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母亲到国民教师——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公立女子师范教育

从母亲到国民教师——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公立女子师范教育

举报
开通vip

从母亲到国民教师——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公立女子师范教育 2003 年 2 月 清史研究 Feb12003  第 1 期 Studies in Qing History                  No11   学术教育 从母亲到国民教师 ———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公立女子师范教育 丛小平 [摘要 ] 本文考察晚清女子学堂的发展过程 , 认为在民族主义思潮的鼓动下 , 原属于家庭范围的传统女学向 近代女子教育转变。地方改革派士绅及官员积极参与建立女子学校 , 在激进与保守的双重压力下清政府将多种 形式的、分散的近代女子教育融入民族国家建设中。国家为培养新国民 ...

从母亲到国民教师——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公立女子师范教育
2003 年 2 月 清史研究 Feb12003  第 1 期 Studies in Qing History                  No11   学术教育 从母亲到国民教师 ———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公立女子师范教育 丛小平 [摘要 ] 本文考察晚清女子学堂的发展过程 , 认为在民族主义思潮的鼓动下 , 原属于家庭范围的传统女学向 近代女子教育转变。地方改革派士绅及官员积极参与建立女子学校 , 在激进与保守的双重压力下清政府将多种 形式的、分散的近代女子教育融入民族国家建设中。国家为培养新国民 , 而借用传统观念 , 强化女子在儿童早 期教育和学 前教育中的作用 , 建立了官立女子师范学校。作为最高的国家教育机构 , 女子师范不仅提供了女子 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 而且将女子在社会上的工作合法化。 [关键词 ] 晚清  女子教育  民族主义  母亲  国民教师 [中图分类号 ] K25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 - 8587 (2003) 01 - 0087 - 11 From the Motherhood to the Teacher of Nation : State - building and Normal Schools for women during the Waning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women’s schools during the waning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1 It docu2 ments and analyzes the competing pressures and goals that eventually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chools for girls and the ideological changes that made this radical change not only acceptable but desirable1 The establishment of normal schools for girls and women in China was the unintended result of state efforts topenetrate and control early childhood ed2 ucation , which had traditionally been a family affair1 Ultimately , it was the Qing state’s concern about controlling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that led it to accept and then interve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education and especially normal schools for women1 This remarkable change opened the doors of public education to women and provided women with a le2 gitimate role in the public domain as professional teachers , developments that forever altered the position of women in Chi2 nese society1    一、引言 1904 年 , 当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付诸实 施时 , 并未建立女子学堂 , 仍坚持将女子教育 归入家庭教育范畴 , 规定只可在家内进行。而 三年之后的 1907 年 , 清廷颁布《奏定女学堂 章程》,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女子公立学校 , 并提出了“女子教育为国民教育之根基”的口 号。这一戏剧性转变成为近代公立女子教育的 开端。① 以往对清末女子教育的研究过分强调外国 传教士的作用 , 往往将传教士办女校 , 送女子 [收稿日期 ] 2002 - 4 - 15 [作者简介 ] 丛小平 (1959 —) , 女 , 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大学助理教授 78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出国留学视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端 , ②认为传 教士所办女学取代了传统儒学对女子的礼教束 缚 , 取代了基本不存在的文化教育 , 将女子教 育近代化带给中国。