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政刑法总论习题

西政刑法总论习题

举报
开通vip

西政刑法总论习题刑法学习题集 刑法总论学习题集 第一章 刑法概说[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刑法是研究( )的科学。 A.刑事法律 B.刑法 C.犯罪 D.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2.刑法作为国家的一种法律规范,就其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 )。 A.新刑法与旧刑法 B.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C.剥削阶级国家刑法与非剥削阶级国家刑法 D.社会主义刑法与资本主义刑法 3.刑法的阶级本质是由( )决定的。 A.执政党的性质B.政体C.国家的阶级本质D.国体 4.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 )行为作斗争。 A.危害国家安...

西政刑法总论习题
刑法学习题集 刑法总论学习题集 第一章 刑法概说[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刑法是研究( )的科学。 A.刑事法律 B.刑法 C.犯罪 D.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2.刑法作为国家的一种法律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就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 )。 A.新刑法与旧刑法 B.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C.剥削阶级国家刑法与非剥削阶级国家刑法 D.社会主义刑法与资本主义刑法 3.刑法的阶级本质是由( )决定的。 A.执政党的性质B.政体C.国家的阶级本质D.国体 4.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 )行为作斗争。 A.危害国家安全犯罪 B.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犯罪 C.其他刑事犯罪 D.一切犯罪 5.我国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 )。 A.组成 B.结构 C.组成和结构 D.总则和分则 6.刑法的解释,从解释的效力上分类,可分为( )。 A.立法解释 B.论理解释 C.文理解释 D.系统解释 二、多项选择题 1.广义上的刑法包括( )。 A.刑法典 B.单行刑事法律 C.附属刑法规范 D.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判例 2.刑法的性质包含( )两层含义。 A.阶级性 B.法律性 C.严厉性 D.残酷性 3.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 A.调整和维护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 B.鲜明的阶级性 C.处罚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严厉性 D.调整和维护的社会利益的广泛性 4.我国刑法的任务中有( )。 A.保卫国家安全 B.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C.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D.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5.在我国对刑法的立法解释的方式有( )。 A.刑法中用条文明确规定的解释 B.国家立法机关在法律的起草说明中所作的解释 C.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实施中发生的歧义所进行的解释 D.国家立法机关工作人员撰写的刑法释义 6.依照我国法律规定,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有( )。 A.公安部 B.司法部 C.最高人民检察院D.最高人民法院 7.从解释的效力上来划分,刑法的解释可分为( )。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D.限制解释 8.从解释的方法上来划分,刑法的解释可分为( )。 A.学理解释 B.文理解释 C.论理解释 D.立法解释 三、填空题 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 、刑事责任和 的科学。 2.刑法是国家的 法律,其规定的 、刑事责任和 是其基本内容。 3. 和 是研究刑法学的根本方法。 4.广义的刑法不仅包括刑法典,还包括 和 。 5.我国修订后的刑法于 年 月 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年 月 日起施行。 6.刑法和其他法律一样,不是自古就有的,是 随着 而产生的。 7.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 同 行为作斗争。 8.刑法从体系上分为 和 两部分。 9.刑法的解释,按解释的效力分类,可分为 、 和学理解释。 10.刑法的解释,按解释的方法分类,可分为 、 。 四、名词解释题 1、刑法2、刑法的体系3、刑法的解释4、立法解释5、司法解释 6、学理解释7、文理解释8、论理解释 五、简答题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什么? 六、论述题 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有何显著特点?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 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B.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C.改造与教育相结合 D.罪刑法定 2.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 A.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 B.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C.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D.从重从快从严 3.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 A.主客观相一致 B.罪责自负 C.罪责刑相适应D.刑法人道主义 4.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根据宪法 C.维护主权 D.罪刑法定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中有( )。 A.罪刑法定原则 B.刑罚个别化原则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罪责自负 2.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中有( )。 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B.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原则 三.填空题 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中最主要的原则是 。 2.罪刑法定原则概括起来就是 。 3.罪刑法定主义有四个派生原则,这就是:排斥习惯法; ; ;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4.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除了罪刑法定原则外,还有 。 四.名词解释题 1.刑法的基本原则2.罪刑法定原则3.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4.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五.简答题 简述罪刑法定原则为什么排斥类推。 六.论述题 试述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对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 2.我国刑法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 )。 A.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B.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 C.