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举报
开通vip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神经系统一、感觉传导通路二、运动传导通路三、神经系统的化学通路-*-重点和难点重点: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2、痛、温觉传导通路3、皮质脊髓束4、皮质核束难点:锥体外系传导通路-*-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觉传导通路感觉(上行)传导通路躯干、四肢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内脏感觉传导通路一般内脏感觉特殊内脏感觉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新纹状体-黑质回路苍白球-底丘脑环路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神经系统一、感觉传导通路二、运动传导通路三、神经系统的化学通路-*-重点和难点重点: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2、痛、温觉传导通路3、皮质脊髓束4、皮质核束难点:锥体外系传导通路-*-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觉传导通路感觉(上行)传导通路躯干、四肢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内脏感觉传导通路一般内脏感觉特殊内脏感觉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新纹状体-黑质回路苍白球-底丘脑环路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锥体束运动(下行)传导通路锥体外系*周围感受器接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其转变成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元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位,最后至大脑皮质高级中枢,产生感觉。另一方面,大脑皮质将这些感觉信息分析整合后,发出指令,沿传出纤维,经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到达躯体和内脏效应器,引起效应。因此,在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两大类传导通路conductivepathway:感觉(上行)传导通路sensory(ascending)pathway和运动(下行)传导通路motor(descending)pathway。从总体上说,它们分别是反射弧组成中的传入和传出部,但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肌、腱关节、皮肤周围突脊神经脊神经节中枢突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对侧内侧丘系脑干各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①③②第一节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第一节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所谓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又称深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该传导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此处主要述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因头面部者尚不十分明了),有两条,一条是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另一条是传至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一)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该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胞体多为大、中型,纤维较粗有髓鞘,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其中,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走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短的降支至后角或前角,完成脊髓牵张反射。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折向上,在锥体束的背方呈前后方向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脑桥呈横位居被盖的前缘,在中脑被盖则居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称丘脑中央辐射centralradiationofthalamus。经内囊后肢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图19-1)。此通路若在内侧丘系交叉的下方或上方的不同部位损伤时,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损伤同侧(交叉下方损伤)和损伤对侧(交叉上方损伤)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距离。-*-内侧丘系交叉薄束核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楔束核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薄束楔束-*--*-(二)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脊髓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C8-L2节段胸核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同侧脊髓侧索腰骶膨大第V-Ⅶ层外侧部2级纤维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旧小脑皮质*(二)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实际上是反射通路的上行部分,为传入至小脑的本体感觉,由2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终止于C8~L2节段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Ⅶ层外侧部。由胸核发出的2级纤维在同侧脊髓侧索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腰骶膨大第V~Ⅶ层外侧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止于旧小脑皮质。以上第2级神经元传导躯干(除颈部外)和下肢的本体感觉。传导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2级神经元胞体位于颈膨大部第Ⅵ、Ⅶ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这两处神经元发出的第2级纤维也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皮质(图19-2)。-*-胸核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中间内侧核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小脑皮质-*--*-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②(二)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上升1-2节段*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胞体为中、小型,突起较细、薄髓或无髓,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其中,传导痛温觉的纤维(细纤维)在后根的外侧部入脊髓经背外侧束再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传导粗触觉压觉的纤维(粗纤维)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再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第2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第Ⅰ、Ⅳ到Ⅶ层,它们发出纤维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内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侧束传导痛温觉,前束传导粗触觉压觉)。