系统和教育也着重在以预防为主。平时在设备问题没出现之前就监视和在技术上、备件上做好准备工作,严守保养要求和评估保养方法。设备引进前的功课是难搞的,主要是因为有关资料缺乏,准确性也差。除了较大的重复性问题外,供货商较少有可靠的可靠性资料供用户使用。供货商提供的〔即使有)MTBF和MTTR的资料又常具有定义的差异和因子据收集以及用户条件变化等因素而可用性不佳。假设通过向其它用户了解情况,用户必须分析他们的使用和保养条件以了解是否符合本身情况。我的经历是通过对设备设计〔原理、应用、构造、操作〕和技术文件的直接考察,再配合商务技巧来减低风险(笔者按:设备可靠性评估和保养维修方案也是门学问,绝非三言两语能说尽。因篇幅关系和本文的目的不在此,只谈到这里〕。 让我将本文做个要点总结。设备也是门不简单的科学,除了硬件外更有许多软科学。应以对待高科技的态度 来对待它。设备是工具,用户了解本身工艺的程度决定选购的效益。设备都有其针对性,了解其针对性是确保引进效率的重点之一。设备应用不同于设备操作。应用知识范围广得多,供货商未必能提供最正确协助。设备的引进和使用效率除了有赖于对本身工艺技术的了解外,具备设备学和计量学是成败的关键。应向这方面开拓知识。设备选用应是门科学,不应太多靠感觉来评断决定。认识本身是否在设备技术上掌握得够,做得好,而不是只看是否有做。建立起和供货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了解彼此的需求和矛盾,学习如何对其能力和 设备性功能作出评估验证。希望SMT用户们能从本文得到一些启发,注重学习,并在以后的设备选择上作出最正确最科学的判断,同时也在现有的设备上优化其功能。中国SMT用户最需要些什么?一人事篇(系列之四)薛竞成我把人事这一课题放在这系统文章的最后一篇来写,并不是表示它比重较为次要。相反的,人的因素是整个成败关键中最重要的。不管你采用的技术有多先进,引进的设备有多优良,在应用、操作和管理上所依靠的,还是人的因素。缺乏了这方面的有利条件,再多的资金、再好的设备也都不能保证一家工厂的竞争能力。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方面的情况。人事,这儿要谈的是组织、培育和管理三方面。让我们先来看看组织。组织始于人员的选拔。我发现许多工厂领导在选拔新人员时还是使用一些‘传统’的方法。比方看看对方是从什么工厂(是否有名气〕出身?工作了多少年?再就SMT方面的问题上考考一二等来作选拔决定。这些做法对于选拔SMT人员来说是十分缺乏的。在SMT工作领域中,一个的实力和价值,虽在某些程度上和出身、工龄有关,但绝不能单以这些来判断的。出身好的工厂,较长的工龄,只是提高了其拥有较强实力的可能性,却不能成为定律或实力方面的保证。我以往在为工厂设计培训课所做的个人实力测验评估中,便观察不出实际能力和这两方面有何明显关联。原因是SMT知识面广,在工业界中还常出现不正确不完善的做法,大局部工厂内部也都没有很好的系统协助员工建立十分坚强的根底。在SMT应用上假设不常去钻研和得到很好的启发开导,很难好的培育起坚强的实力。我经常向朋友们说,要看一个的实力,不要只看他在业的年龄,而更要知道他的态度和经历。兴趣、态度、思路、自发和创造力(请注意我把兴趣和态度放在前面〕这几方面才应是选拔人才的重点。一个对SMT技术和管理有浓厚兴趣、态度正确的人,我能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把他培育成一们出色的员工。有了正确的思路、自发和创造力,才较能确保日后开展。这才是长远的需求。组织SMT工作队伍,您需要三种人才。前两者是技术专才,这两者许多工厂在形式上都根本能照顾到。第三类是对SMT认识面广,而能在前两间搭起沟通桥梁的通才。这方面的人员在工业界中是十分缺乏的。主要是因为市场上缺乏培育这类人才的条件。而对于SMT这类依赖多方面技术事整合的科技,拥有这类人员是很重要的。电子生产业在SMT为主导的开展下,所需应用技术(包括管理技术〕的深广,已非一个人能处理的了的事。而SMT对管理和技术应用之间配合的要求,远比以往以THT技术应用为主的时代高出许多,很多工厂不仅在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配合不好,根本在各方面技术和技术间的配合也不理想。比方说产品技术从一般的IC到微间距IC技术,再到目前开场普遍的BGA而到紧跟而来的Flip-Chip技术,在技术管理上越偏重于制程管理的应用。这方面必须赖于管理人员对技术需求的了解以及技术人员对管理的了解才能有效进展。又比方在许多的SMT生产问题中,整个生产过程的许多不同工序都对这些问题起着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影响,到底应从哪方面着手解决呢?诸如此类的情况,这第三类人员的是否存在将是成功的关键。组织人事,必须先组织工作。组织工作必须先了解SMT的管理要点。