这种观点将近代与传统对 立起来 , 暗示近代化即西化 , 将近代女子教育 归功于西方的启动 , 抹杀了前近代女学在建立 近代女子教育中的作用。事实上 , 无论外国传 教士办女校也好 , 送女子留学也好 , 都远不能 代表清末女子教育的主流 , 十九世纪后期传教 士所办女校 , 就其动机、目的、课程 , 以及范 围和人数来说 , 都与清末女学主流大相异旨。 本文认为 , 近代女子教育根植于前近代女学传 统 , 受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 nation - state) 建设的推动而转型 , 其发展先由新潮士大夫推 动 , 后由政府参与 , 其办学目的、动机与教育 内容都与明清时代女学传统和当时改革潮流有 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明清以来的女学 : 其范 围、内容及目的   最新研究显示 , 明清时代 , 已有相当数量 的女子能够受到教育。美国学者 Dorothy Ko 指 出 , 像“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说法在明清 出现实际上反映出男性对女学发展的忧虑与恐 慌。③不少学者指出 , 从十七世纪开始 , 江南 士绅家庭的女子从事文学创作并非少见 , 一些 女作家在文学圈内颇具才名。④Evelyn Rawski 利用各种资料估算出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识字 率 , ⑤作为我们的参考。她认为 , 当时男子识 字率占总人口的 30 - 45 % , 女子的识字率占 2 - 10 %。⑥可见 , 在十九世纪中叶外国传教士 来华建立女校之前 , 就有相当数量的士绅及富 裕家庭的女子受惠于明清以来的教育发展。 Rawski 指出 , 中国人口的识字率与同一时期 的欧洲国家 , 如英国已经不相上下 , 甚至高于 法国与俄国 , 与德川时期的日本也基本相同 , 而且女子识字比率不算低。⑦所以明清时代的 中国并不能算作女子教育十分落后之国。 美国学者 Susan Mann 将明清以来的女子 教育内容分为两种类型 , 即文字与非文字教 育。二者均严格限制在家庭之内 , 属于家内事 务 , 内容形式均不受国家、政府干预。接受文 字教育的女子在江南、京师这样的经济与文化 发达地区较为普遍。⑧尽管数量有限 , 但当时 这些女子接受文字教育的内容却在扩展。 Mann 指出 , 清代女子在文字方面的教育并非 如一般人所想 , 仅限于阅读道德说教的小册 子 , 而是扩展到经史学习。在士大夫家庭中 , 女孩子的早期教育实际上与其兄弟们并无二 致。⑨Dorothy Ko 的研究也显示 , 明清时代 , 女子外出谋生 , 卖诗文字画或任家庭教师“闺 塾师”, 已经不是罕见的个案。⑩虽然这部分女 子不代表大多数女子的生活经历 , 但一部分女 子无论在阅读或受教育内容上开始涉足男性专 习的经史范围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 , 闺塾师 的出现说明女子不仅突破了教育内容上的限 制 , 甚至突破了传统的社会角色。尤其在儿童 初等教育的领域中 , 社会对女子突破家内角色 表现了相当的容忍。十七、八世纪的这种变化 为女子教育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转型奠 定了基础。 除了文字教育 , 几乎所有女子都接受非文 字教育。Mann 认为 , 非文字教育包括道德训 教和家务技能培训 , 女孩子从一出生 , 就被许 多象征符号和仪式所包围 , 例如缠足、七夕乞 巧、祭祀嫘祖、准备嫁妆等等。学习这些家务 技能对女性的家内角色十分重要。λϖ 据此 , 我 们可以看出明清女子教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 即道德教育、文字教育、家务技能培训。了解 女子教育传统相当重要 , 因为这三部分正是清 末民初女子教育的三个主要方面。 了解明清女学的目的对我们理解晚清女学 向近代转变很有帮助。从明后期开始 , 男性文 人在女子受教育上态度有所转变 , 着手对其妻 妾、女儿、儿媳以及女性亲属进行教育 , 并赞 助周围女子的文学活动。λω出现这种转变完全 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 , 其目的固然出于使女子 更好地相夫持家 , 但更为重要的是意识到女性 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明清以来 , 科举考试竞争 激烈 , 据张仲礼的研究 , 在清代 , 童生考上生 员的比率 , 一般在 1125 %上下 , 甚至在平定 太平天国之后 , 朝廷为奖励地方士绅的平乱贡 献而扩大学额的情况下 , 江南一带的考中率仅 在 115 %左右。而考中率最高的县份 , 也才到 达 215 %。λξBenjamin Elman 的研究显示 , 在 88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850 年以前 , 生员考中举人的比率与童生考 上生员的比率相同 , 在 115 %左右。λψ这就意味 着在科举的各个等级上 , 取得功名的失败率是 97 - 98 %。面对愈演愈烈的科举考试竞争 , 为 了保持家族不致败落 , 士绅家庭不得不从强化 儿童教育着手 , 而且越早越好。λζ而在儿童教 育中 , 母亲往往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于是 , 重视女子教育有了十分现实而又重要的目的 , 即女性教育成为决定家族兴衰的重要因素。清 代学者陈宏谋强调女性人格对儿童成长的影 响 , 指出 : “有贤女然后有贤妇 , 有贤妇然后 有贤母 , 有贤母然后有贤子孙。”λ{于是 , 在婚 姻市场上 , 受过教育的女子比未受过教育的女 子更有竞争力。为了能将女儿嫁个好人家 , 士 绅家庭不得不让女孩子多少受点教育。所以 , 陈宏谋说 : “盖欲世人之有以教其子 , 而更有 以教其女也 ⋯⋯王化始于闺门 , 家人利在女 贞 , 女教之所系 ⋯⋯”λ|因此 , “母教”观念在 清代得到广泛接受 , 而这种观念正是清末女学 转变的枢纽。 