脊髓丘脑束上行,经延髓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它们发出纤维称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通路在脊髓内,脊髓丘脑束纤维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自外侧向内侧、由浅入深,依次排列着来自骶、腰、胸、颈部的纤维。因此,当脊髓内肿瘤压迫一侧脊髓丘脑束时,痛温觉障碍首先出现在身体对侧上半部(压迫来自颈、胸部的纤维)逐渐波及下半部(压迫来自腰骶部的纤维)。若受到脊髓外肿瘤压迫,则发生感觉障碍的顺序相反。(二)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三叉神经节、舌咽神经上神经节、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膝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经相应的脑神经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粘膜的相关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和舌咽、迷走和面神经入脑干;三叉神经中传导痛温觉的三叉神经根的纤维入脑后下降为三叉神经脊束,连同舌咽、迷走和面神经的纤维一起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压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内,它们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脑束,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在此通路中,若三叉丘脑束以上受损,则导致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障碍;若三叉丘脑束以下受损,则同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发生障碍。-*-后角固有核脊髓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后根脊神经节脊神经上升2节段交叉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根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脊束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① 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一)视觉传导通路*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一)视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visualpathway包括三级神经元。眼球视网膜神经部最外层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为光感受器细胞,中层的双极细胞为第1级神经元,最内层的节细胞为第2级神经元,其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后,延为视束。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交叉后加入对侧视束;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视束。因此,左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左侧半的纤维,右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右侧半的纤维。视束绕过大脑脚向后,主要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外侧膝状体内,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opticradiation经内囊后肢投射到端脑距状沟上下的视区皮质visualcortex(纹区striatecortex),产生视觉(图19-4)。视束中尚有少数纤维经上丘臂终止于上丘和顶盖前区。上丘发出的纤维组成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完成视觉反射。顶盖前区是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的一部分。视野是指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由于眼球屈光装置对光线的折射作用,鼻侧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鼻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上半视网膜。-*-①视网膜损伤引起的视野缺损与损伤的位置和范围有关;②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该侧眼视野全盲;③视交叉中交叉纤维损伤可致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④一侧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损伤,则患侧眼视野的鼻侧半偏盲;⑤一侧视束及以上的视觉传导路(视辐射、视区皮质)受损,可致双眼病灶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受损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可引起不同的视野缺损:*当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可引起不同的视野缺损;①视网膜损伤引起的视野缺损与损伤的位置和范围有关,若损伤在视神经盘则视野中出现较大暗点,若黄斑部受损则中央视野有暗点,其它部位损伤则对应部位有暗点;②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该侧眼视野全盲;③视交叉中交叉纤维损伤可致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④一侧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损伤,则患侧眼视野的鼻侧半偏盲;⑤一侧视束及以上的视觉传导路(视辐射、视区皮质)受损,可致双眼病灶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受损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视锥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距状沟周围的枕叶皮质视辐射外侧膝状体视束视交叉视杆细胞-*--*-瞳孔对光反射途径:两侧动眼神经副核睫状神经节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动眼神经→→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两侧瞳孔缩小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lightreflexpathway。光照侧的反应称直接对光反射,光未照射侧的反应称间接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如下;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图19-4)。瞳孔对光反射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反射消失,可能预示病危。但视神经或动眼神经受损,也能引起瞳孔对光反射的变化。