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展心理学short

发展心理学short

举报
开通vip

发展心理学shortnullnull发 展 心 理 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 心理的种系发展 动物种系演进 比较心理学 ● 心理的种族发展 人类历史发展 民族心理学 ● 个体心理发展 一生全过程 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 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null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从出生到衰老一生全过程的心理发展 三、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

发展心理学short
nullnull发 展 心 理 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 心理的种系发展 动物种系演进 比较心理学 ● 心理的种族发展 人类历史发展 民族心理学 ● 个体心理发展 一生全过程 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 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null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从出生到衰老一生全过程的心理发展 三、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从低级到高级 排定顺序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加速期 平稳发展期 第二加速期 缓慢发展变化阶段 心理发展下降阶段 null(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 千差万别的特殊性 (四)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对立统一 年龄阶段不同 趋势不同 (五)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进程 ●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划分 ● 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 null心理发展是复杂的动态结构 发展进程中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量变积累新质 量变表现连续性 质变表征阶段性 质变量变统一 表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null三、发展的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 (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年龄阶段不同 典型特征各异 ( (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和特征 心理活动的整体性, 各种心理机能的独特性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现象描述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内在过程 学科交叉 内在机制的本质特征 (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探讨、总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null需要阐明的问题: 1、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2、心理发展进程中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3、心理发展中的内动力与外动力的关系 4、心理发展有无“关键期”的问题 null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一)儿童观的演变 与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环境变迁密切联系 1.古代,中古代儿童观 “具体而微” 中世纪 原始罪恶 赎罪 2.文艺复兴时代儿童观 人本主义思想 儿童天性null3.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儿童观 教育(心理学化 了解儿童 尊重儿童) 代表人物: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 裴斯太洛奇 心理岩石—教育大厦 福禄倍尔 游戏基础 恩物 ●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准备 奠定基础 null(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 奠基者:德国 普莱尔 《儿童心理》(1882) ● 经典科学著作: ▪ 目的: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0—3岁) ▪ 内容:感知、意志、理智、各方面 研究体系 ▪ 方法:观察、实验、比较、跟踪 ▪ 贡献: * 肯定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 系统性研究 * 比较研究 * 阐述基本理论问题(遗传、环境、教育) * 国际影响 null▪ 局限性: 被试一人 缺乏代表性 偏于观察 影响科学性 阐述理论 偏于自然的一面 null(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9—20世纪) 有影响的心理学家 ▪ 霍耳的复演说 问卷法 第一部《青少年心理学》 ▪ 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 从机能主义出发提出儿童中心主义 实用主义 生长、发展即生活 “生活即发展”“教育即生活” ▪ 格赛尔的发育常模 ▪ 比内的智力测验(法)1911 ▪ 施太伦的人格主义(德) 提倡重视整体人格 null(四)毕生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 1.儿童心理学向发展心理学转变 ▪ 确定地位 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 ▪ 发展心理学逐渐取代了儿童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 揭示规律 霍耳 《青少年心理学》现代儿童心理年龄范围的确定。 《衰老·人的后半生》 《婴儿研究手记》1891 荣格 人生分期—外向内向 中年危机 老年心理 null2.