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尊曾于此-十一面观音密法(海云继梦和上)

本尊曾于此-十一面观音密法(海云继梦和上)

举报
开通vip

本尊曾于此-十一面观音密法(海云继梦和上)本尊曾於此-十一面觀音密法海雲繼夢解密目次目次 1本尊曾於此-十一面觀音密法上編【一】 1一、常無此相 1二 急著想成就,就修十一面觀音 5三 介紹三密、四曼、六大等密法名相 10四 慈悲與智慧的鍛鍊 14五 發菩提心與灌頂 19六 十一面的意義 23七十一面觀音怎麼修? 28本尊曾於此-十一面觀音密法下編【一】 32一 “轉凡成聖”前先“轉破成全” 32二 十一面其實是一面 34三 一帖...

本尊曾于此-十一面观音密法(海云继梦和上)
本尊曾於此-十一面觀音密法海雲繼夢解密目次目次 1本尊曾於此-十一面觀音密法上編【一】 1一、常無此相 1二 急著想成就,就修十一面觀音 5三 介紹三密、四曼、六大等密法名相 10四 慈悲與智慧的鍛鍊 14五 發菩提心與灌頂 19六 十一面的意義 23七十一面觀音怎麼修? 28本尊曾於此-十一面觀音密法下編【一】 32一 “轉凡成聖”前先“轉破成全” 32二 十一面其實是一面 34三 一帖剛猛的藥劑 36四 透過咒語和字母,鍛煉置心一處 38五 持咒有哪幾種方法? 40六 十一面觀音,敲碎你的面具! 42七 修法上的疑惑 44八 帶入真實法 47本尊曾於此-十一面觀音密法上編【一】一、常無此相華嚴密法這一會所談十一面觀音修法,乃屬華嚴宗的密法法門。華嚴宗密法即是傳統所謂禪、凈、律、密的“密”,而非藏密的密,然而當這個“密”後來演變成顯密合一時,也已經不是禪、凈、律、密的“密”;若要說明其過程,便牽涉到整個密教歷史。密教歷史多以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大廣智不空)作為分水嶺,在此之前稱為早期的密教,那是尚無完成的理論系統,這到開元三大士為“金剛界”和“胎藏界”建立起理論系統之後,也就相當於建立起唐密(純密)了。到了北宋,這部分尚稱完整,南宋以後則演變成顯密合一,其後再淪為民間信仰,那就更加看不清楚了。一般人家裡要設佛堂,都會問師父,佛堂這樣設對不對?其實,都對,也都不對。怎麼說呢?你問的那個師父其實也不懂,反正就叫你把佛像擺上去,弄兩個花瓶,插個萬年青或鮮花,再擺上一對紅蠟燭或點兩盞紅燈。禮數較周到的,還會請師父去開光安座、灑凈,心理安慰一下,然後包個紅包給師父,就算大功告成。之後呢?反正一切無常嘛!生病、不如意叫業力,病好了叫菩薩加被,如此稀鬆平常過一輩子。比較用心的人,會明白這叫“顯密合一”,顯,是指吃飯睡覺,密,是指佛堂擺在那裡,到底對不對就不知道了。一般老百姓的人生如此便了,有事發生時有佛堂依靠,所以一定將佛堂設在家裡最重要的地方,而那雕像也是最重要的。然而我們的信仰,卻也逐漸由此產生偏差,流於民俗。要留意啊!當顯、密合一而開始流於普遍的民間信仰時,亦是佛教基本教義逐漸下降之時,已經喪失了根本真實義。現在很多人都不照規矩修,講得頭頭是道,把自己說得比釋迦牟尼佛還偉大,其實全然是自己胡亂剪貼出來的雜訊,完全脫離了佛陀的教義。我們希望將各位導回純密的立場,而不是雜密;顯、密合一的情況是可以導回純密的,各位必須有此種認知。我們談的重點是十一面觀音。十一面觀音的法脈,在整個純密架構之前(也就是在開元三大士之前),已經在中國普遍流傳,而且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從胎藏界的蘇悉地院中,即可見到此一情況(十一面觀音是在蘇悉地院裡面)。修十一面觀音法是一切成就的意思,但這個一切成就的本義,並非在胎藏界裡,它在印度形成後,便一枝獨秀地奔馳於法界中。換言之,胎藏界的思想和理論未傳到中國之前,十一面觀音已經先到了。這是根據當時的記載與傳說,現在也無從考證起,各位如果有興趣,可以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唐朝初年,法藏(賢首國師)在長安修這個法,他是以十一面觀音代替華嚴三聖毘盧遮那佛的正法輪身。後來,他奉命到北京修法(在當今的潭柘寺),對抗契丹軍隊。我們已無從得知他在那裡怎麼修這個法,可是歷史上確實記載了此事。從初唐到開元年間,時序相差約一百多年,這說明了此一法門在賢首國師修法之前即已存在,換言之,開元三大士尚未到達中國前的兩、三百年間,十一面觀音法早已經在中原地區普遍展開,至於普遍程度如何,我們不得而知。既然賢首國師修這個法,那就表示宮廷裡有這個法,所以將相宰官們也應該都接觸得到。唐太宗、武則天是否曾修過這個法,史無記載,但賢首國師確實曾以此法對治瘟疫、水災、旱災與戰爭。記載中清楚地告訴我們說,當時十一面觀音法已經很普遍地被運用。由此可知,十一面觀音的作用很早就被發揮了。賢首國師的修法是將十一面觀音當成毘盧遮那佛的正法輪身。事實上,十一面觀音是三身合一:第一面是自性輪身,其他九面則涵蓋了自性輪身、正法輪身和教令輪身;息災、降伏幾乎都是用左邊紅臉這一面,透過教令輪身起作用,所以修法時和這三個紅臉關係匪淺,不是讓他坐在那裡就好了,還要用紅胭脂把他的臉擦一擦。我們不談十一面觀音法在唐密裡的地位如何,而必須留意其在歷史上的成就與作用。尤其,它是華嚴三祖賢首國師修密的主要法門,這對華嚴子孫來說非常重要。當然,我們深入探討這個法門,相對也會產生一種相應與親切感。“尚未完全瞭解金剛界與胎藏界之前,能否單獨專修此法?”這恐怕是大家很在意的問題。