例如,一侧视神经受损时,信息传入中断,光照患侧眼的瞳孔,两侧瞳孔均不反应;但光照健侧眼的瞳孔,则两眼对光反射均存在(此即患侧眼的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又如,一侧动眼神经受损时,由于信息传出中断,无论光照哪一侧眼,患侧眼的瞳孔对光反射都消失(患侧眼的瞳孔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消失),但健侧眼的瞳孔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双极细胞节细胞视杆细胞视神经视束视交叉顶盖前区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视锥细胞-*--*-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四、听觉传导通路螺旋器(Corti器)→双极细胞(换元)→蜗神经→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换元)→脑桥内形成斜方体交叉至对侧→外侧丘系→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下丘(换元)→下丘臂→内侧膝状体(换元)→听辐射→内囊后肢→大脑皮质的听区颞横回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若一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内耳或中耳,则将导致听觉障碍。*四、听觉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auditorypathway的第1级神经元为蜗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道,在延髓和脑桥交界处入脑,止于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图19-5)。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发出纤维大部分在脑桥内形成斜方体并交叉至对侧,至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称外侧丘系。外侧丘系的纤维经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大多数止于下丘。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下丘,其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第4级神经元胞体在内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acousticradiation,经内囊后肢,止于大脑皮质的听区颞横回。少数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外侧丘系;也有少数外侧丘系的纤维直接止于内侧膝状体;还有一些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在上橄榄核换神经元,然后加入同侧的外侧丘系。因此,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若一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内耳或中耳,则将导致听觉障碍。听觉的反射中枢在下丘。下丘神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再由上丘神经元发出纤维,经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的前角细胞,完成听觉反射。此外,大脑皮质听区还可发出下行纤维,经听觉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中继,影响内耳螺旋器的感受功能,形成听觉通路上的抑制性反馈调节。-*-交叉螺旋器蜗神经节蜗神经蜗神经核斜方体外侧丘系内侧膝状体听辐射颞横回下丘核上橄榄核-*-五、平衡觉传导通路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及前庭内的球囊斑和椭圆囊班→双极细胞前庭神经→延髓和脑桥交界→前庭神经核群→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元)→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前庭神经外侧核→前庭脊髓束(躯干、四肢的姿势反射—伸肌兴奋、屈肌抑制)*五、平衡觉传导通路平衡觉传导通路equilibriumpathway的第1级神经元是前庭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及前庭内的球囊斑和椭圆囊班;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与蜗神经一道经延髓和脑桥交界处入脑,止于前庭神经核群(图19-6)。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的第2级纤维向大脑皮质的投射径路尚不清,可能是在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神经元,再投射到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纤维至中线两侧组成内侧纵束,其中,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完成眼肌前庭反射(如眼球震颤);下降的纤维至副神经脊髓核和上段颈髓前角细胞,完成转眼、转头的协调运动。此外,由前庭神经外侧核发出纤维组成前庭脊髓束,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反射(伸肌兴奋、屈肌抑制)。前庭神经核群还发出纤维与部分前庭神经直接来的纤维,共同经小脑下脚(绳状体)进入小脑,参与平衡调节。前庭神经核群还发出纤维与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及疑核联系,故当平衡觉传导通路或前庭器受刺激时,可引起眩晕、呕吐、恶心等症状。-*-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副神经核前庭神经核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前庭神经节前庭蜗神经-*-前穿质嗅束嗅球嗅细胞梨状区丘脑髓纹终纹隔区疆核疆脚间束被盖核脚间核嗅细胞经嗅束、嗅三角嗅球换元成嗅丝中枢突形和外侧嗅纹梨状前区、杏仁周区、杏仁体皮质内侧核嗅传导通路-*-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最后公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锥体细胞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锥体束脑神经运动核一、锥体系第二节运动传导通路锥体束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第二节运动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uppermotorneurons为位于大脑皮质的投射至脑神经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lowermotorneurons为脑神经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细胞,它们的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运动冲动的最后公路finalcommonpathway。躯体运动传导通路主要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一、锥体系锥体系pyramidalsystem的上运动神经元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组成。上述神经元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pyramidaltract,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图19-7);止于脑干内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图19-8)。-*-躯干肌、四肢肌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内囊后肢中脑、脑桥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神经①②(一)皮质脊髓束延髓*(一)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等处皮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中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和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锥体。