三、十九世纪后期女子教育中 的新因素 : 传教士所办女校 与女子出洋留学   十九世纪中叶 , 西方传教士将西方教育方 式带入中国 , 如建立女子学校、送女孩子出洋 留学。这些无疑给中国女子教育带来了一些新 的因素 , 但并不代表近代女子教育的主流。而 且 , 这一时期传教士所办女校都在沿海一带 , 对女子教育整体影响很小。 1844 年在浙江宁波所办的女校 , 算是传 教士在中国本土范围内所办的第一所女校。λ} 到 1877 年 , 全国共有 38 所教会女校 , 524 名 学生。λ∼从十九世纪中叶到 1900 年 , 教会女校 发展十分有限 , 到 1896 年方有 308 校 , 6798 名学生。µυ 同时 , 传教士也资助一些女子出洋 留学 , 但在 1895 以前 , 出国留学的女子实在 屈指可数 , 知名者有四位 , 均为传教士所资 助。µϖ 十九世纪后期 , 西方传教士的事业 (包括 办学) 遭遇种种困难。美国学者 Shirley Gar2 rett 的研究表明 , 传教士们不成功原因在于他 们不能与士绅阶层建立良好关系。µω 十九世纪后期传教士所办女校与资助女子 出洋留学与明清以来士绅所持之女学传统 , 无 论在学生来源、办学动机、目的、以及课程内 容上均大相径庭。首先 , 在学生来源上 , 传教 士在办女校过程中 , 遭遇士大夫抵抗 , 很难收 到士绅家庭的闺秀。为了吸引学生 , 教会学校 免费招生 , 甚至付给学生父母一定费用 , 以补 偿学生上学所耽误的家务。因此 , 这一时期 , 教会学校的学生多来自贫苦家庭。µξ1890 年左 右 , 传教士改变策略 , 教会学校开始面向士绅 家庭。 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开始收学 费。位于上海的圣玛利亚女书院于 1851 年开 办 , 虽然提供免费教育和生活补贴 , 但入学率 一直不很理想。到 1890 年仅有 32 名学生。但 到 1900 年却开始收学费 , µψ说明入学率与学生 来源均有所改善 , 因为有能力为女孩子支付学 费的家庭一定不是下层穷人。实际上 , 教会女 校吸引上层社会的努力也是直到 1900 年后才 显出成效。著名的中西女塾 1890 年建于上海 , 专为吸引大家闺秀。但第一年 , 即 1891 年 , 仅有五位学生。1900 年这一年 , 仅有三位学 生毕业。µζ圣玛利亚女书院也有同样尴尬 : 在 1900 年 , 学校仅有一名毕业生。µ{可见从 1890 到 1900 十年间 , 教会女校入学率也并不可观。 只是在 1900 年后 , 中国士绅所办女学迅速兴 起 , 教会女校才有所发展。 其次 , 从内容和目的上看 , 由于传教士办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传教士的助手 , 教会女校的 课程内容强调宗教教义、世界历史以及自然科 学常识。学习英语和圣经是主课 , 而中文则不 受重视。µ| 在传统女学中为培养贤妻良母的家 务技能 , 则不包括在正式课程之内。µ}那些受 教会资助 , 出洋留学的女子都选择 (或被安 排) 学医 , 以便能很好地为教会服务。她们回 国以后 , 都积极投身教会的医院事业。而且她 们中间的大多数均终身未婚 , 与妻母角色无 缘。µ∼而且教会资助的女留学生也不同于后来 政府官派女子出洋学习。政府所派的女留学生 多学师范 , 以显示政府意图 , 强调女子教育是 为了儿童和家庭教育。 但十九世纪后期传教士所进行的女子教 98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育 , 包括所办的女校以及资助女子留学也非全 无意义 , 这种意义仅表现在两方面。第一 , 传 教士所办女校为士大夫精英将传统女学由家内 推广为社会公共事业提供了实践依据。其二 , 教会女校为中国士绅自己办女学校提供了一个 仿效模式 , 尽管其与士大夫所办的女学在动机 与课程内容上并不相同。 四、女子教育的近代转 型 : 1895 - 1900 年   1896 年梁启超发表著名的《变法通议》, 对女学的转变有重大影响。在其“论女学”中 梁指出 , 中国有两万万妇女不能受教育 , 但许 多人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警告说 : “天 下积弱之本 , 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另一方面 , 妇女又天生善于教养儿童 , 应成为可用之资 : “孩提之童 , 母亲于父 , 其性情嗜好 , 惟妇人 能因势而利导之。以故母教善者 , 其子之成立 也易 ⋯⋯苟为人母者 , 通于学本 , 达于教法 , 则孩童十岁以前 , 于一切学问之浅理 , 与夫立 志立身之道 , 皆可以粗有所知矣。”梁强调了 维持社会稳定的两个基本原则 , 即“正人心 , 广人才”。“而二者之本 , 必自蒙养始。蒙养之 本 , 必自母教始 , 母教之本 , 必自妇学始。故 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最后 , 他强 调胎教对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 , 女性锻炼身体 有助于胎教。νυ 梁的论点代表了当时广为接受 的母教观念 , 但却将其与国家民族兴亡联系 , 打破了女学限属于家内事务的观念。 1897 年 , 一批新潮士大夫筹备经正女学 时 , 梁为其撰写了启事 , 进一步阐发其民族主 义的女学观 , 宣称 , 女学可从四方面为社会造 福 , 即“上可相夫 , 下可教子 , 近可宜家 , 远 可善种。”他叹息道 , 女子不学 , 有如游民土 番 , “聚二万万之游民土番 , 国几何而不弊 也 ?”因此 , 建立经正女学正是国家富强、启 迪民智的重要开端。此文中 , 梁指出当时女学 的两个因素 , 第一 , 女学远可溯至上古 , 盛于 三代 ,《诗》、《书》均记其事 ,“圣人之教 , 男 女平等 , 施教劝学 , 匪有歧矣。”其二 , 近受 传教士所办女校影响 , “教会所至 , 女塾接 轨”。νϖ梁将女学传统追溯至三代 , 又与新近到 来的传教士女学并列起来 , 指出了当时女学的 传统根源与新的因素 , 并试图为明清以来士大 夫主导之女学引入近代民族主义的动因 , 这一 动因就是实现富民强国 , 开启民智的民族主义 目的。梁氏女学观一方面承袭了明清以来女学 的主导思想 , 又将民族的命运系于女学 , 给传 统女学注入现代民族国家的意义 , 从而为女学 的近代转化创造出理论依据。 启事发表的第二年 (1898) , 经正女学正 式成立 , 招收 8 - 15 岁 , 有基本读写能力的年 轻女子。