毕生发展心理学兴起的原因 (1)老年人心理研究的需要 寿命延长 个别差异 老龄社会 (2)早期心理发展研究 方法进步 揭示早期心理特点可能性   成果 (3)纵向跟踪研究 生涯跟踪   揭示毕生发展规律 null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遵循科学原则 保证科学性 (一)客观性原则 ▪ 理解:描述现象 解释现象 ▪ 要求:研究过程 严谨性 预期与主观印象 研究者 科学修养(防止倾向性与偏颇) ▪ 尽可能保证客观判断 科学预测 (二)能动性原则 ▪ 发展心理研究的特殊性 互动 互相影响 ▪ 被试 积极主动 配合 选择 ▪ 主试 严格规则 暗示 启发 忽略 null(三)整体性,相互联系性原则性 各心理机能关系 多因素 主导因素 相干性 (四)教育性原则 有利于身心健康、教育、发展 防止潜在影响 △ 坚持遵守原则 保证科学性 体现有效性 null二、研究设计方式 (一)横断研究: 在短的相同时间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优点:样本大 时间短 耗费少 资料多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 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二)纵向研究(追踪研究) 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 ▪ 优点:相对长期 系统发展 连续变化 因果关系 量与质 ▪ 缺点:样本少(失) 时间长(变量增) 反复测量 null(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横断与纵向交叉研究,一般是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 两种设计 取长补短 (四)其他设计 整体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相关研究 因果研究 群组与个案,血缘关系 跨文化比较等。 null三、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记录被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以此为根据分析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目的明确 选择对象 周密计划 做好记录 1.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配合 2.一般观察,取样观察,系列观察 3.观察的技术 (1)观察者信度估计 二人以上 一致性(80%以上) (2)纪录 确切 忌讳 概要 “转译” 猜测 漏记 4.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客观真实 适于弱势者 方便 缺点:条件控制 不易深入 偶然行为 null(二)实验法 实验法要求安排一定的情景,严格控制条件,使其中的各种条件保持不变,只变化某种条件(自变量),以探查心理变化(因变量)的规律 1.实验室实验 2.自然实验(现场实验) 3.两者融合新趋势 实验室 趋近 真实环境 现场实验 趋向 巧妙 设计 null(三)访谈法与临床法 1、访谈法 访谈法(谈话法)是通过口头交谈了解、收集被研究者有关心理发展和问题的一种方法。 (1)类型 结构访谈 半结构访谈 非结构访谈 (2)访谈技巧 2、临床法 谈话法 观察法 实验法 综合运用 主试基本训练: 周密计划 设问→回答→追问 熟悉领域与被试 高度机敏 null第四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问题的基本性质 心理发展的动力 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二)对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之演变 1、单因素论 非此即彼 (1)遗传决定论 主要观点: ▪ 心理发展由遗传决定 null▪ 心理发展过程是遗传素质的显现过程 ▪ 环境的促进或延缓作用 代表人物 高尔顿 遗传定律 (2)环境决定论 主要观点: ▪ 心理发展由环境决定 ▪ 片面强调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 ▪ 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 华生 名言 过于片面 走向极端 失科学性 null2、二因素论 主要观点: ▪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 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相加说(施太恩) 内外因素复合 相乘法(吴伟士) 两因素作用的关系不似相加而似相乘 是进步 有影响 未揭示本质关系 null3.相互作用论 主要观点: ▪ 遗传与环境相互制约关系 依存 联系 ▪ 遗传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渗透 转化 ▪ 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代表人物:皮亚杰 认识来源于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 企图揭示内在机制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复杂的综合性难题 学科交叉难题 null 二、心理发展的自组织性和能动性   (一)人是自主能动的人格系统 人格的本质特征 ● 认识过程的主动部分 ● 强调人的创造方面 ● 强调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 刺激并不在惰性的系统中引起变化过程, 它仅仅在自主的能动系统中修改变化进程 (二)心理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null2、自组织—事物自身的结构化、有序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 来自于自主建构 具有不断发展的能力 ● 自生成、自建构、自发展的能力 3、自组织系统与他组织系统的主要区别 ① 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方式不同 ② 主动性不同 null三、发展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 根本性问题—遗传与环境问题 ▪ 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1、心理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 2、心理发展的进程是怎样的 3、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null精神分析学派   (一)弗洛尹德学说 1、弗洛尹德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情欲说:性本能在人格、行为发展中的基本动力作用 (2)无意识:研究的主要对象 潜意识 人格结构深层 探索儿童人格发展 精神病症 (3)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 null2、人格结构说 本我 本能性的内驱力(无意识) 自我 本我与现实的中介(意识结构部分) 超我 良心和自我理想 自我和超我是不同水平的人格控制系统。 