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0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

2010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

举报
开通vip

2010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 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 (2010年1月30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   《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经福建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福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精神,总结实践经验,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有必要对纲要进行修编。本纲要是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纲领性文件,政...

2010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
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 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 (2010年1月30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   《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经福建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福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精神,总结实践经验,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有必要对纲要进行修编。本纲要是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纲领性文件,政府应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贯彻实施。 目录 第一章 新形势下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定位 1.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2.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3.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4.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三)发展目标 1.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目标。 2.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3. 推动闽台交流合作新拓展 4. 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 5. 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新布局。 6. 促进文化建设新发展。 7.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就。 (四)发展布局 第三章 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重要依托 第四章 构建统筹协调的城乡支撑体系 ​——内在要求 第五章 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重要保障 第六章 构建优势独特的闽台交流合作支撑体系 ——构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要求 第七章 构建互利共赢的开放支撑体系 ——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区域合作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途径 第八章 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支撑体系 ——改革创新是保障海峡西岸经济区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第九章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体系——重要目标 第十章 构建全面发展的社会事业支撑体系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根本目的 第十一章 构建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支撑体系——根本保证 第十二章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基本任务 第十三章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保障措施 第一章 新形势下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意义   2004年初,中共福建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着眼于促进福建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从福建实际出发,在历届省委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提出并实施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大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以及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近几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已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先后视察福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寄予厚望,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得到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海内外的广泛呼应,台港澳和周边地区的积极参与,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定位进一步明晰,效应进一步显现,氛围进一步形成,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的形势、趋势、态势和气势,充分体现福建人民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强烈责任意识,全面展示福建人民谋求发展的意识、攻坚克难的精神、应对风险的气势、服务全局的合力、拓展创新的气魄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形成了“活、和、创、韧”的基本经验,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形势对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七大作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首次在全党确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维护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紧密联系起来,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新的责任。国务院《意见》的公布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册上将写上浓重的一笔。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意见》精神,顺应科学发展的大势,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提出要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途径和目标,体现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内涵的延伸、拓展、深化和提升。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助于福建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形成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   ——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对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使福建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推动形成海峡经济区打好基础,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第二章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要求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国务院《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抓住机遇,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意见》,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   二、战略定位。立足于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大先行先试力度,进一步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三、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视察福建时提出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国务院《意见》确定的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通过十年左右的艰苦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4万亿元,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海峡区域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改革取得突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服务中西部和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形成并不断完善。   ——推动闽台交流合作新拓展。闽台“五缘”优势充分发挥,“六求”作为进一步拓展,对台先行先试政策在福建得到有效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促进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作用更加凸显,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和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良性互动机制基本形成。生态省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   ——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新布局。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地位凸显,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有效推进,海峡西岸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发展壮大。以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为主体的经济布局和城市化格局基本形成,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为主体的生态保护有效实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布局全面形成。   ——促进文化建设新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产品健康丰富、文化设施先进配套、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产业优势明显和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建立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人民安居乐业。   四、发展布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各级各部门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凝聚发展合力,强化大局意识,在主动对接、服务全局、推动先行中作出新贡献;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要素配置,在发挥区域优势、拓展发展空间中展现新格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在提高发展质量、推进一体化发展中实现新提升;互动联动、统筹协调,拓宽合作领域,强化整体推进,在加强区域协调、构建和谐社会中力求新作为,持续基本格局,拓展基本态势,形成海西整体辐射效应。   1、延伸两翼、对接两洲。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和闽西南一翼,强化福州省会中心城市重心辐射作用,促进闽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推动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龙头示范作用,加强闽西南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和市场融合,推动与珠江三角洲的对接。   2、拓展一线、两岸四地。充分挖掘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和对台合作优势,突破两点,进一步增强福州、厦门的辐射带动功能,发挥泉州创业型城市支撑带动作用和漳州、莆田、宁德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促进全省沿海的全面繁荣。依托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等载体平台,不断拓展闽台交流合作。全面提升闽港闽澳合作水平。   3、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发挥三明、南平、龙岩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借助生态、资源、对内联接等优势,依托出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山海联动,东西贯通,不断向纵深拓展发展空间。积极探索跨省区域协作的新途径、新机制,密切与周边及广大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建立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实现共同发展。   4、和谐平安、服务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强化福建对台独特地位作用,促进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在服务全局中实现新作为。   为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必须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切实做到: ——坚持“四求先行”。 解放思想求先行,着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举措,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以人为本求先行,始终明确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以发展的先行来带动民心的凝聚,以民心的凝聚来推动发展的先行; 好字当头求先行,推动发展中强化好的意识、好的观念、好的要求、好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更多地关心质量、效益、生态,更多地关心社会事业发展,更多地关心社会稳定、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问题,努力在实际工作中运作好、体现好; 持续运作求先行,围绕全局持续运作、准确站位持续运作、依法依规持续运作、注重实效持续运作,以持续运作的实效来保证先行。 ——把握“四个重在”。 把“重在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持续发展思路,持续发展举措,持续发展势头,持续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始终保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良好态势; 把“重在提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根本,不断提升发展理念,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统筹协调能力,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 把“重在运作”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关键,着力实施项目、品牌、创新和服务带动,不断拓展作为空间,确保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部署落到实处; 把“重在实效”作为推动一切工作的目的,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 ——落实“四求作为”。 提升思路求作为,着力提升认识、观念、境界、思路和工作要求,突出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准确站位、融入全局,全面贯彻国务院《意见》,适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精心谋划求作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的要求,认识优势、发挥优势、整合优势、创造优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夯实基础,在更高的起点上研究、策划、规划、部署好海西建设,通过精心运作,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不断拓展海西效应; 突破重点求作为,认识重点、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突出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等重点,在全面推进海西建设中有所突破、有效作为; 艰苦奋斗求作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等不靠、多做少说,锲而不舍、实干实效,不断推动海西先行,切实承担起国家赋予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实施“十大举措”。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扎实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文化强省、实施品牌带动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发展举措,强化政策效应,形成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动力。   ——构建“十大支撑体系”。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部署,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闽台合作、扩大开放、改革创新、生态环境、社会事业、人才资源、和谐社会支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支撑体系,落实支撑举措,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持续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推动工作的干劲,鼓励创新、创造、创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激发全省人民的创造性,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海西效应持续显现,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的形势、趋势、态势和气势。 第三章 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   产业发展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依托。要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强资金、人才、技术支持,不断推动产业集聚,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科技进步,运用工业化理念,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五新”推广应用,深化闽台农业合作,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努力保持粮食生产能力和自给比例不降低。