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举报
开通vip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摘要: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童年期较为常见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行为,也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的攻击行为有男女和年龄的差异。同时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了解了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后,进一步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关键词:攻击行为性别差异年龄差异1引言攻击行为(aggressivebehavior)是指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就攻击行为的方式看,它通常划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被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打人、踢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摘要: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童年期较为常见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行为,也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的攻击行为有男女和年龄的差异。同时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了解了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后,进一步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关键词:攻击行为性别差异年龄差异1引言攻击行为(aggressivebehavior)是指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就攻击行为的方式看,它通常划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被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打人、踢人和损坏、抢夺他人财物等;言语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被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骂人、羞辱、嘲笑、讽刺、起外号等;关系攻击则是指攻击者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如为了伤害或控制他人有目的地终止友谊或认同,散布谣言致使同伴排斥或拒绝他人等。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behavior)是儿童的一种主要社会行为,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危害较大。经常受到攻击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紧张、注意力分散、自卑孤僻、厌学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攻击者来讲,攻击他人则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因为攻击行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现象。心理学家韦斯特曾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就被确认为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越高,今后的犯罪可能性越大。也就是说,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行为问题的先兆。2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2.1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一些研究者认为,女性的攻击性低于男性(Ez21。tt,1994:Maeeoby&Jaek一in,1974);而另一些研究者(Cotton,1994:Sheldon&Chesney一1ind,1993)认为性别差异并不存在。但大量研究都表明,男女两性在攻击行为的开端、方式及发展过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①攻击行为开端中的性别差异。1984年Hyde等人的研究表明,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在2一2.5岁时就可表现出来,而且在自然观察的实验情境中比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中更为明显。1997年Loeber和Hya再次验证了这一点,并指出在不同发展阶段(学前期、小学、中学)攻击行为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越来越明显。②攻击行为手段的性别差异。女性的攻击行为更多地是使用间接的和言语的攻击,包括社会孤立、散布谣言和诽谤等手段有效地伤害别人,而男性普遍使用直接的身体攻击。进入小学高年级后,男性比女性更多地采用暴力方式来表现攻击行为,如群体斗殴、袭击、性暴力以及杀人等(Ruettr&Gin,er1983)。还有研究表明,男孩倾向于使用公开的攻击性行为。比如,碰撞和言语垢骂等,而女孩的攻击性行为更多的是间接的,而且其意在损害同伴关系。③攻击行为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女性以反社会行为方式出现的攻击行为比男性的晚,而且这些行为中很多是没有攻击性早期表现的,主要是到青少年期才表现出来。另外,是否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随年龄增长也存在性别差异。男孩之间的攻击性冲突要比男孩与女孩之间的以及女孩与女孩之间的多得多。男孩不仅易挑起更多事端,而且也更易成为攻击的对象,高攻击性男孩因其敌意倾向也常会招致同伴的攻击。在异性间的冲突方面,研究表明随年龄增长,女性所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的异性间冲突比男性报告的多(Caims&Lnais,1994),而张文新等所观察到的却是,随年龄增长攻击行为更多地是发生在同性间,异性间的攻击逐渐减少。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或是被试样本所致,或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所致,或许兼而有之。总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似乎是不争的事实。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综述指出,来自全世界的lno多项研究报告认为,男性无论从身体上还是言语上都比女性更有攻击性,这种差异甚至在两岁多时就可看出。虽然在具体的攻击类型上,性别差异的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可能不太一致,但是认为攻击性行为在总体上有性别差异,基本上为大多数研究所证实。