3、精神分析方法 自由联想法 ▪ 精神病治疗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 ▪ 引出个性发展理论 ▪ 成人人格变态 童年的不适宜经验 引而去之 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性本能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里必多(libido)心理能量 集中投放部位 满足机体需要 null阶段划分: (1)口唇期(0—1岁) 口唇刺激 愉快来源 (2)肛门期(1—3岁) 刺激中心 肛门 (3)前生殖器期(4—5岁) 恋母情结 异性亲恋 (4)潜伏期(6—青春期前) 性欲压抑 外向于同伴 (5)生殖期(青春期) 异性感情 null5、贡献 ▪ 重视无意识的研究 ▪ 强调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重视心理活动的因果联系(连续性) ▪ 心理治疗 ▪ 心理分析法对儿童心理研究有一定意义 6、问题 ▪ 将人生物化 ▪ 强调性本能 泛性论 本能决定论 ▪ 否认意识的作用 null(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观点 系统修正弗洛尹德学说 (20世纪40—50年代) 代表人物 美国 艾里克森 1、艾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艾理克森修正并超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1)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 人格发展说 本能生物因素 文化社会因素 ▪ 现代人心理变态 本能需要与社会要求失调 ▪ 克服心理与社会危机 心理社会经验 null② 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依据 心理社会危机 不平衡 紧张感和矛盾 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 各阶段不同 ③ 人格发展的过程 不断整合的过程 自我调节作用 周围环境作用 强调自我调节功能的发展 ④ 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与人格品质 各阶段发展任务 积极—消极人格品质 两极之间 ⑤ 教育的作用 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 避免消极的人格品质 多维、渐进、动态的人格发展阶段说 null3、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说的划分及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各阶段的良好人格品质。 ① 婴儿前期(0—2岁) 任务:获得信任感 克服怀疑感 吮吸 照料 协调 舒适 信任 怀疑 良好人格特征: 希望品质 ② 婴儿后期(2—4岁) 任务:发展自主性 克服羞怯感 行使自主权的愿望 自由活动 良好人格品质特征:意志品质 null③ 幼儿期(4—7岁) 任务:发展主动性 克服内疚感 追求主动 创造 受控 内疚 良好人格特征:目标品质 ④ 童年期(7—12岁) 任务:获得勤奋感 克服自卑感 学习 竞争 顺利 勤奋基础 学习困难 自卑 无所作为 良好人格特征:能力品质 ⑤ 青少年期(12—18岁) 任务:形成角色同一性 防止同一性混乱 自我分化—整合 忠实 良好人格特征:诚实品质 null⑥ 成年早期(18—25岁) 任务:获得亲密感 避免孤独感 爱情 婚姻 亲密 良好人格特征:爱的品格 ⑦ 成年中期(25—50岁) 获得繁衍感 避免停滞感 任务:关心下一代 体验关怀 良好人格特征:关心品质 ⑧ 成年后期(50岁以后) 任务:获得完善感 避免失望与厌恶感 智慧感 人生 延伸到新一代 孤独 失望 良好人格特征:智慧、贤明品质 null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特点 ① 人格发展 自我逐渐形成 ② 阶段性 连续性 统一 ③ 人生全过程 ④ 二维性 null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   (一)华生的心理发展观 1、心理的本质与心理发展观 (1)心理的本质 ▪ 心理的实质是行为 否认遗传 ▪ 强调客观研究 反对研究意识 ▪ 典型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S R 预测 控制行为 ▪ 教育万能论 (2)心理发展观(机械主义发展观) ▪ 否认遗传的作用 ▪ 片面夸大环境的作用 null2、华生的教育思想 (1)教育万能 强调环境作用 极端 (2)注意儿童习惯培养,形成习惯系统。 3、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1)研究行为表现 进行客观研究 贡献 (2)实验法 方法推动 客观准则 (3)片面性 绝对性 环境决定论 (4)否认心理过程的作用 ▪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 否认心理对现实的反作用 null(三)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行为主义 影响大而广泛 否认意识 内省法 ● 低级心理过程 排斥高级心理过程 片面 绝对 遭批判 ● 新行为主义与华生行为主义的主要区别 承认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的内部心理过程的中介 1、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要点 (1)三元交互决定论 三元:人的内部因素 行为 环境 重视人的因素 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 三个决定因素之间连续不断地交互作用 null(2)观察学习 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种新的反应,或矫正己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范反应作出实际的外部操作。 示范行为 替代行为 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人的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组织 积极塑造者 改变自己的动因 3、各种社会学习理论的共同特点 (1)突破传统研究 探索认知、思维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2)强调行为与认知结合 (3)突出主体的主动性强调自我调节作用 null4、班都拉的行为主义理论的特点 ▪ 新行为主义派别的代表性理论 ▪ 超越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 ▪ 坚持行为主义的客观化立场(说明、预测、控制行为)null皮亚杰学派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J.Piaget) ▪ 1896年生 瑞士 少年早慧,1980年逝世 ▪ 11岁 《白化病症雀》发表 ▪ 理论与实验生物学 实验心理学与病理心理学 ▪ 精神分析理论与方法 比纳心理测量 ▪ 数理逻辑和哲学 ▪ 生物学家 哲学家 数理逻辑学家 儿童心理学家 ▪ 国际心理学会主席 “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主任   null▪ 500多篇论文 60多本专著 ▪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 发生认识论原理 ▪ 研究途径 生物学出发 心理学中介 认识论结论 ▪ 影响深远 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null(二)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1、心理的实质 主体对环境的适应 2、适应的本质 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3、认识的起源 ▪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主动) 儿童心理发展不是来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来源于后天的 经验,而是来源动作,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4、心理发展过程 主动建构(自我选择 自我调节) (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1、心理发展 