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播电视业务

广播电视业务

举报
开通vip

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业务 广播电视业务 一、广播电视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指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的调查研究活动。作为新闻报道的起点和新闻工作的基础活动,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         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这是记者采访的特点,也是难点。一般的调查研究都比不上记...

广播电视业务
广播电视业务 广播电视业务 一、广播电视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指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等的调查研究活动。作为新闻报道的起点和新闻工作的基础活动,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         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这是记者采访的特点,也是难点。一般的调查研究都比不上记者采访的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更要求快采、快写,迅速传播。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采访的突击性特点更为明显。在广播电视采访中,时效性的要求尤其严格,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突击采访的能力,把握时机和主动权,以最新信息赢得受众。这是加快信息传播的需要,也是新闻竞争的需要。         灵活性。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的新闻素材,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记者采访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根据采访深入和情况变化,新闻线索发展了,可以增加采访内容,扩展调查范围,挖掘新的有意义的事实材料,也可以变换采访对象,更换新的线索。         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经验、新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视线之内。记者可以跨行业、跨地区进行采访活动,而且不受采访对象和调查内容的局限。而一般采访之所以具有广泛性,还因为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有广大受众,受众的需要和兴趣又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记者进行范围广泛的采访,采集人们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实,使传播的内容尽可能适应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受众的需要。综合性频道(率)记者的采访要求广泛性,专业性频道(率)记者也需要扩大采访面,.使新闻报道的内容丰富多彩,提高收视(听)率。         持续性。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续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客观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变化的,事物的矛盾运动总是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而且“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的变动状态”。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了新闻采访的持续性。所以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                新闻线索:指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断。新闻线索是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新闻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线索发出的信号或者征兆,可能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这种信息作为触发新闻敏感的外因正是记者发现新闻时所要捕捉的目标。如果没有线索,记者的敏感无法产生,即使再有价值的新闻也会被埋没了。         新闻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新闻线索是发现新闻的“窗口”,记者抓住线索就有可能采访到所需要的新闻。新闻线索可以表明哪里有新闻或者可能有新闻,记者应该到哪里去采访和采访什么。所以说,新闻线索是记者采访活动的向导,是给采访引路的。它有助于记者迅速找准采访的方位,找到采访的目标。         新闻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尽管新闻线索并不等于新闻事实,但它往往显示已经或将要发生什么样的新闻,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情况直接影响采访活动的效果。如果记者手头的线索又多又好,选择的余地就大,甚至可以好中选优,这样,记者就会工作主动,采访的成效也会大。         新闻线索具有以下特点:         1.比较简单,完整性差。         新闻线索只是一种片断的情况,只是反映事实的一个简略轮廓或者一些零碎的材料。它一般没有过程,没有细节,不是一个完整的事实,新闻要素更是残缺不全的。         2.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由于新闻事实的发生和存在,有很多是短暂的,时间一过就会失去价值,新闻线索的出现也常常是短暂的。记者要发现线索,往往带有比较大的偶然性。如果记者没有新闻敏感,不会做有心人,就很难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3.只是信号,有待证实。  新闻线索这种信号、征兆,只是表示“发生了什么事”,或者“可能有什么事”。实际情况到底怎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没有证实的。因此,记者必须认识到线索的不确定性,严格区别新闻线索与新闻事实的界限,不能把线索当作事实写成新闻。   4.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线索是记者看到、听到或感触到的某个事物的表面现象,这种现象经过实地了解之后,可能会出现多种变化。有的线索经过延伸、发展,确实很有新闻价值,可以采写出重大报道或典型报道,或者进一步发现更有意义的线索。线索中也有的是反映一种假象,与实际情况的距离很大,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包括:         记者本人的观察和积累。正如作家要通过观察生活积累创作素材一样,一个好的记者也需要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调查研究,在现实生活当中和采访过程中,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社会实践当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经验、新动向,及时发现不同利益群众中带有普遍性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通过表面现象的蛛丝马迹,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积累下来。人们常说记者应该是社会活动家,他所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他要同各界人士打交道。