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

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

举报
开通vip

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附件1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目录第一章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第一节发展基础...........................................................1第二节发展环境...........................................................3第三节指导思想..................................

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
附件1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目录第一章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第一节发展基础...........................................................1第二节发展环境...........................................................3第三节指导思想...........................................................4第四节主要目标...........................................................6第二章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8第一节优化空间开发布局...........................................8第二节建设重点创新试验区.....................................11第三节培育绿色发展引领区.....................................11第四节打造内陆和沿边开放试验区.........................13第五节支持全面小康攻坚区发展.............................15第三章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16第一节实施重大生态工程.........................................16第二节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18第三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18第四节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19第五节健全绿色发展机制.........................................20第六节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21第四章增加公共服务供给...............................................222第一节提升国民教育质量.........................................22第二节健全社会保障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23第三节提高群众健康水平.........................................24第四节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25第五节创新社会治理机制.........................................26第五章打赢脱贫攻坚战...................................................26第一节实施产业扶持脱贫.........................................27第二节支持转移就业脱贫.........................................28第三节实施易地搬迁脱贫.........................................28第四节推进教育支持脱贫.........................................29第五节实施社保兜底脱贫.........................................29第六节实施生态保护脱贫.........................................30第七节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31第六章促进创新驱动发展...............................................31第一节拓展创新领域.................................................32第二节培育壮大创新主体.........................................32第三节搭建创新平台体系.........................................33第四节构建创新体制机制.........................................34第五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35第七章坚持开放引领发展...............................................35第一节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363第二节全面提升内陆开放水平.................................36第三节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37第四节提升区域间互动合作水平.............................38第五节培育多层次开放合作机制.............................39第八章完善基础设施网络...............................................40第一节提升铁路路网密度和干线等级.....................40第二节提升公路网络联通和畅达水平.....................42第三节加快民用航空发展.........................................43第四节加强河流航道和沿海港口建设.....................44第五节改造提升水利基础设施.................................45第六节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47第七节扩展提升信息基础设施.................................47第九章培育现代产业体系...............................................48第一节增强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48第二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49第三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50第四节引导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51第十章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52第一节完善农业基础设施.........................................52第二节优化特色农业结构布局.................................53第三节大力发展安全农产品生产.............................544第四节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55第五节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56第十一章推进新型城镇化...............................................56第一节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56第二节加快培育重点城市群.....................................57第三节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健康发展.................57第四节加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59第五节建设绿色文明宜居乡村.................................60第十二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60第一节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61第二节强化政策支持.................................................61第三节创新完善投融资体制.....................................62第四节健全规划实施机制.........................................631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快西部地区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国家新的发展空间,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第一章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西部地区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也是我国发展重要回旋余地和提升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巨大潜力所在,是推进东西双向开放、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前沿,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十三五”时期,西部地区进入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必须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不断迈向深入,努力开创西部发展新局面。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2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众志成城、砥砺前行,推动西部大开发又迈上一个新台阶。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达到20.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7%。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增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构建,铁路、公路新增里程分别达到1.2万公里和21.5万公里。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内生发展动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稳步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改革创新意识深入人心。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三大战略实施,重点经济区、国家级新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引领效应逐步显现,一批新的增长极、增长带正在形成。经过15年的开发建设,西部地区已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人力资源不断积累,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具备坚实的基础。