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2、认知结构 内在心理结构 组织方式 null3、认知结构发展的几个基本概念 ① 图式 动作的结构(组织) ▪ 个体认知的起点 无条件反射(动作) ▪ 不同水平的图式 动作图式 表象图式 运算图式 ② 同化 ▪ 主体将外界信息纳入 整合到己有图式中 ▪ 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量的变化 ③ 顺应 ▪ 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信息) 时,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 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null▪ 顺应使认知结构得到质的发展 ▪ 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相辅相成,协调统一 ④ 平衡:发展趋势 主动趋势 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 通过同化与顺应实现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 经验 社会环境 平衡 null5、心理发展阶段说 ①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观点 ▪ 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 每个阶段 特殊性 典型特征 ▪ 各阶段的发展次序是固定的,不能改变,不能超越 ▪ 认知结构发展的连续性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 量的积累过程 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融合在后继结构之中null② 阶段划分的标准 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 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 ③ 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和动作协调 直觉行动 获取感知动作经验 适应、探索外界环境 认知活动 感知动作思维水平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6岁) 动作图式内化为表象图式 符号功能(语言) 泛灵论 自我中心 思维不可逆性 缺乏守恒 认知活动 表象水平 null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思维可逆性 守恒 认知活动 具体经验支撑的逻辑思维水平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思维形式脱离具体内容 提出假设 凭借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认知活动 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null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维果斯基简介 ▪ 1896年生 前苏联心理学家 享年38岁 ▪ 学习医学、法律,教过文学、历史、心理学、哲学、教育学 ▪ 精通8种语言 186种论著 ▪ “维列鲁”学派 其学说近些年来受到心理学界重视 (二)维果斯基的人类心理社会起源学说 1.心理的实质:社会文化历史经验 中介 内化的结果 2.人类的心理发展 ▪ 低级心理机能 受生物学规律制约 ▪ 高级心理机能 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 ▪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null(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1、心理发展 环境教育 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转化 2、心理发展原因 社会历史文化 源泉 符号中介 质变 3、发展过程 不断内化 4、心理机能发展的标志 ①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主动性 有意性) ②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调节性 概括性) ③ 新质的心理结构 ④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null(三)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观点 1、“最近发展区” 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 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 是由教学决定的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 教学与发展关系的主要理论 ▪ 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 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 null3、“学习的最佳期限” ▪ 教学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 ▪ 教学建立在开始形成的机能之上 ▪ 教学走在机能形成之前 ▪ 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 不利发展 null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 0~3岁 生理、心理发展迅速 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 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的发展是心理活动的前提和源泉 2、心理表现在行为活动中 心理发展外部表现 3、早期动作发展是早期心理发展的衡量尺度 4、动作发展促进认知发展 5、动作发展促进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null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到分化 2、从不随意到随意 3、动作发展相对落后于感觉发展 感觉对动作促进 4、婴儿动作发展的原则(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 null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1、手的抓握动作发展 (1)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 认识事物某些特征的重要内容 ⊙ 抓握动作发展 (2)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和意义 重点:五指分化 手眼协调 5~6个月 意义:① 主动探索环境 ② 动作具有间接性 工具 ③ 多种感知觉协调 认知 null2、独立行走 主动移动身体 (1)活动的主动性 (2)认知范围的扩大 (3)人际交往的增加 (4)为发展自主性提供必要条件 null第二单元 婴儿感知觉发展   一、感知觉的基本特性 1、基本心理过程 ▪ 发展最早、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 ▪ 信息获得的基本来源 