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举报
开通vip

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郑红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00836) * 本文是我今年上半年在荷兰蒂尔堡大学进修期间完成的,回国后又作了一些修改。在荷期间,论文的写作得到了 P1W1Moerland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特致谢意,但对文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将由我本人负责。 一、引 言 公司治理结构( corporate governance)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主题。在西 方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特别是 8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这一研究主题的文献大量涌现。虽然 还不能说已经形...

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郑红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00836) * 本文是我今年上半年在荷兰蒂尔堡大学进修期间完成的,回国后又作了一些修改。在荷期间,论文的写作得到了 P1W1Moerland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特致谢意,但对文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将由我本人负责。 一、引 言 公司治理结构( corporate governance)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主题。在西 方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特别是 8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这一研究主题的文献大量涌现。虽然 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完整的理论体系,但至少经济学家们已经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见 解。这些见解对促进公司改善治理结构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许多著名大公司的年度 报告中不仅引入了/公司治理0这一概念,而且有专门的章节对它进行介绍和讨论,足见这一理 论目前的影响力。然而,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在转轨经济和发展中国家, 这方面的研究工 作还十分薄弱, 公司的治理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又是一个转轨经济国家, 其经济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 传统的国有企业需要或正在进行公司化改革, 以便成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建 立起现代企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更面临着如何在企业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 体制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讨论的热点,取 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笔者以为,无论从对国外文献的掌握上,还是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 看,目前都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地推进。 本文首先试图对西方经济学界有关公司治理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选择地作一梳理和介 绍,其中既涉及一些纯理论方面的内容,也涉及运用比较公司体制的方法分析西方主要发达国 家公司实践经验所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在这一理论评述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运用公司治理 理论的一些分析框架和方法来讨论我国国有企业和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的几个问题, 并给出 一些初步的研究结论。 二、公司治理理论:基本分析框架和若干经验性结论 公司治理理论的内容相当广泛和综合, 既涉及所有权结构、产权理论、委托人 ) 代理人问 题等理论性很强的方面, 也涉及公司内部体制、国别比较和市场体制的作用等相对具体的问 题。限于篇幅, 本文仅选择信息量较大而又对我国企业改革有参考意义的部分作一评介。 11 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和问题的实质 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资本供给者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方法问题。比如,资 20 1998 年第 10 期 本所有者如何使管理者将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回报返还给自己? 他们怎样确定管理者没有侵吞 他们所提供的资本或将其投资在不好的项目上? 他们怎样来控制管理者? 等等。(施莱弗和 维什尼, 1997)所以, 公司治理实质上要解决的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 或更简单地说, 它要处理的是公司股东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即股东、贷款人、管理人 员和职工之间关系, 以实现经济目标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它包括: ( 1)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 ( 2)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 ( 3)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良好的公司治理 结构能够利用这些制度安排的互补性质,并选择一种结构来降低代理人成本。(钱颖一, 1995) 而近期的研究则如前所述,大多集中于投资者(外部人)如何监督和约束经理人员(内部人)。 