在修學過程中,亦常有人提到傳承這個重要的特質。藏密很重視傳承,其之所以如此,乃因其政教合一,所偏重者其實是政治方面的傳承,鞏固政治上的地位往往比法上的地位來得重要。其法的傳承,如今已不復往昔,早期被認證的一定得在四、五歲左右經坐床大典而受肯定,現代常常有那種三、四十歲被認證為法王的,像中了頭彩似地;他在紅塵裡沉浮三、四十年,一朝變法王,當然如中樂透彩。樂透只領一次,但認證法王攸關一輩子,福報大如天啊!這時會發現,它的政治意味已然消失,在法的推動上卻具有一種特別的祈求,這是完全不一樣的。話說回來,在密法修學上,傳承究竟重不重要?當然很重要!但,不是你所想像的那種。法的傳承和人的傳承不同。就真理的立場而言,“法”的傳承比人的傳承重要,而就佛教文化與禮儀來說,“人”的傳承重要性則淩駕於法的傳承之上。人的傳承不一定要有法,只要有文化的傳遞和儀軌的交接就可以了。昨天在教禮佛時,拜三拜其實很簡單,難就難在有人第一拜之前要先問訊,有人不問訊。第一拜之前到底要不要問訊?這是個問題沒錯,但根本不重要嘛!問訊也這樣拜,不問訊也這樣拜,可是偏偏有人會一直計較。既然有人計較要或不要,可見都可以不要,因為那個標準是人訂的。既然是人訂的,所以會隨時空、歷史等因素而變化,這就是人的傳承,不是真理。就初學者而言,人的傳承很重要,然其重要性並不在於密法,而在於佛法,因為佛法的要求乃是正知見。要知道,所有密法都是印度教衍生而來的,要把印度教的東西引到佛教當中,知見當然很重要了,否則沒弄好,仍屬印度教的知見。你所學的究屬印度教還是佛教,傳承扮演了重要的關鍵。記得喔!修法本身是印度教的,而非佛教本然的東西。這時,人的傳承很重要——假如是佛教的師父所教,基本上,你的知見仍來自於佛教而非印度教,不管他稱作大師、法師、上師、或仁波切、法王等等,都不重要,反正是從佛教來的傳承,知見屬於佛教,那就對了。修法本身及修法後所起的作用無分軒輊,因為佛教這一幫人本來就是印度教那一幫人搬過來的。這兩幫人馬其實互不相涉,走在佛教裡的只知佛教而不知印度教,反之亦然。如果這樣,那就無從比較起了,除非兩邊都學,否則但從語言文字上看不出來。所以一談到密法傳承,由誰嫡傳來的並非重點,因為“知見”都傳承自釋迦牟尼佛,但“手段”卻是從印度教汲取而來。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揀別所學密法是否正確?這一點比較重要。佛教當中,師父的知見是否傳承自佛陀的教法,這才是揀別的標準。跟人學沒錯,只要教的人法上的知見正確,那就無所謂了。假如其法上的知見有問題,那麼教來教去多半也有問題,因為他在根本上已經出問題了。所以歸根結柢,我們重視的仍是法的傳承,人的傳承則端看其知見的正確與否。這個前提弄清楚了,想要精進才可放下一切,安心自在,否則搖鈴怎麼搖,姿勢優不優美,杵要怎麼拿……你會跟著團團轉。東密和藏密的搖鈴法不一樣,有一派非常重視動作的優美,另一派卻像武士道。然而真正的重點,其實在於知見上。我說過,基本的壇城架構起來,透過它,局勢自然形成,你在修法上若是用功得力,結果必然會產生。而心性、人格如果不健康,最後肯定出亂子。人格有瑕疵的人,對於任何正知見幾乎都難以接受,他唯有一己之知見,而無法體會正知見與邪知見的不同。這種人已有精神疾病的傾向,只是嚴重與否的區別而已。那人格健康者,能夠察納別人的意見,而透過擇法覺分的標準去判斷、審查,這一點是很重要的。若無擇法覺分的能力,很難判斷出正確的知見。怎麼判斷正知見?你來跟師父學,首先一定叫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語言上這樣講沒錯,實際的重點則在於其指導的過程帶著什麼樣的心態,這是決定知見的地方。總括而言,它有三個基本原則:第一,絕不傷害眾生;第二,絕不欺騙眾生;第三,不讓眾生迷信。三者總結起來自由一個標準,就是學佛沒有副作用。修了老半天沒成就,已經夠倒楣了,還有什麽副作用嘛!想想看,釋迦牟尼佛百千萬劫勤苦修行,目的是要饒益眾生,他的法哪有可能讓眾生產生副作用?像我這麼笨的人來學,有沒有成就不管,至少也不會有副作用。學佛修行若修出了副作用,還真是不可思議!會有這種感情況,肯定你是修錯了,不然就是人格、心性不健全,因此我們才一再強調必須有正知見作為基本前提。你以為學佛、打坐,只要置心一處就能離地三吋?學佛的目標不在這裡,或許會有那種成就,但也是不小心產生的副作用,但那絕不是目標。有人說,在某某道場打坐,大家都在禪堂空中飛來飛去,很厲害喔!那絕對不是佛教,真正的佛法不教這些,用功時偶爾不小心跑錯了,倒是有可能。古代很多大德閉關,長老用封條把門封住(不是打叉叉,而是封三條線),出關時,封條拆掉才可以出來,這是很正式的一種行法。有的人,門明明封著,可是人跑得出來,卻進不去。怎麼跑出來的,自己也不知道。那是不小心產生的一種副作用;“心定”,在定中確實可以獲致這種神通力,然而絕不是刻意修為的。修行過程中,這算是額外的獎品,但因為不是專修這種神通力,所以不小心產生後,要再進去就進不了。這類情況在公案裡很多,最近一個就是寫《楞嚴經講記》的天臺宗大德圓瑛法師,他也是在關房裡,突然想到某事就跑出去。出來後,人家問他:“你不是在閉關嗎?”“對啊!我在閉關,怎麼跑出來?”封條還在,怎麼跑出來的?可是要再進去,想盡辦法就是不行。神通不是學佛人的目標,我們不否認有神通,但佛教的本質不鼓勵學那些,基本上它們不屬於佛教的東西。學佛不會有副作用,但如果一心想學神通,肯定會有不好的副作用,往往會有走火入魔的狀況。學佛不會走火入魔,假如修密法修到走火入魔,那麼不是指導者有問題,就是你本身的心性不健全。