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不适用 D.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 )。 A.适用我国刑法 B.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C.有条件地适用我国刑法 D.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不适用我国刑法 3.本题误选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是B,即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如不注意可以与应当之区别,就容易误选。 4.我国刑事法律的生效时间( )。 A.从刑法批准之日起施行 B.从刑法通过之日起施行 C.公布一段时间后再施行 D.从刑法批准公布之日起施行 5.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刑法的空间效力是解决( )问题。 A.刑法对地域的效力 B.刑法对人的效力 C.我国公民在国外犯罪是否适用我国刑法 D.外国人在国外犯罪是否适用我国刑法 2.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 )罪适用我国刑法。 A.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B.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C.法定最低刑为2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D.法定最低刑为1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3.我国刑法第六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所说的法律有特别规定主要是指( )。 A.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的特别规定 B.对民族自治地方适用刑法的特别规定 C.刑法典施行以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特别刑法的规定 D.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基本法的特别规定 4.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处理。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 )处罚。 A.免除 B.减轻 C.免除或减轻 D.从轻 5.刑法的时间效力是解决( )问题。 A.刑法的生效时间 B.刑法的失效时间 C.刑法的溯及力 D.刑法对人的效力 6.世界各国解决刑法溯及力问题所采用的原则不尽相同,根据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则( )。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 三.填空题 1.刑法的效力范围可分为 和 。 2.犯罪的 或者 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3.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 4.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 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处理。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 。 5.享有 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 解决。 6.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凡在我国的船舶或者 内犯罪的,也适用我国刑法。 7.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 的范围内,行使 。 四.名词解释题 1.刑法的效力范围2.刑法的空间效力3.普遍原则4.刑法的时间效力 5.刑法的溯及力6.从旧兼从轻原则 五.简答题 1.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2.简述我国刑法对溯及力的规定。 六.论述题 试述我国刑法对属地管辖权的规定。 七.案例分析题 1.被告人:阿利穆拉多夫.哈吉-奥格雷,男,23岁,前苏联国籍。1985年8月14日,奥格雷与机长阿布拉米扬.维.谢等机组人员,在苏联境内驾驶47845号安-24型民航客机,执行民航局101/435航班任务。飞机飞行20分钟后,奥格雷趁领航员上厕所之机,经机舱发生机械故障为由,将机械师骗出驾驶舱,随即锁上驾驶舱门,转动自动驾驶仪,持刀威逼驾驶飞机的机长阿布拉米扬.维.谢向中国方向飞行。机长被迫改变航向。8月14日14时30分,该机降落在我国黑龙江省甘南县长吉岗乡农田里。前苏联方面曾向我国有关机关提出引渡奥格雷的要求,被我国拒绝。 问:对于本案被告人是否可以按照我国刑法进行处理?为什么? 2.某甲,新加坡人,系美国某放州立大学留学生;某乙,系我国公民,是某甲的同学、室友。1995年的一天,甲、乙两人因故发生殴斗,甲用刀刺中乙致乙死亡。根据甲所在州的法律规定,对甲的行为应判处10年以上的监禁(监禁相当于我国刑法中的徒刑)。 问:对于某甲的行为是否可以按照我国刑法进行处理?为什么? 第四章 犯罪和刑事责任[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犯罪是( )的行为。 A.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 B.危害社会 C.违反法律 D.应受法律惩罚 2.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C.不构成犯罪 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 3.犯罪的本质特征是( )。 A.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惩罚性 D.犯罪的阶级性 4.犯罪的刑事违法性是指行为人的行为( )。 A.危害了社会 B.损害了国家利益 C.损害了公民利益 D.违反了刑法 5.划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是( )。 A.主观罪过性B.阶级性C.刑事违法性D.犯罪概念 二.多项选择题 1.犯罪的基本特征有( )。 A.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B.主观罪过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刑罚惩罚性 2. 免予刑事处罚是指( )。 A.宣告有罪,免予刑罚处罚 B.宣告无罪,免予刑罚处罚 C.宣告有罪,免予刑罚处罚,但可适用非刑罚处理方法 D.不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免予刑罚处罚 3.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要件是( )。 A.犯罪客体 B.犯罪客观方面 C.犯罪主体 D.犯罪主观方面 4.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有( )。 A.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B.危害社会的行为 C.犯罪对象 D.犯罪方面 三.填空题 1.犯罪的基本特征是具有 、 和应受惩罚性。 2.刑事责任是连接 和 的重要环节。 3. 、刑事责任和 共同组成刑法的最基本的内容。 4.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主要有定罪判刑方式、 、消灭处理方式和 四种。 四.名词解释题 1.犯罪2.犯罪构成3.犯罪构成要件4.刑事责任 五.简答题 1.简述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 2.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六.论述题 1.试述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基本特征。 2.试述我国犯罪构成概念的基本属性。 第五章 犯罪构成要件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 )。 A.刑法所保护的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B.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C.某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D.社会主义社会全部社会关系 2.