这种要求证明学校是为士绅家庭女子 所开 , 延续江南士绅女学传统。而且 , 学校章 程中规定 : “立学之意 , 义主平等 , 虽不必严 分流品 , 然此堂之设 , 为风气之先 , 为他日师 范所自出 , 故必择良家闺秀 , 始足仪型海内 , 凡奴婢娼妓一切不收。”νω学校的创办者和资助 者均来自士大夫家庭 , 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就是 这些创办者与赞助者的妻妾媳女及女亲属。νξ 学校章程中还规定一律住校 , 但禁止学生的仆 妇随侍同住 , νψ可见其学生的背景并不一般。 经正女学的学生与明清女学的学生来源并无二 致 , 均为大家闺秀 , 而与 1890 年前传教士女 学的生源则截然不同。下面我们会看到 , 这种 以上层士绅家庭妇女闺秀为主的女学成为二十 世纪早期女子教育的主流。传教士所办女校虽 有影响 , 但终究是以梁启超为首的新潮士大夫 推动了中国女学向近代转型 , 代表了中国近代 女子教育的主流。传教士所办女校只是在向主 流靠拢中才得以发展。 五、女子教育的十字路口 : 1900 - 1906 年   1904 年的癸卯学制意在建立一个男性教 育体系 , 将女子教育完全排除在官办教育体系 外 , 认为女子在家庭之外上学有伤风化 : “所 谓教者 , 教以为女为妇为母之道也 ⋯⋯少年女 子断不宜令其结队入学 , 游行街市 , 且不宜多 读西书 , 误学外国习俗 , 致开自行择配之渐 , 长蔑视父母夫婿之风。”另一方面 , 清廷也承 认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 指出 , “使全国女子无 学 , 则母教必不能善 , 幼儿身体断不能强 , 气 质习染断不能美。”但《奏定学堂章程》中规 09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定女子教育只可在家庭内进行 : “故女子只可 于家庭教之 , 或受母教 , 或受保姆之教。”νζ然 而 , 政府却又试图通过控制教科书的出版与内 容来控制家庭女子教育 , 掌握编印、发行女子 读本的权力。这些读本强调妇道 , 目的是“令 其能识应用之文字 , 通解家庭应用之书算物 理 , 及妇职应尽之道 , 女工应为之事 , 足以持 家教子。”其内容是综合中外妇德训教 , 编辑 成书 , 并将一些初级小学课本作为识字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 附以图片 ,“每家散给一本。”ν{ 但是 , 癸卯学制为男童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蒙养院 , 规 定由女教师和保姆教养 , 而这些女教师和保姆 应从新式学堂的毕业生中招聘。这种规定从两 方面值得注意。第一 , 它表现出国家对以前由 家庭决定、在家内进行的儿童学前教育进行渗 透和控制的意图。第二 , 它承认母亲和女性在 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了适应新政改 革所开始的国家建设 , 政府要介入教育 , 培养 新国民 , 就需要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延伸至儿 童。而这种企图却产生了一种附带的结果 , 即 为了儿童早期教育 , 需要教育女子来承担这种 任务。这种观念不仅响应了明清女学的传统 , 又适应了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 现实目的 , 于是地方官员士绅支持开办女子学 堂 , 私立女校不断涌现 , 甚至官民争相送女子 出洋留学 , 学习师范。 从 1902 到 1906 年之间 , 私立女子学校如 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在 理念上和实践上都展现出多样性 , 从西方的男 女教育平等到日本女子教育培养“贤母良妇” 的观念都有市场。但总的来说 , 这时女子教育 主流的推动力是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母教”观 念的混合物。当 1902 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 政”时 , 私立女子学校就在江南一带、京师地 区纷纷建立 , 其他省份如湖南、四川、广西、 江西、山东、甚至贵州、云南也都不甘落 后。ν| 这些女子学校的建立都声称为了加强 “母教”以实行对民族国家的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 1902 年《女报》上发表董寿的一篇文章 《兴女学议》, 回应梁启超关于国家命运系于女 子教育的观点 , 敦促政府建立全国性的女子学 校。ν}另一篇发表在《东方杂志》上的文章建 议女子教育中应重德育 , 训练她们忠实于家庭 责任。文章认为 , 妇女只有完成其家庭责任 , 才能被认为是完成其对国家的责任。即使妇女 在受教育后 , 其主要而且最重要的责任依然是 家庭。ν∼另一些女学倡导者将女子的责任放在 其母亲身份上 , 认为女子是为“国民之母”, 女子的愚昧与柔弱是不能造就合格的国民的主 要原因 , 因此应教育母亲 , 使其能教育出新国 民 , 灌输新的国民精神 , 以到达改造社会的目 的。ου不难看出 , 此一时期 , 女子教育的思潮 颇受日本影响。οϖ在 1902 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 政后 , 此种立宪派的观点占大多数。 与立宪派不同 , 少数激进女学倡导者号召 女子参与革命 , 认为当时女学训练女子成为 “贤母良妻”, 使受教育的女子不过是“男子的 高雅奴隶 , 异族的双料奴隶”而已。他们号召 女子“撇脱贤母良妻的依赖性 , 靠自己一个人 去做那惊天动地的事业 , 把身儿跳入政治世界 中 , 轰轰烈烈 , 光复旧主权 , 建设新政府。” 她们认为 , 女子无学的根源在于异族的独裁统 治 , 呼吁女子与男子肩并肩 , 投身革命运 动。οω因此 , 女子教育应灌输革命思想。持此 种观点者虽为少数 , 却对社会有极大冲击力。 为了说明清末不同的女学实践 , 下面列举 了几个当时有名的女校 , 其办校宗旨与实践显 示它们代表不同的女学思潮。 务本女塾于 1902 年在上海设立 , 属于中 国较早的几所女校之一。它承袭了梁启超在戊 戌变法中的女学思想 , 属于温和改良派。务本 女塾是一所由家塾改成的中等学校 , 起初只招 收有基本读写能力的女子 , 后来扩大到初等教 育。