在锥体下端,约75%~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于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支,逐节终止于前角细胞(可达骶节),主要支配四肢肌。在延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束中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该束仅达上胸节,并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运动。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躯干肌(图19-7)。所以,躯干肌是受两侧大脑皮质支配,而上下肢肌只受对侧支配,故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前受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不受明显影响;在锥体交叉后受损,主要引起同侧肢体瘫痪。实际上,皮质脊髓束只有10%~20%的纤维直接终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大部分纤维须经中间神经元与前角细胞联系。-*-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底中3/5锥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前束-*-锥体细胞(中央前回下部)皮质核束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部疑核副神经核眼外肌咀嚼肌面肌(额肌、眼轮匝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内囊膝①②(二)皮质核束*(二)皮质核束皮质核束corticonucleartract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膝至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由此向下陆续分出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支配面上部肌的细胞群、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这些核发出的纤维依次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上部表情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咽喉肌。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核支配面下部肌的神经元细胞群和舌下神经核(图19-8),二者发出的纤维分别支配对侧面下部的面肌和舌肌。-*-中央前回下部皮质核束内囊膝大脑脚底中3/5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上部舌下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面神经核下部-*--*-面神经核下半→颊肌、口轮匝肌舌下神经核→舌肌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 面神经核上瘫 面神经核下瘫 舌下神经核上瘫 舌下神经核下瘫*因此,除支配面下部肌的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单侧(对侧)皮质核束支配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一侧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表现为病灶对侧鼻唇沟消失,口角低垂并向病灶侧偏斜,流涎,不能做鼓腮、露齿等动作,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为核上瘫supranuclearparalysis(图19-9,10)。一侧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受损,可致病灶侧所有的面肌瘫痪,表现为额横纹消失,眼不能闭,口角下垂,鼻唇沟消失等;一侧舌下神经核的神经元受损,可致病灶侧全部舌肌瘫痪,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两者均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故统称为核下瘫infranuclearparalysis(图19-9,10)。-*--*-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主要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瘫痪 痉挛性瘫痪(硬瘫) 迟缓性瘫痪(软瘫) 肌萎缩 不明显 明显 腱反射 亢进 (-) 病理反射 阳性 (-) 浅反射 减弱或消失 (-)*锥体系的任何部位损伤都可引起其支配区的随意运动障碍-瘫痪,可分为两类。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系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以上的锥体系损伤,即锥体细胞或其轴突组成的锥体束的损伤。表现为①随意运动障碍;②肌张力增高,故称痉挛性瘫痪(硬瘫),这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丧失的缘故(脑神经核上瘫时肌张力增高不明显),但早期肌萎缩不明显(因未失去其直接神经支配);③深反射亢进(因失去高级控制),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消失(因锥体束的完整性被破坏);④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为锥体束损伤确凿症状之一)等,因锥体束的功能受到破坏所致。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系指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以下的锥体系损伤,即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以及它们的轴突(脑神经和脊神经)的损伤。表现为因失去神经直接支配所致的随意运动障碍,肌张力降低,故又称弛缓性瘫痪。由于神经营养障碍,还导致肌萎缩。因所有反射弧均中断,故浅反射和深反射都消失,也不出现病理反射。-*-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红核、黑质、前庭神经核、小脑等。二、锥体外系*二、锥体外系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system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有传导路径,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主要是躯体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锥体外系的纤维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中继,下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在种系发生上,锥体外系是较古老的结构,从鱼类开始出现,在鸟类成为控制全身运动的主要系统。但到了哺乳类,尤其是人类,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系的高度发达,锥体外系主要是协调锥体系的活动,二者协同完成运动功能。人类锥体外系的主要机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例如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运动功能上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保持肌张力稳定协调的前提下,锥体系才能完成一切精确的.随意运动,如写字、刺绣等;而锥体外系对锥体系也有一定的依赖性,锥体系是运动的发起者,有些习惯性动作开始是由锥体系发起的,然后才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之下,如骑车、游泳等。下面简单介绍主要的锥体外系通路。