2.2儿童攻击行为的年龄差异许多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在攻击性行为的类型上,年幼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工具性攻击,年长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敌意性攻击。在攻击性行为的起因上,研究发现:3一4岁期间,对儿童进行强制性良好日常生活习惯的训练则成为儿童发脾气以至于产生攻击性行为的诱导因素;4一6岁期间,诱导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同伴之间的冲突。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上,哈吐普认为:“婴儿期和童年早期儿童表现出的攻击主要是对非社会性课题的获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攻击更多地趋向于冲突中以人为指向的攻击”。PSvka和Shuer(1974)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攻击反应次数”与“构想出可解决问题的反应”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负相关的程度随年级的上升有下降的倾向。年龄稍大的儿童,“问题解决反应质量”可能比“问题解决反应数量”更能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有意识的攻击性行为在不断增加。以此推测,其敌意性的攻击也将增加。身体攻击性行为在减少,以往的研究也表明,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身而言语攻击性行为在增多。贬损行为(比如,消极社会比较、批评、嘲讽等。哈吐普也发现对年长儿童而言,能较多导致对其自尊的凌辱与威胁,但对相对较少地引发身体上的攻击性行为;相反,对年幼儿童而言,贬损行为所引起的对其自尊的凌辱与威胁较年长儿童要少得多,但引发的身体上的攻击性行为却比年长儿童要多得多。我国一些学者也在研究中得到类似结论,张文新等在观察研究中还发现,我国儿童由物品和空间争夺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由报复还击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由行为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等社会问题引起的攻击所占比例较少。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大,小学儿童的工具性攻击行为、身体攻击行为在减少,而其敌意性攻击行为、言语攻击性行为在增加。3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导致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呈现多样性;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又有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这些不同的因素导致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呈现多元化。3.1 因生理因素与需求不满足而产生的攻击行为3.1.1 生理性攻击行为近期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所谓遗传,就是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尤其是大脑及其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比如,调查发现,有些儿童具有神经过程过强、情绪容易冲动、认知方式过激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只要遇到适宜的诱发刺激就会滋生攻击性行为。同时,研究还证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不仅人类如此,在关于动物的研究中也发现,雄性动物在受到威胁或被激怒时,比雌性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男女儿童在攻击性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男多于女)。3.1.2 诱惑性攻击行为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同时自我控制能力又比较弱;当外特具有较大吸引力或诱惑力的时候,他们内心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出来,其中一些儿童在外物诱惑下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比如,用强迫、抢夺等手段,把其他同学的物品、玩具、书籍等占为己有的攻击性行为。在这类情境中,他们急切的心情往往导致行为失当;如果这种行为没有被及时发觉而进一步得到强化,就有可能发展为暴力犯罪行为。3.2 因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攻击行为3.2.1 模仿性攻击行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证明,儿童对于电视中侵犯性题材的模仿更为普遍。莱弗科兹等人曾对电视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作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孩在三年级时所看攻击性行为的电视数量和19岁由同伴评定的攻击性行为的等级有显著相关。从我们的调查发现,电视、电影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教给儿童攻击性的行为方式,而且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把攻击性行为合理化、经常化。同时,调查还证明,惯用于使用暴力惩罚孩子的父母,其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言行常常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到教育,而是学会了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3.2.2 认知性攻击行为攻击的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对攻击性行为的调节作用,试图从人类心理活动内部来揭示攻击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Dodge发现,当儿童把自己所面临的消极后果知觉为同伴有意造成的时候,他一般倾向于对同伴做出报复性攻击;反之,如果他认为同伴是由于意外或出于善意的动机而给他造成了消极后果时,他一般倾向于化释其报复动机。调查发现,攻击性强的儿童往往对他人行为的意图不明或误解时,倾向于对对方做出不信任甚至敌意性归因,从而做出攻击性行为;同时,有些儿童由于缺乏处理人际冲突和人际矛盾的基本技巧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常以自身的身体条件和优势地位来处理人际矛盾和冲突。例如,有些小学生在受到教师或家长的批评后,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所在,有时会把自己的怨气、怒气转嫁与发泄到其他同学身上。3.2.3 手段性攻击行为这种攻击性行为只是一种手段,以此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目的与目标。