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

举报
开通vip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南师大2009年名词解释)1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金文又称钟鼎铭文。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一种。2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南师大2009年名词解释)1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金文又称钟鼎铭文。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一种。2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1、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2、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露布(南师大2005年名词解释)“露布”是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1、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2、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3、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4、后世中农民起义所用的揭帖等就是这种手写新闻演变的产物。邸报是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名称起源于“邸”。“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臣僚的奏、疏4、其他信息。包括一些军事信息。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从邸报产生直至消亡,其内容基本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同时内容带有新闻性,所以我们将之称为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之一。5.邸报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情况:㈠唐代进奏院状与“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邸”成为上都留后院,后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唐代邸报此时称为“进奏院状”或“状报”、“邸吏状”。是各地方进奏官根据朝廷发布的信息,采集、传发给地方长官的官报。唐代进奏院状有两份尚存于世。因曾封存于敦煌莫高窟,又称“敦煌进奏院状”、“敦煌邸报”。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原始报纸。“开元杂报”一词见于孙樵的著作《经纬集》。在《读开元杂报》一。文中孙樵叙述自己所见到的开元年间的官报,是有关开元杂报最为详细地记载。开元杂报是孙樵给当时所见的“数十幅书”的一种称呼,并非真正报名。它说明最迟在唐代开元年间就有了就有了一种带有政府公报性质的官报。㈡宋代“邸报”、“朝报”、“进奏院状报”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同时也有许多其它称呼。如“朝报”、“进奏院状报”、“邸状”、“报”等。宋代的进奏院状由唐代的“地方报”变成了朝廷的“中央报”。宋代的朝廷官报比唐代有了较大的扩充,不仅仅只限于诏旨奏章、皇室起居等,还记载了一些皇族生活情况、仕官升迁、朝廷政事动态等。与前朝相比,传播面也更为广泛。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将其视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还出现了印刷的邸报。㈢元、明、清三代的“邸报”、“朝报”关于元代是否存在“邸报”,学界一直有两种意见,没有一致的结论。明代不设进奏院,但官报仍按习惯称为邸报。由明政府设立的通政司管辖。其整个发布和传抄分为:通政司--六科--提塘。直接由中央机关向全国各级行政机关传递,抄、发、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非常严格。内容大体仍包括皇帝谕旨、皇室动态、官员任免、臣僚的奏疏、军事信息等内容,偶有类似社会新闻的信息出现。值得提到的是,明代邸报已开始出现活字印刷。这一变化所以显得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变更,更说明报纸在此时的读者增多,需求量增大。是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清代邸报与明代内容相似。从形式上来看由三部分组成: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奏疏等。6.邸报的作用及价值作为封建时期产生的中国古代报纸,邸报自始至终都是封建王朝维护其专制制度的工具。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仍然起到了传播信息的作用,它所提供的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信息。这与控制它的机关有关,同时与读者群也有一定关系。由于邸报大量登载官方文件,它在政治和学术上也就具有一定的价值。7.小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估计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直至元、明清各朝,仍有小报存在。小报并非报名,只是宋代读者对区别于邸报的非法传播物的称谓。它是比邸报更具新闻时效性的、被政府查禁的非官方报纸。关于小报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会要辑稿》。在南宋周麟之的《海陵集》卷三《论禁小报》中首次用“小报”为其命名。小报的内容以新闻与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也主要登载皇帝谕旨、大臣奏议、台谏章疏、官吏升迁任免等。不同于官报之处在于:一是其时效性比较强;二是传播信息中有许多是官方尚未公布或禁止公布的消息。小报的发行人有两种:一种兼职者,主要为邸吏等政府官员。二为专职者,大多为印卖书籍者。它虽然有以虚为实,真假混杂之初,但它以传播新闻迅速、公布朝廷机密的特点,打破了邸报一统天下,投合了读者喜新好奇、先睹为快的心理。它有两种发行人,目的均是商业性的,这是小报有别于邸报的一个重要特点。小报的发行,受到士大夫知识分子、在野的官僚等读者的欢迎。一来因为小报在发行速度上比邸报快,时效性强,迎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二来因为有些不可能从官方邸报中获得的机密,有时能从小报中了解。小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意义:打破了官报垄断地位,开始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8.