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与各方人士特别是能够接触和提供新闻信息的人士,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政府部门是指导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力机构,它们制定的方针政策对社会生活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这些部门既对政策、法规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又了解其制定的过程及其根据,还通过其信息系统掌握着政策、法规在执行当中的新动向、新问题,可以说掌握着较为全面的信息,甚至包括一些具体的新闻报道线索。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社会整体或某具体领域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发扬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动向,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社会发展的脉博。         来自受众的信息。现代通讯事业已很发达,受众通过写信、打电话、信息传呼、互联网传输等多种方式,与新闻媒介建立起了广泛的信息沟通渠道。在这里,既可以反映出受众的态度和呼声,也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线索。目前,各新闻单位也有意识地公开征求新闻线索,把自己的热线电话和邮政编码公之于众,设专人职守,既密切了与受众的联系,也开拓了信息源。         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等。新闻媒体间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是新闻工作者日常获得新闻线索的一个重要来源。报刊、通讯社、其他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报道,都可以作为新闻线索再发现的来源。此外,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会议等信息交流场所以及简报、情况反映等内部信息汇集文件也是一个重要来源。  确立选题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选题是指新闻记者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可能引出的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新闻报道采制及传播可行性的判断。选题的确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标准:新闻价值标准、新闻政策标准和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1.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鲜性。这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因为只有新鲜的事实,才有可能具有新闻价值。新鲜性包括两层意思,即时间新、内容新。一条新闻,时间上离开事实发生(变动)的时间越近、内容上包含的未知因素越多,就越有新闻价值。         (2)重要性。是指某个事实既为广大受众所关注,又能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比起其他的新闻价值要素来,对重要性的判断能体现记者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         (3)显著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不同一般、超出一般的性质。显著性通常是指人物、地点、事件的著名,再就是指事物程度、数量的显赫。         (4)接近性。是指某个事实和受众有某种关联而产生“亲近”感。首先体现在地址上的接近。受众一般最关心的总是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对他的影响更加直接。具体体现在心理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往往能让新闻产生一种特有的魅力和吸引力,以至突破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5)趣味性。是指事实所特有的情趣和意味,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引起受众注意或足以动人情感的素质。新闻事实中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奇异现象和人情味。         2.新闻政策是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的另一标准。这对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关系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能否进行公开报道的‘‘命运”。新闻政策,就是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我国的新闻政策,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党和政府就新闻宣传工作作出的决定、决议、指示,党中央领导同志和宣传部门负责人的有关讲话、批示等。 新闻政策标准通常体现为:         (1)政治标准。这是首先从政治上来衡量新闻事实,判断某个事实在政治上的利害关系怎样。在我国,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应包括:坚持无产阶段党性和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以及有关条例;合乎风俗人情、民族习惯和文化传统;维护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         (2)新闻宣传思想。在一个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闻传播要着重宣传什么、不能宣传什么的指导思想。新闻宣传思想的规定,是我们党和国家鉴于全局的利益和实际工作需要;对新闻事业实行领导和控制的一种手段、一种形式。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闻宣传思想会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3.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是进行新闻选择的又一标准。我们国家的新闻机构,都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由于各个新闻传播机构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着不同的受众对象、报道侧重点或地方特点,并且承担着不尽相同的工作任务。这样,在具体的工作原则与编辑方针上,各个新闻机构又有一些不同的规定和做法。由于各个新闻传播机构的编辑方针不同,它们选择新闻的具体标准也是不同的。记者采写新闻,只有紧紧把握自己所服务的新闻传播机构的编辑方针,才能作到产品对路,提高效益。 选题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和步骤:首先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新闻价值的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这些要素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割裂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新闻产生增值的效果,而不是各个要素的价值简单相加的关系。我们在判断某个事实的新闻价值时,不应当孤立地看待某个要素的作用,而是要综合地看待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次,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由于新闻政策标准的内涵通常体现在多方面,我们判断某个事实是否符合新闻政策,就要从多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权衡。