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 )。 A.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会关系主体 B.某一类犯罪所共同指向的法律条文 C.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会关系 D.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物体 3.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 A.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B.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C.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物 D.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 4.简单客体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只侵犯( )。 A.一个法律条文 B.一个特定的人 C.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D.一种具体物 5.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是按( )来划分的。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简单客体 6.犯罪客观方面是( )。 A.仅指危害行为 B.仅指危害结果 C.仅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D.指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 7.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可分为( )。 A.基础要件和充足要件 B.先决要件和补充要件 C.基本要件和非基本要件 D.必要要件和选择要件 8.犯罪的行为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即( )。 A.故意行为和过失行为 B.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 C.作为与不作为 D.有意行为与无意行为 9.一切犯罪行为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事实特征是( )。 A.危害行为 B.犯罪方法 C.危害结果 D.犯罪工具 10.犯罪的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有( )。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11.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 )。 A.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B.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C.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D.实施了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的人 12.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 )两种类型。 A.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B.自然人主体与单位主体 C.成年人主体与未成年人主体 D.单独主体与共同主体 13.犯罪的特殊主体是指( )。 A.除具备一般主体条件外,还必须具备特定职务或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 B.法律有特别规定,不需要具备一般主体条件即可构成的犯罪主体 C.必须具备特定的职务或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 D.凡是国家工作人员实施了犯罪行为而构成的犯罪主体 14.我国刑法规定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 )。 A.已满14周岁 B.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 C.已满16周岁 D.已满18周岁 15.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自己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A.预见和辨认B.理解和控制C.辨认和控制D.识别和控制 16.在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和无刑事责任能力之间,还有( )能力的状况。 A.过度责任 B.减弱责任 C.限制责任 D.耗弱责任 17.精神病人只有在实施危害行为时( )自己行为时,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18.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 )。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 19.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处罚。 A.从轻 B.从轻或者减轻 C.减轻 D.减轻或者免除 20.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 )。 A.犯罪人对自己行为是故意还是过失的心理态度 B.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C.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效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D.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1.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是构成一切犯罪的( )。 A.主观要件 B.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 C.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或在特定情况下的选择要件 D.主观内容 22.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 A.应当预见 B.可能预见 C.明知 D.已经预见 23.刑法理论上将犯罪的故意区分为两种类型,即( )。 A.有预见的故意与无预见的故意 B.明知的故意与不明知的故意 C.可能的故意与必然的故意 D.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24.我国刑法规定,故意犯罪( )。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必须负刑事责任 C.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D.应当负刑事责任 25.犯罪的直接故意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 )。 A.应当预见并希望发生 B.已经预见并希望发生 C.认识到并希望发生 D.明知并希望发生 26.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的这样一种心理态度,即( )。 A.意图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达到其某种结果C.实现其内心起因 B.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D是行为追求的最终结果 27.犯罪的目的只存在于( )之中。 A.故意犯罪B.直接故意犯罪C.间接故意犯罪D.过失犯罪 28.某种行为在刑法上不认为是犯罪,但行为人由于误解法律认为是犯罪,这种认识错误叫( )。 A.对行为认识错误 B.过失犯罪 C.对事实认识错误 D.假想犯罪 29.行为人实施侵害行为时误认为犯罪客体存在,而实际上当时并不存在,行为人的行为(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犯罪,但未遂 C.是假想犯罪 D.是过失犯罪 30.我国刑法规定,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是( )。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无意识犯罪 C.不可抗力事件 D.