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提高种粮补贴标准,确保补贴款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完善粮食安全应急用种储备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全面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广粮食关键增产技术和优质高产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优化粮食区域布局,积极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推进水稻种植保险。巩固和发展省际省内粮食产销协作,稳定粮食供给。巩固完善合理稳定的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加快储备粮库建设,确保粮食储备安全。推广现代化储粮技术,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节粮减损措施。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优化提升园艺业、林竹业、畜牧业、水产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水产品、畜禽、茶叶、笋竹、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苗木、烟叶、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园艺业要重点发展茶叶、水果、花卉、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园艺产品,建设一批种苗繁育基地和园艺生产基地,促进地道中药材产业发展;林业要发展速生丰产林、丰产竹林、珍贵树种、名特优经济林和生物质能源、油茶等基地,重点建设林木良种基地,发展壮大森林旅游业;畜牧业要加强品种改良,支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稳定生猪生产,突出发展家禽业、草食型畜禽生产和地方特色畜禽品种;水产业要拓展浅海湾外和内陆大水面养殖,建设生态型养殖基地。积极发展形式多样的休闲观光农业。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伸农业产业链。继续实施“强龙带动”工程,扶持发展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大企业、大集团。积极推广“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积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扶持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农产品和品牌农业重点企业。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等能力。建立以省级为中心、市级为骨干、县级为依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从生产源头到餐桌消费的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加强对农药生产、使用的监控,严禁生产、使用剧毒农药,提高农产品安全应急防御能力。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地等标识认证制度,推行种植、养殖基地备案制度,加强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发和鼓励使用低污染、无污染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   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发展一批农家店、大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资服务网络。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新型交易方式。加快推进基层供销社改革和社有企业改制,鼓励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和“通信信息化助建新农村”项目建设。支持发展农村综合性服务组织、专业服务队。   二、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加快发展与提升水平并举,产业集聚与布局优化互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协同推进,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我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积极对接台湾先进制造业,推进与中央直属企业高位嫁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把福建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着力总量提升和技术提升,大力发展先进临港重化工业,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攻克和掌握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突出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信息网络和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和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强两岸技术标准对接,鼓励企业形成技术标准联盟,加快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标准,形成产业技术标准优势。深化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建设一批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强产业政策引导,规范市场准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坚持自主研发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深化内涵与拓展外延相结合,着力引导发展一批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电子信息产业要以福厦沿海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发挥信息产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加快建设福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壮大福州(马尾)显示器件、福清显示器、厦门和漳州半导体照明、泉州微波通信、莆田液晶显示等国家级产业园区,培育厦门翔安光电产业园、泉州光伏产业园、漳州光电产业园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园。大力发展计算机及网络、数字视听、移动通信以及新型元器件、集成电路等主导产品,不断提升信息产品技术档次和附加值,促进产业由加工制造为主向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转变。   装备制造产业要着力提升工程机械、电工电器、飞机维修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轻纺装备、建材装备、船舶装备、港口机械等产业装备,推动基础装备、基础部件及基础工艺提升发展。突出东南汽车、金龙客车等品牌优势,深化与国内外大型汽车集团的战略合作,扩大生产规模;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轿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快福州青口汽车城和厦门海峡两岸汽车产业合作基地等建设。加快建设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三都澳、东山湾等船舶产业集中区,加大大型船舶、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的开发力度,发展适合台湾海峡航运要求的客货滚装船,鼓励发展游艇制造业。推动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来闽落户,做大做强厦门、泉州飞机维修基地,推动龙岩、泉州、三明、南平、福安、福清等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促进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精密铸锻件、电工器材、数控机床、中小型电机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特色装备制造基地。   石油化工产业要按照“基地化、大型化、集约化”的原则,在石化基地规划范围和环境容量许可条件下,加强石化项目环评论证,引导炼化及轻油裂解等龙头项目合理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湄洲湾石化基地和东山湾古雷石化基地。重点推进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二期、中化(泉州)炼油、漳州腾龙芳烃对二甲苯(PX)、翔鹭石化精对苯二甲酸(PTA)、福建联合石化乙烯扩建和三都澳溪南半岛工业园区、福州江阴石化专区、泉港“台湾石化专区”等相关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进一步延伸和完善石化产业链,带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以及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纺织原料等产业发展。   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以福州、厦门国家级和莆田、泉州、漳州、三明、南平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集成电路产业要着力提高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和水平,带动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业的发展。光电产业要加快推进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国家“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和福州、泉州、漳州、莆田等光电产业化项目建设,发展光伏电子、平板显示器件、半导体照明芯片及封装、新型传感器件、光通信器件和特种光学镜头等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要培育发展基因工程药物、酶制剂、现代中药、特色化学原料药、高端医疗器械、新型药物制剂、疫苗等产业,加快福州、三明、南平、永春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新材料产业要重点推进电子、特种功能、纳米、高性能金属、稀土深加工和环境友好材料等开发应用,建设光电子硅材料、高分子功能材料等项目。环保产业要加强福州、龙岩等重点环保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保设备、产品及环境自动监测仪器设备,开发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培育壮大环保产业集群。