全面权衡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新闻不断筛选的过程。要看是否符合政治标准、是否对党和人民有利,这是最基本的一步,事关重大。只有符合政治标准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媒介公开传播的新闻。如果某个事实不符合政治标准,即使它的新闻价值再大,也不能在媒体上刊播。另外,要看是否能体现当前新闻宣传思想,看看在发表后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记者要做到这一步,既要对新闻宣传思想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又要对社会状态和受众心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只有社会效果是积极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新闻。        再次,要看是否合乎媒体自身的编辑方针。编辑方针与办台宗旨密切关联,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电台、电视台,要着眼于各自的受众对象,按不同的编辑方针取舍新闻。这关系到宣传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         选题论证通过以下步骤完成:         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新闻线索是弓1导新闻采访发现新闻事实的途径,选择这个而不是那个新闻线索的根据就在于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预期。因此,对新闻线索当中潜在的新闻事实的价值评估,也就是对采访报道的主要内容的预想,是选题论证的首要环节。         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从报道方式到报道角度、从报道结构到具体表达手段,都需要加以通盘考虑与构思。要通过形象思维设计出报道的整体构想。首先,确定表现形式的根据是报道内容;其次,表现形式决定着采访方式;最后进行可行性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与论证。         可行性论证。在对报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了基本的评估和设想之后,还要对其实现的可能性加以评估和论证。由于报道从设想到完成,在整个实施过程当中,有许多具体的因素需要加以考虑,因而,需要从可行性的方面对设想加以推敲。                (三)广播电视采访准备     广播电视采访的准备: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要想正确地认识它,并准确地反映它,就必须有充分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如果采访前没有准备或准备不足,往往事倍功半。         准备中记者应首先收集和研究与选题相关的背景材料,同时筹划采访预案。         抓紧学习、掌握相关政策,并根据党的政策精神,认清当前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形势。这样记者才能在采访中深刻认识和把握新闻事实,准确地作出新闻选择,正确地发挥舆论导向和指导工作的作用。         补充相关知识也是准备的重要方面。记者面向广阔的社会,自身的知识也应力求广博,这样,才能在不同领域,不同要求的采访中扩大视野,便于同各种职业的采访对象接触和深谈。面对要进行报道的新事物、新问题,记者必须不断积累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熟悉采访对象是尽快接近采访对象的重要途径,也是准确提问和深入挖掘素材的前提。采访对象不同,记者要了解熟悉的侧重点也不同。如果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报道对象,记者对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生活、工作、学习、学历、经历、家庭、个性、爱好等等,都要尽量去熟悉,越多越好。如果是目击者、知情者,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消息来源,只需了解一些初步情况,以便能和对方搭上话,做到无拘无束地交谈就行了。         设计采访问题。根据采访方式不同,对采访问题的设计也不同,带机采访还需要准备控制提问和回答的镜头(音响)效果。直接向采访对象提问,是获取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提问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的成败。在提问的过程中,容不得记者的迟疑和过多的思考。因此,在提问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做到发问及时,提问准确,随机应变,抓住要害,掌握主动。         广播电视记者为顺利进行采访还要做好物质和技术准备,包括录音、录像设备、话筒、电池等,并与相关人员做好协调。这些必备的物品,临场时缺少一样,也会影响正常工作,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采访提纲的撰写:  记者在现场的介入方式:现场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现场是广播电视采访的核心,是广播电视记者采访的直接客体。广播电视采访所面对的现场有两种:一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二是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 广播电视记者对现场的介入方式有:旁观式,就是指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要尽量保持现场的原生态,把记者对现场的干预减小到最小程度:参与式,记者与现场积极互动,影响采访对象和现场,甚至将记者的现场表现构成现场的一部分。采访提纲的撰写         采访提纲是记者对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采访对象、采访问题、相关背景,以及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方法等。写好采访提纲,可避免盲目性,争取采访的主动。                (四)广播电视采访方法    现场观察: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广播电视记者进行的现场观察有以下特点:         观察的直接性。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广播电视记者的观察非常重视亲眼所并把所见所闻摄录下来,这就要求记者直接深入到新闻发生的现场,直面事实,进行直接的观察。         观察的综合性。观察主要是通过眼睛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的审视。在这里,视觉器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观察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综合性,即在大脑的支配下,调动起眼、耳、臼_、鼻、舌、身体等各种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多方面的审视、考察。         观察的客观性。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其发展的状态和性质,都是由事物内在的矛盾所决定的,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记者不应该依照自己的一厢情愿,戴着有色眼镜进行观察,而应该用客观的视点观察。’         观察的经常性。广播电视记者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不仅仅表现在某一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而是要贯穿于整个记者生涯。         观察的敏感性。在现场观察中,记者要有一双机警、灵敏、锐利的眼睛,既能纵观万物巨变,又能明察秋毫,对于新闻事实,一眼就能看准,很快就能抓住。