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般若心經_元曉新解

般若心經_元曉新解

举报
开通vip

般若心經_元曉新解《般若心 经 》元晓新解 韩 李其永 编者按 李其永 , 稚号不 然 , 法名瑞峰 , 当代韩 国著名 的佛教学者 。 他于 年 月 日 出生于韩 国黄海道凤 山郡万泉面榆亭里 。 年入 东京大学预科 , 后转入法文 学部史学科 专攻东洋史学 。 年后 到 比利时 大学学习哲学史 , 获东方史哲学博士 。 曾任韩国 东国大 学教授 、 比较思想研究所所长 、 佛教学院院长 、 岭南大学教授 、 韩 国精神文化研究院 首 席研究 员等 。 现任大韩佛教振兴院理事 、 韩 国佛教研 究院理事长 、 韩 国佛教在家议会议...

般若心經_元曉新解
《般若心 经 》元晓新解 韩 李其永 编者按 李其永 , 稚号不 然 , 法名瑞峰 , 当代韩 国著名 的佛教学者 。 他于 年 月 日 出生于韩 国黄海道凤 山郡万泉面榆亭里 。 年入 东京大学预科 , 后转入法文 学部史学科 专攻东洋史学 。 年后 到 比利时 大学学习哲学史 , 获东方史哲学博士 。 曾任韩国 东国大 学教授 、 比较思想研究所所长 、 佛教学院院长 、 岭南大学教授 、 韩 国精神文化研究院 首 席研究 员等 。 现任大韩佛教振兴院理事 、 韩 国佛教研 究院理事长 、 韩 国佛教在家议会议长 等职 。 著有佛教著作 部 译著 部 发表学术论文 “ 篇 , 涉及 了佛教历史 、 思怒 、 哲学 、 人物 、 寺院等 , 内容广泛 , 在韩 国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 一 、 序 言 二 、 般若心经的分析理解 自古以来 , 许许多多的人曾经试图解释 《般若心经 》。 笔者也曾经多次讲述 《般若心 经 》, 但始终没有满意过 。 最近 , 笔者在讲 自 己最爱读的 《金刚三昧经论 》时 , 觉得有必 要以元晓的观点来解释 《般若心经 》。 我之所 以这样做 , 是因为现行的 《般若心经 》没有 反映唯识乃至如来藏思想及其以后的华严思 想 , 故觉得有必要 , 把在字里行间中隐藏的 意义 , 用后期的大乘思想的用语和思考方式 , 重新进行再解释 。 《般若心经 》把其以前的佛教教理 , 是以 大乘的观点 尽管是昨教理的 、 柞宗派的立 场 , 综合地 、 批判地受容和扬弃的 。 但我们 从现代人的立场上来看 , 《般若心经 》没有涉 及到其以后发生的大乘思想 , 对此不能不说 是一个界限 。 笔者希望 , 这篇文章 能 对受持 、 读诵 《般若心经 》的各位朋友 , 把其语言和文字所 代表的意义和教海 , 用来对 自己人生的指导 过程中 , 有所帮助 。 笔者将玄奖译本 《般若心经 》, 分为以下 八个部分 , 这样 , 更为容易理解其意义 。 观 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 罗蜜多时 , 照 见五蕴皆空 , 度一切厄运 。 舍利子 , 色不异空 , 空不异色 。 色即是空 , 空即是 色 。 受 、 想 、 行 、 识 , 亦复如是 。 舍利子 , 是诸法 , 空相 , 不生不 灭 , 不垢不净 , 不增不减 。 是故 , 空 中 无 色 , 无受 、 想 、 行 、 识 , 无眼 、 耳 、 鼻 、 舌 、 身 、 意 , 无 色 、 声 、 香 、 味 、 触 、 法 , 无眼 识 界 , 乃至无意识界 。