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2005

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2005

举报
开通vip

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2005 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大同市博物馆 山西大学考古系 2003年3月。大同市住房解危解困合作社在大同市区操场城街大同四中北侧进行房地产 开发时发现夯土及大量磨光黑瓦,市民李智嗥及原大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书记殷宪先生及时 向当地文物部门反映,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 初步认定为北魏建筑遗址,遂于 4月 7日由山西 省考古研究所牵头,由省市联合组成考古队进行 正式发掘,并将该遗址命名为“大同操场城北魏一 号遗址”。 2o世纪 6o年代以来,大...

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2005
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大同市博物馆 山西大学考古系 2003年3月。大同市住房解危解困合作社在大同市区操场城街大同四中北侧进行房地产 开发时发现夯土及大量磨光黑瓦,市民李智嗥及原大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书记殷宪先生及时 向当地文物部门反映,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 初步认定为北魏建筑遗址,遂于 4月 7日由山西 省考古研究所牵头,由省市联合组成考古队进行 正式发掘,并将该遗址命名为“大同操场城北魏一 号遗址”。 2o世纪 6o年代以来,大同市区周围陆续发现 大量北魏遗存,这些遗存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 今大同城北 25公里处的方山上为陵墓区_1],市区 东侧与南侧为墓葬区_2],市区南部曾于 1995年发 掘明堂遗址口],该遗址北侧曾在 20世纪 70年代发 现北魏建筑遗址 ]。本次发掘则是在老城区以及北 魏平城郭城内发现的第一处北魏建筑遗址。 遗址位于明清大同府城北端操场城南北中轴 线操场城街的东侧(图一),遗址夯土台基的西缘距 操场城街 89米,台基南缘距大同四中北墙 18米, 距明清大同府城北墙 550米,北侧距离大同火车站 1350米。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定,夯土台 基 四角 的经 纬度 分 别 为:东北 角 N40。06.398 , 北知家堡 北七 京 》 竹 寺 铺贝 苣 一 蠲目 蓑 图一 大同操场城北魏一号遗址位置示意图 1.司马金龙墓 2.永固陵 3.遗址 4.封和突墓 5.元淑墓 6.墓群 7.墓葬 8.云冈石窟 9.明 堂遗址 10.墓葬 11.石椁壁画墓 12.宋绍祖墓 13.墓群 14.墓群 E113。17.815 ;东南角N40。06.381 ,E113。17.814 ;西北角 N40。06.395 ,E113。17.785 ;西南角 N40。06.382 ,E113。17.783 ,误差 4—5米。 该遗址发掘工作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4月 7日至 5月 15日,配合基建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在施工 范围内布 5×5米探方 62个,探沟4条;第二段为 5月 22日至 6月 17日,在施工范围以外的 。 — — 48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 — — — — ~ -’ — — — — — — ~ T901~ ——r—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 T81。 T802 T803 Tg04 T805 T806 Tg07 T808 T809 T701 T702 T703 T704 T705 T706 T707 T708 T709 T710 T601 T602 T603 T604 T605 T606 T607 T608 T609 T610 T501 T502 T503 T504 T505 T506 T507 T508 T509 T510 J T401 T402 T403 T404 T405 T406 T407 T40g T409 T410 _ T301 T302 T303 T304 T305 T306 T307 T30g T309 C。 ] —、 / — ———— ~ ———1 f T201 T202 T203 T204 T2O5 T206 T207~ ~ T208~ ~ T209 , f / / 广 I f L J L T101 T102 T103 T104 T1O5 T106 T107 T108 T109 T005 T006 TOO7 0 5米 图二 北魏一号遗址发掘探方分布图 遗址东部布 5×5米探方 19个,北部探方向北扩方 3--5米;第三阶段为 7月 26日至 8月 15 日,主要对遗址进行小规模的局部解剖。发掘总面积约 2500平方米(图二;图版拾壹,1)。 一 地层堆积 遗址在建设单位施工前的地面海拔为 1053米。