京报大约在明朝末期出现的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内容:京报以刊载邸报为主要内容,因此它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发行:京报有自己的报房,报房负责编印、发行、销售报纸。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发行系统。形式:至清代已有较为固定的刊期和报名,一般为日刊,也有两日刊。并开始呈现出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发行范围和社会作用:京报公开发行,发行范围很广。在京城和各省拥有大批读者群。买京报、读京报已经是常见的现象。京报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以商品形式出现的传播媒介,所以作用就大大超过了朝廷官报。因其公开发售,其影响也大大超过非法民报。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第一节.概说中国近代报业始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1840年以前,以英国为首的殖民主义,对中国采用了鸦片贸易和文化渗透两种手段,后者主要是企图通过创办报刊、传播教义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一开始,办报就是传教士的基本宣传手段。1815年,第一批来中国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以华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封报刊也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第一份在华出版的外文报纸是《蜜蜂华报》,该报1822年9月12日创刊于澳门,葡萄牙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中国境内的外文报刊在这一时期发展远超过中文报刊。其中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83年主编的《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1840年鸦片战争是外报在中国发展的分界点。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进入半殖半封社会形态。海禁大开,大批外国传教士、商人涌入中国本土。外报也由沿海向通商口岸扩张。这些报刊宗教色彩渐淡,并很快成为外国殖民主义者在华报刊的主要力量。主要分为中文商业报刊和外文商业报刊两类。在华外报的出现和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军事、文化侵略有密切的联系,它是列强侵华的产物,但同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引导西方近代报刊制度、办报思想、方式进入中国的作用。第二节.外国传教士来华办报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米怜主编。1821年6月停刊。《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免费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内地。《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其次为宣传伦理道德,再次为科学知识介绍。后两项内容不仅所占比例小,而且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从西学传播的角度来看,尽管有关科学知识部分的内容非常少,却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科学知识较多涉及天文学。该刊登载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新闻即与天文知识有关。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特点《察世俗》的重要特点是十分注重迎合读者的心理: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3、在文章的结构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4、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察世俗》以贫苦者和工作者为宣传对象,因此文章短小和易懂十分重要。3.《察世俗》的意义1、从当时的社会影响来看,《察世俗》传教的作用不大。2、马礼逊和米怜的办报目的虽然不是立足于新闻传播,但其关注受众的思想,运用大众传媒的能力,体现出他们已具有近现代大众传播的观念,所以《察世俗》虽然是宗教杂志,但以之为近代报刊之发轫,是当之无愧的。3、马、米二人在创办《察世俗》时不避艰难,不顾生死的执著精神,同样值得后世报人以为榜样。4.《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经历两次休刊和复刊,于1838年停刊。《东西洋考》虽为宗教报刊,但它的内容却比较广泛,有科学知识、宗教、道德等,设有言论、新闻专栏。郭士立是以传播教义为出发点,达到用西方文明征服中国的目的。试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异同(复旦1999年简答题)5.《东西洋考》与《察世俗》的异同两种刊物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形式上均为中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也相似,但由于创办者的办报宗旨有异,两者差异也显而易见。1、从内容上看,两者均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所不同的是三者的比重,《东西洋考》中,宗教内容比重大大下降,其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目的是显示西方文明的优势。《察世俗》科学知识较少且偏重天文,以显示上帝造万物之功。2、《东西洋考》对时事政治很关注,具体表现是更注重新闻和言论。从《察世俗》的一条新闻开始到《东西洋考》的新闻专栏,体现了报刊业务近代化的发展趋势。3、与《察世俗》相比较,《东西洋考》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展。4、《东西洋考》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此时的言论栏目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纯阐发教义的状况,而是开始用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这些已经和近现代报刊言论的要求相近了。5、《东西洋考》还登载过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以介绍西方报纸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的新闻法律制度。6.《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之一。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创办。1826年停刊。该刊形式与内容都与《察世俗》基本相似,实际上是《察世俗》的续刊。7.《天下新闻》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之一。