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乃至 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无苦 、 集 、 灭 、 道 。 无智亦无得 。 以 无所得故 。 菩提萨睡 依般若波 罗蜜多故 , 心无墨碍 。 《般若心经 》元晓新解 无墨碍 故 , 无有恐怖 。 远 离颠倒 梦想 , 究竟涅案 。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 罗蜜多故 , 得阿褥多罗三貌 三菩提 。 故知 , 般若波 罗蜜多 , 是大神咒 , 是大 明咒 , 是无上咒 , 是无等等咒 , 能除一 切苦 , 真实不虚 。 故说 , 般若波 罗蜜多咒 , 即说咒 曰 揭帝 , 揭帝 , 波 罗揭帝 , 波 罗僧揭帝 , 菩提 , 婆 婆 词 仆 口 。 以上的八种区分之 中 , 是概括 、 、 的结论性的宣言 。其核心内容是阐明了“行深 般若波罗蜜多 ”和“ 照见五蕴皆空 ”的同一性 , 并且说明了那些都是菩萨的行 , 而且阐述了 以这种行可以超脱和克服一切苦和厄 。 是对五蕴皆空的反复说明 。 和 也是 对五蕴皆空的说明 , 但特意明确其原理 。 列 举了构成五蕴 内容的具体诸法 , 而且宣说那 些都是无所得的部分 。 众所周知 , 的 说 明了五蕴的空 , 是十八界的空 , 是十 二因缘的空 , 是四谛的空 , 强调了所 得的 “ 智 ” 与 “ 得 ” 都是空的 。 和 是可以概括成一个 内容 , 就是强 调诸佛菩萨如果不依靠般若波罗蜜多 , 就不 可能出现与 同一的内容 。 和 是在逻辑上 如添蛇 足一样 的部 分 , 可以说是没有必要的部分 。 在贯通全篇 经文的精神上 , 已经强调了文字和各相都是 虚无的 , 何必再强调咒的理 由 。 因为般若波 罗蜜多 已成为文句的表现 , 在 里被提示为 “般若波罗蜜多咒 ” , 对此 , 笔者不能理解 。 我 觉得原典应在 结束 , 或者至少在 时应该 结束了 。 菩萨 , 修行般若之时 , 推求一切诸 法性相 , 若我 、 若无我 若常 、 若元常 若 生 , 若 灭 若有 , 若 空 。 如是一切都无所得 , 不得一 切所取之相 , 不起一 切所取之见 。 是时远 离一 切相 见平等证会 。 诸法实相 , 无二无别 , 无始无终 , 无生 无 灭 , 习卜有非空 , 超过一切语言之路 , 永绝一 切心行之处 。 ① 从以上解释 , 我们可以看出 , 反过来说 明了与 《般若心经 》的 、 、 、 同样的内 容 。 元晓在这里解释的 “ 修行般若时 ” , 就是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 即推求一切诸法的性 相 , 得知一切都是无所得的结果 , 到达不可 能产生一切所取的相和一切能取的见 , 就是 远离一切的相和见 , 平等地证会 。 根据元晓 的解释 , 《般若心经 》中的 , 是故空中无 ⋯ ⋯ , 最终写 了以无得故 。 此经文中的 、 、 、 、 都是 “ 一切所取的相 , , , 也 是 “ 一切能取的见 ” , 而且那一切相和见都是 无所得 。 下面再比较一下 , 元晓的解释与 《般若 心经 》中内容 《般若心经 》中的 《大傲度经宗要 》 诸法 , 空相 , 不 生 不 灭 , 不 垢 不 净 , 不 增不 减 , 诸法实相 , 无 二 无别 , 无始无终 , 无生无 灭 , 非有非空 , 超过 一 切语 言之路 , 永绝 一 切心行之处 。 三 、 《大慧度经宗要 》的般若观 元 晓对 《大般若波 罗蜜多经 》的宗要 《大慧度经宗要 里的解释 我们可以从表中看出达到了更为明确的 阶段 。 