3第二节发展环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国内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但是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西部地区加快向西开放步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西部地区积极培育和承接先进产能,提升产业层次;国家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西部地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国家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有利于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西部地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要看到,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抵御经济异常波动、防范系统性经济风险的能力仍然不强,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突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西部地区必须贯彻新理念、顺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拓展新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4第三节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引领,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紧紧抓住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两大关键,增强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上取得阶段性突破,在持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巩固边疆安全稳定、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上作出更大贡献,推动西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动力转换。将创新作为推进西部大开发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积极推进各领域创新,加大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拓展新空间,增强西部地区发展新动能。——坚持协调协同,促进有序开发。优化空间格局,培育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带,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配5置,健全城乡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协调协同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建设中增强发展后劲。——坚持绿色永续,建设美丽西部。有序有度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能源资源,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天蓝、山青、水碧的秀美西部,促进国家永续发展。——坚持开放引领,促进互利共赢。牢固树立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的统筹衔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边内陆开放与沿海开放优势互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坚持民生为本,实现成果共享。始终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西部各族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中更有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6第四节主要目标紧紧围绕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努力实现以下各项发展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经济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国差距明显缩小。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创新活力逐步释放。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保障作用有效发挥,一批有代表性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支撑创新驱动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第一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第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壮大,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具有西部特色的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现代化交通网络和比较发达的城乡支干交通网络。民航、水运、通信、环保、管网等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工程性7缺水问题得到缓解。——生态环境实质性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循环、低碳转变。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划定,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基本建立,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长江上游等重点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成效。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碳排放强度继续显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医疗卫生、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人均预期寿命增加1岁。现行国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专栏1:西部大开发“十三五”主要规划指标类别指标2015年2020年属性经济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921054000预期性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4501920000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2.5>4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8.754.0资源环境耕地保有量(万亩)—67900约束性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50.653.6森林覆盖率(%)18.519.1湿地保有量(万亩)44850448508社会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686826000预期性人均预期寿命(岁)74.575.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9.710.5贫困发生率(%)10<3创新能力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1.2>2预期性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7>5.5科技进步贡献率(%)47.755第二章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围绕新发展理念,在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发展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一批主题特色鲜明的试验区和示范区,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协同发展新格局。第一节优化空间开发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以重要交通走廊和中心城市为依托,着力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调协同发展的增长极,构建以陆桥通道西段、京藏通道西段、长江—川藏通道西段、沪昆通道西段、珠江—西江通道西段为五条横轴,以包昆通道、呼(和浩特)南(宁)通道为两条纵轴,以沿边重点地区为一环的“五横两9纵一环”西部开发总体空间格局。加快以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珠江—西江、天山北坡等重点经济区为支撑的核心增长区域建设,推进兰州—西宁、呼包银榆、黔中、滇中、川南、藏中南、酒泉—嘉峪关等次级增长区域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若干新增长极。把沿边重点地区培育成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专栏2:“五横两纵一环”总体空间格局五横:陆桥通道西段节点城市:渭南、西安、宝鸡、天水、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哈密、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伊宁、库尔勒、喀什、若羌、和田。京藏通道西段节点城市:呼和浩特、银川、白银、兰州、西宁、格尔木、那曲、拉萨。长江—川藏通道西段节点城市:重庆、泸州、宜宾、成都、雅安、康定、昌都、林芝、拉萨。沪昆通道西段节点城市:铜仁、凯里、贵阳、安顺、六盘水、兴义、曲靖、昆明。珠江—西江通道西段节点城市:梧州、贵港、南宁、柳州、来宾、崇左、百色、曲靖、昆明。两纵:包昆通道节点城市:包头、巴彦淖尔、银川、白银、兰州、陇南、广元、绵阳、德阳、成都、西昌、攀枝花、楚雄、昆明。呼南通道节点城市:二连浩特、呼和浩特、榆林、延安、西安、安康、重庆、遵义、贵阳、都匀、河池、桂林、柳州、南宁。一环:沿边重点地区:防城港(东兴)、凭祥、龙邦、勐腊(磨憨)、瑞丽、腾冲、河口、孟定、亚东、樟木、红其拉甫、喀什、和田、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布尔津、策克、甘其毛都、二连浩特、珠恩嘎达布其、满洲里。10图1“十三五”西部开发空间格局11第二节建设重点创新试验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着力推进创新试验,发挥创新集聚和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西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推进四川、西安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创新示范高地。支持兰州等高教与科研资源相对密集地区完善创新体系和创新制度环境,推动产学研紧密融合。研究在西部选取若干具备条件的区域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路径新模式,促进国防经济和地方经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攀(枝花)西(昌)、包头、崇左等稀土(钒钛)综合利用创新示范区建设。研究选择典型资源富集地区创建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试验区。支持甘肃兰(州)白(银)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深化与上海张江等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合作。推动杨凌、璧山、宜宾、南充、石河子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两江新区、贵安新区、中卫、呼和浩特、延安等开展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等建设试点。探索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若干承接区域科技转移示范园区。第三节培育绿色发展引领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依据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合理确定空间开发强度,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国土综合整12图2绿色发展引领区13治,促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把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等建设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发展引领区。优化创新资源富集区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加强经济增长极等重点开发区域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西部地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建设三江源、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等国家公园。探索打造三江源、祁连山等一批生态补偿示范区。支持赤水河流域、三峡库区发展生态经济,支持重庆、四川南充在嘉陵江流域综合保护开发中先行先试。