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提升产业集聚水平。纺织服装鞋业要突出品牌创建、研发设计及新型材料开发应用,加快建成集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服装产业基地。林产工业要提升制浆造纸、林产化工、人造板、木竹制品等发展水平,大力推进林浆纸和林板一体化,加快莆田秀屿木材贸易加工区建设,推动形成林产业集群。食品工业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便食品、功能食品、休闲食品和果蔬饮料等,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工艺美术行业要围绕石雕、玉雕、木雕和珠宝玉石、陶瓷、树脂、藤铁工艺品等重点产业,加快德化陶瓷、莆田木雕、仙游古典家具、泉州树脂、惠安石雕、华安石雕、厦门漆线雕等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冶金工业要积极推动省内骨干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和与国内外大企业合作,积极稳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支持发展高强度钢材、复合金属材料、功能材料等,推动铜、铝、钨、钼、铅、锌、不锈钢、稀土等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建筑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做大做强总承包企业,做专做精专业企业。建材工业要提升石材、建筑陶瓷和水暖器材等优势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加快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充实消费性服务业,加强闽台服务业合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外包服务业、金融业、会展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等,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闽台及区域周边省市产业结构互动升级。   现代物流业要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交通枢纽和港口资源,加快建设厦门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福州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泉州、漳州、莆田、宁德、龙岩、三明、南平等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以及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在产业集群所在地或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原材料和产品批发市场。引导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发展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为一体的物流企业。依托临港工业、台资外资企业集中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运输、商贸企业,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合作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及石油、煤炭等一批专业配送中心。加快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主要港区、福州和厦门国际机场、国际海运集装箱中转站等物流节点的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铁公海空”多式联运,推进“电子口岸”和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国际货物中转能力,建设连结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   信息服务业要重点发展软件与系统集成、数字媒体内容、动漫游戏、设计创意、数据加工等数字内容服务业,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安全、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及系统集成等;加快信息技术服务推广应用,完善和提升信息传输网络,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支持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软件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基地建设和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加强基础测绘设施建设,发展地理信息产业。   外包服务业要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和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专业企业,吸引台湾企业乃至世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转移。依托福州、厦门国家级软件园和泉州等有条件的软件开发基地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动漫创意产业,大力推进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建设,积极打造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对台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形成较为完整的国际服务业外包产业链。   金融业要重点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引进境内外特别是台湾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和跨地区发展,支持条件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引进台湾金融机构改组成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加强闽台港金融机构合作,推动设立台、港资银行,支持在闽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到台设立分支机构或参股台湾金融企业,探索开展三地银行间离岸借贷、汇兑结算业务。支持发展各类保险机构,积极发展城乡财产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推动综合经营。支持利用产业投资基金、信托、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引导省内外资金包括台湾资金投资福建重大项目。加强政策支持,促进信用担保机构发展。   商务服务业要结合宜居创业环境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管理咨询、研究设计、营销策划、资产评估、工程咨询、投资顾问、法律、会计、广告、包装等商务服务,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中介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会展业要进一步提升“9·8”投洽会、“6·18”项交会、“5·18”海交会以及台交会、茶博会、花博会、林博会、旅博会、文博会、艺博会、海博会、鞋博会、机博会等影响力,进一步整合区域会展资源,加快培育新的全国性、国际化的会展品牌,重点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外的会展业。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商贸服务业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改造提升百货、批发市场、餐饮住宿等传统流通业态;进一步完善社区商贸服务网络,合理布局便民利民社区服务网点,改造提升现有商业、服务业网点和设施;加快农村商贸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房地产业要加强和改进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引导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制度;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业要合理布局便民利民社区服务网点,整合和改造现有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建立完善老年服务体系。   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优化旅游发展布局,打造蓝色滨海旅游带和绿色生态旅游带,构筑闽东北(福州、莆田、宁德)、闽西南(厦门、泉州、漳州、龙岩)、闽西北(南平、三明)三大旅游协作区,提升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三明、武夷山、永安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功能。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积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精品,进一步提升武夷山、鼓浪屿、泰宁世界地质公园、莆田妈祖文化等比较完善的品牌,拓展完善福建土楼、古田会址、漳州滨海火山、宁德白水洋、福鼎太姥山、连城冠豸山等基本成熟的品牌,重点培育福州三坊七巷、昙石山文化、泉州海丝文化和平潭岛、东山岛等正在崛起的品牌。支持泰宁申报“中国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和宁德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推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厦门鼓浪屿和福州“三坊七巷”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丰富我省世界级旅游品牌。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加快构建大武夷、福建土楼旅游区,着力推介海峡之旅、闽都之旅、红色之旅、朝觐之旅、大武夷之旅、福建土楼之旅、海上丝路之旅、滨海休闲之旅、闽中戴云山地生态之旅、闽东北亲水之旅等旅游线路。强化海西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完善旅游营销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深度开发国内外重点客源市场。促进大陆居民经金马澎赴台湾本岛旅游,吸引更多的台湾游客来闽旅游。积极开发岛屿旅游业,着力发展休闲度假等深度旅游,开发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建设一批国际性的旅游度假胜地。