意外事件 31.猎人不小心误将树林中的人当作野兽而开枪击毙,猎人的行为( )。 A.是意外事件 B.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杀人罪 C.是疏忽大意的过失杀人罪 D.不构成犯罪 32.某甲意图杀害某乙,某日趁乙不备将乙从桥上推下企图将乙淹死,不料乙却因头部碰到石头而摔死,并不是被淹死的。甲的行为( )。 A.是故意杀人罪(既遂) B.是故意杀人罪(未遂) C.是意外事件 D.是过失致人死亡罪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个数不同,可以将犯罪客体分为( )。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简单客体 D.复杂客体 2.按照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层次不同,可以将犯罪客体分为( )。 A.直接客体 B.间接客体 C.一般客体 D.同类客体 3.犯罪的客观要件可分为( )。 A.基础要件 B.先决要件 C.必要要件 D.选择要件 4.在下列犯罪中属于不作为形式的犯罪有( )。 A.遗弃罪 B.遗弃伤病军人罪 C.故意杀人罪 D.玩忽职守罪 5.危害结果是( )。 A.任何犯罪所必备的要件 B.选择要件 C.过失犯罪的必要要件 D.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6.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 A.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B.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C.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D.客观方面要件与主观方面要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7.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有( )。 A.犯罪人的相貌 B.犯罪方法 C.危害行为 D.危害结果 8.不作为犯罪要求的特定义务是指( )。 A.道德义务 B.法律规定的义务 C.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D.由行为人先行行为所引起的义务 9.我国刑法关于犯罪主体的规定有( )。 A.自然人犯罪 B.法人犯罪 C.自然人犯罪和法人犯罪 D.单位犯罪 10.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 )的不适用死刑。 A.不满18周岁 B.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C.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D.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11.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应当是指( )。 A.实足年龄(即周岁) B.从过生日的当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 C.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 D.以农历为计算的标准 1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可以分为( )刑事责任时期。 A.完全不负 B.限制 C.相对负 D.完全负 1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时期的人,犯下列各罪中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 A.故意伤害罪 B.故意杀人罪 C.强奸罪 D.爆炸罪 14.依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人员中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是( )。 A.不满14周岁的人 B.又聋又哑的人 C.生理性醉酒的人 D.病理性醉酒的人 15.依法不能成为犯罪主体的有( )。 A.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B.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C.不满16周岁的人 D.未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16.我国刑法规定。( )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又聋又哑的人 B.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C.聋哑人或者盲人 D.呆傻人 17.罪过是指( )。 A.犯罪故意 B.犯罪过失 C.犯罪目的 D.犯罪动机 18.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 )。 A.犯罪故意 B.犯罪过失 C.犯罪目的 D.犯罪动机 19.研究犯罪主观要件的意义在于( )。 A.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 B.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 C.有助于确定犯罪的罪数 D.有助于确定因果关系 20.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是( )。 A.都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都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C.都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D.危害结果的发生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 21.在下列犯罪中,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的犯罪是( )。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伤害罪 C.放火罪 D.爆炸罪 22.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是( )。 A.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C.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D.并且轻信这种结果不会发生 23.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的主要区别在于( )。 A.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构成犯罪的影响不同 B.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程度不同 C.对危害结果可能发生所持的态度不同 D.刑事责任不同 24.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 A.假想的犯罪 B.假想的不犯罪 C.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罪名上和刑罚轻重上的误解 D.对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误解 25.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的错误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 A.客体错误 B.对象错误 C.工具错误 D.因果关系错误 26.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有( )。 A.故意 B.过失 C.故意或放任 D.故意或过失 27.犯罪的故意可分为( )。 A.有预谋的故意 B.无预谋的故意 C.直接故意 D.间接故意 28.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其行为有引起某种危害结果的( )。 A.现实性 B.必然性 C.可能性 D.偶然性 三.填空题 1.犯罪的 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 ,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关系的整体。 2.犯罪的 也叫犯罪的共同客休或者犯罪的 。 3.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 所共同侵犯的客体,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4.