支持西安浐灞生态区探索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第四节打造内陆和沿边开放试验区深入推进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着力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和成都、西安、昆明、南宁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支持建设宁夏、贵州等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快重庆两江、甘肃兰州、陕西西咸、贵州贵安、四川天府、云南滇中等国家级新区发展,在符合条件的地区新培育若干国家级新区、临空(港)经济区,优化布局一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兰州国际港务区、乌鲁木齐港务区、重庆国际物流港、成都国际铁路港、毕节国际内陆港等功能区发展。有序推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动中国—新加坡(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14图3内陆和沿边开放试验区15深入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推动内蒙古面向俄罗斯、蒙古,新疆面向中亚,西藏面向南亚,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广西面向东南亚开放,深化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合作。集中力量加快广西东兴、凭祥,云南瑞丽、勐腊(磨憨),内蒙古满洲里、二连浩特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培育若干新的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加快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第五节支持全面小康攻坚区发展采取有力措施扶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存环境较差、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的困难地区加快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完善支持政策,加快陕甘宁、左右江、川陕等革命老区建设。统筹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促进产业衰退地区振兴发展,全面开展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支持资源枯竭城市、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等区域转型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确保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比重继续增加,支持人口较少民族整村整族脱贫,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各族人民福祉。积极推动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等地区加快发展。未列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民族自治县,由其所在的省级人民政府在职权范围内比照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予以扶持。16第三章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永续发展。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第一节实施重大生态工程通过固坡、复土、造林,修复因自然灾害、大型建设破损的山体和矿山废弃地。继续加强农田林网营造和村镇绿化建设,提高农区和绿洲防护林体系综合防护功能。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全面停止国有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停止集体和个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推进深远山林业职工搬迁和林场撤并调整工程。对25度以上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严重污染耕地以及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建设河西走廊、天山北坡谷地、南疆河谷荒漠绿洲防风固沙林和黄土高原保水固土林,横断山脉水源涵养林以及长江、珠江上游防护林。在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干热河谷地区封山育林,在西北地区和内蒙古开展工程固沙治沙和封禁保护,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在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上游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加快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与综合治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柴达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17专栏3:重点生态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调整省级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对25度以上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工程。优化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内容,扩大工程实施范围,适当提高中央投资补助标准。安排草原围栏任务1.5亿亩、退化草原改良4000万亩,建设人工饲草地500万亩、舍饲棚圈30万户,开展岩溶地区草地治理500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工程区内森林管护,加快营造公益林;强化中幼林抚育,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着力培育后备资源,改善林分结构,增加森林蓄积量。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管护能力建设。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完成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天地一体化监测核查体系,开展资源本底、生物多样性、外来入侵物种、保护绩效和管理机构状况等调查评价,有步骤地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的居民和单位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针对西部地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及其周边符合条件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湿,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恢复和重构湿地生态系统。石漠化治理工程。继续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重庆等省(区、市)岩溶石漠化地区开展石漠化治理,恢复林草植被,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水土保持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治理为重点,以生态修复为突破口,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加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加大对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力度。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湿地封育1413.6万亩,沙化土地治理153万亩,封山育林120.5万亩,人工造林249万亩,退牧还草6150万亩,黑土滩治理545万亩,开展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封山育林与水源地保护111.6万亩,沙漠化土地治理5.1万亩,湿地保护与建设446.5万亩,沙化草地及黑土滩治理319.5万亩,开展水土保护工程和冰川环境保护工程及科技支撑。柴达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面积22.1万平方公里。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工程。建设优质稳定多年生人工草地,配套建设饲草储藏库,推广应用饲草播种加工贮运机械,治理1750万亩已垦撂荒草原。工程。加强南疆等地区盐碱地治理。强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地保护管理,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湿地保护和退耕还湿,到2020年恢复退化湿地并适当扩大湿地面积。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完善支持政策,改18进管理方式,提升工程实施效果。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根据牧区发展和中央财力状况合理提高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第二节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等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保障生态产品产出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结合脱贫攻坚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坚持中央引导、地方为主,推进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探索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多元化补偿方式。探索开展长江中上游省际水环境生态补偿、高原生态补偿等试点。加强顶层制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立生态保护补偿部际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和落实各项任务。第三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长江干流和乌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环境保护,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保护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大黄河上游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力度,启动实施黄河白银段和宁夏段、甘肃“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渭河源头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霍尔果斯河、湟水河、雅鲁藏布江、金沙江、岷江—大渡河、怒江、澜沧江、红河、西江、19嫩江等重要河流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加强额敏河、克鲁伦河、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疏勒河、清水河等河流以及青海湖、滇池、洱海、抚仙湖、草海、瀛湖、乌梁素海、呼伦湖、贝尔湖、艾比湖、博斯腾湖、沙湖、腾格里湖等湖泊综合治理,推进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加大黄土高原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三峡库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开展水污染防治,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全面推进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等水源地环境整治,加强供水全过程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重点对天山北坡、吐(鲁番)哈(密)盆地、河西走廊等地区实施地下水保护和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实施土壤和水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治理与修复、水污染治理试点。