比方说SMT管理的要点在于制程〔ProcessControl〕,工艺工程师的职位至关重要,也应放在高层位子。在双向管理组织〔MatrixOrganization〕中的水平方向上处于领导地位。领导设备工程而不是像以往常用的独立工作〔以往许多设备工程是归生产部而不是工艺部)。如我在前两篇的管理文章中提到的,SMT应用带来了管理上改革的需求,工厂管理层必须先了解和学习这一点,方能很有效的组织人事。能招入具有高深知识的人员当然最好。但这类人才不会到处都是。您也未必具备条件吸引他们。所以有关人事的第二个课题----‘培育’就成为重要的课题了。SMT从THT开展来的过程中,带来了的特性之一是对人员培训的需求增加了。很多THT应用中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在SMT应用中都得一一右以考虑。除了技术知识上的要求提高外,也连带地要求管理人员必需引进新管理方法和制度〔请参考前期的管理篇。〕以往在THT管理上不注重培训也许不会带来多大的问题,在进入SMT应用中这方面却不容无视了。而SMT技术的快速开展更加剧了对这方面的要求。从一般IC到微间距IC的应用上,不照顾到必要的培训会带来无谓的生产和质量损失,当开展到Flip-Chip应用上可能连生产都搞不成。我很难想象一个对制程管理不了解和没正确采用的工厂,如何能确保和控制在微型BGA或Flip-Chip生产上的效率和质量。培训人才,并不是送属下到设备供给儿参加几个培训班那么简单。首先要小心处理的是培育内容和导师的选择。您到底需要属下培训些什么?什么程度才算是足够?比方好些工厂把培训当作‘操作和运’ 培训当作‘应用’培训,就是对这两者混淆不清的结果。选择了范围和内容,必须再选择导师。所谓名师出高徒不无道理。但这问题的处理相当不易。有时甚至是毫无选择(比方设备的培训〕。选择的困难在于由一个不懂的来评选懂的,其效益的有限可以想象得到。通过介绍是可行的途径之一同,但必须了解介绍推荐者的评选水平的背景。和选拔员工一样,防止只把焦点放在导师的知识经历水平(用户应意识到他本身未必能真正了解导师的实际水平),导师的经历、思路、人格信念、沟通指导能力方面都具有同等重要。缺乏这些方面优良的条件,再好的知识经历也难以让用户很好的获益。有了优良的导师,只是一个必须的开场。前些时候,我在国内学到了一句话,很好的代表了下一步应注意的。那是我在一电视剧中听到的‘师傅引进门,学艺在个人’。说得不错,‘师傅’的作用是把有用的经历知识,以最清楚有效的方法传授出去。吸收的多少和效率,在很大程度是由学生方面的条件来决定的。学生方面的条件有‘本身’和‘身外’两类,这点管理人员不能不意识和考虑到。我先前提到的人员选拔重要因素中的‘兴趣’和‘态度’也就是这里所提学生应用的‘本身’条件之一局部(其它重要的有经历、根底、个人需求和信念等)。学生的‘身外’条件那么和公司的管理和环境有关。公司管理是否能提供学生在没有工作或其它压力下让他们去专心学习?学习过程是否能在没有干扰和资源充足下进展?公司内部是否提供了实习应用的时机?公司管理是否支持学生的实习〔包括投资和谅解)?……等等,这种种都是影响成败的因素。前几年我在国内常听到的一个问题,是员工的流动性大,一些管理层因此不愿投资在员工的培训上。看似有理,其实公司应为了有这样的思想在管理层内出现而担忧。员工培训后离职不是定律,严格说也不成因果关系。而不培训员工肯定会阻碍公司开展或甚至逐渐丧失竞争力(因为竞争对手会在不断进步〕。为了不实际的而放弃实际的,做法上已是应该反省。加上这问题〔员工培训后离职的问题〕可以有好些解决方法。放弃思考这些方法而选择让公司停歇或退步,我想不该是身为管理人员应有的心态。也许以上对培训员工的看法只是表示一些管理人员对SMT这门技术没有足够的实质性了解罢了。接下来我们谈谈人事管理。人因为有思想和情绪,而且每一个人的观念、态度、技能、才智、经历、习惯都各不一样,所以管理起来特别困难。在所有生产要素中,人是最不单纯、最不可预测的因素。人类在人事管理上也进展过不少的开发,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等而开发出许多对生产管理有用的知识。值得管理人员学习研究和应用。这方面在西方的开展较为蓬勃。我这几年在中国较少注意这方面的事,不能准确的判断国内在这方面的水平。但前几年曾在台湾和香港看到不少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台湾。我想提的一点是,这方面的开展和SMT技术一样,由于西方较为蓬勃,许多作者的知识理论也都以西方的为根底。但人事管理不同于技术科学,科学技术现象在世界上不同地方即使有变化,其变化也小得一般可以不加以考虑。但人事管理不同于技术科学,科学技术现象在世界上不同地方即使有变化,其变化也小得一般可以不加以考虑。