一般而言, 一个理想的公司治理体制可以完成若干的职能。首先,它给经理人员以足够的 自由来管理好企业。其次,它确保经理人员从股东利益出发使用这些自由去管理好企业。第 三,经理人员知道股东们期望的是什么,股东有足够的信息去判断他们的期望是否正在得到实 现。如果得不到实现,他们有果断行动的权力。所以第四, 该体制能使股东充分地独立于经理 人员,使其能自由地买卖股票 ) ) ) 给投资者以流动性, 这是开放型公司的一个关键性优点。当 然,这四条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中尚难完全实现。根据英国5经济学家6杂志文章的观 点(毕晓普, 1994) ,许多经理人员现在已变得越来越不能使股东们信任,因为许多出了问题的 大公司,病源大多在于经理人员失去了可信赖性,而很少在于股东作了过多的干预。所以,如 何在企业中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体制,目前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21 公司治理理论的渊源和发展:一个简要的回顾 据笔者所知, /公司治理0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 80 年代初期。在这之 前,威廉姆森( 1975)曾提出了/治理结构0( governance structure)概念,可以说与公司治理的概 念已相当接近。如果从思想渊源上看, 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5国富论6一书( 1776) 中认为,股份公司中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有象私人公 司合伙人那样的警觉性去管理企业 , , 因此,在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或多或少地, 疏忽大 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行。这实际上已触及到了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 即代理 问题,它源于经理人员与投资者之间潜在的利益不一致性。到了本世纪初,伴随规模巨大的开 放型公司的大量出现,这一问题已相当突出, 所以伯利和米恩斯( 1937)在5现代公司与私有财 产6一书中直言,管理者权力的增大有损害资本所有者利益的危险。他们担心,由于正在发生 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持续分离 ) ) ) 这种分离在美国特别明显,可能会使管理者对公司进行掠 夺。从那时开始,人们普遍相信经理人员与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背离这一事实。许多经济学 家开始研究股东如何有效地控制和监督经理人员行为的问题,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大量地涌现。 关于开放型公众持股公司的主要缺点,即产生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代理问题,詹森 和麦克林( 1976)在其经典性的论文中, 通过讨论公司价值与经理人员股票所有权之间的关系 而首次将它纳入了公司定价( corporate valuat ion)的分析范畴。他们认为,经理人员有激励去 消费薪金外特权享有的东西,有激励去采取有利于自己而损害外部股东利益的投融资政策。 尽管存在这种代理问题, 但一般的融资理论总还是假定,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是公司企业的唯一 目标,即公司管理总是以所有股东的最大利益为准绳。其暗含的前提是,市场和制度安排会迫 21 使经理人员不致背离价值最大化行为过远。这些约束力量包括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经理人 员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公司控制权市场。进一步地, 对经理行为的监督可以通过建立董事会 的办法来实施(法玛和詹森, 1983)。同样,经理人员的薪金补偿计划安排也可以提供额外的激 励,以使潜在的利益背离趋于一致。这样, 就有了/一揽子内部和外部的监督手段0(法玛, 1980) ,它们相互替代或相互补充, 共同用以对管理行为实施限制。 31 代理问题与公司治理:对决策过程的一种分析 代理问题的实质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施莱弗和维什尼, 1997)。而所有权与控制权 的分离意味着重要的决策机构并不承担它们决策所产生的财富效应的后果, 即决策功能与风 险承担功能事实上发生了分离。(法玛和詹森, 1983)当然,在不同的公司类型中,这种分离的 程度并不相同。比如在开放型公司( open corporat ion)和封闭型公司( closed corporat ion)之间, 这种分离的程度就有极大的差别。一般地说,前者总是要大于后者。 由于两权分离程度的差异,这两类公司之间的公司治理也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内部 决策体系上,封闭型公司适合于将决策管理( decision management)和决策控制( decision con2 t rol)相结合,统一掌握在一些代理人手上。¹ 基本的原因在于,在一些小的非复杂组织中,决 策管理和控制所需的重要专业知识往往集中在一个或几个代理人身上。结果,将决策控制和 决策管理安排给这些代理人将会有效率。当然,在这种状态下, 剩余索取者可能无法抵御这些 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意味着存在代理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办法是,将剩余索取 权直接配置给这些重要的决策机构。这实际上是替代了用以限制决策机构自主权的成本高昂 的控制措施,因为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要在决策机构的自主权和约束力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与封闭型公司不同, 开放型公司要有效地控制因决策管理与剩余风险承担相分离而产生 的代理问题,需要使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相分离。根据法玛和詹森( 1983)的概括, 其原因有: ( 1)专业知识的作用。开放型公司是一种复杂组织,其特征之一是与不同决策相关的专业知识 分散在组织的各级机构中。正因如此, 决策管理的分散化(即授权给具有有价值的相关知识的 机构)可降低决策的成本。而由此产生的代理问题, 可通过分离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来减轻。 ( 2)分散的剩余索取权的作用。在大的开放型公司中, 剩余索取权分散在许多机构中。这时, 如果所有这些机构都参予决策控制,那将是成本巨大。结果,剩余风险承担与决策控制必然发 生分离,由此产生的代理问题,可以通过限定各个机构的权力(如决策控制与决策管理相分离) 而加以控制。所以, 在这些大的开放型公司中,来自分散化的剩余索取权的利益和来自决策功 能与剩余风险承担分离的利益,一般要大于由这两种情况所产生的代理成本。