我們的道場不會指導這些,提供各位的修法絕無副作用,無有傷害、不欺騙,亦不迷信。它也會有某些不可思議的境界產生,但不必在意,那些純粹是自然而得的。假如你已經了生死。解脫了,可是壽命還長,沒事搞點兒小神通玩玩,倒也無所謂。不過提醒各位,千萬不要自認為“我已經解脫了!”一旦心裡還有“我已經解脫了!”那就表示尚未解脫。有個人這麼說:“我很能幹,看你怎麼用我?”其實,真正能幹的人不會多說,他會發揮聰明才智融入那個族群。那種要等人來用才能起作用的聰明才智,跟石頭沒兩樣。在一個團體裡,真有才華者,會讓對方很自然的重用。同樣的,一個已成就者不會矜誇本身的成就,當他已經解脫自在時,自己就清清楚楚了,否則便是尚未成就嘛!成不成就又不是自己打一張證書就算數,已成佛者要證明已成佛、已開悟者要證明自己已開悟嗎?沒必要嘛!佛法不會給你這些。不管來修禪或學密,受訓一段時間後,道場也會給你一張證書,但那只是證明你受過訓練,並不表示你已證阿羅漢。證阿羅漢不必證書啦!受訓成績的好壞,只證明在有為法中的聰明才智如何而已,跟法身慧命的成就無關。就整個傳承而言,華嚴道場提供的密法絕對正確,完全符合佛陀真理的傳承、法的傳承。你不用擔心師父的師父是誰?他的密法從哪裡修來?告訴你,都從釋迦牟尼佛那兒來,就真理或法的知見來說,都很可靠,不必起疑;信不能建立,修什麽法都難以成就。今天有這樣一個密法提供給各位,如法修行就對了,你絕對可以成就,而且不會有副作用。我說過,只要你聽了一節課,“想”依教奉行,記得喔!“想”就算數,絕對度你到成佛!假如你聽完以後還懷疑:“是這樣嗎?”那你自己去算,因緣可是要等很久才會再來的。假如聽了以後不但想學,而且馬上採取行動,那麼這輩子絕對可以成就。密法怎麼修學?首先的自行摸索啊!師父會開導,但其餘得靠自己修。我們只能說,在這個法海裡,絕對沒有副作用,用功多少,就獲得多少,一切的殊勝和不可思議,完全取決於你。談密法之前,必須先為各位在社會上可能獲得的一些佛教雜訊做一番釐清。有的人只要一談到法王,“喔!好厲害!”賣房子來供養都可以;至於師父,“那就只是師父而已嘛!”假如有這種分別心還會成就,那也只好任由你到那個世界去。基本上,來這裡,就必須先把內心的種種葛籘剪除掉。此外,密法裡有很多符號,我們也必須先為各位講清楚,首先提出三個來說明。圖一是我們華嚴道場密法的一個基本商標。在胎藏界裡,這是指佛法身的狀態。你問佛長什麼樣子?佛,無形無相、無聲無嗅,然而爲了要讓你明瞭,不得已只好畫圖案給你看了,但那究竟只是一種象徵而已。底座是一朵蓮花,上面有個三角形,三角形裡有個卍字,其頂端也有個卍字。古代的卍字畫法和今天不同,都有一點彎角。這個三角形表佛陀的萬德莊嚴,所以裡面有個卍;外面頂端的那個卍,則表內在自性的性德向外饒益眾生,無遠弗屆。你看三角形外面圈圈很多,那叫背光;佛陀本身的性德光芒萬丈,光明遍照,都以背光來形容,而背光就是起作用的意思。一個蓮花,一個三角形,三角形代表三寶、三法印的意思。裡面中間那個卍字則代表萬德莊嚴,其實就是空性,所有的通通一體融攝於其中。既然是空,又哪有相?圖一太抽象了,所以產生第二圖案。圖二的圖案中也以蓮花表示清淨,但較特別的是,它透過具體的東西來表達。蓮花上有一個五鈷杵,五鈷杵及金剛杵,“五鈷”代表了五方佛,亦即一切圓滿之意。後有一座塔(窣堵波),稱作南天鐵塔,鐵塔內講胎藏界,鐵塔外講金剛界,這就把一切法界的因因緣緣統攝在裡面了。外面再畫一個背光,背光是指起作用,讓它佛光普照,這部分顯得比較具體了。這個塔要畫成什麼樣子並不重要,事關個人藝術天分罷了,藝術天分高一點可以畫得更漂亮;塔是什麼樣子,只是藝術造型的問題。傳統造型如此,你是否要別具一格,另出機杼,這是個性差異的問題,無所謂。總而言之,就是透過它來表達毘盧遮那佛的一個狀態。毘盧遮那佛又有進一步被擬人化的情況,那就是第三個圖——五輪塔。五輪塔指的就是金胎合曼,頭、臉下來有個手印,上面三角形的手印是金剛界毘盧遮那佛的手印,再下來則是胎藏界毘盧遮那佛手印,它將金剛界與胎藏界的佛倂在一起,故稱“金胎合曼”。它把人拆成五部分,重點還是在這個塔上面,所以你看得到五輪塔,卻可能看不到人。我們有個五輪塔的法門,這個法門事實上包括了整個密法的大法。但這並非今天要談的主題,只是先約略讓各位明白,相是如何從本體中演化出來的。人的腦筋需要具體的圖騰作為依賴,事實上,圖騰不是必要的,只是一個方便法而非真實法。真實法沒有這些東西,可是這樣講似乎又太武斷,因為既然沒有這些,為何又要畫出來?可見也是“有”,只是此“有”乃是一種“有為法”,是它起作用之後的。真實法不強調這些,可是隨著因緣轉化,這種狀況無可避免,後來演化、起作用的面向更廣大,擬人化佛像的出現也勢不可免了。所以,我們大殿這尊佛,你說是釋迦牟尼佛也對,說是毘盧遮那佛也沒錯,因為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是變化身。他實際的長相是那樣嗎?當然不是!他是印度人,所以應該是印度臉相,而不該是中原人這種肥肥嫩嫩、白白胖胖的形相。另外這尊是胎藏界的毘盧遮那佛,他的手印是這樣,另外還有一尊金剛界的大日如來,也就是毘盧遮那佛,他的手印就不是這樣打。你說,哪個才對?其實無所謂,因為那只是他的說法印。金剛界毘盧遮那佛還有另一種手印呢!然而不管手印怎麼打,都屬相上的東西,也是藝術家創意的根據,我們只要知道有此一相即可。那一相到底如何?你必須堅持,然後必須不堅持!佛法只能這樣告訴你,至於何時該堅持,何時不該堅持,其中尺度必須由自己去拿捏,那一相,在心中的有、無是同時存在的。