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可分四大层七小层:第 1层为近现代扰乱层,第 2层(2A、2B)为北魏之后辽金至明清时期文化层,第 3层(3A、3B、 3C)为北魏时期文化层,第 4层为汉代文化层。但是不同地段各地层的薄厚差异较大,其中夯 土台基上的文化层较薄,近现代扰乱坑较密集;夯土台基周围的各文化层较厚(图版拾壹,2)。 现以地层叠压关系较为典型的T206西壁剖面(图三)为例,简述如下。 第 1层:扰土。厚 1—1.1米。包含现代砖、瓦、水泥等堆积物。为近现代建筑堆积层。考 一 4RR 一 北▲T+●●●●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 :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古发掘是在这一地面下挖 1米左右,清除掉现代 建筑垃圾的状态下进行的(图版拾壹,1)。 第 2A层:灰色土。厚 0.15—0.6米,深 1.25 — 1.75米。均匀地包含小红烧土颗粒和木炭粒, 出土元代瓷片、辽金时期瓷片和陶片,以及北魏瓦 片等。为辽金至明清时期的文化堆积。下面压着乱 葬坑 HG2。局部暴露出夯土台基和黄泥墙皮。 第 2B层:黄褐色土。厚 0.1—0.5米,深 1.4 — 2米。包含石子、少量北魏瓦片等,分布于探方 图三 T206西壁剖面图 1.扰土 2A.灰色土 2B.黄褐色土 3B.黄色细土 3c.黑灰色土 中夯土台基南部。为北魏至辽金之间过渡时期的堆积。 第 3A层:烧土(本探方无此层,夯土台基东部的 T209、T309、T409、T410、T509、T510、 T610、T710、T810等探方均有)。厚薄不匀,薄处仅 10厘米,厚处达 70厘米。为红烧土块、木炭 屑夹杂北魏瓦片等,属北魏时期文化堆积。下面压着夯土台基及其周围的地面。夯土台基厚 1.7—2.5米。 第3B层:黄色细土和灰色沙土。厚 0.05—0.2米,深 1.5—2米。黄色细土较纯,零星出土 布纹瓦片、绳纹陶片、磨光陶片等汉代与北魏遗物,属北魏时期文化堆积;断断续续分布在夯土 台基南面,与夯土台基南壁的黄泥墙皮相连。灰色沙土厚度与前者相同,分布在夯土台基的东 面,质地坚硬,其上叠压着大面积的烧土堆积,是与夯土台基同时期的地面。 第 3C层:黑灰色土。厚度不明,在向下发掘 0.2—0.4米、距地表深 2.25米处因出现柱穴 K19、K20而停止发掘。包含北魏陶片及汉代抹断绳纹陶片、瓦片,为北魏时期文化堆积。由于 其他探方未挖到此层,因此缺少对比资料来确定它与北部夯土台基的关系,以及本身是否可以 分得更细。 第 4层:浅灰色细软土(本探方未发掘至此层,T107等探方可见到,分布较广,但因叠压于 北魏夯土台基下,故基本上未进行发掘)。厚约0.5—1米左右。包含汉代抹断绳纹陶片、瓦片。 为汉代文化堆积。 二 遗 迹 本发掘区由于地处城区,历代活动较频繁,尤其是现代的城市建设工程密集,管道、井、坑 密布,夯土台基表面破坏严重。第 3层即北魏文化层的遗迹以夯土台基为主,有一些修缮和重 复利用的迹象。第 4层即汉代文化层分布较广,堆积较厚、较深,但大多压在北魏的夯土台基及 周围活动面之下,未能进行大面积发掘,只发现少量遗迹。 (一)汉代与北魏遗迹 — — 48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考古学报 2005年第 4期 I.汉代遗迹。经过解剖发掘,在 T107、T005、 T006底部,T408扰坑 中的夯土台基下,H38、H43、 H10、HII等灰坑的底部,均发现了北魏文化层之下 叠压着汉代文化层。汉代遗迹仅有灰坑一座。T408 中的H35是一个压在夯土台基下的不规则形灰坑 (图四),坑内出土大量的汉代抹断绳纹陶片、瓦片及 布纹瓦片等,无任何北魏遗物。 2.北魏时期夯土台基 夯土台基平面呈长方 形,坐北朝南,方向I87度(以东缘砖墙为基线)。地 面以上部分东西长 44.4、南北宽 31.5米。为高出地 面的建筑台基,从东、南两面的情况看,地表以上残 高 0.I一0.85米左右 。 I米 图四 T408西壁剖面图 I.扰土 2B.黄褐色土 4.浅灰色细软土 夯土台基的踏道至少有四条:一条位于北部正中,两条位于南部。另外,台基东缘的土坯砖 砌台阶残迹,有可能是一条朝东的踏道。 台基周边北、东、南三面发现有黄泥墙皮、台基包砖、台基周围地面等遗迹。台基南面西端 还发现一些夯土墙基的痕迹(图五;图版拾贰)。 (I)夯土台基堆积情况 夯土台基的做法是先从原地表下挖基槽,深 I—I.6米,然后向上 逐层起夯,从底至顶(现存夯土台基面)总厚I.7—2.5米。现存的顶部高度不大相同,底部深度 基本相同,即原来下挖的基槽的底部较为平坦。夯层厚度一般为 8一I3厘米,个别为 I5或 I6 厘米。夯窝平面为大小不等的圜底椭圆形,直径 6—7厘米。从台基东北、西北以及南部西侧踏 道等处的解剖得知,夯窝的形态、大小均相同。夯土的土质为浅黄色土掺黑灰色土。 夯土台基的厚度、深度可以从一些晚期灰坑如H10、HII、H37一H39、H43等,以及个别近 现代扰坑中了解到。在T408,现代扰坑打破了夯土台基,由此可见此处夯土台基的厚度及夯层 的情况(图四)。这里的夯土台基厚 I.7米,有 I5层夯层,每层厚8、10、I6厘米不等。在T510, 由H43壁面可见夯土厚 2.2米,其中地面以上部分厚 0.6米,地面以下部分厚 I.6米。夯土台 基的西北部最厚 ,钻探厚度为 2.5米 。 (2)黄泥墙皮及台基包砖 夯土台基除西面之外另三面均有黄泥墙皮紧贴于夯土台基外 侧壁,厚2—2.5厘米,残高约10—30厘米。台基北部踏道及台基南部东侧踏道的东、西两边也 均有此现象,台基南部西侧踏道东边只留下断断续续的残迹。黄泥墙皮底部与台基前黄土地面 连为一体。 台基的北部、东部均发现用青砖包砌夯土台基的遗迹(图版拾叁,I)。夯土台基东部 T710 发现的砖墙残存最高,为平铺 10层砖,高于台基前地面 0.61米,最下一层砖则砌在低于原地 平面的槽内。