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实施成渝城市群、乌鲁木齐区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继续推进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和无机废弃物收集转运。第四节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节约集约利用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和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全面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将能耗指标控制在20国家约束范围内。促进煤炭、煤电、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磷化工等行业绿色循环低碳高效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对环保、能耗、安全生产达不到标准的,对生产不合格或淘汰类产品的企业,依法依规有序关停退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推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支持甘肃白银开展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试点。推进煤矸石、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农作物秸秆、废弃农膜综合利用。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不断降低碳排放强度。第五节健全绿色发展机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推动环保市场发展,开展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快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信息21公开等制度,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信贷试点,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把环境保护与治理纳入政绩考核。大力推进环保、节能、低碳、节水、可再生循环等绿色产品认证,开展西部区域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活动。第六节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综合防范能力。加快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与服务、风险管理、工程防御、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区域联防联治等能力建设,加强部门间应急联动。开展灾害易发区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对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和综合治理。对威胁县城、集镇和人口密集区等重大山洪地质灾害实施治理,对威胁农村居民的小型山洪地质灾害实行除危排险和搬迁避让。编制社区自然灾害风险图。统筹搞好农房抗震改造。加大基层救灾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支持力度,加强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推进西部地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集成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大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知识普及力度。继续做好鲁甸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升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22第四章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履行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力争到2020年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第一节提升国民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推动西部地区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加强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建设,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推进城乡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体育运动、艺术活动、信息化设施。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建、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统筹做好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继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省级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等工程。加强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有条件的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继续提高重点高校西部招生比例。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向西部高校倾斜。加快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支持民族院校建设。23第二节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就业优先,在西部地区地(市)级以上城市建立一批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工提供管理服务、权益维护、文化教育、党团活动等基本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合理调整西部地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健全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失业保险金等待遇发放标准,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到2020年力争将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完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措施,逐步实现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健全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提高工伤保险统筹层次,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开展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试点。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有效保专栏4:教育重点工程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继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中西部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设置首席教师岗位,遴选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担任,负责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乡村教师为重点,对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骨干校(园)长进行专项培训。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西部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促进优势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西部地区教育资源整体水平。支持西部高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促进高校改善基础教学实验条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支持建设一所地方高水平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24护职工的职业健康权益。加大西部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建立跨区域养老服务协作机制。支持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西部地区精神卫生社区康复试点。第三节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西部地区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强化一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医疗系统对口支援,扎实做好全国三级医院(含军队和武警部队医院)与西部贫困地区县级医院一对一帮扶工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护人员专业培训,提高床位利用率和县域内就诊率,加强流动医疗车等移动平台配置。稳步提升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建设西部地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和省级远程医疗服务平台,鼓励建设覆盖县级以上医院的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全面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设置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急救中心。加强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推广应用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构建西部地区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现代化治理体系、国门生物安全体系、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发挥西部地区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资源优势,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持续提升基25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专栏5: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重大工程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县级医院业务用房和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建设,加强部分县级医院设备配置,提升专科诊治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开展乡镇卫生院(计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建设,支持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开展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牧区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工程:支持以省为单位统筹建设省、地市、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加快信息惠民工程建设。医疗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程:加强住院医师等规范化培训。医疗卫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建设工程:支持三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科研能力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改善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支持省级中医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省、局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室建设。