英国传教士吉德于1828年在马六甲创办。1829年停刊。这份月刊以单张活字印刷方式出现,与今天报纸很相似。内容除中外新闻外,还登载了许多西方科学知识,发表历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章。但总体来看仍是一份宗教刊物。8.《各国消息》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之一。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等于1838年在广州创办。停刊日期不详。该刊不登载宗教文章,是一份以介绍各国国情、航运消息及商业行情为报道内容的刊物。9.《万国公报》(1868——1883,1889——1907)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1868年9月5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任主编。㈠发展经过:该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出第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1883年休刊。1889年以广学会机关报身份复刊,并改为月刊。1907年5月,主编林乐知突然病逝,7月,《万》停刊。㈡主要内容:在《中国教会新报》时期,主要以传教、联系教友、报道教会活动等为目的。更名后,宗教内容减少,介绍西方科学与政治、评论时事等内容大量增加,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时事争论刊物。㈢地位及影响:甲午海战前《万》在中国影响很小。到甲午海战清廷失利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注重学习西方的政治与科学。而《万》热心介绍西学,这恰好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维新运动相适应,于是《万》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且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该报前后发行近40年,创当时中国报刊发行量之最。读者对象是中国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当权人物和一般知识分子。㈣突出特点:《万》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是它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一、变法宣传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内容虽有关于宗教宣传的,但并不占主要地位,而增设的论说立论范围广,并鼓吹变法革新和传播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的维新便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甲午海战后,有关时政和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就明显增多。林乐知和李提摩太都写了不少涉及外交、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强调变通之法。《万》的变法宣传在中国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此后中国维新之士都醉心于变法,全国兴起维新变法的思潮。从表面上看,《万》的变法宣传与中国爱国志士的维新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实质上两者有明显的区别,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为了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促使中国日益强盛,向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而《万》所宣传的变法主张是建立在殖民主义利益基础上的。他们希望中国走殖民地而非资本主义的道路。二、西学介绍《万国公报》复刊后,每期都有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传播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值得一提的事,《万》最早将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另外,在促进中国教育西式化方面,《万》也起了很大作用。《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启迪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维新运动,促进了西式教育的兴起,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将西学传播到东方的媒介作用。10.《遐迩贯珍》(复旦2002年名词解释)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中国境内第一份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1853年8月由香港马礼逊教育协会出资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月刊,主编麦都思。由香港英华书院负责印刷发行。1856年3月停刊。全刊以三分之二篇幅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医学、地理等知识,三分之一篇幅报道新闻。11.《六合丛谈》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1857年1月创刊。月刊。主编是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1858年终刊。内容与《遐迩贯珍》相似。主要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宗教性的内容不多。12.《中外新闻七日录》中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1865年英国传教士湛约翰在广州创办。1868年停刊。内容以新闻、西方科学知识为主。13.《益文录》1879年3月创办于上海。天主教的机关报。主编是第一个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中国人。该刊以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时事新闻为主。1898年与《格致新报》合并,易名为《格致益文汇报》第三节.在华外商报刊(一)香港四家有影响的英文报纸1、《中国之友》周报。1842年3月17日由英商奥斯威尔德在澳门创办。同月24日迁香港。并《香港公报》,《香港公报》是香港第一份近代报刊。1869年停刊。2、《香港纪录报》周报。前身为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的《广州纪录报》。《广》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创办人英商马地臣,第一任主编美商伍德。1839年迁澳门,1843年迁香港,并更名。1863年停刊。