青砖的规格主要有两种:一种为29.5×14×5厘米,另一种为 27×12.5×4.5厘 一 4RR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A 扰坑 A,地面 夯 土 生 土 2.。。.}米 图五 北魏一号遗址夯土台基平、剖面图 米,均小于大同北魏墓葬常见的砖。砖的底面都有细绳纹。砖墙为水平横向错缝叠砌,既有整 砖,也有残砖。墙体略有收份,表面齐整,而朝向夯土台基的一面,砖的长短不一。多数情形为 砖墙紧靠于黄泥墙皮的外侧,但是在台基东南部 T309发现砖墙叠压在残存的黄泥墙皮之上。 无论哪种情形均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砖墙晚于黄泥墙皮。 (3)踏道及台阶 夯土台基现有斜坡踏道三条:一条位于北部正中,两条在南部东、西对称 分布,相距 14.9米。此外,夯土台基的东缘正中有向外凸出的土坯砖砌台阶残迹,或许是另一 条踏道。夯土台基的西缘紧靠一条南北向的近现代扰沟,因此,不知西缘正中原来是否也有类 似的台阶。 , l I I l l I I l I I l l l 1 1 I 『 J 『 J I I l ● I l I l 1 1 f I 1 1 I 『 I ● ● I lIIIfJ『J●I●●Iff『ff ’.i ∞ . 几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州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川 二二二=二==二= , -- 陪 一 、 ● ●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耋直堂塑 生 塑 南部东侧踏道 夯土筑成,筑法与夯土台基一致,但二者并非同一整体,在夯土台基与踏 道的相接处有一条明显的界线。表面残损,东西宽约 4.2米,南端被辽金时期的灰坑H19打 破,残长 5.5米。其东缘距离夯土台基东缘(指对齐的砖外缘,砖墙厚约 14厘米,与夯土台基裸 壁距约 5厘米)为 10.15米。踏道南端局部进行了解剖,了解到其夯土结构(图六)。踏道南端 夯土厚约 1.2米,上、下两部分错位叠压。下部踏道的夯土厚约 64~86厘米,有五层夯土。第 一 、二层夯土较厚,每层厚 20—24厘米,表面有 5—10厘米左右的片麻状路土。第三至五层稍 薄,每层厚12厘米,表面无路土。踏道下着汉代文化层。K22位于下部踏道表面东边,长方形, 东西长 28、南北宽 21、深 30厘米。其对应的西边被扰坑破坏,未发现遗迹。上部踏道整体略向 东偏移 8—15厘米,厚约 20—44厘米,北部移动的程度较南部大。两边立壁有黄泥墙皮,中间 为灰褐色夯土。明显可分为三层,每层厚约 8—16厘米,土质与片麻状路土相似。 从解剖情况看,南部东侧踏道上部与下部的夯土错位叠压,至少使用并修整过两次。早期 (下部)的踏道表面、靠近东边的地方有方形柱穴 K22。晚期踏道(上部)整体向东偏移,两壁有 黄泥墙皮,两边地面为黄色细土层。另外,在踏道的西边发现两个柱穴即K19、K20。柱穴开I=l 在黄色土下的黑灰色土层(第 3c层)中并打破这一层,但是黑灰色土层没有地面或硬面,且柱 穴中上层填土为黄色细土(较松软),下层为较松软的黑灰色土,所以初步推测柱穴中的黄色细 土为柱穴上I=l的黄色土塌落所致,柱穴应与黄土地面及晚期的踏道为同一使用时间。柱穴的详 细情况见附表。 南部西侧踏道 夯土筑成,筑法与夯土台基一致,但二者亦非同一整体,在夯土台基与踏 道的相接处有一条明显的界线。东西宽度也是 4.2米,南北长约 7.2米。南端略低,呈斜坡状, 坡度为4度。北端与夯土台基南缘相接,南端与地面相接。从踏道西边的局部解剖可知,踏道 南端向下为较厚的夯土基础(厚约 1米),表面为较薄的一层路土。此踏道的西缘距离夯土台基 西缘(未见砖墙)之间为 10.6米。踏道的两边也发现了一些柱穴,东边有K8--K11一列 4个, 西边有 K5一K7一列3个(图版拾叁,2)。西边的一列均为外框方形,中央圆柱形。发现时开口 上的黄色土层已被晚期地层打破。东边的柱穴K9、K10开口在黄色土层中,K8、K11只发现了 圆形柱穴,K8穴内填土上层有黄色细土,可能为穴口塌落所致,所以,这两列柱穴应当与黄土 地面同期。柱穴的详细情况见附表。 北部踏道 东缘与夯土台基相接处已残缺,残余宽度 3.9米,如果加上残缺部分,恰好位 于夯土台基北缘中央,宽度也在4米略多一些,长度尚不清楚,向北延伸至发掘区外。其西缘距 离夯土台基西侧对齐边缘为 20.40米(距残缘为 20.29米),其东缘距离夯土台基东缘砖墙外 缘为 20.16米(砖墙外缘距内侧夯土台基裸壁为 0.2米)。 东部台阶 夯土台基东缘正中发现了向外凸出的台阶(或踏道)残迹,南北宽约4.2米,向 东伸出部分残长约1米。与台基连接处的南缘仍为夯土,中央和北缘则发现用土坯砖修补并在 顶部平铺了两三层的痕迹。其东端被晚期地层打破,北缘距夯土台基北侧砖墙外缘 14.83米 — — d90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图六 北魏一号遗址夯土台基南部东侧踏道平、剖面图 泥墙皮 (砖墙外缘向内至夯土台基裸壁约 0.2米),南缘距夯土台基南缘对齐外缘为 12.43米。其北缘 东端地面上(西距夯土台基 1.4米处)有一个方形柱穴 K23,证明台阶(或踏道)的最东端应在 柱穴以西;南缘与柱穴K23相对的地面被晚期灰坑打破,未发现遗迹。 3.台基周围的地面、柱穴及烧土堆积 (1)台基周围的地面 夯土台基除西部相邻一条较深的沟槽、北部未发掘外,在其外围的 东部、南部均发现了较大面积的台前地面,由夯土台基向外略呈倾斜、降低的趋势。 东部台前地面是坚硬的灰色细沙土,地面倾斜度为5度。