实施中药民族药标准化行动计划。健康城镇项目:主要包括卫生城镇创建、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试点、农村改厕、病媒生物监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饮用水卫生监测、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农村环境卫生监测等。重大疾病防治项目:主要包括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血液中心、地市级中心血站和省级职业病、传染病、地方病、结核病等防治机构建设,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包虫病、布氏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防治,精神疾病防治,重点职业病防治和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等。健康妇幼项目:包括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危重孕妇和新生儿急救中心能力建设、基本生育服务项目、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国家免疫规划、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生殖健康关爱行动等。第四节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不达标设施提档升级,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统筹设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强文物维修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石窟壁画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对西部地区基26层文化队伍的培养和扶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农村电视维修服务网点建设,加快推进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增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制作、译制和传播能力。到2020年实现高质量广播电视户户通。继续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构建和完善西部地区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体育事业。第五节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加强和创新西部地区城乡社会治理机制建设,完善乡镇(街道)社会治理结构,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社区自治机制。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加快推广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市场化办法,满足城乡群众差异化服务需求。推进西部地区社区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稳步扩大覆盖面。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落实消防等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城镇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第五章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针对不同贫困类型分类施策,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西部地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27第一节实施产业扶持脱贫把精准扶贫和贫困地区开发结合起来,立足当地优势资源,精准选择产业、对接项目,实现就地脱贫。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支持贫困地区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生产高附加值安全农产品。加强贫困村交通道路和宽带信息网络建设,畅通农村流通渠道。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支持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效带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稳步推进水电开发,探索开展水电扶贫试点。加大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科学开发的支持力度,打造特色非金属矿产业园区。贫困地区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对贫困乡村旅游业发展给予重点支持,以精品景区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鼓励在光照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因地制宜实施光伏扶贫工程。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扶贫农业保险、小额人身保险等有针对性的扶贫保险产品,扩大贫困地区农业保险覆盖面28和渗透度,提高保障水平,增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产业抗风险能力。第二节支持转移就业脱贫支持处于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增加转移就业培训投入,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实用技术培训体系。建立和完善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统筹做好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引导农村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和外出就业。完善劳务输出与输入地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对接机制,逐步解决转移就业人口返乡养老问题。开展专项行动计划,2020年前力争使困难家庭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农牧民和转岗职工等重点人群都能免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第三节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对居住在地质灾害频发、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具备基本生产发展条件、“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区、地方病多发区的贫困人口,按照群众自愿原则,应搬尽搬,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根据安置地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安置规模。根据搬迁群众自身技能水平和安置地实际条件,多形式、多渠道配置安置资源,积极完善配套政策。培育增收产业,发展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多渠道增加搬迁群众财产性收入,不断优化收入29结构,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脱贫。第四节推进教育支持脱贫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教育经费继续向西部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完善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政策,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国家资助政策。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探索完善职业教育扶贫机制,推进职教集团对口扶贫模式。继续实施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建立政府、社会、学校、社区(村)、家庭共同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体系。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双语教育。第五节实施社保兜底脱贫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保障机制,引导专栏6:教育支持脱贫项目鼓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通过新建、改扩建、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开展巡回支教等方式,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统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等义务教育项目资金,集中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试点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对地方试点给予奖补。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支持西部贫困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职业教育扶持计划:在西部地区重点扶持一批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让青年学生真正掌握谋生技能。30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推动落实对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补贴的政策。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加强对重点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的综合防治。加快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推动建立健全低保标准与物价水平联动机制,把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家庭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健全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继续实施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项目,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就业扶持力度。第六节实施生态保护脱贫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坡耕地综合整治、退牧还草、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加强贫困地区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态保护补偿,增加生态公益岗位,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实现就业脱贫。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林业生态护林员工作。31第七节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的引领示范作用。以闽宁协作模式为样板,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与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对接机制,确保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精确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注重发
本文档为【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lenvis198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9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8-08-10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