何時該有,何時該無?這就是疑情所在:要常有這一相、要常無這一相?各位,“常無這一相”是不存在的,但在修學上“常無這一相”卻很重要,我們必須體會這一點。修密法,這一點尤其重要。這個相要有,然後又不能執著,那叫“常無此相”——這一相是“有”,但你要“無”。語言也只能這樣講,其餘端看自己了。壇城佈置起來,這一相是存在的,但心中要“常無”。“常無”之前一定要“有”,故初學者必須從“有”當中去訓練“無”,才能破。我常說,要學佛必先建立起堅固、強烈的我執,然後再破。你若是一學佛就“無我”,那你沒有我可以破,那根本無從破我執。這種人通常都是乖兒子、乖女兒,向來很聽話,“無我”!這種無我的人學佛很難成就。因為有“我”才能破我執、破我相。一個很主觀、意見很多的人才能破我見,但假使他福報具足,那就難了,因為這種執著、知見有福報保護著,即使講錯了,別人也不敢反駁,只有讓他錯到底,錯到閻羅王那邊去了。最後,他還跟閻羅王爭辯:“從沒有人說我錯啊!”因為他受到福報的隔絕。沒福報的人其實好修行,我執一冒出來,嚓!別人就剪斷,會很痛苦沒錯,但痛苦時好反省,生命好成長,破我執容易。沒福報的人,假如人家在破他時不懂得反省與提升,反而抱怨連連,那就只有墮落了。抱怨就是搭電梯直達B18,十八層地獄啊!電梯門一開,馬上就是刀山油鍋。所以我一再強調,學佛人沒有抱怨和悲觀的權利,挫折即是成就與成長的好機會。記住!在相上不要執著,必須“常無此相”,這是學華嚴密法的一個基本口號,即使連“常無此相”這一相,也要常無此相啊!二 急著想成就,就修十一面觀音密法是一個很著相的法門,它不像禪宗講“無相”;“有相”容易落入常見,而“無相”雖然要入很快,不過一旦有所偏差,則會落入狂禪、玩空、斷見,這是禪宗的弊病。 當然,從凡夫地來看,常見總比斷見好一點,至少還有一點福報,斷見可是連福報都沒有,這要留意喔!有相就容易著迷,產生諸多幻境,很多修密者常將幻境當成神秘的神通境界。各位,不要去著那些相,不然可就倒楣了!修行中一旦真有成就而顯相時,一定得一再地驗證、揀別,不必以斷見排斥,但更不能執著。密法修行過程中,執著是常有的事,這一點如果能突破,便是善根,否則即是災難。由相演變出來的,林林總總,譬如金剛界根本成身會三十七尊,可以是三十七個佛菩薩,都人模人樣,也可以三十七個都是上一章提過的三角形這一相。用三角形圖案來表達,比較不會著相,這也是訓練時相當重要的關鍵——如何將有形有相的東西與無形無相的感受結合起來?內心的感受才是真實的,將那感受鍛鍊成具體的存在,法身當下就兌現了。此處涉及了內明理觀的問題。從顯教大乘空性來看,這部分的體驗可以很清楚地擁有,但無“事相”作依據。而密法的特色就在於有“事相”作為依據,故曰“理事無礙”。顯教從“理”上明心性,雖然善根成就很快,卻也常常流於“知道”。知道不算,必須做到,怎麼做到呢?那就必須有事可為。修密法不是一直坐在那邊持咒、觀想,還必須實踐。有些修行人認為只要“慧門通”、“慧解脫”就好了,但這常常會流於哲學,只是心開意解,還不算,一定要透過實踐。實踐力行的部分,用現代話來講叫“摸索”,向未知的領域邁進,因為你無法確定其結果如何。剛學爬的小孩子,即是最明顯的例子。晚上黑漆漆一片,突然看到前面有個紅光(蚊香),就爬過去用手抓,你怕他燙到,把他抓回來,他還是再爬過去。算了!讓他去抓吧!燙個一次,他就再也不敢了。生命的成長就像這般摸索。實踐、修行就是讓生命成長,向未知領域不斷挑戰。修行絕對是向未知領域邁進,才有可能出三界,因為已知的領域都在三界內。實踐的例子太多了,我再舉個例子,小孩子剛學講話,你會一直對著他說:“叫爸爸……”假如他一開口便說:“叫爸爸”,你肯定昏倒了!可是孩子就是很厲害,他只叫“爸爸”,而不“叫爸爸”。你再留意一下,當小孩瞪著你,突然很高興的手腳一直抖,哇哇個不停,那就是他摸索到了,雖然他音還發不出來,但他已經發現了講話的技巧。小孩子不是用大腦學東西,他是用生命。所以山東人叫孩子發音,他的小孩絕不可能會發出四川的音,而四川小孩也絕不可能發北京人的音。——因為他在學的時候,是看發音的狀況:你發鼻音,他就學鼻音的發音,你發喉音,他就學喉音的發音,這部分你無從教起,是他看了你講話的發音方式,喉嚨、臉部結構的變化,自己學來的。這一點大人就輸給小孩了。又如你聽人說話,爲什麽就知道他是北方人或南方人?因為這是實踐學。用大腦只能“知道”,儘管知道要放下,可是境界來了,沒有一個放得下!“道友的事都能放下,貧道的事通通放不下。”因為你只是學到知道。學佛就是要你能夠做到而不是知道,這才叫修行。那麼,現在我們要如何將這個圖騰、偶像的相變成無相?密法就是要透過“有相”到達“無相”的領域,你內心必須能夠掌握住這個重點。就好比小孩子學講話,重點不在於發音,而是要能抓到發音的要領。大家英文學了好幾年,爲什麽不會講?因為你用大腦學,所以沒抓住講話的要領。很多人講英文,一定先想中文,再跑到漢英辭典裡抓出英文字發音,這樣的發音就繞了一大圈。你去留意,小孩子是直接發音。這是用實踐學還是哲學?用實踐,直接就進去,沒有理論,所以叫作“行起解絕”;“行”一開始,“解”就沒用,絕掉了。未“行”之前,先瞭解了一大堆,那個“解”若是淪為哲學,就永遠行不起來了,必須留意這一點。從修密法的立場上來看,實踐尤為重要,一定要把“有相”變成“無相”。禪法直接從無相下手,所以禪堂別無長物,唯一的偶像就是香板,香板要下的就是你這個活佛。禪堂裡每個人都要吃香板才能成佛,它直接從這邊來,沒有其他的相。即便有的禪堂會擺個釋迦牟尼佛像,也只是小小一尊,做為對本師的恭敬象徵而已。倒是禪師坐的位置,弄了一維摩龕,比佛相大好多倍。