办好海峡旅游博览会、中国武夷山旅游节、中国丹霞文化旅游节、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泉州海丝文化旅游节、福建土楼旅游文化节、白水洋文化旅游节、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中国世界客属祭祖大典等节庆活动,全面提升海西旅游影响力。   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坚持陆海联动,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海洋科技,有效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优化海洋开发布局,推进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等加快发展,加强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增强海洋经济实力,使海洋经济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围绕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港湾的开放开发,合理布局发展临港工业,建设以石化、船舶、冶金、电力等为重点的临港工业集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积极推广名优新品种和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等生态养殖模式,建设一批生态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基地。加强闽台远洋渔业合作,建设现代化远洋捕捞船队,积极拓展远洋和深海渔业。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和保鲜水平,建设一批国家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强化以物流服务为核心的港口竞争优势,以港口物流现代化提升海洋运输业。培育发展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历史文化和都市体验为一体的滨海旅游业。加快培育海洋药品和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科技与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形成若干以港湾为依托的临港经济密集区。   有效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实施闽江口、福清湾、平海湾、泉州湾、九龙江口等海洋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加强海洋保护规划,建立一批红树林、珍稀物种栖息地、重要渔业品种和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区。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恢复。严格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继续推进增殖放流、封岛栽培、人工鱼礁建设,营造海洋牧场。合理开发海域资源,分类开发与保护岛屿资源。探索建立完善两岸海洋生物资源管护协作机制,共同保护海峡海洋资源。   积极发展海洋科技。坚持科技兴海,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海洋科技中试基地及开发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厦门国家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加快海洋生物育种、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药物等高新技术研发,培育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海洋环境动态监测及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等高新技术,促进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相协调。充分发挥海洋科研、学科优势,培育海洋科技人才,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兴海示范基地。   优化海洋开发布局。加强统筹规划,按照海岸、海岛、近海、远洋的层次,加快推进海岸带的合理开发,建设以重点港湾为依托,高起点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临港工业基地。以平潭岛、东山岛、三都澳、南日岛等近岸海域海洋牧场为重点,建设一批生态型海洋渔业基地。积极利用湾外浅海资源,拓展海洋开发空间。培育一批海洋经济强县(市),壮大一批海洋龙头企业。 第四章 构建统筹协调的城乡支撑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在要求。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统筹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着眼于推动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实施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把突出城市传统文化特色与体现时代气息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城市建设的时代性和城市管理的先进性,提升城市品位。   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强化中心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推动中心城市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增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福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重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实施一城两翼双轴线发展战略,推动中心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的跨越式、组团式发展,构筑临江向海、山水相间的沿江滨海现代化城市新格局,在规划、建设、产业、环境、管理等方面实现新提升,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厦门市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着力构建海峡西岸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对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基地,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泉州市要充分发挥创业型城市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突出城市拓展、要素集聚、实力提升,着力构建海峡西岸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和文化旅游强市,临港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台产业合作基地和产业创新基地。漳州市要加快南太武滨海新区规划建设,努力打造海峡西岸生态工贸港口城市,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滨海旅游休闲基地和对台产业合作基地。莆田市要加快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文化旅游业,努力打造海峡西岸重要港口城市和重要的制造业、能源、文化旅游基地,对台民间文化交流基地,工艺品加工基地,木材进口及加工基地。宁德市要统筹推进以环三都澳区域为重点的临海产业布局,着力构建海峡西岸东北翼中心城市,成为连接长江三角洲的前沿区域,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联接内陆的重要出海口。三明市要优化永安—三元、梅列—沙县城市主轴线发展布局,建设成为海峡西岸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的重要区域性交通枢纽,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农业高地和生态旅游胜地。南平市要积极推进向建瓯、建阳、武夷山、邵武一带拓展,加快谋划建设武夷新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承接产业转移的制造业基地,国际性旅游观光休闲基地,闽浙赣交界重要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龙岩市要以闽粤赣边交通枢纽和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生态型产业集聚与扩展为支撑,建设成为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和冶金、机械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客家文化、红色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基地。积极推进闽西南一翼和闽东北一翼城市联盟,促进产业协作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协同保护,实现城市及区域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提升中小城市发展水平。挖掘潜力,完善功能,增强集聚,优化发展,凸显特色,积极培育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形成分工合理、设施配套、功能互补、规模协调的城镇体系。沿海及中心城市周边县市,要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以发展临海产业和为中心城市生产生活服务配套型产业为重点,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产业与人口集聚,建设一批新型中小城市。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市,要实施大城关战略,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建设县域集聚经济、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力。支持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率先向中等城市发展,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使其成为具有较强承接、传导功能的区域次中心城市。   加快发展小城镇。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要求,建设宜居城镇综合体,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基础条件好、经济优势比较明显的重点中心镇,要努力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或大中城市的新城区。