观察能力的强弱,标志着一个记者业务能力的高低。 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观察捕捉事物变动的态势,把握新闻事件的进程,要注意采录具体生动的情节。有些重大新闻事件具有突然性,记者赶赴现场时,事件本身已经过去,但仍然有迹可循,有象可察,记者可以从现场残余的细节中通过推断看出问题来。         观察捕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捕捉典型的场景、细节和现场气氛信息,是体现新闻报道生动感人的关键环节。对于广播电视而言,对新闻事实感性的传达正是其传播优势所在,记者要注意发现和捕捉这种瞬间印象。         观察捕捉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细节,人物的外表特征、动作以及情绪变化等。这些特征和细节往往包含着富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在进行现场观察和采录时要注意:         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利于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也关系到记者能否准确清晰地采录到需要的音响与影像,获取宏观的细节的信息。因此,在关键的瞬间是否抢占有利的观察位置,对广播电视记者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外,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变换观察位置,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对象及其变化的准确信息;如果报道主体与环境的互动性强,或其整体场面宏大、运动范围广阔,则首先需要选择有较宽阔视野的观察位置,寻找不易受到遮挡和干扰的观察角度;如果报道对象的细节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如讲话、演示、表情等,则需要选择相对近些的位置。开拓观察的视野,灵活调动注意力,避免按照固有的思维和观察模式观察和采录。观察是受注意力引导的,而注意力又受到主体心智的制约。观察绝不是被动的,而是伴随着思维的信息获取与处理交互作用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受到观察者既往观念的引导,也受到观察者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限定,并受观察目的性的控制。在观察的现场,记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多角度、灵活机动地调动自己的注意力,而不能“一根筋”。         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采录,某些情况下,记者也可以以参与者的角色介入新闻现场,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新闻事件现场,记者以什么样的角色定位进行观察,效果大不一样。这既决定了观察的主观视角,也决定了记者与采访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记者多采用客观视角,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在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中立的旁观者身份有利于报道的客观性,消减与被报道者之间可能出现的对立关系,因而适于大多数的采访场合,是较常见的角色定位。在某种情形下,记者也可以采取参与者的角色定位。这种角色定位,有利于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补充仅靠视觉所不能获得的信息_内容,但一定要注意分寸,绝不可喧宾夺主。         这种从内部进行“体察”的定位,一般作为辅助手段使用。如果使用得当的话,这种角度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把握好开机时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采录下关键的内容。广播电视的带机采访特别是现场带机采访,需要追踪事态的发展,记录事件最新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因而必须抓住事物变化的先兆,预见事态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以便及时做好准备,在事态变化的同时加以记录和报道。细心观察事态的发展状况,及时抓住先兆性的信息,是带机采访成功的重要保证,有时甚至是成败的关键。         同时,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记者在现场观察的同时,要迅速通过思考分析和判断信息内容和传播价值。注意记录过程,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展现事件发展的情节或记者采访调查的经过。                话筒前采访及其要求         指以话筒为工具,以提问为手段,在新闻现场或其他场合记录对新闻人物访谈内容的采访方式。话筒前采访的要求:         1.尽可能地消除现场的干扰因素。如适当减少摄录人员的数量,在场者也应注意尽量减少自己存在的痕迹,话筒尽可能不要干扰采访对象与记者的交流视线,无线话筒的效果会更好。电视采访中避免灯光直射人脸等。         2.记者的语言应精炼,通俗化,口语化,有表现力。记者在话筒前提问要注意方式方法,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实质内容。提问时,要用“谁”、“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哪个”、“为什么”和“怎么样”这样的提问语提出问题,使被访问者只能具体回答问题,或者用“请告诉我……”、“请谈谈……吧”这样的句式,引导被访问者作出具体叙述,而不是简单地回答“对”、“是的”或“不是”、“不”,因为答案往往应该是由被采访者而非采访者说出,才更有说服力,也避免了采访者诱导之嫌。         3.注意话筒采录声音的自然与清晰。采录前应注意检查录音器材的状况,确保其正常工作;正确使用话筒,避免声音变形;注意选择访问环境,避免电磁波等噪音干扰。         4.电视的话筒前采访记者还应有镜头意识。提问不应重复镜头中明显存在的信息,要善于利用环境和周围的事物来组织问题。记者一定要具备把握谈话内容及其走向的能力,及时处理现场状况,根据传播的需要,调控某一话题讨论的长度和深度,不失时机地转换话题,以延伸信息的层次,兼顾到内容的方方面面,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内容完整、详略得当地提问出传播所需要的信息内容。这就要求记者善于把握好提问的节奏,既不跑题,也不放任;既不冷场,也不重复哆嗦;既不匆忙,也不拖沓。特别是要注意结束的时间,事先要有所提醒,要防止出现话没说完而采访结束时间已到的情况。         5.话筒前采访的一次最佳原则。争取一次完成,否则重复多次后采访对象容易产生厌倦感,影响采访效果 采访对象的选择: 1.知情。采访对象的选择以新闻事件为核心向外辐射开来,当事人、目击者能提供最接近事实的信息,相关专家、政府官员等能提供相对权威与独立的见解。         2.愿讲。注意选择能够配合记者采访的对象。 3.善于表达。要尽量选择没有语言或行为障碍的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应使用规范的语言,在电视采访中,还要避免选择有不良习惯动作、表情者。  开放型问题:指记者仅提示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让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如“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等。对于社会经验丰富、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或访问渐入佳境之后,可适当采用开放式问题。  闭合型问题:指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的特定的具体问题。甚至有的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如“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您看到他是拿着枪吗?”