表面发现很多大范围的红色或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耋直堂塑 生筮 塑 色的被火烧过的痕迹,其上为烧土堆积层。很多迹象表明它与黄泥墙皮是相连的。南部台前地 面是黄色细土,薄厚不匀,厚约5—20厘米。土质较纯净、松软。分布时断时续,很多地段已被 破坏。在 T206北壁、南部东侧踏道西边及夯土台基南部的许多地点都可见到,它与黄泥墙皮 的底部相连。 东部台阶前与台阶相连处的地面较为特殊,与台阶宽度相同的、南北长度为4.2米左右的 地面较平坦,其南北两边地面略呈坡状。这里还发现几处白灰皮。 (2)台基南面的柱础及柱穴 在台基南缘及南部东、西踏道的两边均发现了柱穴(附表)。 踏道两边的柱穴前文已有叙述,现将台基南面的其他柱穴和石础从西向东略作介绍。 K1 砂岩石础,发现时顶面向下,底朝上,位置已被移动。位于烧土下黄色细土层之上,下 半部长方形,上半部覆盆状。 K2一K4 柱穴,开口在第 3B层(黄色细土层)上。K2为圆角长方形,K3、K4为不规则圆 形。 K12、K16 砂岩石础,埋于第 3B层(黄色细土层)中。长方形体,顶部有圆形柱穴。 K13一K15 柱穴,开口于第 3B层(黄色细土层)中。K13、K14为圆形,K15为长方形。 K17、K18 柱穴,开口于第 3B层(黄色细土层)中。圆形。 K21 砂岩石础,位于第 3B层(黄色细土层)中。方形。 这些石础或柱穴,以及前面提到的踏道两边的柱 穴,都与黄色细土地面为同一期的遗迹。 (3)烧土堆积 台基东部地面上从南到北(T209、 T309、T409、T410、T509、T510、T610、T710、T810)均 堆积一层较厚的烧土层(图七)。东部台阶下面的堆积 最厚,约 5o一7o厘米,向东部延伸逐渐变薄,至已发掘 探方的东壁附近厚 3o一5o厘米,并向东延伸出探方之 外。整个堆积的南北两端也较薄,如在 T810东北部和 T309、T209内仅厚约 1o厘米。烧土层中包含有密集的 烧土块、瓦片及部分瓦当和瓦钉、木炭灰。由于堆积层 1 图七 T810南壁剖面图 1,扰土 2B,黄褐色土 3A.烧土堆积 3B.黄色细土 紧靠着台基的砖墙,距砖墙近的堆积稍厚,距砖墙远的堆积稍薄,因此烧土中的瓦片、木炭所代 表的建筑的烧毁时间,与砖墙的最后使用时间是一致的。瓦片皆为磨光瓦,属典型的北魏遗物。 4.台基周围的灰坑 在夯土台基的周围及遗迹堆积的下方发现 4个北魏时期的灰坑,即 H14、H21、H47、H49,出土北魏磨光瓦片、素面(内面有布纹)瓦片等。H47位于夯土台基之下, H14、H21、H49位于夯土台基前的黄色细土地面之下。 (1)早于夯土台基的灰坑 仅见H47。不规则形,位于T308东隔梁下的H41底部,打破第 4层(灰色土层),开口低于夯土台基底部约 0.15米。口部长、宽皆0.7、深 1.45米(图八)。填 一 492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返 筮握撮鱼 土为较松软的灰土,出土有牛股骨、羊下颌骨及北魏 釉陶片、磨光瓦片,还有少部分汉代绳纹陶片。从包 含物及所在层位来看,应属早于夯土台基的北魏遗 迹。 (2)早于黄土地面的灰坑 共发现 3座。 H49 略呈方形。东西长约 1.1、南北宽 0.9、深 0.15米。位于 T203东北的第 3B层(黄色细土层) 下,紧靠踏道东边,又被柱穴K8打破。填土顶部为黄 色细土,下部为黑灰色软土。出土部分汉代抹断绳纹 陶片、瓦片以及较多的北魏陶片及口沿。根据所在层 位与遗物判断,灰坑应是早于黄土地面的北魏遗迹。 H14 略呈长方形。南北长 2.1、东西宽约 0.9、 深 0.2米。位于T102西北第 3B层(黄色细土层)之 下,填土为灰褐色细软土。出土典型的北魏暗纹陶 片、汉代抹断绳纹及方格纹瓦片,另外还出一种内壁 素面或有布纹、外表素面的瓦片。根据所在层位与遗 物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灰坑应是早于黄土地面的北魏遗迹。 H21 不规则形,四周浅,中央深。位于T107南 部及T007北部的第 3B层(黄色细土层)之下,未形 成层位,与第 3c层(黑灰色土层)以及夯土台基之间 的关系不清。东西长约0.9、南北宽约 0.6、深 0.1~ 4-0厘米 图八 北魏一号遗址夯土台基下 H47平、剖面图 0.15米。填土为黑灰色土,含瓦片较多。其中多数是素面、磨光或有布纹的灰瓦片,少量为磨光 黑瓦片,均为北魏遗物。同时还出土少量抹断绳纹的陶片和瓦片,为汉代遗物。根据层位与出 土遗物判断,该灰坑也是早于黄土地面的北魏遗迹。 5.台基南面西端的建筑遗迹 在夯土台基的南面西端发现了一些墙基。根据所在的层位 看,这些墙基被第 3B层(黄色细土层)所叠压,位于第 3c层(灰黑色土层),因此初步推断,这 些墙基是早于以黄土地面为代表的更早一期的北魏遗迹,为夯土台基的附属性建筑。发掘揭露 出的墙基范围东西宽约 6、南北长 9米,其向南、向西继续延伸。墙基宽 0.95—1.05米,残高 0.1—1米。从北向南依次有四条横向墙基,其中第二条被第三条向北压了一部分。从西向东有 两条纵向墙基,其中西边的一条被横向的第三、四条墙基分别叠压。而横向的第四条墙基的大 部分又被晚期扰沟破坏。墙基叠压的现象表明,其本身经历过两次修建。 (二)晚于北魏的遗迹 晚于北魏的遗迹主要是辽金时期的窑址、乱葬坑、窖穴等(图九)。 一 49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考古学报 2005年第 4期 地面A 扰坑/ 夯 士 \ H4I A,地面 生 土 0 5米 I....J.....I....J1....J一 图九 北魏一号遗址夯土台基及周围分布的晚于北魏的遗迹平、剖面图 1.窑址(YI) 位于 T302及 T202北部第 2层近底部,打破了第 3层即北魏文化层中的 夯土台基,并利用其作为窑壁及底部。窑室平面呈“倒瓶形”,由窑口、火膛、窑床和烟道组成。窑 顶和上半截窑壁残缺。窑室南端狭窄,为窑口和火膛,后端渐宽,为窑室。