因其创办人信奉“女子教育是教育之始 基”而设立师范科。οξ学校宣称其办学目的在 于改进家庭 , 教授基本知识 , 培训女子教育孩 童之能力 , 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完成初等教育 后 , 都升入师范科。οψ初级小学课程主要为训 练读写能力、算术、德育以及唱歌、体育、绘 画、缝纫和手工。历史、地理、科学、生理、 理化为小学高年级课程。οζ学校重视德育、科 学知识、特别是家务技能的训练 , 沿承明清女 子教育传统的三大组成部分 , 只是文字教育部 分加入了西方知识 , 但强调女子作为母亲和教 育者的角色。北京豫教女学堂由一批满汉士大 夫于 1904 年设立 , 代表着女子教育中略为保 19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守的观点。此校明确宣称其办学目的为训练 “贤母良妇”, 侧重女子的家庭角色 , 其课程内 容除了教授读写和一些浅易的西方知识外 , 重 点放在训练女子缝纫、手工以及其他家务技 能。ο{同时 , 革命党人将女子教育与实现革命 任务联系起来。这一思想的代表是众所周知的 爱国女学。蔡元培的著名讲话被多次引用 , 即 “以暗杀于女子更为相宜 , 于爱国女学 , 种下 暗杀的种子。”因此 , 爱国女学则承担着培训 激进革命者的任务。ο| 在教授内容上 , 除了正 常的课程 , 如识字、自然科学、体育和家事以 外 , 学校还给高年级学生教授反满革命理论、 无政府主义观念以及炸弹制作的知识和技能。 当然 , 也有一些教育家强调教授女子谋生技 能 , 使其能够自立。这种类型的学校包括上 海、福建的蚕业学校 , 上海、扬州、杭州、北 京的手工业学校和护士学校。ο}但这些学校数 量不多 , 并非当时女子教育的主流。 1902 年推行新政后 , 改良思潮成为风气 , 更多的士绅文人加入办学潮流 , 接受新思想 , 使得女学迅速发展。女子学堂在其课程中显示 出很强的传统 , 即强调德育、识字与家务技能 训练三方面内容。绝大多数女子学堂中 , 德育 与读经为课程的重要部分 , 如上面所提到的务 本、豫教、爱国等校。在女子学堂中 , 新的科 学知识讲解十分简单浅易 , 其学习重点放在如 何将科学知识使用在家庭生活中 , 因此 , 生理 卫生十分受重视 , 以便学生将来能“科学地” 养育孩子。家务技能构成课程的另一重要部 分 , 包括烹饪、缝纫、编织、手工、家事等。 课程中也加入了一些新内容 , 如体育、游戏、 唱歌 , 这部分内容符合民族主义和国家建设的 目的 , 因为体育课的目的在于训练健康的母 亲 , 游戏与唱歌则为教养幼儿不可缺少的部 分。此一时期 , 清中央政府对女学的暖昧政策 使得地方政府官员对女学态度有了相当的灵活 性 , 许多地方政府对女学的态度摇摆不定 , 有 的支持同情 , 也有的受到地方保守势力的压力 而禁止女学 , 甚至关闭已经开办的女学。也有 地方官员关注女学 , 开办女子学堂 , 但其重点 放在培养师资上。如湖北巡抚端方考虑到蒙养 院和家庭教育的需要 , 于 1904 年在武汉建保 姆养成所。ο∼山东一县令也设立了女子学校 , 教年幼女童识字。piυ 1905 年 , 湖南官派 20 多名 女子去日本学师范科 , 奉天和其他几个省份也 相继送女子去日本学习师范。piϖ 而开办女子学 堂反过来又刺激了女学的发展 , 因为增长的女 子学堂需要更多的女教师 , 迫使地方官员介 入、处理甚至参与女子教育。1906 年 , 当北 洋女子师范学堂在天津举行开学典礼时 , 尽管 学堂并非正式官办 , 但许多地方官员均参加典 礼 , 为此校增加不少官方色彩。piω在同一年 , 奉天学务处也开办了女子师范学堂 , 招收 20 到 30 岁女子入学 , 以养成师资。piξ地方政府与 官员参与办女子学堂对女学的发展方向有决定 性作用 , 因为政府的参与使得原来私立的、多 样发展的女学逐渐转向 , 成为官办的、以师范 为主的女子学堂。另一方面 , 一些地方政府也 对女学发展颇有顾虑 , 尤其是面对地方保守势 力的压力。例如 1904 年湖南第一女子学堂的 关闭与湖南地方保守士绅王先谦有直接关系。 王看中一新寡的年青女子 , 欲纳为妾 , 女子不 从 , 遂入第一女子学堂学习。王对学堂早已看 不惯 , 遂示意他人上书 , 要求关闭。piψ湖北巡 抚端方所设立之女学掌 , 在保守势力攻击下 , 被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国家学制并女子学堂的理 由关闭。piζ有的地方政府对办学申请百般刁难 , 女子学堂不得不修改名称、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以缓和压力 , 求得获准开办。pi{ 综上所述 , 尽管清政府试图将女学限制在 家内 , 但女学的发展已完全超出清廷的控制 , 而且其分散性与办学方针、指导思想的多样性 使中央地方官吏有失控之感 , 加之地方官绅出 于对本地教育发展的考虑 , 在对待女学的态度 上表现不一也给中央政府造成压力。于是 , 清 政府不得不改变态度 , 将女学的发展纳入国家 发展的统一轨道 , 为国家建设培养女性师资。 六、从母亲到国民教师 : 国家建 设和公立女子师范 , 1907 - 1911 年   到 1906 年 , 建立女子学堂对民族国家建 设的必要性已成为有改革意识的士大夫们的共 识 , 地方士绅和官员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女子学 堂的设立。1907 年清政府进行第一次教育统 29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计时 , 据报有 400 多所女子学堂。pi| (从 1898 年士大夫在上海办经正女学到 1907 年 , 仅仅 十年间 , 中国士大夫所办女学堂比传教士在近 半个世纪所办学堂还多 , 这不能不说近代女学 的发展有本土根源。) 考虑到 1907 年刚刚颁布 女子学堂章程 , 这四百多所学校可能大多数开 办于章程颁布之前。和男子学堂相比 , 尽管数 目不大 , 但其足已影响朝野视听 , 对保守派形 成冲击 , 使癸卯学制中关于女子教育只能在家 内进行的规定形同具文。清廷不得不考虑设立 女子学堂的必要以及道德和理论基础 , 对社会 的冲击力 , 其培养目的、课程、教科书以及入 校学习对女子思想、行为、家庭、社会的长远 影响。 1906 年 , 工部主事刘寻上书 , 恳请清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女子学堂。