2、婴儿期发展最迅速 训练最佳期 3、积极主动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 先天反射机制的导向 ▪ 注意与有经验不匹配的刺激 4、感知觉在婴儿认知中占主导地位 null二、对新生婴儿感知能力认识上的变化 1、传统观念 软弱无能 白板 2、新生儿、婴儿具有许多基本感知能力,并获得迅速发展 “新生儿、并非新手” “有本事的婴儿” 了不起的反应外界刺激、适应环境的能力 null三、研究方法的突破 1、原有研究方法 内省法 测验法 困难 2、评定有无感知能力的标准 主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刺激源 主体能否区别物理上不同的刺激源 3、主要研究方法 (1)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习惯化范式) 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叫习惯化,在形成习惯化以后,如果再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就会增强,这叫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合称 习惯化范式。 null这种能力的意义: ▪ 说明能辨别不同的刺激,具有了学习和记忆能力 ▪ 适应环境的能力 ▪ 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 把注意移向新事物 (2)刺激偏爱程序(优先注视范式) ▪ 范兹(Robert Fantz)方法创新 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 实验装置 观察小屋 呈现刺激 ▪ 根据对刺激注视时间的长短,说明特定图案能否被识别, 是否被喜爱 排定的程序 ▪ 说明婴儿早期能够察觉刺激源 区别不同刺激物, 对刺激物有偏好 null四、婴儿对刺激的偏好 1、鲜艳的色彩 2、运动中的物体 3、物体轮廓线密集处 4、黑白对比鲜明处 5、曲线或同心圆图案 6、正常人脸型 意义: ▪ 选择性反应 ▪ 获得最多信息 ▪ 适应环境 ▪ 便于丰富环境 促进感知觉发展 ▪ 随年龄增长,受外界刺激控制的反应逐渐为经验所调整 null五、婴儿感觉的发展 1、视觉的发展 ▪ 视觉功能主要是对物体形状信息和关系信息的察觉和辨认 ▪ 视觉刺激在人和环境的联系中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null(1)新生儿、婴儿的视觉技能 眼睛感觉刺激物需具备一定的技能 ① 双眼辐合 视觉集中 聚焦(三周) 4个月看清 ② 视觉跟踪运动 1-2天追视 ③ 对光反应 察觉移动光(2-8天) ④ 颜色辨别能力 15天 追踪移动颜色 辨别颜色 精确 (3岁) ⑤ 视敏度 分辨刺激物的能力 视觉敏锐度与对比敏感性是基本视觉能力 7岁 视敏度发展最快 10岁前,发展显著 null2、听觉的发展 (1)认识上变化 ▪ 新生儿听觉不灵敏 ▪ 胎儿、新生儿就有辨别声音的能力  (2)新生儿、婴儿听觉能力 ① 听觉辨别能力 听觉反应 出生第一天 声音反应表现 感受抚慰 警觉 痛苦 ② 语音感知 敏感 偏爱母音 (出生几日) ③ 视听协调能力 初生婴儿 ▪ 听觉定位 转头 视觉反应 能辨别视听信息是否一致 null3、肤觉,嗅觉,味觉的发展 ▪ 肤觉:触觉、温觉、痛觉 新生儿接近成人 ▪ 温度觉:调节体温能力是维持生命的一个关键 ▪ 痛觉比较微弱 △ 3岁前认识活动中触觉占重要地位 此后触觉与视听觉紧密结合, 到幼儿期触觉在认识中处于从属地位,让位于视觉和听觉 ▪ 嗅觉 新生儿,婴儿选择食物的手段 4、味觉 选择食物的手段 生命价值 5、机体觉 平衡觉 运动觉 内外环境反应,保障内外平衡,调节活动,维持生命 null六、婴儿知觉的发展 ▪各分析器协调活动, 由各分析器共同参与, 对复合刺激物的分析综合活动。 ▪ 新生儿、婴儿具有各种分析器的协调能力 1、空间知觉 ▪ 复杂知觉 视觉 听觉 触觉 动觉等 整合 ▪ 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null(1)形状知觉 ▪ 三个月婴儿区分简单形状能力 △ 婴儿具有模式化,有组织地视觉世界,用可以自行支配的有 限手段对这考察世界并给予区别对待 (2)深度知觉 立体知觉 对立体物或两个立体物之间的相对距离的知觉 null深度知觉实验(F.J.Gibson) 视觉悬崖装置 六个月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3)方位知觉 ▪ 方位定向 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 物体方位有相对性 感知困难 ▪ 方位知觉发展 上下 前后 左右 左右概念发展: 5-7岁 自己左右 7-9岁 左右相对性 9-11岁 掌握左右概念 方位概念 个别差异很大 终生困难 null2、时间知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时间知觉 客观物体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1)时间特点 ① 非直观性 ② 具有连续性和不可停留性 ③ 时间有相对性 对时间感知的主观性 ④ 时间用词语标志 (2)儿童知觉时间的发展特点 ① 使用时间标志名称的发展 ② 使用时间标尺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的追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觉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的时期 null一、婴儿记忆的发展 记忆出现的标志 3个月 保持能力 条件反射 12个月后 表象记忆 再现词语逻辑记忆 二、婴儿思维的发展 ▪ 感知觉是思维发展的基本源泉 ▪ 动作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 语言与婴儿思维发展密切联系 null1、婴儿思维发展 △直接行动思维 基本特点 感知 动作 (1)直觉行动性 直觉性:感知过程中进行 行动性:动作表达思维功能 概括性手段 (2)间接概括性 行动概括 感知概括 (3)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与语言联系 第二信号系统 (5)思维的狭隘性 感知 动作局限 null三、婴儿言语的发展 符号系统: 语音为载体 词为基本单位 语法为建构原则 对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经历发展过程 基本理论观点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 儿童如何获得复杂语法规则 ● 影响因素 决定作用 主体与环境 先天与后天 1、后天学习理论(斯金纳 布鲁纳) ● 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语言的决定作用 (1)强化说 操作性条件反射 正强化 负强化 (2)社会学习说 强调模仿的作用 选择性模仿 null2、先天成熟理论(乔姆斯基) ● 强调先天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决定作用 ● 言语发展决定于成熟 自然成熟说 (1)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普遍语法 先天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 生成 个别语法 后天语言环境作用 转换 (2)转换机制 语言获得装置(LAD) (3)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 ● 语言环境是先决条件 ● 被称为语言学革命 ● 评价 null3、 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 (1)认知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源于认知) (2)社会交往是语言发展的前提 4、中国学者的见解(朱曼殊等) ▪脑的结构、机能为生理基础 ▪遗传提供可能性 ▪后天环境为必要条件 ▪主动、创造性获取 null(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1、婴儿语音的发展 (1)语音感知 (语音辨别) (2)发音的发展 言语发展准备阶段 ①简单发音阶段 ( 0——4个月) ②多音节连续发音阶段 (4——9个月) ③学话萌芽阶段 (9——12个月) null(3)语音发展的基本特点 ①共同规律 普遍性 ②语音辨别是发音的前提 ③三岁基本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④情绪好,发音多 ⑤婴儿真正发音从掌握第一批词开始 2、词汇的发展 ①第一批词 (1岁——1.5岁) 50左右 ②词汇迅速发展 3岁 约1000词 ③词汇的内涵和外延 不断丰富 null3、句法的发展 ①不完整句 单词句 双词句 电报句 (1岁—1.5岁) ②完整简单句 (1.5岁—2岁) ③基本使用完整句 (3岁) ④获得母语基本语法的重要时期 (1.5岁—2.5岁) null第三单元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情绪是先天反应能力 早期适应环境的“心理承担者” 多种情绪 笑和兴趣 积极情绪 哭和惧怕 消极情绪 (一)婴儿笑的发展 笑 与人交往 吸引关注和照料 基本手段 1、微笑(0—5周)反射性反应 2、无选择微笑(5周—4个月) 社会性 3、有选择的微笑(4个月以后) 熟人 多笑 社会性微笑 null(二)婴儿哭的发展 哭 不愉快反应 表达需要 适应价值 哭的规律 不同模式的哭 分化 发展 1、生理反射性哭 2、应答性哭(不适应刺激) 3、操作性哭泣 主动 经验 社会性哭 数字信号处理器处理哭声频率 啼哭原因:饥饿、 瞌睡、身体不适、心理不适 感到无聊 null(三)恐惧的发展 怕 紧张感 逃避退缩 经常性 怯懦 1、本能 怕 反射性反应 大声音 位置突变 疼痛 2、与知觉和经验联系的恐惧 不愉快 痛苦 经验 3、怕生(6—8个月出现) 陌生人焦虑 4、预测性恐惧 想象 联想(黑暗 动物 怪声) null二、婴儿的气质 (一)气质: 1、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性 2、气质是个性的最初表现,是个性发展的基础 3、气质有个别差异 4、气质与教育方式无关,它制约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相互作用   (二)气质类型及其特点 1、多种类型划分 2、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划分 3、适应性 生活节律 情绪状态 趋避性 null(1)容易型(40%) 易于适应环境 生活习惯规律 情绪愉快 积极主动探索 亲人最大关坏 (2)矛盾型(10%) 难以适应环境 生活无规律 负性情绪多 消极被动 亲子关系有所疏远 (3)迟缓型(15%) 适应环境缓慢 生活习惯渐变 情绪不甚愉快 缓慢活跃 亲子关系居中 (三)气质对早期教养的意义 气质不同对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同 null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一)依恋: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和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 1、依恋对象:爱护者 母亲 母子互动 2、依恋行为:吮吸 拥抱 抚摸 对视 微笑 3、依恋的意义 ▪ 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 积极、深情的感情联系 激发更好的照顾 ▪ 依恋影响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null(二)依恋的发展 三个阶段(J、BOWLBY ) 第一阶段(0—3个月) 对人无差别反应 第二阶段(3—6个月) 有差别社会性反应 第三阶段(6个月—3岁) 特殊情感联结 (三)依恋类型(艾斯沃斯) (1)安全型依恋(60%—70%)母在 安全感 积极探索 (2)回避型依恋(20%)缺乏依恋 未建立起情感联结 (3)反抗型依恋(10%—15%)焦虑型依恋 无安全感 注意:混合型占35% (4)积极依恋与消极依恋 积极依恋: 安全型 消极依恋: 回避型 反抗型 null四、依恋与教养的关系 ▪ 依恋关系类型 婴儿自身人格 母亲对待方式 互动 ▪ 抚养类型对依恋类型有预见性 (1)衡量母亲教养行为的三个维度 ▪ 反应性 ▪ 情绪性 ▪ 社会性刺激 (2)以良好教养方式建立安全依恋 null四、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和事的关系的认识。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1、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尚未发生 (8个月前) 初步主体我认识 (9—12个月) 主体我明确认识(自他分开) (12—15个月) 2、客体我的发展 对自我的客体认知开始(外表特征) (15—18个月)) 自我一客体认知明确 (18—24个月) 人称代词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null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二、依据不同类型的个性特点,针对性的教养 三、建立安全型母婴依恋 四、积极、适宜的地促进婴儿的认知发展 null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幼儿活动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 ▪ 幼儿的认识、学习、社会化过程多通过游戏进行 ▪ 学者们从多方面研究游戏并提出各种理论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1、精力过剩论: 需要倾向 2、精神分析论: 调节情绪,补偿愿望 3、练习论:未来生活技能的排演 4、重演论:重演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进化论) 5、娱乐论:解除紧张,恢复建勇(自然本能论) 6、认知论: 同化过程: null二、儿童游戏的发展特点 (一)婴儿的游戏 1、成人——婴儿游戏 (1.5岁前) 2、婴儿实物游戏 (1.5岁—2.5岁) 3、模仿性游戏 婴儿末期 婴儿游戏发展趋势 普遍性 按时出现 (二)幼儿期的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 (1)现实替代物 替代物与实物 类似性 (2)活动与操作 人类行为 类似性 (3)游戏的动机 重过程 不重结果 (4)具有想象特点 寓意于替代物与行为中 (5)具有概括性质 一类活动 一般行为 null(三)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规则性游戏 角色内隐 规则外显 三、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独自游戏 (婴儿为主) 2、平行游戏 少有交往(幼儿初期) 3、联合游戏 共同游戏 不受统一目标约束(幼儿中期、末期) 4、合作游戏 目的 组织 协调合作 null四、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认识环境 发展感知觉 想象 解决问题 (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 模仿性 创造性 参与 成人社会生活 (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 体现创造力 发挥才智 解决问题 表现技能 体现组织能力 (四)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自信 坚持 遵守纪律 责任感 助人 协作 (五)增强体质 null第二单元幼儿期认知的发展 一、言语的发展 ▪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 词汇量发展最迅速时期 (一)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的增加 词汇内容丰富 词类扩展 1、词汇量增加 (大体的发展趋势) ▪ 按多国研究结果的综合 年龄 3岁 4岁 5岁 6岁 7岁 词汇量 约1000 约1600 约2200 约3000 约4000 ▪ 年增加量最大的年龄阶段 3——4岁 ▪ 日增加词汇 2——3个 或更多 null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 词义缩小 词义扩大 与成人词义部分重叠 ▪ 词义不确切到确切 从肤浅到深化 ▪ 从具体向概括转化 内涵与外延的调整和修正 ▪ 儿童尝试性探索 3、词类的扩展 (1)名词最多 依次为动词、形容词、数词…… (2)名词中具体名词, 动词中外显行为动词 null(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1、从简单句发展到复杂句 年龄 2岁 3岁 4岁 5岁 6岁 简单句比率 96.5% 82.6% 76.6% 60.19% 62.9% 2、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3、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4、从短句到长句(句子长度的变化) 量的指标(以词为计算句子长度单位) 年龄 2岁 3岁 4岁 5岁 6岁 句子长度 2.9 4.6 5.8 7.9 8.4 null(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 幼儿期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 幼儿期是促进儿童言语发展的宝贵时期 ▪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发展趋势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与成人之间的问与答 独自叙述自己的经验、思想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以情境表象为背景 非连贯性讲述 具有某种逻辑性的连贯表述(4岁1/3、 6岁1/2) 独白语与连贯语的发展 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主要标志 连贯语是思维逻辑性的重要标志 null二、幼儿期记忆的发展 (一)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 年龄 3岁 4岁 5岁 6岁 均数 3.9 5.1 5.7 6.1 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 先快后慢 (三)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1、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趋势 无意记忆占主导 有意记忆较薄弱 两者都随年龄增长 有意记忆发展速度快 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的动态变化 易运用机械记忆方法 意义记忆效果良好 两者都随年龄增长 两者相互联系 null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动态变化 形象记忆为主 词语记忆薄弱 两者都随年龄发展 词语记忆发展迅速 (三)记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 1、记忆策略 人们为了有效的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 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2、幼儿记忆策略的运用 (1)视觉复述策略 不断注视目标刺激 (2)特征定位策略 捕捉突出特征 (3)复述策略 重复内容 null三、幼儿思维的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展开。 感觉内化为表象 表象及表象的联系 符号功能 (一)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1、具体形象性 感知行为内化 简化 压缩 表象运演 反映非本质特征 外部联系 动态性 2、具有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突出特征 表面现象 外部联系 缺乏确切性和清晰性 非连续性 易变化 3、具有符号功能 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标志 符号 词标志 通过语言调节 约定俗成性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思维的词语概括性 言语调解性 联想 预见 行为结果 null(三)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开始追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特征的认识。 1、提问类型的变化 “是什么” “为什么” 个别事物特点 内在道理 规律性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1)概念发展 开始把握事物本质特征 (2)概念形式的基本形式 典型特征 上一级概念 基本概念 下一级概念 (3)概括水平:形象概括水平 形象抽象概括水平 null第三单元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个性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 一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 自我意识 个性的核心 ▪ 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 (一)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1)以依赖成人评价为主,发展到开始有独立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null(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随年龄而增长 1、儿童自我控制活动表现类型 (1)运动控制 抑制行动 停止动作 (2)情绪控制 (3)认知活动控制 依问题难易 反应适宜 (4)延迟满足 控制欲望 学会等待 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趋势 小班 很薄弱 20%有 中班 主要转折期 大班 多有一定自我控制能力 80%-90% null二、道德的发展 道德发展 习得准则 指导行为 过程 道德内涵:道德情感 道德认知 道德行为 (一)道德情感 内心体验 移情 内疚 羞愧 良心 (二)道德认知发展 道德认知 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 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认识 