但不管如何,禪堂的關鍵在於它無相、不設相。密法裡有很多相,每一相都要轉化成無相,其作用與精神則遠比相來得重要。所以有人修密法,他是透過相的存在,直接從“體”到“用”,不再透過相;相擺著,然後從那個相“知體起用”,直接就無相;“體”、“用”皆無形,相只是個媒介。各位要留意!修行的實踐就在此處。這裡再強調一遍,所有密法都是非佛教的,所有行法都只是媒介,禪法、密法皆屬媒介,念佛號、持咒語、誦經拜佛通通都是媒介。媒介可以有相,我們必須透過那個相去感受“體”的存在,然後直接起作用,法身、報身就在這裡。一旦你能直接活在法身、報身裡,那不就是法、報身的世界?這時也就沒有所謂的應化身了,那是真正的常寂光土。假如你現在所處的世界有“變化身”,那一定是處在娑婆世界裡。因為變化身是具體的形相,只要有相,一定有前後左右,有前後就有對立,對立一產生就是娑婆。你能不能活在沒有對立的時代裡?沒有對立是在法身、報身的情況下,它的修法就是直接透過“事相”,鍛鍊自己從“體”到“用”,不再經過這個“相”。這就是法、報身——清淨法身及圓滿報身。這時就沒有百千億化身了,化身是相。修密的要領和重點就在這裡,要領若是掌握到了,學密法絕無副作用。壇城隨時可以展現,生意場、上班的公司……不見得要擺佛像或香爐等等,因為那個地方本身就是一個壇城。所有壇城,不管是哪一種狀況,都只是一種媒介、一個相,你必須透過那個“相”去識“體”、去感受本體的存在,然後直接讓它起作用。這樣就是活在法、報身的世界裡,此即“一真法界”。我們都是密法的初學者,剛開始還沒有辦法直接“由相識體,知體起用”,這時就要透過相來修。哪一相?就這麼一相;透過這一相不會修,那就兩個相,兩個相不會修,就三個相……,所以有四曼、六曼、十曼等等。不管是四曼、六曼或十曼,都是相;透過這個相而進入無相,這是密法的修學原則及宗旨。各位把它記起來,這就是心法,修學密法的最主要核心,其他都是媒介的運用。所以不管是金剛界也好,胎藏界也好,所提供的修學模式全屬這個部分,不是要設很多的相讓你執著——金剛界有多少尊,胎藏界有多少尊……那麼多尊怎麼修?光是一尊,就讓你修得步罡踏斗了,那麼多怎麼完成?不可能啦!每一尊,不論宏觀或者微觀的修法,都不離實踐。這個實踐就像剛剛提過小朋友摸索的例子,從相上來看,手去抓那個紅紅的火點燙著了,事實上真正成長的是他的心。身是行為的一個象徵,真正成長的是心。各位遇到挫折、困難或者失敗,你知道是哪裡難過嗎?是心啊!當痛苦產生時,其實是內心在摸索,所以解脫是指心解脫。這裡講的心解脫,是指經過摸索、經驗以後的真正解脫。“喔!這樣我知道了。”這種豁然開朗、心開意解是“知道”,知道對你沒幫助,一旦忘記,又不知道了。知道是知識,摸索以後感受到的是智慧,兩者截然不同。只要是摸索過後所得的智慧,它會生生世世跟著你。記得!生生世世跟著你。而知道的這種知識,可能會因為癡呆就忘記了。即使不癡呆,下輩子再來也是洗得乾乾淨淨。下輩子來,大腦所存留的大概都是習氣啦,有些人前輩子是牛,這輩子就不敢吃肉;前輩子是老虎,這輩子大概就很喜歡咬人,看到肉肚子就餓,看到青菜就沒胃口。像這種習氣,這輩子也是不復記憶,因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說是“與生俱來”。這種與生俱來的習氣並非真正地智慧,它會隨時空改變;透過摸索所感受到的、所獲得的智慧,則會成為你生生世世生命本質的因素。修行過程中,透過智慧直接感受的,比經由知識分辨的來得好。知識分辨出來的,大概百分之八十會正確,但百分之百會忘記。然而經由生命摸索、實踐得來的,生生世世都會顯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透過你的實踐而兌現——兌現出來的生命因素,會變成你的性德,這個性德即是你將來成就的菩薩名號。以這個菩薩名號為主,繼續無邊菩薩行,成佛之時,此一性德即成為你的佛號。我們在修學密法,做這種訓練時,絕對不要忘了,相是供我們運用得媒介,必須透過那個相,並且跳開那個相,直接融入本體和作用上來成就。這叫“理事圓明、事事無礙”的修學境界,密法直接從這裡下手,稱為“無上妙法”。當年金剛智將這個法傳給惠果,惠果傳給義操,義操傳給海雲比丘,海雲比丘獲得這個法後,讚歎其真乃無上妙法,就是這樣來的。顯教當中,理可以明心性,但能否守得住,就要看功夫了,因為那太過抽象。不是不行,也可以,理的禪師大德們,就是在這個地方一再地錘煉自己。密法很簡單,它“理事”直接進去,但若沒抓住要領,大概修學也難成就,恐怕學了很多的相,一直在那兒忙碌著——傳法時,法座那麼大一個,要擺得滿滿的,光是背就背不完了;還有息災、降伏、增益、愛敬、鉤召五法怎麼修?五部,蓮華部、佛部等怎麼修?然後五尊,那個本尊法怎麼修?哪一院、哪一會怎麼修?遲鈍一點的,光背就累了,一坐下去鈴、杵拿起來,“剛才背到哪裡了?”這還要修什麽?所以,要領、原則必須抓住,其他無所謂。壇城的基本結構要有,假如你認為自己比較遲鈍,那麼只抓住幾個重點就可以了。你看一般家裡的佛堂擺設都很簡單——那是以前的上師、大德為我們創造的——中間的佛像是大曼,兩邊的對聯是法曼,香、花、燈、塗是羯磨曼,你跪在那裡,嘴裡或心裡念念有詞,那就是三昧耶曼。那老太太跪在那裡求什麽?“孫子快結婚,讓我做阿祖……”那就是她的願啊,世間願也是三昧耶。“願早日成菩提、願度無邊眾生”,那也是願,都屬於三昧耶。當然,就一個正式的行者而言,通常用五鈷杵代表所發的願,成就法界莊嚴,我們用功就在這裡。如此四曼具足了!正式的道場因為必須具足,所以壇城擺設才那麼繁,至於個人的壇城,則只要掌握幾個重點就可以了。