上书中首先承认女子学堂的必 要性 , 指出 , 若“摈二万万女子于学界之外 , 将来幼儿园及家庭教育无人承担 , 即各学堂之 基础无由建立 , 是筑室而自毁其址也。”他又 指出 , 若清廷不加规范 , 女子学堂的迅速发展 会带来许多坏影响 , 他说 : “中国女学 , 今始 萌芽 , 弊端已见。放纵不检为女界之玷者 , 各 报所记已屡见不一矣。”建议政府在批准教科 书、选定教师方面应注重道德 , 并严格实行男 女有别的政策。pi} 1906 年湖北巡抚端方也上书 要求制定女学章程 , 并指出 , 建立女子师范 “为第一要务”。pi∼ 学部在制定女子学堂章程时也表达了相同 的忧虑 , 学务大臣承认 , 许多士绅官员和商人 都参与开办女子学堂 : “若不预定章程 , 则实 事求是者既苦于无所率循 , 而徒骛虚名者不免 转滋流弊。”因此 , 当务之急应制定章程。θυ 1905 年后 , 一部分留学生从日本回国 , 成为 女子教育的主力。她们积极推进女子教育 , 将 女权主义和激进民族主义引入女子教育 , 使女 学的扩展对清政府形成威胁 , 秋瑾的活动就是 最突出的例子。面对激进派的女学主张 , 政府 必须立法 , 规范女子教育 , 以限制女学向激进 方向发展。 推动清政府参与办女学的另一因素是社会 上对女子教师的需求 , 清政府面对的问题是 , 在规定建立蒙养院和要求家庭进行女子教育 后 , 如何提供教师。由于许多一般家庭的妇女 仍不识字 , 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也要雇佣家庭 教师。同时 , 即使家内有识字的妇女 , 其多受 儒学教育 , 不足以培养“新式国民”, 灌输新 思想 , 因此 , 也应由新式学堂毕业之女子承担 家庭教育之责。由于社会舆论和道德上的考 虑 , 1907 年前 , 晚清各地政府对私立女子学 堂延请男教习有严格规定 , 基本上禁止男教习 任教女学堂 , θϖ 其结果就是要求国家训练并提 供女教师。1906 年 , 官办女子师范学堂已是 势在必行 , 而且也有了可行性 , 因为到 1906 年 , 早期女子学堂 , 如务本、湖南周南、吴江 县女子师范等 , 已有一批女学生完成初级教 育 , 要求继续升学 , 一部分公私立学校也增设 师范科以满足学生升学要求。 1907 年 , 学部终于颁布了《奏定女学堂 章程》, 正式承认女子学堂为国家教育体系的 一部分 , 包括小学堂与女子师范。在癸卯学制 中 , 男子教育从蒙养院、小学、中学、大学到 研究院 , 形成学前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 育的完整体系。从横向来说 , 不仅有普通中等 学校 , 还有职业学校、师范学校 , 高等专科、 大学预科。但在女子教育 , 并无普通中学、职 业学校、高等专科、优级师范或女子高等学 堂 , 初等师范成为女子学制中的最高等级 , 对 女性来说 , 也是唯一的国家中等教育机构。章 程规定 , 女子师范的目的在于为女子小学以及 蒙养院培养教师和保姆 , 应当在每一府、县均 设立一所。在经费和管理上与男子师范相同 , 由政府出资 , 属于官办 , 免学费并发放一定津 贴。尽管章程也允许私立女子师范 , 但必须经 政府许可 , 并受政府监管。女子师范学校的毕 业生也与男校一样 , 必须由政府指派教职 , 完 成一定年限的服务。若毕业生不完成所规定的 服务 , 政府向其追回学费与津贴。θω 从 1907 年开始 , 各地政府积极推广女子 教育 , 开办女子小学与师范 , 而师范又成为发 展女学的当务之急 , 地方官员寻求快捷方式 , 在开办官立女子师范的同时 , 还将以前的公私 立女子学校或女子师范改为官办。江苏粹敏女 学办于 1905 年 , 是一所私立学校 , 但 1908 年 当端方为江苏巡抚时 , 将其改为官办师范。θξ 1911 年江苏学政也同样将另一所私立女学改 为官办女子师范。θψ从 1907 到 1911 年 , 地方 39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府也相继办了一些女子师范 , 如京师女子师 范 (1908) , 武昌女子师范 (1909) , 江苏女子 师范 (1911) , 湖南女子师范 (1911) , 河南女 子师范 (1911) 等等。θζ 1907 年女子学堂章程从四个方面强调女 子教育。第一 , 女子师范学堂规定学生接受传 统的观念 , 指出 : “凡为女为妇为母之道 , 征 诸经典史册、先儒著述 , 历历可据。今教女子 师范生 , 首宜注重于此 ⋯⋯其一切放纵自由之 僻说 (如不谨男女之辨 , 及自行择配 , 或为政 治上之集会演说等事) 务须严切屏除 , 以维风 化 (至于女子之对父母夫婿 , 总以服从为 主) 。”第二 , 推广女子教育以期养成贤母 , 实 行母教 , 以利国家富强 , 故女学以强国为目 的 : “家国关系至为密切 , 故家政修明 , 国风 自然昌盛。而修明家政 , 首在女子普受教育 , 知守礼法 ⋯⋯女子教育为国民教育之根基。” 其三 , 学生应学习各种家务技能 , 以裕其家 , 以尽其职。第四 , 学生应进行体育锻炼 , 学习 个人卫生知识以增强健康 , 以便耐劳持家。严 格禁止缠足。θ{由此可见 , 其女学教育宗旨是 培养能使“家政修明 , 国风昌盛”的“贤女贤 妻贤母”。 清政府在女学上严格执行男女有别的方 针 , 试图限制女子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 防止 道德、行为上的出轨 , 在学校管理上比男子师 范更加严格。章程规定 : 男女小学堂严格分 开 , 女子学堂教习、学监必须为女性。万不得 已时 , 学堂可雇佣五十岁以上男子为管理人 员 , 但其办公室必须与女子学堂分开 , 保持距 离。θ|女子师范学生必须住校 , 遵守严谨校规。 学生外出时 , 必须由其父兄陪伴。学校女教师 和学生不能与亲属以外的人相见 , 会客必须得 到许可 , 在学校客厅见面。甚至对女教师与学 生的穿着打扮都做了规定 ,“学堂教员及学生 , 当一律布素 (天青或蓝色长布褂最宜) , 不御 纨绮 , 不近脂粉 , 尤不宜规抚西装 ⋯⋯”θ}这 些加诸女性师生的规定 , 试图抵制激进思潮渗 入女子学堂 , 限制女性的社会活动。 女子师范与男子师范不仅在道德要求与行 为规范的控制上不同 , 而且在修业年限与课程 内容上也有差别。女子师范修业四年 , 比男子 师范少一年 ; 女子师范没有男子师范的高等课 程 , 因为女子师范生的出路只是教小学低年级 和蒙养院 , 因此在课程上也比男子师范简化许 多。下表显示男女师范课程的不同。