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7.8省培训《核心素养之下的历史教师胜任问题》

2017.8省培训《核心素养之下的历史教师胜任问题》

举报
开通vip

2017.8省培训《核心素养之下的历史教师胜任问题》长春希望高中卢立丽核心素养之下历史学科教师的教学胜任**1.研究历史问题的教师2.教授历史知识的教师3.从事历史教育的教师什么是“历史教师”?2.历史学与历史教育学4.人性、历史教育与史学核心、旨归素材、载体专业性的表达从育人目的追问历史教育教学目标;回应教学中三维目标散乱的现象;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观;为重建课堂教学过程提供一种策略。*  ——叶澜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素质和修养,是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专门...

2017.8省培训《核心素养之下的历史教师胜任问题》
长春希望高中卢立丽核心素养之下历史学科教师的教学胜任**1.研究历史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教师2.教授历史知识的教师3.从事历史教育的教师什么是“历史教师”?2.历史学与历史教育学4.人性、历史教育与史学核心、旨归素材、载体专业性的表达从育人目的追问历史教育教学目标;回应教学中三维目标散乱的现象;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观;为重建课堂教学过程提供一种策略。*  ——叶澜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素质和修养,是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素养。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良好的个人素质、深厚的专业素养、高效的教学能力”——赵希斌  历史教师的核心素养:能够依托历史学科完成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等教育教学任务的独特的素养,同时这一核心素养也是历史教师面对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的自身需求。具体包括:历史视野与洞见、史料和史学素养、阐释和反思素养。*一、基础: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黄牧航老师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提出了“历史教师的胜任特征成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契合点”。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教师胜任特征 价值观 历史教育智慧 思维方式 历史思辨能力 学科拓展能力 思维品质 人格影响力 成就动机学生期待的历史课打开了我的视野与思维,围困着我们的应试之墙,被您硬是凿开一个洞,让高墙之外丰富多彩的世界能够出现在我们眼前。1.历史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历史教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驾驭是教学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观念指南;2.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载体;3.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细节的科学设计和实施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操作路径。二、实践与修炼(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二、实践与修炼(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1.教学立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引领教学立意源于课程内容又高于课程内容,是教师在一定的史观指导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价值判断后而达成的观点、主张、见解,是教师再开发的结果。教学立意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判断,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的教育高度,在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是进行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所在和精神归宿,更利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例:《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教育,适时而变,是满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力量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教学立意的确立,会在更广阔的视野和深度上,引领着学生站在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角度,站位于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认识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直接指向学生的品格,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家国情怀的形成大有裨益例:《“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风云新途、伟大探索”确定为本课主题立意。究竟课程标准和教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难道只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吗?我想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体会和认识?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过去”和“今天”有着明显不同的国家?在当今我们该如何理性并且具有前瞻性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及社会主义道路?学习苏联历史,该如何求解中国与现实问题?跳出“旧框”,给学生一个“新思维”,给学生一个不一样的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认知: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整个20世纪近百年对中国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列宁与斯大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只是基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不同认识、不同路径的探索……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我把“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的标题解读为这是探索、这是过程、这是方向、这是追求。2.教学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学科教学目标关注点的变化。“学科核心素养关心的是一门学科究竟对一个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有什么样的贡献,而不只是本门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由三维目标的分列式和分离性表述转变为核心素养之间的融合性表述,将教学目标由“可见知识”转向“内隐素养”。 知识和方法、过程不再是教学目标,而是转变为素养目标达成的载体、基础和途径。例如:《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梳理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和变革的相关史实,从史料、学术论文、图片、影视资料中,甄别和利用可信史料和史事,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宋代、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这五个时期教育变革的全面分析和理性认识过程,全面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审视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价值,反思教育变革与时势转移,进而认识到教育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3.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撑例:《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明晰中国教育发展沿革,以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宋代、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这五个时期教育变革为重点突破,所关注的重心不仅是此时的教育如何,而是基于对这些时期教育变革综合因素的分析、全面认知、深刻理解。选择了政治学科对教育的讲解、关于不同时期教育论述的学术著作、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视频等教学资源。