窑室后壁有三个烟道, 垂直挖在夯土中,烟道的前壁用土坯砖和磨光青砖围砌。窑口外有工作面,工作面东侧有上下 的台阶。窑口朝向正南,窑壁残高 0.64、窑室前后总长 3.70、最宽处 2.5O、火膛深 0.4O一0.50 米。四壁烧结面外表发黑,内里微红,厚 2—3厘米。烧结面不厚,说明烧窑时间较短。窑床上 有一层厚约 5厘米的黑色灰土,还有木炭屑等(图一o)。 窑室附近同一文化层中有大量细微的木炭屑和红烧土粒,应该是烧窑过程中排向空气中 一 494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图一。 辽金时期 Y1平、剖面图 \ { J 曩 _ 1 . I j善 ■ 。 的烟灰等物质的沉积。另外,夯土台基的南部有许多大坑,如 HG2、H41、H42等,与Y1同期, 可能与制坯取土有关。窑址底部发现北魏磨光黑砖块、磨光黑瓦片、兽骨以及辽金时期白瓷片、 瓦片等,结合其所在地层,该窑址的时代应为辽金或稍晚。 2.乱葬坑(HG2) 分布在 T3O4一T306、T4O4一T4O6六个探方内,在第 2层下,打破了 夯土台基。坑为挖取夯土后形成,呈不规则形。东西长 14、南北宽 7.4米,中间较深处达 1.1 米,四周略浅。坑底堆积、叠压着约33具人骨架,大多数较完整(图版贰拾,1);西部和北部较浅 的地方有个别零散骨骼。骨架呈各种扭曲状,个体死亡时间接近,显然属非正常死亡。坑中间 被稍晚的沟渠HG1和现代水井打破。如果按人骨架平均分布密度推测,则坑内未被扰乱之前 的人骨架应该有 4o余具。同时埋葬的还有马头和牛骨等,可能与游牧民族的习俗有关。填土 内的包含物有磨光瓦、细沟纹砖、辽金白瓷片等,从坑中遗物判断,此坑的年代为辽金时期。 3.灰坑 25座。其中圆形袋状坑 6座,为H10、H11、H33、H38、H48、H50;长方形竖井坑 6 座,为H37、H39、H43、H6、H32、H34,后三个稍浅;长方形坑 2座,为H41、H42;圆形坑 3座,为 H16、H20、H36;不规则形坑 8座,为H7、H15、H19、H28、H29、H31、H4O、H46。这些坑内底部 — — 49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考古学报 2005年第 4期 多出菱形印纹的盘口陶盆和圆唇陶罐以及辽三彩、白瓷等残片,为辽金时期的遗物。填土内含 有大量煤渣。现以HI1、H43、H31为例进行说明。 . HI1 圆形袋状坑,位于T807及T707北隔梁。上口已残,平面剩半个圆形,直径 2米;底 部平面为圆形,直径 2.6、深 1.75米。口小底大,斜壁较规整(图一一)。打破了夯土台基,坑口 被现代的建筑打破并叠压。坑内堆积分两部分,上半部含煤渣较多,下半部含煤渣较少。近底 部出土两件灰陶大罐的口颈残片,圆唇,广肩,肩部有密集的暗弦纹且打磨光亮。同样形制的罐 在云冈第 3窟窟前遗址发掘的金代地层中较多见 ],因此,HI1的时代为金代前后。 图一一 辽金时期 HI1平、剖面图 图一二 辽金时期 H43平、剖面图 H43 长方形竖井坑,开口于第 2层中,打破烧土堆积和夯土台基东部地下基础。口部不 规则,东西宽1.5、南北长 2.8、总深 3.2米(图一二)。西部、西北部紧靠夯土台基,南部、东部有 用石片垒砌的痕迹,已散乱不成形,可能原为石砌坑口边墙。打破台前沙土硬面后的部分较规 整,平面呈长方形,长 2、宽 1.4、深2.2米。坑内堆积从上向下依次为含大量煤渣层和含少量煤 渣的灰土层,上、下层及坑外同一文化层中均出土一种浅灰色厚胎的大型盘口陶盆残片,复原 成为一件器物即T410② ·T510@ ·H43:1。同样的器形见于云冈第 3窟窟前遗址的辽代地 层中L6],因而 H43的时代可能为辽代。 H31 呈不太规则的方形。打破了夯土台基,坑口被近现代堆积所叠压。东西宽4、南北长 一 496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3—3.5、深 0.5一l米(图一三)。坑内堆积为含很多 煤渣的黄褐色土。坑内出土时代最晚的遗物为绿釉 碗底残片(T610② :10)和浅盘口菱形纹陶盆残片 (与T71O② ·H38:3相同),同类的陶器也见于云 冈第 3窟窟前遗址的辽代地层中[ 3,因此 H31的时 代大约为辽代前后。 三 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以建筑材料为主,遍布遗址各处,数 量巨大,但成堆的瓦砾集中位于夯土台基的东侧和 南侧,亦有普通陶器、釉陶器、瓷器及铜、铁、骨等其 他质料生产、生活用具。建筑材料以磨光板瓦和筒 0 1米 LLL^ JJJJ 图一三 辽金时期 H31平、剖面图 瓦为多,灰色素面瓦次之,多已残破,还有部分瓦当、砖、柱础石等。 (一)先秦遗物 铜印 l枚(T205④ :1)。扁方体,桥形钮。印面方形,印面阳文,经张颔先生 考证为“成逛”二字。长、宽各 1、通高 1.5厘米(图一四;附录)。 (二)汉代遗物 图一 四 先 秦铜印钤 本(原大) 1.建筑材料 有板瓦、简瓦和瓦当。 板瓦 发现百余片。均为泥质灰陶,质地较粗糙。平面呈梯形,断面弧状,外表光滑。因皆 为残片,故完整器物的尺寸不明。多为素面,l5件有纹饰。其中 l2件凹面前端饰菱形格纹。 T107④ :2,背面近前沿处饰凹弦纹,后部饰斜向粗绳纹。3件凹面模印纵横排列整齐的椭圆形 纹,如 T106③ :l。 筒瓦 发现百余片。均为泥质灰陶,外表以绳纹为主,内壁有布纹。T207② :4,瓦体轻薄, 外表近舌处饰凹弦纹或抹断绳纹,其后饰纵向抹断粗绳纹。通长41.2、瓦径 l3.7—14.5、舌长 2.4、舌径 l0.3一l2.2、瓦面厚 1厘米。 瓦当 6件。均为泥质灰陶,饰卷云纹。瓦当表面界格形式、卷云纹的走向及瓦当表面直径 略有不同。2件瓦当表面有双竖线界格,如T109④ :6,烧制火候较高,制作较粗糙。