等等。闭合式问题适合挖掘典型的情节、细节和核实材料,对于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或访问的初始阶段,可适当采用闭合式问题。  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面对新闻题材,是否运用录音采访、如何运用,应从题材的需要出发,用于所当用是成功运用音响、运用录音采访方式的重要前提之一。另外,要从新闻题材提供的可能性出发,这里包括考虑新闻题材是否蕴含音响、新闻题材所蕴含的音响能否采录到、此音响是否宜于公开播出。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注重音响的素质。绝对真实、力求自然、捕捉特点(即把有特点的音响用到报道中去)、尽量清晰,采录时要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些要求,获取高质量的音响。         2.音响绝对真实。首先要求本体真实——所采录的音响,必须是所报道的事物或人物,以及与报道内容确有关联的事物或人物本身发出的声音。也就是说,无论主体音响、环境音响还是背景音响,都不能5.I摹拟,也不能互相替换。采录真实——坚持采录的同步性,严格按音响本来的面目和实际发生过程采录音响。也就是说,记者在采录音响时,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对采访对象进行“导演”和摆布,干涉音响实际发生的状况和过程。音响之可贵,在于它能够比文字更真切地再现新闻事实。而经过导演摆布以后所采录的音响,无论如何都是对于事实原貌的篡改。         3.力求自然。所谓自然,就是所录的音响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不造作。采录新闻现场实况音响要自然,采录人物讲话尤其要注意自然。在这方面,录音采访跟文字采访不大相同。文字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所需的材料,即使采访对象讲话不自然,只要能挖掘到真实而又充分的材料,仍然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报道。而录音采访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形,录下来的音响则会把不自然的状态如实地暴露在听众的面前,从而大大削弱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捕捉特点。有特点的音响用到报道里去,能使人产生新鲜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特点的音响,就是能够反映事物或人物个性的音响。捕捉和恰当运用这种音响,就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或事物的个性;反之,则可能因音响的一般化而给人以雷同的感觉。一般地说,在人的讲话中,能够传真情、达真意的,都是比较有特点的。       5.尽量清晰。音响是否清晰,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效果。新闻现场的音响清晰度不是采录者能够完全控制的。因此只能在正视它的同时,采取适当的弥补措施,要防止任意干预,弄虚作假。在有些伴随事物发展变化而发生的声音中,往往说话声、环境声混在一起,对于这类音响一般只能力求主体音响基本清晰。至于访问录音,由于记者可以选择和控制采访对象和时间,则应该力求全部音响清晰,尽最大努力防止和消除来自周围环境的噪音,增强采录和驾驭音响的能力。影响音响清晰度的还有不少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如:忽视访问环境的选择和检查,结果往往因室内有墙体回声、或存在着其他电磁波而造成嗓音干扰;采录前没有对录音器材作细致检查,就可能因设备故障而影响音响的清晰度;使用录音器材不当,如话筒离采访对象过近,录下的声音会发“纰”,过远则声音模糊,等等。         6·采录时掌握采访的主动权和控制采访节奏。因为音响稍纵即逝,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次采录机会,因此记者更需要控制采访的主动权,时刻注意现场的变化,捕捉音响。掌握采访节奏是指要注意在采访中突出重点,创造良好的采访氛围,为后期剪接、合成创造条件。  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1.恰当地运用景别。景别指被拍摄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是电视画面的重要造型元素之一。不同的景别有不同的表现功能,摄录时要灵活运用景别,强化画面的表现力。调整、转换景别主要有两种方法:(1)改变被摄物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2)机位不变时,改变镜头的焦距。         全景:这是一种介绍性景别。全景除了用于表现人物形体动作外,也常用来表现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所以又称为“定位镜头”。         中景:这是表现范围相当于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的景别。由于可以突出人物上半身,被称为观众的视觉注意中心。主要用于表现事物的局部和人物的动作、活动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由于中景画面可以包容两个以上的人,便于显示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记者现场采访也常用这一景别。         近景:近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面。由于画面空间仅能容纳一个人的胸部以上部分,常和中景联用,藉以表现人物的主次关系。在拍摄人物时,近景把主要画面空间留给了人物,而人物的面部表情则异常清晰,所以常被作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重要手段。近景拉近了观众与新闻人物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与新闻人物同处一个空间的感觉,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交流感。特写:这是表现人物头部和物体细部的景别。它比近景的的表现范围更小,可以凸显被摄对象某一富于典型意义的局部。常用于以细微处揭示事物的内部特征和本质内涵。它用放大的方式把人物或物体的某一局部突出地呈现在屏幕上,画面形象单一、醒目,是视觉冲击力最强的景别。 2.精心选择拍摄角度。拍摄角度是摄像机同与被摄对象空间位置的角度。这种角度,又分为垂直平面角度(摄像高废,包括平视、仰角、俯角)和水平平面角度(摄像方向,包括正面、侧面、背面)两类。角度不同,屏幕效果千差万别,要主动地、有预见地选择最佳角度拍摄。         (1)正面方向拍摄。指摄像机在被摄对象的正前方。这种角度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特征,画面庄重稳定、端正静穆。用于拍摄人物,画面中的人物仿佛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不过,拍摄角度的弱点是形体透视性差,缺乏立体感。         (2)侧面方向拍摄。又分为正侧面和斜侧面两种。正侧面拍摄,指摄像机与被摄对象正面成90度角。这个方向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运动姿态、富有变化的轮廓线条,以及事物的运动特点。一般用于拍摄活动中的人物和其他运动物体。斜侧面拍摄,指除了正面、正侧面和背面以外的其他拍摄点。斜侧面拍摄时,被摄物体本身的横线,在画面上变为与边框相交的斜线,从而产生形体透视变化。这种角度拍摄的画面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纵深感和透视感;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和场景的空间深度;也有利于区分人物和景物之间的主次关系,把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或景物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3)背面方向拍摄。指从被摄对象的背后拍摄。这种角度使画面所表现的视线与被摄对象的视线一致,让观众产生与被摄对象同一视线的感受效果。从背面方向拍摄,观众无法看到画面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一定的悬念。         (4)平角度拍摄。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拍摄人物时,以记者眼睛的高度为基准。平角度拍摄的画面,与人平时观察事物的高度一致,让人感到亲切、熟悉、自然。用于表现移动物体时,可以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5)仰角度拍摄。指摄像机低于被摄物体和人物的水平线,镜头上仰的拍摄角度。这种角度能将向上伸延的拍摄对象在画面上展开,有利于强调被摄对象的高度。用仰角度拍摄人物,还可以赋予画面以崇高、庄严、伟大等内涵,激发观众的赞赏、景仰、自豪等情感。        (6)俯角度拍摄。摄像机在高于被摄物体水平线的位置拍摄。这种拍摄角度使画面中的地平线上升到画面上端或上端以外,使地平面上分布的景物得到充分的展示,有利于表现平面景物的层次、数量、地理位置,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觉。用于表现人物,可以展示其位置和活动态势;表现事件,则可以反映出其总体气势,以及事物各方面的位置或相互之间的关系。         3.巧妙运用光线。光线是电视新闻摄像的又一重要造型元素。恰当运用和处理光线,能够生动、逼真地再现被摄对象的形象、轮廓线条和空间感,赋予画面不同的环境氛围,也能激发观众的情绪和联想。注意要确保画面的基本亮度,当室内自然光亮度不够或不均匀时,需要用人工照明来补光或平衡室内亮度。         4.恰当运用长镜头。长镜头拍摄的画面完整、连贯,对动作、场景和情节的介绍和表现有一气呵成的特点,适合报道动态性强、持续时间短的新闻。长镜头,又称多构图镜头,指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内,用推、拉、摇、移等方法多层次多景别地对一个事件、一个场景进行拍摄。用长镜头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或一个段落,通过持续的时空记录把真实的新闻场景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同时由于加大了单一镜头的表现容量,可以把被摄人物、环境以及人和人、人和物的关系等新闻形象融为一体。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连续记录,既能充分地显示其空间的统一性,又保持情节、动作、事件发展的时间连续性,可以收到使画面信息更真实、更客观的表现效果。                二、广播电视写作                (一)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特点: 1.快速及时,先声夺人。广播电视在时效性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可以实现现场直播,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高度重视时效性。         2.线性传播。广播电视按时间顺序播发节目内容,在写作中要注意不断出现小高潮点,吸引受众;同时要注意稿件结构的完整和信息的完整。         3.受众广泛。广播电视直接诉诸于受众的听觉和视觉器官,较少受文化程度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受众范围广泛。为适应这一特点,广播电视写作中应注意通俗易懂,少用抽象、复杂的内容。         4.具体形象,感染力强。广播电视可以运用声音或图像再现人物和事物现场,给受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应注意运用好这一特点,激发受众的收听、收视兴趣。         5.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广播电视的信息符号是声音和活动图像,稍纵即逝,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扬长避短,便于受众掌握。  用事实说话: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叙述事实发表无形的意见。新闻写作要用事实说话,这是因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实体,也是新闻的存在形式,因此新闻中要用事实。事实胜于雄辩,新闻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懂得某个道理,总是从具体的事实开始的,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要让受众接受你的观点,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带他们回到具体和感性中去,即回到事实中去。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听广播、看电视的受众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事实,而不是观点。用事实说话,是受众对新闻媒体的要求。         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中体现客观中立的立场和新闻报道中注意消息来源的多样性,确保报道的客观准确是基本的原则。可采用多种“用事实说话”的手法。         学会用典型事实说话。在新闻报道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事实选择得好,它可能有以一当十的作用,反之,如果选择得不准,哪怕列举出不少事实,记者想说的话或希望表达的观点,仍然模糊不清,甚至引起歧义。在大量的事实中,要经过层层集中,选取新闻事实,在新闻事实中还要选取它的精华,即典型事实。典型事实必须是受众所未知的鲜活事实,必须是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通过再现场景说话。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物可托的。它们通过采录或摄录逼真地再现,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观众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恰当,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运用背景材料说话。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o对它所下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有许多作用,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是通过灵活地使用背景材料,巧妙地表达记者的观点。         借用同期声说话。同期声是指广播电视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报道中用同期声直接引用原话已经成为广电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第一,同期声是新闻报道中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人物所说的话,不拘~格地引用它们,可以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有助于克服新闻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与概念化。第二,同期声一般都有出处,即消息来源,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如果同期声来自重要人物或重要机构,还有助于提高新闻权威性。记者可以利用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之口,讲出自己希望说出又不便直接出面说的话。这样的报道看起来更客观,因而加强了说服力。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求      结构线索单一         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适应线性传播的特点,力求线索单一,结构单纯,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报道要点。线索单一还包括在新闻报道结构中,往往要按照新闻事件发展的顺序结构报道,逐步切入主题,同时还可以顺着正常思维逻辑来组织新闻内容。这种逐步深入的报道方法,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也符合广播电视线性接收的特点。