例如:学生提出了针对蒋介石所说的“国家亡了还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娘希匹全亡了”的质疑,这种质疑推动着学生对蒋介石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学生的领悟和素养提升提供支撑。4.教学策略和环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承载和达成基于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策略选择、教学环节设计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是环境、方法、策略等外在手段在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生作用的过程。例:《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的复习课教学中,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自主梳理知识、史料研读及探究、论证、历史反思等教学策略,将本课教学环节设计如下:第一环节:宏观把握,掌握思维的角度第二环节:梳理知识、串珠成链,把握阶段特征第三环节:注入隐性知识,丰富认知第四环节:深入分析,重点突破第五环节:站在历史的高度,进行“教育”的价值判断制度、思想目的、政策内容、学制形式、对象教育者等等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国家政策、政治环境、科技发展、思想文化、社会需要等了解教育的角度促进人个体发展;培养人才;促进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培养道德、推进政治民主化;传递、保存、交流、创新文化等影响教育发展变化的因素教育的作用【问题情境一】从常识和政治学科出发,我们可从哪些方面观察和了解教育?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如何?不是从历史学科入手,而是在浅入深出中使学生形成对“教育”的宏观感觉和初步认识,也是对学生思维和精神引领的开始,是对“教育”这一现象价值判断的渗透。概括某一时期教育发展变化特点的思维路径教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教育的功能和本质所梳理的史实【问题情境二】通过梳理有关中国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史实,分别概括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变革的特点。1.特色鲜明,以儒家思想为主,与科举选士密切关联,呈现政教合一模式;2.教育内容重伦理轻技术,教育方法倾向于经院主义,教育权利不平等,官学私学并存、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院林立等;3.自主发展,基于自身探索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来的;4.水平领先,在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世界文化中心位置,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改革深受政治变革的影响,折射了政治上的民主,反映了平民教育的发展趋势;2.社会转型期的教育改革体现了近代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从直接满足统治集团需要,到充分考虑国计民生,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改革具有生产性和科学性;3.向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制度学习,同时不断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本土化的结果,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继承扬弃;4.有功利性和不彻底性的一面。概括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问题情境三】呈现给学生关于“癸卯学制”、中华民国初年的教育、“壬戌学制”的三段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谈谈对“教育事业随时势转移”的理解。学生回到具体时空中,回到那个时代中,回到那个时代人的主观动机和思维习惯中去,还原当时的复杂环境,综合各因素,重视历史合力的互动关系,通过严谨缜密的逻辑论证形成自我对问题的表达。【问题情境四】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问题:①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的特点,并分析私学兴起的原因、影响。②概括汉代太学的状况,认识汉代太学与儒学的关系。③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书院大兴的原因,并谈谈你对书院精神的理解。④提炼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校院系调整两个信息,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四个问题围绕教育,但是关注点和思维训练的侧重又有所不同,在史料、史实的运用中使思维和史感得到迁移和强化。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问题情境五】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进行“教育”的价值判断。这是深刻感悟和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的过程,也是发掘历史知识背后文化价值,探寻其中所凝聚的精神力量和智慧的过程,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滋养历史情怀,更有助于实现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1.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适时而变;2.教育需要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服务社会的政治属性;3.教育对国家、民族的发展产生着关键性影响;4.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5.教育使人获得人类既有的文化财富;6.教育是文化的传递、传播、深化与提升的途径。5.教师的自我挑战——历史核心素养的课堂才能越来越深蕴执著教材滞后之意、错达之意、难达之意、未达之意例如:《抗日战争及世界定位》(1)梳理知识: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理解抗日战争(2)重点突破:唤醒至深沉的家国情怀(3)驰骋思辨:拓展视野中事理相通首先,是日本侵华战争 时间 事件 结果 1931 九一八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 1932 建立伪满洲国 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3 侵犯华北、占热河 企图打开华北门户 1935 华北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1937.7 七七事变 全面侵华 1937.8 八一三事变 上海失守 1937.12 南京沦陷 南京大屠杀 1938.5 日军占徐州、开封 打通津浦线,黄河决堤、运河决堤 1938.10 入侵广州、武汉 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土地 1939 占海南岛、南宁 大量国土沦陷 1940.5 轰炸重庆 死伤无数、半个重庆被毁 1941-43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大扫荡 制造潘家峪惨案,造成根据地困难 1944 发动豫湘桂战役 打通大陆交通线其次,是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斗争 爱国力量 抗日救亡运动 中国共产党 1.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率先吹响了抗日的号角,主动履行抗日救国承诺,担负起号召和领导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历史责任。《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会议。2.倡导并积极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力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4.领导抗日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抗战。 国民党 1.不抵抗使东北三省沦陷。2.七七事变后,发表自卫宣言,组织正面战场抗战,明确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3.远征军入缅作战,开辟国外战场。 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义勇军 关内人民 抵制日货、一二九运动、工人罢工和募捐等再次,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最早对法西斯的侵略进行了回击。2.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要战场,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重要力量。3.是世界反法西斯四大战场之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材料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请你们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应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7年1月3日你是否认同这种修改,请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重点突破一:关于抗日战争的起点和时限(一)始于九一八,14年抗战1.