有些人只抓住幾個重點,其他隨緣,怎麼隨緣?他看到的,就只是當作裝飾品一樣擺上去,這樣也無妨。有些人是看到就買,結果整個壇城看起來像土產店,佛像幾十尊,大大小小,花花綠綠,不知道這要從何觀想?沒錯!他是這麼想:“只要抓到幾個要領就好,其他無所謂。”話雖如此,它還是會影響你啊!基本上,壇城的佈置可以按照標準佈置予以一一具足,但修法過程中,可能心力不足,觀想不到那麼多,只要抓到幾個重點即可,這是一種狀況。這是實踐之際進行的步驟,也是修行上的一個要領。現在回到十一面觀音。上一章提過,金剛界和胎藏界尚未傳入中原時,十一面觀音這個修學法門就已經很興盛,而且壇城佈置的方式至今未變。假如各位稍微留意,會發現有三聖的佈置,中尊觀世音菩薩,騎著一隻不知名的野獸,其他兩個騎大象和騎獅子的,分別是普賢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像這種三尊配置,中間定然是觀世音菩薩,這是早期十一面觀音修法的原型。山西五台山上的華嚴寺,中間就是千手觀音,右邊是千臂千缽文殊師利菩薩,左邊是普賢菩薩,那都是十一面觀音行法的源流。由此可見早期十一面觀音即是毘盧遮那佛的一種形象。其實,當時毘盧遮那佛已經來到中國,已經有造形了,可是密法的修法上為何還用十一面觀音呢?那就是他的作用!毘盧遮那佛是自性輪身,通常上求佛道時透過毘盧遮那佛,起作用時則透過十一面觀音。各位都很希望有作用,對不對?求財、求子、求官位亨通……有種種期許,都透過十一面觀音。這時,有兩部分一定要運作得很好,一是上求佛道,以毘盧遮那佛為本尊,假如你真的想饒益眾生起作用,那就以十一面觀音為本尊或中尊來修法,關鍵在這裡。我們這個時代所說的十一面觀音,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亦即運用大悲咒;大悲咒本身就是以十一面觀音咒為主。十一面觀音咒有好幾個部分,有十一面觀音心咒及十一面觀音用咒,把這些咒語倂在一起,就成了大悲咒,亦即十一面觀音咒的主要作用,再加上其他附屬部分。換言之,大悲咒本身是一個藥方,而十一面觀音咒則是那個藥方的主藥。十一面觀音法門的效果神速,假如你的心力、意志力不夠堅強,修學此一法門可能會產生恐懼,不敢繼續再修。我們道場裡的同修,就常發生藥效太猛的情況,怎麼辦呢?改為修大悲咒,因為大悲咒加加減減,藥方比較溫和,很多人因此修得似有若無,罔修!但絕不會讓人產生逼迫感,有些人對於這種綜合藥劑比較相應,而我們也看到大悲咒相應的幅員相當廣大,在歷史上一再地發揮作用。若論真正修法,十一面觀音更快,但是內心必須夠堅強。不要搖一下,自己就嚇壞了,它不會有副作用的。有些人眼前不太能適應,但那並不表示永遠不適應,可能尚有其他因素干擾。假如這樣的話,可以換一下大悲咒。各位發心修學十一面觀音,先許個願,就是要夠勇猛。修學此法門的人,大概都有勇猛精進的特質,也就是屬於積極、精進的人。彌勒菩薩就不太喜歡這個法門,他不是不懂,是不太想修。因為他,每次打坐都要放冷氣,好要點燻香,這樣氣氛才夠美好。因為彌勒菩薩是個很悠閒的人,即使修學都很挑剔,所以他不會去選那種很精進、很逼迫的修行方式。釋迦牟尼佛則是既精進又逼迫的人,爲了趕緊成就,他晚上不倒單。彌勒菩薩說:“對不起,我一定要有彈簧床,還要電動的,這樣睡覺才舒服。”這是性格差異所致,我們不能因此指責彌勒菩薩沒用,否則即是文化意識形態在作祟。我們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住太久了,所以看不慣修行人吃香喝辣。而彌勒菩薩修學的情況就與一般人的認知不同。這是個人性向的差異,彌勒菩薩向來就是宰官、王子、富貴,從未吃過苦啊!生生世世的習氣如此,不能說錯。所以提醒各位,修學時只要看好自己就可以了,不必去跟別人比較。十一面觀音行法對當今的人來說,有極大的好處,雖然現代的人很富貴,很適合修彌勒法,可是所受的逼迫又很強,所以心裡總有一個想要趕緊成就的感覺。常有人問:“師父,我要怎麼開悟?”師父“開”,你就要“悟”,不然沒用啊!大家都以為師父講一講就可以開悟了,那叫“知道”,而不是“悟道”。你的性向既然這麼急,這個時代又如此激烈競爭,人人都想趕快成就,那麼這個法門很應機。由此也可以看到,在有為法的時代裡,娑婆世界永遠充滿了矛盾。這時代既富貴又豐裕,人人修學都像彌勒菩薩那般講求享受,所以彌勒菩薩的法最適合現代人修,可是卻又沒人願意好好修,只在修法的相上和彌勒菩薩比美:瓷磚地不行,一定要鋪木地板,否則冬天太冷了,夏天又不能少了冷氣……這是百分百彌勒菩薩的修行環境嘛!可是你又沒辦法像他那樣只管努力修行而不管成就與否。你會說:“這趟來,修不成就,豈不白來了。”既然如此一心想成就,那就修十一面觀音法吧!問題是你真的想成就嗎?恐怕不是!你只用大腦想著“成就”兩個字,至於怎麼做,你不知道。真的想要成就,必得像“你儂我儂”歌曲裡所說的一樣,把那個我先打破、擰碎,然後再用水調揉起來;凡聖之間,先把“凡”打破,甚且連“聖”的概念也打破。可是你偏偏堅固執著地保護著凡心、凡體,這要怎麼破嘛!說要破我執,沒兩分鐘又跟人家吵起來。這怎麼轉凡成聖呢?十一面觀音法是破的最好方法!注意喲!當你的意見跟別人不合時,你能接受嗎?你大概只會跟人家吵罷!吵就是在保護。你能不能就用他來破我?“爲什麽要輸給他?”“破”不是輸!兩者天差地別喔!如果破我執就是輸給他,那佛法怎麼修下去?你就是把“破我執”解釋成“輸給他”,難怪你永遠破不了,因為大腦裡那些意識形態一直在干擾,讓你無法超越。各位,修學領域中,這一點相當重要。