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所直接侵犯的 也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个具体部分。 5.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活动的 ,包括危害行为 ,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诸事实。 6.犯罪行为是构成 犯罪客观方面必须 。 7.犯罪客观方面选择要件是指时间、地点、 、 。 8.危害社会行为是指表现人的 和 危害社会并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9.作为是指行为人 实施我国刑法所禁止 行为。 10.不作为是指行为人 实施并且 实施某种积极行为,而消极地不去实施自己应当履行的义务的行为。 11.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给社会 (即犯罪客体)已经造成或 的损害。 12.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 与 危害结果之间的与的因果关系。 1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或者 处罚。 14.已满 周岁的人犯罪, 负刑事责任。 15.已满 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 、放火、爆炸、 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6.精神病人在 或者 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 刑事责任。 17.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 、减轻或者 。 18.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 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 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19.犯罪故意可分为 和 两种类型。 20.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 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一种心理态度。 21.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 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一种心理态度。 22.犯罪的过失可分为 和 两种类型。 23.意外事件是指行为 虽然造成了 ,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 24.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 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 25.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 的内心冲动或者起因。 四.名词解释题 1.犯罪客体2.犯罪一般客体3.犯罪同类客体4.犯罪直接客体5.犯罪对象 6.犯罪客观方面7.危害行为8.作为9.不作为10.危害结果 11.刑法中的因果关系12.犯罪主体13.刑事责任年龄14.刑事责任能力 15.犯罪主观方面16.犯罪故意17.直接故意18.间接故意19.犯罪过失 20.疏忽大意过失21.过于自信过失22.犯罪目的23.犯罪动机 五.简答题 1.犯罪客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何在? 3.不作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4.我国刑法中关于危害结果的规定有什么意义? 5.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是如何规定的? 6.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处理,除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外,还有哪些特殊规定? 7.犯罪故意的构成因素有哪两种? 8.犯罪直接故意的特征是什么? 9.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异同点何在? 10.过于自信过失的特征是什么? 11.疏忽大意过失的特征有哪些? 12.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何在? 六.论述题 1.试述解决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应当注意掌握哪些基本观点? 2.我国刑法对几种特定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是怎样规定的? 3.试述犯罪间接故意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4.试述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异同点。 5.试述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联系和区别。 七.案例分析题 1.某甲因与女青年某丙通奸而曾向其妻某乙提出离婚。某日,甲与乙发生争吵扭打,被人劝开后,乙当着甲的面服下慢性毒药。甲见状不睬不理,当晚外出看电影至深夜12时许,又到附近小酒店喝酒,尔后去另屋睡觉。延至次日上午,乙终因毒力发作死亡。 问:对本案行为人某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2.1997年8月21日上午,张某(男,22岁,个体户)将所骑摩托车停放在一百货大楼门前的便道上。板车工人于某(男,59岁)为该百货大楼拉货,将板车拉到百货大楼门前时,见摩托车占了他常用的地方,即将摩托挪开。张见后不允,张、于二人因此发生争吵。争吵中,于碰倒了摩托车,张立即用力向于的胸部左侧打了一拳,于即仰面倒在路上,当即于蹬腿、翻白眼、小便失禁。在周围观众的协助下,张送于到医院,于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法医作尸体解剖查明:(1)死者于某患有高度血管粥样硬化,形成夹层动脉瘤,因瘤子破裂,引起大出血,心血管堵塞死亡。(2)死者胸部左侧有皮下出血,符合被拳击伤的情况。这拳击可使夹层动脉瘤破裂。 问:在本案中,张某的行为与于某死亡之间是否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3.1998年4月21日中午12时30分,佟某(女,1983年4月20日生,中学生)骑自行车由学校回家。当经过郊东坝时,因下坡车速较快,佟的自行车将同向行车的59岁的老农伍某的右踝关节撞伤,佟因此从车上摔下来又压在伍的身上。佟当即爬起来抱扶伍,因抱不动,后在过路人的帮助下将伍送到医院救治。但因伍后脑受外部强力震动致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于当日下午3时20分死亡。 问:对本案被告人佟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4.徐某(男,21岁,系某工厂漆工组工人)于1989年1月24日上午,在漆工组组长刘某带领下,在礼堂铲地板上的老漆。刘用“脱漆溶剂”涂刷在地板上,用以溶化老漆。10多分钟后,地板上的老漆浮起来,两人进行铲漆,老漆被铲后,刘又用些“脱漆溶剂”涂在地板上,以便清洗。此时休息。刘离去,徐用打火机点烟吸时,心想试试“脱漆溶剂”会不会燃烧?徐于是捡起了沾有“脱漆溶剂”的纱布用火去点,顿时燃起烧手,慌忙甩掉着火的纱布,火沿着地板上的“脱漆溶剂”越烧越旺,未能及时扑灭,结果大火将礼堂烧毁,损失公共财物价值10余万元。 问:在本案中,徐某的主观罪过形式是什么? 5.肖某因其丈夫长期患病,久治不愈造成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便由嫌弃进而产生杀夫的恶念。某日晨,肖煮了两碗面条,在其中份量较少又没有鸡蛋的一碗内投下“1605”农药,放在灶台上,并向儿子说“锅里放有鸡蛋的面条是给你吃的,灶台上的那一碗是给你爸爸吃的,千万别弄错了。”说完后,便外出挑水去了。其子因肠胃不舒服,见锅里那碗面多,又有鸡蛋,怕吃不完,便把灶台上少的一碗吃了。当肖返回家时,其子已中毒身亡。肖见自己毒死了儿子,心里十分难受。 问:在本案中,对肖某的主观罪过形式应当如何确定? 6.赵某与钱某均系某工厂工人,某日下午6时许,两人在一酒馆喝完酒后,走到某市繁华地区,恰逾某机械厂工人刘某。刘顺便看了赵一眼,赵便张口大骂道:“混蛋,站住!你为什么要看我?”此时钱也呵责刘:“站住,看什么?”刘回答说:“我以为你在这儿住。”赵又大声喝道:“谁他妈在这儿住。”并拔出随身携带的尖刀朝刘腹部用力猛刺一刀。刘被刺后,抱着肚子勉强向前跑了20余米后倒下,被路过的行人发现。