θ∼ 女子初级师范课程与男子初级师范课程比较 (1907) 课程 每周学时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男 德育 2 1 2 1 2 1 2 1 1 教育学 3 4 3 6 3 8 15 14 15 读经 9 9 9 9 9 中国语言文学 4 3 4 2 4 2 1 2 历史 2 3 2 3 2 3 1 1 地理 2 2 2 2 2 2 2 1 数学 4 3 4 3 3 3 2 3 3 理化 2 2 2 1 博物 2 2 2 格致 2 2 2 2 习字 3 2 1 1 1 绘画 2 2 2 2 2 1 1 1 1 家事 2 2 2 2 缝纫 4 4 4 3 49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续表 课程 每周学时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男 手工 4 4 4 3 音乐 1 1 2 2 体育 2 2 2 2 2 2 2 2 2 总学时 34 36 34 36 34 36 34 36 36   课程设计表达的观念是 , 女师范生只适合 教一些“低级”的、“柔性”的课程 , 如初级 识字、音乐、手工、常识、家务技能等等 , 男 生则准备教授更“高级”的或更“男性化”的 课程 , 如数学、科学、经史、文学、书法 , 而 且男师范生的教育学课程则为其提供上进的基 础 , 使其在学校管理和教育理论上能够有所发 展 , 而女师范生则完全不具备此种可能。这种 课程设计的不同完全体现了女子师范注重女子 的初级知识 , 目的仅仅是为了儿童早期和初级 教育服务。分析此课程表为清政府的女子教育 方针及其理论基础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注释 , 即 承认女性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 , 训练女教 师为培训新式“国民”服务 , 限制女性通过教 育发展自身 , 建立女子师范以引导女性成为国 家建设、训练“国民”的人才资源。这种男女 有别的思想贯穿了整个清末民初的教育体系。 通过颁布女子学堂章程 , 清政府授权地方 政府控制女子教育 , 强调女子师范生以“女 德”为重 , 发扬“贞静、顺良、慈淑、端俭诸 美德”, 既减少了来自保守阵营对女学发展引 起道德堕落的批评 , 又防范女子接受教育后可 能产生对清政府不利的后果 , 将女子教育控制 在“母教强国”范围之内。同时 , 章程也限制 了女学的多样发展 , 将女子教育限制在仅仅为 培养国民而提供教师 , 防止女子教育为激进革 命派所用。但章程对女学堂的认可不仅使得女 子在家庭以外受教育合法化 , 为女子提供了国 家教育机构。同时 , 政府以发展教育、使国家 富强的理由 , 允许女子在各种女校教书 , 为女 子提供了走向社会的机会。尽管晚清的女子教 育仍局限于少数精英阶层的女子 , 但是 , 随着 国立初等教育和女子学堂的发展 , 使更多的女 子受惠于国家教育机构 , 尤其是女子师范学 堂。在 1910 年代 , 当第一批女学生从 1907 年 章程公布以后的女子小学堂毕业 , 女子师范学 堂就成为她们接受中等教育、寻求职业、走向 社会、赢得自立的主要途径。 七、结语 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宣称 :“(男子 - 引者注) 蒙养教育 ⋯⋯为国民教育之第一基 址”,而三年后的 1907 年 ,《奏定女学堂章程》则 宣称 :“女子教育为国民教育之根基。”这种对教 育“根基/ 基址”看法的转变反映了在民族国家 建设过程中 ,国家权力延伸到传统的家庭领域 , 干预家庭中母亲对儿童的教育 ,并进一步导致 了国家对女子教育的干预。国家通过建立女子 师范学堂 ,将女子教育纳入了民族国家建设工 程 ,将以往分散的私立女子教育归入统一的国 家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 ,受到民族主义思潮 的推动 ,士大夫精英与国家二者均接过传统女 学中以母教繁荣家族的观念 ,引导女性从母亲 的身份 (家庭的、私人的、分散的)向国民教师的 身份 (社会的、公共的、集中的) 转变 ,以达到国 家繁荣昌盛的目的。而官立女子师范学堂的建 立也打开了女子走向社会之门 ,使女子在社会 上的地位合法化 ,这种转变意义深远 ,影响了其 后一代又一代的女性。 本文注释所用缩写 : DFZZ 《东方杂志》。 SJ SJ  琚鑫圭、童富勇、张守智编 : 《实业教育师范 教育》, 为陈元晖主编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汇报》之一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994。 WSJ  汤志钧、陈祖恩编 : 《戊戌时期的教育》, 为陈 59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元晖主编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报》之 一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993。 YYSJ  高时良编 : 《洋务运动时期教育》, 为陈元晖 主编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报》之一 , 上 海教育出版社 , 1992。 XZYB  琚鑫圭、唐良炎编 : 《学制演变》, 为陈元晖 主编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报》之一 , 上 海教育出版社 , 1991。 ZJ XS 朱有 编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上海 : 华东 师大出版社 , 1989。3 本文写作过程中 ,Benjamin Elman、Joan J udge、Char2 lotte Furth、孟悦等教授 , 以及 Joel Andreas、Elizabeth VanderVen 等同学都曾提出过宝贵意见 ,特此致谢。 ①晚清新式学堂性质分为私立、公立、官立 (官办) 。私 立与公立均为个人或集体出资 ,并受官府资助 , 但由 私人或集体管理。这两种学堂实际上是现在意义上的 私立。官办/ 官立则主要由政府出资 ,学堂管理人员由 官府委任 ,属于现在意义上的“公立”或民国时期“国 立、省立、县立”。本文在此注之前 ,“公立”一词是指现 在意义上的“公立”,即政府所办、政府派员管理 ,属于 国家教育体系性质的学校。