3、《德臣报》(一译《中国邮报》)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刊。1845年2月20日,英商肖锐德在香港创办,并自任主笔。英商德臣任发行人,故得名。1862年2月1日改为日报。1874年8月17日停刊。4、《子子剌报》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张英文日报,也是发行时间很长的英文报纸之一。1857年10月1日美商赖德在香港创办。英商子子剌任主笔。1941年停刊。(二)上海《字林西报》等多家英文报纸1.《北华捷报》上海第一份近代外文报刊。1850年8月3日创刊。周刊。创办人英商奚安门。1856年增出日刊《每日航运新闻》,1864年1月《每日》扩为独立出版的日报,更名《字林西报》,《北华》转为《字林》的星期附刊。2.《字林西报》外文报刊中,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1866年开始由字林洋行经营,发行到1951年3月31日止。该刊创刊不久即被指定英国驻沪领事馆及商务公署的文告发表机关,并得到上海工部局的经济资助。《字林》重视言论,常就中外关系与中国时政发表观点,是政治性很强的报纸。有时可以左右社会言论。除言论之外,还大量登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信息。它报道内容广泛,资料丰富,且常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为当时的政府官员所注重,也为今天的中外史学家所重视。它创办之初,规模很小,后来发展到足以左右社会言论。主要原因之一是报纸内容丰富,消息详细。《文汇报》是上海重要晚报之一。开始股份大部分为日本人所有,后并入英文报《大美晚报》。4.《京津泰晤士报》(一译《天津时报》)1894年3月创刊,英商贝令汉主办。初为周刊,1902年改为日报。1948年前后停刊。该报一些干涉中国内政的文章,常遭到当时进步报刊的反驳。《京津》以英国在华舆论代表自居,天津英租界当局亦默认其为非正式的机关报,并给以资助。凡有政府公告及消息,也先送该报登载。5.《上海新报》上海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1861年创刊,由出版《北华》的报馆创办。初为周刊,1862年改为周三刊,1872年7月2日改为日刊。同年12月在与《申报》的竞争中失利,停刊。该报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开中国报纸两面印刷之始。《上》创办宗旨是为商业贸易服务。其刊载的中外新闻大多选自香港的报刊。创办之初,刊载太平军和清军的战况,很受时人关注。该报虽为商业报纸,但历任主编的却都是传教士。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传教士伍德。《上》在创刊后十来年里,是上海唯一的中文商报。直到1872年《申报》创刊。简要叙述《申报》的发展史,并评述它在新闻史上的地位(复旦2007年论述题)《申报》㈠早期的《申报》1、《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由美国商人美查等四人合资创办,后资本归美查一人所有。首任主笔蒋芷湘。初创时为隔日刊,自第五号起改为日刊,周日休刊。1879年4月27日开始,周日也出报。早期《申报》的内容大致有:本馆告白、本馆条例、论说;本埠新闻、外埠新闻;广告及货物价表、船期。而且创刊不久就开设了文艺栏目。2、针对商业报纸不足所进行的改革第一,重视言论,每日一篇“言论”,且都在头版。它主张言论联系当前国计民生,反映民生疾苦;后来的一些论说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也重视新闻,并竭力强调新闻纸与邸报的区别。第三,改进新闻报道与写作。当时各报的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常信笔点染,有传奇之风。《申报》一开始也未能免俗。后来《申》逐渐开始注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对几件特殊新闻的处理,使之声名大振,销量也随之上升。一是1873年对于“杨乃武案”的报道,前后长达三年。期间前期报道虽有失误之处,但后期渐趋客观准确,仗义执言,有闻必录,在当时影响很大。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方式报道的重大社会新闻。二是对于战事新闻的客观报道是《申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发行量也随之陡增。三是《申报》首先用电报传递谕旨及重要新闻。我国第一条电讯就是由申报于1882年1月16日刊出的。第四,申报注重文艺与广告。且刊登的文艺作品内容渐次扩大,趋于综合性,成为副刊之祖。第五,创刊后几天,就刊出长篇文章,宣传报纸广告作用,此后它刊登的广告,在版面上占有相当大的篇幅。第六,扩大报社业务美查以申报为基础,创办了一系列文化出版事业。⑴编印综合性的月刊《瀛寰琐记》、《四溟琐记》和《寰宇琐记》。三种月刊时间相继,内容均为论说、小说、诗词、笔记类,都属于我国近代早期的文学期刊。⑵办白话新闻报《民报》。1876年3月30日创刊,每周二、四、六出版。专为妇孺、工人、小贩以及下层劳动人民所设,可以算得上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白话报。⑶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创办了《寰瀛画报》,不定期刊,中国画报之祖。1844年,创办我国第一个石印的著名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吴友如主编,旬刊。新闻性更强,内容联系中国社会实际,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㈡应对《新闻报》挑战,《申报》的改革时期《新闻报》极具威胁力的竞争,使《申报》感到了压力。1905年,申报在2月7日的论说栏上,提出了12项改革措施,大致有以下内容:1、更新宗旨2、改良形式3、革新设备与技术4、扩大信息来源5、强化时事评论6、增加新闻(包括国际、战事、政治、经济、地方新闻五个方面)改革后,申报重新确立了在上海的地位。㈢《申报》的席子佩时期1907年春,美查将报纸售于席子佩。席子佩经办期间,对申报作了进一步改革。1、文字运用了改良圈点法,方便了读者阅读。2、1909年,报纸有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同时改变了过去书本式的版式。3、1911年8月24日,《申报》开始刊登天气预报,同时开辟了副刊《自由谈》。第一任副刊主编王钝根。由于副刊过于强调趣味性,加上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缘故,所以《自由谈》很难保持较高格调。但是《申报》的《自由谈》是中国较早的副刊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报刊中创办时间最久的副刊。㈣《申报》的史量才时期第八章补《申报》的地位和历史意义:《申报》是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到1949年5月26日,《申报》停刊,前后共历时78个年头。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申报》是以营利为宗旨的报纸,《申报》的主人将报纸作为企业来办。因此,他们把商业经营原则运用于报纸管理,这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一个重要发展。7.《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1、《上》用上等白纸印刷,成本高。《申》用廉价的毛太纸印刷,成本低,售价不到《上》的三分之一。