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null2、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直接接受行为结果 不能判断 (2)他律道德判断(4、5岁—8、9岁) ▪ 道德实在论 重物质后果 不重动机 ▪ 标准 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 (3)自律道德判断(8-9岁以后) ▪ 道德相对论 相对自主权 个人良心 ▪ 标准 主观价值 ● 认知发展 道德发展 前者为后者必要条件 null3、柯尔伯格道德推理研究 两难故事《汉斯偷药》 对象 4-16岁 追踪 175名 12年 结果 道德推理发展三层次 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外控制期 谈不上道德推理 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取向 服从权威 避免处罚 阶段2: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取向 相对功利 行为与自身的利益关系取向 null(2)习俗水平 权威标准转化 服从法则 维护秩序 阶段3:“好孩子”取向 寻求认可 塑造社会赞同形象 遵纪 助人 阶段4:法律和秩序取向 维护权威、纪律、社会秩序、法则 (3)后习俗水平 道德观内化 准则与道德冲突 自己选择性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 理性思考 多人意愿 民主协商 社会契约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取向 良心、价值、正义、人的尊严为道德原则 依据个人的内在准则 重视伦理规则 null4、柯尔伯格提出的几个问题 (1)不是所有人都能按上述水平发展 有人一生停止在不能超越服从权威阶段 (2)儿童道德发展过程的普遍性 先后顺序不变 经历过程大体一致 (3)文化和环境只能改变道德发展速度和内容, 不能影响发展顺序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 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趋向 (1)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安抚 分享 帮助 合作 救助 等 (2)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期待奖励 社会赞许 减轻内部消极状态 利他行为 null(3)亲社会行为的获得 需付出代价 ① 产生助人意愿的条件 ▪ 具有设身处地地设想需要帮助者的困难处境的能力 ▪ 掌握有效地帮助别人的知识和技能 ② 利他行为的获得和保障 ▪ 年龄:行为与年龄正相关(也有不同意见) ▪ 奖励:最显著的方法 ▪ 设身处地的反应能力 ▪ 互惠准则 ▪ 行为榜样的作用 null(4)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 安抚行为 分享 (1岁多) 主动助人 (2岁左右) 发展利他行为 (4-6岁) 识别他人潜在困难线索 (7岁) 2、  攻击行为(侵犯行为) (1)攻击行为:对他人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2)攻击行为基本要素 伤害意图 (3)侵犯类型 身体 言语 权利 (4)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 ① 从工具型向敌意型转化 ② 攻击形式 身体攻击向言语攻击转化 ③ 性别差异 男 多于 女 ④ 攻击行为 随年龄 中等适度的稳定性 ⑤ 童年攻击性强 成人攻击性亦强 null3、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岁左右 80% 参与冲突 二岁 物主意识 四岁 侵犯行为多 身体攻击顶峰 五岁 趋于下降 4、攻击行为控制 改善环境 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 增加后果的了解 榜样作用 认知训练 适宜奖惩 移情 null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 性别认知 自我概念形成的一个方面 ▪ 角色适应 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 1、关于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理论 (1)社会生物学理论 性激素 (2)精神分析理论 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3)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态度和行为) 2、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发展 爱好倾向的出现(玩具、服装等)(1——2岁) 说出性别 (2岁左右) 性别与性格特点联系 勇敢 文静 5岁左右 3、社会和成人对不同性别儿童的要求期望不同 null四、同伴关系的发展 1、同伴关系的发展 婴儿 有限交往 3岁 偏爱同性别 3—4岁 同伴依恋开始增强 2、同伴关系的作用 (1)社会认知 社会交往技能 促进 (2)有利自我概念的形成 (3)满足需要 归属感 爱 尊重 (4)良好人格null五、第一反抗期 ▪ 一定程度的独立自主欲求 对欲求不满的反抗 ▪ 意志 愿望 行动自由 对外在束缚的反抗 ▪ 年龄 约3——4岁 1、第一反抗期的通常表现 自以为“长大”能干 实现意志 自主行动 反抗父母的“包办”式帮助,对逆其意志的指示和禁止说“不” 2、对第一反抗期的正确认识与积极引导 (1)正常的发展现象 因势利导 意志力正常儿 80% 经反抗期 意志力薄弱儿 21% 经反抗期 经反抗期 成人后多自主性强 未经反抗期 成人后一般缺自主性倾向 (2)无反抗期的一般原因 教育过严 剥夺反抗 过于溺爱 抑制反抗 null第五单元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组织多种形式游戏 二、引导、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四、培养独立自主性 五、启迪创造性 null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接受前人的经验、理论、结论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 社会要求 社会义务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遵循大纲 完成任务 面向未来 面向不确定性 将承担国家政革、发展的重任 null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1、由对外部活动的兴趣向学习内容的兴趣转化 2、笼统兴趣 分科兴趣 3、游戏因素的作用 逐渐减弱 null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    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增加 年龄阶段 成人 初小 高小 记忆广度 7±2 7.2±0.2 8.9±0.12 (二)记忆发展的主要
本文档为【发展心理学short】,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1513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26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0-10-09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