此注以后 ,为了与历史资 料用词一致 ,其“公立”一词则用其原意。 ②雷良波、陈阳凤、熊贤军 :《中国女子教育史》,武汉出 版社 ,1993 , 页 206 - 210 ;卢燕贞 :《中国近代 女子教 育史》,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9 ,页 1 - 5。亦见杜学 元 :《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5。 ③Dorothy Ko ,“Pursing Talent and Virtue : Education and Women’s Culture in Seventeenth - and Eighteenth - Century China ,”载 L ate Im perial China , Vol1 13 , no1 1 (J une 1992) , pp1 9 - 191 ④Ko :1992 ,pp1 9 - 19 ;和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2 bers :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 - century Chi2 n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4。同时参见 Susan Mann :“Learned Wome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收 入B1 Elman and A1 Woodside 编 :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 ate Im perial China , 1600 - 1900 , 1994a , pp1 27 - 46 , 和“‘Fuxue’ ( Women’s Learning) by Zhang Xuecheng ( 1738 - 1801) : China’s First History of Women’s Culture ,”载 L ate Im perial China , 1992 , pp1 40 - 62 ;以及 Ellen Widmer and Chang Kang - I Sun 编 , W riting Women in L ate Im perial China , Stanford Uni2 versity Press , 1997 , p1 21 ⑤Evelyn Rawshi 将“识字”定义为功能性 ,即具有基本 读写能力 ,足以应付日常生活需要。达到这种水平需 识字 1 ,200 - 2 ,000 个 (见其 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2 eracy in Ch’ing China ,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1979 ,pp1 1 - 4) 。这种标准并不低于某些学者 对英国十七、八世纪关于普通人识字的定义 ,即认为能 够在结婚证书上签署自己的姓名 ,或在某种程度上阅 读圣经即属识字。见 Carlo Cipolla , Literacy and Devel2 opment in the West , Harmondsworth , Penguin , 1969 , pp1 12 - 13 ; 以及 Lawrence Stone ,“Literacy and Edu2 cation in England , 1640 - 1900 ,”载 Past and Present , no1 42 (1969) , pp1 69 - 1391) ⑥ Evelyn Rawski , 同上 , pp1 6 - 7 ,1401 ⑦Evelyn Rawski , 同上 ,pp1 146 - 1541 ⑧迄今为止 ,学者对明清女子教育的研究仍限于江南 士绅家庭。我们对广大北方地区以及下层士人家庭 的女子教育并不甚了解 ,这不能不是一个遗憾。 ⑨Susan Mann ,“The Education of Daughters in the Mid - Ch’ing Period ,”收入B1 Elman and A1 Woodside 编 :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 ate Im perial China , 1600 - 1900 , 1994b , pp1 20 - 271λυ Dorothy Ko ,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 Stan2 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4 , pp1 115 - 1421λϖ Susan Mann :“The Education of Daughters in the Mid - Ch’ing Period ,”1994b ,pp1 20 - 271λωSusan Mann :“Learned Women in the Eighteenth Cen2 tury ,”1994a ,pp1 27 - 46 ; 和“‘Fuxue’ ( Women’s Learning) by Zhang Xuecheng ,”1992 ,pp1 40 - 62。λξ张仲礼 :《中国绅士 :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 的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 页 75 - 90.λψBenjamin Elman ,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S
本文档为【从母亲到国民教师——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公立女子师范教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290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5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0-12-02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