-*-(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皮质纹状体纤维纹状体苍白球纤维苍白球腹前核腹外侧核尾状核壳*-*-(二)新纹状体-黑质回路自尾状核和壳发出纤维,止于黑质,再由黑质发出纤维返回尾状核和壳。黑质神经细胞能产生和释放多巴胺,当黑质变性后,则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含量亦降低,与Parkinson病(震颤麻痹)的发生有关。(三)苍白球-底丘脑环路苍白球发出纤维止于底丘脑核,后者发出纤维经同一途径返回苍白球,对苍白球发挥抑制性反馈影响。一侧底丘脑核受损,丧失对同侧苍白球的抑制,对侧肢体出现大幅度颤搐。*(二)新纹状体-黑质回路自尾状核和壳发出纤维,止于黑质,再由黑质发出纤维返回尾状核和壳。黑质神经细胞能产生和释放多巴胺,当黑质变性后,则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含量亦降低,与Parkinson病(震颤麻痹)的发生有关。(三)苍白球-底丘脑环路苍白球发出纤维止于底丘脑核,后者发出纤维经同一途径返回苍白球,对苍白球发挥抑制性反馈影响。一侧底丘脑核受损,丧失对同侧苍白球的抑制,对侧肢体出现大幅度颤搐。-*-(四)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脑桥核皮质脑桥束新小脑皮质齿状核红核前角运动细胞背侧丘脑腹前核*此环路是锥体外系中又一重要的反馈环路,人类最为发达。由于小脑还接受来自脊髓的本体感觉纤维,因而能更好地协调和共济肌肉运动。上述环路的任何部位损伤,都会导致共济失调,如行走蹒跚和醉汉步态等(图19-11)。-*-第三节神经系统的化学通路一、胆碱能通路①运动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控制随意运动;②脑干网状结构非特异性上行激动系统;③脊髓后角→背侧丘脑→大脑皮质的特异性感觉投射。④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司内脏活动。*第三节神经系统的化学通路神经系统各种活动的本质是化学物质的传递,突触是神经传导通路的关键部位,绝大多数是化学性的。化学通路传递的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本文扼要介绍神经系统中一些重要的化学通路chemicalpathways。一、胆碱能通路胆碱能通路cholinergicpathway以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神经元胞体内合成,经轴浆运输至末梢,贮存于突触囊泡,释放后作用于靶细胞。通路的分布十分广泛。主要有:①运动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控制随意运动;②脑干网状结构非特异性上行激动系统;③脊髓后角→背侧丘脑→大脑皮质的特异性感觉投射。④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司内脏活动。-*-上行新皮质和海马延髓和脑中脑中央灰质、下丘脑⒈脑桥蓝斑------→⒉---→下行孤束核、脊髓桥腹侧部隔区、杏仁体⒊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二、胺能通路(一)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下行(二)肾上腺能通路由延髓(背侧、中缝背侧、腹外侧网状核)发出纤维上行至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蓝斑、缰核、丘脑中线核群、下丘脑;下行至脊髓中间外侧核。(三)多巴胺能通路包括:①黑质纹状体系;②脚间核边缘系统(隔区、杏仁体、扣带回等);③下丘脑弓状核正中隆起系。(四)5-羟色胺能通路*二、胺能通路胺能通路aminergicpathway含有胺类神经递质,包括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5-羟色胺及组胺。单胺类包括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下面着重介绍单胺类通路。(一)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上行新皮质和海马延髓和脑中脑中央灰质、下丘脑⒈脑桥蓝斑————→⒉—→下行孤束核、脊髓桥腹侧部隔区、杏仁体⒊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二)肾上腺能通路肾上腺能通路adrenergicpathway由延髓(背侧、中缝背侧、腹外侧网状核)发出纤维上行至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蓝斑、缰核、丘脑中线核群、下丘脑;下行至脊髓中间外侧核。(三)多巴胺能通路多巴胺能通路dopaminergicpathway包括:①黑质纹状体系;②脚间核边缘系统(隔区、杏仁体、扣带回等);③下丘脑弓状核正中隆起系。(四)5-羟色胺能通路上行脑桥蓝斑、中脑黑质、背侧丘脑、下丘脑、大脑皮质下行脑干中缝核群———→小脑、脊髓-*-三、氨基酸能通路四、肽能通路兴奋性:天冬氨酸、谷氨酸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和牛黄酸执行着神经递质或调质的功能*三、氨基酸能通路参与神经传导的氨基酸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前者包括天冬氨酸、谷氨酸;后者包括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和牛黄酸。其中,以GABA能通路(GABAergicpathway)分布最广。GABA能通路包括:纹状体-黑质径路,隔区-海马径路,小脑-前庭外侧核径路,小脑皮质-小脑核往返径路,下丘脑乳头体-新皮质径路,黑质-上丘径路等。四、肽能通路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内广泛存在着多种肽类物质,它们执行着神经递质或调质的功能。研究较多的有P物质能通路、生长抑素能通路、后叶加压素和催产素能通路等。-*-练习题简答:1试述浅、深感觉的传导通路。2什么是锥体系?什么是锥体外系?二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3面神经核上、下瘫的鉴别点和原因是什么?名词解释: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上神经元、下神经元、面神经核上瘫、面神经核下瘫、舌下神经核上瘫与核下瘫*周围感受器接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其转变成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元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位,最后至大脑皮质高级中枢,产生感觉。另一方面,大脑皮质将这些感觉信息分析整合后,发出指令,沿传出纤维,经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到达躯体和内脏效应器,引起效应。因此,在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两大类传导通路conductivepathway:感觉(上行)传导通路sensory(ascending)pathway和运动(下行)传导通路motor(descending)pathway。从总体上说,它们分别是反射弧组成中的传入和传出部,但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第一节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所谓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又称深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该传导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此处主要述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因头面部者尚不十分明了),有两条,一条是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另一条是传至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一)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该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胞体多为大、中型,纤维较粗有髓鞘,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其中,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走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短的降支至后角或前角,完成脊髓牵张反射。