边轮内及 当心大乳钉外各饰凸弦纹一周,当面以双竖线界为四格,每格内饰卷云纹一朵,卷云纹末端的 两条曲线向内与内侧的凸弦纹相连。瓦当直径约l5、沿宽 1.3厘米(图一五,3)。3件瓦当表面 有单竖线界格,如T702① :4,当心大乳钉外饰凸弦纹一周,且四周设四条短线至瓦当边轮,将 当面界为四格。每格内饰卷云纹一朵,卷云纹末端的两条曲线向外与瓦当外缘相连。当面施朱 彩。瓦当后接筒瓦,当面与筒瓦顶面的夹角略小于 90度,筒瓦外面施细绳纹,内壁有布纹。瓦 一 49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耋直堂拯 堡箜 塑 11 2 。。。。。。。。 『0厘米 图一五 汉代、北魏建筑材料的拓本 I.卷云纹瓦当(T7o2① :4) 2.卷云纹瓦当(T()(】3④ ;1) 3.卷云纹瓦当(T1o9④ :6) 4.“皇口口岁”瓦当(c2) 5.‘‘皇口口岁”E~(C1) 6.“口岁富贵”瓦当(T61o③ :5) 7.“万岁富贵”瓦当(T51o⑧ :8) 8.双瓣莲花纹瓦当 (c3) 9.‘‘永口寿长’’瓦当(T71o③ :7) 10.莲瓣化生佛瓦当(c4) 11.人面纹装饰E(c5) 12.兽面瓦当(T61o ② :11) (1—3.汉代,余皆北魏) 一 49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当直径 16、沿宽 0.9—1.5厘米(图一五,1;图版拾肆, 1)。1件瓦当(T003④ :1)表面无直线界格,沿边轮内侧 有五朵形似羊角的卷云纹。瓦当直径 14.5、沿宽 1厘米 (图一五 ,2)。 2.生活用品 仅有骨笄和钱币。 骨笄 1件(H35:1)。仅剩尾部,断面近椭圆形。刻 划凹旋纹与网纹三组。长 4.5厘米。 图_六 汉代钱币拓本(原大) 1.货泉(T206⑧ :2) 2.五铢(T203~ ;4) 货泉 3枚。形制相同。T206③ :2,“泉”字为“悬针”式,直径 2.2厘米(图一六,1)。 五铢 2枚。形制相同。T203③ :4,“五”字交叉的两笔弯曲,“铢”字的右侧明显高于左侧。 直径 2.3厘米(图一六,2)。 (三)北魏遗物 以建筑材料中的板瓦与筒瓦碎片为主,集中位于夯土台基的东侧和南侧,亦间杂有陶器、 釉陶器以及铜、铁、骨等其他质料的生产、生活用具残件。 1.建筑材料 除板瓦与筒瓦碎片外,还有部分瓦当、瓦钉、砖、柱础石等。板瓦和筒瓦以磨 光的黑色者居多,未经磨光的灰色素面者次之,各种瓦均已残破。 (1)板瓦 是建筑材料中发现数量最多的一类。泥质灰陶。平面呈梯形,截面为弧状,前沿 捏成花边。依据制作工艺、色泽与规格的不同,分为三式。 I式:凸面灰色素面,凹面有布纹,前沿捏成波状边饰。T201⑧ :3,长 45.6、宽 31—35.3、 厚 1.5—2厘米。 Ⅱ式:凹面磨光黑色,形体较小。质地细密、坚实,火候较高,制作较精。前沿均捏成波状边 饰,偶见两端都有波状边饰的。多数瓦身后沿平切,两侧缘斜向抹棱。凹面打磨光滑,呈黑、青 灰、灰白等色;凸面光素。部分瓦近前后沿处N:C'J文字。T510③ :3,长47、前宽33.4、后宽 3O、 厚 2—2.5厘米 。 ‘ 111式:凹面磨光黑色,形体较大。质地、形制与 Ⅱ式相似。T510③ :13,长 81、前宽 6O、后宽 5O、厚 2.8厘米(图版拾肆,3)。 (2)筒瓦 泥质灰陶。截面为半圆形,瓦舌内凹,舌平面呈梯形。内壁有布纹,外表打磨光 滑,呈黑色或青灰色。质地、制作工艺与 Ⅱ式板瓦相同。部分筒瓦舌面上刻划文字,前接瓦当的 瓦脊中央有一与瓦脊方向垂直的长方形瓦钉孔。按照规格大小的差别,可分为二式。 I式 :通长 5O厘米左右 ,瓦径 15厘米左右。T510③ :23,通长 52.4、瓦径 16.4、舌长 3.4 厘米。 Ⅱ式:通长 7O厘米以上 ,瓦径 2O厘米以上。T41O③ :3,通长 75.5、瓦径 23、舌长 7、厚 2— 3厘米(图版拾肆,2)。 在板瓦和筒瓦上,发现有文字者 169件。文字以单字者为多,偶见双字。文字均在筒瓦舌 . 一 499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考古学报 2005年第 4期 面和板瓦凸面,共计 6o余种,其余为重复字。筒瓦可辨字者 5o件,另有 1o件文字不清;板瓦可 辨字者 85件,另有 24件不清。有指书 3例。另在筒瓦舌面有 3例戳印,均为单字,有“容”、 “完”各 1字,另 1字不清楚。 瓦文字体包括楷、隶、草三种,可辨识的文字有:“头”、“容”、“查”、“黄”、“王”、“禾”、“太”、 “田”、“奴”、“月”、“德”、“吴”、“齐”、“高”、“阳”、“受”、“天”、“注月”、“伏”、“伏盖”、“午”、“可”、 “拔”、“戎”、“斗岁”、“道”、“众”、“白”、“荃”、“清”、“市”、“俟”、“生”、“洛”、“蓝”、“茹”、“成”、 “从”(丛?)、“护”、“万”、“伯口”(龙?)、“六日”、“上一”、“自”、“矣”、“泉”、“和”、“弘”(?)、“相” (胡?)、“冬”、“买尔”、“保”(?)、“车”、“次”、“文”、“及”、“乌”、“质”(?)、“非”、“奇”、“天保”等(图 一 七 ;图一八)。 (3)瓦当 泥质灰陶。模制。边轮凸起,内饰凸弦纹一周。当面装饰文字、莲花纹或兽面等。 文字瓦当 13件。当面均为四字阳文,皆上下左右等距离分布。文字内容与当面纹饰有所 不 同。 “皇口口岁”瓦当 2件。皆残,夯土台基北缘采集[ 。当心一大乳钉,外设一周凸弦纹,中 央乳钉外围有四枚小乳钉等距离分布,小乳钉亦分别以凸弦纹环绕,其与大乳钉之间以三条凸 起 的短线连接。四个小乳钉的空隙处模印隶书“皇口口岁”。C1,表面未经打磨,残存“皇”、 “岁”二字。直径约15、沿宽 1.2厘米,小乳钉直径约2、大乳钉直径约 2.5厘米(图一五,5;图版 拾伍,2)。C2,瓦沿向内斜棱。仅剩一“皇”字。直径约 14.5厘米(图一五,4)。 “万岁富贵”瓦当 7件。