用车送往医院抢救。经查,被害人刘左上腹部有三棱形伤口3.5厘米,胃被刺穿,大动脉出血。由于流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赵在行凶后满不在乎,扬长而去,同钱又到饭馆喝酒,并且扬言“捅死了又怎么样?管他呢......”。赵某在被公安机关抓获后,否认有杀害刘某的目的。 问:在本案中,对赵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7.张某,男,35岁。某日晚10时左右,天下着小雨,张驾驶汽车返回车库。同车的马某将车库门打开,张关灭汽车大灯,只开小灯驶进院内。在调头准备倒车时,汽车右前轮将睡在塑料布下的李某当场压死。后查明,李是一过路借宿的农民,原安排他在车库的马车上睡,后来他自行搬到车库院中,并用大块塑料布蒙头盖脚睡在地上。在准备调头倒车时,张和同车的马,都没有发现睡在地上的李。 问:在本案中,对张某的行为究竟应当如何认定? 8.某年夏天某晚,被告人谢某(男,30岁,个体木匠)、李某(男,28岁,农民)因赌博输钱而共同商议拦路抢劫。当晚10时许。二被告人在城西公园后山小路旁守候,恰逢谢某之妻周某从朋友处抄近路回家。二被告人见是个女的便起歹意。谢某说:“送上门的妞子,管她有钱无钱,弄来玩玩再讲。”李某即应道:“我去掳来。”李某接近周某并从背后卡住周某的脖子,威胁说:“要命就不要出声!”同时拉扯周某的外衣堵住其嘴,蒙住其头部。这时,谢某也上来一起连拉带拖将周某掳和山坡的树丛里。李某对谢某说:“大哥你先来!”于是二被告人对周某进行了轮奸。奸后,二被告人便在周某的衣裤里搜索钱财,周某挣扎着拉掉蒙头塞嘴的外衣,边穿裤子边哭骂。谢某发觉不对头,即上前扶起周某认出是其妻子,遂转身猛击李某一耳光,臭骂其瞎了眼。李某自感不妙,即到派出所自首。 问:在本案中,对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第六章 犯罪形态【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是( )的停止形态。 A.过失犯罪 B.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C.直接故意犯罪 D.间接故意犯罪 2.故意的结果犯以( )为犯罪既遂的标准。 A.完成法定的犯罪行为 B.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 C.造成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 D.具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3.甲尾随乙,正欲抢劫乙的钱包时,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因而未能抢劫乙的钱包。甲的行为( )。 A.是抢劫罪(犯罪预备) B.是抢劫罪(犯罪未遂) C.是抢劫罪(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4.甲为了抢劫乙而尾随乙,在此过程中忽然听到身后有脚步声。为避免罪行暴露,甲乃匆匆离去。其实甲是作贼心虚,他身后根本没有人。甲的行为(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抢劫罪(犯罪未遂) C.构成抢劫罪(犯罪中止) D.构成抢劫罪(犯罪预备) 5.甲为了强奸乙而尾随乙后。此后,乙于偶然中回头,甲发现乙是男子,因而打消了强奸的念头。甲的行为( )。 A.构成强奸罪(犯罪未遂) B.构成强奸罪(犯罪预备) C.构成强奸罪(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6.甲尾随乙后,欲强奸乙。乙于偶然中回头,甲发现乙是其熟人,于是打消了强奸的念头。甲的行为( )。 A.构成强奸罪(犯罪未遂) B.构成强奸罪(犯罪预备) C.构成强奸罪(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7.甲杀乙,致乙重伤,误认为乙已死,为毁尸灭迹,将乙掩埋。法医鉴定,乙是因窒息死亡。甲的行为( )。 A.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B.构成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D.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既遂) 8.甲盗得某单位价值100万元的汽车一辆,后因害怕法律的制裁而主动将汽车还给该单位。甲的行为( )。 A.可以不以犯罪论处 B.构成盗窃罪(犯罪中止) C.构成盗窃罪(犯罪既遂) D.构成盗窃罪(犯罪既遂),可以参照犯罪中止处理 9.甲用枪杀乙。枪中装有6发子弹。甲朝乙开了一枪,未击中乙,即被人发现而制止。甲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10.甲用枪杀乙。枪中装有6发子弹。甲朝乙开了一枪,未击中乙。在本可继续开枪杀乙的情况下,甲未继续开枪。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11.甲乙二人共同开枪杀丙。甲击中丙,致丙死亡。乙未击中丙。乙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 )。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预备 D.犯罪中止 12.甲教唆乙杀丙。乙正要杀丙时,甲良心发现,阻止了乙的行为。本案中,( )。 A.甲乙都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之责 B.甲乙都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中止)之责 C.甲乙都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预备)之责 D.甲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中止)之责,乙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之责 13.根据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犯罪分工,可以把共同犯罪分为( )。 A.一般共犯与特殊共犯 B.简单共犯与复杂共犯 C.事前共犯与事中共犯 D.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 14.我国刑法第240条规定,如果拐卖妇女、儿童并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这一规定属于( )的立法规定。 A.想象竞合犯 B.牵连犯 C.结果加重犯 D.结合犯 15.我国刑法第171条第3款规定:“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依照本法第170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即以伪造货币罪定罪并从重处罚――编者注)。”刑法的这一规定是( )的立法例。 A.牵连犯 B.吸收犯 C.结合犯 D.结果加重犯 二、多项选择题 1.犯罪既遂的类型包括( )。 A.结果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举动犯 2.下列各罪是举动犯的有( )。 A.煽动分裂国家罪 B.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C.脱逃罪 D.传授犯罪方法罪 3.下列行为是犯罪预备行为的有( )。 A.为杀人而盗窃枪支的行为 B.为实施恐怖活动犯罪而组织恐怖组织的行为 C.为实施扒窃而练习扒窃技术的行为 D.接近被害人的行为 4.犯罪未得逞是指( )。 A.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 B.未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 C.未完成法定的犯罪行为 D.未具备法定的危险状态 5.甲把假枪当成真枪杀乙。杀乙时又把丙的尸体当成了乙。他正欲开枪时,被丁阻止。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 )。 A.工具不能犯的未遂 B.对象不能犯未遂 C.实行终了的未遂 D.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6.甲把白糖当成砒霜投放于乙的食物中,欲杀死乙。乙因胃口不好,将食物给自己的狗吃了。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 )。 A.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B.实行终了的未遂 C.工具不能犯的未遂 D.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7.犯罪中止可以出现在犯罪的( )阶段。 A.犯意预备 B.犯意形成 C.犯罪表示 D.犯罪实行 8.主犯包括( )。 A.组织犯 B.帮助犯 C.起主要作用的实行犯 D.起主要作用的教唆犯 9.已满16周岁的甲出钱叫未满16周岁的乙替他把2千克海洛因从境外非法带到境内。甲的行为( )。 A.是走私毒品罪的间接实行犯 B.