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折向上,在锥体束的背方呈前后方向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脑桥呈横位居被盖的前缘,在中脑被盖则居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称丘脑中央辐射centralradiationofthalamus。经内囊后肢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图19-1)。此通路若在内侧丘系交叉的下方或上方的不同部位损伤时,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损伤同侧(交叉下方损伤)和损伤对侧(交叉上方损伤)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距离。*(二)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实际上是反射通路的上行部分,为传入至小脑的本体感觉,由2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终止于C8~L2节段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Ⅶ层外侧部。由胸核发出的2级纤维在同侧脊髓侧索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腰骶膨大第V~Ⅶ层外侧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止于旧小脑皮质。以上第2级神经元传导躯干(除颈部外)和下肢的本体感觉。传导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2级神经元胞体位于颈膨大部第Ⅵ、Ⅶ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这两处神经元发出的第2级纤维也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皮质(图19-2)。*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胞体为中、小型,突起较细、薄髓或无髓,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其中,传导痛温觉的纤维(细纤维)在后根的外侧部入脊髓经背外侧束再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传导粗触觉压觉的纤维(粗纤维)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再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第2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第Ⅰ、Ⅳ到Ⅶ层,它们发出纤维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内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侧束传导痛温觉,前束传导粗触觉压觉)。脊髓丘脑束上行,经延髓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它们发出纤维称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通路在脊髓内,脊髓丘脑束纤维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自外侧向内侧、由浅入深,依次排列着来自骶、腰、胸、颈部的纤维。因此,当脊髓内肿瘤压迫一侧脊髓丘脑束时,痛温觉障碍首先出现在身体对侧上半部(压迫来自颈、胸部的纤维)逐渐波及下半部(压迫来自腰骶部的纤维)。若受到脊髓外肿瘤压迫,则发生感觉障碍的顺序相反。(二)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三叉神经节、舌咽神经上神经节、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膝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经相应的脑神经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粘膜的相关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和舌咽、迷走和面神经入脑干;三叉神经中传导痛温觉的三叉神经根的纤维入脑后下降为三叉神经脊束,连同舌咽、迷走和面神经的纤维一起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压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内,它们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脑束,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在此通路中,若三叉丘脑束以上受损,则导致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障碍;若三叉丘脑束以下受损,则同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发生障碍。*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一)视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visualpathway包括三级神经元。眼球视网膜神经部最外层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为光感受器细胞,中层的双极细胞为第1级神经元,最内层的节细胞为第2级神经元,其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后,延为视束。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交叉后加入对侧视束;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视束。因此,左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左侧半的纤维,右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右侧半的纤维。视束绕过大脑脚向后,主要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外侧膝状体内,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opticradiation经内囊后肢投射到端脑距状沟上下的视区皮质visualcortex(纹区striatecortex),产生视觉(图19-4)。视束中尚有少数纤维经上丘臂终止于上丘和顶盖前区。上丘发出的纤维组成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完成视觉反射。顶盖前区是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的一部分。视野是指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由于眼球屈光装置对光线的折射作用,鼻侧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鼻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上半视网膜。*当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可引起不同的视野缺损;①视网膜损伤引起的视野缺损与损伤的位置和范围有关,若损伤在视神经盘则视野中出现较大暗点,若黄斑部受损则中央视野有暗点,其它部位损伤则对应部位有暗点;②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该侧眼视野全盲;③视交叉中交叉纤维损伤可致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④一侧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损伤,则患侧眼视野的鼻侧半偏盲;⑤一侧视束及以上的视觉传导路(视辐射、视区皮质)受损,可致双眼病灶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受损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lightreflexpathway。