《般若心经 》所说的不生不灭 、 不垢不 净 、 不增不减等诸法的空相 , 是超越元晓所 说的对立相待的二元的次弟 , 超脱始与终 、有 与无的时空制约的实相 , 与表现诸法的空相 比较起来 , 诸法的实现之表现更为容易理解 佛学研究 · 了 。 因为我们的语言 、 文字 、 思虑分别即认 识的境界 对象 不是真实的 , 对此元晓已 经确切地指出来了 。 四 、 照见五蕴皆空与诸识安寂 在 《金刚三昧经论 》里 , 已经一以贯之 地阐述了解释 《般若心经 》的唯识 、 如来藏 的观点 。 《金刚三昧经 · 无相法品 》第一里有这样 的经文 ② 菩萨观本心相 , 理 自满足 。 ① 千思 万 虑不益道理 , 徒 为动乱失本 心王 。 ② 若无思虑即无生 灭 , 知实不起 。 ③ 诸识安寂流注 不生 , 得五法净是谓大 乘 。 ④ 前面的比较 , 是因为没有看出太大的差别 , 但 如果以 《大乘起信论 》的思想为基础来解释 三昧和般若的《金刚三昧经论 》, 则经文本身 与元晓的理论 , 都表现出积极的 、 肯定的人 间生活理想 , 这是非常惊奇的 。 如来佛对解脱菩萨讲 佛言 菩萨 , 吾观吾心之本心相 , 理 自 具足 , 千思万虑 不 益道理 , 徒 为动乱 , 失 本心王 。 若无思虑 , 即无生 灭 , 如实不起 。 八识安寂 , 其流注 不生 , 得五法净 , 是 谓大乘 。 下面是元晓的解释 。 ①医巫亘亘者 , 佛本觉如来藏性故 , 亘亘区豆者 , 所观本觉如 来藏理 , 具足所无蚤性功德故 。 如 《起信论 》云 复次真如 自体相 者 , 从本 已来 , 性 自具足 , 一切功德 。 所谓 , 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 , 遮照法界义故 , 真实识知义故 , 自性清净心义故 , 常乐我净义故 , 清凉 不 变 自在义故 。 具足知是过于恒沙不 离 、 不 断 、 不 异 、 不思议佛法 , 乃至具足无有所 少义故 , 名 为如来 藏 , 亦名如来法身故 。 ②区五亘匹者 , 以心有动 , 昨真识知 , 无 有 自性 。 昨常乐我净等故 , 言动也 。 以心起 见 , 即有 不 见之相 等故 , 言乱也 。 圃亚国者 , 无量功德 , 即是一 一心为主 故 , 名心王 。 ③医 亘因者 , 始终初地 , 乃至佛地的 渐顺一心平等 。 永无一 切思虑分别故 。 匣亘返 〕者 , 由 前思虑时 , 有生灭相 。 今无思虑时 , 永无分别 。 从此 已去 , 顺理不动 , 穷未来际复 还动时 , 故言 如实不起 。 ④生灭究竟识时 , 八种识动 皆得归静 , 流注永 灭不起时 , 故言 诸识安寂流注不 生 。 流注不 生故 , 法界国满 , 诸识安 寂故 , 四智满成 。 故言亘亘医亘 , 运载之功莫过于 此故 , 总结言 , 是谓大乘 ③ 根据 《金刚三昧经 》, 照见五蕴皆空 , 是 指观本觉如来藏性 , 那就不是空 , 而且是理 自具足 。 照见五蕴皆空 , 就是从观照三昧中的自 己本 自的行为开始的 。 我们以前观照 自己本 身内部的时候 , 更为倾向于理解从观照 自己 物质侧面和外界各种事物的空 。 照见五蕴皆 空 , 是意味着观照 自己本身的心识的本性相 。 因此 , 元晓把观本性相理 自具足 , 作为 《起信论 》的大宣言 。 下面就是元晓利用这个 部分而写的 《般若心经 》元晓新解 佛观本性相 , 本觉如 来藏性 。 所观本觉如来藏理 , 具足无量性功 德故 , 是谓理 自具足 。 ④ 《般若心经 》要求人们看出 , 色 、 受 、 想 、 行 、 识的幻现和具有漏性 。 