( 3)董事会和决 策科层制的作用。在开放型公司中,内部控制由剩余索取者授权给董事会来实施。剩余索取 者一般保留对诸如选择董事与审计员、兼并与新股发行等事项的批准权(通过投票) ,其他的管 理和决策职能则授权给董事会。董事会再将多数决策管理职能和许多的决策控制职能授予内 部机构,仅保留对它们的最终控制权,包括批准主要的政策提案和聘任高层经理。决策过程的 这样一种科层制运作,有助于防止公司各级机构采取有利自己而损害剩余索取者利益的行为。 22 ¹ 根据法玛和詹森( 1983)的分类,决策管理包括决策的创议( init iat ion)和执行,决策控制则包括决策方案的审批( rat i2 ficat ion)和对方案执行的监督。 41 公司体制与公司治理:一个有用的比较分析框架 莫兰德( 1995a)提出了一个对不同公司体制进行比较分析的框架,即区分了公司体制的两 种主要类型:市场导向型体制( market2oriented systems)和网络导向型体制( network2oriented systems)。他认为,在经济发达世界的不同部分中, 公司体制在诸如历史渊源、所有权和控制 权结构、经营行为和绩效等方面都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了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在资本流动机制和国内银行 体系的作用方面,可以看到明显的不同。在美国, 最大 400家公司的 99%都在股票交易所上 市交易,而在欧洲大陆国家,这个数的平均值只有 54%。在德国和日本, 大的银行机构在融资 和监督公司部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紧密的家族关系和国 家所有权成为普遍的特征。 显然, 这些制度差异会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和治理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上述两种不同的 公司体制可能就是这些制度差异及其影响的一个结果。根据莫兰德( 1995a)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市场导向 型体制的特征是: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 股份所有权广泛分散的开放型公司的大量存在, 活跃 的公司控制权市场。而网络导向型体制的特征是:公司股权集中持有, 集团成员起重要作用, 全能银行在融资和公司监控方面有实质性的参与。前一种体制的典型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 如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后一种体制则在日本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中占优势。 莫兰德( 1995a)还对涉及经理人员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的三大约束机制在不同类 型公司体制中的作用作了比较分析。其主要结论是: ( 1)在市场导向型体制中,外部市场对公 司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2)起监督作用的董事会, 在网络型体制中比在市场导向型体制中 有更大的约束力量。( 3)经理人员市场的作用显示了一个混合的图景:在市场导向型体制中, 外部经理市场的运作和与绩效相联系的薪金补偿机制起着重要作用;而内部经理人员的流动 则在网络导向型体制中起独特作用。 51 所有权结构、公司控制和绩效:实证的经验 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可以通过股东的构成和分布状况来描述。这种分布从单个股东到大量 股东,中间有很多变化差异。一般认为,股权的这种集中或分散的程度会影响到企业的代理和 控制结构。查克汉姆( 1994)的研究表明,家庭拥有的股份所有权在美国占有很大优势,而在日 本,金融机构作为大股东在起作用。在盎格鲁撒克逊之外的国家,工商企业是其他公司企业的 重要股东, 而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 养老金基金拥有相当大比例的证券股份。与此相应, 典型 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公司所有权结构要比其他地方的公司分散。根据普劳斯( 1992)的统 计, 754家日本大型非金融公司中,五个最大股东 1984年所拥有的股份比例最小为 11% ,最大 为 85% ,平均为 33% ,而美国公司的这一平均值(平均集中率)为 25%。在欧洲大陆国家,公 司股份所有权的集中度也高于英国。弗兰克斯和迈耶( 1993)的调查显示, 171家德国大型非 金融公司中, 1990年单个股东拥有 1/ 4以上股份的企业数占 85%, 拥有 1/ 2以上股份的企业 数占 57%,拥有 3/ 4以上的企业数占 22% ;而在英国,相应的企业比例数分别仅为 13%、6% 和1%。所以,莫兰德( 1995b)总结道:公司所有权结构在网络导向型体制中比在市场导向型 体制中更集中, 并且前一体制中有比后一体制更紧密的股东间的关系。 所有权结构和企业绩效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莫克等人( 1988)提出的证据说明:当企 业内部管理人员的股份所有权比例在 0 ) 5%之间时,企业的盈利能力开始上升;当这种所有 23 权比例进一步上升以致达到 25%时, 盈利能力开始下降;随着这种所有权的比例超过 25%,盈 利能力又开始上升, 尽管其速度很慢。这表明,与减少代理成本的激励作用相一致, 较高的管 理者所有权和大股东所有权有利于绩效的提高。但是,一旦这种所有权比例超出了一定的点, 大的所有者获得了几乎完全的控制权, 则可能会偏向于利用企业来满足自身的而非其他股东 的利益。这样, 高的所有权集中就象所有权的过份分散一样,也存在着运作的成本。 如何对这些具有不同所有权结构的公司体制作出更全面的比较评价呢? 莫兰德( 1995a, 1995b)认为,市场导向型体制的最重要的优点是, 存在着一种对绩效不良管理者进行替代的持 续的外部威胁。市场机制对公司的这种控制有利于以最具生产性的方式来重新配置稀缺资 源。这不仅有利于股东的最优利益,而且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然而,这种体制也有至少三 个方面的潜在不足:一是短期行为的威胁,即经理人员可能因过分关注短期有利的财务指标而 忽视保持企业长期绩效所需的基础投资的重要性;二是现行管理者为阻止企业被接管 ( takeover) ,可能采取一些不友好的抵制方法,将注意力不放在有效管理企业的主要任务上;三 是建立企业帝国的行为, 即管理者有时会追求企业规模的过份扩张,从而使经营成本急剧增 加。 在网络导向型体制中,存在着通过战略投资者(如大股东)干预而起作用的紧密的直接控 制机制。这样, 管理上的失误可以不改变所有权而在组织内部加以纠正。同时,股东与债权人 之间的代理冲突也不致于象市场导向型体制中那样严重, 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被 内部化了。当然,网络导向型体制也有潜在的弱点。