2、《上》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航运消息、商业信息、货价及一部分新闻。相对枯燥单调,可读性不强。《申》很快开设文艺栏目,受读者欢迎。3、《上》极少发表论说。《申》则每天一篇“言论”。而且都发在头版。竞争结果:《上》难以为继,1872年12月31日自动停刊。《申》和《上》的竞争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报业竞争。8.《新闻报》㈠初创阶段1893年2月17日创刊于上海,有中外商人合办。这一阶段的《新闻报》没有特别明显的建树。但有些值得介绍的经营思路:一是每份报纸以低于《申报》的价格出售;二是将自己的发行及地方在苏锡常一带;三是利用一切方法获取广告。㈡福开森时期的《新闻报》1899年11月4日,美商福开森接手《新闻报》。聘汪汉溪为总经理,运用企业化经营方式管理报社,并以《申报》为竞争对象。《新》确定自己的读者对象为工商界,提出“在商言商”、“经济独立”的办报口号,它密切注意商情的报道,努力适应商业需求,使得《新闻报》发行量不断上升。在上海报界成为极具特色的报纸,从而对《申》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当时《申》逐渐实现了出版系列化、企业化,实力日渐雄厚时,《新》也明确提出报纸企业化的口号与之对抗。同时,《新》率先开设“经济新闻”专栏,在商业界赢得了大量的订户。㈢《新闻报》的企业化阶段补第三章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高潮的兴起第一节.国人报刊功能的思考和早期的办报活动1.“澳门新闻纸”我国新闻史上翻译外国报刊的开端。是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时,下令搜集外国人在广州、澳门出版的各种报刊,组织专人翻译澳门出版的外报,借以“采访夷情”,译报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当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报道。所译材料,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称为“澳门新闻纸”。“澳门新闻纸”的出现,足以说明林则徐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了一定认识。2.《昭文新报》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1873年8月由艾小梅创办于汉口。因销路不畅,出刊仅数月。此报现已失传。3.《香港中外新报》前身为《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船头货价纸》作为《孖剌报》的中文版,创刊于1857年11月3日,每周二、四、六出版。内容以船期、货价、行情和广告等商业信息为主,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家以商业新闻为中心的报纸。1864年到1865年间更名为《香港中外新报》,由华人黄胜和伍廷芳主持。是一份商业性报刊。1919年停刊。4.《香港华字日报》前身为《中外新闻七日报》《中外新闻七日报》作为《德臣报》的中文专页,1871年3月11日创刊于香港。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由华人陈蔼亭任主笔。据说该报虽由英人报馆出版发行,但报纸方针与文字工作主要由英国人负责。因此,该报时刻努力体现华人的立场与见地。1941年该报停刊。*《香港中外新报》和《香港华字日报》均由华人主持笔政,可以说是国人自办报纸的学步,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5.《循环日报》我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报刊中第一家影响最大的报纸。1874年2月4日,由王韬创办。该报也是中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它仿西方报纸体列,几乎每天有论说一篇,“中外新闻”栏的头条位置每日登一篇评论。初期多为王韬主笔。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故出变法自强,提倡君主立宪,要求发展民族工业。《循环》开我国政论报章的先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1883年,王韬的政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名为《韬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循环》出至1959年终刊,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6.王韬的办报思想1、办报的目的在于“立言”,即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即指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思想。希望办报既能抵御外侮,又能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文化,以求中国“自强”。2、重视报纸的职能。王韬认为报纸应具有交流、沟通君民与中外信息的作用。他还认为,报纸能“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是国内人能通过报纸学习西方之长,也能用报纸作为与西人交涉、捍卫本国主权的武器。简述王韬在新闻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南师大2007年问答题)7.王韬在新闻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是国人在办报纸中最早的报纸之一。2、他在该报上发表了数百篇政论文章,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同时为中国报界开创了一种以政论为主体的新式报刊。3、他的论说文章独具特色,在内容上倡言改革,直陈时弊,所涉范围极广。许多论说在当时算是惊世骇俗。由于时代局限,他虽然不可能像维新派那样鲜明地提出君主立宪制的主张,但他的确可算是立宪运动的先驱者。4、王韬的政论文体,在形式上冲破了封建的僵化的文章格式,开创了不拘一格直抒胸臆的报刊文风。总的说来,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开创了我国报刊的政论文体。在他的影响下,政论文章风靡一时,形成了我国近代报刊以政论文章为主体的特点,同时他也是我国近代办报思想的启蒙者之一。.政论报刊与维新变法运动中国近代史上曾掀起过数次政论报刊发展的高潮,试论述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及意义,并将其与西方政论报刊做一比较。(南师大2009年论述题)第一次政论报刊的勃兴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紧密相连,办报是维新派变法主张的一个重要内容。由光绪帝的准允,在维新派人士的带领下,办报活动在全国兴起。由于知识分子与报业结合,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中国报纸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中国近代报业蓬勃发展起来。