当《般若心经 》产 生时 , 唯识思想还没有定性 , 因此 , 不可能 说明五蕴 色 、 受 、 怒 、 行 、 识 相同于八 识的作用 。 但现在 , 从我们的立场上看 , 五 蕴没有摆脱八识范畴 、 仅为浅薄的种姓的作 用 , 而且还是其作用的积蓄 , 并不是智慧 。 般若心经 的 、 、 、 、 , 都是八识所取的相 , 也就是八识所能取的见 。 这种东西潜入在我们的意识之中 , 不可能成 为心无墨碍 。 而那些虽有差异 , 都是颠倒梦 想 , 元晓称之谓 “ 心中徒为动乱 ” 。 徒为动乱者 , 以心有动 , 非真识知 。 无有 自性 , 柞常乐我净等故 , 言动也 。 以 心起见 , 即有不足之相 等故 , 言乱也 。 失本心王者 , 无童功德 , 即无一心 , 一心 为主故 , 名心王 。 生 灭动乱 , 违此 心王 , 不得还归 , 故言失 。 ⑤ 对于注 、 , 只讲大意 。 对于 , 我们应该注重一下 。 永无一切思虑分别 , 就是照见五蕴皆空 , 色蕴 、 受蕴 、 想蕴 、 行蕴 、 识蕴 , 都属于千 思万虑 。 元晓在 ③把永无一切千思万虑 , 解 释为始终初地 , 乃至佛地 , 要渐顺一心平等 法界 , 永无一切思虑分别 , 称之谓 “ 无 生 灭 ” , 这就是 《般若心经 》的 “ 不生不灭 ” 。 这 里的 “ 如如 ” 就是指真实的境界 , 元晓把它 称为“ 一心之源 ” 。它是我们应该回归的本源 , 没有时空制约 , 超脱一切制约 。 元晓认为从 此生出佛 、 法 、 僧 , 故应该有必要 回忆 《大 乘起信论 》的 《归命三宝褐 》。 下面我们探讨 如来的经文 归命尽十方 , 最胜业遍知 , 色无碍 自在 , 救世大悲者 。 十方三世 , 时时刻刻具足无量功德 , 深知 一切 , 色 、 受 、 想 、 行 、识的五蕴无碍 自在 , 具足 救世大悲 , 因此 , 生命可以归还 。 ⑥ 诸识是指包括八识 , 八识动 , 皆得归静 。 流注永灭不起 , 故言诸识安寂 , 流注不生 。 下 面的经文是重要的 。 流注不 生故 , 法界圆满 , 诸识安寂 故 , 四 智圆满 , 故言 , 得五法净 。 运载之功 , 莫过于此故 , 总括 , 此 识是谓大乘 。 ⑦ 四智是指大圆镜智 、 平等性智 、 妙观察 智 、 成所作智四种智慧 。 初期的唯识 , 对此 八识的四个层次 , 对其识完成的表现 , 表记 如下 川 识 第八识 随 识 第七 遍 画川 识的无明的习 气完全不息的状态 。 随 识错误的我执 谓失 , 而 自觉 自他平 等一体的智慧 。 妙观察智 前五识 遍 消除因贪 、 慎 、痴 , 而产生的偏见 、 邪 见 , 如实地观察 智慧 因贪 、慎 、痴而染成 的五官 , 以戒 、定 、 慧的修习 圆满做 出的一切智慧 。 这四智 ,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发生变化 。 当这种内在变化发生时 , 外面的世界也变成 了真理的世界 , 法界也就满具足 。 此五识的 完成 , 称为五法净 。 在 《菩萨琪路本业经 》里 , 把五分法身 , 称为无漏的五蕴 , 以下对应说明 ⑧ 五蕴“一 色蕴 受蕴 想蕴 行蕴 识蕴 无漏化 ⋯ 今 寺 今 告 告 五分法身 戒身 定身 慧身 解脱身 解脱知见 五 、 六波罗蜜的全部 —深般若波罗蜜 元晓在 《菩萨瑛路本业经 》里 , 描述了 十波罗蜜 , 称为十般若波罗蜜 。 在 《金刚三 昧经论 》里 , 没有提出过十波罗蜜 , 虽然只 说了六波罗蜜 , 但看他的解释 , “ 空心不动 , 具足六波罗蜜 ” , 可以知道 , 施 、 戒 、 忍 、 精 佛学研究 · 进 、 定 、 慧都包括在般若波罗蜜多内 。 