比如, 由于缺乏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 某些不易通过直接监督加以纠正的管理失误往往会长期存在。另外,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证券 资本的流动性不够强,以及外部投资者比起战略资本供给者来缺乏信息优势等,都可能造成企 业外部筹资的不利和兼并收购中企业价值的被低估。 61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公司治理结构演化的可能趋势 如前所述, 公司治理机制在市场导向型与网络导向型这两种体制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 在美国和英国, 企业投资者更多地依赖于法律的保护。所有权集中的大投资者除了在企业接 管过程中偶尔出现外,平时并不普遍。而在日本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中,公司治理更多地依 赖于大投资者和银行的作用,而较少依赖于完备的法律保护。(施莱弗和维什尼, 1997)那么, 哪一种体制是最优的? 在理论上目前尚很难说一种体制就优于另一种体制, 因为这两种体制 都生存下来了, 它们各自都有优缺点。一种体制的优点似乎意味着另一种体制的弱点,反之反 是。因此, 两种体制的优点应该予以结合,而缺点应该被克服。在这方面令人感兴趣的一点 是,两种体制趋同的现象似乎已经发生。在美国, 金融机构作为重要股东的作用正逐步增强; 而在日本,主银行体制的中心作用正在消减(莫兰德, 1995a)。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相互趋同的现象呢?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产品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 势。管理不善的企业会以惊人的速度丧失钱财, 而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在国内市场中受到保 护。(毕晓普, 1994)当然,由于政治、法律、文化及其他历史传统的差异,虽然每个国家的公司 治理可能向相同的方向演化, 但这种演化的方式很可能会相当不同。这同时也意味着,两种体 制的趋同将是一个逐渐演进的长期过程。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如何改进公司治理 无疑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4 三、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两难选择与可能的突破口 如何借鉴和运用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来分析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问题? 笔者以为首先一 点是对其分析方法的借鉴和运用, 其次是一些基本的理论框架和范畴亦可供使用。至于一些 发达国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经验, 我们在借鉴时需要首先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国正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将大中型企业改造成标准的公司制企业。从这个角度看,发达 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治理方面的许多成功经验都可以为我们的公司化改革及建立有效的公司治 理体制提供参考。但另一方面,我国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于西方发达经济国家的具体情况。并 且,即使在发达国家中, 也不存在一种完全适用于各国的最佳的公司治理模式 (莫兰德, 1995a)。因此,当我们在借鉴他人的经验时,切莫忽视其适用的具体条件。笔者以下对我国公 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几点初步讨论, 就是在上述这样一种认识之下所作的一个尝试。 11 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核心问题和两难选择 如前所述, 公司治理本质上要处理的是由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施莱 弗和维什尼, 1997)。而经验分析似乎又表明,西方国家现实中一连串出了问题的大公司,其根 源大多在于经理人员失去了可信赖性, 而很少在于股东作了过多的干预。(毕晓普, 1994)这种 情况进一步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和作为代 理人的经理人员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前者如何能够有效地监督和约束后者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既有与此类似的地方,又有很大 的不同,表现出了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复杂的情况。类似的地方表现在,公司治理所要处理的 同样是股东和高层经理之间的关系问题,公司治理的目标同样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要给经营 者以充分的自由去管理好企业,股东不能对其作过多的干预;另一方面,要保证经营者以股东 的利益为准绳运用这些自由去管理企业,即企业经营者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不同的 地方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 90年代初以来似乎是后一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以致于对前一方 面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中国的情况则是,随着放权让利改革的推进,以经营者为首的企业内 部人控制问题日益突出, 但同时政府部门以/婆婆加老板0的身份对国有企业进行过多干预的 问题也仍然相当严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这种状况, 反映了如下复杂的两难选 择:给企业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是必要的,它可以带来企业效率的提高,但同时也可能 导致/内部人控制0失控, 导致股东利益的损失;国家作为大股东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控制是必要 的,但国家及其代理人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又使这种监督和控制难免带有行政色彩,导致对企业 过多的干预。解决这样的两难选择问题,是我国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体制的根本目标所在。 