“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明确,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过程。日本大规模地侵略中国,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在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以后,日本侵略者又不断地侵犯上海、华北等地,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2.东北人民、上海人民、华北人民及驻守这些地方的军队,从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等时候起,就举起了抗日的大旗。将抗战始于九一八,这些抗日斗争才不会被排除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之外,将抗战开始定于七七事变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非常不公平。3.“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明确,有助于学生理解日本侵华本质和危害。如果不承认中国的抗战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会造成日本从七七事变才开始侵略中国的印象,有意无意地淡化日本侵华的罪行。4.“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明确,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彻底战胜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5.伟大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展现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二)始于七七事变,8年抗战1.党史阶段的划分,即27-37年为土地革命时期。2.认为31-37年,为局部抗战。3.国民政府在七七事变之后才做出抗战决策,下定决心抗战。4.七七事变后,中国境内才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共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1931-1945的抗日战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历史的客观事实。“十四年抗战”的提法重视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将抗日战争分为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大的历史阶段,有助于更全面理解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重点突破二:抗日战争的历史昭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习近平1.抗战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完全意义的胜利,是民族复兴的伟大开端。2.抗日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3.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国家命运,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这场战争不仅是夺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战争,也是追求民主与进步的深刻社会变革。4.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重要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人类战争史上矗立起一座战略制胜的伟大丰碑,重新树立了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5.经过战争烽火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人民救亡图存、顶天立地的伟大砥柱。重点突破三:抗日战争的世界定位1.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参战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东方第一战场。2.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主战场。3.中国抗日战争有力地配合了欧洲和亚太地区盟军的作战,成为亚太地区盟军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4.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5.中国抗战促进了中苏战略合作,推动了美英援华制日战略的确立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6.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积极参与战后世界安排,不仅成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发起国与创始国,为构建战后世界秩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为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做出了不懈努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重点突破四:关于国家命运共同体材料一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境内各党各派各团体各阶级各阶层各族群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只有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才能维护国家安全、民族独立和尊严,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与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不仅对确保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提》材料二1937年10月,罗斯福发表著名的“防疫演讲”:“最近数年以来,则国际间所习见者,惟恐怖与非法而已。此种状态乃毫无理由,妄事干涉他国之内政,或违反现行条约,侵入他国领土,首开其端,时至今日,则其为害之烈,实已危及整个文明之基础。……今世各国之间,均属息息相关,并保有连带关系,是以任何一国苟欲完全孤立,不论在精神上技术上,皆属不可能事。”——《“八一三”抗战史料选编》说明:中国——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国共产党有着明确的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率先高举起抗日的大旗,与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再度携手,实现第二次合作。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境内各党各派各团体各阶级各阶层各族群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团结起来,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不仅对确保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立的历程。正是这种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及相应的组织形式,使沉睡了几千年的东方睡狮,怒吼于东方,展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创造出弱国战胜强国的战争奇迹。核心观点: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提。世界——英美援助中国抗战,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结束。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重要一员,坚持抗战,并派远征军进入缅甸、印度,支援盟军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随着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美苏等国家意识到人类命运原属息息相关,从而结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彻底击溃了德、意、日为主的法西斯势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观共同利益观国际权力观全球治理观全球价值观(三)修炼1.做一个高尚者;2.做一个思想者;3.做者一个通达 追求道德修养的高境界追求专业水平的高境界成功=优秀的自我+良好的环境=自身的奋斗+他人的帮助-外在的阻力责任+义务+奉献=教师的境界孔子:君子要做到“四勿”勿臆(不主观臆断)勿必(不过分计较)勿固(不僵死固化)勿我(不以自我为中心)4.教师教研与教研组 (1)以个体的努力和成长塑造着学科组的整体形象; 集集体智慧打造学科特色和学科教学之星; 承载着学校的发展。 (2)精湛谋于有意识的发展。感谢聆听请多指教*******
本文档为【2017.8省培训《核心素养之下的历史教师胜任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41252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10-11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