中心城市周边的小城镇,要推进组团式布局,发展成为中心城市服务的卫星城镇。其他小城镇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工就业,带动城市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快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工业主导型、资源开发型、边贸旅游型、交通枢纽型城镇,同时要强化“三农”服务功能,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文化教育中心,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小城镇规划,加快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小城镇的投资、就业和居住环境。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依法赋予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二、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省直管县(市)财政体制,逐步加大省对县(市)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依法探索省直管县(市)的体制。促进经济较发达县(市)率先发展,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推动中等发展水平县(市)更好发展,培育特色经济,强化产业支撑;扶持经济欠发达县加快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加大对县域重点开发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城市工业企业向县域工业园区转移,鼓励农村工业向城镇集聚,不断提升县域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水平。高速公路及铁路沿线县(市),要沿交通轴线发展,着力培育与邻近中心城市相配套的产业,有效吸引项目落地,加快发展成为工业强县(市)。强化县域间的产业协作,设施共建,积极拓展内外资源和市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立足国情重“三农”、融入全局重“三农”、改革创新重“三农”、统筹协调重“三农”,实施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努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繁荣农村经济。坚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立足各地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促进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积极开展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等工业品下乡。选择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明显的乡(镇)村为重点,大力发展海峡西岸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展外向型农业,积极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   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继续挖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潜力,有效引导和扶持农村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发展,鼓励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拓宽农民非农收入渠道和来源,建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实施科普惠农工程,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农村“六大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培训,培养具有大中专学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民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农民民主管理和法律意识。以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星级农户为载体,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明法律、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将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农田,加强“沃土工程”、旱片整治工程、省级商品粮基地等建设。实施农村公路网络化、“村村通客车”、民生水利等工程,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快农村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寄宿制学校、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通信“村村通”工程等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大实施“造福工程”帮扶力度,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卫生、文化和体育事业,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推进农村食品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建设,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强化乡村规划管理,推进村庄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加快中心村建设,严格村民建房管理,促进集约用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规范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污染,保护农村饮用水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殡葬改革,革除丧葬陋习。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加强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持续做好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驻村任职工作,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三级联创活动。稳步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推进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全面推行村务民主决策听证和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推广村集体财务计算机网络监管,推进村级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监督程序化,进一步加强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工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   四、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力求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着力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环境整治,完善管理体制,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各项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整合各类园区、开发区,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向农村延伸产业链、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机制和公共服务均等供给制度;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的就业制度,加强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扩大进城务工人员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制定和实施进城务工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责任,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金等对农村的支持,引导城市经济要素向农村流动,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 第五章 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保障。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交通、能源、市政公用、信息网络和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抗灾和应急能力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保障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围绕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加快建设以大型海、空港为依托,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普通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内地到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使之成为服务两岸交流合作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港口。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完善港口布局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
本文档为【2010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4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5KB
软件:Word
页数:42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1-06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