人们总是习惯按顺序收听、收看,如果几次变换角度,会让人搞不清头绪,给内容理解带来困难。而报刊为了增加情节的曲折生动,常常使用倒叙、插叙的手法,这在广播电视新闻中要慎重使用。最常用的结构是时间顺序及层次单纯的逻辑顺序。         层次清楚         在叙事繁简适宜、详略得当的基础上,做到事实之间相互照应、环环紧扣,段落之间过渡自然、步步衔接,使之成为层次清楚的有机整体。广播电视新闻的层次经常采用总分方式划分,即先总括然后再将这个内容具体化。这是符合视听的规律的。开宗明义,头绪清楚是对广播电视新闻层次的要求。 核心信息处理突出 广播电视新闻对核心信息要加以强调和突出,如对核心信息进行适当的重复,在主体部分巧妙强化核心信息,围绕核心信息选择材料和突出主干材料等。                (三)广播电视消息     广播电视消息         运用广播电视媒体迅速及时、简单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类新闻体裁。它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语言报道新闻事实,同时需要遵循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以便于声音或声像传播、便于用口说耳听的方式方法描述事物。         新闻六要素         新闻报道完备地表述事实通常应具备六个基本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和如何。一篇新闻报道在表述中应尽可能地清楚交代这六项内容,但不能强求任何一篇新闻报道都要六要素俱全。         背景         在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反衬或烘托的材料。就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而言,新闻背景是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任何事物都不是突然出现,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变过程,与外在的各种相关事物都有一定的联系。抛开这些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很难认识和反映事物的真相。所有的新闻报道、记者的一切采访写作活动,都不能不注意新闻事实产生与发展的客观背景。狭义的新闻背景,应当说是对上述大背景的有选择的反映。         消息主体的任务在很大程序上要由背景材料协助完成。新闻背景在阐明新闻事实、传递信息、揭示新闻主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面对媒体报道的新闻事实,他们在理解上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新闻背景解释、说明的对象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新闻中的名词术语,另一种是用来衬托或补充新闻主体的内容。         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许多新闻作品要借助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面对媒体的报道,受众很想了解:为什么一定要我知道这件事?它意味着什么?_二是信息源的需要。有些新闻发布者希望通过媒体这些舆论工具说明某种行为的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理解、认同、支持。三是传播者一方的需要。纳入新闻报道的事物,是严格选择的结果,在媒体一方看来,它们具有使知——让受众了解的必要,这其中就包含着它对社会所具有的某种意义。         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事物的特点是在比较中存在的。新闻需要借助背景材料,以对比和衬托的方式,反映事物的特点、发展变化的程序,显示其新闻性,引起受众的兴趣。         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在新闻报道活动中,面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记者总会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自己的立场、态度。有洞察力的记者,有时还会发现其中隐含的疑点,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后果。对此,记者往往会感到也有将其传达给受众之必要。记者不能不讲究。说话”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用背景性事实进行暗示,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种借背景事实提出异议的做法,显然更有说服力。可见,以客观报道为基本姿态的消息写作,“背景暗示”的确是一种发言的艺术。         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新闻媒体,尤其是广播电台、电视台,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同时,还负有传播知识、提供欣赏和娱乐性材料的任务。记者要在新闻的选择上多下功夫,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在新闻中加入知识性、趣味性的背景材料,使新闻变得有滋有味。         导语         导语是整篇消息的第一个单元,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听、收告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它起到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引导收视的作用。广播电视消息导语写作的特点是:选材精粹。突出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或突出最能表现最新事态的新闻要素。广播电视消息的导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概括全部新闻要素,而只能着重强调某些最重要的要素。一般地说,事件性消息注重何时、何事,人物新闻多强调何时、何人,经验性消息更关心何因、如何。至于其他要素,如非必要,完全可以放在新闻主体中分别交代。         具体形象。避免概念化、抽象化,使用经过提炼的典型事实、形象化的情节和富有特点的细节。简短精炼。明确报道主旨,抓住新闻要害,用准确洗练的语言表达:         照应主体。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导语是一则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在内容及语言上,要与新闻主体协调一致,相互呼应,防止相互脱节或矛盾。         对于广播消息而言,因为没有标题,它要唤起听众的注意和收听率,尤其需要精心写好导语。 广播电视消息常用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导语之后,新闻主体按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的关心程度排序的一种结构。特点是头重脚轻,短小精炼,断裂行文(用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来行文,不用过渡段),优点是重点突出,成稿快,行文干练,有利于受众迅速把握报道重点,也有利于后期编辑控制报道时间。缺点是程式化。适合于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动态新闻。运用这种结构,要尽量与听众的价值标准和心理需求一致起来,引导听众自然地从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注意交代事实发生的时间,防止因重要程度与时间先后不一致而混淆事实固有的联系;在层次交替时,为听众提供必要的听觉准备,避免突然的转变。        时间顺序结构。导语之后,主体根据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层次,展示事件的进程,这种结构保持了新闻事实原貌和进展的完整性,行文自然,线索清楚,符合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不足之处在于最重要的事实在报道中间或结尾,容易被淹没。