如果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那么由他们所推动而形成的办报高潮则构成了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第一次办报高潮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展开,政论报刊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及海外华侨聚集的地方。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有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技的报刊、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报刊、有通俗报刊、有妇孺报,也有行业报。这众多国人自办的刊物,打破了近代史上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这就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此时的报刊有一些共同点,即报刊以政论为主,新闻反居次席,读者购买报纸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了解报馆的意见而非阅读新闻;此外,报纸与杂志合一,同时,时人重杂志而轻日报。2.《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倡导并出资在北京创办。梁启超、麦孟华为编辑。初创时名为《万国公报》,因与林乐之主编的《万》重名,当年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闻》。同年11月,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该报以官僚士绅为发行对象,隔天出版,形式与京报相同。每册刊登论说一篇,主要内容是宣传变法,提倡创办学校。每期内容还有“上谕”、“外电”等。《中》的出版发行,为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强学会的成立于《中外纪闻》的出版,遭到了在京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查禁,于是《中外纪闻》在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刊。3.《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1986年1月12日创刊,徐勤、何树龄主持。《强学报》与托古以改今制,希望光大维新,人人昌言新法,还提出了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仅出至第三期,便被勒令停刊了。4.《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旬刊。1898年8月8日停刊。黄遵宪主持创办。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内容分为论说、奏折录要、京外近事等栏目。《时务报》出版不久,就因文体新颖,议论独到,见解精辟,很快风靡海内。并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的报刊。《时务报》的发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在《时务报》的宣传影响下,改良派政治团体在全国纷纷建立,维新运动也在各省市先后开展起来,各地维新报纸也纷纷创刊。5.“时务文体”自梁启超始,通俗自由、自成一格的政论文随着《时务报》畅销全国,遂使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时而生,时称“新文体”。因这种文体是梁在主办《时务报》时所开创,故又被称作“时务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1、内容切中时弊,针对当时的政治现状,有感而发;2、打破传统戒律,不守桐城派的章法、义法,自成一家;3、力求平易畅达,以浅近文言文为主,杂以新名词、新术词、民间口语入文;4、感情充沛,赋予煽动性。时务体(南师大2004年名词解释)‘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指出现于现代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文体,王韬等早期改良主义报人曾作过尝试,以梁启超在《时务报》、《新民丛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新民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而慷慨激昂,“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时务文体”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报刊文章有很大影响。梁启超的办报思想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认为要改变中国“受侮”的状态就需要办报,所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之功能。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他使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6.《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1897年4月22日由湖南维新党人创办。旬刊。第21期起改名为《湘学报》。1898年8月28日停刊。唐才常、陈为镒任主编。《湘》以倡导新学、开启民智、培育人才、鼓吹变法为宗旨。系统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主,也宣传湖南新政,传播维新派的主张。7.《湘报》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也是维新派人士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同年9月百日维新失败,10月《湘报》被迫停刊。该报社有董事会。唐才常任主笔,谭嗣同等人为该报主要撰稿人。《湘报》每日出版,内容有论说、奏疏、各国时事等。《湘报》的论说有声有色,锋芒毕露,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封建专制、鼓吹民权平等、宣传西学、宣传变法的文章。此外,《湘报》还大量刊登省内外变法的新闻以及中外报刊对维新运动的评论。这些文章明确地指出中国唯有变法才有出路,同时提出了全面变法主张。由于《湘报》和《湘学新报》的共同宣传与推动,是湖南省成为维新时期创办新政最有朝气的一个省。谭嗣同的办报思想与唐才常并称为“浏阳二杰”。1主张办报求日新。他认为,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中国必须每天跟上时代步伐。因此要在书以外,创办报纸,以求日新。2主张报纸为“民史”、“民口”。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民主性,在新闻传播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9.《国闻报》维新派华北地区重要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人严复。内容上偏重京、津和北方地区的新闻报道,对东南各省新闻不作报道。设有本地新闻、京城新闻等栏目。