但人事却因国家、地理、和历史文化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因为人的行为都是由他的个人需求、对事物的价值观、以及以往的经历来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又是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SMT理论,不管到什么国家都一样,人事管理却必须依地理环境而改变。一个在日本很成功的SMT技术人员,到了大陆来还可以同样成功,一位在日本很成功的经理,在大陆却有和一般经理一样的失败机率。这点在学习人事管理的人来说应该给予注意。人事管理上最复杂的局部,也许是在处理人类的情绪上。人类是有感的,而各地的处理表达方式各不一样。在我们中国人种中,感情特别丰富,处理上较含蓄,有时甚至趋向模糊。这特性在搞艺术上是个强点。但对科技应用却是不利的。虽然科技能千变万化,但科技本身是不变的。相对来说,感情却是可变的,要想使科技应用发挥到较高境界,我觉得中国人应学习如何在科技上建立感情,而不是在感情上建立科技。SMT需要长期的学习开展〔因为复杂〕,留住员工成了特别重要的管理任务。美国和日本等国的技术先进,在某些程度上也赖于员工一般的在业时间较长。中国的人员流动量大,对SMT的开展是个不利的条件。管理不好和挖角常是造成人员流动的主因。管理不好有些时候是客观的问题,比方一些效率低的国营厂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好,很难能和根本条件都较优越的外资公司竞争。缩小规模从新学习做起可能是唯一的方法。这里值得讨论的是挖角一事,有深思的必要。这行为虽然对整个工业不利,但是不可能被排除。这牵涉到人性问题,我们不可能去改变人性。我想提的是工厂管理不应该依靠挖角来提升本身的水平。以上我说过SMT应用不只依赖个人的知识经历,而在人格方面必须能配合厂内一般独特的文化和工作方式。再者您靠什么来有效评估其价值?什么准确度?他的经历是否能配合您厂内现在所需〔不是最好的便适合于您)?他是否能填被所需的重要职位?假设不能,会不会造成融合不好而问题更大?您的条件是否能留住所挖的角色而不被他人在其发挥成效前挖走?……我个人的看法是与其靠挖角,不如请个好的参谋来全盘提升并把员工们的地位定成即重要又不重要(重要是因为他所做得都对公司有利益,不重要是因为公司不会太依赖于他个人〕。这对公司开展会较有保证和来得踏实得多。人事管理是个大课题,读者可到市场上寻找适宜的学习资料(这方面的资料其实还比SMT更多更完善〕。也因篇幅关系,我在这儿只提到以上的几个重点。在此,让我对这四期的文章作个重点总结。要搞好SMT技术,应同时兼顾技术、管理、设备、人事四大方面。由于目前国内能全面照顾得好的还不多。要在竞争中领先的时机是很多的。目前的技术知识还有待更好的开展。用户应设法寻求技术相对独立,不能太依赖国外的技术转让或设备供货商。技术交流应继续提倡和保持,不过应注意质量。要成为SMT应用的佼佼者,首先应成认承受和面对知识缺乏的这一事实,寻求优良技术引进的渠道。SMT的开展,带来了一些相应的管理技术。用户不应采用以往处理THT的一套管理方法。没意识到这方面的开展的用户,应该设法了解其中的需求改变。SMT技术应用的关键之一,在于用户的‘整合’能力。这仅包括各技术之间,也包括管理和生产运作之间。SMT的应用,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技术知识,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管理知识才能做到最好。一切的工作始于管理观念,培养正确的观念是首要的任务。协助有效执行的工具,只有在完全了解要做的工作后才能有效的选择。各种设备都有其一针对性,了解其针对是重要的。设备虽属硬件,其应用、运作和管理却是软科学。设备科学本身也相当复杂,而且常受到商业活动左右。市场上还很缺乏足够和实用的知识交流。也缺少较完整的科学评估做法。许多项选择择方法应给予反省改进。设备技术资料(包括参数指针)经现缺乏或模糊的问题。有待用户本身去开掘、验证。设备应用不同于设备操作。在应用上设备供货商未必能提供足够的协助。SMT是门科技,不能靠感觉来处理。一切决策应尽量通过科学方法。如何和设备供货商建立合作是门艺术,不容易做得好。了解彼此的需求矛盾,学习如何对其能力和设备性、功能作出正确评估和验证是SMT应用中重要的一环。人事管理也是SMT应用中重要局部。这方面知识开发还是以西方较为兴旺,学习采用时应注意到地
本文档为【中国SMT厂家目前最需要些什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电气工程师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2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
上传时间:2023-03-24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