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文学史部分

现代文学史部分

举报
开通vip

现代文学史部分null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绪论 主讲:谢应光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绪论 主讲:谢应光 问 题问 题1、中国古代文学辉煌了几千年,为什么到了近代却突然出现了文学现代化的要求? 2、中国古代汉语用得好好的,为什么到了近代却突然提出运用现代汉语(主要是白话口语)的要求? 3、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琳琅满目,中国现代文学与之相比,其价值何在? 4、中国现代文学深受西方影响,它是西方文学的翻版吗?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古代史:1840年鸦...

现代文学史部分
null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绪论 主讲:谢应光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绪论 主讲:谢应光 问 题问 题1、中国古代文学辉煌了几千年,为什么到了近代却突然出现了文学现代化的要求? 2、中国古代汉语用得好好的,为什么到了近代却突然提出运用现代汉语(主要是白话口语)的要求? 3、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琳琅满目,中国现代文学与之相比,其价值何在? 4、中国现代文学深受西方影响,它是西方文学的翻版吗?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古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前 近代史:1840年--1919年 现代史:1919年--1949年 当代史:1949年后null(二)中国文学的分期: 古代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也称为“新文学”)。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null 对传统的文学分期法的评价 合理性:历史与政治因素、社会意识形态因素 局限性:道德与人性因素、文学性(情感与形式)因素、文学本体的内在规律因素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 的提出与界定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 的提出与界定 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以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null 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文化的撞击交流中形成现代民族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新旧交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三、参考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目三、参考书目(一)教材和参考书 1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 4.《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null(二)作家作品 鲁 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 郭沫若: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 叶绍钧: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郁达夫:小说集《沉沦》 徐志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集》 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 田 汉:话剧《湖上的悲剧》《获虎之夜》 《名优之死》《回春之曲》 周作人: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谈龙集》《谈虎集》 朱自清:散文集《踪迹》《背影》《你我》null 茅 盾:小说《子夜》《蚀》《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沈从文:小说《边城》《长河》《萧萧》《八骏图》 巴 金:小说《家》《寒夜》 老 舍: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离婚》 丁 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医院中》 《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张天翼:小说《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李劼人:小说《死水微澜》 施蛰存:小说集《将军的头》 刘呐鸥:小说集《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小说集《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 戴望舒: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 林语堂:小说《京华烟云》、散文集《大荒集》《生活的艺术》 曹 禺:话剧《雷雨》《原野》《北京人》《日出》null钱钟书:小说《围城》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等 沙 汀:小说《淘金记》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 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春明外史》 《金粉世家》《八十一梦》 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孙 犁:小说《荷花淀》《嘱咐》 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 夏 衍:话剧《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陈白尘:话剧《升官图》 宋之的:话剧《雾重庆》 于 伶:话剧《夜上海》 艾 青、臧克家的代表诗歌; 《九叶集》四、课程学习、考核的方法和要求四、课程学习、考核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1.理解掌握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和主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 2.尽量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学习本课程的前提和关键。 3.准备两个笔记本,一个用来做课堂笔记,一个做课外阅读笔记。课外阅读笔记本主要记录自己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学术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专著的情况,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看法。 4、学习方法要点:一听二读三看四写五研 null 课程考核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把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我们的考试方式就是围绕这一目的展开。 1.中期考试:主要检查作品阅读等情况。 2.期末考试:考试内容以课堂授课内容和教材内容为依据,以作家作品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为重点。占70%。null 3.平时成绩的评定:根据课外阅读笔记的情况和考勤的情况评定。占30%。 (1)课外阅读笔记的内容 A.提出问题。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就教材内容、授课内容和相关研究提出质疑,表达自己的看法。null B.选择1-3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专著,认真阅读,然后概述该论著的要点、思路。 C.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写下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分析评论。 D.参观作家故居、纪念馆等并写出体会。 记录规范:所有的阅读内容请注明日期、类型(问题、专著、作品)、作品和著作的相关信息;课外阅读笔记前留2页,作为目录。 (2)平时考勤第二讲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第二讲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第二讲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第二讲何谓“现代性”?何谓“现代性”?●“现代”是和“传统”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现代化是现代呈现的现实形态,现代性是现代的主导精神蕴含。 ●“现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是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同时,“现代”又是一种精神属性。null●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学化、世俗化、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 ●就中国文学来说,现代性的本质表现为个体价值的充分肯定,追求文学的原创性,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开始了在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器物上感觉不足――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上感觉不足――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二、近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变革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二、近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变革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 西学东渐,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科学观念,以此为基点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变革和维新成为时代主潮。