当面设“井”字格,中央及四周的五枚乳钉皆以凸弦纹环绕。文字 均为隶书。有大小两种规格。T61o③ :5,残。黑色,当面磨光。直径 17.8、沿宽1.5厘米(图一 五,6;图版拾陆,1)。T51o③ :8,规格略小,“万岁富贵”四字完整。直径 13.3厘米(图一五,7; 图版拾伍,1)。C7,当面与瓦脊呈 102度角。直径 12.5、沿宽 0.7—1厘米。 “永口寿长”瓦当 1件。T71o③ :7,当面设“井”字格,五枚乳钉外皆不设凸弦纹。篆书“永 口寿长”四字。直径 17.3、沿宽 1.4厘米(图一五,9;图版拾伍,3)。 “大口万口”瓦当 2件。T509③ ;2,当面设“井”字格,五枚乳钉皆以凸弦纹环绕。隶书“大 口万口99[93。直径约 21.2、沿宽 1厘米(图版拾伍,4)。 “传口口口”瓦当 1件。T007③ :4,设“井”字格,仅存瓦当上部隶书“传”字。沿宽 1厘米 (图版拾陆 ,2)。 莲花纹瓦当 4件。瓦当表面以莲花纹饰为主。 双瓣莲花纹瓦当 2件。C3,黑灰色,当面磨光。当心饰一枚乳钉,周饰十五枚小乳钉组成 的联珠纹,外围双瓣莲花纹。直径 15.7、边沿宽达 2—2.2厘米(图一五,8;图版拾柒,3)。 莲瓣化生佛瓦当 2件。C4,当心化生佛双手合十,外饰莲瓣一周。直径 14.9、沿宽 1.2厘 米(图一五,10;图版拾柒,2)。C11,形制与规格同C4,只是在莲瓣外围增加了一周纹饰,残损严 重,可能为联珠纹(图版拾柒,1)。 一 500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露 露 鬻 图一七 北魏瓦文拓本 兽面瓦当 13件。制作十分规整,当面经磨光。宽边缘,当面模印兽首,獠牙外露 ,瞪 目狰 狞。有大、小两种。大型兽面瓦当仅发现 2件,且无完整者 。 直径 25厘米。小型兽面瓦当II件。 T510@ :1,黑色,磨光。直径 16.3、缘宽 2.5厘米。T610@ :11,土黄色,规格相同(图一五 , 12;图版拾陆,4)。T410@ :21,后接筒瓦,当面与筒瓦的夹角约为100度 。 筒瓦当面磨光,内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考古学报 2005年第 4期 图一八 北魏瓦文拓本 有布纹。筒瓦脊部前距瓦当面 12.5厘米处有瓦钉孔,孔长 3、宽约 2.5厘米。 (4)瓦垄装饰件 有人面纹装饰瓦和脊饰。 人面纹装饰瓦 6件。全部为采集品。灰陶,半圆形。正面模印明显凸起的人面纹,高鼻长 — — 502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目,胡须上卷,牙齿毕露,形象凶猛,外饰凸棱边框。背面平直。器表涂黑,未经打磨。C5,直径 20.9、厚 1.8—2.4厘米(图一五,11;图版拾陆,3)。 脊饰 5件。皆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呈灰黑色。出土于夯土台基以上各层。整体形象不明, 推测可能是建筑物顶部鸱吻之类装饰物的碎片(图版拾捌,2、3)。H48:1,形似本遗址出土的 兽面瓦当的兽耳。长径 17、短径 12.5、厚5厘米。T401③ :1,器表有凹槽数条,一边有小圆坑 五个。长 15、宽 7厘米。T401③ :2,中间一个扁圆形的凸起,一边似口沿,刻划有长弧线与并列 的多条短线。长13、宽9.5厘米。C9,饰弧线数条,下折的一面光滑无纹。长 11、宽 8厘米。T501 ③ :8,截面呈人字形。表面饰平行的宽棱数条。长 35、宽 31厘米。 (5)瓦钉 20余件。无完整者。形状呈四孔菱形,下设长柄。柄之断面为扁长方形,恰与筒 瓦上的方孔相配。均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多呈黑色或由于火烧而变成浅黄等色。T410③ :20, 柄部残缺。上端厚 1.9、柄端厚 1.6、宽 12.1、通高 22.1厘米(图版拾捌,1)。 (6)砖 均为灰陶。形制有长方形和方形两种。 长方形砖 多为素面,为夯土台基东、北缘外包砖。规格不一,长 24.5—26、宽 14.5—15、 厚 4—5厘米。也有的饰细绳纹。T009③ :2,长26、宽 15、厚 4厘米。 方形砖 1件(T605② :2)。青灰色,素面。边长 29.5、厚 6厘米。 (7)柱础石 4件。均为砂岩。形制有覆盆式、方形和近方形三种。 覆盆式柱础石 1件(C12)。覆盆顶部直径 38、底部直径60厘米;下为方形座,边长 70、座 高 25厘米;通高42厘米(图版拾捌,4)。 方形柱础石 2件。柱础中心有圆形柱穴。T206③ :5,长宽各 56、厚 12厘米;中心柱穴直 径 9、深 6厘米。 近方形柱础石 1件。加工简单,无柱穴。 2.生活用具 以陶器为主,有少数铜器、玻璃器碎片。陶器又分泥质灰陶和釉陶两种,器 形有壶、罐、钵等,均为残片,总体数量不多。 灰陶壶 10件。仅存口沿及颈部。按口沿与颈部的变化,可分为三式。 I式:3件。侈口,平沿圆唇或口沿外侧略高,沿较宽;束颈较长,整体呈喇叭形,颈下部施 一 道或两道凹弦纹。T005③ :2,口径 11.7厘米(图一九,1)。 Ⅱ式:4件。宽平沿,圆唇,口沿偏内侧有凹槽一周;束颈较长,整体呈喇叭形,颈部偏下处 施两道凹弦纹。T901③ :11,口径 12厘米(图一九,2)。 111式:3件。盘口,沿外侧有凸棱二周;颈部较前二式为粗,外表饰密集的竖向暗纹。T205 ③ :12,口径 16.4厘米(图一五 ,3)。 灰陶罐 27件。按形制与纹饰的不同,可分为三型。 A型:15件。宽平沿,圆唇,颈部较粗短。按颈部粗细和器表纹饰的不同,可分为三式。 I式:5件。V1沿外侧略高。外表素面,颈部内侧有泥条成形时形成的接缝。T006③ :2,仅 一 50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握拯告 网状暗纹。T203② ·H49:2,仅存肩部以上。