十一面觀音法可以幫助你快速成長,可是你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會有障礙,像騎機車,慢慢騎微風徐徐,加速到七十公里便有點受不了,連呼吸都困難,再加速則壓力更大。十一面觀音法大概相當於時速兩百公里,你如果要維持在四十公里會有問題,這個法門你無法適應。但是若有“要趕快成長、成就”的氣度和決心,這個法門非常殊勝。由於快,觸功德會很快產生,很多地方就必須趕緊調適。然而往往觸功德一產生就令你心生畏懼。各位,自我改造真的是精彩萬分,尤其內心那種“想要又不敢,明明想開悟,然後又……給他先開悟好了。”看看那種心態是什麼樣子?那叫凡夫性,想要卻又吃不得苦。學佛修行想成就的人,普遍認為成就本身就像佛一樣坐在上面,等著大家把種種琉璃珍寶往你身上戴,那就搞錯了!佛菩薩身上的種種莊嚴,都是歷經一番粉身碎骨才獲致的成就。你看《華嚴經》經首:“寶樹行列,枝葉光茂……金剛為身,琉璃為幹……”講起來很容易,其實個個都是在因地行法中,千錘百煉而來的。何謂金剛為身?那種意志堅定,即使吃盡種種苦頭,歷盡種種磨難,依然至死不渝、毫無後悔的。現代人學佛,難也難在此處。道場大門口貼了一句話:“汝為正法來,應受法喜食,若未法喜滿,豈可因此去。”你法樂尚未享到,為何先退心了呢?爲什麽碰到一點境界就掃地出門了呢?這樣如何能“金剛為身、琉璃為幹”?你要解脫什麽?不就是解脫你的意識形態!誰綑了你?意識形態綑著你,讓你不得解脫!就把那些意識形態都放下嘛!偏偏你又放不下。佛陀一直說放下、放下,可是我們根本都亂丟,哪有放下?到最後,財產丟了,太太丟了,房子、孩子……甚至連性命都丟了,這樣能成就嗎?是放下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知道嗎?大腦裡綁著你的那堆東西……,能放下嗎?要抓住這個要領啊!這也是修學佛法的重點所在。當你面對境界時,它會出現,這時就是考驗你能否放下的關口。人的大腦裡有很多假設:學佛人要這樣才叫學佛,要那樣才叫清淨……那都是意識形態的設定。有人爲了要那樣清淨,以表誠心,跑遍台北市各商店,只爲找一件居士服。這是意識形態作祟啊!它帶著你一直跑,那叫忙碌,不叫修學、精進。真正的精進是在菩提道上有所成長。大腦的意識形態丟掉了多少?生命成長了多少?生命因素(本質)兌現了多少?雜質與惡質祛除了多少?這叫精進。直接從根本修,枝末隨著因緣環境讓它去。究竟是“ㄛ彌陀佛”還是“ㄚ彌陀佛”,都屬枝末,隨緣就好,重點是要破除意識形態,要放下,知道嗎?聽清楚喔!當我告訴你:“把意識形態放下。”我的福報就增加很多啦,而你開始試著放下意識形態時,那就是一種摸索——何謂意識形態?怎麼放?能不能試著放?一旦開始進行,善根也即刻成長。“什麽叫意識形態?什麽叫放下?怎麼放下?”這就是實踐!我們一定要提那個疑情,然後去摸索、探求、經驗與嘗試。你會去觀察:“這樣是嗎?”老公和老婆天天吵架,其中就有很多意識形態,想想看,當那逆境來臨時,是否即意識形態?不要老是指責別人意識形態,當他人的意識形態針對你來而形成苦難時,你的意識形態能否放下?能!則真正有得的是你。記得!放下意識形態即是你的成就,善根當即增長。三 介紹三密、四曼、六大等密法名相這一章要介紹密法中的幾個重要名相。前二章約略談了幾個密法的原則,包括傳承及修法的要領,當中也談到“相”與“體”、“用”之間的問題。密法的“體、相、用”,統稱為“六大為體”,有的稱為“六大體大”(體)、“四曼相大”(相)、“三密用大”(用)。禪法裡不談這些,它要你直接去感受,其教育指導就是要你自己去摸索,這也是禪行者的困難點,沒有東西可依,但又要碰出火花來。密法則講得很清楚,不過這個清楚只是一種知識,就密法行者而言,雖然有知識可依循,卻也讓大部分密法行者落入了文字坑裡。有人專門做這種文字功夫,禪法裡謂之“文字禪”,密法裡則稱“文字密”。文字能夠表達出來的哪還叫密?是文字背後的那個東西才叫秘密,語言文字既然能夠表達出來,都不是秘密。問題是,語言文字背後所講的那個東西是什麽,你感受不到。例如,大家都知道要放下,知道叫作知識,臨境時真的能放下嗎?若真能放下,就解脫了。我們之所以不得解脫,就是放不下啊!通常我們都是別人有事完全放下,自己有事則完全黏住,這就很麻煩了。“放下吧!你就是放不下,跟你講就是不聽,這叫業力,你就自作自受吧!”別人有事你放得很開,輪到自己卻放不下。爲什麽?因為知道沒用,必須要做到才算數,關鍵在這裡。修行,既然有“行”,就是得做到。這些講起來容易,但密法行者往往會掉入文字陷阱裡——好像都懂,修行也很賣力,修到最後就講功夫了,什麽功夫?姿勢要優美,搖鈴時手好像沒動,鈴卻會出聲。這樣就解脫了嗎?因為不會用功夫,所以才只會在外相上要求,那完全弄錯了!台灣也不乏某些東密的法師,大廟裡頭拜拜穿著白色袈裟,好像跳乩似的,比較偏向民間信仰。我們不是瞧不起他們,他的動作是那麼地狂,那麼地帥,那麼地猛,而藏密在搖鈴的時候姿勢就很優美。爲什麽呢?相上轉不進去,在那邊就著那邊的相,在這邊就著這邊的相,都著於文字相。體大是什麽?地、水、火、風、空、識,這叫六大。這六大也有定義:“地”叫堅硬,“火”叫煖,“風”叫動,“水”叫濕,“空”是空大,“識”則是心;“地、水、火、風、空”屬“色”,“識”屬“心”。這些你都可以定義得很好、背得很清楚,“心”那個字你也會寫,但心是什麽你不知道啊!“大”是什麽你也不知道,反正文字上這麼寫。這樣完全不對,但它就是很方便,教得很清楚。你問學禪的人,何謂體大?他就一個頭兩個大,因為他碰不到。學密的碰到了,“地、水、火、風、空、識,謂之體大。”