这种结构常用于现场报道和富于情节性的口播消息。它的叙事与事件的客观进程一致,便于听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_o运用这种结构要注意突出重点,控制繁简程度,切忌平均使用笔墨,或详略失宜、主次颠倒。        逻辑关系结构。导语之后,主体部分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或问题的逻辑性来组织材料、安排层次。主体可依据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或主从关系等安排层次段落,表现事实。        金字塔式结构。报道将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放在最后,按照新闻事件的发生顺序或事件的因果关系等来安排组织材料。适用于趣味性或反常性较强的题材,具有悬念感。               (四)广播电视新闻专题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特点:播电视新闻专题是运用广播或电视手段,深入、具体、详尽地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受众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等题材的新闻报道形式,其特点十分突出:         一是主题开掘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专题不仅报道重要的新闻事实,而且注重反映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原因和影响;不仅讲究事实具体,而且重视发挥典型情况和细节;不仅审视事实的新闻价值,尤其注重从反映社会脉博和时代精神的高度选择题材、提炼主题。专题也要求具备新闻诸要素,但更注重“为什么”(why)和“如何”(How)这两个要素。         二是用形象说话。在用事实说话的基础上,捕捉能够更容易被受众感知的声音形象或视觉形象材料,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体现事物本质的倾向、观点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使受众在形象中满足对事实认知的需要和情感渲泻的需要。         三是表达方式多样。可以有恰当的描写、抒情和议论,并大量使用其它的符号手段,如音乐、音响、特效等。可以用对播、交谈、问答或嘉宾、听众参与的方式播出,表现手段和播出方式比消息丰富多彩。         四是表现功能多样。专题不仅具有提供详尽事实的反映功能,而且具有提示事物来龙去脉及其实质的解释功能、分析功能。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后两种功能越来越受到广播媒介和听众的重视,于是近些年来陆续出现了一些专门播出解释性或分析性专稿的节目或专栏。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表达手段 :广播新闻专题可同时调动同期声、解说、录音资料、音乐等手段,以对播、交谈、问答或听众参与的方式播出。电视新闻专题的表达手段,包括诉诸于视觉的手段,如活动画面、照片、图片、动画、字幕、特技等,诉诸于听觉的手段,如同期声、解说、录音资料、音乐等。在新闻专题中适当采用这些手段,与内容协调,起到烘托内容、激发受众情感、引起共鸣的作用。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常用结构 :影响广播电视新闻结构的具体因素:一是说、听的线性传播方式;二是听觉与视觉印象的特点;三是受众的收听、收看状态。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结构除了坚持从题材的实际出发以外,还必须要适应视听规律。因此,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一般采用纵式、横式和递进式三种结构。 纵式结构是指按新闻事实发生、发展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叫单线条过程链接法。适用于报道中心事件、中心故事、中心人物的事实,如有些新闻小故事、事件通讯等。这种结构一目了然的地方,即是将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直接作为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的主要线索。这种纵式结构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按照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叙述下来,二是按照生活中发生的一连串故事的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横式结构是指按照新闻事实内在性质的区别联系,或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横式结构又分为同时异空结构和多侧面拼接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比较适用报道那些场面宏大,但没有中心事件的新闻事实。同时异空结构,就是将同一时间作为一个平台,将发生在不同空间、不同方位上的事实串联起来,以显示题材的丰富和场面的宏大。这种结构常常用来报道某些纪念日的重要时刻,它是以空间的变幻来显示时刻的重要。还有一类叫多侧面拼接结构,常常围绕主题,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采用这一主题的不同侧面拼接事实。         递进式结构是指透过现象层层深入到事实背后,步步深入,环环递进,从现象到本质的结构。这类报道往往在一开始提出问题,接下来层层推进,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和调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递进式结构分析问题,一般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层层深入的思维轨迹。它的层次与层次之间已不再是并列、平等的关系,而是推进的关系,向前发展的关系,犹如剥笋,一层比一层深入,最后挖掘出本质和灵魂。因此,也有人把递进式称为“剥笋式”。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结构,力求脉络单纯清晰、层次井然有序。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一般以单线结构为基础,讲究顺序而进。所谓顺序,包括顺时间发展之序,顺空间位置变化之序,顺情节来龙去脉之序,顺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之序。这样安排材料,叙述事实,顺乎人们的思路,比较容易听得入耳,也利于人们听后面的、想前面的,边听边琢磨,更好地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清楚人、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内容上精心剪裁,繁简合乎听众的关注重点。广播电视节目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听众收听到更多实在的内容,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就不能不分主次地罗列所有事实,而必须精心剪裁,力求繁简之间与听众的关注重点和吻合。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表现题材、体现主题。         在逻辑过渡上顺乎思路。过渡是段落、层次间联系的反映,能使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更加完整、和谐、流畅、缜密,形成顺当、连贯的视听效果。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有多种多样的过渡手段,如有时可以应用关联词、语气词,
本文档为【广播电视业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61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6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10-10-02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