null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1)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 2)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科举制度废除,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4)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null 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古典文学形式(诗词文赋)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文学自身发展的现代性追求导致传统文学产生新的质变。(一)梁启超的“三界革命”(一)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晚清时期,出于“新民”目的和改良社会的需要,梁启超提倡 “诗界革命”、“文界革命” 与“小说界革命”,即“三界革命”。 三、文学观念的变革【梁启超】(1873~1929)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广东新会人。 “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 ,17岁中举。后师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与康有为联合发动“公车上书” 。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撰《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著有《清代学术概论》。 null“诗界革命” ● “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梁启超首倡,黄遵宪为主将。 ●“诗界革命”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 ●黄遵宪提倡“我手写我口”,把新思想新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入诗。他最早提出了用俗语进行文学创作。 ●“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黄遵宪:杂感(之一)  …… 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 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 ……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 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黄遵宪:已亥杂诗 滔滔海水日趋东, 万法从新要大同; 后二十年言定验, 手书心史井函中。null2、“文界革命” ●1899年提出 ●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 “新文体”: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的鼓动力。 少年中国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null 3、“小说界革命” 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认为小说具有新民救国的效力。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null 文言文已经无法表现现代人丰富复杂的思想、精神和繁复的内心世界,无法表现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当语言无法表现它的对象时,变革就成为一种必然。老百姓不懂文言文.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遵宪,他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文言误国。 晚清白话文运动中的“我们”和“他们”。 (二)晚清白话文运动null 周氏兄弟的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希望文学通过对民族精神、国民灵魂的熏陶和改造来达到振兴民族的目的。即鲁迅后来的文学“立人”思想。(三)鲁迅、周作人的 “立人” 观点null 一批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强大主要得益于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教化与新民,尤其强调小说对政治思想的宣传与政治运动的配合。于是,翻译西方小说成风,使中国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广泛影响。 林纾的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等。 周氏兄弟的翻译:《域外小说集》。 (四)域外小说翻译运动四、文学革命前20年中国文学概况四、文学革命前20年中国文学概况总况 诗歌:黄遵宪和南社诗人的创作。 戏剧:旧剧改良和文明戏。 散文:梁启超的“新文体”以及章太炎、章士钊的创作。 小说:政治小说、谴责小说、翻译小说和言情小说。 成就最高,对后来文学革命造成了直接影响的是政论散文、小说翻译和创作。null1.政论散文:以梁启超成就最高,梁启超把自己的新文体作为新民的觉世之文,以此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鼓吹立宪、新民、强国,是富含感情,汪洋恣肆的魔力文字。如《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等。 2.革命派散文:以章太炎成就最高。文章动人心魄,自由尖锐,富于创造。革命派散文具有革命性、斗争性、鼓动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3.政治小说:宣传政治观念,关注社会问题。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null4.谴责小说:讽刺带谩骂。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5.鸳鸯蝴蝶派小说:市井通俗言情、奇侠、黑幕小说,倡导文学是消遣的游戏的金钱的文学观念,主要以《礼拜六》杂志为代表。影响较大的小说:徐枕亚《玉梨魂》,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广陵潮》等。 6.翻译小说:林纾、周氏兄弟《玉梨魂》:梦霞醒时,已月移花影上栏杆矣。壁上时钟正叮当敲十下。月光从窗罅透入帐中,照衾枕上花纹尽现。忽闻隐隐有呜咽之声,不知何自而至。……披衣觅履,蹑行至窗前,露半面于玻璃上,向外窥之。瞥见一女郎在梨树下,缟裳练裙,亭亭玉立。不施脂粉,而丰致娟秀,态度幽闲,凌波微步,飘飘欲仙。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亦屡挫于外敌,……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null 结语: 史学家认为,“变”有三个级度:一是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是百年期的缓慢渐变;三是不基于时间维度的激变或称为“剧烈脱节”,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变”在三个维度上都有表现。 清末民初的文学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准备期,是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阶段。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开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准确的说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null第三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null一、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它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是1917年2月。   (一)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和第一篇宣言。 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从学于杜威, 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在 《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出版《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诸方面都有成就。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白话文学史》等。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null(二)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 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null (三)刘半农与钱玄同的“双簧信”,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之初反响不大。为打破这种寂寞,《新青年》人为地制造了一次“文学革命的反响”:钱玄同化名旧派文人王敬轩,刘半农根据王敬轩的来信,逐一反驳。“双簧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null (四)其后的一系列主张和创作实践使文学革命有了长足的进展。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助成人性的健全发展。周作人从人道主义观念谈论文学变革。 鲁迅的现代白话小说创作,胡适的白话诗尝试。二、文学革命的内容二、文学革命的内容(1)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批判封建文学文以载道的观念,提倡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恢复文学中人的尊严。 (3)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苏俄文学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4)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三、文学革命的实绩三、文学革命的实绩 (1)白话文取得了对文言文的胜利。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环境,新文学社团大量出现,文学思潮的论争和文学创作逐步出现繁荣。 (3)提出了新文学创作的新观念。 (4)出现了一批创作成果:鲁迅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冰心《斯人独憔悴》、许地山《命命鸟》、郁达夫《沉沦》、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四、文学革命的特征四、文学革命的特征(1)理论预设,创作滞后; (2)功利为主,审美为辅; (3)反封建重启蒙为主,文学自身本体追求为辅; (4)语言、形式变革为主,文学的内涵更新相对滞后; (5)具有未完成性。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目标,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都是去实现目标的过程。五、文学革命的意义五、文学革命的意义(1)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彻底批判和否定了封建制度及其整个思想文化体系。 (2)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附:五四新文学之“新”: 新思想,新观念,新主题,新内容,新人物 新语言,新形式,新传播,新队伍,新成绩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新文学社团与流派null一、文学社团的活跃 五四时期文学社团活跃的原因: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现代出版业的发展等二、文学研究会二、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1932年初结束。 发起人: 郑振铎、沈雁冰、瞿世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 文学研究会在中央公园 举行成立会时的合影 null缘起: 我们发起这个会,有三种意思,要请大家注意: 一,是联络感情。 二,是增进知识。 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 (《文学研究会宣言》) null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简章》) 文学主张: 主张文学为人生。从“为人生”出发,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创作方法上主张“写实主义”。 null会刊: 《小说月报》(代会刊)、《文学旬刊》、《文学周报》、《诗》。null1、沈雁冰主编时期(1921-1922): 隐性的革命文学风格 2、郑振铎主编时期(1923-1927): 学者的研究型风格 3、叶圣陶主编时期(1927-1929): 审美的创作型风格《小说月报》的三任主编与刊物风格:null总结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发起人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创作上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主要刊物为《小说月报》。三、创造社三、创造社存在时间: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1929年2月7日,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 成员:留日学生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 1926年郭沫若、郁达夫、 成仿吾、王独清在广州null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 null创作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崇尚自我,注重个性,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 “内心的要求”,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 创作队伍及创作特色 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的创作比较null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对峙 1926年前后创造社的转型null总结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办有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创作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崇尚自我,注重个性,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6年后,创作社一些成员投身革命活动,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null四、参考书目: 王晓明:《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 》(论文) 石曙萍:《知识分子的岗位与追求:文学研究会》 朱寿桐:《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 咸立强:《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null五、思考题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各自受到哪些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 创造社的文学观念发生明显转变的原因有哪些?null 六.新月社: 新月社的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1924年正式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系英美留学生。出版的期刊先后有《诗镌》、《新月》、《诗刊》,新月社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null 七.语丝社: 语丝社于1924年11月在北京成立,因《语丝》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以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品散文成就最高。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 “语丝文体” 的特点:“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排击”。(鲁迅) 文学论争文学论争null 1.与复古派林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 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展开了对林纾为代表的复古派的批判。林纾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为维护封建道德,写了《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等文以及《荆生》《妖梦》等小说,攻击新文化运动“覆孔孟,铲伦常”,说白话文 “鄙俚浅陋”不能用来写文章。新文学阵营对此进行了反击,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蔡元培发表《答林君琴南书》。论争以林纾的失败告终。null 2.与学衡派的论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对立 1922年1月,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 胡先骕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学衡 派学贯中西,深受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建设新文学,思想倾向稳健保守。他们的观点受到新文学阵营的反击,以鲁迅的驳斥最为尖锐。他发表了《估〈学衡〉》,对学衡派进行了嘲讽和批判。论争体现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null 3.与甲寅派的论争 1925年,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教育总长的章士钊恢复《甲寅》杂志,以此为阵地攻击白话文和新文学,连续发表《评新文学运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章,对新文学和白话文进行攻击,为文言辩护,提倡“读经救国”,“废除白话”,主张文言,宣扬复古。鲁迅、茅盾、成仿吾等人撰文对之进行了批判,在进步思想界和新文学界的反击下,甲寅派很快偃旗息鼓。五四文学精神及其历史评价五四文学精神及其历史评价null 五四文学留给后世的,主要不是具体的创作法则和文学规范,而是一种文学精神。 (一)“重新估定一切”的叛逆精神 周作人《复古与反动》:新文化的精神是什么?据胡适之先生的解说,是评判的态度,是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的全盘性反传统。null (二)“人的文学”的个性精神 “人”的发现,是五四最重要的收获,是中国文化由传统走进现代的标志。“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它以人道主义对抗否认人的价值、抹杀人性合理发展的封建蒙昧主义,以个性主义对抗以君为本、以父为本、以夫为本的封建伦理思想。 鲁迅:为人生,且改良这人生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 创造社:自述传、自我抒情null (三)忧国忧民的悲剧精神 新文学表现“人”的觉醒,主要不是谱写新时代“天赋人权”、“四民平等“的欢歌、而是描绘封建文化和专制社会扭曲人性、压抑生命的悲剧。悲剧几于成了五四作家共同的创作形态。 五四新文学家的悲剧精神,首先表现为悲剧意识的觉醒,突破大团圆模式。 五四新文学的悲剧精神,又是一代觉醒者孤独心态的折光。 (四)“拿来主义”的开放精神null第四讲 鲁迅的小说
本文档为【现代文学史部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2-11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