21 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建立起使一揽子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制度条件 从比较公司体制的角度看,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或监事会)的作用以及内部经理市场 的作用在网络导向型体制中较强, 尤其是在德国和日本这方面最为突出。其基本原因在于公 司的所有权结构相对集中。我国许多公司制企业的情况与此类似, 股权大量地集中在国家手 中。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采用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呢? 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简单。我 们可以根据国际规范要求来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如由董事会而非任何 其他机构来任命公司总经理等。但即使如此,如果大部分公司都由国有股占主体,或甚至是国 25 家独资,则即使由董事会来任命总经理, 亦仍然难以摆脱国家干预的因素。因此,要真正发挥 公司董事会等内部机构的作用,还需要在所有权多元化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减少国有股在公 司股权中的比例,尤其是国有独资公司的设立要严格限制其范围。 与董事会的作用等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同, 包括产品市场、股票市场、经理人员市场等在 内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林毅夫等, 1997) ,在英、美等市场导向型公司体制中起着比在网络导 向型体制中更强的作用。我国的情况如何呢? 显然,经过近 20 年的市场取向改革, 我国产品 市场的发育相当迅速,产品市场激烈的竞争已经给企业经营者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尽管由于其 它因素的限制这种压力被打了不少的折扣。至于股票市场的发展, 由于上市公司的数量还不 是很多,并且其股份的很大比例还不能自由交易, 目前尚不足以形成对上市公司经营者行为的 有效约束。但是,这并不排斥从长期看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所具有的潜力和可能起的作用。早 在 1993年,我国家庭的银行存款总额已达 115万亿元, 占 GDP 的 50% (1978 年仅占 6%) , 1997年更增加到 4163万亿元。居民家庭存款的迅速增加显然为股票市场的发展打下了巨大 资金来源的基础。1992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的长足发展固然有政策市以及投资者过份乐观 主义(德朗等, 1989)这些较短期因素的作用, 但更基本的原因可能还在于公司化改革的推进和 居民储蓄在寻找投资出路。如果投资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能够按照规范方式建立和运营,则 大量的居民银行存款可以通过它们而较安全地投资于股票市场。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国 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革,而且有利于股票市场迅速和健康的发展, 从而为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 构创造条件。其它几类市场, 如经理人员市场等, 我们也都可以创造条件让其发挥作用。这与 网络导向型体制目前正在扩大市场机制在其中的作用这一世界性潮流也是相一致的。可见, /一揽子内部和外部的监督手段0(法玛, 1980)在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尽 管其各自作用的力度会有差别。 31 培养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根据/抓大放小0的企业改革战略,国有企业将来主要都是大中型企业。对这些大中型企 业进行公司化改造, 形成国家行政干预不多的合理的治理结构, 公司间相互持股是一个出路。 但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如同一产业中的不同企业由于是竞争对手而难以相互持股,不同 产业间的企业则很多是/隔行如隔山0,技术上的巨大差异和信息上的严重不对称往往使互相 持股不易发生。另外,由于这类企业在资金的筹措和运用上具有同构而非互补的性质,它们很 难将家庭分散的资金转化为企业资金之后又转投其它企业。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有另外的主 体,这就是以各种基金组织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 通常所说的机构投资者, 如养老金基金和保险公司等,虽然平时对公司治理不甚关心,主 要追求股票的投资回报, 但它比起散户来有能力也有激励去关心自己所投资的公司的治理状 况,如有能力广泛收集信息并派人员参加股东大会等。尤其是所投资的公司出现问题时,机构 投资者可以行动起来对其领导班子进行整顿。这被称作/机构投资者的觉醒0, 从原先的/消极 股东0转变为/积极股东0。(吴敬琏, 1994)当然,在我国基金投资者目前还是个新生事物,如何 培养这些战略投资者并使其行为合理化,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随着企业改革和社 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推进, 各种类型基金的出现已是不容置疑的现实。这些机构投资者的加盟, 无疑有利于形成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多元化,从而为有效公司治理体制的建立准备起所有制基础。 26 广义地讲, 银行机构也是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它作为其它公司的股东时更是如此。在日本 的相互持股体制中, 银行持股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为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打下了基 础。在美国,不允许商业银行持股的禁令已经放松, 银行机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可望加强。 在我国,当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到一定程度, 其行为相对比较合理之后(近年来银行/惜贷0现 象就是其预算约束硬化和行为合理化的一种表现) ,允许其持有企业一定的股份应该是可行 的。通过这种办法可以较好地发挥银行作为大机构投资者和信贷者监控企业的作用, 并且可 以减少股东与信贷者相分离时产生的利益冲突和代理成本。