《国闻报》在北方舆论界堪称一支独秀,对维新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登载了光绪关于变法的全部上谕及维新派上奏的全部条陈,并配有评论为之鼓吹。这些报道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鼓舞维新者斗志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1898年戊戌政变后,《国闻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遇难的消息后,“奉旨”停刊。后卖于日本人。10.《国闻汇编》国闻报馆出版的旬刊。1897年12月8日创刊,只出了六期便停刊了。《国闻汇编》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介绍国外学术著作。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发表了《天演论》和《群学肆言》的部分译文,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进化论的思想。11.严复的办报思想集中体现在《国闻报缘起》文中。1、办报的目的是“开民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2、在各国并立之时,引进外来思想是开民智的主要方法。因此,严复注重引进西学,组织人力收集、翻译外国报刊。3、介绍给国人进化论和社会改良学说,一反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振聋发聩。这种进化论的思想也成为维新人士办报思想的理论依据。12、严复的影响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以进化论为出发点,中国重大的问题,就在于唤醒民众,让中国人意识到这种民族危机,让他们看到中国唯有自强方能自救。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早期的启蒙宣传家,是较早强调通过办报向中国晚清知识分子,介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的维新人士,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和社会改良学说,并取代历史循环论,使之成为维新人士办报思想的理论依据。第三节.梁启超等维新派在港澳及海外的报刊活动1.《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是戊戌政变后唯一幸存的维新派报刊。初为五日刊、后改旬刊、半月刊。有何廷光、康广仁任经理,何树龄、梁启超、徐勤等为撰述。《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保留了不少维新运动的文史资料。1901年1月自动停刊。梁启超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在当时的主要作用,试评述这一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南师大2012年评述题)2.《清议报》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实际主编梁启超。出版后风行海外。《清议报》以强调“清议”与增进国人学识为宗旨,概括起来就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清议报》前后出版3年,共设30多个栏目。第25期开始,在作者栏中第一次出现了“记者”字样,这在报界属首次。《清议报》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发民族危亡的警钟,做救亡图存的呼喊。二是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其旨在尊皇,为实现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服务,但对慈禧等的抨击,却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传播起到了先锋作用,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1901年12月22日,因报馆失火,《清议报》停刊。3.《新民丛报》改良派在海外最重要的一份机关报。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半月刊。该报前期办报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从1902年到1903年,《新民丛报》作了大量的启蒙宣传。它介绍西方学说,政治、军事、法律、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无所不包。同时反对旧的传统道德,介绍一些在当时还很新鲜的资产阶级社会道德观。《新民丛报》的这些介绍改变了中国思想界的闭塞状态,打开了受传统观念束缚的知识分子的眼界,启发了他们民主革命的觉悟,给他们提供了反封建的斗争武器。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尚未自觉承担起这些宣传工作时,《新民丛报》在思想上起到了引导青年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补遗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我国最早刊登新体小说的刊物)、《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改良派在国内的一份重要的报刊)。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㈠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1、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2、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他将社会比之于人,把报馆的作用比作一个人的耳目喉舌。㈡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新民丛报章程》、《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在这些文章中,他思考了报刊职能的问题,提出了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的条件,确立了消息与评论的区别与各自要求,论述了报刊宣传方法。这时报刊的作用被他抬得很高。1、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2、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3、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4、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式——“浸润”和“煽动”。对于两种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3.对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发展与《中国日报》《中国日报》(南师大2006年名词解释)(复旦2009年名词解释)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的机关报。社长兼主编陈少白。