光照侧的反应称直接对光反射,光未照射侧的反应称间接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如下;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图19-4)。瞳孔对光反射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反射消失,可能预示病危。但视神经或动眼神经受损,也能引起瞳孔对光反射的变化。例如,一侧视神经受损时,信息传入中断,光照患侧眼的瞳孔,两侧瞳孔均不反应;但光照健侧眼的瞳孔,则两眼对光反射均存在(此即患侧眼的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又如,一侧动眼神经受损时,由于信息传出中断,无论光照哪一侧眼,患侧眼的瞳孔对光反射都消失(患侧眼的瞳孔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消失),但健侧眼的瞳孔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四、听觉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auditorypathway的第1级神经元为蜗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道,在延髓和脑桥交界处入脑,止于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图19-5)。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发出纤维大部分在脑桥内形成斜方体并交叉至对侧,至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称外侧丘系。外侧丘系的纤维经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大多数止于下丘。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下丘,其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第4级神经元胞体在内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acousticradiation,经内囊后肢,止于大脑皮质的听区颞横回。少数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外侧丘系;也有少数外侧丘系的纤维直接止于内侧膝状体;还有一些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在上橄榄核换神经元,然后加入同侧的外侧丘系。因此,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若一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内耳或中耳,则将导致听觉障碍。听觉的反射中枢在下丘。下丘神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再由上丘神经元发出纤维,经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的前角细胞,完成听觉反射。此外,大脑皮质听区还可发出下行纤维,经听觉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中继,影响内耳螺旋器的感受功能,形成听觉通路上的抑制性反馈调节。*五、平衡觉传导通路平衡觉传导通路equilibriumpathway的第1级神经元是前庭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及前庭内的球囊斑和椭圆囊班;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与蜗神经一道经延髓和脑桥交界处入脑,止于前庭神经核群(图19-6)。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的第2级纤维向大脑皮质的投射径路尚不清,可能是在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神经元,再投射到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纤维至中线两侧组成内侧纵束,其中,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完成眼肌前庭反射(如眼球震颤);下降的纤维至副神经脊髓核和上段颈髓前角细胞,完成转眼、转头的协调运动。此外,由前庭神经外侧核发出纤维组成前庭脊髓束,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反射(伸肌兴奋、屈肌抑制)。前庭神经核群还发出纤维与部分前庭神经直接来的纤维,共同经小脑下脚(绳状体)进入小脑,参与平衡调节。前庭神经核群还发出纤维与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及疑核联系,故当平衡觉传导通路或前庭器受刺激时,可引起眩晕、呕吐、恶心等症状。*第二节运动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uppermotorneurons为位于大脑皮质的投射至脑神经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lowermotorneurons为脑神经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细胞,它们的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运动冲动的最后公路finalcommonpathway。躯体运动传导通路主要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一、锥体系锥体系pyramidalsystem的上运动神经元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组成。上述神经元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pyramidaltract,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图19-7);止于脑干内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图19-8)。*(一)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等处皮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中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和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锥体。在锥体下端,约75%~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于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支,逐节终止于前角细胞(可达骶节),主要支配四肢肌。在延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束中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该束仅达上胸节,并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运动。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躯干肌(图19-7)。所以,躯干肌是受两侧大脑皮质支配,而上下肢肌只受对侧支配,故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前受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不受明显影响;在锥体交叉后受损,主要引起同侧肢体瘫痪。实际上,皮质脊髓束只有10%~20%的纤维直接终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大部分纤维须经中间神经元与前角细胞联系。*(二)皮质核束皮质核束corticonucleartract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膝至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由此向下陆续分出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支配面上部肌的细胞群、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这些核发出的纤维依次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上部表情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咽喉肌。