所以,笔者认为,培养各种类型的 机构投资者,可能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一个可行的突破口。 主要参考文献 林毅夫等, 1997:5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6 ,5经济研究6第 3期。 钱颖一, 1995:5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6 ,青木昌彦主编:5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6 ,中国经济出版社。 吴敬琏, 1994:5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6 ,天津人民出版社。 张维迎, 1994:5西方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发展6 ,5经济研究6第 11期。 Berle, A.A. and G. C. Means(伯利和米恩斯 ) , 1932,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5现代公司与私有财 产6) , New York: McMillan. Bishop, M. (毕晓普) , 1994, Watching the Boss: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5盯住老板: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考察6 ) , 1994, T he Economist , January 29, S1- S18. Charkham, J. (查克汉姆) , 1994, Keeping Good Company: A Stud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Five Count ries(5保持优秀:五 国公司治理结构研究6 ) , Ox ford: Clarendon Press. De Long and Others(德朗等) , 1990, 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5金融市场交易商谣传的风险6 )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703- 738. Fama, E. F. (法玛) , 1980,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5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6 ) , Journal of Polit ical Econ2 omy 88, 288- 307. Fama, E. F. and M. C. Jensen(法玛和詹森) , 1983,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 rol (5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6 ) ,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301- 326. Franks, J. R . and C. Mayer(弗兰克斯和迈耶) , 1993, T 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 rol in Germany(5德国的公司控制权市 场6) , Working Paper, London Business School and University of Warnick. J 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詹森和麦克林) ,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2 ership St ructure(5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6 )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305- 360. Moerlan d, P. W. (莫兰德) , 1995a, Alternative Disciplinary Mechan isms in Different Corporate Systems(5不同公司体制中的 替代性约束机制6 ) ,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 ion 26, 17- 34. Moerlan d, P. W. (莫兰德) , 1995b,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Cont rol St ructures: An Internat ional Comparison (5公司的所有 权和控制权结构:一个国际比较6 ) , Review of Indust rial Organizat ion 10, 443- 464. Morck, R. and Others(莫克等) , 1988,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5管理所有权与 市场定价:一个经验分析6 )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293- 315. Prowse, S. D. (普劳斯) , 1992, The St 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in Japan(5日本的公司所有权结构6 ) , T he Journal of Finance 47, 1121- 1140. Shleifer, A. and R. Vishny(施莱弗和维什尼 ) , 1997,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 ce(5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考察6 , The Journal of Finance, June 1997. Smith, A. (亚当#斯密) , 1776, T he Wealth of Nations(5国富论6 ), Glasgow( ed. , 1976) . Williamson, O. E. (威廉姆森) , 1975,Markets and Hierarch ies: Analysis and Ant it rust Implicat ions (5市场与科层制:一种分 析及对反托拉斯的启示6 ) , New York: Free Press. (责任编辑:边 齐) (校对:子 璇) 27
本文档为【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664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6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1-01-07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