大什麽?還是不懂。明明知道有這些東西,但要進去有困難。很明顯的,他就被這個困難給障礙住了。對於禪行者來講,他知道有個東西,但不知那叫什麽,因此反而專注在那兒,透過置心一處去感受到。所以有些禪行者雖然證得,但卻講不出來,因為從“得證”到“言傳”,還有一段距離。密法行者講得出來,卻證不得,結果講了一堆都屬廢話,轉眼下輩子再來,忘得一乾二淨,因為他都是記憶的知識,這是兩種行法顯著的差別。如果你從密法下手,就一定得翻破這一層障礙,這還涉及到行法的問題,必須能抓住行法的要領,否則進不去。而你,抓到了沒?這是第一個。其次,修行步驟如何?我想,少有人講得出來。師父說:“坐下來,腳折起來,開始數息。”你就一、二、三、四……一不小心數到三百多。這根本不得要領嘛!所以很難轉變成修行的過程與步驟。有了要領和步驟,重點就浮現出來。你修什麽?性德從這裡開始架構,這屬於一般的心法,禪宗尤其重視這個。上一章也談過,小孩子學東西是透過生命。小孩學講話,聽到最多的字眼既不是爸爸也不是媽媽,而是“叫”,可是他不會學著你說“叫”這個字。因為他用生命在學,他抓得到要領,這當中實在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是真正的修行。我們英文學了老半天,為何還說不出口?因為都用大腦學嘛!現在你要摸索的就是這個:語言文字背後所指的那個“具體的存在”是什麽?這教不來,唯有自己去嘗試。相大也一樣。大曼荼羅、法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羯磨曼荼羅,此稱四曼,當然也有六曼、十曼,那些等待高階密法修學時再來談。“六大體大”就是佛的本體,“四曼”是佛的相,簡言之,叫作法身體、法身相;三密,身、口、意三業是佛的大用。一般人所謂見到佛,是見到佛像。真正見到佛,是見到佛的六大;那個六大,佛一樣,你也一樣,那才叫作見到佛的體大。見到佛的相,那也必須四曼(大曼、法曼、三昧耶曼、羯磨曼)融合為一體時,才叫作佛的相。你可以看得到,但這個看得到跟你想像的、眼睛所看到的,又不一樣,這叫作相大。透過曼荼羅修學,你若能夠進入那個領域,瞭解到佛的存在,這時就看功夫了。如今我們功夫支離破碎,看到佛曼就以為佛長這個樣子,看到法曼就以為佛的法是這個樣子,種子字是那樣……,於是開始用大腦知識展開記憶。這都會成為意識形態,讓人不得解脫,徒增業力。學法錯誤當然不免有副作用。我們不是教這個,雖然也不得不講,但目的卻是讓各位透過語言文字去瞭解佛那個東西。相信各位常有一種心裡有話口難開的感覺。你告訴孩子:“爸爸很愛你。”他駁道:“哪有?”爲什麽孩子感受不到你對他的愛?因為你沒辦法讓他感受到你的存在,他連你的存在都感受不到,你的愛又怎麼會存在呢?孩子若能感受到你的存在,那你的愛、恨他就全感受到了。他若連你這個“本體”都感受不到,你的“相”與“用”,他又怎能感受得到呢?生活中經常發生類似的事。有些人穿了很名貴的衣服,看起來卻像地攤貨。爲什麽呢?沒氣質嘛!所以顯現不出那個價質感。所以,要懂得把握住那個本質,那麼在體、相、用上就真的非常廣泛,密法修法便是直接從這裡來。各位,從知識層面來看,種種名相都可以在字典上查得到,壇城怎麼佈置也沒問題,但那些都屬物理現象,裡面缺少了生命,而那就是你必須去覺受、感知之處。從感受生命存在的這個立場來看,可分成兩個部分,一是福報,一是智慧。大家都說要“福慧雙修”,可是我們修到最後大概都福慧雙泯了。爲什麽?因為你既不會修福,也不會修慧,只是從文字相來看——一進大殿到處都是功德箱,看到功德箱火就大,口袋裡的錢都跑到功德箱裡去了嘛,“道場都要錢!”你能否見到功德箱,就像看到金礦一樣?功德箱是修福積因的好所在,你沒有體會到這一點。我的意思不是叫你一直把錢丟進去,而是你有沒有捨心?看到功德箱,第一先把我的煩惱佈施出去,第二把我的意見佈施出去,第三把我的病苦佈施出去,第四再把我的生死佈施出去。最後,口袋裡的這些就是多餘的了,那就可以通通給嘛!既然要給,就給個乾淨。這樣的供養佈施,功德很大。若是一看到功德箱,馬上跟鈔票對立起來,那就搞錯了。不要看到一個東西,就透過大腦直覺反應,要進一步看看,你自己到底在做什麽?透過生命去進行,而不是用大腦,那個感受才重要;自己慢慢摸索,去感受生命的存在。一般人都說“痛苦時比較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因為在那種情況,你才會死心塌地的好好面對自己。人往往在得意之時,講話不經大腦,眼睛長在天花板上,很少懂得反觀、自我反省。即便會反省,頂多只是珍惜:“這麼大的福報,我很珍惜、很感恩。”這時因為對生命的認知還不足,儘管會反省,層面也很膚淺。然而當我們遇到挫折、困難時,就會打從心裡仔細檢討,各位可以由此處仔細看清生命的存在。處在這樣的時代裡,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五個方向,也就是生命教育的五大議題:青
本文档为【本尊曾于此-十一面观音密法(海云继梦和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557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5K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7-10-19
浏览量: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