口径 19.6厘米(图一九,5)。 Ill式:7件。颈部较前二式粗短,口径较大。沿下外表饰稀疏的竖向暗纹,下施凹弦纹一周。 T203⑧ ·H49:3,仅存口沿及颈部。口径 31.6厘米(图一五,6)。 B型:10件。均为盘口,颈部粗短。依器表装饰的不同,可分为三式。 I式:2件。圆唇。素面。T109③ :3,仅存口沿及颈部。口径 21.8厘米(图一九,7)。 II式:4件。尖圆唇,颈部以下器表饰稀疏的竖向暗纹。T101⑧ :10,仅存口沿及颈部。口 径 21.9厘米(图一九,8)。 Ill式:4件。圆唇,口沿外侧圆鼓,肩部饰网状暗纹。T101③ :7,仅存口沿、颈部和肩部的一 小部分。口径 26厘米(图一九,9) C型:2件。盘口不典型,口沿外敞,圆唇。按口沿与纹饰的不同,可分为二式。 I式:1件(T901⑧ :1)。仅存口沿。口沿外上端装饰一周滚轮压印的四瓣忍冬纹带,下设 . 一 周抹断凸弦纹。口径 22.4厘米(图一九,10)。 II式:1件(T901② :3)。口沿外装饰两周滚轮压印的三瓣忍冬纹带,其间有凹弦纹两周, 忍冬纹之下刻画由三条曲线组成的水波纹带。口径约 79.6厘米(图一九,11)。 灰陶钵 1件(T710② ·H38:6)。由T710和H38的陶片拼对而成。平沿略外敞,圆唇, 束颈,斜腹稍鼓,实足,底部中央上凸。腹外局部磨光,内壁修整光滑。颈部与腹部有四个修复 孑L。口径 26、底径 11.6、高 12.5厘米(图一九,12;图版拾玖 ,3)。 覆盆式陶座 1件(T207② :21)。已残。模制。中心为方孔,外饰莲瓣一周。直径约 10.6、 方孑L径 2.5、高 2.8厘米。 覆盆式石座 1件(T202(i9:3)。红色砂岩。底座已残。覆盆饰莲瓣纹,外围雕联珠纹带。 覆盆直径约 27.4—28、残高8.3、柱穴直径 2.6厘米(图版拾柒,4)。 圆形陶片 26件。系用各种陶器碎片或碎瓦片打制而成,边缘稍经打磨。两面明显不同, 或素面,或一面有纹饰。直径约 4—6厘米(图二o,1、2、4、6—8)。 陶纺轮 1件(T502③ :1)。用北魏磨光瓦片打制而成。一面素面磨光,另一面刻划几组方 向不同的平行短线,中心穿一孔。直径 6.2、孑L径 0.4、厚 1.2厘米(图二o,3)。 褐釉鸡首壶 1件(T901② :7)。残。圆肩,斜腹,实芯鸡首立于肩部,圆柱形把与鸡首相 对,两侧附横桥形钮。器表施褐色釉,有细小冰裂纹。最大腹径 12、残高 9.6厘米(图二o,5)。 另有小型釉陶壶、罐碎片3片,均为泥质红陶,器表施褐色或黄褐色釉,有细小冰裂纹。 玻璃器残片 1块(T006⑧ :6)。为一圈足器底的残片。浅蓝色,半透明,有大量微小的气 孑L。残长 1.5、壁厚 0.1厘米。 (四)唐辽金元遗物 1.建筑材料 只有砖。 方形砖 有素面和几何印纹两种,各发现 1件。T207② :14,青灰色。素面。边长 25、厚5 — — 50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耋直堂拯 生星 塑 6 8 图二。 北魏及辽金时期遗物 1.圆形陶片(TLO2@ 5) 2.圆形陶片(H35:2) 3.圆形陶片(TLO1@ :3) 4-陶纺轮 (T502@ :1) 5.褐釉鸡首壶(T9o1② :7) 6.圆形陶片(T205@ :I) 7.圆形陶片(T2o3 ① :2) 8.圆形陶片(Too5① :9) 9.陶盆(T41o② ·T510@ ·H43:1) 10-陶盆(T71o② . H38:3) (1—8.北魏,9、10.辽金;1、2、5、7、8.1/4,3、4、6.1/2,9.1/20,10.1/10) 厘米。T004@ :4,仅残存一角。单面印纹,印纹由折线与乳钉组成。厚 4.5厘米。推测是用于 铺地的砖。 长方形砖 6件。皆残。青灰色,有沟纹。T501② :2,一面有沟纹九条。宽 19、厚 6.5厘 米,长度不明。 2.生活器具 主要是陶瓷器,也有其他质料的器具。 白釉褐彩罐 1件(T8o1② :9)。肩部残片。白釉施褐色植物纹。根据残存的弧度推测,原 器物肩部的直径约 20厘米左右。 . 白釉细颈罐 1件(H31:9)。颈部以上残缺。细颈,橄榄形深腹,圈足外撇。通体施白釉。 最大腹径 11.3、底径 6.8、残高15厘米(图版贰拾,3)。 一 nR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绿釉碗 1件(T610② :10)。低温釉陶器。敞口,圆唇,腹较浅,圈足。器身内外施绿釉,圈 足露出红色胎。口径 10.9、底径 5.5、高 4厘米(图一九,13;图版拾玖,1)。 灰陶盆 发现大量碎片,修复 3件。皆泥质陶。宽平沿,斜腹较深,平底。T410② ·T510② · H43:1,由T410、T510和H43的数十片陶片拼对而成,体形硕大。手制,因器型过大而略有 变形。口沿外有一周突起,外腹部有拍印痕迹,内壁经过初步的打磨处理。沿宽 4、壁厚2厘米; 口径 108—111、底径 40、高 58厘米(图二o,9;图版拾玖,2)。T710② ·H38:3,由T710和 H38的陶片拼对而成。器形同T410② ·T510② ·H43:1而略小,且口部外敞更明显,腹较 浅。内壁布满滚轮压印的菱形纹带。口径46.5、底径 15、高 15.5厘米(图二o,10)。T710② ·
本文档为【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2005】,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897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7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2-17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