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核支配面下部肌的神经元细胞群和舌下神经核(图19-8),二者发出的纤维分别支配对侧面下部的面肌和舌肌。*因此,除支配面下部肌的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单侧(对侧)皮质核束支配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一侧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表现为病灶对侧鼻唇沟消失,口角低垂并向病灶侧偏斜,流涎,不能做鼓腮、露齿等动作,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为核上瘫supranuclearparalysis(图19-9,10)。一侧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受损,可致病灶侧所有的面肌瘫痪,表现为额横纹消失,眼不能闭,口角下垂,鼻唇沟消失等;一侧舌下神经核的神经元受损,可致病灶侧全部舌肌瘫痪,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两者均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故统称为核下瘫infranuclearparalysis(图19-9,10)。*锥体系的任何部位损伤都可引起其支配区的随意运动障碍-瘫痪,可分为两类。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系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以上的锥体系损伤,即锥体细胞或其轴突组成的锥体束的损伤。表现为①随意运动障碍;②肌张力增高,故称痉挛性瘫痪(硬瘫),这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丧失的缘故(脑神经核上瘫时肌张力增高不明显),但早期肌萎缩不明显(因未失去其直接神经支配);③深反射亢进(因失去高级控制),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消失(因锥体束的完整性被破坏);④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为锥体束损伤确凿症状之一)等,因锥体束的功能受到破坏所致。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系指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以下的锥体系损伤,即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以及它们的轴突(脑神经和脊神经)的损伤。表现为因失去神经直接支配所致的随意运动障碍,肌张力降低,故又称弛缓性瘫痪。由于神经营养障碍,还导致肌萎缩。因所有反射弧均中断,故浅反射和深反射都消失,也不出现病理反射。*二、锥体外系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system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有传导路径,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主要是躯体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锥体外系的纤维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中继,下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在种系发生上,锥体外系是较古老的结构,从鱼类开始出现,在鸟类成为控制全身运动的主要系统。但到了哺乳类,尤其是人类,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系的高度发达,锥体外系主要是协调锥体系的活动,二者协同完成运动功能。人类锥体外系的主要机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例如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运动功能上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保持肌张力稳定协调的前提下,锥体系才能完成一切精确的.随意运动,如写字、刺绣等;而锥体外系对锥体系也有一定的依赖性,锥体系是运动的发起者,有些习惯性动作开始是由锥体系发起的,然后才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之下,如骑车、游泳等。下面简单介绍主要的锥体外系通路。**(二)新纹状体-黑质回路自尾状核和壳发出纤维,止于黑质,再由黑质发出纤维返回尾状核和壳。黑质神经细胞能产生和释放多巴胺,当黑质变性后,则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含量亦降低,与Parkinson病(震颤麻痹)的发生有关。(三)苍白球-底丘脑环路苍白球发出纤维止于底丘脑核,后者发出纤维经同一途径返回苍白球,对苍白球发挥抑制性反馈影响。一侧底丘脑核受损,丧失对同侧苍白球的抑制,对侧肢体出现大幅度颤搐。*此环路是锥体外系中又一重要的反馈环路,人类最为发达。由于小脑还接受来自脊髓的本体感觉纤维,因而能更好地协调和共济肌肉运动。上述环路的任何部位损伤,都会导致共济失调,如行走蹒跚和醉汉步态等(图19-11)。*第三节神经系统的化学通路神经系统各种活动的本质是化学物质的传递,突触是神经传导通路的关键部位,绝大多数是化学性的。化学通路传递的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本文扼要介绍神经系统中一些重要的化学通路chemicalpathways。一、胆碱能通路胆碱能通路cholinergicpathway以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神经元胞体内合成,经轴浆运输至末梢,贮存于突触囊泡,释放后作用于靶细胞。通路的分布十分广泛。主要有:①运动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控制随意运动;②脑干网状结构非特异性上行激动系统;③脊髓后角→背侧丘脑→大脑皮质的特异性感觉投射。④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司内脏活动。*二、胺能通路胺能通路aminergicpathway含有胺类神经递质,包括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5-羟色胺及组胺。单胺类包括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下面着重介绍单胺类通路。(一)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上行新皮质和海马延髓和脑中脑中央灰质、下丘脑⒈脑桥蓝斑————→⒉—→下行孤束核、脊髓桥腹侧部隔区、杏仁体⒊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二)肾上腺能通路肾上腺能通路adrenergicpathway由延髓(背侧、中缝背侧、腹外侧网状核)发出纤维上行至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蓝斑、缰核、丘脑中线核群、下丘脑;下行至脊髓中间外侧核。(三)多巴胺能通路多巴胺能通路dopaminergicpathway包括:①黑质纹状体系;②脚间核边缘系统(隔区、杏仁体、扣带回等);③下丘脑弓状核正中隆起系。(四)5-羟色胺能通路上行脑桥蓝斑、中脑黑质、背侧丘脑、下丘脑、大脑皮质下行脑干中缝核群———→小脑、脊髓*三、氨基酸能通路参与神经传导的氨基酸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前者包括天冬氨酸、谷氨酸;后者包括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和牛黄酸。其中,以GABA能通路(GABAergicpathway
本文档为【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3.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和风细雨
本人是从教二十多的教师哟,平时积累了大量资料,愿与大学分享。
格式:ppt
大小:24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3-26
浏览量:37