比如,成绩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教师与学生的尊重和重视,但他们对受到尊重与重视的需求却十分强烈。然而通过正常、正当的途径是很难得到满足;为此,他们在课内课外常常做出一些违纪行为或攻击性行为或通过造谣、挑拨离间、唆使打人、恶作剧等行为来引起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在受到教师批评与学生反感时反而洋洋自得。事实上,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引起教师与学生的注意。3.3 因心理与精神不健全因素而产生攻击行为3.3.1 挫折性攻击行为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证实: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儿童也不例外。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受挫折有密切关系,干扰或阻碍其达到目的或意愿所产生的紧张的情绪状态就是挫折。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认为,挫折往往会引起侵犯性情感,挫折与侵犯有密切关系。调查也发现,有些儿童在生活中总是处于劣势地位,如合理的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学习成绩差、教师不喜欢、家长总是指责以及同学的排,都易使儿童受挫折而产生攻击性行为。3.3.2 取乐性攻击行为这种攻击性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快乐。如:高年级的学生见低年级学生年幼好玩好欺侮,就以逗他们哭为乐或强迫他们做不愿意的事情而施以攻击性行为,这些学生往往只顾自己开心而忽视对方的感受。这种现象,教师要及时加以制止,并让他站在对方的角度“将心比心”,他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3.3.3 病理性攻击行为由于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育不论儿童的智力正常与不正常、神经系统健全与不健全、心理健康与不健康都一起学习,因此,病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正常儿童的病态性攻击行为时有发生。如:儿童多动症患者,其行为经常受到压抑、歧视或排斥,就可能产生攻击行为;性格内向孤僻的儿童,一旦他人打破他心灵的“平静”、“孤寂”状态时,也可能产生攻击行为;甚至弱智儿童,其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时,也会实施攻击行为。因此,对于这样的特殊儿童,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4对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4.1教会儿童合理地宣泄烦恼、攻击、挫折、愤怒等攻击性情绪,对于自控能力弱的儿童来说,是点燃其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索。攻击性情绪积聚越多,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弗洛伊德认为,应该鼓励人们不时地表现他们的攻击性冲动,否则积聚到一定水平就会触发暴力性发泄,因而他大力推崇精神宣泄法;攻击的挫折理论也认为,人们一旦为挫折的情境惹怒,愤怒的情绪状态就会作为一种有攻击危险的心理准备而存在,被激起的愤怒情绪必须得到宣泄,才可以有效降低人们的攻击性;而宣泄是一种很好的消除人的怨恨和攻击冲动的方法。因此在社会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允许的范围内教会学生用言语来倾诉内心体验到的攻击性情绪,教会儿童通过从事体育运动、找师长好友尽情倾诉或进行一些没有破坏性的、幻想的攻击行为等方法合理地进行心理宣泄,有助于儿童控制并消除自己的攻击行为。4.2营造氛围,环境育人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若将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置于无攻击性行为的环境中,可以减少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学生的生活环境如果有和谐的气氛,就容易使他们拥有正确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班杜拉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的一系列的出色研究也表明适宜的环境是儿童攻击性行为减少的重要原因。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形成班内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为学生创造交往的机会,在同学间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和睦融洽的氛围,并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形成班集体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学生的积极行为受到集体舆论的支持并得以坚持和发扬,学生的消极行为(如攻击性行为)受到集体舆论的抵制,促使学生努力改正错误。教师还可以安排他们与一些能理智处理问题的孩子多接触、交朋友等。4.3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移情能力越高,发生攻击性行为就越少,反之,发生攻击性行为就越多。根据这个规律让攻击者更多地了解他的攻击行为给对方造成的不良后果,觉察和体验到别人的痛苦,则能有效地减少其攻击性。因此,利用角色扮演法,让那些爱欺侮人的儿童扮演挨打者的角色,让他们细心体验一个被欺侮的心情,想象自己挨打的恐惧、逃避、愤恨、驯从甚至悲伤委屈的情绪反应,并要求将之表演出来。经过这样的多次练习,攻击者就学会了从挨打者的角度想问题,意识到了打架给他人造成的心灵痛苦,从而抑制了自己的攻击冲动。参考文献1刘建榕.不同性别学童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的关系.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张 岚,杨 洋,周春淼.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与矫正.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93王益文,林崇德,张文新.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274郭伯良,张 雷.儿童攻击和同伴关系的相关:20年研究的元分析.心理科学,2003,265吴汉荣,余毅震,徐学俊.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0,86苏科,李菁.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7智银利,刘丽.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8赵建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心理科学,2005,28(4)9刘建榕.学龄儿童攻击行为的追踪研究.中国学校心理卫生,2006,110管红云,王声氵勇,刘治民,陈青山.中国学校心理卫生,2005,11
本文档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仁为贵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1-19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