与乙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C.是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行为,应当从重处罚 D.与乙的行为共同构成走私毒品罪 10.犯罪未遂的“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包括( )。 A.被害人的哀求 B.自然力的阻碍 C.行为人对犯罪对象或者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 D.第三者的阻止 11.下列各项中,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有( )。 A.举动犯 B.共同过失犯罪 C.同时犯 D.行为犯 12.我国刑法规定的必要共犯包括( )。 A.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B.组织越狱罪 C.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 D.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组织罪 13.吸收犯的吸收关系包括( )。 A.主行为吸收从行为 B.前行为吸收后行为 C.重行为吸收轻行为 D.实行行为吸收非实行行为 14.实质的一罪包括( )。 A.吸收犯 B.结果加重犯 C.想象竞合犯 D.继续犯 15.下列各项中属于结果加重犯的有( )。 A.抢劫致人死亡的 B.强奸致人死亡的 C.危险物品肇事,后果特别严重的 D.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 三、填空题 1.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实行犯罪与否。 2.犯罪预备与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区别的关键在于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是否出于行为人的______。 3.对于预备犯,______比照既遂犯_____、______或者______处罚。 4.对于_______,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5.二人以上__________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_____处罚。 6.____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______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7.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8.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________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9.在共同犯罪中起________或者________作用的,是从犯。 10.数罪的种类包括_______数罪和______数罪。 四、名词解释题 1.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 2.犯罪既遂 3.犯罪预备 4.犯罪未遂5.犯罪中止6.犯罪集团7.教唆犯8.想象竞合犯 9.继续犯10.结果加重犯11.连续犯12.牵连犯13.吸收犯 14.结合犯15.惯犯 五、简答题 1.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犯罪未遂应当具备哪些特征? 3.想象竞合犯与牵连犯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六、论述题 1.试述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2.试述牵连犯的特征。 3.试述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 七、案例分析题 1.甲欲杀乙,便用刀砍乙,致乙轻伤。乙哀求甲不要杀他。甲动了恻隐之心,便未再砍乙。乙自行到医院去包扎。医院的护士把福尔马林药水当成破伤风针给乙注射,致乙死亡。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2.甲指使其年满15周岁的儿子乙盗窃他人价值10万元的汽车一辆。对本案应当如何处理? 3.法官甲明知被告人乙有罪,在收受乙人民币5万元后,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判决宣告乙无罪。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第七章 正当行为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 )。 A.不法侵害已经开始 B.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C.不法侵害尚未结束 D.不法侵害已经着手实施 2.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是( )。 A.不法侵害行为 B.已经着手的不法侵害行为 C.第三者 D.不法侵害者本人 3.正当防卫行为的实施不符合时间条件要求的,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 A.事前防卫 B.事后防卫 C.防卫不适时 D.防卫过当 3.本题误选的答案可能是A、B,即事前防卫与事后防卫。因为事前防卫与事后防卫也属于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的情形之一。 4.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 A.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5.实施正当防卫的起因是( )。 A.为了保护合法利益 B.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C.防卫行为没有造成损害 D.有不法侵害行为人存在 6.某甲在正当防卫过程中误将前来制止不法侵害的公安人员当成犯罪分子的同伙加以伤害。甲的行为属于( )。 A.假想防卫 B.防卫挑拨 C.防卫不适时 D.防卫过当 7.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是指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 )可能造成的损害。 A.可以大于 B.不能明显小于 C.可以等于 D.必须小于 8.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相同点之一是( )。 A.危害来源 B.实施条件 C.实施目的 D.实施对象 9.我国刑法规定,只能是在( )的情况下,才能实行紧急避险。 A.危险已经发生 B.迫不得已 C.危险将要发生D.危险可能发生 10.紧急避险的对象是( )。 A.危险 B.第三者的合法利益 C.不法侵害者本人 D.自然灾害 二.多项选择题 1.正当防卫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 A.必须有危害社会的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B.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 C.防卫行为是为了维护合法权益而实施 D.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行为不是正当防卫的行为( )。 A.假想防卫 B.防卫挑拨 C.防卫不适时 D.防卫过当 3.我国刑法规定,只能对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才能实行正当防卫,不法侵害是指( )。 A.犯罪行为 B.严重的违法行为 C.违反道德的行为 D.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 4.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可以表现为以下情况:( )。 A.不法侵害已经完结 B.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侵害 C.不法侵害人已被人制服 D.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 5.紧急避险中的危险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 )。 A.不法侵害行为 B.自然灾害 C.人的生理、病理原因 D.动物的自然侵袭 6.我国刑法规定,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 A.应当从轻处罚 B.应当减轻处罚 C.可以免除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7.