《金刚三昧经 》里有这样的经文 善男子 , 修 空法者 , 不依三界 , 不 住戒相 , 清净无念 , 无摄无放 , 性等金 刚 , 不 坏 三 宝 , 空 心 不 动 , 具 六 波 罗 蜜 。 ⑨ 元晓解释如下 不依三界 , 具足施度 不住戒相 , 具 足戒度 清净无念 , 具足忍度 无摄无 放 , 具足精进 性如金刚 , 具足禅定 不 破三 宝 , 具足般若 , 是 因为 , 一心观照 , 遍照一切 为原则 , 切断争论 , 具足三 宝 , 成立三 宝 , 所以称为不坏 。 唯一 空心 , 虽无授受 , 具足六度 , 所 以称为空心不动 , 具足六波 罗蜜 。 ⑩ 《般若心经 》因当时忙于打破有部的法有 论 , 没有涉及到空心肯定的 、 积极的一面 。 所 以到现在为至 , 《般若心经 》乃至般若的中道 思想 , 在强调菩萨行的积极实践的时候 , 有 不足之处 , 让人们感到犹豫不决 。 元晓的不 滞于空的思想 , 来 自于 《金刚三昧经论 》的 般若观 。 经 曰 心无心相 , 不取虚空 ①诸 行不生 , 不证寂灭 ②心无 出入 , 性常 平等 ③诸法实相 , 皆决定性 ④不依 诸地 , 不住 智慧 , ⑤是般若波 罗蜜 。 。 元晓把这句经文 , 分为 ①、 ②、 ③、 ④、 ⑤五个部分 , 说明如下 刚巫巫画者 , 不 存 自内观心相 故 匡巫困者 , 不取心虚之空性故 , 此 是证道 慧也 。 ②医五工国者 , 达一 切 行本来不生 故 不证寂灭 】者 , 不著无生 , 而恒外化 故 , 此是教道 慧也 。 ③⋯心无 出入 , 性常平等 ⋯者 , 前之二 道恒 不相 离 , 动而 常寂 , 寂而恒动 , 故 匡玉困 动 寂 恒 兹 , 不 滞 一 边 , 故 性常无等 。 ④区鱼皇鱼二置选呈囚者 , 演竺生 常寂之相 , 相 同真际 , 等法性故 。 剑王鱼竺竺兰还竺鱼鱼」者 , 演兰生 之恒动之由 , 不依著于十重法界 , 不住 滞于寂照 葱故 , 此 中即具 觉照可 轨绝译 之义 , 即是上言工互亘至 , 是名 出世般 若波 罗蜜也 。 在 ①说明证道慧 , 在 ②说明教道慧 , 在 ③说明教道和证道的平等不相离的关系 , 在 ④和 里再论二道的特色以后 , 再强调了其 不可分之关系 。 六 、 是大种咒等的意义 《金刚三昧经 》真性空品有这样的经文 舍利佛言 如车所说 , 在事之先 , 取之本利 。 是 念寂灭 , 寂灭是如 。 总持诸德 , 该 罗万 法 , 圈融不二之不可思议 佛言 当知 , 是法即是摩何般若波 罗蜜 , 是 大种兄 , 是大明咒 , 是无等等兄 。 。 这句经文的前部分 , 即与前面已叙述的 其他经文一样的内容 。 这里 , 仅涉及元晓对 结尾部分的叙述 。 凡欲发言作佛丰时 , 每先取本觉之 利 。 是生死念 , 本来寂灭 。 如是亘园 , 即是 三亘〕 。 回中蛛摄本始诸德 , 亦乃该 罗生死万法 团融不二 , 是故甚深不可思议 。 此 中 , 虽具无圣功德 , 其体唯是本觉与始觉之平等无二 , 故言 , 即是摩何般若 。 如是 亚到穷源尽性 , 故言 波 罗蜜 。 别而 言之 , 有二种到 , 在等觉位到 , 万 行之彼岸故 , 《般若心经 》元晓新解 在妙觉时到 , 万 德之彼岸故 。 在等觉位 , 略有二 到 一者 , 有大神力降伏三摩之怨 , 如 经是 大神咒 故 二者 , 有大明照 , 遮察四眼之境 , 如 经是 大明咒 故 。 妙觉位 中亦有二到 一者 , 四智具足五眼 圃满 , 照 穷法 界 , 更无可 加如经之是 无上明咒 。 二者 , 三身所显之无上菩提更无与 等 , 诸佛无差 , 如经上 是无等等咒 故 。 ” 根据元晓的解释 ,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本 觉的显现 , 始觉的最终实现 。 元晓把它说明 为 “ 到彼岸 ” , 认为是在等觉和妙觉两种彼岸 的到达 。 他把等觉位 , 看成到达万行之彼岸 , 也 把妙觉位 , 看成到达万德之彼岸 。 万行与万 德之差 , 联系于万行与大神咒 、 大明咒的阶 段 , 联系于万德与无上咒 、 无等等咒的阶段 , 从此可以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异 。 下面找出最 后一句经文 , 表记如下 在等觉位里的两种到 彼岸 具足 大神咒 ⋯⋯大神 力 , 降伏三 魔之怨 。 具足大 明咒 ⋯⋯大明照 , 遍察四 眼之境界 。 在妙觉位里的两种到 彼岸 无土咒 ⋯⋯具足 四 智 , 五 眼 团 满 , 遮照法界 。 无 等等咒 “一是 显现 三 身的 无 上菩提 。 元晓上述的解释 , 把 “ 咒 ” 不是理解为 “ 咒文 ”、 “ 咒句 ” , 而是理解为 “ 力 ” 。 上述的万行与万德之差 , 已在上述说明 之中充分地显示出来 。 万行的彼岸 等觉位 , 包含着降伏三魔 之怨的大神力和具有五眼中的四 眼的观察 力 。 三庵是意味着烦恼魔 、 五蕴魔 、 天魔三 种魔 亩 , 是指克服烦恼 , 觉悟五蕴皆 空的 , 具足推御天运之诱惑的力量 , 也就是 具备肉眼 、 天眼 、 慧眼 、 法眼 。 肉眼是指被 东西挡住看不见的眼 目 。 天眼是指只能看人 缘的假想 , 看不出诸法实相的眼 目 。 慧眼是 指虽能看空的道理 , 不能给予他人利益的眼 目 。 法眼是指虽让他人觉悟法理 , 不能提供 具体利益的眼 目 。 最后 , 没有具备着佛眼 , 透 视一切的佛眼 , 则是在万德之彼岸 妙 觉 位 与四智一起具足的 , 其中有明照法界之 五眼 , 而且也如实地显示出法身 、 报身 、 化 身之三身阿褥波罗三藐三菩提 。 七 、 结束语 《般若心经 》果然是强调伟大智慧之力量 的佛经 , 其隐藏了在深处而具深奥的意义 , 我 们现在至少 已经更为明确地理解了 。现在 , 越 看元晓的文章 名 篇 , 越能想出引用的 、 说 明的经文 。 最近 , 笔者因在多忙之中 , 写了这篇试 论 , 所以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 但比起随风而 叙走 的话而 言 , 留下 来的字 , 则更有意义 这 篇拙文 , 需要修改 、 补充 。 希望有同道呵责 。 注释 ① 《大慧度经宗要 》。 ② 东大影印本 海印寺木版本 页 。 ③ 东大影印本 一 页 。 ④ 以上元晓所说第一部分 。 ⑤ 以上元晓所说的第二部分 。 ⑥ 拙著 《元晓思想 》第一卷 。 ⑦ 以上元晓所说的第四部分 。 ⑧ 《菩萨缨络本业经 》元晓疏已佚 , 虽考证不出 , 但 元晓肯定不能忽视这一点 。 ⑨⑩ 东大影印本 页 。 东大影印本 一 页 。 ⑩ 东大影印本 页 。 ⑩ 东大影印本 一 页 。
本文档为【般若心經_元曉新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1572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1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9-17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