其报名取自“中国者中国之中国”之义,排满寓意十分明显。《中》每日4开两张,内容以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新闻与评论为主。创刊之初,言论并不激进。半年后,开始登载排满文章,且言论激烈。主要宣传内容为反清、提倡民权、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历史、支持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斗争,与保皇党的报刊进行论战等。在反种族压迫、反封建专制、反帝国主义的宣传上,该报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阵地,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版式上,《中国日报》也成为时代的先行者。它完全仿照日本报纸,创多栏横排,标题长短不一,版面活泼大方。是中国近代报刊中第一份首开横排分栏的报纸。因此,《中国日报》被国民党报人称为“党报元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日报》不仅是宣传机关,还是革命党南方党务军务的总机关,兼宣传与组织双重功能。《中》出版两月后,又出版约一年的《中国旬报》。《旬报》的“杂俎”专栏改名“鼓吹录”并入《中国日报》,成为《中国日报》的文学副刊,是我国最早的副刊之一。《中国日报》的出版改变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方式,并使革命的宣传从此进入了一个大众传播的新阶段。.上海等地区的革命报刊1.《苏报》案《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由胡璋经营。后因经营不善,于1900年售予陈范。陈范接手《苏报》的初期,《苏报》言论同情变法,1902年以后,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陈范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从同情改良逐渐转向同情革命。1902年冬,《苏报》专辟“学界风潮”栏目,报道并支持爱国学生运动,从此为学界所关注。1903年5月27日,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的章士钊担任主笔。此时《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社的机关报。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每天的《苏报》几乎都会发表一些言词犀利、宣传革命的政论文章。1903年6月9日,《苏报》在“新书介绍”栏中热情介绍了邹容的小册子《革命军》,10日又发表章太炎的《<革命军>序》。6月29日,发表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驳斥康有为只可保皇立宪,不可革命的论调。并在文中称光绪帝为“载湉小丑”。这些大张旗鼓的革命宣传与激烈的言论,震撼了全国,也触怒了清廷,清政府决心镇压革命党人。6月30日,上海工部局逮捕了章太炎等人,邹容自动投案。此时由于章士钊未列入黑名单,所以仍在主编《苏报》,同时还发表了章太炎在狱中所写的《狱中答新闻报记者》。7月7日,《苏报》被封。章、邹被捕后,清政府要求引渡二人。上海租界当局一方面为维护治外法权,一方面也迫于舆论,不敢将二人引渡给清廷,故组成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对此案进行会审。当年12月24日,判决章、邹永远监禁。由于受当事人和时人的坚决反对,1904年5月改判章监禁三年,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至此,这场以清廷为原告的诉讼方告结束。史称“苏报案”。苏报案的发生,打击和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力量,革命派报刊声望大增。苏报案(南师大2007年名词解释)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每天都会有一些言辞犀利、宣传革命的政论文章,后来他们的一些大张旗鼓的革命宣传与激烈的言论,震撼了全国,也触怒了清廷,清政府决心镇压这些革命党人,而向租界提出对《苏报》的控诉。章太炎、邹容等被捕后,清政府多次要求引渡二人,但租界一方面为了维护治外法权,一方面迫于舆论不敢将二人引渡过去,故组成上海租界公审,对此案进行会审。会审以二人获二至三年监禁,《苏报》永远停刊告终,至此,这场以清廷为原告的诉讼方告结束。史称“苏报案”。苏报案的发生,打击和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力量,革命派报刊的声望大为增强。2.“沈荩案”1903年初,记者沈荩将探访所得清政府与沙俄的密约公布于报纸,由此使拒俄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7月19日,清政府将沈荩拘捕,慈禧下令杖毙,造成骇人听闻的“沈荩案”此时震惊中外,革命派曾在上海举行数百人参加的追悼会,表示抗议。外报的舆论反响也很强烈。同时,这件事的发生间接影响到了对“苏报案”的处理,它使清政府引渡和处死章、邹的要求遭到拒绝。3.《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7日,章士钊等创办。此报继承了《苏报》宣传革命的办报方针,被称为“《苏报》第二”。但因内部矛盾,1903年12月1日自动停刊。4.《警钟日报》前身为1903年12月15日“对俄同志会”创办的《俄事警文》日报,蔡元培主编,为拒俄运动作宣传工作。1904年2月26日,改为《警钟日报》,以抵制外侮恢复国权为宣传宗旨。1905年3月25日被强行封禁。5.《中国白话报》1903年12月19日在上海创刊,林白水主编。初为半月刊,后为旬刊,用白话进行革命宣传。该刊特点是注重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民众宣传政治、报道时事。1904年10月8日停刊。6.《中国女报》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创刊,秋瑾自任主编和发行人。《中国女报》以白话为文,月刊。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为宗旨。此报虽然仅出版两期,但在新闻史与妇女运动史上却有其积极意义。简述于右任的办报经历。(南师大2004年简答题)“苏报案”三年后,报刊活动重新在国内形成高潮。于右任就是上海地区推动革命宣传事业的主要人物。他连办四份报纸,为扩张革命声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四份报纸是《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后三者民国后被称为“竖三民”。《神州日报》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张现代化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社长于右任,总主笔杨笃生。该报日出对开3大张,广告与文字各占一半。此报鉴于《苏报》被禁的教训,不明言革命。采用旁敲侧击、迂回
本文档为【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2432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1KB
软件:Word
页数:66
分类:小学语文
上传时间:2017-07-31
浏览量: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