我国刑法规定,对于紧急避险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 )。 A.成年人 B.单位负责人 C.在职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D.在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8.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相同点有( )。 A.都是有益于社会的合法行为 B.都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 C.都会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D.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 9.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表现在( )。 A.危险来源不同 B.实施的条件不同 C.造成损害的程度不同 D.实施的对象不同 10.我国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 )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 A.杀人 B.抢劫 C.强奸 D.绑架 三.填空题 1.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和 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2.行为人对实际 而只是臆想中的所谓“不法侵害”实行“正当防卫”,以致造成他人损害,这在刑法理论上叫做 。 3.防卫过当应当 ;但是应当 或者 处罚。 4.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损害 而保全较大合法权益的行为。 5.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或者 处罚。 四.名词解释题 1.正当行为2.正当防卫3.假想防卫4.防卫过当5.防卫不适时 6.紧急避险7.假想避险8.避险过当 五.简答题 1.我国刑法对特殊防卫权是如何规定的? 2.防卫过当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3.紧急避险的成立应具备哪些条件? 六.论述题 1.试述正当防卫的概念与成立条件。 2.试述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异同点。 七.案例分析题 1.徐某,男,20岁。1997年12月2日下午,徐与同学王沁华等人在课间休息时相互扔雪球耍,事后王沁华发现裤子被木材划破,怀疑是徐所为。因此,王在上课时用雪球打徐,并向徐身上吐痰。放学后,王沁华、王金泉为此又追赶殴打徐。第二天下午外出时又遭王金泉、王沁华的殴打,嘴被打破。徐因连遭王沁华等人殴打,一连几天不敢到学校上课,在家中自制尖刀一把。3月8日上午徐携带尖刀一把到学校上课,行至教室门前,被同学刘朋文拉到校外,刘与王沁华等一伙人又对徐进行殴打,徐所带尖刀被打落在地,徐拾起尖刀逃跑,刘朋文一伙人拾起砖头追打徐,将徐的腰部、腿部、脚部打伤,刘朋文追上前抓住徐后,用砖头猛击徐的头部等处,将徐的头部顶骨打破裂,手部打伤。徐在这种情况下,左手捂住自己的头部,用右手持刀乱捅,致刘朋文胸部、腹部六处受伤,造成出血性休克死亡。 问:试分析本案中徐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2.被告人叶某(男,28岁,司机)于某年10月份的一天,驾驶一辆大卡车为运输公司送磷肥。途经一段山路时,正当下坡,突然汽车制动器失灵,汽车刹不住,急速下行,随时都有翻车于深谷的危险。在这危急时刻,叶某急中生智,把方向盘往里打,使车头本身擦山而行,用车身与山壁的摩擦力减慢车速。车速减慢了,但仍不能停住,危险并没有消除。这时,对面有一辆运煤卡车,慢速爬坡上行。叶某见两辆车车速均较慢,为了使自己的下行车停住,消除危险,就采取了与上行车相撞的措施。结果,车停住了,但两辆车的发动机都撞坏了,后来花去修理费47000余元,加上叶某用车头与山壁摩擦所造成的损坏修理费12000余元,共计59000余元。未发生任何人身伤亡,货物也均未有损失。 问:试分析本案中叶某的行为是否属于紧急避险? 第八章 刑罚的概念和目的【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罚对犯罪的特殊预防的对象是( )。 A.犯罪分子 B.被适用和执行刑罚的犯罪分子 C.有犯罪倾向的人 D.普通人 2.在我国,有权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的机关是( )。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人民法院 D.监狱 3.我国刑罚的适用对象是( )。 A.犯罪的人或者单位 B.违法犯罪分子 C.严重违反党纪的人 D.严重违反行政法规的人 4.我国刑罚与剥削阶级刑罚的一项重要区别是( )。 A.适用的机关不同 B.适用的对象不同 C.严厉程度不同 D.对罪犯所产生的作用不同 二、多项选择题 1.刑罚与前提制裁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 )。 A.制定的机关不同 B.适用的对象、机关和程序不同 C.严厉程度不同 D.执行的机构不同 2.有权执行刑罚的特定机构包括( )。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监狱或者其他执行机关 D.人民法院 三、填空题 1.犯罪是刑罚的________,刑罚是犯罪的_____________。 2.我国刑罚的适用与执行,不仅具有惩罚犯罪的作用,还具有___________罪犯的作用。 3.我国刑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它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四、名词解释题 1.刑罚2.一般预防3.特殊预防 五、简答题 1.简述犯罪与刑罚的关系。 .2简述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关系。 第九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规定的限制自由刑包括( )。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2.死刑缓期执行考验期内,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后,减为( )。 A.15年有期徒刑 B.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C.18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3.在单位犯罪中,能够对单位适用的刑罚方法是( )。 A.吊销营业执照B.没收财产C.罚金D.剥夺荣誉称号 4.被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最长为( )。 A.3个月 B.3年 C.2年 D.1年 5.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 )之日计算。 A.判决确定之日 B.判决生效之日 C.判决执行之日 D.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 6.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 )之日计算。 A.判决执行之日 B.主刑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 C.判决确定之日 D.判决生效之日 7.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每月可以回家1至2天。 A.拘役 B.管制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8.没收财产的范围包括( )。 A.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 B.违禁品 C.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 D.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 9.( )的刑期(期间),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 A.管制 B
本文档为【西政刑法总论习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224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9KB
软件:Word
页数:58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9-24
浏览量: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